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鼻炎案

有时口苦,咽干。便秘。背胀,嗳气则舒。脉弦滑有力。
“气郁痰热”为主之象,偏于实证。
其实,这个案例是去年的,我发在自己的微信里的。那时候受王献民老中医影响,用了四逆败毒综合法,里面有黄芩,生地。

  小剂量附子吃后易上火,排除辨证错误之外,较有可能的原因是气郁或者血瘀,气血疏布不畅,郁而化火,当用疏通气血的和解之法,合入“四逆散、柴胡剂”等疏肝理气活血的药。
  加大附子剂量“强行冲关”无疑是一条蛮干的死路。
  老师方中的“香附10 郁金10 陈皮45 生地15 黄芩20”等“理气解郁、凉血活血”的药才是真正的“不传之秘”吧!
其实,这个案例是去年的,我发在自己的微信里的。那时候受王献民老中医影响,用了四逆败毒综合法,里面有黄芩,生地。如果我现在治,我肯定不会用黄芩,生地的。寒热一关是学习扶阳的最难的一关,这关过不去,扶阳学不成,早晚得走回头路。
 
其实,这个案例是去年的,我发在自己的微信里的。那时候受王献民老中医影响,用了四逆败毒综合法,里面有黄芩,生地。如果我现在治,我肯定不会用黄芩,生地的。寒热一关是学习扶阳的最难的一关,这关过不去,扶阳学不成,早晚得走回头路。

  仲景用附子必有少阴阳虚的脉证,比如“阳虚漏汗微恶寒恶风(桂枝加附子汤、越脾加术汤),腹胀腹痛属肾阳虚(理中丸、四逆散),肢节风寒湿痹疼痛(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亡阳脉沉微(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等,无“附子证、少阴阳虚证”没有“使用附子”的理由
  经方中附子的最大用量仅为3枚(乌头为5枚),按中等个头计重约45克,非“危、急、重证”没有“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的道理

  “扶阳派(火神派)”只是中医“四大流派(伤寒、温病、河间、易水)”之一的“伤寒派(经方派)”下面的一个分支学派。
  个人认为,适合用扶阳理论治疗的现代疾病谱比较窄,因为现在普遍流行的是“慢性生活方式病”。
  
  现代人代谢综合症、心脑血管冠心病、中风痴呆等慢性生活方式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低。
  “肥甘厚味、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肥胖、阴实”,是产生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想必这一点多数医家都能看到和承认。

  现代人“阴实阳虚”的根源在于“多食而少动”
  阳虚的病因在于:
    其一、水谷为“阴”,其精微需要脾肾阳气来运化封藏。嗜食无度,脾肾不堪重负,阳气焉能不虚?
    其二、运动生“阳”,好逸恶劳、久坐少动,阳气焉能不虚?
  阴实的病因在于:
    其一、水谷摄入过量,精微化为痰脂堆积,阴形焉能不实?
    其二、缺乏运动,谷气消耗过少,阴形焉能不实?

  增加运动(迈开腿)无法用药物代替,只能进行健康教育。
  节制饮食(管住嘴)除患者自我控制,药物能起辅助作用:
  患者为什么“食欲好、食量大”,其病机在于“肝胃郁热”,情志不畅而以暴食发泄,胃热气强所以消谷善饥。
  
  用药上:
  一方面舒肝清胃泻其有余,以控制饮食减轻脾肾运化负担,节省阳气消耗就相当于扶了脾肾阳气
  另一方面温脾肾阳气补其不足,以气化痰湿祛除阴邪,阴形复常反过来又减少了阳气的过度损耗

