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木中火,水中火这些名词如何理解?

这些用药思路我觉得不妥。
首先我们须明白一点,
某脏受邪,从三方面去考虑,1.本脏,(治法:心咸肾苦肝辛肺酸脾甘)2抑制其所不胜,3,助其所生。
当然很多病并非都是本脏之过,而是上下游(所不胜.所生)气血异常引起的。
很明显辅行诀很多地方与之有冲突。甚至有助其所不胜的,。
请教老师这种辨五脏的思路是不是有限制呢?有五脏都强,只有腑弱的情况?没法用药治的病就不适用了?
 
请教老师这种辨五脏的思路是不是有限制呢?有五脏都强,只有腑弱的情况?没法用药治的病就不适用了?
六府包括在五行之中了,
正统的辩证法就是以五为制,黄帝内经的记载都是这样的。五六结合以五为主
 
还是遵守内经藏气法时论,且效果好。
五脏所苦,所欲都讲得那么明白,又何必多此-举
现在说的很多药的功效,都是后世之人,以方的作用去反推药的效果,许多所记载药的效果都是失真的。
这话说得好。
现在有很多药都是以药测病,很多药性都搞错了。
还有辅行决里边,酸味药属肺,辛味药属于金,这明显是搞反了。

好在人体中,金木相冲,互根互用,所以才出现这奇怪的一幕------过程搞反了,结果却正确。
(或者说是从结果中逆推出来)

就像中国古代的前辈们一样,一直认为天圆地方,太阳绕着大地转。
可并不妨碍他们推衍出世界上最准确的天文历法。
 
这些用药思路我觉得不妥。
首先我们须明白一点,
某脏受邪,从三方面去考虑,1.本脏,(治法:心咸肾苦肝辛肺酸脾甘)2抑制其所不胜,3,助其所生。
当然很多病并非都是本脏之过,而是上下游(所不胜.所生)气血异常引起的。
很明显辅行诀很多地方与之有冲突。甚至有助其所不胜的,。
重点是辅行决背后的术数方法和演绎过程。如果知道有相类似的推理过程的可以来指导一下。谢谢!
 
至真要大论中关于六气从外传至五脏的治法如下,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风淫于内,脾受邪,治以辛凉
热淫于内,肺受邪,治以咸寒
湿淫于内,肾受邪,治以苦热
燥淫于内,肝受邪,治以苦温
寒淫于内,心受邪,治以甘热。
五味所入:脾甘,肺辛,肾咸,肝酸,心苦。如,脾受邪,是所胜,风邪也,而辛味,金也,金制木。
金木水火可以类推,土不按此推。
 
这话说得好。
现在有很多药都是以药测病,很多药性都搞错了。
还有辅行决里边,酸味药属肺,辛味药属于金,这明显是搞反了。

好在人体中,金木相冲,互根互用,所以才出现这奇怪的一幕------过程搞反了,结果却正确。
(或者说是从结果中逆推出来)

就像中国古代的前辈们一样,一直认为天圆地方,太阳绕着大地转。
可并不妨碍他们推衍出世界上最准确的天文历法。
中药很多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比如都可以消炎。所以有时候有点小病吃点只要有消炎成分的中药就可以好。但可能治大病或复杂病就要好好配伍一下!??
 
至真要大论中关于六气从外传至五脏的治法如下,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风淫于内,脾受邪,治以辛凉
热淫于内,肺受邪,治以咸寒
湿淫于内,肾受邪,治以苦热
燥淫于内,肝受邪,治以苦温
寒淫于内,心受邪,治以甘热。
五味所入:脾甘,肺辛,肾咸,肝酸,心苦。如,脾受邪,是所胜,风邪也,而辛味,金也,金制木。
金木水火可以类推,土不按此推。
谢谢您的指导,但此处有制法没有补法,且内经上没有具体的药物属性划分和图解。
 
谢谢您的指导,但此处有制法没有补法,且内经上没有具体的药物属性划分和图解。
治以什么味,是最需要解诀的(所克),相当于君药。其余不是还有各种辅助。只你说你太死板了
前面不是说到,某脏受邪是需从几个方面去解诀,
 
最后编辑:
治以什么味,是最需要解诀的(所克),相当于君药。其余不是还有各种辅助。只你说你太死板了
前面不是说到,某脏受邪是需从几个方面去解诀,
我的本意:此处某脏受邪,相当于探讨了补或泻方中的一种。辅行决中则详述了补泻两个方面。且补泻又同时讲了大小补泻两种汤。其组方规则也有相关表图。谢谢关注。
 
感觉论坛中的大能还在潜水。术数方面的专业人士能不能来指导一下?
 
