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医心得十四讲(自学中医养生总结)

第十四章 第四节

四、学术解惑举例

以下再举例解说学术思考方面的养心方法。学术养心的要点是从纷繁多变的世间万事中理清头绪,消除疑惑,从而使思维通达,心态平和,气机和畅,达到养心的目的。
学术方面我读的书还远远不够,以目前的水准来说学术,不免贻笑大方。但是,目前仅于学术殿堂之外拾得只砖片瓦,就帮助解决了许多困扰已久的疑惑,如果以此为例,也许可作为读者平时解决疑问的一些参考,所以在此就厚着脸皮略说几例浅薄收获。

1.寻找黑夜中的光明

人性的丑恶与社会风气的堕落,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在发生的情况,如今也不例外。当下的社会风气中,坚守道德的人被排挤,处处碰壁,投机钻营的人反而一路畅通无阻。坚持原则被讥笑为不通人情世故,笑贫不笑娼的情况却随处可见。所以诗人北岛才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名句,而“黑色的眼睛”究竟能否“在黑夜寻找到光明”?有一位诗人以结束宝贵的生命作为回答,是一件善良失败的遗憾事实。

回溯到春秋时代,孔老夫子在将逝之前即有:“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之叹,其实情况也并没有这么糟糕,在夫子身后的任何时代,即使没有善恶轮回的信仰,坚守道德原则的人们也始终代不乏人。当我读到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和司马温公“平生事无不可对人言”的万丈豪情时,想到自己过去的罪恶,真是觉得惭愧万分。如果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的过去而无愧于心时,才是最值得炫耀的无价财富,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

宗教领域的相应回答就显得更加威势,藏地大德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有着:“纵此大地满恶人,也应坚持高尚行。”的豪言壮语,这在当前社会大众的语境中,简直不啻于佛陀发出的狮子吼。狮王一怒,群兽震悚。看到此句偈语时,不由想到敏感的诗人:你们苦苦寻找的光明,就在这里。

2.在乡土社会中退化的思考能力

中国大众的盲从心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无知与麻木,从鲁迅先生想唤醒《阿Q》的《呐喊》,到柏杨老先生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自我批判,或旅美学者孙隆基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还是易中天老师幽默地《闲话中国人》,几位学者都只能客观地反映出社会大众基本丧失思考能力的现实,而从未能够唤醒迷梦中的国人。早在遥远的战国时代,以孟子先生的学识和雄辩,也从未能够撼动社会大众的分毫,只能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证明自己的清醒而已,近代胡适之先生无奈而幽默地加上一句“时髦不能跟”,让人一笑释怀。

上世纪30年代西南联大,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用14篇短文,以《乡土中国》为题,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质进行全面的解析,近乎完美地回答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性格根源(详见书中)。传说中的西南联大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学霸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3.当前社会矛盾的解决与传统文化

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文化中解决家庭或社会矛盾时,惯常的思维是秉乘着传统儒家无讼的原则。[注1]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之中,旧有的文化秩序已经过时,新的文化规范还没有建立,各种家庭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让许多有识之士想到了回归传统儒家的解决方式,其中的代表有《和谐拯救危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记录片)中的复古思想。然而过去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已一去不返,这张旧船票究竟能否登上今天的客船?

记录片中强调通过培养个人德行来使身心和谐,进而使家庭社会和谐的原理,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然而在具体的落实上,却存在着巨大的误差,其中最主要的落实点就是孝道,强调子女在与父母关系中,通过以单方面地服从和忍让来维持(表面的)和谐,以回归“传统孝道”的思路来解决家庭问题。

这种做法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以阴阳论划分,西洋文化属阳,东亚文化属阴(详见前章)。所以记录片中的观点,还是以中国人属阴的思想为指导,方法的本质只是掩盖了矛盾而非解决,而当代世界更加主流阳光的西方式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解决方法,却被该思想掩盖于所谓的孝道之下。

