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16
- 帖子
- 2577
- 获得点赞
- 413
- 声望
- 83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呵呵
不想做明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呵呵
看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吧,那不是乱来,是你不懂而已本帖最后由 老虎猫 于 2016-1-30 12:49 编辑
精华在最下面,看看老师自己在哪个位置啊?
一 中医临证的最高境界
方证相应是经方应用的最低境界,这不是一句贬义,只是说它使用简单,不需要任何中医知识的人,按条文对应也可治病,一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对照条文以麻黄汤必治,相信普通老百姓都能做到吧,故前贤云“仲景之门至简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这确实是一条用经方的捷径,有是证便用是方。
但是如果只是懂得简单的按症寻方,那就只能是最低境界了,只能偶尔取效,不可融汇贯通,若要达到经方治病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明辨阴阳。“阴阳者,大道之气”。“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灵宝经》对阴阳运动的描述,揭示了宇宙运动的本质和人体运动的核心机密。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诚良言也!可惜东瀛日本人只认《伤寒》《金匮》,舍本求木而贬《内径》,蔑视阴阳,终究沦为中医二流,朝韩《东医宝鉴》也徒有虚名。现在爱中医,学中医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爱经方,学经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实在令人痛心。而大多数学经方的朋友们好像对阴阳好像不太重视,有的人因为琢磨不通而弃之,有的人干脆就认为那是邪说,孰不知阴阳是中医的核心,不通阴阳者难成大医。仲圣之法条条皆在阴阳上理论,仲圣之法更是法法皆为救阴护阳,可惜后人却罕有察之。后仲圣者,千古能识此理者,仅黄坤载一人!可笑后人不明仲圣法之精妙,竟然立温疫,立火热,立滋阴各派,欲与仲圣平坐,岂不知仲圣六经辨证大法早已通天彻地,盖治万病之准绳也。无怪乎黄元御对钱刘朱等是如此的愤恨。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滋阴降火理论和温病学说的发展确实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疗效从这个时候起大大折扣了,过去所谓的覆杯而愈,效如桴鼓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医治本嘛,当然就要慢慢治”,大批的温病家们只知料病识变,而不知劫病救变,大批的普通病被治为死症,有的治了很长时间好了,却不知是阳气振奋愈病之故,而后的身体必然是不如以前。大批批的老百姓们恶温热而喜寒凉,好好的身体被糟蹋成一派虚寒阳虚之状,四逆尤恐不及,却依然还在清热滋阴。如今的很多疑难杂症大都是由最初的一个个像感冒这样的小病勿用寒凉而一步步致成。朱的补阴剂及一些治法是对中医有贡献的,但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是大大的错了,这个后世如黄坤载等多有人明,就连一代宗师蒲辅周老都指出了这一理论的错误,黄煌老师在《经方一百首》中四逆汤单元中也说过,现在人由于环境污染,多用抗生素,少锻炼等,阳虚人是越来越多,而现在的药店却是满堂的六味地黄丸,诚可叹也!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经方立方皆以六经六气相乎应,六经纵向辨证,余者诸如脏腑,三焦,卫气营血者皆是横向,圣凡显而易见。真正精通阴阳以后,就会发现六经辨证是多么的完美,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之法是多么的粗俗了。
学习中医,学习经方,尤可贵也,但是要多在阴阳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中医。读中医书当推荐郑钦安的书和黄元御的书,尤其是黄的书,相信大家读完之后,自己的水平将会上一个很大的层次。
二 广络原野,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最高境界
少林寺有疯魔棍法,全不讲理打法,横扫武林;
烧菜有乱炖法,比如佛跳墙,就是把什么乱七八槽的材料往一个锅里猛炖,就会出天下第一等美味。
天下道理相通,中药也有乱来法,就是不讲辨证的道理,乱七八槽的药往一处堆,效果奇好无比。
这个不是我个人的杜撰。
我们翻开祖国医学两千年的名方验方效方史就会发现,有很多神奇的方药,其组方,完全不是我们可以用传统医学理论可以牵强附会所解释的
有时看一些西学中的老医师开方,其风格就是乱炖,这个放一点那个放一点,效果出奇,让人百思不得奇解。
比如防风通圣散,万应茶饼,藿香正气水,味数很多,性味全乱。还有如金水六君煎等被陈修园批为乱来的方子,在临床上效果神奇。
在专科领域就更多了,比如奚九一老先生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用茵陈、泽兰、金银花、垂盆草。(我学而用之,治疗局部血管阻塞水肿,效果比溶栓还要好)不胜其举。地黄饮子、续命汤、阳和汤。
