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FONT=仿宋]【恶气不发】程士德说:发,通“废”,废,停止、中止。王冰注:“恶,谓害气也。发,谓散发也。”

范登脉说:“恶气”即“乌云”。古音“恶”、“乌”同音,今湖北鄂东方言称天气阴沉、乌云密布为“恶”,音额亚反。发,除也。恶气不发,即乌云不除,等于说阴沉的天气不晴朗。[/FONT]
 
[FONT=仿宋]【菀槁】杨上善说:菀槁,当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陈根旧枝,死不荣茂。

王冰说:菀,谓蕴积也。槀,谓枯槀也。

张志聪说:菀,音郁。菀,茂木也。藁,禾杆也。

丹波元简说:张云:“菀,郁同。”马云:“藁,稿同。”简按:《诗·小弁》:“菀彼柳斯。”《释文》:“菀音郁。”志云:“菀,茂木也。藁,禾杆也。”误。

森立之说:“宛稁”与“名木”对称,而专谓草谷也。菀即宛俗,加艹冠者,与紫菀字自别。“菀藁”谓枯死也。

程士德说:菀,通郁,茂盛之义。槀(稾),禾干,此处指禾苗。

郭霭春说:菀稁,胡本、吴本“稁”并作“槀”。

【菀藁不荣】张介宾说:则草木之类,皆当抑菀枯藁而不荣矣。菀,郁同。藁音稿。

胡天雄说:张云:“抑菀枯藁而不荣。”简《识》云:“《诗·小弁》:‘菀彼柳斯。’《释文》:‘菀音郁。’志云:‘菀,茂木也。藁,禾杆也。’误。”天雄按:志注出《国语·晋语》优施对李克的唱词:“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韦昭注:“苑,茂木貌。”苑、菀古文通假,志注并非杜撰,但未免牵强附会。张注为是。

金栋按:历代注家对“菀槁”解释不一。特别是“槁”字,各版本不一,诸家注亦异,有作“槀”、“稾”、“藁”、“藳”、“稿”等不同。如顾从德影宋刻二十四卷本经文作“稾”,而王冰注文作“槀”。《太素》经文及注文皆作“槁”。《集解》经文当本于《太素》作“槁”,而引陆氏说作“藁”。《类经》作“藁”。程士德高校教参《内经》经文作“稾”,而注文又作“槀”。这几个字古代互通,是通假字。那么,到底哪个字是本字呢?只能据经义定夺了。又是枯槁,又是茂盛,意义正相反。

稾,《说文·禾部》:“杆也。”《广韵·晧韵》:“禾杆。”

槀,《汉语大字典·木部》:“①同‘槁’。干枯。……②通‘稾’。草;草率。”

稿,《汉语大字典·禾部》:“禾杆。也作‘稾。’”

藁,《汉语大字典·艹部》:“①同‘槀(槁)’。干枯。……②同‘稾(稿)’。禾杆。”

藳,《汉语大字典·艹部》:“同‘稾’。”

槁,与槀是异体字,同藁。稿,与稾是异体字,同藳。这六个字又都可以互相通假。

菀稾,若以“枯荣”解,则与“不荣”是否重复?或同义词复用?若以“禾苗”、“禾杆”解,则与“不荣”正相吻合。如此分析,再结合上下文义,张志聪说(志注)是否义胜?可见,影宋本“稾”当为本字,《太素》“槁”则为借字。[/FONT]
 
四气调神大论39.jpg

[FONT=仿宋]【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程士德说:道,在天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人则指四时调神之理,即顺四时而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也。央,中半也。《素问识》云:“《诗·小雅》:‘夜未央’,注:‘夜未半也’。王训央为久,未见所出。”此言天违四时之常,万物不能适应,则会受害,生命未及一半即夭折。《类经·摄生类·五》注:“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又云:“阴阳既失其和,则贼风暴雨,数为残害,天地四时,不保其常,是皆与道相违,故凡禀化生气数者,皆不得其半而绝灭矣。”