  但“肥胖型”的代谢病患者,虚实寒热的程度并不相同:
  偏于“肝胃郁热”的宜以“柴芩类方”为主方,兼健脾益肾;偏于“脾肾阳虚”的宜以“桂附类方”为主方,兼清胃舒肝。
  而“消瘦型”的代谢病患者,还有其他诸多的证候类型。
  岂能以“扶阳”一法“通治”之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见病知源、标本兼顾,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非急性发作期的慢性生活方式病,不能偏执于“扶阳”一端。弄清其病因病机,随证治之,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据我观察,附近之朋友同事,只要伸出舌头,苔白,水滑,胖大舌有齿痕的,等十之八九。越用寒凉,身体就越差。病反反复复。
 
  仲景用附子必有少阴阳虚的脉证,比如“阳虚漏汗微恶寒恶风(桂枝加附子汤、越脾加术汤),腹胀腹痛属肾阳虚(理中丸、四逆散),肢节风寒湿痹疼痛(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亡阳脉沉微(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等,无“附子证、少阴阳虚证”没有“使用附子”的理由
  经方中附子的最大用量仅为3枚(乌头为5枚),按中等个头计重约45克,非“危、急、重证”没有“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的道理

  “扶阳派(火神派)”只是中医“四大流派(伤寒、温病、河间、易水)”之一的“伤寒派(经方派)”下面的一个分支学派。
  个人认为,适合用扶阳理论治疗的现代疾病谱比较窄,因为现在普遍流行的是“慢性生活方式病”。
  
  现代人代谢综合症、心脑血管冠心病、中风痴呆等慢性生活方式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低。
  “肥甘厚味、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肥胖、阴实”,是产生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想必这一点多数医家都能看到和承认。

  现代人“阴实阳虚”的根源在于“多食而少动”
  阳虚的病因在于:
    其一、水谷为“阴”,其精微需要脾肾阳气来运化封藏。嗜食无度,脾肾不堪重负,阳气焉能不虚?
    其二、运动生“阳”,好逸恶劳、久坐少动,阳气焉能不虚?
  阴实的病因在于:
    其一、水谷摄入过量,精微化为痰脂堆积,阴形焉能不实?
    其二、缺乏运动,谷气消耗过少,阴形焉能不实?

  增加运动(迈开腿)无法用药物代替,只能进行健康教育。
  节制饮食(管住嘴)除患者自我控制,药物能起辅助作用:
  患者为什么“食欲好、食量大”,其病机在于“肝胃郁热”,情志不畅而以暴食发泄,胃热气强所以消谷善饥。
  
  用药上:
  一方面舒肝清胃泻其有余,以控制饮食减轻脾肾运化负担,节省阳气消耗就相当于扶了脾肾阳气
  另一方面温脾肾阳气补其不足,以气化痰湿祛除阴邪,阴形复常反过来又减少了阳气的过度损耗

  但“肥胖型”的代谢病患者,虚实寒热的程度并不相同:
  偏于“肝胃郁热”的宜以“柴芩类方”为主方,兼健脾益肾;偏于“脾肾阳虚”的宜以“桂附类方”为主方,兼清胃舒肝。
  而“消瘦型”的代谢病患者,还有其他诸多的证候类型。
  岂能以“扶阳”一法“通治”之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见病知源、标本兼顾,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非急性发作期的慢性生活方式病,不能偏执于“扶阳”一端。弄清其病因病机,随证治之,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杏林老师好。万病伤的都是人体的机能,寒邪如此,热邪也如此。明白了这个道理,是进入扶阳的第一步。
 
杏林老师好。万病伤的都是人体的机能,寒邪如此,热邪也如此。明白了这个道理,是进入扶阳的第一步。
呵呵,胡说两句:寒邪伤人气,热邪伤人气,寒邪伤人阳气,热邪伤人阴津之气,治病补气理气为要。阳者,机体功能的外在表现,治病理气即扶阳。
 
杏林老师好。万病伤的都是人体的机能,寒邪如此,热邪也如此。明白了这个道理,是进入扶阳的第一步。

  老师说得对,不管哪种邪气,都伤正气,都伤人体机能。
  温补是扶正,而祛邪是救正,就像硬币的两面、阴阳的转化。
  攻补比例如何配置,要看正邪的对比,看证候的虚实,看“正虚和邪实”哪个是主要矛盾。