笔者以华夏族人的身份,始终坚持本民族应继承前代文化的优秀部分,但同时也坚持,应吸取西方的优秀文化来补充本民族的文化缺陷。笔者也坚决赞同通过坚持道德原则来使家庭社会和谐的观点,但是坚守道德更应该以西方文化中:“公正,公平,公开。”的民主与法制精神为主。坚守道德不能等同于为了“和谐”而回避正义,坚守孝道也并非只有忍让这一条路可走,且不说长辈的观念和言行是否正确,即使正确,也不可以像记录片中的观点,有着用“养育之恩”来要挟子女的意味,将其公然凌驾于公正公平公开的阳光原则之上。

退一步讲,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个家庭的矛盾,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同看病时要对症下药,岂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方可以普遍适用于全体社会?节目中经常强调其思想代表“传统文化”,而华夏的传统文化包含各种相矛盾的思想和派别,如同儒家和道家的矛盾,墨子与杨朱的矛盾,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在哲学思想上差距极大,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知节目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哪一个方面。[注2]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坚决主张吸取西方文化中的长处,强调人与人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平等,在互尊互重的基础上,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来解决问题,打开天窗说亮话,用西方式的阳光理念来驱散中国式的阴暗雾霾,来达到家庭与社会和谐的目标。其实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也有着同样的真知灼见,《老子》:“和大怨,必有余怨。”反对不辩事实和不讲道理的和事佬作风或家长制作风,只可惜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文化,尤其是变质的儒家文化在帝王的倡导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成为大众思想的最大禁锢。

在此介绍一本书,马小平老师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这本书汇集了当代名家的思想观点,是打开理性思考能力的一本好书。中国古代哲学有些偏于阴沉,这本书是现代开阔的思路,属阳光,可以补充中国哲学偏阴的不足。有关马小平老师是谁,请上网查询参考《孤独的教育者:寻找活着的马小平老师》,中国青年报。马小平老师已经过世,他留给我们的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深思,以阳光的思路和心态来面对未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本马老师用生命思索,留给中国学生的宝贵财富。

[注1]:笔者认为,此处所指的传统儒家是在历史中变质的儒家文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五经》《四书》的原意,并不能代表原本的儒家思想。

[注2]:《和谐拯救危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等记录片着力于弘扬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儒家礼教文化,以及善恶有报的因果理论,以图挽求当前时代的诸多弊端,诸位仁者的救世之心让人肃然起敬,笔者从中获益颇多。本节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批判了其中部分观点,而记录片中的大部分观点值得肯定,特此说明。

4.物欲与生命

回到养生的话题,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

医生对患者说:不抽烟,多活10年,不喝酒,多活10年,不包小蜜,多活20年。患者: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美国人富过三代之后,中产阶级明白了物质也可以溺人的道理,就请营养学家和健身教练来为自己和家人制定计划,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度运动来使身体平衡健康。反观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才富到第二代,社会各阶层还在忘我地沉浸于物质财富带来的各种感官享受之中。

问题是,到底是《舌尖上的中国》重要?还是《内经》的:“谨和五味,长有天命。”更重要?

《孟子》给出的选项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淮南子》的选项是: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

这是一项选择题,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权利来决定如何使用个人的生命,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应给予尊重。
 
第十四章 第五节

五、治学之道

1.治学的要点

回到养生的总结:养身先养心,养心先养气,养气先读书。

读书的实质,今人称之为学习或学问,古人称为治学或为学,不管何种称谓,都是指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来探索和掌握世间万物的各种规律的努力。笔者拙见,为学之道有两个要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兴趣,最关键的是方法,两者相辅而成,互相促进,有兴趣就能逐渐掌握方法,掌握方法就能学有所得从而更有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2.治学的方法