我的本意:此处某脏受邪,相当于探讨了补或泻方中的一种。辅行决中则详述了补泻两个方面。且补泻又同时讲了大小补泻两种汤。其组方规则也有相关表图。谢谢关注。
内经也有阿,肝,泻辛补酸.……
 
邪气伤人最易传的是其所胜,如风邪伤脾,火(热)邪伤肺,湿邪伤肾,燥邪伤肝,寒邪伤心。疾病产生往都是这样(此单指外邪)。
如果此时某脏本身较弱,又遇所不胜之邪,必然得病,肝不好的人遇上燥邪,贼邪也,此所谓两虚相博,即五运六气中的天符的情况。
桂枝汤举例,看似太阳病,但它的本质其实是脾病(五脏辩证法),最终也会变为脾病的。诊病之始五诀为纪,五诀者五脉也,脉缓其实是脾脉,缓者,弱,濡之意。此人本身脾不怎么好,遇风邪而病。
邪不伤实人,必两虚相博而病也
 
最后编辑:
脉象是反应身体内气血变化的指标。气的变化如果用五行表示,且五行与五脏相对应的话,可以看出五脏的问题。但是如果精确的说,五行不等于五脏,有些病未及五脏。但治法可借用或参考五脏。
 
五行的生与克的发生需要一个外在条件,天时或者说能量与物质(阴阳)随着时间的变化。
 
比如,水生木,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能量变化过程,火生土,是一个由高到低的能量变化过程。这种生的过程不是一个凭空发生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能量(核心是能量,只是能量的供给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数,常用时间来表示)。 由是圣人将五行的变化用术数表现出来。
 
了解了术数,就知道了阴阳的具体变化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的规律知道后,就可以演绎出人的阴阳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水克火,容易。但治疗人体疾病确不能直接用这种思维。因为首先人体出现火的状态并非是由水直接到火的,她有一个转变过程。将她的转变过程回复到原位正常运行状态不能只用水克火一下子克死了(人体是个小系统,多用水,人体会自动产生火直到没有动力而不能再产生火,生命终止,人死身灭)。这就要求用药时按术数的生克规律使用不同的五行药物进行组方,运用生克制化的规律组方。所谓的君臣佐使可能只是个表象,根本的还是术数规律。
 
脉象是反应身体内气血变化的指标。气的变化如果用五行表示,且五行与五脏相对应的话,可以看出五脏的问题。但是如果精确的说,五行不等于五脏,有些病未及五脏。但治法可借用或参考五脏。
玉机真脏论,讲的也是五脉,脉像说,得某一脉,并不一定指在脏,它先讲五脉如何,先辩其脉,然后还有内外之分,什么样的属外,什么样的属外。
 
水克火,容易。但治疗人体疾病确不能直接用这种思维。因为首先人体出现火的状态并非是由水直接到火的,她有一个转变过程。将她的转变过程回复到原位正常运行状态不能只用水克火一下子克死了(人体是个小系统,多用水,人体会自动产生火直到没有动力而不能再产生火,生命终止,人死身灭)。这就要求用药时按术数的生克规律使用不同的五行药物进行组方,运用生克制化的规律组方。所谓的君臣佐使可能只是个表象,根本的还是术数规律。
你的思维还是太抽像化,金木水火土难道真的是金木水火土吗?人身者唯气血也,只不过是把气血的属性分成了五行性质,气血在心就是火,它的本质还是气血,只要心脏保持博动,火就永远在。同理,肺与大肠的气血就属金,但本质还是气血。我们不能脱离实体而去看五行。
脉是气血的通道,脉的变化,盛衰直接影响气血的状况。
比如心与小肠的气血过多了,就是火盛,肺与大肠的气血多了就是燥盛。
水为什么克火,是因为肾的气血过多时,会造心脏的气血过多。五行者绝不能像你理解的那样用一盆水去浇灭一堆火。
 
数术不了解,只谈下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1.五行是思辨体系,是抽象的,而中医是实在的,有明确的生理病理,五行运用于中医只是为了便于说明一些现象,是一种方便法门,所以在中医谈五行一定要和具体的生理病理相结合,牢记中医为本,如果空洞谈五行生克而搬用,忘本必缪。

2.
何谓体?何谓用?简单来说,体是本体,用是作用。打个比方说擀面杖,是木头做的,木头这就是体,擀面杖是擀饼用的,这就是用。

明确了五行体用之味如此,我们就可以推出:

治疗湿病当用木,因为木克土(湿),用其用味“以辛泻之”;

治疗燥病当用火,因为火克金(燥),用其用味“以咸泻之”;

。。。。

此说看似合乎逻辑,实已颠倒本末,因其颠倒,混乱错谬。
湿燥等都是具体的邪气,其治也应具体之气,怎用不对等之抽象五行相应,经云风胜湿,何来木胜湿,此即五行与中医本末不分,虚幻与现实错乱。
再者,治疗燥病用火?不论此火以五行还是六气论,稍微想想都不可能。干燥之病哪个火能治?寒燥可用火治,主治的也是寒。这也是脱离中医,妄用五行。

3.五行用于中医,四圣心源讲的最清晰。

4.什么道医易医,若脱离实际,都不过玩弄文字而已。孙真人说不知易不足为大医,易本意变化,易经是讲变化之道,是说辨证要灵活要知变,绝不是猛啃易经才能为大医,试看史上大家有几人把易啊数啊挂在嘴边,再说了,易经这学问,非天赋学不来,万中无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