  与外感六淫不同,内伤杂病是情志饮食自伤,清疏肝胃局部的郁热,就能控制食欲食量,等同于拯救和扶持脾肾所主的全身的阳气(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阳气),这是“舍车保帅”、“平衡局部与整体关系”的问题
  阴的食物吃多了再加上情志不畅所致的富贵病,食郁情郁而化生肝胃郁热,反过来又加重消谷引食,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舒肝清胃,他继续胡吃海塞,用再多的附子扶脾肾阳气也如泥牛入海,并不会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达不到“治病求本”、“延长疗效”的目的
  太阳和狂风,谁能弄掉人身上穿的皮袄呢,这是“围魏救赵”、“四两拔千斤”的策略

  个人还是认为,对于多数慢性生活方式病而言,使用超大剂量的附子扶阳,如同“输血式的扶贫”,不能很好的起到“疏通气机、调和阴阳,恢复功能、促进自愈”的作用,少数“虚寒重证”和“严重的痛证”除外(如:重度脾肾阳虚导致的胃瘫,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引起的严重的“疼、麻、木、凉”等)。
 
最后编辑:
据我观察,附近之朋友同事,只要伸出舌头,苔白,水滑,胖大舌有齿痕的,等十之八九。越用寒凉,身体就越差。病反反复复。
  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常年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多正气消耗较大,所以这些地方的饮食习惯是喜欢煲汤温补,北方不适合。
 
呵呵,胡说两句:寒邪伤人气,热邪伤人气,寒邪伤人阳气,热邪伤人阴津之气,治病补气理气为要。阳者,机体功能的外在表现,治病理气即扶阳。
李老师好。为什么非要把阴阳分开看呢?体会一下“大汗亡阳”几个字,热邪伤阴,难道就不伤阳?要之,阴阳谁能分开?脱血伤气,脱血就脱血呗,伤什么气呢?郑钦安云:元阴元阳同盛同衰。既如此,那为什么要扶阳呢?这个问题,我想我不必再细说了,相信李老师会想通的。
 
  老师说得对,不管哪种邪气,都伤正气,都伤人体机能。
  温补是扶正,而祛邪是救正,就像硬币的两面、阴阳的转化。
  攻补比例如何配置,要看正邪的对比,看证候的虚实,看“正虚和邪实”哪个是主要矛盾。

  与外感六淫不同,内伤杂病是情志饮食自伤,清疏肝胃局部的郁热,就能控制食欲食量,等同于拯救和扶持脾肾所主的全身的阳气(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阳气),这是“舍车保帅”、“平衡局部与整体关系”的问题
  阴的食物吃多了再加上情志不畅所致的富贵病,食郁情郁而化生肝胃郁热,反过来又加重消谷引食,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舒肝清胃,他继续胡吃海塞,用再多的附子扶脾肾阳气也如泥牛入海,并不会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达不到“治病求本”、“延长疗效”的目的
  太阳和狂风,谁能弄掉人身上穿的皮袄呢,这是“围魏救赵”、“四两拔千斤”的策略

  个人还是认为,对于多数慢性生活方式病而言,使用超大剂量的附子扶阳,如同“输血式的扶贫”,不能很好的起到“疏通气机、调和阴阳,恢复功能、促进自愈”的作用,少数“虚寒重证”和“严重的痛证”除外(如:重度脾肾阳虚导致的胃瘫,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引起的严重的“疼、麻、木、凉”等)。
看来杏林老师对大剂量用附子有看法,举个例子,黄芪用30克以下是升的还是降的?用30克以上又是升的还是降的?黄芪降压,你用30克一下试试,你再用30克以上试试。用附子是一个道理,用附子是为了温肾阳,你用10克,它到不了下面,也到不了里面,只有上火了。所以,附子用量小了,吃了上火,用量大一些,反而降火。四逆汤用刘力红的话说叫什么?叫阳行阴令。这么叫阳行阴令,它就是一个降,降就是阴。《伤寒论》用附子正如你所言,都是有了伤阳的症状才用的,但为什么不提前就用呢,非要等到成了大证才用。卢崇汉郑钦安对这个问题,以及其间的道理讲的都很明白。
 
