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呼唤宗源】出于感激,回馈一贴——中医需要微观

上个星期接触到 古武 的圈子。见到陈氏小架传人,体会到那种拳劲的穿透力和爆炸力,修正了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习练方法等。今见先生所言,应该也是 古武 的功夫吧,有机会向您请教更多这方面的东西。
前几天咱还在微信里感慨,咱这辈子先接触到 古医,在接触到 古巫,这有接触到 古武,这辈子俺就是个折腾的命啊。这些居然和咱的研究相关联。折腾啊。。
浏览附件61980
这不是折腾,我认为是一理通百理融的境界。
 
在俺们这支武术传承中,师祖们的观点与宗源老师是相同的。
基础,基础,还是基础。
每天大量的训练,百分之八十全部是基础。
各种理、法、方,全在基础中。
前辈们挂在嘴边的话:基础过关了,拳脚自然有窝有场。
我找到了同类人,也练过一段武术
 
赞成宗源兄的说法,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这也是我一贯的做事风格,你想雕出个花来,先得掌握最基础的刀法
就像日本鬼子的剑道 从上到下的 一刀斩 招数,最为实用。一天练数千次,几十年练上千万次
 
哈哈……那感情好呀。
要是早几年就好了,那个时候,宗源老师三十岁,我师爷还健在,应该能有所收获。
师爷六十多岁的时候,村里人央求,要看看他功夫,他说,你们找东西,朝着我身上砸吧,你们快点儿,我还得干活呢。
结果,就找了那种超大铁扳手,退了十几步,然后冲刺,朝着他的肚子上就砸去了。
师爷稳如泰山,铁扳手被震飞了,从屋前,飞到屋后了。
村里好多上岁数的人都看到了。
谈起传武,村里上岁数的人,都能说上几句,他们亲眼见证着,实战的时候(以前散手交流),如果对方的拳头到了师爷的身上,会有一个饼子大小(比拳头略大)的气出现,这种气,可以运到头……后脑也不怕击打。
不过,在那个年代,师爷的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传承上出现一点问题,导致师父的练功时间不足,并没有达到师爷的那个程度。
即使如此,师父年轻的时候,也有好多少人高薪请师父出去授拳,结果,都被婉拒了。
师爷的干爹,武医双修,在当时,非常有名,听长辈人讲,开的药方都蛮简单的,三五味药,挂在嘴边的话,小毛病小毛病,吃点小药就好了。
可惜,生不逢时,师爷成分不好,不让学。
只是,在传承的时候,师爷被叮嘱,不要收取人家的钱财,到了师父这里,也是这个样子。
师爷当初师从名师,有这支传承中,最完整的拳谱、拳论和气套。
可惜了,当初成分不好,人家借的时候,他也不好拒绝,结果,就这样被人给私吞了。
拳谱和拳论被人一借不还,“气套”这本儿(里面记载的是一些穴位,包括某些疾病的治法儿,例如肝硬化,哮喘,不用药如何治愈,村里人都知道,师爷花了两年的时间,治好了村里的几例,纯粹是武术中的功法,那个年代,也没人拿着当回事儿),被一个年轻的中医借走了,后来,听村里人说,从那之后,这人的针灸才有了很好的效果,结果,也一去不返。
如果这些东西还在的话,宗源老师还真的可以来趟。
师父讲,类似的拳论,拳谱儿,在他的一个远房姑父家还保留着一套(手抄本)。
说是这种东西,别人都被偷怕了,不敢轻易示人。
也就不好意思开口要了。
类似的拳谱,在另外一个人手里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否完整,如果能弄来的话,定会邀请宗源老师鉴别鉴别。
另外,师父说,陈氏太极是非常好的功夫,宗源老师练的是陈式小架吗?
宗源老师练的好像是忽雷太极拳吧。实战很强。但是发明人李景延太极宗师曾习拳于陈家沟第十五世拳师陈有纶和陈仲甡先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 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

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 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 “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转自网络
8bc9581bc442cf5594bf591d347cd854.png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 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 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 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 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 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 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 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 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 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转自网络------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很认真的作者。
想必这位也是在挖掘古中医的东西,算的是同道中人了。

这篇文章,看起来很规整的样子。但是,里面忽略了几个方面的东西:

其一,内经中的“人迎”“寸口”,讲的很清楚,——决断的是【六经】的疾病情况。而仲景的所谓“六经”,并不是直接指的是内经的【六经】。而且仲景文中,没有说“辨太阳(经)病脉证并治”。仲景说的啥?说的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外,仲景所言的所谓“六经”病,不完全吻合内经的【六经】病。根据个人研究,仲景所言的后世所谓的“六经”,指的是以足六经为代表的(六层),是人体从外到内,分层划分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手足六经”。

其二,稍候,我需要从另一台工作的电脑中拷贝一份文件比对过来。

听说中医界对伤寒六经和内经六经关系的研究,
逐渐倾向于认为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
章太炎、岳美中、冯世纶等人也持这样的看法:

6j.jpg
snap0922.jpg
snap0930.jpg
snap0932.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