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钧《<内经>时代·第八节<内经>与<周易>》说:“《内经》与《周易》‘经’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
金栋按:本节名为《内经》与《周易》,必然要探究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人们不会认为,西医和易学有什么关系,更不可能认为,西医源于《周易》。但是,提到中医,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医源于易!医易同源!中医为易学的一个分支!
此说之谬,很容易驳倒。朋友们读完本节,也不会认为,医易同源或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我还是要先举出《内经》和《周易》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内经》和《周易》不但不是一家,反而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两门学问。
《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不要和他们讲真理。故《内经》坚决反对鬼神迷信,其中不研究鬼神问题。她研究的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所以,《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医学。
《周易》说:“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传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阴间和阳世的道理。推究始终,故知道死后和生前道理。精气形成万物,游荡着的灵魂使之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形和状态。简言之,《周易》要研究为什么会有阴间和阳世,生前和死后是怎么回事,而且知道鬼神的样子。显然,《周易》和易学是算卦(筮)、神学和哲学的混合体。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把“幽明”解作“阴间和阳世”,而且举韩伯康以“有形和无形”解“幽明”。那么,我要问:紧接着的“游魂”和“鬼神”该如何解呢?不知道阴间的道理,怎么能知道鬼神的情状呢!
在鬼神这个大问题上,《内经》和《周易》如此针锋相对,中医学怎么可能源于易学呢!医学和易学怎么会同源呢!中医学怎么会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呢!
其实,汉代学者就不认为,《周易》和《内经》属于同类。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易》归于“六艺略”的“易”,而《内经》属于“方技略”的“医经”,显然二者不是同类。
关于“医经”和“易”的内容和性质,《艺文志》有准确说明。
《易》是什么性质的书呢?《艺文志》说: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
《系辞》、《文言》、
《序卦》之属十篇。故曰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不必逐句翻译上文。其中明言“《易》为筮卜之事”已经足以说明,《易》的本相就是卜筮,与科学意义上的医学毫无关系。
属于“医经”的《内经》是什么性质书呢?《艺文志》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读者必能看出,今《内经》讨论的主要是《艺文志》所述内容。
显然,说“医易同源”、“医源于易”或“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不但很荒唐,而且是数典忘祖。凡我中医,当群起而攻之。附和此说就是自甘堕落,与江湖术士为伍。当代江湖术士拉中医做虎皮,虽然别有用心,却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并拔高自己。中医承认自己源于《周易》或易学,除了愚昧因而自甘堕落外,就不可理解了。
然而,说《周易》和《内经》毫无关系,也不很准确。这是因为《周易》分两大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后者和《内经》有点关系。
《周易》“经”的部分——《易经》,完全讲算卦(筮),属于迷信术数,而且是龟占之后的、大多数迷信术数的老祖宗。
至于《易传》——《周易》“传”的部分,内容很庞杂,不是都讨论鬼神问题。其中有些内容和《内经》有些关系。只是这种关系,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
说《易传》和《内经》有些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采用。只是《易传》主要是采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
还想再说一下,尽管读读本节,觉得赵先生写起来很轻松,却要知道《内经》和《周易》都是很难读的书。特别是《周易》,古往今来的学者,无不认为是最难读懂的经。说它难懂,不是说其中的理论太深奥,而是因为①《易经》所述的内容太久远,有关史实(即每次占筮是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占问及其结果)绝大多数早已被历史忘却,不可能完全说清真相了;②《易经》经过许多人编纂。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是很多次整理筮辞记录的结果。于是,一条辞内部常常没有联系,想分别说请其本事和本义很困难;③卦形也经过长期演变。中间过程没有记录,因而也很难说清其始终;④具体蓍筮操作,也有很多演变。从筮字来看,最早应该用竹子,不知道何时换成了蓍草。用多少根竹子或蓍草揲筮,也肯定有变化。详细演变过程却不可能知道了。⑤《易传》和《易经》完全是两回事。再加上《易传》也是整理的很多人的见解。这些人都是借题发挥,而且几乎都是牵强附会,不可能用始终一贯的逻辑理解它们;⑦《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转引顾颉刚的文章认为是“西周初叶”,李镜池《周易探源》认为是“西周晚期”),而且出自卜官之手,不可能很有文采。至于《易传》,虽然有人说出自圣人之手,其文字水平却很难令人恭维。其中不但逻辑混乱,文句不通处也不少,远不能和《内经》相比。我们今天还尊重它,是因为它保留了,近三千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文化记录。
赵先生告诉我,今本《周易》连经、传在内,不到三万字。《易经》只有五千来字,最好读读原文。因为不读原文,不可能对它有真确的认识。今本《内经》约十八万字,也不算很长,最好用读网上小说的时间读读《内经》原著。原因也是,不亲自读原著,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内经》。《<内经>时代》和拙作《补注》就是想帮助有兴趣和有余力的朋友,比较省力地读懂《内经》。想真正弄清《内经》和《周易》的关系,也是这样,最好参看《<内经>时代》和拙作《补注》去读原著。然而,不是多数人有兴趣和时间这样做。故对多数读者来说,知道本书的多数结论和主要文献依据即可。这样也算是很有收获,因为已经足以纠正不少错误认识。
为了进一步驳斥“医源于易”的谬说,并且在中医界普及《周易》常识,阐述本节未尽之意,赵先生撰写了一篇长文“医易答问”附在本节末。此文深入浅出,通俗流畅,引人入胜,值得一切对《内经》和《周易》感兴趣的朋友一读。
《易传》采用了阴阳说,《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故曰二者难解难分。
金栋按:《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易传与道家思想》)故而赵先生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