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法非回阳法,后天之症对应。伤及先天,非四逆法不应。观佩衡公大回阳饮,仅建中法?待阳回浊化,方可建中法以运以固,序次倒置,先后错交,误病矣!
子言建中法,余用有岁,非以效之不显,且引阳入阴,深入难出。用阴阳两虚,权衡之计也。傅文录,张存悌遇阴症也过此法,奈何建中不中也,凡遇太阴症,竞用四逆法,则阳回,所以四逆本为回阳祛阴,归于正化,则阴平阳固!
我认为此病的治疗当着眼于肺,以补肺气为主。此难治证证治之我见
证见:长年恶寒无力,多涕咳白痰,腰痛腹痛尿频,脉虚大无力,百试不中!
此难治证从其症状、脉象来看,当属虚劳病,肾阳虚衰,损及脾、肺,痰饮内生之证。治疗重点应从虚劳入手,兼治痰饮。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里的“平人”是指从外表看来好象无病,实则内脏气血已亏损之人。“脉大”是浮大无力,乃有余于外而不足于内的脉象。脉“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乃精气内损者的本脉。脉大与极虚是虚劳病总的脉象。此难治证“脉虚大无力”,可视为脉大与极虚二者之和,而且病已“长年”,故为虚劳病。症见“恶寒无力”,“腰痛腹痛尿频”,则是肾阳虚衰之证。又见“多涕咳白痰”,则为肾阳虚衰损及肺、脾:肺失肃降则咳嗽咳痰;涕为肺液,适量为常,恶寒涕多则为寒饮;咳见白痰,既有肺寒又有脾阳虚而不运,于是痰便生于脾贮于肺而咳白痰。
在治疗上可参金匮虚劳病篇所说:“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和痰饮咳嗽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法则,治以温补肾阳兼化饮止咳之法,方用八味肾气丸和苓甘五味姜辛汤,丸、汤兼用。八味肾气丸证中虽有“小便不利”一症,似与此难治证中有“尿频”一症相勃,但不必拘执为论,因八味肾气丸对肾阳虚衰所致小便失常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用于小便不利,又可用于小便频,若有顾虑在汤剂中酌加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肾缩尿之品也行。或用右归丸和苓桂术甘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丸汤兼用,右归丸的主治证候中就有尿频一症。
此虚劳病难治证既已“长年”,治疗也须缓图其功,欲速则不达,频繁更方更难获效,用药后只要未见付反应,逐步有“抽丝”之象就守方图效仿。
以上仅个人管见,恰当与否还须临床验证,不多之处,欢迎拍砖!
此难治证证治之我见
证见:长年恶寒无力,多涕咳白痰,腰痛腹痛尿频,脉虚大无力,百试不中!
此难治证从其症状、脉象来看,当属虚劳病,肾阳虚衰,损及脾、肺,痰饮内生之证。治疗重点应从虚劳入手,兼治痰饮。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里的“平人”是指从外表看来好象无病,实则内脏气血已亏损之人。“脉大”是浮大无力,乃有余于外而不足于内的脉象。脉“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乃精气内损者的本脉。脉大与极虚是虚劳病总的脉象。此难治证“脉虚大无力”,可视为脉大与极虚二者之和,而且病已“长年”,故为虚劳病。症见“恶寒无力”,“腰痛腹痛尿频”,则是肾阳虚衰之证。又见“多涕咳白痰”,则为肾阳虚衰损及肺、脾:肺失肃降则咳嗽咳痰;涕为肺液,适量为常,恶寒涕多则为寒饮;咳见白痰,既有肺寒又有脾阳虚而不运,于是痰便生于脾贮于肺而咳白痰。
在治疗上可参金匮虚劳病篇所说:“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和痰饮咳嗽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法则,治以温补肾阳兼化饮止咳之法,方用八味肾气丸和苓甘五味姜辛汤,丸、汤兼用。八味肾气丸证中虽有“小便不利”一症,似与此难治证中有“尿频”一症相勃,但不必拘执为论,因八味肾气丸对肾阳虚衰所致小便失常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用于小便不利,又可用于小便频,若有顾虑在汤剂中酌加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肾缩尿之品也行。或用右归丸和苓桂术甘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丸汤兼用,右归丸的主治证候中就有尿频一症。
此虚劳病难治证既已“长年”,治疗也须缓图其功,欲速则不达,频繁更方更难获效,用药后只要未见付反应,逐步有“抽丝”之象就守方图效仿。
以上仅个人管见,恰当与否还须临床验证,不多之处,欢迎拍砖!
谢谢朋友的见解!同意老师对病因、病机、治法的分析。
用药上,“补血填精”与“扶阳气、助胃气”之间的药量对比,
可能需要看他现在脾胃的运化能力,以及痰饮积滞的严重程度。
患者现在阳虚痰饮的程度可能不轻。
肾气丸以补肾填精为主,滋腻的山萸肉和熟地分量较大,而桂附的量很小,
苓甘五味姜辛汤中虽有茯苓、干姜、细辛,但五味子量也较大,对内有实邪的情况不利。
我个人的看法是宜以扶中阳、健脾胃、祛痰饮为主,滋阴血、填精髓为辅。
中州运化得力之后,气血可从日常饮食中化生,这样不会因滋阴补血药增加消化负担而助长痰湿。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应用肾气丸时,有提到“饮食如故”,个人理解其意思可能是“肾阳虚尚未导致脾胃运化方面的严重问题,才宜使用肾气丸”。
原文:“问曰: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19)”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不知患者的痰饮严重程度是否属于“微饮”。
此外,苓甘五味姜辛汤证,似无发热恶寒,而患者恶寒,不知是否相宜。
一点浅识,冒昧了,请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