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谁用过《越婢汤》?

张仲景早就告诉了我们数种恢复肾阳的方法,温阳只是最直接的一种,利小便稍微转了一点弯还是能理解,清热扶阳转的弯有点多就理解不了了啊!
可惜啊,某些自称仲景弟子的人总是觉得温阳才是正宗,从而不接受还攻击清热派,还几年如一日的执着!
殊不知,全是自己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呀!嗯,他们的逻辑一贯就是我没见过的我不相信,我不知道的就不存在,我不能理解的也不对!呵,多强大的逻辑!
还有玻璃心,批评多了受不了!哈哈哈
真给祖师爷丢脸!
 
最后编辑:
查个资料都不仔细!
搞清楚下,一钱约等于3克才是通行的算法!
一两3克是按比例折算!什么人家不清楚,是你自己没搞清楚好不?人家文中已经说得够清楚了!东汉时期一两是15克左右,一斤16两,也就是250克!
人家说得清清楚楚,只需要计算即可!而且,还有个缘故就不告诉你了,让你继续纠结去!
哈哈哈,这是又暴露了数学计算方面的短板啊!
这都不懂,还有脸扯几年前的事儿!
哦,专家都有不足就你没有!真的是,唉!
大言不惭的人啊就是脸大!
张仲景早就告诉了我们数种恢复肾阳的方法,温阳只是最直接的一种,利小便稍微转了一点弯还是能理解,清热扶阳转的弯有点多就理解不了了啊!
可惜啊,某些自称仲景弟子的人总是觉得温阳才是正宗,从而不接受还攻击清热派,还几年如一日的执着!
殊不知,全是自己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呀!嗯,他们的逻辑一贯就是我没见过的我不相信,我不知道的就不存在,我不能理解的也不对!呵,多强大的逻辑!
还有玻璃心,批评多了受不了!哈哈哈
真给祖师爷丢脸!
  
  建议你看一下吴红锦《四圣心源译文》(见附件)。
  以[玉池汤]为例,(清-今)剂量是按一钱等于多少克折算的:
  
[内容简介、版权声明、及作者吴红锦的联系方式]-《四圣心源》原文白话译文对照简体版PDF页面截图.jpg


吴红锦《四圣心源译文》[玉池汤](清-今)剂量换算:1钱折3.75克。(勾注).jpg
 

附件

  • 四圣心源译文-简体.pdf
    1.9 MB · 查看: 9
  
  
  黄元御《四圣心源》的自序写得相当美,不愧大儒风范、大医情怀,不妨顺便感悟一下:

  
  
黄元御《四圣心源》自序1.jpg

  
黄元御《四圣心源》自序2.jpg

  
黄元御《四圣心源》自序3.jpg
 
  
  建议你看一下吴红锦《四圣心源译文》(见附件)。
  以[玉池汤]为例,(清-今)剂量是按一钱等于多少克折算的:
  
浏览附件105996

浏览附件105997
真有脸哈,建议起我干啥来了!
只有你才看译文吧!
看不懂原文还卖弄!
呵,不愧是梦大脸大神!
哦,是找了几天才找出来的一例按照你说的3.75的换算的!
哈,你怎么不看教科书或者百度其它的方剂的换算!
呵呵,告诉你方法都不知道用的!
唉,真的是泯顽不灵!朽木不可雕也!
 
最后编辑:
拿个五铢钱薅药,所以一钱药量,每种药材换算成克是不同的。现在一钱是3。72克应该是明朝的,一斤相对于现在约595克,把一钱弄成固定的重量单位了。所以明朝以前的比如千金方的一钱就不能用一钱是3。72克。好像应该是这样
 
拿个五铢钱薅药,所以一钱药量,每种药材换算成克是不同的。现在一钱是3。72克应该是明朝的,一斤相对于现在约595克,把一钱弄成固定的重量单位了。所以明朝以前的比如千金方的一钱就不能用一钱是3。72克。好像应该是这样
所以大家都懂的一钱约等于多少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也不是方剂里面的药物比例,虽然药物比例比重量要重要一点点。
但随证遣方用药,张仲景都会做加减的!所以很多医书只说药名不标剂量的。
看某人揪着我四年多前的回帖,还是当时就已经回复过它的不放,还像获得宝贝一样!
如果真的看过医生开的处方,会有这么白痴的问题吗?
一钱约等于3克,既不是我的发明也已经在学界和临床用过好多年!
可笑的是还有人说一两折算成3克才是通行算法!
说来说去,一个终日纸上谈医的人还能如此嚣张,唉,世风日下啊!
 