【未央绝灭】王冰说:未期久远而致灭亡。央,久也,远也。

范登脉说:王注“未央绝灭”为“未期久远而致灭亡”,“央,久也,远也。”顾校:“央,中也,非久远之谓。”脉按:“未央绝灭”,等于说没有活到正常的寿限,半道上就死了。“未央”一词出《诗经》。《小雅·庭燎》一章:“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郑笺云:“夜未央,犹言夜未渠央也。”《释文》:“《说文》云:‘久也;已也。’王逸注《楚辞》云:‘央,尽也。’”《正义》曰:“宣王以诸侯将朝,遂夜起问左右曰:夜何如其?其,语辞。言夜今早晚如何乎?王问之时,夜犹未渠央矣,而已见庭燎之光。……未央者,前限未到之辞,故《笺》云‘夜未央,犹言夜未渠央也。’故汉有‘未央宫’,古诗有‘乐未央’。……言夜未央者,谓夜未至旦,……故王肃云:‘央,旦也。未旦,夜半是也。’二章‘夜未艾’,艾,久也。毛意艾取名于耆艾,艾者是年之久,从幼至艾为年久,似从昏至旦为夜久,昏似幼,旦似艾,言夜未于久,亦是未至于旦,‘未艾’与‘未央’其意同也。”……《正义》曰:“以一夜犹譬一世,从昏至旦,犹从生至死耳。”据《正义》,古人将由昏至旦的长夜比作人的一生,“从幼至艾为年久,似从昏至旦为夜久,昏似幼,旦似艾,言夜未于久,亦是未至于旦,‘未艾’与‘未央’其意同也。”“未央者,前限未到之辞”,据《正义》,则“未央”等于说“没有到头”,即没有活到正常的寿限。王注近之,顾校非。[/FONT]
 
[FONT=仿宋]【身无苛病】胡天雄说:天雄按:奇病,黄氏《悬解》径改为苛病,未作说明,有了胡氏(《集解》胡澍说)这一考校,则黄氏的改正,就显得更有分量了。

【生气不竭】杨上善说:生气,和气也。和气不竭,致令云露精润,甘露时降也。

金栋按:本段124个字,《集解》引丹波元简说“疑他篇错简也”,是。其他注家亦有相同说法。如

伊泽裳轩说:“渡边奎辅曰:‘本篇百二十四字,宜移在《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上,文义始顺。”

森立之说:“[惟圣人从之]案:《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此云圣人从之,正为同义。[眉]‘天气清净’至‘生气不竭’,《素问识》已为错文。渡边奎辅谓‘《生气通天论》之阳气者若天与日上移入之,则文理始顺。’亦是一说。”

胡天雄说:“天雄按:此节之前主要说的是怎样顺应四时以调养神气,此节之后说的是逆四时将会产生的病变,前后文理一气贯通,不应于二者之间,突然冒出此节文字,将其隔断,必是它篇错简于此。黄氏《悬解》将其移至《生气通天论》‘皆通乎天气’句后,令人读之怡然理顺。”[/FONT]
 
四气调神大论40.jpg

[FONT=仿宋]【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程士德说:逆春气,即违逆春季生发之气。少阳,指少阳之气,内应肝胆。变,即变动、病变。《素问集注·卷一》注:“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致肝气郁而内变矣。”本句与上文“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相互发明。说明违逆了春阳生发之性,使形体不得舒展,志意不能条畅,因而会使人发生疾病。病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伤害本脏(即应时之脏),如逆春气则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郁滞为病。二是间接损伤所生之脏,如逆春气则木不生火而心火不足,夏为寒性病变。[/FONT]
 
[FONT=仿宋]【心气内洞】森立之说:兒约之曰:“‘洞’,即‘冲’之假,与《灵枢》所云‘洞心’同义。”洞,盖冲痛之义,洞心犹冲心也。《金匮真言论》云:“仲夏善病胸胁。”王注云:“心之脉循胸胁故也。”可以徵矣。“冲”或作“憧”,《千金·卷十四·风虚惊悸第六》补心汤条云:“惊悸心中憧憧,胸满不下食。”《外台·卷十二·贲豚气方篇》引《小品》奔豚汤条云:“遊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憧憧时气来。”又引《小品》有“牡蛎贲豚汤,疗贲豚气从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并是“憧”与“冲”同音同义。盖此一“洞”字中,亦该冲突、疼痛、烦热、动乱等之义。[/FONT]
 
