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夜读伤寒(原创)

  桂枝汤结构的作用在于贯通“营卫(精微)之气”的“生成(脾胃)”与“输布(心肺)”这条路线,而对营卫(精微)之气的“纳藏(肝肾)”作用相对较小。
  外发为主就加生姜黄芪葛根等(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守中为主就加芍药饴糖人参等(如小建中汤等);内外兼顾则加栝楼根当归等(如当归四逆汤等)。
  “桂枝汤结构”调和阴阳,平衡气血,勾通表里,以通为用,个人浅见。
言之有理
 
正好之前我写过一篇《夜读伤寒:戏说桂枝汤》,今晚不仿提前发上来吧
 
夜读伤寒: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兽汤名称的由来

在中医历史上,《伤寒论》中著名的青龙汤、白虎汤、真(玄)武汤历来闻名于世,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兽来说,《伤寒论》独少了朱雀汤,这成为中医历史上的一大悬案。此外,以四神兽命名的方剂,其方名有何来历,也一直是中医人士争论的一个焦点。

笔者认为,想辨析清楚四神兽汤方剂原理和方名由来,首先要先梳理清楚四神兽所代表的涵义。

其实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之外,还有勾陈和腾蛇,并称为六大神兽。其最初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星宿,后来融入了五行,与方位、时序、万物、人事等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军事、艺术、文学、医学、地理、卜筮等领域,特别是被周易六爻卦象的灵活应用后,更加被人所熟知。

中国古代以北极星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四象”,东方星象连起来象苍龙,西方星象连起来象白虎,北方象龟与蛇,南方象大鸟,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这四大星象也随着季节次第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上升。这即是"四大神兽"的来历。

正因为此,四大神兽就被赋于了不同的意义:

青龙代表东方,五行属木,其色为青,为春季,性温,其气主升;

白虎代表西方,五行属金,其色为白,为秋季,性凉,其气主降;

玄武代表北方,五行属水,其色为黑,为冬季,性寒,其气寒藏;

朱雀代表南方,五行属火,其色为红,为夏季,性热,其气热散。

四大神兽先简单了解这些,下面再来结合中医方剂对四神兽汤的来历进行逐一辨析。

一、白虎汤方名由来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中药组成,其中知母、石膏为苦寒之药,主清肺、胃之热。肺为上焦,胃为中焦,知母、石膏之寒气上焦开始往下清降,犹如凉风从天而降,一扫炎热之气。这不正如白虎所代表的西方秋季的气候吗,所谓“凉风起天末”,寒气下降,炎热褪去,万物萧杀,草木枯白。凉秋来临,炎夏消退,这不正是白虎汤组方用药之义吗。

粳米本为水中生长之物,能在水中生长而不被淹死,其必有抗水、利水的功效。而白虎汤之所以使用粳米这味药,是因为白虎汤具有秋季特性,即一为凉,一为燥。同样石膏、知母苦寒之性也易引起燥湿之弊,所以此处用粳米即是为了防止石膏、知母燥性太过,以增加润燥养阴之功。另外,粳米还具有利水之能,利水能开下窍,下窍疏通开了,也会更利于上焦寒凉之气的下降。粳米一药两用,体现了古人立法之严密和灵巧。

二、真武汤方名由来

只所以用真武汤而不用玄武汤命名,据说是后世为避唐玄宗皇号原因。此汤由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五味药组成。此方本治太阳病发汗不解后,出现“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症状的。所谓汗伤阳、下伤阴,发汗太过,阳气外散,内寒湿重,而“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正是一种振寒的表象。而玄武汤正是温肾阳、行肾水的名方。

上文已说过,玄武主北方寒藏之气。那么玄武藏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历代农民在冬季来临之前,都会“颗粒归仓”。其目的,一是保存足够的粮食度过冬天,二是为明年保存种子。其实这种子就是中医所说的“元阳”。如果自然界缺少了这些种子,万物都将消亡(而中药学中也有“诸子皆降”之说,即种子成熟后多会有降落习性,其实就是降到肾的地方,所以大多的种子具有补肾功能)。同样,水离开了阳气,便不能蒸腾化气,也是死水。所以真武汤以大热的附子为君,即是用其温肾阳以行水、治水之功。这与北方冬季功效相同,故名真武汤。