日本汉方更是有许多乱炖验方,甚至方与证似乎相差甚远。
特别是唐及金元时期的一些方子,当时医生似乎中医理论体系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完备,用药都很乱,但在这乱中取胜,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无法用理论层次来指导研发的千古效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流传千年的神奇验方,大多数是乱来的。
有效就是硬道理,乱来其实是方证医学,验方医学的根本。
中药复方在人体产生作用时,很多时候其实不是按我们口头上说的那样起作用的,其微观实际完全不是我们所想的。
甚至于复方中药的不同组合在煎时产生的化学化应也是增一味则截然相反。
中药实践,已经超出我们的理法方药的一条龙范畴。中医理论有缺陷,是一种发育不完备的体系。
提倡方证医学,很多时候会出现反对五行脏腑辨证医学。也就是说方证是一种验方医学,有是症用是方,并非后世中医辨证流派医学。
这好象跟冯世伦提出来,经方医学与五行肮脏辨证医学为不同的流派相一致。其实质应当是经验派和理论推演派的区别,经方派为经验派的最早代表,特别具有乱来精神。看经方派用方,似乎方子与疾病风牛马不相及,往往取效神奇。如五苓散治许多杂病,跟利尿都无关。
经方、方证,其精神实质也是乱炖法门之一,都属于验方流派。
综观经方的很多组药,都具有乱来的性质,比如寒温并用,麻黄加石膏,半夏加黄连,温清并用,附子加大黄,加黄连。都是乱炖法门。
这是小者。后世的出自明初万病回春的温清饮在日本汉方界相当吃香,是四物汤加黄连解毒汤。好象黄煌老师也有一张由此延伸的方子叫荆芥连翘汤。
当世名医里对乱来法门最擅长的,要推裘沛然老先生。
裘老有句秘诀,有时候碰到疑难杂症,搞不定治不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开一堆寒温并用,乱七八槽的药上去,完全不讲辨证、理法方药。
总结为:反激逆从、大方复治。这一阵乱来下来,效果非常神奇。大家可以去看看。
民间乱来的高手,
一位叫孟城的大夫《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有一篇汗吐下法亲历记中记载的
川沙陈英俊医师,始知子和之法尚有传人在。备之数十味丸药中选定一种丸药或处以汤药,并随即煎煮使当即服下,服后或吐或不吐,过半小时后再复诊脉,然后予另一种丸药或汤剂,带回服用。“先清后调”两法以善其后。清法乃多以丸药清未尽之内热。调则开处方两张,一为寒热并用之剂,每以桂附与硝黄同投;一为消补兼清之方。
就是又补又泻,不止一方之内乱炖 ,而是补泻同用了。先让你吃一顿吐药、泄药,把你治得全身虚脱,然后给你上人参黄芪补起来,第二天再让你又吐又泄,第三天又给你服补药。整个治法上就是一阵乱来,然后你就好起来了。
乱来为什么这么神奇?
以个人一点小脑袋思考之。乱来的鼻祖应当是大柴胡汤,乱来能起效的机理全在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爱用的方子,说他是经方家,看他常用方子,频数高的就是这一张,合方而用,有时加桂枝茯苓丸,有时加当归芍药散。前有张锡纯是张石膏,祝味菊是祝附子,胡老就是大柴胡了,乱来派的高手。
说大柴胡乱来,是芩夏并用,调和通利之柴胡、大黄并用。
后世乱来方药,能起效的机理跟大柴胡汤一样。衡法也,此衡,非颜德馨教授所提的衡法。
仍是用寒温并进之乱药,搔动人体已经失常的气机,双相调节,会自动回复平衡。
以乱治乱。
我们知道中药起效有个特点,药愈对症,起效愈快,不足者当之。不对症时药效自己会打折扣。
所以有时药中其的,只一钱即效。衡法,在单味中药上即有所体现,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叫双相调节,让药与人体相互作用,自行调节。
我们开一堆什么性味都有的乱炖大药方,失常的人体会自己挑选那个他最缺的,将其效果放大,回复到正常状态,不对其症的药性会被压制下去。
所以这是裘沛然老先生热衷于乱来法门,开一张大复方,什么药都放,然后坐见病人好起来的原因所在。
汤一笑
大复方好像不是汉方传统,似乎是外部传来的,如西域方(藏药方有此特点)、古印度方、回回药方也有这种特点。
乱来,真仍中医界不可一得的最高法门。
象小子我在临床上也经常性乱来,取效比我不乱来时要好上数倍。
当然也要归功于我不乱来的正规的辨证学识浅薄有关。
有此乱来法门,足可投机取巧,以一当十之用。
胡言乱语,与诸君共勉吧
Re: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特高境界
复方群药,张大网捕鱼,总有碰上的。亲见同学的父亲开药,一剂五六十味之多,重一二斤。每病皆如是,效亦佳。
古人的方子今人不理解,所以看起来似乎是“乱来”。
你面对急重症时乱来一下试试。
嗯,对急危重症时,乱来效果更好。
什么附子、石膏、鱼腥草、麻黄、桂枝、蒲黄、垂盆草、茯苓、柴胡、生地全上,
闭着眼睛上的话就更好。
如此,倒是捷径,学完中药课程就可以直接上临床了省了多年功夫,记得以前还有个全息汤之类的估计也是这个意思,值得研究。
一味之入,顺逆俄倾,这是谁说的来着
在你看来是乱来,但在方的创始人看来是有理有据。只是你不懂吧了。不能因为你不懂就说别人乱来。会误导后人的。
此是无招胜有招,高手的境界。
就思维而言,这篇文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方中
没那么简单---
乱来也是一种经验积累,有效的乱来接着用,无效的乱来自然淘汰,成者王侯败者贼,一切看疗效。
三 绍奇谈医:学方的四个境界(你练到第几重了?)
