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举黄芪的例子属于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确实有些中药具有这样的作用。
我前段时间画了一张黄芩“量效关系”的个人浅析图:
《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及量效关系推测示意图》(含《金匮要略》黄芪七方剂量分布)
但是“大剂量、超大剂量”使用黄芪,也是有一定适应范围的,就是患者体型“
中等偏胖”且“
无阴虚”的证候。
朱丹溪说过:“本品功专补气,
肥白多汗者多宜,若
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虽然中药“剂量-药效”有“轻清走上、重浊趋下”之说,但我学识浅溥,尚未听说附子的“量效关系”明显呈现这种规律。
而看书上、论坛上一些经方医家的案例,有附子适应证时,用10克到30克(常规剂量到大剂量)也有佳效。
扶阳派重用附子确实是与其学术思想相匹配的一大特色,但是否真的起手就用“50克以上的超大剂量”,值得观察、探讨。
老师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下面两篇文章:
1、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要想领悟扶阳学术思想,就必须先学好《伤寒论》。应用姜桂附,特别是四逆汤类方,必须认证准确,严格依据病证和体质情况,依据病机来掌握应用指征,方药配伍比例必须严格遵照《伤寒论》经方理法,配比合理,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人而宜,因病证而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据证加量,中病即止。特别是附子,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也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据证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治疗量。
http://www.zysj.com.cn/yianxinde/7/77417.html
2、
扶阳第一要药附子如何用?火神派有五原则!
关于附子用法,为保证其安全有效,本人综合火神派名家的经验,提出五条原则,即
辨证、先煎、渐加、配伍、验药。
渐加,即开手宜从小剂量用起,得效后逐渐增加。大剂量用药拿捏不准时,可先从小剂量用起,循序渐进。《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说“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皆堪取法,
我用附子最初是从10克、15克用起来的。须知,
附子并不一定概用大剂量,即郑钦安也并非都用大剂量,而是“在分量轻重上斟酌”,不少医家用中小剂量也治好了很多急危重症,其经验更属宝贵。同等病情如用中小剂量取得与大剂量相同效果者,当然前者更高明。但是如果病重,则应用大剂量,吴佩衡所称“病大药大”之谓也,该用大剂量时绝不手软。我现在一般出手用到30克,由于方向对头,很多案例用此剂量时即已取效。偶合的是,这个剂量恰恰是
郑钦安处方的常规剂量,看其自制的姜附茯半汤、附子甘草汤中附子剂量都是30克(一两)就可以知道,而其潜阳丹、补坎益离丹中附子剂量都是24克(八钱),也算接近吧。
http://wemedia.ifeng.com/46067234/wemedi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