三:大小青龙汤方名由来

青龙汤分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通过上文分析,既然名为青龙,组方用药肯定应该具有青龙神兽的禀性。而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一书中认为“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此说太拘泥于龙的习性,而失于青龙神兽之本义了。至于现代人认为甘草和桂枝为青色,故名为青龙,石膏为白色故名为白虎之说,更是望文生义,不值一驳。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小青龙汤本为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解表之药麻黄、细辛、桂枝等药,五味子有敛肺功效,肺敛则能降,配合半夏降逆燥湿之性,可祛心下水气。而祛水湿还可以采取健脾来加强运化水湿方法,所以方中炙甘草、干姜等,即有助解表之功,又有运化水湿之能。纵观全方,有龙尾(五味子、半夏)往下摆动,以助龙头龙身(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炙甘草)升腾发表之象,以图示之更形象:

浏览附件90358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大青龙则是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紧脉加上不汗出,说明表闭未解,明显为麻黄汤证;内心烦躁则阳明胃中有热,上扰心神所致,所以用大剂石膏来清降。从小青龙用五味子和半夏来降逆,而大青龙明显采用了更猛的石膏和杏仁来清降;另外,解表主药麻黄的用量,也明显是小青龙的两倍。即大青龙汤的用药,龙尾往下摆动的力度更大,同时龙头龙身升腾解表的力量也更大。同样用图表示更明白直观:

浏览附件90359

由此可知,青龙汤虽分大小,但都同样具有青龙神兽的东方春季其气上升的特点,这才是青龙汤方名的由来。

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而上天龙,主升;下山虎,主降。与中医“清气左升,浊气右降”原理深相切合,也与易经太极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相吻合,还与大自然太阳“东升西降”现象一致,其实这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万物一理”的最好体现。

四:朱雀汤寻踪

《伤寒论》四神兽汤中,唯独找不到朱雀汤的踪迹。这也成为《伤寒论》的又一大悬案。

对于朱雀汤,有的医家认为是十枣汤。而由真武汤主行水,白虎汤主清降,青龙汤主升解来看,朱雀汤应当是来解南方炎夏之热方为妥切。而十枣汤为逐水之剂,与朱雀本义不符。所以十枣汤即为朱雀汤之说应当排除。

此外,还有的医家认为《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即为朱雀汤,方中黄连能清心火,心在五行属火,方位主南方,这正与朱雀所代表的方位、时序相同。

而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明确载有大小朱雀汤,其中小朱雀汤即为黄连阿胶汤,这也为黄连阿胶汤即为朱雀汤增加一个佐证。
 
夜读伤寒:戏说桂枝汤



 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云深戏解:千古第一汤,试用另一种非专业术语戏解之。太阳中风,开首点明症在表。阳浮即阳弱,故桂枝汤中一片温阳之药。阳不浮则阳不弱,阴不浮则阴不出(阴出的表现即是出汗)。而阳浮加上阴弱,就相当于在体表之层,一片虚象,毛窍应该处在完全洞开无守之境,几如围城之墙门窗俱开,人防物防具无之象。在此处境之下,体内的阴阳便自然出入无碍,所以会出现热自发——阳出来了;汗自出——阴也出来了。阳出自然会“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而至于“鼻鸣干呕者”,正是阴阳往外拥挤而出带来的自然现象。

 即然是阴阳具失,那在遣药组方中自然要阴阳双补双堵。于是生姜补脏腑之阳,大枣补脏腑之阴,这是补内里之阴阳,同时也阻止了因表层空虚而入侵的外邪进入脏腑,外邪入脏会带来更大破坏。桂枝解肌,实是廓清肌中之经络通道,同时也使阳气充满此处之经络通道;而芍药滋润补阴,即跟随桂枝之后,增补上桂枝廓清经络后留下的阴虚空白。这样,体表通道之中的阴阳就完全补上了,加上内里生姜和大枣源源不断送出来的阴阳作为后备力量,一幅内里和体表协同合力共补阴阳的军民抗战画面就产生了。炙甘草在里面是一个调和其他药物关系的一个力量,以使大家合作之时更加和谐而已。

 内外和谐,所以太阳病自愈。
 
最后编辑:
  李老师谦虚了,俺在每段前面手工打了两个空格,这个办法虽要多费点力,但内容看起来更清朗明晰。
谢谢老师指教,但愿我也能学会。
 
  李老师谦虚了,俺在每段前面手工打了两个空格,这个办法虽要多费点力,但内容看起来更清朗明晰。
  多谢老师的指教,老师不愧为教授级别的老师,经过一些操作,我似乎也学会了,现在就给老师回帖,体验一下是否能成功。多谢老师了,呵呵,您看是不是成功了,多学有益哦。
 
