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建议。目前虽然说尿潜血存在,但是按照中医理论来说现在身体是属于阳虚身弱,之前和对象出去同房一周的经历,结合脉象我目前认为是阳虚了。,虽然一些中医前辈说过麻黄能治疗急性肾炎,如柳少逸医书就说过这个治疗经验,但是我不是急性的,人民医院的中医也断定为慢性的,因为这个病其实经历了较长时间了,估计最少3个月以上了,因为眼睛下面水肿以及经常容易感冒这些症状最少有3个月以上历史了,但是因为之前感觉除了这些症状身体没有什么的大影响,所以一直没理它,但是一去尿检就说是肾炎,第二次检查说是慢性肾炎了,依据本地人民医院中医的判断是,第一次诊断肾炎给我开了中药,吃完后,第2次尿检和第一次结果差不多他才敢判断是慢性肾炎的,其实啊用麻黄本身不是为了治疗肾炎,因为中医书籍里到从古代到民国都是没有肾炎的说法,用麻黄只因为出现伤寒论上的麻黄汤证,然后吃了居然能治疗肾炎,顺带流鼻涕等一系列症状一起治愈了,对尿蛋白质治疗产生了如此积极的影响超过了想象,反而利尿排水的茯苓等药无效这是实践证明的,我只依据脉象治疗,就连吃人参现在都能产生排水的效果,可见古书说的治病必求其本的重要性,所以就算不用排水利尿的药一样可以排水,因为吃人参补气补阳,阳虚症状缓解,身体机能恢复了,自然能靠器官自己祛邪排水了,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吃了人参也可以排水,短时间内多次小便。目前从外表看我和正常人无异了。因为我也可以活泼乱跳 ,感谢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不然我没救了啊,因为百度很多省级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的说法是,慢性肾炎只能控制病情进展。后期一般都会变成尿毒症或者肾衰竭,通过亲身医疗,觉得也许就算到了肾衰竭或者尿毒症,还是有救的,因为那个病情就是比肾炎更严重了而已,如果能好好运用伤寒论理论结合病人的当前的具体病情,未必都没有救了。麻黄合甘草 就是甘草麻黄汤,麻黄本身有利水作用,辅助甘草顾护中焦更好些 用生甘草还可以清脏腑邪热 对潜血有积极影响,,
燥是阳明,肾之躁没有这种说法。肾苦燥其实人体内阳明之盛了,就会对肾加重负担。躁盛则小便数,即是明证。尿少、水肿之肾炎,中医学认为是肾之“燥”。
《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所谓肾之“燥”,以现代医学理念看,就是肾脏的过滤排毒功能下降了,从而使体内过多应排出的水液等,较难以尿的形式排出,结果继而潴留在各处皮肤之下,成为水肿。无尿少尿,故病在肾之“燥”。
肾脏的过滤功能为何会下降呢?
因流过肾脏的血流量不足,导致尿的形成过少、甚至全无。
麻黄、附子、桂皮,都是辛温之药,其主要作用,便是能大大加快循环血流,使流经肾脏实现过滤的血液量大大增多,由此增加排尿量,从而让体内不再潴留水液,达到正常。
另一方面,血液循环加快,也就使一些水液能以出汗的方式,从体表散发出去,由此也得以解表,消除风寒感冒。
车前草、茯苓的利尿作用,靶位不在肾,而是在膀胱。膀胱是储尿器,肾脏排出的尿液,是先流到膀胱。使尿液能有一个缓冲,不致直接由肾点点滴滴的排出,而是集合到膀胱后,再一并整体排出。
膀胱若有病变(例如发炎),出口不能正常关闭、或不能正常开启,则会或老是要尿尿,或难于排尿,发生胀痛。
车前草、茯苓、泽泻等利尿作用,是重于给膀胱解热(消炎),使其能恢复正常机能。
若不明肾与膀胱对排尿的各自作用,一味只知利尿,却不知利何处之尿,以治膀胱之药来应对肾之问题,无疑,是不会有效的。
但也要注意,解决肾之排尿困难问题,虽应用辛味之麻黄等,能及时消除病象。但,为何会发生流经肾脏之血流量会不足?才是该病的根本。所以,《内经》指教的是“急食辛以润之”,即治急之标,并非根除。
不过,能先解决标急问题,便获得了慢慢来细究“为何会发生流经肾脏之血流量会不足”根本病因的时间。
“为何会发生流经肾脏之血流量会不足”、或循环血流过缓的原因,有很多,各人可能的原因也会不同,需要慢慢体会、观察、思考。
自然,明白了这些病理,思考方向也就不是乱模索了,思考而得到正确的结果,也相对容易得多了。
上述文字,供参考。
你的理论适用不对。能纳不代表胃中无邪。伤寒论阳明病有能食中风,不能食中寒。梨能清肺胃养其液。胃中痰热而热胜者,颇能食,但久而久之,神旺无治,精血暗耗。辛温去了水,但痰虽为水体,却是火化,所以会神更旺,精血更虚。好像不太对,首先讨论下梨子有治疗阳明脉衰的效果?不然吃了怎么能看不出疾病的症状?还有我肠胃无病,自助餐能吃15个盘子,所以不是完全能解释的通,我记得脉经说过五脏之华皆上见于面表现为不同颜色,故五脏有疾可以望而知之,其次我面色不是焦色,而是晦暗带黑,更像是书上说的肾病的外在表现而已。具体你可以核对脉经肾病篇,我是经常半夜精神好,容易失眠,夜猫子情况,这完全符合脉经肾病理论,肾病者,夜半慧。所以无法理解吃雪梨究竟在体内发挥了什么效果,才使得脸色看着不苍老了,显得年轻而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