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上古天真论第一(草稿)

【其民故日朴】王冰说: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

森立之说:《老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又十九章、廿七、廿八章共有“朴”字。案:朴即樸之假借。《说文》:“樸,木素也。”转注为凡质素字。“朴,木皮也。”非此义。《抱朴子》亦借朴为樸也。《淮南·本经训》云:“憺然无欲而民自樸。”全据《老子》文也。

张登本、武长春说:朴,质朴。指无欲无求的率真纯朴状态。

郭霭春说:曰朴,“曰”是“自”的误字。王注:“我无欲而民自朴。”是王冰所据本原作“自”。

范登脉说:许学东云:《老子》五十七章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王冰引《老子》说明圣人身教的作用,不能证明原文“曰”作“自”。“其民故曰朴”,意为“那是的人因此被称为朴民”,“曰”为称说义,照字解就很畅顺,自不必怀疑字有讹误。(许学东.读《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札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63)

脉按:《校注》(指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不明古人行文之例、且又据注误校。“故曰朴”者,言“所以有记载说:那时的老百姓朴诚”。《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司马贞《索隐》:“此‘故曰’者,必先志有此言,蒙恬引之以成说也,今不知出何书耳。”《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元·吴澄《礼记纂言》卷十九《三年问》:“‘故曰’者,引旧语成文。”是“故曰”者,乃古人行文引用前人成说之词。盖前此有载籍成说彼时之民朴诚,故《上古天真论》引以为说也。《淮南子·主术》云:“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城之心,……养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悫。”正可反映当时有此传说。

[FONT=仿宋]金栋按:《集解》以《新校正》云“按别本,‘曰’作‘日’”及丹波元简、胡澍说等已校改为“日”字。或欠当。原经文“曰”字,不必改为“日”字。范氏说可从。又范登脉说“‘其民故曰朴’之‘朴’,当依《淮南子·主术》读若樸。《说文·木部》:‘樸,木素也。’引申为‘质朴’、‘纯真’。‘质朴’、‘纯真’,故与道相合。”此与森氏案语相合。[/FONT]
 
【愚智贤不肖】指四种不同的人。其中愚与智、贤与不肖对举。不肖(音孝xiao),不贤、不才、无德。

森立之说:《尚书大传》:“尧知丹朱之不肖。”注:“肖,似也。”又《小尔雅》:“不肖,不似也。”

《汇粹》说:肖,似也。不肖,即不如人的意思。这里是与贤相对而言。贤人,为有能力的人;不肖,即无能的人。

[FONT=仿宋]金栋按:《集解》引丹波元简说“《灵》本藏篇云:‘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等于只“集引”却无“解”。而历代诸家亦多无解。 其中“不肖”不易理解。

丹波元坚说:“《礼·杂记》:‘桀(某)之子不肖。’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解精微论》王注不肖,谓‘拥造不法’。”《礼》注“言不如人”,即不如一般的人、比较差的意思。王注“拥造不法”,不知何意。“肖”有“似”义,指相貌相像、相似。《说文·肉部》:“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而与“愚智贤”三字相连,与“相似”有何干系?

何谓不肖?《战国策·齐策三》说:“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无能无德之人,与“贤”相反,不贤也。《汇粹》所言,是。

览先秦诸子,不肖多与贤对举。如《孟子·告子下》说:“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荀子·非相》说:“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说:“夫有财(才)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难势第四十》说:“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之,而不肖者不用之也。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重己》说:“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

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不肖,《内经》全书共见3次,皆贤与不肖对举,不贤之义皆同。张登本、武长春主编《内经词典》及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与此同。

又,网上有大师解释说,“肖”是一个通假字,通“屑”。不肖,即不屑,不屑于物。是否令人喷饭?[/FONT]
 
【不惧(懼)于物】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说:不因外物而动心思虑,患得患失。即前“心安而不惧”之义。

程士德说:惧,本为懼,懼与瞿通。《说文通训定声》引《字林》:“瞿,大视貌。”即眼睛睁得很大的样子。即不因外物而动心思虑,与前“嗜欲不能劳其目”义近。
 
【德全不危】马莳说:盖修道而有得于心,则德全矣。危者,即动作之衰也。

黄元御说:道合则德全,故百岁不衰。

胡天雄说:《韩非·解老》云:“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

《汇粹》说:德,即是“得”。养生有得于心,称谓“德”。全面符合养生之道,即德全。故以马注为当。

范登脉说:“不危”者,《校注》(指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释“危”为“不安”,误。“不危”,不损伤也。《庄子·刻意第十五》:“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德”者,得天性之全也。这里指真性。《庄子·天运》:“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成玄英疏:“德,真性也。”《淮南子·齐俗》:“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本篇云:“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淳德”与“德全”同,谓保持完整的天性。