最后编辑:
李老师好。为什么非要把阴阳分开看呢?体会一下“大汗亡阳”几个字,热邪伤阴,难道就不伤阳?要之,阴阳谁能分开?脱血伤气,脱血就脱血呗,伤什么气呢?郑钦安云:元阴元阳同盛同衰。既如此,那为什么要扶阳呢?这个问题,我想我不必再细说了,相信李老师会想通的。
  呵呵,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是相关联的一对事物,谁说要把阴阳分开看了?男人女人都是人,为什么要把男女分开看呢,但具体讨论男女的事情时还是要男、女分开的。呵呵,“大汗亡阳”未必都是热邪伤阴所致,更多的时候是腠理通透疏泄太过,阴津阳气不固而随之外泄。脱血伤气是因血中载气有气。既然元阴元阳同盛同衰,那么扶阳就可滋阴,那为什么不扶阳呢?临床滋阴扶阳酌情而定,不能胶柱鼓瑟。
 
看来杏林老师对大剂量用附子有看法,举个例子,黄芪用30克以下是升的还是降的?用30克以上又是升的还是降的?黄芪降压,你用30克一下试试,你再用30克以上试试。用附子是一个道理,用附子是为了温肾阳,你用10克,它到不了下面,也到不了里面,只有上火了。所以,附子用量小了,吃了上火,用量大一些,反而降火。四逆汤用刘力红的话说叫什么?叫阳行阴令。这么叫阳行阴令,它就是一个降,降就是阴。《伤寒论》用附子正如你所言,都是有了伤阳的症状才用的,但为什么不提前就用呢,非要等到成了大证才用。卢崇汉郑钦安对这个问题,以及其间的道理讲的都很明白。
  老师举黄芪的例子属于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确实有些中药具有这样的作用。
  我前段时间画了一张黄芩“量效关系”的个人浅析图:
  《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及量效关系推测示意图》(含《金匮要略》黄芪七方剂量分布)
《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及量效关系推测示意图》(含《金匮要略》黄芪七方剂量分布):.jpg

  但是“大剂量、超大剂量”使用黄芪,也是有一定适应范围的,就是患者体型“中等偏胖”且“无阴虚”的证候。
  朱丹溪说过:“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虽然中药“剂量-药效”有“轻清走上、重浊趋下”之说,但我学识浅溥,尚未听说附子的“量效关系”明显呈现这种规律。
  而看书上、论坛上一些经方医家的案例,有附子适应证时,用10克到30克(常规剂量到大剂量)也有佳效。

  扶阳派重用附子确实是与其学术思想相匹配的一大特色,但是否真的起手就用“50克以上的超大剂量”,值得观察、探讨。
  老师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下面两篇文章:
  1、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要想领悟扶阳学术思想,就必须先学好《伤寒论》。应用姜桂附,特别是四逆汤类方,必须认证准确,严格依据病证和体质情况,依据病机来掌握应用指征,方药配伍比例必须严格遵照《伤寒论》经方理法,配比合理,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人而宜,因病证而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据证加量,中病即止。特别是附子,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也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据证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治疗量。
  http://www.zysj.com.cn/yianxinde/7/77417.html

