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FONT=仿宋]【秋三月】即秋季。农历(阴历)的七月至九月。

郭霭春说: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秋三月。

刘熙《释名·释天》:“秋,緧(音秋qiu)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金栋按:緧,迫、逼迫之义。古籍中亦作“遒”、“鰌”者等,皆通假字。《说文·辵部》:“逎(遒),迫也。”《广雅·释诂三》:“遒,迫也,近也。”[/FONT]
 
[FONT=仿宋]【容平】张志聪说:容,盛也。万物皆盛实而平定。

胡天雄说:王注:“容状至秋平而定也。”马、张并附王说。张志聪误引《说文》释容字,以盛受之盛,为盛实之盛。简《识》已辨其非,并引《圣济经》“容而不迫”释容字。天雄按:志注固误,引《圣济经》亦可疑,因下文接着而来的是“天气以急”,与“容而不迫”,义相扞格。暂从王说为是。

郭霭春说:容,从容。平,成熟。是说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成熟阶段。

金栋按:胡氏说“暂从王说为是”,即“容状至秋平而定也”,若依此,则“容”或以“荣”解,即繁荣茂盛之义。[/FONT]
 
[FONT=仿宋]【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胡天雄说:天雄按:诸注皆欠明确。考此处天气即指阳气,地气即指阴气。以,同已。急,窘急,有极字之义。明,萌的通假字。《广雅》:“萌,始也。”天气以急,是说阳气因秋天的到来而窘急,指自然界阳气已达极点由旺盛而开始衰退。地气以明,是说阴气开始萌动,和《脉要精微论》“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讲的是同一个问题。阴气微上,所以说“已萌”;阳气微下,所以说“已急”。尤怡《医学读书记·阳气阴气》云:“阳气,天气也;阴气,地气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阴阳脉死候》云:“凡三阳,天气也……凡三阴,地气也。”都是以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FONT]
 
[FONT=仿宋]【与鸡俱兴】张志聪说:鸡鸣早而出埘晏。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

金栋按:埘(音时shi),在墙上凿的鸡窝,此指鸡窝。晏,迟也。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杨上善说:秋之三月,主肺脏,手太阴用事,阳消阴息。故养阴者与鸡俱卧,顺阴息也;与鸡俱起,顺阳消也。

森立之说:案:云“与鸡俱兴”,而“与鸡俱卧”之意在焉,乃早卧早起之义。高世栻云:“与鸡俱兴者,鸡卧则卧,鸡起则起也。”暗合杨注。[/FONT]
 
[FONT=仿宋]【以缓秋刑】胡天雄说:《太素》“刑”作“形”,故杨注有“宁志缓形”之语,并和春三月的“被发缓形”联系解释,显得十分牵强。张云:“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天雄按:张注是。《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注:“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感时兴怀,尤且悲叹也。”说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就是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其宁静下来,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傅景华说:秋刑,秋气肃杀,草木凋零,有如刑罚相加。

郭霭春说:秋刑:熊本“刑”作“形”。《太素》、《病源》卷十五《肺病候》并作“形”,与熊本合。秋形,春言缓形,于秋如何亦言缓形?因为春天阳气日发,缓形是为了适应春之萌动;秋时寒凉渐生,缓形是为了适应秋之收敛。

范登脉说:脉按:熊本作“刑”。刑、形古通用。不烦改字。

金栋按:郭氏是当今医经训诂校勘大家,以《太素》之“形”而释之,附会之言,显属不当,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矣!胡氏已辨其非。[/FONT]
 
四气调神大论36.jpg

[FONT=仿宋]【伤肺】郭霭春说:喻昌说:“秋月之伤肺,伤于肺之燥也。但在肺则为咳嗽,在大肠则为飧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澼者,即此病。”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吴崑说:肺象金,旺于秋,肺气既伤,则冬水为金之子,无以受气,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谓食不化而泄出,少气以奉冬藏之令也。[/FONT]
 