[FONT=仿宋]金栋按:王冰所引《庄子》共两句话。前一句与今本《庄子》比对,脱漏“神全。神全者”五字(张介宾、张志聪同)。《庄子·天地第十二》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后一句“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非《庄子》正文,乃西晋·郭象(子玄)注《庄子·人间世第四》语。千余年来陈陈相因,竟没有一个发现者。《集解》亦未指出。憾事矣![/FONT]
 
上古天真论21.jpg

【人年老】森立之说:《卫气失常篇》“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与此同义。《曲礼》、《说文》并云“七十曰老”,非此义也。

[FONT=仿宋]金栋按:森氏言之有理。以女子而言,七七以后即五十岁左右,“天癸竭,地道不通”,故绝经不能生育而无子,这个年龄段西医谓之更年期,此其一。若以经解经的话,《灵枢·卫气失常篇》则云“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与此相符,此其二。

《曲礼》,乃《礼记》篇名。《礼·曲礼》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此以百年为人生的一个循环周期、寿数大限,每十年递进为一节,讲述人生的规则、规范、规律,即“圣人制礼以律天下,壮者服其劳,老者安其逸,未用者无躁进之心,当退者无不知足之戒,每十年为一节,而人心有定向矣”(孙希旦《礼记集解》)。而本篇则是讲人体的生理,以男八、女七为一个递进周期规律。《灵枢·天年》篇讲述人体的生理,是以十年为一个递进周期规律。[/FONT]
 
【无子】程士德说:此处指无生殖能力。下“有子”,与此正相反。

【材力】张介宾说:精力也。张志聪同。

【天数】丹波元简说:吴云:“天畀之数。”汪云:“天癸之数也。”

森立之说:天数者,即天癸之数。下文所云“七七”、“八八”是也。
 
[FONT=仿宋]【女子七岁】丹波元简说:褚氏云:“男子为阳,阳中必有阴。阴之中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溢。女子为阴,阴中必有阳。阳之中数七,故一七而阴血升,二七而阴血溢。阳精阴血,皆饮食五谷之实秀也。”

【七岁、八岁】张介宾说: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如离火属阳居南,而其中则偶,是外阳而内阴也;坎水属阴居北,而其中则奇,是外阴而内阳也。震坎艮是为三男,而阴多于阳;巽离兑是为三女,而阳多于阴。《悟真篇》曰:“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是皆阴阳颠倒之义。故女子外为阴体而内合阳数,男子外为阳体而内合阴数。如《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云“女阳物而晦时”,乃亦以女为阳矣,此皆医家当察也。

程士德说:七岁、八岁,是古人根据男女两性生理发育过程不同所总结出来的约数。“二七”,即十四岁,“二八”,即十六岁,余以类推。王冰注:“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类推,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偶之。如此阴阳气和,乃能生成此形体。

傅景华说:《洛书》中兑数七,艮数八。兑为少女,艮为少男。女子的生育周期与七有关,每七年都有较大的变化;男子的生育周期与八有关,每八年都有较大的变化。象数之中,七八为二少,九六为二老,七八为生生之道,六九为变化之由。所以生育周期之数在七八。多数注家以数的阴阳解。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寓阴中有阳;八为少阴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寓阳中有阴。张介宾:“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

金栋按:傅氏以《易》图《洛书》九宫数解人体的生理、生育过程,可备一说。如下图(左图。右图是五行配八卦图)。[/FONT]
郑注九宫图_看图王.jpg
附件 八卦配五行图.png

[FONT=仿宋]
《易·说卦传》:“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朱熹《周易本义》说:“索,求也;谓揲蓍以求爻也。男女,指卦中一阴一阳之爻也。”[/FONT]
 
[FONT=仿宋]【天癸】胡天雄说:天癸一词……若在今日,不过“性激素”三字而已。男女至一定年龄,女性由卵巢分泌雌激素,男性由睾丸分泌雄激素,皆直接进入血中,故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此说乃于距今两千多年前写入《内经》中,能不惊人![/FONT]
 