我打空格怎么没有效?
  可能跟老师所用的浏览器类型有关,也有可能是输入法没有切换到“全角标点”状态,切换成这种状态后可输出“全角中文空格”,打两个空格就可以空出两个字的位置了。
 
  多谢老师的指教,老师不愧为教授级别的老师,经过一些操作,我似乎也学会了,现在就给老师回帖,体验一下是否能成功。多谢老师了,呵呵,您看是不是成功了,多学有益哦。
  李老师说笑了,操作成功:080:
 
夜读伤寒:戏说桂枝汤



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云深戏解:千古第一汤,试用另一种非专业术语戏解之。太阳中风,开首点明症在表。阳浮即阳弱,故桂枝汤中一片温阳之药。阳不浮则阳不弱,阴不浮则阴不出(阴出的表现即是出汗)。而阳浮加上阴弱,就相当于在体表之层,一片虚象,毛窍应该处在完全洞开无守之境,几如围城之墙门窗俱开,人防物防具无之象。在此处境之下,体内的阴阳便自然出入无碍,所以会出现热自发——阳出来了;汗自出——阴也出来了。阳出自然会“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而至于“鼻鸣干呕者”,正是阴阳往外拥挤而出带来的自然现象。

即然是阴阳具失,那在遣药组方中自然要阴阳双补双堵。于是生姜补脏腑之阳,大枣补脏腑之阴,这是补内里之阴阳,同时也阻止了因表层空虚而入侵的外邪进入脏腑,外邪入脏会带来更大破坏。桂枝解肌,实是廓清肌中之经络通道,同时也使阳气充满此处之经络通道;而芍药滋润补阴,即跟随桂枝之后,增补上桂枝廓清经络后留下的阴虚空白。这样,体表通道之中的阴阳就完全补上了,加上内里生姜和大枣源源不断送出来的阴阳作为后备力量,一幅内里和体表协同合力共补阴阳的军民抗战画面就产生了。炙甘草在里面是一个调和其他药物关系的一个力量,以使大家合作之时更加和谐而已。

内外和谐,所以太阳病自愈。

  阳浮而阴弱,好像是指“寸脉浮而尺脉弱”。
  卫气在表抗邪,体内营血不足。

  故用[桂枝汤]“益营助卫,祛风解表”。
  益营(脾):芍药、大枣、炙甘草;助卫(肺):生姜、桂枝。

  [桂枝汤]本身就是以“益营(脾)”为主的,“助卫(肺)”之力并不强,所以要“啜粥覆被”才能取微汗。
  所以此方可以用于内伤杂病(不啜粥覆取微汗)。

  经方中的“桂枝”相当于现在的“肉桂”,
  [桂枝汤]五味药,五脏都有兼顾,其中入脾的药最多。
  全方5味药都入脾,入肺的次之(3味),入心肝的再次(2味),入肾的只有桂枝(肉桂)1味:

  入心:桂枝、甘草
  入肝:芍药、桂枝(肉桂)
  入脾: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入肺:桂枝、生姜、炙甘草
  入肾:桂枝(肉桂)

  个人浅见,仅作探讨。
 
  阳浮而阴弱,好像是指“寸脉浮而尺脉弱”。
  卫气在表抗邪,体内营血不足。

  故用[桂枝汤]“益营助卫,祛风解表”。
  益营(脾):芍药、大枣、炙甘草;助卫(肺):生姜、桂枝。

  [桂枝汤]本身就是以“益营(脾)”为主的,“助卫(肺)”之力并不强,所以要“啜粥覆被”才能取微汗。
  所以此方可以用于内伤杂病(不啜粥覆取微汗)。

  经方中的“桂枝”相当于现在的“肉桂”,
  [桂枝汤]五味药,五脏都有兼顾,其中入脾的药最多。
  全方5味药都入脾,入肺的次之(3味),入心肝的再次(2味),入肾的只有桂枝(肉桂)1味:

  入心:桂枝、甘草
  入肝:芍药、桂枝(肉桂)
  入脾: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入肺:桂枝、生姜、炙甘草
  入肾:桂枝(肉桂)
个人浅见,仅作探讨。
老师分析入木三分。
 