每日心语】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选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是病则歧多而用眩。(清·喻嘉言《寓意草》)
编者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曾有著名的关于“学问三境界”的比喻: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第二,是说你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要能忍受孤独和寂寞。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真正的大学问在寂寞的地方,不在一般人注意的地方。何绍奇先生本文谈了学方的四境界,经验之谈,闻者足戒。
初学医时,听老师讲,邻县有一老医,一辈子用一张荆防败毒散,几十年盛名不衰。中年来北京后,又见老前辈中,有毕生用一方加减者;也有专攻某一病,只要是那个病,便用一张固定方者。读书读得多了些,见古人也有这样的,薛立斋、高鼓峰便是。《薛氏医案按》全部的方加起来不过20来首,用得最多的是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地黄丸。高鼓峰《四明心法》以25方统率万病。曹颖甫、陈逊斋两先生都是治《伤寒论》的大家,曹先生非仲景方不用,对清代温病学家之用桑叶、菊花深恶痛绝;陈先生则宣称“用仲景方以不加减为可贵”。对于这些,我一向是不以为然的。前人的好见解、好经验,我要学,但不学他们的狭隘与偏执。
在湖南、河北讲学时,大学生们问我:方剂重要不重要?临床究竟要掌握多少方才好、我说:方是理法方药的一个部分,岂有不重要之理!就大学教材而言,200多个处方,初入门墙,也就够了,当医生以后,恐怕还得增加一倍吧。
学生听了,纷纷咋舌。又有人问我:你会多少方?我不能答,没有算过,不能在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面前吹牛。但我告诉他们:南京有位樊天徒先生,知道一万首处方。
学生再问:临床都用得着吗?记那么多有什么用呢?问得也有道理。于是我向他们谈了我学习方剂的一些体会,我称之为“学方四境界”。
一、必须记住一些名方及常用药。大学教材的选方还是比较精的,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方子差不多都选了。二三百方不算多,对于年轻人,要记住这二三百方,是不难做到的,只要下死功夫背就行了。歌诀朗朗上口,好记;也可以自己编顺口溜来记。我的朋友绍兴董汉良医师曾经编写过一本《方剂趣味记忆法》,可以参考。年轻时记得的东西,到老来还忘不了,这叫“童子功”。背得了,不久又忘了,怎么办?再背。重复是记忆之母。
二、学习、记诵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进一步须深入理解其立方之义。
君臣佐使,药物用量,都要搞清楚,此外,还要学会作同类方的比较分析,例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与麻杏薏甘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比较分析的结果,是能明白处方用药的要点,同时也会加深对方子的记忆。理解是记忆之父。
需要指出:有些方子,是撰方的医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如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节庵的回阳急救汤,吴澄的补脾阴正方等等。有的医生简直是“名以方传”,如三子养亲汤的撰方人韩飞霞,一贯煎的撰方人魏柳州,牵正散的撰方者杨倓等等。如能由其方而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方记得牢,收获也更大。
三、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际中学会加减变换,此外,还要不断补充没有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以丰富自己。“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这是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的话。叶氏之心思灵巧,确实很少人能及。若能细读叶案,从中揣摩,受益无穷。
四、已经作医生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宋代名医许叔微说:“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为得仲景之心。”说得好。元代罗天益也主张“临病制方”。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东西,时有春秋冬夏,人体有不同禀赋、体质以及不同的生活、精神环境,就要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我理解“一人一方”的意思,是用方而不执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的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
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有些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正如东垣的老师张洁古说: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用,完全不适用就只好自己想法子。
孙思邈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不在话下),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韩飞霞也说“余每以夜央跏坐,为人处方,有经旬不能下笔者”,道出了作医生的甘苦。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四 中医的境界
多年以来,有志者言中医难学;也曾经有大医拜师时轻言医为小道等等不一而足。昔日黄元御言中医无非升降二字。气机之升降,略言之为阴阳,详言之为升降,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而升降。理解黄元御的思维不仅要知道升降,还要知道为什么升降。有谁知道黄元御在眼睛得病失明之后看的什么书呢?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仅是现存的11种书,这是黄元御写的,不要忘记了,作为一个古人,还要读的四书五经,在他那个时代,有几个关键的学问,道家、儒学。易经等,曾著有道德经悬解可见一斑。
经云:人并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等的贯穿着取类比象的思维和古人的学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进一步的说天地万物都禀天地之气而生,有四时之法成;用现代的话来说,各有其偏性。黄帝内经有南北东西人之区别,木火土金水型人之分别;动植物矿物各有其特性;西方亦有多血质胆汁质等的差异;不同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各种文化重视的是一种意境,实际上也是一种表露于外的气势或者称之为象;人有形之于外的气质,动植物也是如此。家养的动物和植物与野生的有区别,人亦是如此;所谓的气质,实际上就是表露于外的气势;年轻人有的是朝气,老年人是暮露之气。然则病人则表露于外的就非如此。
桂枝具通经之势,麻黄具生发之势;春季草木生发,秋季有肃杀之气;
此类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气势;国画表现的一种意境,古诗同样是一种意境,书法亦是如此;
有此感言,医者意也已具有意境之意。
如果把所学的中医理论与道家的内景图相结合,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立体的中医生理的内容。
结合中药针灸等术,则具备了治疗的基础。脉象如果细细观之似乎同样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势;
浮脉如循鸟羽,如水漂木,如榆叶,种种形容。亦是一种势。这也就是为医者不可不知药;
最终而成为举重若轻的大医。
所以,黄元御可以领悟伤寒真谛,必然又是一中医的境界。
五中医至高境界 论文精选 发表者:陈武山
中医至高境界(“知五”——陈武山教授):
调情志、正脊椎、通经络、安脏腑、养气血阴阳津精
(所有做法都需符合“天人合一”之境)
u 据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专家在制定特定的药物及辅助治疗方案时,若能考虑到。以“调情志—正脊椎—通经络-安脏腑—养气血阴阳津精”五个方面治疗法则。 同时, 做到“五分治,五分养”的习惯,并坚信中医,遵守原则,永不放弃,则绝大多数疾病必定康复。!