上古天真论22.jpg

【太冲脉】即冲脉,亦名伏冲脉。

王冰注《阴阳离合论》说: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森立之说:冲者,冲通之谓也。冲脉本一而末两行,有似街衢之形,故曰冲,又曰街。潜行于腹中,故曰伏冲。为经脉之海,故曰太冲。冲脉之所起,其动应手,故曰气街,又曰气冲。气即动气之谓也。(眉)太冲脉,详出《医賸》卷上·动气条。盖经络二脉干至腰分岐处,乃名冲脉而已。
 
[FONT=仿宋]【天癸竭,地道不通】张志聪说:地道,下部之道也。《三部九候论》曰:“下部地,足少阴也。”癸水藏于肾,天癸竭,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

森立之说:天癸竭者,谓绝房中之念。地道不通者,谓月事不来也。(眉)案:女反用七七,是《易》蓍圆,七七四十九之数。男反用八八,是《易》卦方,八八六十四之数。相去十五之数,亦三候一气,半月之数。

金栋按:“天癸竭”,未必皆绝房中之念,或有房中之欲望,因阳道不行(指性功能障碍,如阳痿)而不能行其实。地道不通,月经停闭,闭经、绝经也。[/FONT]
 
[FONT=仿宋]【阴阳和,故能有子】程士德说:阴阳,此指男女两性。和,和合,交媾。阴阳和,注释不一。王冰注:“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然日人喜多村直宽在《素问札记》中云:“阴阳和,盖谓男子二八而阴阳气血调和耳。王注为男女构精之义,恐非也。”但“阴阳气血调和”仅能说明人体处于生理状态,男女二八(二七)之前,八八(七七)以后,亦有“阴阳气血调和”者,未必都能“有子”,故宜从王注。

金栋按:男女两性结合,行房事,男欢女爱,孕育有子。[/FONT]
 
上古天真论23.jpg

[FONT=仿宋]【七八】丹波元坚说: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然前注无敢言及者,不能无疑。下文云“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可以证也。

金栋按:“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这四句十二字,疑属“八八”文内,而错见于“七八”文中。据“四八”文下王冰注“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则“天癸竭”显属“八八”文,此其一。前言女子“七七天癸竭”,则男子当对应为“八八天癸竭”,此其二。七八既已“形体皆极”,而八八唯“齿发去”,似重轻倒置,扦格难通,此其三。故丹波元坚说“恐是错处”。

但亦有不同意此说者,如日人·涩江籀斋(全善)《素问识小》说:“此说非是,详见下。……此以下至‘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并言天癸竭尽之状,或说‘七八’下至‘天癸竭’四句宜移于此,非是。”(转引自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

而森立之《素问考注》亦说:“按:《绍识》说似是而非是,详具下文。……前文‘七八’谓肝肾二藏衰而天癸竭尽精少也。此则谓‘八八’五藏皆衰而天癸尽也。前云天癸竭尽精少,后云天癸尽无子,宜细玩。盖‘竭’者虽训‘尽’,谓未全尽,但不足也。尽者,全尽而不有之谓也。精少、无子其意可寻矣。”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说:“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原在‘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下,《素问绍识》曰:‘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处。’详文义,若‘七八’已‘形体皆极’,则‘八八’之年仅‘齿发去’,甚为无理。‘四八’文下王冰注云‘丈夫天癸,八八而终。’此论甚当。今据丹波元坚之说并参以王注,将该十二字移此,使丈夫‘七八’、‘八八’文例,与女子‘六七’、‘七七’相类。”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一段是否为“错简”虽有争议,但目前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已采纳属“错简”一说,经文已回归原处。而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亦持“错简”说。

由上所述,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顺序“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才为确。

又,错简,指古书文字、句子甚至段落错乱颠倒。即古籍中文字错落、讹误现象,是校勘术语。古书多将文字写于竹简,以绳依序编联,绳断简脱,乃有错简。《内经》错简时有所见。[/FONT]
 
【肾者主水】王冰说:五脏六腑,精气淫溢,而渗灌于肾,肾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灵枢经》曰:“五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由是则五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于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脏而独有精,故曰五脏盛乃能泻也。

[FONT=仿宋]金栋按:王注所引,见《灵枢·本神》。[/FONT]

张介宾说:肾为水脏,精即水也。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非肾脏独有精也,故五脏盛则肾乃能泻。