关于越婢汤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意义。
说实话,我对尾上这两句即“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表示高度怀疑。其理由如下:
一、关于越婢汤的说法有多种版本且说法不一。其中,包括比林亿等人校注的宋本《金匮要略方论》更古老的书籍。
二、表述不符常理。方证开头就说了“风水恶风”,而且也用了针对恶风水肿的药物,可在尾上又加一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这种表述方式极不合常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说话得合常理合逻辑。就算后人在理解上加上一些字,比如,恶风明显者,风水严重者……那也得有相应的脉证支持呀。
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麻杏石甘汤的时候没学好吧?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是关键。并不是见汗就不用麻黄,该用还得用
 
一、关于越婢汤的说法有多种版本且说法不一。其中,包括比林亿等人校注的宋本《金匮要略方论》更古老的书籍。
(一)、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把越婢汤说成是“治风痹脚弱方”。
浏览附件105933浏览附件105932
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可能是宋人整理《金匮要略》时,采信了《古今录验方》(作者:唐·甄立言)的文字,将加减法中的证候添加到主条文中去了,才造成语义上的重复。

  宋本《金匮要略》[越婢汤]: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而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
  越婢汤
  治风痹脚弱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升 白术四两 大附子一枚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胡洽方》只五味。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术四两。
  
  胡洽是南北朝人,离仲景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时间更近,记述应该更接近仲景原文。

  仲景[越婢汤]的原文可能是:
  {风水,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术四两}。
  
 
要点脸成么?改原文?
学医四年就改古籍原文?
无知者无畏呀!
 
麻杏石甘汤的时候没学好吧?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是关键。并不是见汗就不用麻黄,该用还得用
虽然“不渴”,但“续自汗出”,能否重用麻黄?
你误会楼主的意思了。楼主不是说有汗不能用麻黄,而是说在有汗的情形下能不能“重用麻黄”?重点强调的是“重用”。
 
我个人觉得越婢汤治疗的风水症是属于阳明燥化大过之症,燥太过生风而恶风,阳明者大肠和胃,阳明燥化,则中太阴,太阴者脾,肺,燥太过生风故恶风。,加之阳明传燥,大肠亦燥,水不能下,足太阴本为主湿燥化加之外燥,中焦之水不下,脾运于表,故续汗自出燥而无大热,阳明主肌,故以麻黄解肌,石膏辛润润燥则风熄,以甘补脾,以大枣,生姜甘草佐之,胃阳明润而下则肺、大肠燥解,内燥则解。故石膏去燥而补阴之剂,实非清热而用,麻黄解肌而非解表湿之用,因为汗续自出,所以表无水可言,以石膏去一脏二腑之燥,脾本主燥,撤其所援,扶之即可,故越脾而治。
 
最后编辑:
  
  石膏不能补阴,石膏生津止渴的原理是清泻实火。
  所以热证伤津用生石膏有效,阴虚内热则不对证。
  
  {补土派}〈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也说过:
  气病在表,误用血药,无伤,为安血而益阴;反之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生石膏)等,则有害,因易致泻肺而损阴。
  
  阴虚内热,阴虚是病因病机,内热是症状表现,属于虚热、虚证、慢性低热。  
  热盛伤阴,热盛是病因病机,伤阴是所致后果,属于实热、实证、急性高热。
  两者:病因不同、病机不同、病程不同、虚实不同。
  
  《中药学教材》原话:石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石膏不能补阴,石膏生津止渴的原理是清泻实火。
  所以热证伤津用生石膏有效,阴虚内热则不对证。
  
  {补土派}〈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也说过:

  
  阴虚内热,阴虚是病因病机,内热是症状表现,属于虚热、虚证、慢性低热。  
  热盛伤阴,热盛是病因病机,伤阴是所致后果,属于实热、实证、急性高热。
  两者:病因不同、病机不同、病程不同、虚实不同。
  
  《中药学教材》原话:石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还知道看病因病机?也知道看教材了?
可惜啊,诊断不过关,谈啥也枉然!
何况基础知识欠缺太多,仅靠东拼西凑也不顶事啊!
终于承认是阴虚内热了!且,查了这么久的资料就这点认识,你好意思说自己学中医好几年么?
果然是梦大脸大神就是脸大!
 