第一步:调情志、心性
良好的治疗环境及心理承受能力,是疾病治疗效果好坏的前提,所有疾病的治疗心理要求:
1. 心理调整:患者心态平和,坦然面对病情,不胡思乱想,全面的配合治疗,对中医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2.情志疗法:通过中医的特色的情志疗法,进一步辅助患者的治疗,达到身心俱治的目的
第二步:正脊椎
整脊——X线、CT、核磁等检查脊椎有异常,或中医骨诊师手诊确定脊椎有异常者,均需要这一步。
正脊椎(整脊):中医认为,人是脊椎动物。每个人的孕育过程都是先有脊柱,然后再衍生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所以说脊柱是人的全身活动的总指挥。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因为外界的作用力如撞击、摔伤、用力不当、以及不经意的扭伤等引起脊柱的偏歪错位。而普通人是不知道的,脊柱的偏歪错位就是通过特定的手法(也可以用现代医学的X光、CT、核磁共振)对患者的脊柱进行检测、整复、达到治愈患者疾患的目的。脊柱偏歪常可引起诸如(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脏病、哮喘、脾胃不和、肾病,以及多种不明原因颈肩腰腿疾病等)全身症状。
第三步:通经络
通经络——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经络不通畅的情况,病人更为明显,均需疏通全身或重要经络的气血。有推拿、按摩、针灸、刮沙、点穴、电疗、运动、药浴等。
通经络:是说人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途径,气血通过经络达到濡养全身,滋润脏腑的作用,如果经络不通就会引发诸如中风、偏瘫、四肢麻木、全身疼痛及各种内科病。有一句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对人体经络很好的写照,可以通过诸如正脊柱、推拿、按摩、针灸、刮痧、拔罐、中药等方法达到疏通患者经络,祛除疾病的目的。
第四步:安脏腑
安脏腑——辨证用中药为主,其次为食疗,再次为食养。
安脏腑(调气血阴阳):脏腑是人体贮存先天和后天精华的地方,脏腑平衡,则人体健康无疾,如若失调则会引发诸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等诸多疾病。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用药、食疗养生和中药调理达到调理脏腑、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五步:养气血阴阳津精
气血阴阳津精是生命活动之本。
养气血阴阳津精:气血不足生命活动机能下降,血热可过度损伤脏腑功能,引起出血、发烧、发肿瘤、结节、脓包等症;无阴平阳秘之态,疾病丛生,生命转危;津精乃身体这架机器之润滑剂,少则不能正常运转。养之则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调理、房事有节、适量运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无病者可确保无病少病,疾病康复期可加速康复,已病者可辅助疾病转愈。
以上“五步”之比喻:
家中电话不能接通,原因有五类:
一类:管理电话通畅的公司出了问题,闹矛盾了,出事故了,没有人管了。相当于心主出了问题,需“调情志、心性”。
二类:电话发出装置或总机出问题了。相当于脊椎出了问题,需要“正脊椎”。
三类:线路出了问题。相当于经络出了故障,需要“通经络”。
四类:电话机出了问题。相当于脏腑出了问题,需要“安脏腑”。
五类:电话机质量有问题或某些部件出了故障。相当于气血阴阳津精异常,需要“养气血阴阳津精”。
特别说明:当然,电话机远没有人体那么复杂,智能也不可相比。机器的问题比较单纯,人体出了问题就非常复杂,甚至可同时出现“五类”问题,且“五步”之间会相互影响。比如,脏腑先出问题,日久可引起经络不通,甚至脊椎变形,且必定影响情志等。所以,做个“名医”比较容易,但要做个“明医”就难罗!
六 学习中医的几个境界 伯阳父 2012-08-22 10:48:08
这是回答一位朋友来信时想到的,觉得很多学医的朋友都会遇到,值得和大家分享。
学习中医的几个境界:
0、莫名其妙就考上中医学院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上班下班。
1、开始感兴趣了,觉得中医很好,很想学。
2、发现中医太难、书太多、观点各异,有些论点很荒谬。学不会,怀疑,焦虑徘徊。
3、一门深入、渐有心得,小试牛刀,一用就灵,信心暴增,胆子很大。偶起大证,名气暴涨。
4、临床日久、问题渐多、所有认为正确的东西又开始不那么对了,以前觉得错误的东西貌似又开始正确了 用药日趋谨慎,疗效似乎下降了
5、各个门派的东西,都安顿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了,一览众山小 用药轻描淡写,治病效如桴鼓。
6、病人继续升级,不会治的病仍然很多,每天都有新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
阶段0:很多中医人,一辈子都在这个阶段。
阶段1:这是学医的开始
阶段2:很多的中医博士和教授一辈子停留在第2个阶段。绝大部分的反中医人士也都在这个段位上。
阶段3:不到第3个阶段,始终是中医的门外汉。 到第3个阶段呢,就跨进去一条腿了(绝大部分的所谓大师,都在这个段位上。特征:各守门户,画地为牢,相互攻讦,自以为是)。因为亲证了中医的疗效,这些人对中医坚信不疑,可谓中医铁杆。
阶段4:可能很漫长,如果不跨过去,这辈子就始终只能是半个中医。因为谨慎,患得患失,疗效可能还不如阶段3。
如果不小心到达这个境界,又跨不过去,很可能成为反中医最坚决的斗士,而且每一招都能击中中医要害。
阶段5:在我见过或者听说过的人里,极少有人能达此境。要达到到这个境界,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深厚的积淀,博览群书,且勤于临床(这是我目前力图达到的)
阶段6:发展中医,要靠这种人
本人总结,先学单方,入神入化,再单方配合。进而药对,入神入化,再药对配合。再而验方,时方,入神入化,再配合。最后一锅炖,是我的最爱
现在有不少的毁中医之说。当然,此文或不在例。本帖最后由 老虎猫 于 2016-1-30 12:49 编辑
精华在最下面,看看老师自己在哪个位置啊?
