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临证的最高境界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6-1-30 21:13 编辑

【乱来】就不是【

学医,学以致用,以期施治,而望救命之功,以显好生之德。无才无能,如何乱来?乱来者,定是登峰造极者。其之治病乱来,是随心所欲,不越规距。这是熟能生巧。
 
学医,学以致用,以期施治,而望救命之功,以显好生之德。无才无能,如何乱来?乱来者,定是登峰造极者

先生所言极是。支持。
 
你说的【乱来】根本就不是【乱来】,把不是【乱来】说成是【乱来】,就是【乱来】,实际上【乱来】就不是【

乱来治病到战场,灾区。
医术提高到乱来,胡来。
安分治病到农村,城区。
医术滞留到平和,慎行。
 
有位古人批傅青主的保产无忧方是要小儿在妈妈的肚里翻着玩。
 
裘沛然

裘沛然

裘沛然,男,汉族,1916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裘沛然(1916年—),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科研成果

早年主持研制的“经络玻璃人”模型及脉象模型,曾分别荣获国家工业二、三等奖。

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积有宝贵的经验,其撰写的《疑难证中医治法研究》一文曾获得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颁发的一等奖。

所撰写的论文中,其中一篇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另一篇获全国十家期刊优秀论文二等奖。1993年荣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成就奖。

裘沛然:鸿儒大医

裘沛然(左一)在为患者诊疗

裘沛然(左一)在为患者诊疗

◆ 他总结疑难病证治疗八法,持论伤寒温病学说于一体。

◆ 他以“人学”至理,倡“文化大道”,展一代鸿儒大医风范。

5月,裘沛然在上海交通大学出席赠书仪式,将自己最新出版的文化论著《人学散墨》赠送给上海部分高校学子。

6月,上海东方卫视播出“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人物访谈专题节目,裘沛然与主持人对话中医学与传统文化。

10月,裘沛然现身在上海举行的“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国医大师暨专家研讨会,就振兴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

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国医大师裘沛然与中医和人文社科界的一批重量级人物受聘。裘老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

……

从这些不时见诸媒体的活动报道中,不难想见,已是95岁高龄的裘沛然以他的健康、智慧和赤诚,呕心沥血地书写着他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辉煌篇章。

丰厚扎实的理论学养、活人无数的方药实践、博学多识的儒学功底、能诗善文的艺文才情、高德大义的济世仁心,是对一代鸿儒大医裘沛然的真实写照。

人生苦短 学问无穷

他酷爱读书,医儒并修;他涉猎广泛,博采众长;他勤求古训,融会新知

裘沛然一生酷爱读书,居所多置书橱,藏书逾十万卷。他读书范围十分广泛,早年就学私塾和国学专修馆,除传统儒家经典,对哲学、史学、文学、化学、医学类书籍也广为阅读。后来致力于医学,但阅读求知面远不局限于医籍。他的藏书中文史类及其他自然科学书籍差不多占到一半。他常说,“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人生苦短,学问无穷”。

读书之趣得之于少时机缘。裘沛然1916年生于浙江慈溪,7岁始入私塾,11岁就读国学专修馆,先生施叔范是当地硕儒,博学通达,仁爱好施,而督学甚严,要求他熟诵经史百家、唐宋词章。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习以为常。业师的品格风范和教育启迪,让年幼的裘沛然初窥国学之门径,并虚心好学,手不释卷,循序渐进。

13岁时,裘沛然于念书之余跟叔父裘汝根(广西名医罗哲初弟子)学习针灸。除了经常侍诊左右,对针灸要籍、中医经典,他都择要背诵,渐次粗通医理。

裘沛然的青年时代,正值军阀割据,世事纷乱,复古、崇洋,各走极端。均与他经世致用之志不合,遂把人生理想寄托于医学一途。1931年他来到上海,求学于一代名医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教师大多是沪上医学名家,他学习更为刻苦认真,埋头读书,浸淫于医学和国学典籍。

凭借厚实的古文功底,以及博学强记的天赋,他用心钻研,基本掌握了中医四诊八纲、临床辨证施治的要领,尤其对中医重要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温热经纬》中的主要内容,都能熟读掌握。

他读书不限于课程安排,而是杂取百家。单以伤寒一类而言,就研读过数十家著作,如郭白云、成无己、柯韵伯、尤在泾及日人丹波元简父子之书,对莫枚士的《经方释例》和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亦饶有兴趣。温病方面,则旁及叶、薛、吴、王数家,尤偏嗜叶天士与王孟英的著述。另如金元四大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喻昌、张景岳、沈金鳌、林佩琴等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但他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对于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有关书籍,亦曾粗加浏览。在国学方面,虽经、史、子、集,浩如烟海,亦择要选读。

