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伤寒:运用易学思维对温胆汤方名的辨析温胆汤这一名方收录在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原书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药用:生姜四两,半夏 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二两, 枳实二枚 (二两 ) , 炙甘草一两半。
此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载有一温胆汤,方为:“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 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
关于此方方名 中之“温”为何意,历来医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定论。陈修园《时方歌括》中云:“温之者,实凉之也。” 《成方便读》言:“内中并无温胆之药, 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 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义耳。”《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载罗谦甫曰:“命为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 胆之品, 且更有凉胃之药也。”历代医家虽观点颇多, 但大多认为 “温” 其实为“温和”之意。
而笔者认为,欲破解温胆汤方名的真义,应当运用古人所娴熟的易学思维来进行辨析。
以脏腑对应五行关系来论,肝胆属东方木,其中肝为阴为乙木;胆为阳为甲木。而以六气来论,少阳以相火主气,包括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其中三焦与心主相表里,本身即为相火,与心所主少阴君火相区别。所以手少阳三焦为主气,足少阳胆为客气。
另外《内径.素问》中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说法,其义即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为君火。自古皇帝以“圣明”为荣,皇帝不明则鬼魅丛生。而心主与三焦亦属火,但却为臣子之火,喻为相火。臣下要各守其位,将皇帝的君火圣明之情代为传达给天下的藜民百姓。这样君相各安其职,天下才能大治。心主这个器官为心之外围,离心最近,被视作皇帝身边的近臣,而三焦为“决渎之官”,即相当于现今主管全国水利的部门,起通调全身水道的作用,所以三焦之位主要在身体水液最多的肾与膀胱部位。
解释这么多,主要是为了说明,少阳相火之中,足少阳胆为甲木,象征春季初温;手少阳三焦为相火,其位主要在下焦,以通调水道。
而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这将以天干甲木归类的胆,又再次从地支上定位于从寅至辰这一时段上,即寅卯辰。同样在《伤寒论》中,对于三阴的定位分别为:太阴对应的是亥子丑,少阴对应的是子丑寅,厥阴对应的是丑寅卯(具体见下图所示)。
浏览附件90700
从这地方大家应该看出点什么了吧?即从亥到卯这一段是三阴所主的范围。虽然从节令上来看,亥子丑属冬季,寅卯辰属春季,但即使节令上进入春季了,但气温并不一定会立马转暖,所谓的“倒春寒”、“春寒料峭”正是形象的说明春季的这一特点,所以厥阴之气一直延续到卯时,阴气方绝。
这说明,处在寅卯辰这段范围内的胆腑,虽然春季阳气渐升,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笼罩在料峭春寒之中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三阳之中,少阳胆会被称为“稚阳”、“幼阳”或“弱阳”的原因。所以胆最易受到寒气侵犯,从而引发少阳病。
而胆如何能避免寒气的侵犯呢?这就有赖于上文说到的手少阳三焦了。天为阳,天气以降为顺,地为阴,地气以升为顺。所以三阳之气下降,三阴之气上升,其中少阳三焦之相火,以下潜蛰藏于肾水为顺,相火一旦蛰藏于阴水之中,才能为肾之寒窟带来温暖,从而为胆之甲木提供生长的温度,胆气才能抵抗阴寒,从而不虚。反之,相火不能下潜被肾水封藏,火性炎上,必会升浮上侵,携胆气上逆,扰动心神,出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附带会出现失眠、心烦、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症状。而胆因失去三焦相火从下提供的温暖,也会变为胆寒。
这为什么《备急千金要方》 中说:“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这应该就是“温胆汤”方名中温字的真正来历。
而从温胆汤的组方用药来看,也为什么要用偏于凉降之药的原因所在。胆气虽寒,但相火上逆,当然要用凉药来清热,同时要用沉降之药来逼相火下行,使相火归位封藏于肾窟,来驱寒而下温胆气,这也是温胆汤的另一个来历。
另外,胆气上逆,必会使胃气也会上逆。所以在《伤寒论》的少阳篇中,仲景特别指出:“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治胆先治胃,胃降则胆气自然顺降。所以小柴胡汤中也用半夏、生姜二药来降胃气。其实非治胃也,治胃是为降胆气耳。
另外还有“胆寒失眠,胆热嗜睡”之说,用以上原理来理解,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谢谢您的精彩点评,以后互相学习!对经方的理解各人切入点不同,理解也会不同。都会殊途同归的。三焦主水道,又为相火,一旦相火不能蛰密于肾水之中,上炎经过水道,多会借机蒸水液为痰,容易生成痰这一病理产物。老师常识广博,思路开阔,学习了。
“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温胆汤方:生姜四两,半夏 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二两, 枳实二枚 (二两 ) , 炙甘草一两半。”
从“方证、病机、经络、用药”上分析:
大病的病程相对较长,病位相对较深,一般达到或者超过“半表半里”,无论是病进阶段还是病退阶段,正邪必激烈交争于少阳,胆经和胆腑部位必然会产生“痰、湿、毒”等病理产物(相当于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复合物),大病初愈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机体功能不足,体质处于虚寒状态,而此时食量的增加也容易造成胆胃痰食积滞。
“痰、湿、毒”阻滞胆之经腑,郁而化热、火势上炎,而胆经别支又上行入胸贯心,痰热上扰心神,因而“虚烦不得眠”。
故用“生姜、半夏 、橘皮”温燥痰湿,降胆胃之逆气,用“竹茹、枳实”清化痰火,除胆心之虚烦,用炙甘草益气和胃。
中医辩证论治“来源于生活”医案一则
2017年2月24日一早上班,一同事来找我,说她母亲最近头晕,想下午带来让我看看病。我说你中午回家将她舌头照片拍好微信发给我就可以了,没必要让老人家再跑过来。于是中午未到13点,照片传过来,如下图:
浏览附件90741
我看后回复为:头晕,睡眠不好,胸闷,有时会腹胀,口干,大便不畅粘腻,右肩不舒服,眼睛干涩胀满。并问血糖高不高?
