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易经》与《内经》是否有关系?

当代的易还真就是文人搞的那点唯心哲学的东西
呵呵
张就对吗?白茅==银枪 银枪干什么用的?能不发吗?
 
当代的易还真就是文人搞的那点唯心哲学的东西
呵呵
张就对吗?白茅==银枪 银枪干什么用的?能不发吗?
试问朋友,谁的可信,学医当信谁之言?咱是初学者,朋友能否指点一二?
 
《易经》是哲学的总纲,也是占卜之经,《内经》是中国医学的总纲,两书大约是同一时代的,都是集体所做,都反应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都运用了阴阳学说,都强调了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概念。有些中医在诊治中运用了《易经》理论,进行‘神话自己’也是一种包装的手段。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易经怎么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朴素唯物主义 在西方哲学里就是垃圾的意思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孙氏说《大医习业》除了必须学习古典医籍及历代名家医方经验之外,“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及“涉猎群书”等,目的是说大医尚应多学点医学之外的知识以辅助临床诊治,并未言及医学与《易》学有关。但明代医家张介宾妄改此语,从而杜撰为“宾常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类经附翼·医易》)
 
赵洪钧《内经时代·医易答问》说:
最先强调医易关系的人,是明代医家张景岳。他研究《内经》分三大部分,即《类经》、《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显然《附翼》是最次要的。“医易”是《类经附翼》的一卷。即便如此,“医易”立论也是对孙思邈的歪曲。文中说:“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其实,孙思邈的话不是这样说的。读者可以查看《千金方》的第一篇“大医习业”。张景岳有意歪曲前人之说,是为了阐述他的看法——“医易同源”。此话也首见于《类经附翼·医易》。
 
赵洪钧《内经时代·医易答问》说:
最先强调医易关系的人,是明代医家张景岳。他研究《内经》分三大部分,即《类经》、《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显然《附翼》是最次要的。“医易”是《类经附翼》的一卷。即便如此,“医易”立论也是对孙思邈的歪曲。文中说:“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其实,孙思邈的话不是这样说的。读者可以查看《千金方》的第一篇“大医习业”。张景岳有意歪曲前人之说,是为了阐述他的看法——“医易同源”。此话也首见于《类经附翼·医易》。

问:你同意“医易同源”之说吗?

答:如果此话指一切科学和术数,在人类文明早期,都以鬼神迷信的形式出现,它的意思是对的。比如我国的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不过,“医易同源”不是说医学应该再回到甲骨文时代去,而是为了强调“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显然,即便承认医学和易学在思想渊源上有一定的关系,也不能由此得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结论。何况,说“医易同源”,也就同时承认了“医易异流”。

摆脱了鬼神迷信和术数的医学,不应该再回头和迷信、术数靠拢,更不可能再借助它们求发展。上文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医学和数术区别,不再重复。

总之,这个问题本来很容易说清,却因为不少人受到张景岳的误导,几乎成为流行的常识。几个别有用心的人,更胡说什么“医源于易”。
 
问:那么,中医和《周易》在思想渊源上有无关系呢?

答:就《易经》而言,和《内经》的思想渊源完全没有关系。《易传》方面,也只能说其中借用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内经》有关。

但是,医学和易学研究的对象基本上不同,想解决的问题不同,研究和实施的方法尤其不同,所以,对医学家来说,研究《周易》主要是探求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什么思想和“易”是同源的,或者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文化背景。这显然主要是医学史家或研究早期经典的人需要的。
 
再看历史上的名医,最早的扁鹊、仓公、华佗都根本没有学过《周易》。张仲景可能了解一些,但他不说学习《伤寒杂病论》必须先学好《周易》。张元素、刘完素、李时珍、吴又可、叶天士等人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到《周易》。《医林改错》等则一字不提。

况且如上文所说,那么多“易学”专家都闹不清,学中医的人没有必要去钻这个无底洞。
 
问:你同意“医易同源”之说吗?

答:如果此话指一切科学和术数,在人类文明早期,都以鬼神迷信的形式出现,它的意思是对的。比如我国的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不过,“医易同源”不是说医学应该再回到甲骨文时代去,而是为了强调“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总之,这个问题本来很容易说清,却因为不少人受到张景岳的误导,几乎成为流行的常识。几个别有用心的人,更胡说什么“医源于易”。
医源于易·----中医成熟于易(这个易不是指狭义的周易的经文)。不懂易当然也可以治病,但只能算经验医学,不算科学。很多动物也能辩证论治。,没啥稀奇的
 
