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16
- 帖子
- 2577
- 获得点赞
- 414
- 声望
- 83
咱自学,没有考证的资格,也没有必要考证,咱在单位上班,自学中医都是为了家人。有时也为同事朋友服务。
,咱自学,没有考证的资格,也没有必要考证,咱在单位上班,自学中医都是为了家人。有时也为同事朋友服务。
呵呵,自己做老板,何必替人打工。呵呵那时咱学好中医了,咱也做老板。做自已的事。
最近用这个处方,咱儿子每次要是吃错东西,就咳,扁桃体就肿,用这方,一般一天就会减轻。要不,会很严重。呵呵,现在一看见这样就用这方,很灵。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麻黄升麻汤主之。试看本条为厥逆,属于下后,泄利不止。若果未下阳经有热,下后热陷下厥阴为逆。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此汤有历代名医都有争论。呵呵。咱就一初学者,管他争不争,看汤的药味组成,咱觉得就是一好方。“咽喉不利”就是本汤的适用证。咽喉不利肯定跟肺脱不了关系。所以麻黄升麻,这两味药逃不了,咱管你名不名医。管你怎么說,咱就用。肺气不宣,肺热该用黄芩吧?肺跟脾脱不了关系吧,治肺不健脾,应该不好吧。还有厥逆了,跟肝有关系,“知肝病,先实脾”。白朮,茯苓,甘草应该得用,当归,用吧,脉沉了,說明血不足吧。呵呵,桂枝白芍不是中景的拿手药对吗?这个调阴阳,还有白虎汤,热陷下来。玉竹,天冬应该可以润肺祛痰吧,咽喉不利了,肯定有痰了。呵呵,愚见。望老师指点。
我觉得用方不能单从一两味药看,得整体看,我看我们这一老中医用桑菊饮治咳嗽,桔梗,杏仁重用很有效。交流交流。呵呵,也许是取一偏性吧,觉得热,那桂枝用少点,黄芩用多点。
那我们却是比他们差多了药只有30一5o元,怪不得在广卅打工,喜欢到怀化抓药。
在我看来伤寒方,温病方,是高效方,我愿来看了很多书,但越看越糊涂。
但我自学是从教材学起的,做了很多作业,
所以考助业执业基本都是一次过。本来我是学西医专业的,而且学得很好,现在西医诊所肃条了,我们搞中医还是很好。要搞医最好把中医执照考到手,没有执照,你办事不大胆,
再说考证一磨练,你的知识大有长进。
:我现在基本上是把伤寒金匮一天背一遍。温病条辨一个星期读一遍,一些书背多了,意思自然明了,甚至发现有些大家无法解释,你都有了解,甚至发现他们有些解释是错的。…
现在人有钱了,看病检查喜欢跑大医院挂专家号,西医小诊所自然肃条了。
阳先生勤奋,“伤寒金匮一天背一遍。温病条辨一个星期读一遍”,有这样的学习劲,何愁医术不精湛、考试通不过、生意不兴隆?
中医四大经典不是吹出来的,伤寒方,温病方,效果好才能流传光大,民众不会把“花把式”当成传家宝的。前段时间在百度中医吧看到有人屈借胡希恕老师的话把《温病条辨》批驳得一无是处,不过我觉得还是包容汇通、取长补短的好。
西医转学中医,需要有一些哲学头脑和意象思维,最怕思维方式没转过来。
原来曾在中医院看到一个西医(还是主任医师级的)开中药处方,开完了在那里数寒药有多少味、热药有多少味,猜想她是要把寒热配平吧,那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学习中医,但已感到不对劲了。
你在这方面的“转型”真的很成功,赞!
“一些书背多了,意思自然明了,甚至发现有些大家无法解释,你都有了解,甚至发现他们有些解释是错的。…”。
医者意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特别是能够有机会结合大量的临床,在实践中运用、验证、总结、创新,即使成不了大师也必成高手。
胡老有他的一面好,他能把中医西医化,把温病看成伤寒论的阳明病,他对伤寒论的许多条文说是写错了,但是我在他讲议里确是学了不少,我很崇拜他,我的病案里有他的影子,尤其是柴胡汤的用法。
刘度舟的讲议较详细,可以说集大家成,我也学了不少,台湾jj叔叔课讲得很祥细很形象,我少阴病是在那学好的,所以我觉得三阴病比三阳病好治,伤寒比温病好治。在我们对脉证不熟时,我们要时刻观察病人的TpBP,有些久病之人,就是表不解,大多邪在少阳…
你也厉害,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