胡天雄说:张云:“肾为水藏,精即水也。”天雄按:以精为水,乃景岳之臆说,非《内经》精字本义。《内经》论五藏皆有精气,《解精微论》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精以气言,非以形言。如果按“肾为水藏”之例推之,则应肝为木藏,精即木也;心为火藏,精即火也;肺为金藏,精即金也。其义为不顺。盖此处“肾者主水”,与《藏气法时论》“肾主冬”同一意义。古代医家以四时五行论五脏,说肾主水,是以五行论五藏,说肾主冬,是以四时论五藏,五行之水,旺于四时之冬,主水和主冬,是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都说明人体的肾,象自然界的冬天一样,负有闭藏精气的责任,因而下文接着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自《三十六难》有“男子以藏精”之语,后世不察,把《内经》“藏精”的精,片面理解为精液之精,已失《内经》本意,自“精即水也”之说出,更助长了这种理解的片面性。不知《难经》的“藏精”,句前已标明“男子”,《内经》的藏精,则包括男女而言。这种藏精在《三十六难》中叫做“谓(旧本误作诸)精神之所舍”,“谓”是“为”的通假字,“舍”就是藏,“精神”就是精气,《难经》以为右肾是人体精气所藏的地方。此处不加辨析,紊淆了两个“藏精”的不同含义,则以后对《内经》藏精的理解,就荆棘丛生、寸步难行了。黄氏《悬解》云:“肾为水,肾气中水中之阳,三阳之根也。肾气温升,化生肝木,肝木主生,人老而不生者,肾气之败而非肾水之亏。发白面焦,由于三阳气衰,三阳之上衰者,肾气之下虚也。”古代以精为气,不是以精为水,肾气即是肾精,故黄注义胜。

[FONT=仿宋]金栋按:胡氏所考甚详,言之有理有据,故当从之。[/FONT]
 
【受五藏六府之精】胡天雄说:五藏藏精气,六府传化物。此云五藏六府之精,六府二字是“因此以及彼”的习惯用语,无实际意义,故下文只云“五藏盛乃能泻”,不及六府。南宋魏了翁《学医随笔》将下文“五藏盛”迳改“藏府盛”,以期与此文相应(见《素问校注语译》引),实未确。后文“呼吸精气”,指吸精气非呼精气,《系辞》“润之以风雨”,雨能润,风何能润?因此,五藏六府之精,实际上即五藏之精。另外,“故五藏盛乃能写”的写字,应该统男女两性而言,即既指男子的“精气溢泻”,又包括女子的“月事以时下”在内。

[FONT=仿宋]金栋按:《集解》引丹波元简说,欠当。以修辞用意而言,五藏六府,是偏义复词,义在“五藏”。如《金匮要略·胸痹病》说“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文中“缓急”一词,即义在“急”字。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此“缓急”与《金匮》同,义在急。[/FONT]
 
【年已老而有子】胡天雄说:王注:“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过天癸之数。”胡澍驳之曰:“此谬说也。详岐伯之对,谓年老虽有子者,然大要生子常期,男子在八八以前,女子在七七以前,故曰: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何得云子寿亦不过天癸之数乎?且年老之子必不寿,亦无是理。”天雄按:王冰对年老有子的解释,后世许多学者都不同意,但胡澍的反对意见,也并不具有说服力。道理很简单,男八八、女七七,天癸竭,故无子,属于天数的正常范围。黄帝问的是年已老而有子的异常情况,即是说男女已过天癸之数,为什么还有能生子的?如果仍答以男八八、女七七,则答非所问。详考黄帝此问,岐伯已在“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三句中清楚地给予解答,不需再来“此虽有子”一段赘文。此四句疑是上文“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之后的文字,错简于此,试予调复,则两段文字都文完意整了。上文帝问年老不能生育小孩的原因是“材力尽”,还是“天数然”?岐伯答:既有材力尽的原因,也有天数然的原因——“肾藏衰”、“齿发去”是说材力尽;“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说天数然。材力尽,有迟有早,天数则一般有个极限,所以补出男八八、女七七这个数字,既然年老无子是材力尽,也是天数然,为什么有一些男过八八、女过七七还能生育小孩的呢?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两段文字,前段讨论年老无子,后段讨论年老有子。

[FONT=仿宋]金栋按:胡氏之说与错简有关,甚是。兹亦略陈述愚见如下,愿与读者共享。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帝问:人为什么年老而无子?人为什么年老又有子?