[FONT=仿宋]【太阴不收,少阴不藏】丹波元简说: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系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程士德说:据四时阴阳盛衰,则秋当为“少阴”,冬当为“太阴”。此说可从。

【太阴不收】胡天雄说:《内经》太少阴阳配四藏,见于《素问》的,有《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见于《灵枢》的,有《九针十二原》、《阴阳系日月》等篇。《素问》都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灵枢》则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考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的。《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四时阴阳分太少,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藏府不同。前者是以寒暑分阴阳,后者以藏府分阴阳。《素问》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显然是抄录者概念不清,因而以误传误之故。《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是对《内经》太少阴阳的最好说明。[/FONT]

金栋按:杨上善说:“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王冰说:“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历代注家对经文中“太阴、少阴”的解释,多尊杨、王之注而释,认为“太阴指肺(经)、少阴指肾(经)”书不校勘,莫若不读。所以对于经文中“太阴、少阴”之互误,胡氏分析讲解透彻,非常到位。但目前仍有不同意上说者,如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说:“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古人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年四季阴阳消长随时令而变异,并用少阳代表春令的阳气,太阳代表夏令的阳气,太阴代表秋令的阴气,少阴代表冬令的阴气,用以说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也有人把四时阴阳,分别同脏腑经络对应地联系起来,将少阳、太阳、太阴、少阴,直接解释为相应的经络脏腑,如《太素》卷二顺养注:‘少阳,足少阳胆府脉……太阳,手太阳小肠府脉……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显然有误,并举杨上善《太素》来说明,非是。
 
[FONT=仿宋]【焦满】森立之说:[杨]燋,热也。漏,泄也。案:燋,热也。可从。漏,泄也。是杨氏就误字为说,非是。王注以“焦”为上焦,亦菲是。《新校正》云:“《甲乙》、《太素》作焦满。”“满”亦“漏”误。又引全元起本作“进满”,是自别本。但“进满”“进”字活字与“独沉”正相对。其义可寻耳。然“进”字竟是讹字。案:焦满,即热满之谓,肺胀喘满咳逆之证是也。《生气通天论》第三所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共可以为徵也。

胡天雄说:《新校正》云:“按:焦满,全元起本作‘进满’,《甲乙》、《太素》作焦满。”杨注云:“焦,热也。漏,泄也。”从杨注可看出下面两个问题:①《新校正》原按应是“《甲乙》、《太素》作焦漏”,是后人传抄又误作焦满,因为杨注注释是最能反映《太素》的原文的。同时,如果原作焦满,《新校正》就没有必要提出校勘。②今本《甲乙》亦作焦满,也是后人传抄时改‘漏’为‘满’的。因为既然肯定《太素》的焦漏,从《新校正》提供的线索就可以推测出《甲乙》也是焦漏。胡澍云:“作焦者是也。全本作进,乃形似之讹,焦与《痿论》‘肺热叶焦’之‘焦’同义,满与《痹论》‘肺痹者烦满’之‘满’同义。王注以‘焦’为上焦,肺气上焦满,颇为不辞。焦满与下‘沉独’对文。若焦为上焦,则与下文不对。且上焦亦不得但言焦,斯为谬矣。”胡氏知全本“进”当作“焦”,而不知林校引《甲乙》、《太素》“漏”误为“满”也。

范登脉说:按:仁和寺本《太素》“满”作“漏”,是。义指损伤。

金栋按:《太素》萧延平校正云:“玩本注:焦,热也。漏,泄也。若作‘满’,于‘泄’字义不合,仍从原钞本作‘焦漏’为是。”虽校勘如此,然“肺热叶焦”是“烦满(闷)”还是“热泄”呢?从医理而言,哪个更有说服力呢?似“肺气焦枯烦闷”、“肺胀喘满咳逆”义更胜,而胡天雄氏所说亦有理,范氏说“义指损伤”,皆可参。[/FONT]
 