[FONT=仿宋]【冬三月】即冬季。农历(阴历)的十月至十二月。

郭霭春说: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为冬三月。

刘熙《释名·释天》:“冬,终也,物终成也。”[/FONT]
 
[FONT=仿宋]【闭藏】胡天雄说:杨注:“阴气外闭,阳气内藏。”王注:“草木凋,蛰虫去,地户闭塞,阳气伏藏。”张注:“阳气藏伏,闭藏成冬也。”天雄按:冬三月,此谓闭藏。这里的闭藏指阳气闭藏,诸家无异议。古代医家以五藏类比四时,用四时生长收藏的季节特点,作为人体五藏的生理特征提出来而自成体系,于是这种理论就成为中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导源之一。所谓肾主藏精,肾者主蛰,都是从“冬三月,此谓闭藏”这一自然现象推理出来的。如上所述,闭藏是指阳气闭藏,则知肾主藏精,是精气之精,不是精液之精,义自明晰。

程士德说:闭藏,收藏、闭塞。指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景象,如昆虫冬眠、人体阳气内趋等。[/FONT]
 
[FONT=仿宋]【无扰乎阳】丹波元坚说:先兄曰:“按王以为君子周密之义。然照上文高注所谓‘地气固藏,不腾于天’者是也。”

森立之说:案:无扰乎阳,诸家皆从王注为人事,特高世栻云:“无扰乎阳,地气固藏,不腾于天也。”于文当然。杨上善曰:“言居阴分,故毋扰阳。”亦似非指人事,高说亦从。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胡天雄说:马注:“当此之时,水以寒而冰,地以寒而坼,君子居室,如蛰虫之周密,无扰乱卫气可也。”张注:“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高注:“地气固藏,不腾于天也。”天雄按:本篇四气调神共四节,每一节分三层论述,前四句讲天时即四气,中间讲人事,即调神,最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此两句“水冰地坼”指阴闭于外;“无扰乎阳”指阳藏于内,都是指天时,和前三节同一体例。马注“无扰乱卫气”,张注“不可烦扰”皆误以天时为人事,与前三节体例不符,高注为是。
[/FONT]
 
【早卧晚起】杨上善说:冬之三月,主肾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故养阴者,多卧少起。蚤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王冰说:避于寒也。吴、张、高同。

张志聪说: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
 
[FONT=仿宋]【若伏若匿】杨上善说:伏匿,静也。卧尽阴分,使志静也。

森立之说:《太素》无“若匿”之“若”,《医心》、《病源》同,今本盖偶误。案:“伏匿”之急呼为伏,伏匿者谓伏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张志聪说: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以所得,神气内藏也。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

金栋按:《集解》引胡澍说“‘若有私意’当本作‘若私有意’,写者误倒也。”若果真如此则与“若已有得”体例一致。然为何不将“若已有得”改为“若有已得”而与“若有私意”体例一致呢?无论是误倒,还是有意改之,则意义基本相同。即私意也罢(私有意),有得也罢(已有得),都必须收藏起来。[/FONT]
 
[FONT=仿宋]【使气亟多】吴崑说:亟,音器。

丹波元坚说:《太素》“亟夺”作“不极”。杨曰:“闭诸腠理,使气不泄极也。”坚按:此不必是。

程士德说:气,阳气。亟,频数也。夺,失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无泄皮肤之汗而使阳气数夺。”

傅景华说:亟夺:亟,通“急”,亦通“极”。《说文》:“极,疾也。”夺,失。沈祖绵疑二字倒。极、匿、得古韵叶。又《太素》作“不极”。

金栋按:亟是个多音字。读音不同,字义不一。若读极音(ji),就是疾快、急迫的意思。若读器音(qi),就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如《生气通天论》说:“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此读极音,就是立即、赶快的意思。而“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此读器音,就是屡次、频数的意思。故吴昆说“音器”为是。就这个字的读音,有的注释标示不明。然《黄帝内经大词典》则说:“‘亟’为‘不’之音转。即‘不夺’。”显属有违经旨。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多】王冰说:去寒就温,言居深室也。《灵枢经》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无泄皮肤,谓勿汗也。汗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数为寒气所迫夺也。亟,数也。

