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18
- 获得点赞
- 513
- 声望
- 113
首先,下述文字中五脏补泻均以其德为准——顺其德为补,逆其德为泻。所以并非单纯从”补“,”泻“字面意思来理解。针灸中补泻手法盖同此理。
《辅行诀》: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对于肝而言,辛散为补,散太过需要收,故酸收为泻。这一条没有问题,二者也是一致。
《辅行诀》:心德在耎(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内经》: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同样,心以咸软为补,自然是苦坚为泻。所以《内经》可能在传抄有错简之误。软太过则缓,故酸收之。可见酸的功用是从两头往中间收,过急过缓都可以用酸收。
《辅行诀》: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若上面关于肝和心的推理分析正确的话,那么缓的反面就是急,由于辛能散,上面说肝苦急可知,辛泻脾才对,而不是苦。因此《内经》可能有错简,脾该用辛泻。
《辅行诀》: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若肝用辛补酸泻,便可知肺应该是酸补辛泻,而不是咸泻。但若从酸收太过则坚,以此来说用咸泻也未尝不可。
另一方面,肺欲收,收得太过就造成滞,于是肺气上逆,所以肺苦气上逆。苦味坚,它没有泄气上逆的功能,所以《内经》可能传抄有误。所以肺气上逆应以辛散之才对。
《辅行诀》: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内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坚的对立面自然是软,所以肾应以咸泻。坚太过则燥(因为苦燥湿),故以咸软润之。《内经》这里用辛,也有人解释为辛散以疏通水道,从而津液分布。这种解释也可理解。我们知道口干舌燥时候酸梅汤,就是咸酸味,生津解渴。而《辅行诀》中提示咸酸化辛,这样也可以解释《内经》中的说法。
如何解释上述异同?
《辅行诀》: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对于肝而言,辛散为补,散太过需要收,故酸收为泻。这一条没有问题,二者也是一致。
《辅行诀》:心德在耎(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内经》: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同样,心以咸软为补,自然是苦坚为泻。所以《内经》可能在传抄有错简之误。软太过则缓,故酸收之。可见酸的功用是从两头往中间收,过急过缓都可以用酸收。
《辅行诀》: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若上面关于肝和心的推理分析正确的话,那么缓的反面就是急,由于辛能散,上面说肝苦急可知,辛泻脾才对,而不是苦。因此《内经》可能有错简,脾该用辛泻。
《辅行诀》: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若肝用辛补酸泻,便可知肺应该是酸补辛泻,而不是咸泻。但若从酸收太过则坚,以此来说用咸泻也未尝不可。
另一方面,肺欲收,收得太过就造成滞,于是肺气上逆,所以肺苦气上逆。苦味坚,它没有泄气上逆的功能,所以《内经》可能传抄有误。所以肺气上逆应以辛散之才对。
《辅行诀》: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内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坚的对立面自然是软,所以肾应以咸泻。坚太过则燥(因为苦燥湿),故以咸软润之。《内经》这里用辛,也有人解释为辛散以疏通水道,从而津液分布。这种解释也可理解。我们知道口干舌燥时候酸梅汤,就是咸酸味,生津解渴。而《辅行诀》中提示咸酸化辛,这样也可以解释《内经》中的说法。
如何解释上述异同?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