同事回复见微信截图:
浏览附件90742
后当天下午去查了血糖值为5.3,正常。我为其开了下面的方子:
浏览附件90743
26日下午四点时候,告诉我吃了一付药后,今天早上头不晕了,就剩下嘴还有点干。我建议将十付药吃完再看看。
3月8日十付药吃完后,除了嘴还是干,其他诸证皆除。于是再让其将舌头照片传来,如下:
浏览附件90744
舌象上看,舌苔白厚而燥,舌中凸起,舌质微红。此非寒象,虑乃胃肠有积,腑道不通所致,于是组方如下:
浏览附件90745
后回复此方服一付后舌苔已全消,口干亦除,余下药也未再吃。惜当时未让其将愈后舌象拍来
辩证思路简单归纳如下:观舌辩证,有时候也要抓主症,不能被传统的“淡红舌、薄白苔”的标准所困住。这一例患者的舌象,我们第一眼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也就是这个舌象最突出的“象”是什么,就应该代表了患者是什么主症。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舌象大多都是平整如波面,不会无缘无故的凸起或凹陷。而这位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舌面凸凹不平。既然有了这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么我们完全就可以直抓这个特点,将其作为主症来分析,其他如苔多少、苔黄白、舌红淡等等可以直接先搁置一旁。
舌面为什么会出现凸凹不平这一现象呢?
这个如果用传统的“取类比象”原理来解释就非常直观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中医中一些模糊的、不好言说的理论。比如我们在为汽车贴膜的时候,常会有膜鼓起的现象。为什么会鼓起呢?膜下有气,气顶之使然也。这说明凸起多是与气有余有关系。
另外,现在很多城市出现了地面实然塌陷的事故。这个事故与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有着直接关系。那么从这一现象中也可以提炼出,凹陷多是与水亏有关系。
天人合一,我们的舌象其实也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存在着相同的原理。就上面的舌象来说,舌面凸凹不平,体内肯定也存在着气血盈亏的病理。
那么怎么治疗呢?
这个治疗方法,我们就应该向乡下老农学习。农民们在平整土地的时候,特别是平整将要插稻的水田时,都是先将大的土块敲碎(去瘀),然后再往田中灌水(滋阴),灌满水后,再套上牛,用犁一耙(活血),整个田就平整如镜了。
我的方子,即是完全遵守了农民平整水田的这一方法。
或者美其名曰:来源于生活。
浏览附件90746
先生真是聪明之人有道理:看舌“取类比象”!
个人认为:舌象就是内脏的“快照”。
舌头的大小反映内脏的大小(重量和形态);
舌质的深浅反映内脏的气血(寒热与畅阻);
舌质的老嫩反映内脏的质地(纤维化程度);
舌苔的干湿反映内脏上皮的水分;
舌苔的颜色反映内脏上皮的温度;
舌苔的厚薄反映内脏上皮的厚薄;
(舌边对应胆、舌中对应肠胃、舌根对应泌尿生殖道)
近来又有点感悟:“舌尖小舌根大”呈“倒三角形”的舌象可能提示“上虚下实、下焦有积聚”;而“舌头中前部大根部小”呈“梨形”的舌象可能提示“下虚上实、中上焦有痰饮”。
另外听仝小林教授讲,对于厚腻的舌苔,如果颗粒比较细表明是“湿气”,颗粒比较粗则提示肠胃中有“腐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