张介宾说:去寒就温,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真氏曰:冬气闭藏不密,温暖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静时纷扰,则动时安能中节?故周子以主静为本,程子以主敬为本,其理一也。亟,棘、器二音。

胡天雄说:此三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冬三月的无泄皮肤,和夏三月的使气得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要使人体能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以保证机体的生存和健康。夏季阳热太盛,要保持汗腺通畅,使机体阳气得以发泄;冬季阴寒太盛,不可出汗,使阳气得以内藏。但是,冬天阴寒用事,不存在出汗问题,只是在去寒就温,即避寒取暖的时候,注意不要太过,达到出汗的程度,如果多次如此,即所谓“亟夺”,就会使人体阳气脱失,使其不能适应自然,从而产生疾病。张注:“去寒就温,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是为了修饰词句,把一个完整的意思给割裂开来,未免以词害意。
[/FONT]
 
四气调神大论37.jpg

[FONT=仿宋]【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吴崑说:逆,谓失其闭藏之令也。肾象水,旺于冬,肾气既伤,春木为水之子,无以受气,故为痿厥。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养而手足痿弱也。厥,无阳逆冷也。

森立之说:(眉)依前例则此“痿厥”亦一病。

程士德说:痿厥,复词偏义,义在指痿。但不少注家认为痿厥当包括痿证和厥证,如《类经·摄生类·六》注:“肾伤则肝木失其所主,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义亦通。

傅景华说:痿厥,病名。主要表现为手足痿软无力而不温。

金栋按:《集解》引杨上善说“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又引《释名·释疾病》说“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将“痿厥”拆开分解,或有不当。痿,痿病(证)。厥,手足不温,无阳逆冷也。傅氏说为是。痿厥,《内经》全书共见13词。症见四肢微弱寒冷,不能行走,因外伤湿邪或精气损伤所致。(《内经词典》)杨上善说“一曰偏枯也”,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多是中风后遗症的表现,后期或变成痿厥。[/FONT]
 
[FONT=仿宋]【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杨上善说:天道之气,清虚不可见,安静不可为,故得三光七耀光明者也。玄元皇帝曰:“虚静者,天之明也。”

金栋按:玄元皇帝,指老子。唐朝将道教尊为国教。唐高宗在位时(650~683),把道教教主老子说成自己的祖先,给他“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杨上善正是唐高宗时代人。其里居不详,约生于北周建德四年(575),卒于唐总章三年(670)。隋大业年间(605~616)为太医侍郎,唐高宗显庆时(656~660)任通直郎、太子文学、太子司议郎。杨氏医术精湛,享誉当时,于《黄帝内经》深有研究,曾奉敕编修《黄帝内经》,取《素问》、《灵枢》重新编次注释,撰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太素》写于唐高宗乾封之后至永淳二年以前。(高校教参《内经》)而据钱超尘先生考证,“《太素》主要编撰于高宗龙朔二年(662)至显庆元年(670)间”(《中国医史人物考》)。

王冰说:言天明不竭,以清净故致,人之寿延长,亦由顺动而得,故言天气以示于人也。

丹波元简说:净,马本、张本作“静”。李云:“当作静”。简按:“天气清净”以下,至“未央绝灭”,王注为言天以例人。马、吴、张并同。特志聪云:“上节论顺四时之气,而调养其神。然四时顺序,先由天气之和,如天地不和,则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今考经文,王注虽取义深奥,却似混淆不明。当以志聪说为得焉。

森立之说:案:清净,谓天之苍苍。光明,谓日月星也。

程士德说:天气,阳气。清净光明,洁净明亮。意指阳气正常。《素问吴注·卷一》注:“天气,阳气也,言天惟阳气清净,则众曜光明。”[/FONT]
 
[FONT=仿宋]【藏德不止,故不下也】王冰说:四时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隐则应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生之道,而不顺天乎?

