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的心在哪?

中医的心在哪儿是不是真的很重要,我不知道,但我想说的是不要忘了中医亦或西医的初心是治病救人。
为你的初心点赞!不过你需明白无心之言,有言必失!
 
故弄玄虚 心就是心 神是血 别将神去对应人的思维意识.内经所讲的东西都可以落到实处.
中医以气血的角度论五脏
 
最后编辑:
故弄玄虚 心就是心 神是血 别将神去对应人的思维意识.内经所讲的东西都可以落到实处.
中医以气血的角度论五脏
君理解错我的本心了。神不是血,血有神。我没有把神对应人的思维,神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我说的就是从实处所得。中医是以阴阳的角度论五脏,因为他们变化的方法都是从他们的父母阴阳那里学来的,阴阳给他们制定了纲常理法,点明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在其位,谋其政,周而复始,各守其乡。
 
以解剖而言,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难经·四十二难》)
心的外围有包膜包裹,谓之心包。包膜之上有络脉,谓之心包络,亦名心主之脉。如《灵枢·邪客》篇说:“心主之脉……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包)。……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因“心主脉”(《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心之合脉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而“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亦说“心主身之血脉”,故后人将心脏功能之一归纳为“心主血脉”,并沿袭至今。此即是位于上焦胸腔之中的实体解剖心脏之功能。
 
最后编辑: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九针论》同)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内经》、《难经》亦名“心藏神”,这个功能位于脑而分属五脏。
脑属奇恒之府,为髓之海,位于颅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说“脑为元神之府”。读《内经》与《难经》则会发现,“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内经》、《难经》亦名“心藏神”,这个功能位于脑而分属五脏。
脑属奇恒之府,为髓之海,位于颅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说“脑为元神之府”。读《内经》与《难经》则会发现,“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所以五脏又有“五神藏”(《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之称。
 
所以五脏又有“五神藏”(《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之称。
五脏藏五神,具体所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藏六神,具体所指如《灵枢·九针论》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脏藏七神,具体所指如《难经·三十四难》所说“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藏五神,《灵枢·本神》篇是这样表述的:
“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神藏精,精舍志”。
目前,五神脏所指如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于内,故以名焉。所谓神藏(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与《宣明五气篇》之内容同,但排序王冰按五脏相生之序排列)。
 
五脏藏五神,《灵枢·本神》篇是这样表述的:
“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神藏精,精舍志”。
目前,五神脏所指如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于内,故以名焉。所谓神藏(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与《宣明五气篇》之内容同,但排序王冰按五脏相生之序排列)。
老哥举例要明白主客之道,你这样东拼西凑很容易让初学者头脑发晕,不明所以的。之所以一器官在经典中有很多种解释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做着不同的事,就像一个人他是孩子的长辈,公司的员工,国家的公民一样,你不能把家里的事拿到公司去做,也不能因为公司出卖国家,所以经曰:各安其位,各守其乡,顺者生,逆者死。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内经》、《难经》亦名“心藏神”,这个功能位于脑而分属五脏。
脑属奇恒之府,为髓之海,位于颅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说“脑为元神之府”。读《内经》与《难经》则会发现,“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 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 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大赞!可以为师矣!观老哥对经典之博,理解之深可谓神明矣!三拜以求老哥帮在下系统的整理一下经典由浅到深的书籍。
 
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 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大赞!可以为师矣!观老哥对经典之博,理解之深可谓神明矣!三拜以求老哥帮在下系统的整理一下经典由浅到深的书籍。
 
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 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大赞!可以为师矣!观老哥对经典之博,理解之深可谓神明矣!三拜以求老哥帮在下系统的整理一下经典由浅到深的书籍。
 
大赞!可以为师矣!观老哥对经典之博,理解之深可谓神明矣!三拜以求老哥帮在下系统的整理一下经典由浅到深的书籍。
建议读高校相关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等。
 
建议读高校相关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等。
教材虽也有缺陷,但相对来说高等院校教材比较权威、规范、客观,建议读一读。
 
教材虽也有缺陷,但相对来说高等院校教材比较权威、规范、客观,建议读一读。
老哥说一下那一版的,何人所编著,那里能找到,离校十多年,当年所看教材总觉得朦朦胧胧,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
 
以解剖而言,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难经·四十二难》)
对于心脏重量及所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沿袭《难经·四十二难》之说法。直至近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给予否定,而叶霖《难经正义》则采用西说。
 
老哥说一下那一版的,何人所编著,那里能找到,离校十多年,当年所看教材总觉得朦朦胧胧,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如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
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及高校教参程士德第二版《内经》等。
供参考。
目前,亚马逊网上可以购到。
 
以心的功能而言,主血脉之心位于上焦胸腔,主神志之心位于大脑而分属五脏。
不知这个观点,同道及楼主是否认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