治学的方法古今中外论述颇多,简而言之,首推诸葛孔明先生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笔者按:诸葛先生是汉末儒道合流的优秀代表。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担当,尽到了一位儒者的责任;功遂身退,躬耕陇亩的未了志向,体现出一位道家的豁达。在《诫子书》中,先生谆谆教诲,可谓语重心长,其治学与修身的方法,提纲携领,简要精练,实为指导后学之不二良言。先生治学不辍,德术兼修,贵为丞相而家无余财,言传身教,堪为后世学人楷模。

3.为学的乐趣

治学本身就是修身养心的过程,为学之道在旁观者看来显得枯燥乏味,实则其中自有至乐,在这一点上,还是以孔老夫子的心得最具权威,《论语》的首篇即是《学而第一》,篇中第一句即说明为学的乐趣。在夫子身后数千年的历史中,究竟有多少学子是从读诵这句话开始从而进入华夏学术的殿堂,也许已经多得无法计算了。

《论语.学而篇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笔者按:首句,求知解惑本身即是乐趣;第二句,与同道交流长进是乐趣;第三句,学习是为了自己求知解惑,自有心智畅达之乐,至于是否为社会大众所了解、称赞,或个人穷通与否,这些都不用挂在心上。《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论语》: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4.为学与养生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矣。

此语上句说明学术道路和宗教道路的区别,下句则更像猜谜,读老子的书经常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慨,读者若无法理解实属正常现象。回到养生的话题,学术和修道两者虽有区别,但对于养生的效果是一致的,不管是学术道路还是宗教道路,只要精勤不辍,就能够理清思绪,去除疑惑,使心智畅达,心态平衡,意气平和。如夫子所说的:“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闲庭信步,坐看云起,乐天知命,少欲知足。《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此就可以达到养气,养心,养身的目的。

结语

至此,以五行藏象理论为依据的养生心得全部讲完了。本人学识浅薄,文中的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群中的聊天记录从2015年12月开始,到2016年1月上旬结束,本意是增加群里的气氛,没想到陆续讲出这么多的话题,出乎原本的意料,所以就将记录整理成文,以此作为三年来业余学医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各位读者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同学和读者的耐心和支持,在此祝各位读者及家人四季平安,健康长寿!本讲从诗人新作开始,最后借一首民族歌曲来作为结语。

歌曲《龙文》: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习惯故乡白米面和汤,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
 
主要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黄帝内经》清 张志聪辑注 北方文艺出版社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 商务印书馆
《中国医学史》甄志亚 傅维康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各家学说》任应秋 裘沛然 丁光迪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伤寒论讲义》李培生 刘渡舟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病学》孟澍江 王乐匋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张伯讷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邓铁涛 陈群 郭振球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张伯臾 董建华 周仲瑛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江育仁 王玉润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汪受传 丁樱 王素梅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方剂学》许济群 王绵之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学》凌一揆 颜正华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名老中医之路》周凤梧 张奇文 丛林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马小平编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华夏中医论坛版后记

后记

从2012年底开始,我用业余时间零散地学习中医,至今仅三年有余,深知这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远远不够医学入门之用,本文又是针对毫无中医知识的教育界同学讲的,所以医学水平非常浅薄。之所以将其整理成文,只想以此作为三年以来阶段性学习的一份结业论文,给自己一个交待。因机缘巧合,如今将本文在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华夏中医论坛(原岐黄论坛)发表,似有班门弄斧之嫌,对此颇感不安。

十余年来,我的兴趣始终在研究和修证佛法上,因为自身和家人体弱,又世无良医,从而想通过学习医术来使身体健康,并不打算成为业余医生为他人诊病疗疾,也并未打算像论坛中的各位仁者一样,深入地研究华夏医术。在此,向致力于耕耘华夏医学的诸位仁者们锲而不舍的精神致敬!