⑴人为什么年老又有子?岐伯明确回答说:“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语义明了。但这句话却与后文“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显然矛盾。为什么这么说?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天寿过度”是多大年龄?显然是指“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即“男子超过八八,女子超过七七”之后的年龄,故王冰说:“言似非天癸之数也。”却又云:“虽老而生子,子寿也不能过天癸之数。”马莳说:“夫曰年老有子,则其八八以后,亦能有子也。然此等之人虽或有子,大略天地间之为男者不过八八之数,为女者不过七七之数,而天地所禀之精气皆竭矣。”吴崑说:“然此等天寿过度之人,虽能有子,若以常理论之,男尽八八,女尽七七,天癸皆竭,不能子也。”张志聪说:“天寿过度,先天所禀之精气盛也。气脉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是以肾气有余而有子,此虽有子,然天地之精气,尽竭于七八之数者也。”高世栻说:“年老有子,此其天寿过度,七七、八八,不能限也。其人必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故老而有子也。此虽有子,非其常数;若以常数论之,男子天癸不过尽于八八,女子天癸不过尽于七七,而上天之气,下地之精皆竭矣。”上述之注前后皆矛盾。

“天寿过度”,由以上可以看出是指“男八八、女七七”之后的年龄,如王冰、马莳、高世栻所注,虽年寿已高,但因“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故能有子。王洪图说:“这个‘年已老’,就是女子超过七七四十九岁,男子超过八八六十四岁,还有生育能力。”所以若以后文“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解释前者“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显然不妥。而“肾气有余”显然又与“天地之精气皆竭”相左,当有错简。

⑵人为什么年老而无子?年老无子是因为“天癸尽矣”,而“天癸尽”是由于“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的缘故,故“天癸尽”可出现“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天癸尽”的年龄是“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这以后是“无子”的,而之前是“有子”的,故经文云“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因此这句话“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若接在“今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不不正,而无子耳”之后,理通文顺。

综上所述,试予调复,这段话应该这样“今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才为确。[/FONT]
 
上古天真论24.jpg

[FONT=仿宋]【夫道者】傅景华说:“道者”是指通达自然之道的人,而不仅是指懂得摄生的人。《荀子·天论》载:“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摄生必循于天道。通常所说的“摄生之道”,非指具体的摄生方法,而是指摄生必循之道。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道是自然原理,摄生顺应自然。司马迁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FONT]
 
【却】退却,推迟,延缓。
 
[FONT=仿宋]【真人】王冰说: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现莫测。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真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体同于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

傅景华说:真人:真,素,纯。此指与自然化一。又《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王冰注为“成道之人”,与下文“至人”相类。亦有释为“保全精神和真气”,则与圣人相类。《庄子·刻意》:“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金栋按:据王冰注,真人者,修炼(真)得道而成仙,与道同体之神仙也。传说黄帝欲升天成仙,造访仙人广成子、大隗等,后修炼得道“成而登天”,从而位列仙班。[/FONT]
 
[FONT=仿宋]【提挈天地】森立之说:案:一手曰握,两手曰把,然则挈,谓两手举之欤?

【肌肉若一】森立之说:《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今考文义,作“宗一”似是。王本作“若一”,恐属误字。窃谓:呼吸精气者,即吐纳之谓。独立守神者,上文所云“精神内守”之义。肌肉宗一者,“形与神俱”之义。言呼吸精气,则其精气周通于形体,而其神气内守不动,则里气通于表,表气达于里,毫无空隙,故背肉与腹肉一串其气,足肉与手肉一通其气。故肉无非其肉,无处不通气,而致密混一,所云虽有贼邪不能害者也。

傅景华说:此指形神合一。《太素》作“身肌宗一”。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同。接上文“独立守神”,当指身形肌体与神相合如一。为道所生,为变化之源,为万物之始。所以下文有“此其道生”。此指自然之道,而非“养生之道”。

【寿蔽天地】森立之说:《医心》卷廿六首篇引《金匮录》云:“常服之,寿獘天地。”案:真人本无死生,故云无有终时也。张介宾以为死而神犹存,非是。《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FONT]
 
上古天真论25.jpg

[FONT=仿宋]【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王冰说:和,谓同和。调,谓调适。言至人动静,必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

吴崑说:参同阴阳,符于四序。

张介宾说:和,合也,合阴阳之变化。调,顺也,顺时令之往来。

高世栻说:和调于天地阴阳四时也。

金栋按:四时阴阳五行者,天地万物之道也。实际上就是一个天气——气象、气候变化的规律,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少阳属木、夏为太阳属火、长夏至阴属土、秋为少阴属金、冬为太阴属水,即天道的自然规律。与前文“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理相同,只不过目前看来术数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