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辅行诀》和《内经》五脏补泻所欲所苦

kastin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11/11/09
帖子
1618
获得点赞
513
声望
113
首先,下述文字中五脏补泻均以其德为准——顺其德为补,逆其德为泻。所以并非单纯从”补“,”泻“字面意思来理解。针灸中补泻手法盖同此理。

《辅行诀》: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对于肝而言,辛散为补,散太过需要收,故酸收为泻。这一条没有问题,二者也是一致。


《辅行诀》:心德在耎(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内经》: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同样,心以咸软为补,自然是苦坚为泻。所以《内经》可能在传抄有错简之误。软太过则缓,故酸收之。可见酸的功用是从两头往中间收,过急过缓都可以用酸收。


《辅行诀》: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若上面关于肝和心的推理分析正确的话,那么缓的反面就是急,由于辛能散,上面说肝苦急可知,辛泻脾才对,而不是苦。因此《内经》可能有错简,脾该用辛泻。


《辅行诀》: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若肝用辛补酸泻,便可知肺应该是酸补辛泻,而不是咸泻。但若从酸收太过则坚,以此来说用咸泻也未尝不可。
另一方面,肺欲收,收得太过就造成滞,于是肺气上逆,所以肺苦气上逆。苦味坚,它没有泄气上逆的功能,所以《内经》可能传抄有误。所以肺气上逆应以辛散之才对。


《辅行诀》: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内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坚的对立面自然是软,所以肾应以咸泻。坚太过则燥(因为苦燥湿),故以咸软润之。《内经》这里用辛,也有人解释为辛散以疏通水道,从而津液分布。这种解释也可理解。我们知道口干舌燥时候酸梅汤,就是咸酸味,生津解渴。而《辅行诀》中提示咸酸化辛,这样也可以解释《内经》中的说法。

如何解释上述异同?
 
最后编辑:
首先内经传抄没有错误!
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怎么理解?
心南方火也,火气源源不断的产生。则需要其向外界发散的空间通畅,若不通畅则火气内郁。我们平时所谓的心跳加快,心悸等就是火气不能外散的表现。举个列子,汽车发机的水热系统就是这样,水循环出现故障会导致发动机过热。明白了心脏喜欢把火气向外扩散的特点就不难理解咸和甘的补泻作用。咸味软也,通血脉,诸脉皆属(连)于心。甘者缓也。酸者收也,但不是把外散的心火收起来。酸入肝,肝者阴之终点,酸味的作用是引导气血向肝走,酸味是把阳气往阴的方向走。
 
最后编辑:
首先,对于五味,先不要将它与五脏连系在一起理解,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应先将五味对气血的作用了解,再来看它对五脏的关系。
 
辅行决的境界没有内经高。辅行决是纯粹的五行推理。但你别忘了人体才是根本。
 
辅行决的境界没有内经高。辅行决是纯粹的五行推理。但你别忘了人体才是根本。
我曾经也是通过人体生理来理解,但这样的话,很多经文中的话就不再符合五行规律,这个框架就不完美了,也就无法进行推理了,只是类似实验观察的现象总结而已。比如辅行诀和内经中都有”肝实则怒,虚则恐“,”心实则笑不休,虚则悲“,而对于肺肾脾则没有类似的关于情志的说法。并且上面也难理解为何是那样。

此外,辅行诀中很多药物的药味与其分类不符,比如熟地根本不是苦味,为何分在其中;其次则是内部五行也不太相符,例如泽泻分为火中土,可它作用于肾,而非脾。
 
脏气法时论这篇要悟透不容易的。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有相生有相克。很多时候某脏的证状是由另一脏的问题所产生。许多人只看到标,不知本。
比如炙甘草汤治心悸。多数人以为是心的问题,其实不然。脾的问题才是本。阴气承接着阳气。太阴虚则阳气没有去路。五行来讲是火不生土。
 
最后编辑:
中医的本质是脉。脉载气血。脉分阴阳再配以五行,阴阳五行只是符号,单独拿出来没有意义
 
中医的本质是脉。脉载气血。脉分阴阳再配以五行,阴阳五行只是符号,单独拿出来没有意义
五行只是用来解释五脏运行规律的一套助记系统而已,类似西方的公式代数式一类。不过问题在于,西方的公式纯抽象,即脱去了具体的背景(犹如中医里面脱离了具体人体生理),但在数量上是精确的,而中医这套五行系统或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剩余的一部分还可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类似有是证用是药),而不能机械地套用五行五味补泻之类,甚至什么河图洛书里面的数术,这就更加变得机械了。中医本身是辩证哲学,而不是机械的逻辑推理。这是我的一种想法。但这样一来,经书中很多东西就不能按照后世各种注解猜想那样去理解,而只能作为条文按照身体的运行规律去记忆了。恐怕这也是后来张大昌以及其他研究辅行诀等学者想要改正药味以修正理论的完美精致的原因吧。这种类似的事件在现代科学中也存在,比如古人认为天体运行是圆形轨道,这是完美的。古希腊以至于文艺复兴之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很多天体运行轨道可以用完美的数学几何理论解释(参见柏拉图和哥白尼相关背景)。但这些都是错的。现代发现宇称不守恒,也超出人们的预期。可见,很多东西不是那么完美的。
 
首先内经传抄没有错误!
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怎么理解?
心南方火也,火气源源不断的产生。则需要其向外界发散的空间通畅,若不通畅则火气内郁。我们平时所谓的心跳加快,心悸等就是火气不能外散的表现。举个列子,汽车发机的水热系统就是这样,水循环出现故障会导致发动机过热。明白了心脏喜欢把火气向外扩散的特点就不难理解咸和甘的补泻作用。咸味软也,通血脉,诸脉皆属(连)于心。甘者缓也。酸者收也,但不是把外散的心火收起来。酸入肝,肝者阴之终点,酸味的作用是引导气血向肝走,酸味是把阳气往阴的方向走。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咸入肾,咸味引导气血往肾走,这样如何起到补心的作用呢?又如,酸引导气血往肝走,那酸又如何泻肝呢?
 
内经的理论就是在河图洛书五行制克生化的大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凡是不符合这个框架的说法就很值得商榷。
 
内经的理论就是在河图洛书五行制克生化的大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凡是不符合这个框架的说法就很值得商榷。
能否帮忙回答一下上面的疑问?
 
[炙甘草汤]从“病机”理论上来说,就是“心脾阴阳气血俱虚证”用方。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咸入肾,咸味引导气血往肾走,这样如何起到补心的作用呢?又如,酸引导气血往肝走,那酸又如何泻肝呢?
对。我上面说了。心脏它喜欢把自己的火气向外发散。而少阴肾对心有克制作用,也就是说肾对气血的吸收能力影响着心,如果肾承接阳气的能力少了,心火不能有效的发散了,现在咸味走肾,加大了气血通过阴的量。间接减轻了心火外散的阻力
 
五味治很多很多不在治本脏,更多的是调节外围来达到目的。
 
可能关于”补“、”泻“的定义需要重新审视。比如辅行诀里面小泻脾汤用的是附子干姜甘草,小补脾汤是理中汤。内经里面的泻和补的定义不知是否以此标准。
 
  听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部“伪书”。
 
由版主最后编辑:
可能关于”补“、”泻“的定义需要重新审视。比如辅行诀里面小泻脾汤用的是附子干姜甘草,小补脾汤是理中汤。内经里面的泻和补的定义不知是否以此标准。
  个人觉得:实其“体”为补,助其“用”为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