他治那个老太太,药用茯苓饮加蚕沙、紫苏。
茯苓饮有多个版本。不知他是用的哪个茯苓饮?
叶氏茯苓饮是孙老师从叶天士五千多个医案中总结出来而命名的一个方剂,它是叶天士脾胃分治的临床具体体现。叶氏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临床上运用得当常常起到覆杯即愈的效果。该方凝结了孙老师数年的心血,试想一下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八九十年代,孙老师通过一遍遍的读医案做卡片,反复总结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才提炼出来这个方子。该方虽然药仅六味但是治疗范围极其广泛的实用方剂。
黄连 杏仁 半夏 茯苓 枳壳 陈皮
方义:茯苓利水渗湿降胃气,陈皮理气降气芳香化湿开胃,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枳壳行气化痰,黄连清湿热味苦而降,杏仁味苦芳香宣通入络止痛,降肺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降胃气亦降。
全方合用共奏降阳明和胃气之功。
适用范围:
(1)胃气不降:泛酸打嗝,脘腹胀满,嗳气频频等阳明不降的症状。
(2)中焦湿热:舌苔厚腻,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粘口苦大便粘腻等胃肠湿热症状。
(3)从气机升降入手分析,一切浊气不降引起的胸闷头昏目胀耳鸣等症状。
总而言之,茯苓饮在临床上内科妇科儿科均可辩证应用,只要辩证准确,经常可以起到覆杯即愈的效果。在渭南学习时曾亲眼目睹过孙老师用这简单的六味药的小方随症加减治疗过很多的重症大症。
临床加减:大便干加桑叶瓜蒌苡米,大便稀去杏仁加厚朴,大便粘腻不畅黄连易黄芩加祛湿热常四味(茵陈、大腹皮、蚕沙、夜明砂),恶心欲吐胃胀加苍术藿香紫苏佩兰,泛酸可根据脉象及病机分析左脉小右脉大加吴芋左脉大右脉小加山栀,燥痰加瓜蒌,湿痰加天南星,茯苓饮合风药、茯苓饮合柴芩温胆汤、茯苓饮合逍遥散等调和肝脾……。
加减:
泛酸加煅瓦楞子或浙贝、乌贼骨,如泛酸量大,属脾胃有痼冷停饮则加治酸之圣药吴茱萸;
嘈杂者加淮山药、党参、扁豆,属阴虚嘈杂者需加玉竹、黄精;
嗳气则加苏梗、丁香、香橼、代赭石、旋覆花、竹茹、柿蒂、炙枇杷叶降逆止呃之品;
烧灼痛常合用左金丸或用黄连、枳实;
矢气加香附、青皮、木香理气之品;
胀满者加厚朴、徐长卿或合枳术丸;
呕吐加生姜;呃逆合旋覆代赭汤或丁香、柿蒂;
喉梗胸痛加鹅石、橘络、娑罗子、威灵仙、急性子、王不留行籽、通草;
便秘加大量生白术,严重者加全瓜蒌;
气虚者加党参;
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血虚加大当归、炒白芍;
阳虚者加附子、肉桂等;
腹泻加葛根、升麻、苍术、藿香、车前草或脾肾阳虚合四神丸;
疼痛甚者加良附丸或加甘松、草果、香附、玄胡索、乌药、九香虫;
痞满不通者加橘核、刀豆子、降香、代赭石、木香、砂仁、青皮、大腹皮、槟榔等;
水果伤者加草果、肉桂、丁香;
冷饮、鱼虾所伤者加炮姜、苏叶、吴茱萸;
饮酒伤者加葛根花、枳椇子、砂仁、草寇仁;
甜食伤者加藿香、佩兰、茯苓;
肉类及油脂乳品伤者加焦山楂、鸡内金、莱菔子;
谷食伤者加焦谷芽;
麦食伤加焦麦芽;
瘀血伤者加三七、合失笑散;
如胃镜示有息肉加乌梅、威灵仙、三七、穿山甲;
如胃镜检出有幽门杆菌寒性者加干姜、桂枝、芍药、砂仁、三七粉;热性者蒲公英、桑叶、黄连、三七粉等。
临床注意事项:
(1)茯苓饮不可与甘草黄芪等甘味药合用,同用可致茯苓饮无效。因为茯苓饮以通降为主,甘味性缓不利于通降。
(2)茯苓饮用于心胸等上部时,剂量减半。剂量过重药物反至中下焦,效果不显。
(3)应用茯苓饮时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时单纯降胃气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