一 中医临证的最高境界
方证相应是经方应用的最低境界,这不是一句贬义,只是说它使用简单,不需要任何中医知识的人,按条文对应也可治病,一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对照条文以麻黄汤必治,相信普通老百姓都能做到吧,故前贤云“仲景之门至简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这确实是一条用经方的捷径,有是证便用是方。
但是如果只是懂得简单的按症寻方,那就只能是最低境界了,只能偶尔取效,不可融汇贯通,若要达到经方治病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明辨阴阳。“阴阳者,大道之气”。“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灵宝经》对阴阳运动的描述,揭示了宇宙运动的本质和人体运动的核心机密。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诚良言也!可惜东瀛日本人只认《伤寒》《金匮》,舍本求木而贬《内径》,蔑视阴阳,终究沦为中医二流,朝韩《东医宝鉴》也徒有虚名。现在爱中医,学中医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爱经方,学经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实在令人痛心。而大多数学经方的朋友们好像对阴阳好像不太重视,有的人因为琢磨不通而弃之,有的人干脆就认为那是邪说,孰不知阴阳是中医的核心,不通阴阳者难成大医。仲圣之法条条皆在阴阳上理论,仲圣之法更是法法皆为救阴护阳,可惜后人却罕有察之。后仲圣者,千古能识此理者,仅黄坤载一人!可笑后人不明仲圣法之精妙,竟然立温疫,立火热,立滋阴各派,欲与仲圣平坐,岂不知仲圣六经辨证大法早已通天彻地,盖治万病之准绳也。无怪乎黄元御对钱刘朱等是如此的愤恨。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滋阴降火理论和温病学说的发展确实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疗效从这个时候起大大折扣了,过去所谓的覆杯而愈,效如桴鼓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医治本嘛,当然就要慢慢治”,大批的温病家们只知料病识变,而不知劫病救变,大批的普通病被治为死症,有的治了很长时间好了,却不知是阳气振奋愈病之故,而后的身体必然是不如以前。大批批的老百姓们恶温热而喜寒凉,好好的身体被糟蹋成一派虚寒阳虚之状,四逆尤恐不及,却依然还在清热滋阴。如今的很多疑难杂症大都是由最初的一个个像感冒这样的小病勿用寒凉而一步步致成。朱的补阴剂及一些治法是对中医有贡献的,但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是大大的错了,这个后世如黄坤载等多有人明,就连一代宗师蒲辅周老都指出了这一理论的错误,黄煌老师在《经方一百首》中四逆汤单元中也说过,现在人由于环境污染,多用抗生素,少锻炼等,阳虚人是越来越多,而现在的药店却是满堂的六味地黄丸,诚可叹也!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经方立方皆以六经六气相乎应,六经纵向辨证,余者诸如脏腑,三焦,卫气营血者皆是横向,圣凡显而易见。真正精通阴阳以后,就会发现六经辨证是多么的完美,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之法是多么的粗俗了。
学习中医,学习经方,尤可贵也,但是要多在阴阳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中医。读中医书当推荐郑钦安的书和黄元御的书,尤其是黄的书,相信大家读完之后,自己的水平将会上一个很大的层次。
二 广络原野,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最高境界
少林寺有疯魔棍法,全不讲理打法,横扫武林;
烧菜有乱炖法,比如佛跳墙,就是把什么乱七八槽的材料往一个锅里猛炖,就会出天下第一等美味。
天下道理相通,中药也有乱来法,就是不讲辨证的道理,乱七八槽的药往一处堆,效果奇好无比。
这个不是我个人的杜撰。
我们翻开祖国医学两千年的名方验方效方史就会发现,有很多神奇的方药,其组方,完全不是我们可以用传统医学理论可以牵强附会所解释的
有时看一些西学中的老医师开方,其风格就是乱炖,这个放一点那个放一点,效果出奇,让人百思不得奇解。
比如防风通圣散,万应茶饼,藿香正气水,味数很多,性味全乱。还有如金水六君煎等被陈修园批为乱来的方子,在临床上效果神奇。
在专科领域就更多了,比如奚九一老先生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用茵陈、泽兰、金银花、垂盆草。(我学而用之,治疗局部血管阻塞水肿,效果比溶栓还要好)不胜其举。地黄饮子、续命汤、阳和汤。
日本汉方更是有许多乱炖验方,甚至方与证似乎相差甚远。