本文只是想强调日常养生的重要性,和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从而帮助社会大众避免生活中的一些健康误区,也算是一件善事,这是将此文发表的最大动力。如今我基本达到了学医之前定下的目标,对中医的研究也将暂时告一段落。人生于世,必定有所为,有所不为。仅以此观点来为本人的浅薄水平作解嘲吧。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小到个人,大到民族,要想实现真正的繁荣,稳定,强大,就必须启发民智,振兴文化。而保持身体健康,只是发展心灵的一个前提条件,鲁迅先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而弃医从文的。

身体和心灵究竟哪一个重要?这个不好说。因为身心是一个整体,养身到一定程度,必须借助修心才能提高和完善,而在修心的初学阶段还无法反馈养身,又必须借助健康的身体来作为修心的前提条件。

医术作为对身体研究上的探索,佛法作为对心灵研究上的探索,两者都是同样艰难,充满挑战与不断自我超越的道路。

在百度搜索中看到岐黄论坛时,论坛的标语令人起敬:

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请容我在此处以北宋学者张载先生的名言来续作下句:

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诸葛孔明先生的做法,以张载先生的智慧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可即使明白又如何?这并不妨碍各个时代的仁人志士们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道路,去开创这目前尚属于心中的未来,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颇具悲壮豪情的潇洒?愿以此语与致力于传承华夏文明的各位仁者共勉!

2016年2月17日于北云台
 
这种紧贴生活的文章,看起来就有就想看下去,为什么?有亲切感。实话实说绝对重要。没有哪个圣人敢说,他已经把中医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对一个个体来说,知识是无限的,认识有有限的。观点或对或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LGY老师把真实的东西展现给了大家。这就足矣!向老师学习。:064:
 
记性真不行了,去年下载的居然没啥印象了,哎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中医的心得及对人生的思考。
  养生有个简单的原则“心宜静、身宜动”,思虑过多对精气神是一种严重的消耗,运动少会造成循环代谢差而痰凝血瘀,都不利养生延年,但往往又很难做到。
 
谢谢各位同仁对此文的肯定,三年之后回首此文,感触颇多。
虽说我不打算把精力用于研习医术,但是因为生活中不停地遇到不能应付的病症,所以仍然断断续续地在医道之中摸索前行。去年,我回想起此文时,发现用药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求论坛版主删除此文以免贻误他人,结果却被转移到养生版块中置顶。重读一遍之后,觉得此文于养生方面确有一些可取之处,而用药方面之错误却会对读者(尤其是初学者)产生误导,既然无法删帖,那就只能对文中错误予以更正,才能算是亡羊补牢吧。另外打算再散乱地写一些三年来所获之进步,尤其是对《伤寒论》的认识,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最后编辑: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原因:
一、时方不好用。常常临症无效,心情沮丧。
二、经方师兄们的鼓励。经常看到师兄们力挺仲景的文章。
三、《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及仲景的人格魅力。
以上三点,才使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读伤寒杂病论,终于能够体会到伤寒六经辩证法的立意及其科学有效之处。当然,经方需要终身去学习使用,才能渐臻熟练,此处所谈只是一些浅薄之见。
另外,每个中医学子,都应该有一本没有注释的《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初期宜反复通读,不求甚解,这样有利于尽快体会到仲景原文的纲领。
 
最后编辑:
使用伤寒经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经方以六经辩证为根本。

麻黄汤为《方剂学》第一方,之前每读《方剂学》,常感慨从未有机会应用此方,今年学了伤寒之后,即以此方为家人治疗恶寒感冒之症,取效极快。现在想来,并非以前没有机会,只是学医畏难,未从《伤寒》入手,遇病不识罢了。

为什么之前学《方剂学》时对此证无法识别呢?只因时方和经方的辩证思路不同。时方以八纲为辩证法,而经方以六经为主统领八纲,离开六经的总体辩证,虽有经方,也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所以清代名医喻嘉言说:“伤寒论一书,犹如神龙出没云端,首尾相顾,鳞甲森严。“