无论课堂听讲还是随师侍诊,他还喜抄录笔记,以为反复阅读揣摩之用。他曾用蝇头小楷抄录了十多种医籍和讲义。到后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发行了《读医抄本拾遗》,书中汇集的“伤寒论”、“温病学”、“舌苔学”、“妇科学”4本抄本,均是他70多年前抄录而仅存的笔记讲义。当时他还整理了丁济万老师的临证处方,编成一本《丁方集成》,同学一时传抄。

读书和临证的用心,使他掌握了丁师的学术特点、遣方用药常规,以及经验效方,同时,他又常请益于名家谢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受益匪浅,日见长进。

1934年,裘沛然毕业后自开诊所,先后在慈溪、宁波、上海等地悬壶。1958年,应聘入上海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数十年来,读书仍是他最大的爱好。徜徉于医学之林,使他辨识百家之长,探究其微言大义,每多领悟。而医学之外的知识,则让他有大道相通之慨,触类旁通之能。

他在古稀之年,还对中医历代文献中众多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做详尽的搜罗、研讨,并主持编写了《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书中收载了200余种治病方法。而在年过八旬之后,复阅二十四史和古今载籍,为写作《人学散墨》多举例证,增强说服力。

诊治难症 独出机杼

他总结疑难病证治疗八法,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提出养生“一花四叶汤”

裘沛然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多心得。他总结的疑难病证治疗八法,可谓融哲理、医理为一炉,在医学界引起热烈反响。

他认为,疑难杂症缠绵难愈,有五方面原因。一是人体正气表现十分虚弱,失却制止病邪的能力;二是病邪峻厉,人体正气不能抗拒;三是病情复杂,或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或大虚大实和虚实夹杂;四是病邪深痼,相互胶结,深入隧络,不易祛除;五是患者失去信心,精神崩溃。

因而他提出,辨证仔细,分析全面,才能制定正确治疗方法。一是养正徐图法,调养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二是反激逆从法,如在热盛火炎的病证而用大剂寒凉的方中加入少量温通之品,或在寒盛阳微的病证应用温热重剂中加入苦寒药,峻补方中略加消导,攻泻方中又加入补正之药等。三是大方复治法,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四是内外通贯法,根据脏腑经络为一整体、营卫气血周流内外,将中医外科学许多名方应用于内科疾患。五是培补脾肾法,着重调补脾肾。六是斩关夺隘法,在邪气盛实,正气未衰的情况下,果断投以峻厉祛邪方药。七是随机用巧法,医者运用巧思,投药紧扣病机以取捷效。八是医患相得法,医患精神糅合为一,使病人精神安定,激发抗病正气。此外,他还善用古方治今病,用方知常达变,讲究处方贵精,立法宜奇,用药在巧,关键在博。

裘沛然在学术理论上,搜百家学说,在伤寒温病学的融合、经络的研究、养生学说、中医药学术思想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新见解。

他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针对伤寒和温病两个学派长期的论争,他从病证概念到实际内容进行研究考证,指出“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近代医家所称的温病。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证治,应从实际出发,使伤寒与温病的机理治法成为一个整体,才有利于外感热病的诊治。

关于经络问题,他提出,“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机体联系学说,是阐述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密切影响,说明这些联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疾病机转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它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点”。经络担负着传输气血、运行营卫、联系脏腑、濡养组织等重要作用;当机体发生异常变化时,经络具有反映病候、传导病邪的作用;在应用针灸或汤药施治时,又有接受刺激和传递治疗效应的作用。他指出,经络除“点”、“线”相连之外,还应当从它隶属范围较大的“面”来理解。

论及养生之道,裘沛然认为,养生贵在“全神“,最重要的是养心。他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体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养生“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针对中医药学术的基本思想,他的观点是,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其内涵是科学技术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体;中医学的精髓,就是效法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探索人体生命规律,并创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传承学术 传播文化

他教书育人,强调德才兼备;他建言献策,为中医发展鼓与呼;他著作等身,主编出版书籍42部

裘沛然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教材,他就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针灸学概要》、《经络学说》、《针灸学讲义》、《刺灸法》、《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等6部针灸学著作。裘沛然数次受命卫生部参加和主持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工作,出色完成了10门教材的审改任务。他勤于著述,主编撰写出版中医论著42部。

在教学工作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中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以提高教学质量。曾获卫生部领导和中医界的赞同。适值“文革”肆虐,旋成劫灰。

他特别注意在教书中育人。他认为培养选拔人才的原则当然是德才兼备,而德是首位的,德比才更重要。他说,为医者,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尚品格的人:对师长要尊敬,对同道要谦逊、真诚、宽容,对后学谆谆诱导,热情教诲,对病者一视同仁。

他终生研究儒家之学,并希望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学习培养、提高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他根据《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纲要。

进德以促修业,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过去带教实习期间,他总是不论早晚,不避风雨,上门救治危重患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年逾九旬,仍在讲台上传授医学知识,在医院内亲自诊疗,在深夜挑灯修改学生论文。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为“疑似非典”的高热患者诊治。即使有时身体不适,病卧在床,仍坚持为患者把脉处方,令病家感动不已。