夜读伤寒:运用易学思维对温胆汤方名的辨析



  温胆汤这一名方收录在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原书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药用:生姜四两,半夏 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二两, 枳实二枚 (二两 ) , 炙甘草一两半。
  此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载有一温胆汤,方为:“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 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
  关于此方方名 中之“温”为何意,历来医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定论。陈修园《时方歌括》中云:“温之者,实凉之也。” 《成方便读》言:“内中并无温胆之药, 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 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义耳。”《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载罗谦甫曰:“命为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 胆之品, 且更有凉胃之药也。”历代医家虽观点颇多, 但大多认为 “温” 其实为“温和”之意。
  而笔者认为,欲破解温胆汤方名的真义,应当运用古人所娴熟的易学思维来进行辨析。
  以脏腑对应五行关系来论,肝胆属东方木,其中肝为阴为乙木;胆为阳为甲木。而以六气来论,少阳以相火主气,包括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其中三焦与心主相表里,本身即为相火,与心所主少阴君火相区别。所以手少阳三焦为主气,足少阳胆为客气。
  另外《内径.素问》中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说法,其义即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为君火。自古皇帝以“圣明”为荣,皇帝不明则鬼魅丛生。而心主与三焦亦属火,但却为臣子之火,喻为相火。臣下要各守其位,将皇帝的君火圣明之情代为传达给天下的藜民百姓。这样君相各安其职,天下才能大治。心主这个器官为心之外围,离心最近,被视作皇帝身边的近臣,而三焦为“决渎之官”,即相当于现今主管全国水利的部门,起通调全身水道的作用,所以三焦之位主要在身体水液最多的肾与膀胱部位。
  解释这么多,主要是为了说明,少阳相火之中,足少阳胆为甲木,象征春季初温;手少阳三焦为相火,其位主要在下焦,以通调水道。
  而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这将以天干甲木归类的胆,又再次从地支上定位于从寅至辰这一时段上,即寅卯辰。同样在《伤寒论》中,对于三阴的定位分别为:太阴对应的是亥子丑,少阴对应的是子丑寅,厥阴对应的是丑寅卯(具体见下图所示)。
upload_2018-5-21_7-8-46.png


  从这地方大家应该看出点什么了吧?即从亥到卯这一段是三阴所主的范围。虽然从节令上来看,亥子丑属冬季,寅卯辰属春季,但即使节令上进入春季了,但气温并不一定会立马转暖,所谓的“倒春寒”、“春寒料峭”正是形象的说明春季的这一特点,所以厥阴之气一直延续到卯时,阴气方绝。
  这说明,处在寅卯辰这段范围内的胆腑,虽然春季阳气渐升,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笼罩在料峭春寒之中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三阳之中,少阳胆会被称为“稚阳”、“幼阳”或“弱阳”的原因。所以胆最易受到寒气侵犯,从而引发少阳病。
  而胆如何能避免寒气的侵犯呢?这就有赖于上文说到的手少阳三焦了。天为阳,天气以降为顺,地为阴,地气以升为顺。所以三阳之气下降,三阴之气上升,其中少阳三焦之相火,以下潜蛰藏于肾水为顺,相火一旦蛰藏于阴水之中,才能为肾之寒窟带来温暖,从而为胆之甲木提供生长的温度,胆气才能抵抗阴寒,从而不虚。反之,相火不能下潜被肾水封藏,火性炎上,必会升浮上侵,携胆气上逆,扰动心神,出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附带会出现失眠、心烦、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症状。而胆因失去三焦相火从下提供的温暖,也会变为胆寒。
  这为什么《备急千金要方》 中说:“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这应该就是“温胆汤”方名中温字的真正来历。
  而从温胆汤的组方用药来看,也为什么要用偏于凉降之药的原因所在。胆气虽寒,但相火上逆,当然要用凉药来清热,同时要用沉降之药来逼相火下行,使相火归位封藏于肾窟,来驱寒而下温胆气,这也是温胆汤的另一个来历。
  另外,胆气上逆,必会使胃气也会上逆。所以在《伤寒论》的少阳篇中,仲景特别指出:“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治胆先治胃,胃降则胆气自然顺降。所以小柴胡汤中也用半夏、生姜二药来降胃气。其实非治胃也,治胃是为降胆气耳。
  另外还有“胆寒失眠,胆热嗜睡”之说,用以上原理来理解,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16.0pt;font-family:新宋体;color:#333333">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