正如前辈们所言,学经方一定要熟读《伤寒杂病论》原文,先明六经纲领,使全书面貌深入于心,再纵缆历家注解,遇到相应病症,即可逐渐识别。

二、经方贵在使用准确,如误用则风险大。

同为太阳表证,有汗无汗即有桂枝证麻黄证之别。同为麻黄汤证状,则有脉浮脉沉之别,脉沉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少阴证,用麻黄汤则误矣。一证之差,谬之千里,害人不浅,可不详审乎?医乃仁术,诚能胆大心细又有担当之仁者,方可学伤寒矣。

三、经方愈疾速,却邪彻底。

凡在《伤寒杂病论》范围内之病症,即应首选经方治疗,优点是见效迅速,却邪彻底,病不易复发。时方病邪去不彻底,容易反复。近期用经方治疗自己和家人病症,对这点感触较深。

以吾自己之经验,用温病法可取效于一时,难以取效于长久。习医前几年,常用桑菊银翘之类,初期见效快,后越用越不见效,因寒凉之药物使用过多,损伤自身之阳气矣。”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体的免疫力即是阳气,万不可只图眼前痛快,滥用寒凉,实则遗患于后。

正因为如此,时医庸医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心态滥用寒凉。而经方因有用错之风险,逐渐无人敢用,此亦经方逐渐沉没之原因也。

伤寒经方治病,论坛里例子很多,另有《经方实验录》中的病例可供参考。清代名家柯琴的《伤寒来苏集》见解独到,当代名家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谆谆善导,如能研读必可获益甚多,有志者应留意焉。

四、经方为本,兼学时方。

从2013年自学中医至今已有六年有余,方才明白经方为中医登常入室之正途,感慨”大道以多歧而亡羊“。

如有对此文感兴趣之读者,读至于此,切记《学医心得十四讲》文之中之用药方法会引初学者入歧途,不可为法。学医者应从伤寒经方入手才是正途,先通达六经病理,立仲景先圣法于胸中,再纵览历代诸家,如此可以正本清源,得中医之精髓。历代所创时方,俱有其可贵之处与实际功效,其中优秀者已被证实,无效者多被淘汰,此处无需多言。
 
最后编辑:
本文补充与更正
第一章补充
学医一开始就要读《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本。《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基础牢固才能走得更远,释义可以参考胡希恕先生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拥护经方者,亦不可矫枉过正,经方是基础,兼学时方,当用则用,门户之争无意义,具体请参考《名老中医之路》蒲辅周先生和岳美中先生的见解。

第二章更正
冬季不用完全禁绝房事,房事不可过度,也不可过于遏制。
男子的房事频率因人而异,肾气极度旺盛者青壮年时期甚至可以一日一次,并不影响身体的健康,笔者有熟人即是如此,这样的人极少。

第三章更正
感冒要先把伤寒和温病中的治表法熟悉。
一般情况下,有汗恶寒用桂枝汤,无汗恶寒用麻黄汤,壮热不渴用白虎汤,壮热烦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春季伤于风温较多见,感冒宜考虑温病学中银翘散和桑菊饮二方。这几种方剂很好用,笔者有临床经验,只要对症,取效极快。至于具体治法还是要临症详审,先看透书中症状和病理,再结合自身经验。《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四章补充
去年夏季到秋季我感觉有心悸证状,用天王补心丹无效,后来发现是肝胆湿热严重,用龙胆泻肝汤泻肝火,热去而心自安。感慨中医必须要五脏统一把握,要有整体观。《素问》:治病必求其本。

第五章补充
多吃糙米和全麦面粉,平时可以适当多吃小麦胚芽补充营养。请百度小麦胚芽。

第六章补充更正
麻杏石甘汤是治疗汗出而喘的太阳表证,不能通治寒中夹热咳。
痰火咳有时用清金化痰汤无效,要具体症状具体用药。
咳嗽病理复杂,医书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有许多咳嗽病人常年吃药不见效,可见治咳之难。我孩子前几年经常咳嗽,看遍市里医生也不见效,深感沮丧,后来我不再盲目用药,慢慢为其节制饮食(尤其是零食)兼以调理脾胃而见效。
警告:
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给孩子照肺部CT。
不要给孩子照肺部CT。
不要给孩子照肺部CT。
肺部CT是无德无术医生的标配,一次CT辐射量相当于500次X光,身体残留有毒物质几年也难以完全消除,请百度了解详情。

