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好好聊聊小建中汤饴糖问题。

老师只列举了胃寒的证型,胃热的更多一些,比如好多人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呀,口臭啊,牙齿松动啊,都和胃热有关。呵呵。

  慢性病偏虚寒的略多一些,热证也不少见。

  “怪病体臭”那个咨询帖,我觉得其帖主就属热症。有观点认为她没有热象,甚至还是阳虚,需要用附子剂温里。但我坚定的认为:舌质红、苔白厚”是非常明确的湿热之证
  仅从体臭、白带黄多这两个症状,就几乎可以肯定是热症。
  寒症鲜有排泄物恶臭的,一般多会白带清稀、下利清谷,甚至完谷不化。
  自然界就是如此,冬季天寒地冻时食物不易变质,夏季高温潮湿时就容易腐烂变臭。
 
  慢性病偏虚寒的略多一些,热证也不少见。

  “怪病体臭”那个咨询帖,我觉得就属热症。有观点认为她没有热象,甚至还是阳虚,需要用附子剂温里。但我坚定的认为:舌质红、苔白厚”是非常明确的湿热之证
  仅从体臭、白带黄多这两个症状,就几乎可以肯定是热症。
  寒症鲜有排泄物恶臭的,一般多会白带清稀、下利清谷,甚至完谷不化。
  自然界就是如此,冬天寒冷时食物不易变质,夏天温度很高时就容易腐烂变臭。
如果是寒湿证,很容易治好的,不用拖这么久。人体的热有时候会很隐蔽。
只能说现在社会的慢性病是热症的多一些,因为食物充足,保暖到位,寒从何来?即使是有寒也是痰瘀阻隔了内外,阴阳而成的,里热仍是主症。
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是寒湿证的多一些。
 
如果是寒湿证,很容易治好的,不用拖这么久。人体的热有时候会很隐蔽。
只能说现在社会的慢性病是热症的多一些,因为食物充足,保暖到位,寒从何来?即使是有寒也是痰瘀阻隔了内外,阴阳而成的,里热仍是主症。
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是寒湿证的多一些。
先生,俺觉得那也不一定,现在寒从何来?抗生素!激素!西药!这都是大寒的东西,现在孩子从小就用。
 
如果是寒湿证,很容易治好的,不用拖这么久。人体的热有时候会很隐蔽。
只能说现在社会的慢性病是热症的多一些,因为食物充足,保暖到位,寒从何来?即使是有寒也是痰瘀阻隔了内外,阴阳而成的,里热仍是主症。
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是寒湿证的多一些。
不过现在人痰证多,这点俺同意!
 
先生,俺觉得那也不一定,现在寒从何来?抗生素!激素!西药!这都是大寒的东西,现在孩子从小就用。
那也是寒包热。因为大量的输液,从外周血管直接进入血液,然后回心。这些液体的凉比药物更加可怕。本来的热不断没有被中和,反而极速的被包裹在里面形成外寒内热的格局。使得病情复杂化。
 
如果是寒湿证,很容易治好的,不用拖这么久。人体的热有时候会很隐蔽。
只能说现在社会的慢性病是热症的多一些,因为食物充足,保暖到位,寒从何来?即使是有寒也是痰瘀阻隔了内外,阴阳而成的,里热仍是主症。
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是寒湿证的多一些。

先生,俺觉得那也不一定,现在寒从何来?抗生素!激素!西药!这都是大寒的东西,现在孩子从小就用。

不过现在人痰证多,这点俺同意!

那也是寒包热。因为大量的输液,从外周血管直接进入血液,然后回心。这些液体的凉比药物更加可怕。本来的热不断没有被中和,反而极速的被包裹在里面形成外寒内热的格局。使得病情复杂化。

单纯的寒证并不多见。

纵欲、嗜食、情志抑郁,导致阳气过度损耗,功能不足,这就是现代寒症的主要来源。
功能亢盛即为热,功能不足即为寒。内因才是主导,当今的人寒从里生多于寒自外来。
 
呵呵,说实话,现在中阻(中满)的病人很多的,特别是糖尿病病人,表现的虚弱并不是纯虚症;用这些汤剂是很不合适的。当然名方还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用的时候要辩证清楚方可用之。

不知节制,“过用”致虚的人,多虚中夹瘀;
食不裹腹,“饥饿”致虚的人,或纯虚略多。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前后),至少有3个因素造成了纯虚的人比较多:
1、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非常匮乏;
2、连年的兵荒马乱,破坏农业生产;
3、温度处周期低谷,气候极端严寒: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前后)温度处周期低谷气候严寒。--中国古代近5000年的气候变迁(年均气温曲线图).jpg
 
纵欲、嗜食、情志抑郁,导致阳气过度损耗,功能不足,这就是现代寒症的主要来源。
功能亢盛即为热,功能不足即为寒。内因才是主导,当今的人寒从里生多于寒自外来。

呵呵,这个简直没法理解。
纵欲,失的是肾精,是阴阳两方面的,和体质有关,原来是阳虚体质的完了还好似阳虚,原来还阴虚体质的完了还是阴虚,或兼有痰盛。何来的寒气一说?如果纵欲是阳虚,为何那么多的人温补命门并不见功呢?
再说嗜食,你确定只有消化食物消耗阳气而吃进来的食物就不能化作阳气?
情志抑郁,恰恰很多都是阴虚痰盛,痰阻心窍而成的,所表现出来的阳虚也只是局部的,那叫做阴损及阳吧?
“功能亢盛即为热,功能不足即为寒”---这个更加局限。如果这么好判断,世上哪有这么多的疑难症?更何况还要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内因才是主导,当今的人寒从里生多于寒自外来”,这个就更不用多说了吧?
 