  2、扶阳第一要药附子如何用?火神派有五原则!
  关于附子用法,为保证其安全有效,本人综合火神派名家的经验,提出五条原则,即辨证、先煎、渐加、配伍、验药。
  渐加,
即开手宜从小剂量用起,得效后逐渐增加。大剂量用药拿捏不准时,可先从小剂量用起,循序渐进。《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说“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皆堪取法,我用附子最初是从10克、15克用起来的。须知,附子并不一定概用大剂量,即郑钦安也并非都用大剂量,而是“在分量轻重上斟酌”,不少医家用中小剂量也治好了很多急危重症,其经验更属宝贵。同等病情如用中小剂量取得与大剂量相同效果者,当然前者更高明。但是如果病重,则应用大剂量,吴佩衡所称“病大药大”之谓也,该用大剂量时绝不手软。我现在一般出手用到30克,由于方向对头,很多案例用此剂量时即已取效。偶合的是,这个剂量恰恰是郑钦安处方的常规剂量,看其自制的姜附茯半汤、附子甘草汤中附子剂量都是30克(一两)就可以知道,而其潜阳丹、补坎益离丹中附子剂量都是24克(八钱),也算接近吧。
  http://wemedia.ifeng.com/46067234/wemedia.shtml
 
  老师举黄芪的例子属于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确实有些中药具有这样的作用。
  我前段时间画了一张黄芩“量效关系”的个人浅析图:
  《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及量效关系推测示意图》(含《金匮要略》黄芪七方剂量分布)
  但是“大剂量、超大剂量”使用黄芪,也是有一定适应范围的,就是患者体型“中等偏胖”且“无阴虚”的证候。
  朱丹溪说过:“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虽然中药“剂量-药效”有“轻清走上、重浊趋下”之说,但我学识浅溥,尚未听说附子的“量效关系”明显呈现这种规律。
  而看书上、论坛上一些经方医家的案例,有附子适应证时,用10克到30克(常规剂量到大剂量)也有佳效。

  扶阳派重用附子确实是与其学术思想相匹配的一大特色,但是否真的起手就用“50克以上的超大剂量”,值得观察、探讨。
  老师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下面两篇文章:
  1、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要想领悟扶阳学术思想,就必须先学好《伤寒论》。应用姜桂附,特别是四逆汤类方,必须认证准确,严格依据病证和体质情况,依据病机来掌握应用指征,方药配伍比例必须严格遵照《伤寒论》经方理法,配比合理,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人而宜,因病证而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据证加量,中病即止。特别是附子,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也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据证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治疗量。
  http://www.zysj.com.cn/yianxinde/7/77417.html

  2、扶阳第一要药附子如何用?火神派有五原则!
  关于附子用法,为保证其安全有效,本人综合火神派名家的经验,提出五条原则,即辨证、先煎、渐加、配伍、验药。
  渐加,
即开手宜从小剂量用起,得效后逐渐增加。大剂量用药拿捏不准时,可先从小剂量用起,循序渐进。《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说“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皆堪取法,我用附子最初是从10克、15克用起来的。须知,附子并不一定概用大剂量,即郑钦安也并非都用大剂量,而是“在分量轻重上斟酌”,不少医家用中小剂量也治好了很多急危重症,其经验更属宝贵。同等病情如用中小剂量取得与大剂量相同效果者,当然前者更高明。但是如果病重,则应用大剂量,吴佩衡所称“病大药大”之谓也,该用大剂量时绝不手软。我现在一般出手用到30克,由于方向对头,很多案例用此剂量时即已取效。偶合的是,这个剂量恰恰是郑钦安处方的常规剂量,看其自制的姜附茯半汤、附子甘草汤中附子剂量都是30克(一两)就可以知道,而其潜阳丹、补坎益离丹中附子剂量都是24克(八钱),也算接近吧。
  http://wemedia.ifeng.com/46067234/wemedia.shtml
我们争论不清。以临床疗效来说话吧。谁觉得怎么样疗效好,就怎么样治病,没有必要看别人。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中医也是百花齐放的。
 