张介宾说: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云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应用无穷;惟其健云,故万古不下。天道无为故无不为,天犹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

程士德说:藏,蓄也,此处有隐隐而不显露之义。德,《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天地》亦云:“物得以生谓之德。”……“藏德”系天体的性质,“不止”指天体的运动。

傅景华说:德,此指天的功德,使众物得以生成和发展。天地的大德为生,但隐藏而不显露。

金栋按:“藏德不止”,《集解》据《太素》、《新校正》及张琦说直接给予校改为“藏得不上”。然不知“藏德不上”是何意?虽引张琦说,义亦未甚明了。因据《太素》而校改,那么杨上善是怎么解释的呢?杨上善说:“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所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谓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除祸。则圣人藏得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因理论太深奥,还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藏德不上”之义![/FONT]
 
[FONT=仿宋]【天明则日月不明】王冰说: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

张介宾说: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设使天不藏德,自专其明,是大明见则小明灭,日月之光隐矣,昼夜寒暑之令废,而阴阳失其和矣,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以不藏也。

张志聪说:天气至光明者也。明德藏隐,故昼明者日焉,夜明者月焉。若不藏而彰著于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

高世栻说:天德惟藏,大明不明,故有日焉,为之明于昼;有月焉,为之明于夜。使天自用其明,则日月不明。

森立之说:案:天明者,谓天不藏德也。与前文“光明”其义不同。天若不藏德,则日月不明。后文所云“雾露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云云是也。

胡天雄说:时贤郭霭春氏《素问校注语译》云:“天明与不明的两个明字义异。天明之明与萌通,萌又与蒙通,见《易·蒙》郑注。天明即天蒙,有阴霾晦塞之义,与上清净光明正对,是喻人之真气健运,则形体充实;如真气滞碍,则虚邪为害。”天雄按:此节之前主要说的是怎样顺应四时以调养神气,此节之后说的是逆四时将会产生的病变,前后文理一气贯通,不应于二者之间,突然冒出此节文字,将其隔断,必是它篇错简于此。黄氏《悬解》将其移至《生气通天论》“皆通乎天气”句后,令人读之怡然理顺,但是文中“天明则日月不明”句,仍然难以理解,各家虽有注释,总觉牵强,郭说颇有新意。

程士德说:天明:“明”通“萌”,“萌”用同“蒙”,蒙,暗也。则“天明”即天气昏暗。另有三说:①王冰注:“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此承上句,言天不藏德,显露于外。②认为“天”字下当是遗一“不”字,谓天气不清明则日月失其光辉也。此既与下文“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等沉闭否塞的天气之意义贯通,又与上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相对。③认为“明”通“萌”,但释“萌”为不动貌。上三说,王释天明为“大明”,然则大明者何?以为天下脱一“不”字,似又无据。训萌为“不动”,似又无稽。因而三说均欠妥当。因而,当训天明为“为天气昏暗”于义为长。

范登脉说:《校注》:“天明之明与萌通,萌又与蒙通,蒙有暗义。”脉按:明的古音在阳部,蒙的古音在东部。阳、东韵隔。谨按,从“亡”得声之字多有“遮覆”、“不明貌”的意思。……“明”与盲、茫、汒、荒、(巾巟)、(目巟)、(目荒)音同通用(按:“明”声、“亡”声古音相同,均为明母阳部)。“汉人传书多承口授,音近而字遂无择。”故不明之义或书作与盲、茫、汒、荒、(巾巟)、(目巟)、(目荒)同音之“明”。

金栋按:由上可见,明,或“萌”与“蒙”,或“盲”等,皆昏暗之义。“天明”即“天气(色)昏暗”,非“天不藏德”之义。当今学者的注释为是。那么,到底是“萌(蒙)”还是“盲”呢?