不知节制,“过用”致虚的人,多虚中夹瘀;
食不裹腹,“饥饿”致虚的人,或纯虚略多。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前后),至少有3个因素造成了纯虚的人比较多:
1、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非常匮乏;
2、连年的兵荒马乱,破坏农业生产;
3、温度处周期低谷,气候极端严寒:

浏览附件75182
但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仲圣也发明了半夏泻心汤、薯蓣丸等虚实同调的方,大黄蛰虫丸等补虚逐瘀之方,不得不感叹仲圣思想的伟大。
 
呵呵,这个简直没法理解。
纵欲,失的是肾精,是阴阳两方面的,和体质有关,原来是阳虚体质的完了还好似阳虚,原来还阴虚体质的完了还是阴虚,或兼有痰盛。何来的寒气一说?如果纵欲是阳虚,为何那么多的人温补命门并不见功呢?
再说嗜食,你确定只有消化食物消耗阳气而吃进来的食物就不能化作阳气?
情志抑郁,恰恰很多都是阴虚痰盛,痰阻心窍而成的,所表现出来的阳虚也只是局部的,那叫做阴损及阳吧?
“功能亢盛即为热,功能不足即为寒”---这个更加局限。如果这么好判断,世上哪有这么多的疑难症?更何况还要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内因才是主导,当今的人寒从里生多于寒自外来”,这个就更不用多说了吧?
看来您认为现在人的痰证还是上回咱们谈到的第二种痰证居多-也就是胃阴虚,直接聚液成痰,所致的痰证居多。
 
但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仲圣也发明了半夏泻心汤、薯蓣丸等虚实同调的方,大黄蛰虫丸等补虚逐瘀之方,不得不感叹仲圣思想的伟大。
是的,我觉得之所以仲师能写出这样泽被千古的经典医著,除了大家公认的原因之外,可能也有如下原因:
一、仲师毕生为民众疗疾,病例众多,临床经验丰富;
二、对阴阳运化辨证关系的理解中正全面、不偏不倚;
三、不以由“自身之体质”感知到的生活经验,来推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发展预后、及选方用药宜忌;而是本着对患者病情发展和和方药反应的客观观察,来总结疾病诊治法则和古方方证
 
是的,我觉得之所以仲师能写出这样泽被千古的经典医著,除了大家公认的原因之外,可能也有如下原因:
一、仲师毕生为民众疗疾,病例众多,临床经验丰富;
二、对阴阳运化辨证关系的理解中正全面、不偏不倚;
三、不以由“自身之体质”感知到的生活经验,来推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发展预后、及选方用药宜忌;而是本着对患者病情发展和和方药反应的客观观察,来总结疾病诊治法则和古方方证
先生所言极是,尤其是第二点特别明显,比如少阳病及其变证治法的提出等,都能证明仲圣对阴阳变化和病邪进犯的阶段了如指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仲圣一生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人,不会缺乏智慧和经验。尤其是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很需要经验的学科来讲。
个人意见。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都用到了重要的药材饴糖。饴糖在此方中补气养血,温中填虚,中医教科书中将之列为君药。但由于不好买,生痰助湿等原因,很多人用此方时干脆不用饴糖。可本方的补力全在饴糖上,否则是桂枝加芍汤。成药小建中片、小建中胶囊就是没用饴糖,个人觉得不妥!
现在对于饴糖,我找到的有几种代用方法。
(1)用党参、白术、山药等代替其温中补血之效;
(2)用生麦芽代替。
(3)用红糖代替。

本人觉得,用生麦芽代替的话,麦芽是消食药,饴糖是补药。红糖活血,又悖方义。

各位在用小建中汤时到底是咋解决饴糖问题的呢?

@梦回杏林 @zhongyi684055 @方证人证时证 @刘国栋
怎么加您微信呢,您在哪里出诊
 
建中说明无中了,饴糖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考虑性味,那么应该是葡萄糖,如果考虑饴糖是谷物种子的再加工,米糊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婴儿都可以吃,红糖还是勉强合格的,不过还有一种东西,藕粉,应该是最接近饴糖的,性平味甘,淀粉类,和山药差不多的感觉,都是经过再加工,也是非常容易吸收的。
麦芽不行,他不能提供能量啊,熟地就更不行了,都没法消化。
 
饴糖现在是不太好买了。如果经常用饴糖,那就干脆自己做。自己做,有三样东东不可少,不然功效就不好。一是要麦芽,二是要糯米,三是要玉米。这些东东都不难,只是做起来有点麻烦。虽然麻烦,不过做一次可以吃很长时间。
 
但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仲圣也发明了半夏泻心汤、薯蓣丸等虚实同调的方,大黄蛰虫丸等补虚逐瘀之方,不得不感叹仲圣思想的伟大。
这些方子未必就是仲景发明的!
 
有一个方子肯定是仲景发明的,那就是“新加汤”,全名为:“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伤寒论》中大部分方子都是继承前人的。如果是他新发明的,他就加个“新”字。当然,没有加“新”字的是不是他发明的,这个不好断言。但是,也不能说《伤寒论》中所有的方子都是仲景发明的。
 
最后编辑:
据有关专家考证: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继承了《汤液经》的方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