特别是唐及金元时期的一些方子,当时医生似乎中医理论体系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完备,用药都很乱,但在这乱中取胜,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无法用理论层次来指导研发的千古效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流传千年的神奇验方,大多数是乱来的。
有效就是硬道理,乱来其实是方证医学,验方医学的根本。
中药复方在人体产生作用时,很多时候其实不是按我们口头上说的那样起作用的,其微观实际完全不是我们所想的。
甚至于复方中药的不同组合在煎时产生的化学化应也是增一味则截然相反。
中药实践,已经超出我们的理法方药的一条龙范畴。中医理论有缺陷,是一种发育不完备的体系。
提倡方证医学,很多时候会出现反对五行脏腑辨证医学。也就是说方证是一种验方医学,有是症用是方,并非后世中医辨证流派医学。
这好象跟冯世伦提出来,经方医学与五行肮脏辨证医学为不同的流派相一致。其实质应当是经验派和理论推演派的区别,经方派为经验派的最早代表,特别具有乱来精神。看经方派用方,似乎方子与疾病风牛马不相及,往往取效神奇。如五苓散治许多杂病,跟利尿都无关。
经方、方证,其精神实质也是乱炖法门之一,都属于验方流派。
综观经方的很多组药,都具有乱来的性质,比如寒温并用,麻黄加石膏,半夏加黄连,温清并用,附子加大黄,加黄连。都是乱炖法门。
这是小者。后世的出自明初万病回春的温清饮在日本汉方界相当吃香,是四物汤加黄连解毒汤。好象黄煌老师也有一张由此延伸的方子叫荆芥连翘汤。
当世名医里对乱来法门最擅长的,要推裘沛然老先生。
裘老有句秘诀,有时候碰到疑难杂症,搞不定治不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开一堆寒温并用,乱七八槽的药上去,完全不讲辨证、理法方药。
总结为:反激逆从、大方复治。这一阵乱来下来,效果非常神奇。大家可以去看看。
民间乱来的高手,
一位叫孟城的大夫《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有一篇汗吐下法亲历记中记载的
川沙陈英俊医师,始知子和之法尚有传人在。备之数十味丸药中选定一种丸药或处以汤药,并随即煎煮使当即服下,服后或吐或不吐,过半小时后再复诊脉,然后予另一种丸药或汤剂,带回服用。“先清后调”两法以善其后。清法乃多以丸药清未尽之内热。调则开处方两张,一为寒热并用之剂,每以桂附与硝黄同投;一为消补兼清之方。
就是又补又泻,不止一方之内乱炖 ,而是补泻同用了。先让你吃一顿吐药、泄药,把你治得全身虚脱,然后给你上人参黄芪补起来,第二天再让你又吐又泄,第三天又给你服补药。整个治法上就是一阵乱来,然后你就好起来了。
乱来为什么这么神奇?
以个人一点小脑袋思考之。乱来的鼻祖应当是大柴胡汤,乱来能起效的机理全在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爱用的方子,说他是经方家,看他常用方子,频数高的就是这一张,合方而用,有时加桂枝茯苓丸,有时加当归芍药散。前有张锡纯是张石膏,祝味菊是祝附子,胡老就是大柴胡了,乱来派的高手。
说大柴胡乱来,是芩夏并用,调和通利之柴胡、大黄并用。
后世乱来方药,能起效的机理跟大柴胡汤一样。衡法也,此衡,非颜德馨教授所提的衡法。
仍是用寒温并进之乱药,搔动人体已经失常的气机,双相调节,会自动回复平衡。
以乱治乱。
我们知道中药起效有个特点,药愈对症,起效愈快,不足者当之。不对症时药效自己会打折扣。
所以有时药中其的,只一钱即效。衡法,在单味中药上即有所体现,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叫双相调节,让药与人体相互作用,自行调节。
我们开一堆什么性味都有的乱炖大药方,失常的人体会自己挑选那个他最缺的,将其效果放大,回复到正常状态,不对其症的药性会被压制下去。
所以这是裘沛然老先生热衷于乱来法门,开一张大复方,什么药都放,然后坐见病人好起来的原因所在。
汤一笑
大复方好像不是汉方传统,似乎是外部传来的,如西域方(藏药方有此特点)、古印度方、回回药方也有这种特点。
乱来,真仍中医界不可一得的最高法门。
象小子我在临床上也经常性乱来,取效比我不乱来时要好上数倍。
当然也要归功于我不乱来的正规的辨证学识浅薄有关。
有此乱来法门,足可投机取巧,以一当十之用。
胡言乱语,与诸君共勉吧
Re: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特高境界
复方群药,张大网捕鱼,总有碰上的。亲见同学的父亲开药,一剂五六十味之多,重一二斤。每病皆如是,效亦佳。
古人的方子今人不理解,所以看起来似乎是“乱来”。
你面对急重症时乱来一下试试。
嗯,对急危重症时,乱来效果更好。
什么附子、石膏、鱼腥草、麻黄、桂枝、蒲黄、垂盆草、茯苓、柴胡、生地全上,
闭着眼睛上的话就更好。
如此,倒是捷径,学完中药课程就可以直接上临床了省了多年功夫,记得以前还有个全息汤之类的估计也是这个意思,值得研究。
一味之入,顺逆俄倾,这是谁说的来着
在你看来是乱来,但在方的创始人看来是有理有据。只是你不懂吧了。不能因为你不懂就说别人乱来。会误导后人的。
此是无招胜有招,高手的境界。
就思维而言,这篇文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方中
没那么简单---
乱来也是一种经验积累,有效的乱来接着用,无效的乱来自然淘汰,成者王侯败者贼,一切看疗效。
三 绍奇谈医:学方的四个境界(你练到第几重了?)