古代名医解周易
本书�集了从先秦到民国的名医解说《周易》的专论(著)数十
篇(部),可一睹历代医家以“易”论医之概况,其中有些专著是本世
纪以来首次面世。
《周易》为儒家群经之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我国传统文
化影响颇深;尤其对祖国医学,可谓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
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鉴,是中医学之渊薮。长期以来,医家以
“易”论医的著述,大都散见于历代医书之中,既无标点,更缺注释,
文字艰涩,义理深奥,阅读诚难,领会不易,使许多读者望而却步,
不能品味这些佳作的奥妙。本书以朝代为单元,以原著为基础,作
者积多年研究之成果,对这些医易专论作了详细确切的注释,使一
篇篇蕴含医易之秘的原文,以清晰明白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从
而洞悉医家是如何运用“易”理,探索阴阳消长之秘密,揭示五行克
生之奥理;结合脏腑、气血、经络、养生、房室、优生、气功、药理等
等,作了精辟的论述与解析;并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及“易”理,
揭示了许多人体的奥秘,给后学以极大的启迪与深刻的教益。这
是中医学术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是《周易》学术思想
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以通俗的文字,结合“易”理医理,
深入浅出,详加评注。该书是我国医易专著之集大成,是第一部古
代医家解《周易》的专集,是《周易》类书中的一支奇葩。它适合于
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爱好研究中医与“易”理奥秘的读者阅读。
作者介绍
编辑
作 者 小 专
何少初教授,湖南邵阳人一九六五年华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
文系。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编辑工
作。是国家级刊物《中医教育》、《高等教育学报》的创刊人之一。 近
20年来,先后发表有关中国高等教育、中医高等教育、中医药文化、
中医与哲学、医古文的论文30余篇。专著《古代名医解周易》(作为
优秀图书进入港台、日韩书肆)、《神奇三学易、道、医》、《中医药的
〈易〉文化》、系统地论述了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深广影响,揭示了
易、道、医三学同源、相融相合及发展的始末原委。《神秘的中医药文
化》、《中医药文化通览》,从弘扬中华文化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中
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的长卷.《新版医古文导读》、《骨伤
针灸医古文》,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与爱好者,提供学习古典医籍的
方法与途径.《太玄经校注》、《焦氏易林校注》,是对古代易学著作整
理与研究的成果。在古医籍研究中所创立的一古医籍研究中的系统
比较训诂法』,被作为科研成果收入国家科技中医文库。
鉴于作者的学术成就及对国内外的影响,成为《中国教育专家
名典》、《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
才库》、《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世界名人录》的入典者。现任北京针
灸骨伤学院医古文教研室主任。
作品目录
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医易相关 古今历史之沿革
  ――历代医易研究之鸟瞰
  一、《周易》,医易相关的本源
  二、先秦,援易入医显端倪
  三、《内经》,医易结合的开山
  四、汉代,医易相关结硕果
  五、魏晋,医易相关仅一般
  六、隋唐,医易相关谱新篇
  七、宋代,医易相关无显绩
  八、金元,医易相关发幽微
  (一)刘完素以“易”理发“火热论”之幽微
  (二)李果以“易”理发“脾胃升降”学说及药性幽微
  (三)朱震亨以“易”理发“相火论”之幽微
  九、明代,医易相关成学说
  (一)孙一奎以“易”理论命门动气
  (二)赵献可以“易”理发挥命门学说
  (三)张介宾集众家之大成创“医易学说”
  十、清代,医易专著遗后学
  (一)叶天士“扶正重视先天、后天”
  (二)何梦瑶以卦象阐述医理
  (三)章楠著《论易理》驳景岳
  (四)邵同珍著《医易一理》,补前人所未及
  (五)唐宗海著《医易通说》,自成体系
  十一、民国,医易研究转低潮
  十二、现代,医易研究展新局
  第二章 医易渊源 原始医学寓《易经》
  ――《易经》是歧黄医学的源头
  一、乾卦内涵:天象与医学
  二、坤卦内涵:环境与医学
  三、人体的整体观
  四、养生与预防
  五、解剖与生理
  六、饮食与健康
  七、婚嫁与生育
  八、诊治与医理
  第三章 探赜索隐《周易・系辞》示妙要
  ――《系辞》、《说卦传》中,有关认识论、思维方法及
  “易”义的论述
  第四章 援易入医《内经・素问》开先河
  ――《素问》中,有关太极、阴阳、象数、生化、气化等
  理论学说的论述
  第五章 以易释医 唐代王冰注《素问》
  第六章 以易论医 金元名医发幽微
  一、刘完素对阴阳学说的剖析
  (一)《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
  (二)主疗(节选)
  二、李杲以“易”说药录
  (一)药类法象
  (二)标本阴阳(节选)
  三、朱震亨以“易”论医录
  (一)色欲箴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
  (三)“夏月伏阴在内”论
  (四)受胎论
  (五)相火论
  (六)房中补益论
  第七章 医易同源 明代三家创学说
  一、孙一奎的医易论创“命门”说
  (一)“太极图”抄引
  (二)太极图
  (三)“太极图”说
  (四)“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
  (五)问“三才所同者,于人身何以见之”
  (六)“命门图”说(节选)
  (七)右肾水火辩
  (八)宗气、营气、卫气说(节选)
  (九)原呼吸
  (十)删定野山秘抄种子论(节选)
  二、赵献可以“易”理发挥命门学说、论阴阳与相火
  (一)论“命门”(节选)
  (二)阴阳论
  (三)相火龙雷论
  三、张介宾的医易学说
  (一)医易义
  (二)大宝论
  (三)真阴论
  (四)太极图论
  (五)阴阳体象
  附文:论张介宾的“医易学说”
  第八章 医易―理 清人专著遗后学
  一、章楠的《论易理》
  二、邵同珍的《医易一理》
  (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图
  (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说
  (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图
  (四)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说
  (五)人身脑气血脉根源脏象论
  (六)目视耳听论
  (七)鼻臭并呼吸舌味并声音论
  (八)气血论
  (九)明理论
  (十)阴阳论
  (十一)先天神气论
  三、唐宗海的《医易通说》
  (一)医易通说
  上卷
  1 缘起
  2 考辨
  3 总纲
  4 太极
  5 两仪
  6 四象
  7 先天八卦
  8 天干
  9 地支
  1 0花甲
  下卷
  1 后天八卦
  2 八卦方位
  3 八卦取象
  4 人身八卦
  5 重卦
  6 六子
  7 辟卦
  8 月候
  9 交易
  10 变易
  11 不易
  12 互卦
  13 爻位
  14 序卦
  15 杂卦
  16 引申
  (二)阴阳水火气血论
  第九章 医中蕴易 民国铁樵有灼见
  群经见智录
  (一)释义
  (二)《易经》无神秘
  (三)《易》之基础在四时
  (四)万物愈变愈繁
  (五)物竞天择
  (六)始于八终于六十四
  (七)周、邵之太极图
  (八)太极当以渐扩大
  (九)六十四之意义
  (十)新陈代谢
  (十一)《易经》与《内经》吻合之处
  (十二)《内经》言质
  (十三)六十四为人生寿命之数
  (十四)《内经》有五行、甲子之所以然
  (十五)道在于一
  第十章 易为纲纪 养生房室言至道
  ――以《周易》“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历代医家养生房
  室文论
  一、马王堆医书养生房室著作中有关“阴阳”的论述
  (一)十问
  二、《黄帝内经》中论生殖、节欲有关“阴阳”的论述
  (一)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二)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三、《素女经》、《玄女经》论“阴阳之道”
  四、孙思邈《千金要方・房中补益》论“阳道’、“阴道’
  五、陈自明《妇人良方》论“阴阳之至和”
  (一)孕元立本
  (二)凝形殊禀
  六、朱震亨养生房室著述中的“阴阳论”
  (一)色欲箴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
  (三)受胎论
  (四)房中补益论
  七、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论天元之寿
  (一)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八、万全《养生四要》论和于阴阳
  (一)寡欲
  第十一章 医易交融 身心易理有旨趣
  一、人身何处是“太极”
  (一)命门太极说
  (二)心为太极说
  (三)宗气为太极说
  (四)中宫为太极说
  (五)未分卵为太极说
  二、中医中药话“两仪”
  (一)医理中的“两仪说”
  (二)医理中的“阴阳说”
  三、“三才’、“四象”探奥蕴
  (一)“三才”探奥
  (二)“四象”索蕴
  四、人身“八卦”多奥旨
  (一)八卦与人身
  (二)人身八卦
  (三)六十四卦与人
  (四)性交、受胎与卦理
  (五)疾病与卦理
 