还知道看病因病机?也知道看教材了?
可惜啊,诊断不过关,谈啥也枉然!
何况基础知识欠缺太多,仅靠东拼西凑也不顶事啊!
终于承认是阴虚内热了!且,查了这么久的资料就这点认识,你好意思说自己学中医好几年么?
果然是梦大脸大神就是脸大!
  
  石膏是硫酸钙,非有机之品,无法补充人体的阴津。
  阴虚内热应该用{甘寒养阴/凉血除蒸}的{补阴药/清虚热药}。


清热药:清虚热药.jpg
补益药:补阴药.jpg

  
 
  
  石膏不能补阴,石膏生津止渴的原理是清泻实火。
  所以热证伤津用生石膏有效,阴虚内热则不对证。
  
  {补土派}〈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也说过:

  
  阴虚内热,阴虚是病因病机,内热是症状表现,属于虚热、虚证、慢性低热。  
  热盛伤阴,热盛是病因病机,伤阴是所致后果,属于实热、实证、急性高热。
  两者:病因不同、病机不同、病程不同、虚实不同。
  
  《中药学教材》原话:石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你学的有点僵硬了,石膏味甘,可以补足太阴,石膏性辛也可入肺太阴。配合去火药剂,白虎加人参汤还能补中老年人阴液呢。现在的教科书根据医案来解,其实是刻舟求剑,因为医案用药是对症,并不完全说明其性味之用。你可以去查查石膏,历代医家先师对石膏入经,性味,功用都有不同见解。
 
  
  石膏是硫酸钙,非有机之品,无法补充人体的阴津。
  阴虚内热应该用{甘寒养阴/凉血除蒸}的{补阴药/清虚热药}。


浏览附件106029浏览附件106030
  
哈,自己先搞清楚再来教别人吧!
呵呵,上次就叫你看石膏的性味归经来着,难道你没看到石膏是甘寒的吗?
石膏清热生津的,生津不是补阴?非得人家有滋阴或者补阴你才能看得懂啊?
唉,这是有多大脸啊!
 
  
  石膏是硫酸钙,非有机之品,无法补充人体的阴津。
  阴虚内热应该用{甘寒养阴/凉血除蒸}的{补阴药/清虚热药}。


浏览附件106029浏览附件106030
  
石膏是硫酸钙啊,没人否认啊!
你有看过钙离子在人体中的作用么?哦,还有硫酸根!
讲西医就得按西医的那一套,讲中医也是按中医的性味归经。
别中西混淆,半中不洋的!
哦,你又会说石膏微溶于水,吸收不多!
哈哈哈,那是不是又得推翻中医几千年来用石膏的事实呢?
自己不觉得可笑么?
 
你学的有点僵硬了,石膏味甘,可以补足太阴,石膏性辛也可入肺太阴。配合去火药剂,白虎加人参汤还能补中老年人阴液呢。现在的教科书根据医案来解,其实是刻舟求剑,因为医案用药是对症,并不完全说明其性味之用。你可以去查查石膏,历代医家先师对石膏入经,性味,功用都有不同见解。
  凡是有实热伤阴耗液,就可以根据证候酌情使用石膏。
  如果是虚热,阴虚/血虚,造成的发热,甘寒滋阴/养血凉血比用石膏更对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属于实热证,自然要以石膏清火救阴为主,真正“补津液”的是人参,
  因为此证伤阴较重,所以才在用石膏清热救阴的同时,又加入人参直接滋阴兼补气。

  还有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而“气阴两虚”的[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
  余热未清(气分肺胃实热)所以才用石膏,而滋补气阴的主要药物,是[麦门冬汤]中的“麦冬”和“人参”。
  
  每个药有自己的主治功效,或者“经方医学”里面讲的“药证”,临床处方用药要尽可能对证选用。
  
 
最后编辑:
你学的有点僵硬了,石膏味甘,可以补足太阴,石膏性辛也可入肺太阴。配合去火药剂,白虎加人参汤还能补中老年人阴液呢。现在的教科书根据医案来解,其实是刻舟求剑,因为医案用药是对症,并不完全说明其性味之用。你可以去查查石膏,历代医家先师对石膏入经,性味,功用都有不同见解。
你这样说人家更会有话说,哈哈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