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医圣所处何世: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物资极度匮乏。
再看看仲师多治何人:战场上受伤的士卒,终日辛劳却难解温饱的虚损乡民,食不果腹的染病难民。
然后看仲师常遇何症:艰苦的时代,食不果腹而阳气衰弱,衣不蔽体而易感伤寒,民众会多患何症。
是补肾气重要还是补脾胃重要,是补脾胃急迫还是驱寒邪急迫,是肉丛蓉易得还是甘枣芍更简便廉?
再说平素虚弱、病体初愈的人,脾胃运化能力很差,运化不动这些太补太腻的药,多用伤身又浪费。
吃补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果吸收得进去,第二个问题就是补进去的药效如何去到需要它的部位。
所以人们常说“调补”,只补不调,要么补不进去,要么补不到位,反而妨碍脾胃运化,助生水湿痰邪。
其实仲师不仅很重视用补,而且很善于用补。调补同施,以调促补,
以补虚为主的经方,多数都有温阳健脾药,多建构在调和营卫之上。
伤寒论共百余个经方,其中有四五十个,将近一半都用了甘草大枣,
虚人感冒用的解表剂[桂枝汤]一共才5味药,其中有3味都是补药。
不要小看便宜又易得的补药,如大枣,补气血效果好,还能健脾胃。
叹服仲师组方精妙,用药准、省,把简便廉验四大标准做到了极至。
用“简便廉验”四大标准来综合衡量,
健脾益气有堪比大枣甘草党参的吗?
补血养阴有胜过当归芍药麦冬的吗?
滋养肝肾有强于山药萸肉地黄的吗?
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肉苁蓉、杜仲在当今自然有其用武之地,
但如果回到张仲景生活的那个年代,又有没有使用的需要和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