鼻炎治疗:蒲辅周先生鼻炎方,虽不能包治鼻炎,经亲自测试确实有效,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苍耳子15克 辛夷10克 白芷10克 细辛4克 川芎5克 藁本10克 桔梗5克 黄苓5克 连翘5克 藿香10克 生石膏20克 竹叶10克 生甘草3克 (以上药量成人1天半,儿童2-3天)
警告:外面的鼻炎馆不要去,都是打着祖传中药的幌子,用的是激素治疗,这中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的。

第七章补充
关于报纸上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竭的案例,原因是药厂把其中的木通换成有毒的关木通所致,现在关木通已全面停用。
龙胆泻肝汤是好药,只要确认是肝胆湿热就可以用,取效极快,中药店里买汤剂比成品药丸剂效果好。该药不是长期用药,病去则止,不可过服。

第十三章更正
《了凡四训》是伪善书,黄宗羲说袁了凡是“和鬼神做交易”,见解何其准确。
大道以多歧亡羊,若要恢复中华民族之智慧务实的精神,孔圣及其先贤其可易乎?推荐有志于道的诸君细读《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和钱穆先生的《孔子传》。

第十四章补充
老子和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之祖,他们都是智慧深远的圣人,请有志于道的诸君重视。
美国的独立思考、非暴力沟通等先进理念,是人类文明现代智慧的代表,均可启发我国人走向现代文明。
孔老的智慧为德,美国人的智慧为术,两者并不矛盾,请诸君留意。
佛教方面,强烈推荐缅甸焦谛卡禅师的著作和德国的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笔者于 2019年5月​
 
最后编辑:
大至读了好几段,有些内容一略而过,大至写的不错,对于你说才学了三年,三年就有这样的理解确实很不错,我自问我以前学三年,还没你强。这可能也有你的文化水平比我高,所以理解能力比我强吧。
其中我刚巧看到你谈到外寒内热这个病证,我提点意见,这个病证用伤寒里的麻杏石甘汤就很好用,很有代表性。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方子,要用好它并不简单,特别是方子中麻黄和石膏的比例,对于初学者或者少用伤寒方的人比较不懂掌握。如果是内热偏重,麻黄与石膏的比例至少要1比5以上,也就是石膏要5倍以上,如果是外寒重,内热较轻,那么就按原方比例,大至麻黄一石膏二左右。其实学中医跟学很多其他的手艺差不多,都是易懂难精。伤寒方为何较少人用,或有些人不敢用?你看看那些药物就知道,除了有性质平和药食两用的甘草,生姜,大枣等,大部分都是药性强烈,偏性很大的药物,象肉桂,附子,细辛,麻黄,大黄等等。要想用好这些药性强偏性大的药物,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诊断一定要准确,特别是明确八纲中的寒热虚实,若有一样不明确,就不敢用那些药,药的偏性越强,用不对证的后果就是副作用更快更大,甚至危险,反之用对证,准确了,那么病癒的速度和效果也是很快的,这就是经方的特点。呵呵,我以前刚开始学时也是五版教材,也象你说的有效很少,无效的多。为什么?现在我能回答你,是因为四诊诊断没学好,并不是方子不好用,等你四诊学好了,无论时方,经方都一样有效,可以随手拿来。这里除了四诊还有一个就是,药物学也非常重要,至少常用的二三百种中药的药性味都要熟练掌握。我四五年后才开始接触伤寒,刚开始也是畏首畏尾,学了也不大敢用,可能很多刚开始学中医的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和经过吧,特别是完全自学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