每日心语】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选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是病则歧多而用眩。(清·喻嘉言《寓意草》)
编者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曾有著名的关于“学问三境界”的比喻: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第二,是说你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要能忍受孤独和寂寞。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真正的大学问在寂寞的地方,不在一般人注意的地方。何绍奇先生本文谈了学方的四境界,经验之谈,闻者足戒。
初学医时,听老师讲,邻县有一老医,一辈子用一张荆防败毒散,几十年盛名不衰。中年来北京后,又见老前辈中,有毕生用一方加减者;也有专攻某一病,只要是那个病,便用一张固定方者。读书读得多了些,见古人也有这样的,薛立斋、高鼓峰便是。《薛氏医案按》全部的方加起来不过20来首,用得最多的是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地黄丸。高鼓峰《四明心法》以25方统率万病。曹颖甫、陈逊斋两先生都是治《伤寒论》的大家,曹先生非仲景方不用,对清代温病学家之用桑叶、菊花深恶痛绝;陈先生则宣称“用仲景方以不加减为可贵”。对于这些,我一向是不以为然的。前人的好见解、好经验,我要学,但不学他们的狭隘与偏执。
在湖南、河北讲学时,大学生们问我:方剂重要不重要?临床究竟要掌握多少方才好、我说:方是理法方药的一个部分,岂有不重要之理!就大学教材而言,200多个处方,初入门墙,也就够了,当医生以后,恐怕还得增加一倍吧。
学生听了,纷纷咋舌。又有人问我:你会多少方?我不能答,没有算过,不能在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面前吹牛。但我告诉他们:南京有位樊天徒先生,知道一万首处方。
学生再问:临床都用得着吗?记那么多有什么用呢?问得也有道理。于是我向他们谈了我学习方剂的一些体会,我称之为“学方四境界”。
一、必须记住一些名方及常用药。大学教材的选方还是比较精的,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方子差不多都选了。二三百方不算多,对于年轻人,要记住这二三百方,是不难做到的,只要下死功夫背就行了。歌诀朗朗上口,好记;也可以自己编顺口溜来记。我的朋友绍兴董汉良医师曾经编写过一本《方剂趣味记忆法》,可以参考。年轻时记得的东西,到老来还忘不了,这叫“童子功”。背得了,不久又忘了,怎么办?再背。重复是记忆之母。
二、学习、记诵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进一步须深入理解其立方之义。
君臣佐使,药物用量,都要搞清楚,此外,还要学会作同类方的比较分析,例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与麻杏薏甘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比较分析的结果,是能明白处方用药的要点,同时也会加深对方子的记忆。理解是记忆之父。
需要指出:有些方子,是撰方的医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如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节庵的回阳急救汤,吴澄的补脾阴正方等等。有的医生简直是“名以方传”,如三子养亲汤的撰方人韩飞霞,一贯煎的撰方人魏柳州,牵正散的撰方者杨倓等等。如能由其方而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方记得牢,收获也更大。
三、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际中学会加减变换,此外,还要不断补充没有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以丰富自己。“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这是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的话。叶氏之心思灵巧,确实很少人能及。若能细读叶案,从中揣摩,受益无穷。
四、已经作医生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宋代名医许叔微说:“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为得仲景之心。”说得好。元代罗天益也主张“临病制方”。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东西,时有春秋冬夏,人体有不同禀赋、体质以及不同的生活、精神环境,就要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我理解“一人一方”的意思,是用方而不执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的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
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有些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正如东垣的老师张洁古说: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用,完全不适用就只好自己想法子。
孙思邈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不在话下),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韩飞霞也说“余每以夜央跏坐,为人处方,有经旬不能下笔者”,道出了作医生的甘苦。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四 中医的境界
多年以来,有志者言中医难学;也曾经有大医拜师时轻言医为小道等等不一而足。昔日黄元御言中医无非升降二字。气机之升降,略言之为阴阳,详言之为升降,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而升降。理解黄元御的思维不仅要知道升降,还要知道为什么升降。有谁知道黄元御在眼睛得病失明之后看的什么书呢?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仅是现存的11种书,这是黄元御写的,不要忘记了,作为一个古人,还要读的四书五经,在他那个时代,有几个关键的学问,道家、儒学。易经等,曾著有道德经悬解可见一斑。
经云:人并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等的贯穿着取类比象的思维和古人的学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进一步的说天地万物都禀天地之气而生,有四时之法成;用现代的话来说,各有其偏性。黄帝内经有南北东西人之区别,木火土金水型人之分别;动植物矿物各有其特性;西方亦有多血质胆汁质等的差异;不同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各种文化重视的是一种意境,实际上也是一种表露于外的气势或者称之为象;人有形之于外的气质,动植物也是如此。家养的动物和植物与野生的有区别,人亦是如此;所谓的气质,实际上就是表露于外的气势;年轻人有的是朝气,老年人是暮露之气。然则病人则表露于外的就非如此。
桂枝具通经之势,麻黄具生发之势;春季草木生发,秋季有肃杀之气;
此类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气势;国画表现的一种意境,古诗同样是一种意境,书法亦是如此;
有此感言,医者意也已具有意境之意。
如果把所学的中医理论与道家的内景图相结合,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立体的中医生理的内容。
结合中药针灸等术,则具备了治疗的基础。脉象如果细细观之似乎同样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势;
浮脉如循鸟羽,如水漂木,如榆叶,种种形容。亦是一种势。这也就是为医者不可不知药;
最终而成为举重若轻的大医。
所以,黄元御可以领悟伤寒真谛,必然又是一中医的境界。
五中医至高境界 论文精选 发表者:陈武山
中医至高境界(“知五”——陈武山教授):
调情志、正脊椎、通经络、安脏腑、养气血阴阳津精
(所有做法都需符合“天人合一”之境)
u 据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专家在制定特定的药物及辅助治疗方案时,若能考虑到。以“调情志—正脊椎—通经络-安脏腑—养气血阴阳津精”五个方面治疗法则。 同时, 做到“五分治,五分养”的习惯,并坚信中医,遵守原则,永不放弃,则绝大多数疾病必定康复。!