[FONT=仿宋]【独沉】傅景华说:此指肾气重浊沉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吴崑:“肾气独沉,令人膝重是也。”

胡天雄说:《新校正》云:“详独沉《太素》作‘沉浊’。”天雄按:今本《太素》作“浊沉”,不作“沉浊”。杨注云:“故肾气浊沉不能营也。”据杨注,疑《新校正》原作“详独沉《太素》作浊沉”,沉浊恐是传写之误。浊沉为什么作独沉?胡澍云:“独与浊古字通。《秋官·序官·壶涿氏》郑司农注:‘独,读为浊。’又《蝈氏》疏:‘独,音与涿相近,书亦或为浊。’”按:“独,音与涿相近,书亦或为浊”,二语乃《壶涿氏》注文,非《蝈氏》疏,胡引出处误。

金栋按:浊沉,浊气、浊物下沉。逆冬气则太阴不藏,冬不藏精,肾气失固,“遂令肾气沉而不发,浊而不清。盖肾主水,肾气不足,则水道不利,为淋沥、白浊”(《素问考注》),精关不固为遗精、滑精及腰腹股膝重坠等症。[/FONT]
 
四气调神大论41.jpg

[FONT=仿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森立之说:《太素》“夫”作“失”,“万”上有“失”字,无“本”字。《医心方》廿七引“本”作“气”。案:《太素》似是。失者,谓前文逆四时也。“夫”为改端之词,不与前文接,非是。且与后文“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云云相重复,则此宜接前文也。[杨]阴阳四时,万物之本也。人君违其本,故万物失其根。[/FONT]
 
[FONT=仿宋]【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张志聪说: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济公曰:“阴阳出入,故谓之门。”

森立之说:根、本押韵。门者,天之一名;根者,地之一名。地上有四时阴阳复姤,今圣人则之耳。[杨]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与万物沉浮,以为养者,志在生长之门也。《淮南子》:“人精神者,天之有也;骸骨者,地之有也。精气入其门,而骸骨反其根。”案:门者,天空气为开发收闭之虚处,谓之门也。天者物之门居也,地者物之本根也。(眉)《庄子·庚桑楚篇》:“是谓天门。”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也。”《庄子·天瑞》:“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张登本、武长春说:门,境界。[/FONT]
 
[FONT=仿宋]【是谓得道】胡天雄说:道,指四时阴阳规律,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叫做得道。
[/FONT]
 
四气调神大论42.jpg

[FONT=仿宋]【内格】张介宾说:内格,逆天者也。

森立之说:格,扞格闭塞之义。

高世栻说:反顺为逆,则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张登本、武长春说:病名。阴阳四时不顺而产生的疾病。

程士德说:王冰注:“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即指人体内在功能活动与外在环境的阴阳变化相格拒。

金栋按:扞(音汗han)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集解》引汪机说之“杆格”,即“扞格”。[/FONT]
 
[FONT=仿宋]【治未病】胡天雄说:《内经》治未病的观点,包括三个方面:①通过摄生方法,增强体质,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如《上古天真论》和本篇所述。②指一般发作性疾病,不要在症状高峰时治疗,必须让症状衰减,再行处理。如《灵·逆顺》篇:“方其盛也,不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古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③趁疾病将发作之时,苗头初露,即予治疗。如《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疾和病是有区别的,疾之甚者才叫做病。《论语》:“子疾,病,子路请祷。”《吕氏春秋·知接》:“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这些病字,都是此意。因此,未病并不等于无病,只是指不厉害的病。故清代陆九芝云:“今人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对照上文,意义是非常清楚的。

金栋按:“治未病”一词,《内经》全书共见3次。本篇及《素问·刺热》、《灵枢·逆顺》,《集解》皆引。

治未病概念有二:⑴未病先防;⑵既病防变(传)。其中“既病防变”则与五行的生克制化有关。

传变一词,《内经》称“传”,亦名“传化”、“病传”等,指疾病部位的转移及病情性质的变化。病邪传至五脏,最后可能会导致死亡。疾病传变往往是没有及时得到适当治疗的情况下才发生的,所以掌握一般的传变规律,从而做到早期诊断,预见其传变,及早予以治疗是临床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一环,此即“既病防传(变)”,也称“上工治未病”。