明通萌。古音明、萌皆属明母,阳部,古通假。

清·高翔麟《说文字通》:“明,通萌。”

《周礼·春官宗伯·占梦》:“乃舍萌于四方。”郑玄注:“杜子春读‘萌’为‘明’。又云:其字当为明。”

《管子·侈靡》:“美壟基,所以文明也。”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按:刘师培谓‘明当作萌是也’……文萌,谓画工雕工之类耳。”

《文心雕龙·明诗》:“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范文澜注:“明,唐写本作萌。是。”

萌,通蒙。古音萌、蒙皆属明母,萌属阳部、蒙属东部,阳东旁转,可通假。蒙,天色昏暗。

《易·蒙》郑玄注:“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

《尚书·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孔安国传:“蒙,阴闇。”

天明,当为天蒙,即天色昏暗。明,应读蒙(meng)音,非读明(ming)音。

经文“天明则日月不明”,是指天色(气)昏暗则日月不明,文通理顺。

天明,《集解》引田晋蕃说据“《太素》作‘上下’,是也。”但义亦未甚明了。[/FONT]
 
四气调神大论38.jpg

[FONT=仿宋]【邪害空窍】杨上善说:空窍,谓三百六十五穴也。君不修德和阳气者,则疵疠贼风,入人空窍,伤害人也。

马莳说:犹人之邪气,害塞空窍而空窍不通也。此二句乃借人以论天,然在人亦不特两目不明,诸窍皆塞,后世只以目论者,盖泥于日月二字,而不考大义故耳。

高世栻说:邪寒天地之空窍。

森立之说:空窍即孔穴也。空音孔。

金栋按:马氏借人喻天,或当。所谓“窍”者,非皆官窍,若衍伸之则杨氏说似妥。然本段主要是论天,而若借人喻天,是否又与下文不符?[/FONT]
 
[FONT=仿宋]【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王冰说:阳谓天气,亦风热也。地气谓湿,亦云雾也。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湿之为病,则掩翳精明。取类者,在天则日月不光,在人则两目藏曜也。《灵枢经》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易》曰:“丧明于易。”岂非失养之正道邪?

森立之说:王注以为人事,恐非。

程士德说:阳气,即天气。地气,即阴气。冒,亦“蒙”也,蒙蔽则不明。《素问直解·卷一》注:“邪害天之空窍,则所谓阳气者,闭塞于上而不下降矣;邪害地之空窍,则所谓地气者,昏冒其明而不上承矣。”

金栋按:是借人喻天还是只论天?从上述诸家可见,是否矛盾?若借人喻天,则王注亦当,但遭森氏非之。而释“窍”,森氏认为“即孔穴也”,不正是指人体的腧穴吗![/FONT]
 
[FONT=仿宋]【云雾不精】森立之说:精与晴同。盖云雾不晴,谓地气冒明。王注就“精”字为说,非是。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程士德说:精,通晴。白露一曰甘露。《类经·摄生类·五》注:“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若上下否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精于上,天气不降,而白露不得应于下。”此为地气不升而天气不降也。[/FONT]
 
[FONT=仿宋]【交通不表】范登脉说:交通,往来也。这里指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与分至启闭四时八节之气的代序。这种“交通”,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必须得其中正。表,是上古建木以测影定时的仪器。因为分至启闭八节是用“表”来确定的。“表”引申有正、法之义。“交通不表”,谓分至启闭四时八节之气不正也。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森立之说:案:“故”字当移“表”字下面,此亦古文一种之法耳。“施”字王注别无解,二张共以为施化之义,可从。名木者,谓其实克食之诸木,云木则草在中。今桃李不实之年,五谷亦不丰,是天气使之自然也。杨上善曰:“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王注云:“名,谓名果珍木。”共可以徵也。

范登脉说:不施,谓不能布地生长也。

金栋按:森氏说为是。《集解》引三家说认为“名木”乃“大木”,即高大的树木。若唯指高大的树木,其强硕无比而“多死”,那弱小的树木是否就不会死亡?若天不施地不化,则万物皆当受影响,非“名木”能幸免于难?只注重文字的训诂,却忽略事实是否如此,未之闻也![/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