  呵呵,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是相关联的一对事物,谁说要把阴阳分开看了?男人女人都是人,为什么要把男女分开看呢,但具体讨论男女的事情时还是要男、女分开的。呵呵,“大汗亡阳”未必都是热邪伤阴所致,更多的时候是腠理通透疏泄太过,阴津阳气不固而随之外泄。脱血伤气是因血中载气有气。既然元阴元阳同盛同衰,那么扶阳就可滋阴,那为什么不扶阳呢?临床滋阴扶阳酌情而定,不能胶柱鼓瑟。
您真是个痴人,说不清将来会成为叶天士第二。开个玩笑,李老师,别介意。
 
  现代人缺乏运动导致肌肉少体脂率高,饮食无度又加重脾肾负担损耗真阳的同时化生郁热,形成“痰湿夹郁热”的体质。
  维护阳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道在于运动,运动量不足的人即使服温补之药也难以增长肌肉,而增肌减脂能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强壮“真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作用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
  
  附子串走耗血、化气为阳,燃烧的是既往存贮在体内的真阴,重用时相当于“逐寒救阳之将”而非“扶阳固本之相”
  长期大量使用附子,则犹如挑高灯芯旺其火焰,加速燃油消耗,如无持续足量的补充,油尽灯枯之日恐将旋踵而至。
  所以《金匮》[肾气丸]以滋养肝肾精血的药为主,佐以少量桂附微助命门之火,七“存”三“用”,厚积薄发,这才是培育真阳,养壮真阳的用药法门。
 
最后编辑:
  现代人缺乏运动导致肌肉少体脂率高,饮食无度又加重脾肾负担损耗真阳的同时化生郁热,形成“痰湿夹郁热”的体质。
  维护阳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道在于运动,运动量不足的人即使服温补之药也难以增长肌肉,而增肌减脂能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强壮“真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作用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
  
  附子串走耗血、化气为阳,燃烧的是既往存贮在体内的真阴,重用时相当于“逐寒救阳之将”而非“扶阳固本之相”
  长期大量使用附子,则犹如挑高灯芯旺其火焰,加速燃油消耗,如无持续足量的补充,油尽灯枯之日恐将旋踵而至。
  所以《金匮》[肾气丸]以滋养肝肾精血的药为主,佐以少量桂附微助命门之火,七“存”三“用”,厚积薄发,这才是培育真阳,养壮真阳的用药法门。
可惜,这样培育真阳,就是陪不进入。疗效微少,多数无效,甚则不适。
 
可惜,这样培育真阳,就是陪不进入。疗效微少,多数无效,甚则不适。
  除急当救里的情况外,一般顺序治疗顺序是“先表后里、先祛邪后扶正”。
  现代人痰湿水毒重,不少“肾气丸适应证者”宜先选用“常规剂量”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葛根汤]等方“温阳、活血、利湿、祛痰”,再用[肾气丸]“扶阳固本”。
 
  除急当救里的情况外,一般顺序治疗顺序是“先表后里、先祛邪后扶正”。
  现代人痰湿水毒重,不少“肾气丸适应证者”宜先选用“常规剂量”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葛根汤]等方“温阳、活血、利湿、祛痰”,再用[肾气丸]“扶阳固本”。
这样也还是效果不理想。不信试试。
 
  除急当救里的情况外,一般顺序治疗顺序是“先表后里、先祛邪后扶正”。
  现代人痰湿水毒重,不少“肾气丸适应证者”宜先选用“常规剂量”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葛根汤]等方“温阳、活血、利湿、祛痰”,再用[肾气丸]“扶阳固本”。
咱试过,无效!
 
学习医案只有和自己想不到的碰撞才能增广学问,否则最多印证巩固已有知识,所以每当遇到看不懂的都是机会,轻易否定就丧失机会了,当思之再思之。我体会此案,犹如一家表面经营大好乃至欣欣向荣的公司(脉弦有力),其实危机已伏,比如现金流可能已很紧张了(肾脉弱),当年巨人集团如日中天,却顷刻间倒塌,所以扶阳思路有点治未病之意,而寻常如四逆真武是治已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