在《内经》一书中,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见于《素问·皮部论》、《缪刺论》及《灵枢·百病始生》等篇。所以“上工”者,当“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即是此矣。

内伤杂病的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判断推测五脏的病情轻重及生死预后,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等篇,但论述不尽相同。

传变分为顺传和逆传。一般而言,顺传预后好、病情轻,逆传预后差、病情凶险。

⑴按五行相乘(克)的关系传变,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肾(土乘水)之类,这是一般常见的传变顺序,又称顺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此即《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及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而《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则认为五行相乘是逆传。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马莳云:“夫传其所胜,谓之甚。夫病传者,五脏皆然。试以心言之:心病者,脏真通于心,故先心痛。火来乘金,一日传之于肺,即发而为咳也。又三日,则四日矣,肺邪胜木,故胁支痛,以肝脉循胁肋也。又五日,则九日矣,肝邪胜土,故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以脾不运化,及脾主肉,故病及肉。又三日,则十二日矣,其病不已则死。”

⑵按五行传克我(相侮)之脏的关系传变,如肺病传心(金侮火)、心病传肾(火侮水)、肾病传脾(水侮土)、脾病传肝(土侮木)、肝病传肺(木侮金)之类。因为传于相侮之脏最为凶险,预后不良,故称其为“逆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授)气于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授)气于心,传之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授)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授)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授)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授)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根据“传其所胜,谓之甚”及“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的传变规律,及早地主动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挽救患者生命,此即“上工治未病”。

《集解》伯坚按引《刺热篇》第七段这句话中的面部诊法,乃面部五脏分属附五行推演而来,即面南而立,上南(心)下北(肾),左东(肝)右西(肺),中间脾。如下图。
面部五脏对应图_看图王.png
[/FONT]
 
[FONT=仿宋]【药之】程士德说:药,作动词用,此处当“治疗”讲。

金栋按:药,名词活用作动词——代词(之)前面的名词一般都活用作动词。《集解》引王引之《经义述闻》绕了一大圈来说这个“药”字,“与疗同义”,若用词类活用解释这个字,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甚确。[/FONT]
 
[FONT=仿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森立之说:《太素》“锥”作“兵”。《说苑》曰:“渴而穿井,临难而后铸兵,虽疾从而不及也。”见《杂言篇》。刘昼曰:“临渴而穿井,方饥而植禾。”见刘子《新论》卷十·言苑篇。《晏子·杂上》:“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说苑·奉使篇》曰:“饥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墨子·公孟篇》曰:“譬犹噎则穿井也,死而求医也。”(眉)《晏子》、《墨子》之“噎”,恐“渴”之音义,非饭窒之“噎”欤?

程士德说:穿井,即掘井、凿井。铸锥,铸,铸造。锥,《太素·卷二·顺养》作“兵”。《说文·廿部》:“兵,械也。”兵,即兵器。当从《太素》“锥”作“兵”。

郭霭春说:铸锥,读本、吴本、明抄本、周本、朝本、藏本“锥”并作“兵”。《太素》作“兵”,与各本合。

范登脉说:按:斗而铸锥,“锥”字难解。考之文字形体讹变条例,“锥”当作“鍭”,鍭为箭镞,这里指代兵器。《淮南·兵略篇》:“疾如鍭矢。”高诱注:“鍭,金镞翦羽之矢也。”今本“镞”作“锥”。《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晏子对曰:“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素问》之典盖出于此。

金栋按:范氏说可参。《集解》径直作“斗而铸兵”,疑据《太素》校改,但未作说明。《集解》亦转引《晏子春秋》这句话。噎,当作“渴”,传抄讹误。噎,《说文·口部》:“饭窒也。”俞樾云:“按‘掘井’与‘噎’无涉,《说苑·杂言篇》作‘譬之犹渴而穿井’。”(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FONT]
 
本节《补遗》完。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谢了!:084: :082: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