易以道阴阳,这是无人否认的,而中医的基础便是阴阳。易是专门论述阴阳的,中医当然是建立在易的基础之上。
好比,砖是由砖厂产的,楼房是由砖造的,建楼的人可能连砖厂在那都不知道,但你能说楼房与砖厂一点关系也没有吗。当然有人(西医)住茅草房,那另当别论
 
医源于易·----中医成熟于易(这个易不是指狭义的周易的经文)。不懂易当然也可以治病,但只能算经验医学,不算科学。很多动物也能辩证论治。,没啥稀奇的
胡说八道。
 
金先生在探求医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花了不少的功夫,值得钦佩!本文的主旨是探讨《内经》与《易经》的关系,用了众多的篇幅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内经》与《易经》的"经"(即起源于西周的《易经》原文)部分无关,只与《易经》的"传"(即后来战国秦汉对"经"的注释)部分有关,引人了《易传》中的阴阳学说来阐述医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嘻嘻,从古至今知识都是互相渗透的,只不过是多寡的问题。
 
嘻嘻,从古至今知识都是互相渗透的,只不过是多寡的问题。
李先生所言甚是!笔者认为,搞临床专业的中医重点在医,只要自己掌握的理论与技能有确实疗效,就没有必要深究医易是什么关系,若闲暇之余,涉猎一下易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投入过多的精力就没有必要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