第一步:调情志、心性
良好的治疗环境及心理承受能力,是疾病治疗效果好坏的前提,所有疾病的治疗心理要求:
1. 心理调整:患者心态平和,坦然面对病情,不胡思乱想,全面的配合治疗,对中医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2.情志疗法:通过中医的特色的情志疗法,进一步辅助患者的治疗,达到身心俱治的目的
第二步:正脊椎
整脊——X线、CT、核磁等检查脊椎有异常,或中医骨诊师手诊确定脊椎有异常者,均需要这一步。
正脊椎(整脊):中医认为,人是脊椎动物。每个人的孕育过程都是先有脊柱,然后再衍生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所以说脊柱是人的全身活动的总指挥。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因为外界的作用力如撞击、摔伤、用力不当、以及不经意的扭伤等引起脊柱的偏歪错位。而普通人是不知道的,脊柱的偏歪错位就是通过特定的手法(也可以用现代医学的X光、CT、核磁共振)对患者的脊柱进行检测、整复、达到治愈患者疾患的目的。脊柱偏歪常可引起诸如(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脏病、哮喘、脾胃不和、肾病,以及多种不明原因颈肩腰腿疾病等)全身症状。
第三步:通经络
通经络——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经络不通畅的情况,病人更为明显,均需疏通全身或重要经络的气血。有推拿、按摩、针灸、刮沙、点穴、电疗、运动、药浴等。
通经络:是说人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途径,气血通过经络达到濡养全身,滋润脏腑的作用,如果经络不通就会引发诸如中风、偏瘫、四肢麻木、全身疼痛及各种内科病。有一句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对人体经络很好的写照,可以通过诸如正脊柱、推拿、按摩、针灸、刮痧、拔罐、中药等方法达到疏通患者经络,祛除疾病的目的。
第四步:安脏腑
安脏腑——辨证用中药为主,其次为食疗,再次为食养。
安脏腑(调气血阴阳):脏腑是人体贮存先天和后天精华的地方,脏腑平衡,则人体健康无疾,如若失调则会引发诸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等诸多疾病。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用药、食疗养生和中药调理达到调理脏腑、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五步:养气血阴阳津精
气血阴阳津精是生命活动之本。
养气血阴阳津精:气血不足生命活动机能下降,血热可过度损伤脏腑功能,引起出血、发烧、发肿瘤、结节、脓包等症;无阴平阳秘之态,疾病丛生,生命转危;津精乃身体这架机器之润滑剂,少则不能正常运转。养之则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调理、房事有节、适量运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无病者可确保无病少病,疾病康复期可加速康复,已病者可辅助疾病转愈。
以上“五步”之比喻:
家中电话不能接通,原因有五类:
一类:管理电话通畅的公司出了问题,闹矛盾了,出事故了,没有人管了。相当于心主出了问题,需“调情志、心性”。
二类:电话发出装置或总机出问题了。相当于脊椎出了问题,需要“正脊椎”。
三类:线路出了问题。相当于经络出了故障,需要“通经络”。
四类:电话机出了问题。相当于脏腑出了问题,需要“安脏腑”。
五类:电话机质量有问题或某些部件出了故障。相当于气血阴阳津精异常,需要“养气血阴阳津精”。
特别说明:当然,电话机远没有人体那么复杂,智能也不可相比。机器的问题比较单纯,人体出了问题就非常复杂,甚至可同时出现“五类”问题,且“五步”之间会相互影响。比如,脏腑先出问题,日久可引起经络不通,甚至脊椎变形,且必定影响情志等。所以,做个“名医”比较容易,但要做个“明医”就难罗!
六 学习中医的几个境界 伯阳父 2012-08-22 10:48:08
这是回答一位朋友来信时想到的,觉得很多学医的朋友都会遇到,值得和大家分享。
学习中医的几个境界:
0、莫名其妙就考上中医学院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上班下班。
1、开始感兴趣了,觉得中医很好,很想学。
2、发现中医太难、书太多、观点各异,有些论点很荒谬。学不会,怀疑,焦虑徘徊。
3、一门深入、渐有心得,小试牛刀,一用就灵,信心暴增,胆子很大。偶起大证,名气暴涨。
4、临床日久、问题渐多、所有认为正确的东西又开始不那么对了,以前觉得错误的东西貌似又开始正确了 用药日趋谨慎,疗效似乎下降了
5、各个门派的东西,都安顿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了,一览众山小 用药轻描淡写,治病效如桴鼓。
6、病人继续升级,不会治的病仍然很多,每天都有新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
阶段0:很多中医人,一辈子都在这个阶段。
阶段1:这是学医的开始
阶段2:很多的中医博士和教授一辈子停留在第2个阶段。绝大部分的反中医人士也都在这个段位上。
阶段3:不到第3个阶段,始终是中医的门外汉。 到第3个阶段呢,就跨进去一条腿了(绝大部分的所谓大师,都在这个段位上。特征:各守门户,画地为牢,相互攻讦,自以为是)。因为亲证了中医的疗效,这些人对中医坚信不疑,可谓中医铁杆。
阶段4:可能很漫长,如果不跨过去,这辈子就始终只能是半个中医。因为谨慎,患得患失,疗效可能还不如阶段3。
如果不小心到达这个境界,又跨不过去,很可能成为反中医最坚决的斗士,而且每一招都能击中中医要害。
阶段5:在我见过或者听说过的人里,极少有人能达此境。要达到到这个境界,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深厚的积淀,博览群书,且勤于临床(这是我目前力图达到的)
阶段6:发展中医,要靠这种人
本人总结,先学单方,入神入化,再单方配合。进而药对,入神入化,再药对配合。再而验方,时方,入神入化,再配合。最后一锅炖,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