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寒湿证,很容易治好的,不用拖这么久。人体的热有时候会很隐蔽。慢性病偏虚寒的略多一些,热证也不少见。
“怪病体臭”那个咨询帖,我觉得就属热症。有观点认为她没有热象,甚至还是阳虚,需要用附子剂温里。但我坚定的认为:“舌质红、苔白厚”是非常明确的湿热之证。
仅从体臭、白带黄多这两个症状,就几乎可以肯定是热症。
寒症鲜有排泄物恶臭的,一般多会白带清稀、下利清谷,甚至完谷不化。
自然界就是如此,冬天寒冷时食物不易变质,夏天温度很高时就容易腐烂变臭。
如果是寒湿证,很容易治好的,不用拖这么久。人体的热有时候会很隐蔽。
只能说现在社会的慢性病是热症的多一些,因为食物充足,保暖到位,寒从何来?即使是有寒也是痰瘀阻隔了内外,阴阳而成的,里热仍是主症。
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是寒湿证的多一些。
先生,俺觉得那也不一定,现在寒从何来?抗生素!激素!西药!这都是大寒的东西,现在孩子从小就用。
不过现在人痰证多,这点俺同意!
那也是寒包热。因为大量的输液,从外周血管直接进入血液,然后回心。这些液体的凉比药物更加可怕。本来的热不断没有被中和,反而极速的被包裹在里面形成外寒内热的格局。使得病情复杂化。
单纯的寒证并不多见。
纵欲、嗜食、情志抑郁,导致阳气过度损耗,功能不足,这就是现代寒症的主要来源。
功能亢盛即为热,功能不足即为寒。内因才是主导,当今的人寒从里生多于寒自外来。
看来您认为现在人的痰证还是上回咱们谈到的第二种痰证居多-也就是胃阴虚,直接聚液成痰,所致的痰证居多。呵呵,这个简直没法理解。
纵欲,失的是肾精,是阴阳两方面的,和体质有关,原来是阳虚体质的完了还好似阳虚,原来还阴虚体质的完了还是阴虚,或兼有痰盛。何来的寒气一说?如果纵欲是阳虚,为何那么多的人温补命门并不见功呢?
再说嗜食,你确定只有消化食物消耗阳气而吃进来的食物就不能化作阳气?
情志抑郁,恰恰很多都是阴虚痰盛,痰阻心窍而成的,所表现出来的阳虚也只是局部的,那叫做阴损及阳吧?
“功能亢盛即为热,功能不足即为寒”---这个更加局限。如果这么好判断,世上哪有这么多的疑难症?更何况还要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内因才是主导,当今的人寒从里生多于寒自外来”,这个就更不用多说了吧?
先生所言极是,尤其是第二点特别明显,比如少阳病及其变证治法的提出等,都能证明仲圣对阴阳变化和病邪进犯的阶段了如指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仲圣一生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人,不会缺乏智慧和经验。尤其是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很需要经验的学科来讲。是的,我觉得之所以仲师能写出这样泽被千古的经典医著,除了大家公认的原因之外,可能也有如下原因:
一、仲师毕生为民众疗疾,病例众多,临床经验丰富;
二、对阴阳运化辨证关系的理解中正全面、不偏不倚;
三、不以由“自身之体质”感知到的生活经验,来推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发展预后、及选方用药宜忌;而是本着对患者病情发展和和方药反应的客观观察,来总结疾病诊治法则和古方方证。
怎么加您微信呢,您在哪里出诊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都用到了重要的药材饴糖。饴糖在此方中补气养血,温中填虚,中医教科书中将之列为君药。但由于不好买,生痰助湿等原因,很多人用此方时干脆不用饴糖。可本方的补力全在饴糖上,否则是桂枝加芍汤。成药小建中片、小建中胶囊就是没用饴糖,个人觉得不妥!
现在对于饴糖,我找到的有几种代用方法。
(1)用党参、白术、山药等代替其温中补血之效;
(2)用生麦芽代替。
(3)用红糖代替。
本人觉得,用生麦芽代替的话,麦芽是消食药,饴糖是补药。红糖活血,又悖方义。
各位在用小建中汤时到底是咋解决饴糖问题的呢?
@梦回杏林 @zhongyi684055 @方证人证时证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