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请教:病人,男,43,因术后失养,虚损近10年,主要是心脏功能差、脾胃虚弱,精神萎靡,气短乏力,已无工作能力,生活仅能勉强自理。年前医生因见畏寒怕冷,误开大剂温肾药,导致新增肝肾阴虚而火旺(见:五心发热、腰酸耳鸣、小便黄、大便干,胁痛、眼涩、眼痛、午后身热、苔黄、脉细数等),为补救,医生又多用滋阴下火药,导致脾气更虚,食欲几无,现勉强吃点粥维持,同时一味滋阴下火,又伤阳气,导致现在一用滋阴下火药,反而加剧上火和身热。因此现在补气则助火,滋阴则腻,清火则剧,用药两难。
现在用药配伍主要是两难:
1难是病人脾气虚严重,所以必须酌加太子参、西洋参等补气药来维护胃气,但因为补气又火上炎,所以医生先用滋阴潜阳药(如龟板、龙牡等)来镇潜,但因为病人心脏不好,一用此类药,则因为气血重坠而心脏不适而只好停:后又用半夏泻心汤来降气,但因为脾胃不好,一用半夏又胃不舒服(停服半夏即无胃不适)。而如果不用补气药,用白术代,则需重用才有效,但白术又有伤阴之弊。所以在用补气药时不知如何配伍,来使火不上炎?
2难是病人久病,本来就有阳虚,后滋阴下火加剧伤阳,所以后来纯用滋阴下火药反而火加剧,说明是寒热格拒,正治应该是要寒热药并用、阴阳同补,但因为肝肾阴虚为主,而阳易补,阴难速生,所以稍加少量直入肾经的平和的补肾阳药如巴戟天、菟丝子等,则肾阴虚、火旺加重,其余如加桂枝、炮姜等温热药,想寒热并用,似乎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寒热药并用时又觉为难?同时如玄参、地骨皮等入肾经的清热药一用,人就会腰痛、更虚弱,所以如何用清热药或者该不该用清热药也为难?
现在治疗的基本思路是想以健脾补气药(太子参、茯苓、山药、扁豆、莲肉、谷芽、甘草、大枣、粳米)+平和不腻的滋阴药(麦冬、五味、北沙参、白芍、枣仁、黑豆皮)+下火药:黄芩4-6克。然后要麻烦诸位的就是如何解决补气上炎和滋阴药里如何加阳药的问题?并想请问下火药单用黄芩可否?此方仅为个人思路,也许不合适,若有高明的方剂烦请指正。
因为是小地方,
现在用药配伍主要是两难:
1难是病人脾气虚严重,所以必须酌加太子参、西洋参等补气药来维护胃气,但因为补气又火上炎,所以医生先用滋阴潜阳药(如龟板、龙牡等)来镇潜,但因为病人心脏不好,一用此类药,则因为气血重坠而心脏不适而只好停:后又用半夏泻心汤来降气,但因为脾胃不好,一用半夏又胃不舒服(停服半夏即无胃不适)。而如果不用补气药,用白术代,则需重用才有效,但白术又有伤阴之弊。所以在用补气药时不知如何配伍,来使火不上炎?
2难是病人久病,本来就有阳虚,后滋阴下火加剧伤阳,所以后来纯用滋阴下火药反而火加剧,说明是寒热格拒,正治应该是要寒热药并用、阴阳同补,但因为肝肾阴虚为主,而阳易补,阴难速生,所以稍加少量直入肾经的平和的补肾阳药如巴戟天、菟丝子等,则肾阴虚、火旺加重,其余如加桂枝、炮姜等温热药,想寒热并用,似乎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寒热药并用时又觉为难?同时如玄参、地骨皮等入肾经的清热药一用,人就会腰痛、更虚弱,所以如何用清热药或者该不该用清热药也为难?
现在治疗的基本思路是想以健脾补气药(太子参、茯苓、山药、扁豆、莲肉、谷芽、甘草、大枣、粳米)+平和不腻的滋阴药(麦冬、五味、北沙参、白芍、枣仁、黑豆皮)+下火药:黄芩4-6克。然后要麻烦诸位的就是如何解决补气上炎和滋阴药里如何加阳药的问题?并想请问下火药单用黄芩可否?此方仅为个人思路,也许不合适,若有高明的方剂烦请指正。
因为是小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