裘沛然还经常组织调查研究,对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的改革提出积极建议,并多方加快呼吁中医药立法工作。同时,他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倾注大量心血。他提出的“中医特色、时代气息”八字中医发展方向,在中医界得到了广泛认同。

作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师承导师,裘沛然悉心培养,其学术继承人王庆其目前已成长为“上海市名中医”。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裘沛然名师工作室”,开始系统整理裘沛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006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裘沛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正式确立为“十五”攻关课题,2008年“裘沛然治疗喘咳病的临床经验运用研究”又确立为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

诗文佳作 道德文章

他工诗善弈,技惊里手;他以“文化大道”引“医学小道”;特撰《人学散墨》,以治疗心灵疾患

如今,裘沛然虽已是耄耄之年,仍未释卷停诊。他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行动自如,身体虽然消瘦却很少生病。工作闲暇,裘沛然喜欢吟诗写词和与人对弈,其诗多寄托遥深,著名书法家胡问遂以“笔为苍生始可珍”墨宝相赠。

裘沛然儒学及古体诗造诣尤深,可谓博古通今,医文俱佳。被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程门雪赞为“一时诗句动星辰”。一部《剑风楼诗文钞》六十余位书法家欣然为其诗濡墨挥毫。而在《裘沛然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不少诗词佳作和散文随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选的《翰苑吟丛》收录了裘沛然15首诗歌,对其诗至为推许:“先生是当世大医,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卓有建树,以善治疑难杂症著称,同时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及诗文造诣,以良医涉世,良相胸怀,好学不倦,老而弥笃。其诗沉郁而兼旷达,晚近之作理致与诗兴交融,臻浑成老境矣。”《辞海纪事》曾这样描述他的文笔:“那一手精妙美文如同出自文学大家之手,而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绝非当今一般作家所能比。”

关于他的诗弈之趣,有两则美谈逸闻。一个是他与已故海派大画家唐云赖诗画相交的故事。唐云以孤傲狂放著称,裘沛然对于唐云的书法极为钦佩,一日路过唐府,于是径直进门相访。唐云面对陌生来客,踞坐高椅,生硬发问,傲慢之态溢于言表。裘沛然答:“我有一首诗,要请你写字。”唐云依然视若无睹说:“把诗拿给我看看。”接诗之后,唐云捧读再三,蓦然起立,请裘沛然就坐,并招呼保姆递烟送茶,坚持留饭,并言:“大作极佳,理当遵命。”宾主谈诗论艺,言谈甚欢,其后订为至交,成就艺坛佳话。另一个是裘沛然与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多有手谈,胡大师惊呼裘老以如此高龄而有不凡棋艺和神来妙招,遂称裘老为真正的全国冠军,但又补一句,“您是古稀年龄一段的全国冠军”。两位冠军相晤,其乐融融。

裘沛然吟诗弄文,诗文深处却是他对济世活人的牵系。他曾自诗:“世犹多病愧称医。”身为医生,有责任救治民众的身病,也有责任矫治民众的心病和社会的道德风情病,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儒医”的标准。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疾病具有重要的影响。做了好事,心情愉快,气血调和,对于健康很有裨益;而如果做了亏心事,虽然人或不晓,但是自己心虚气怯,脏腑失调,自然有损身心健康。

他尝言“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对“做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使他的视野超越了医学范围,而向史学、哲学领域延伸。在先哲时贤众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社会人情的思索,他形成了学术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儒学观念。为孔孟儒学“拨乱反正”,阐发其“人学”思想的内涵,他开始动手撰写《人学散墨》一书。当时他已八十七岁。八年来,他或请教专家,或博览群书,或灯下沉思,或聚友商谈,汇众人之力,屡易其稿,终于面世。书中强调了立德养性的做人之道。汇医道、文道、人道于一炉,立意深邃,融会贯通,集中反映了他的博识才学和仁爱之心,更透露出老人浓浓的道德忧患精神,为社会广泛关注,评论界称之为“一代儒医的道德文章”。

历来医生兼晓儒学的不少,然而像裘沛然这样对儒学进行深入研究与长期思考,特别还撰有儒学专著者,在古今医家颇为少见。

裘沛然简历

1916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

1928年-1930年随叔父裘汝根学针灸。

1930年-1934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

1934年-1958年在浙江慈溪、宁波及上海市行医。

1958年-1977年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先后担任针灸学教研室副主任,经络学、内经、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

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

1979年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0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
国医大师裘沛然追悼会在沪举行
悼裘沛然
悼裘沛然教授
敬悼国医大师裘沛然
鸣岐难忘裘师恩
感悟大师 继承创新
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
仙风道骨精诚仁善——深切缅怀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
学术观点
一、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
(一)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赅括温病
(二)六经与三焦不可分割
(三)卫气营血不能逾越经络脏腑
二、关于经络针灸的研究
(一)经络是“点”、“线”、“面”的综合
(二)十二经病“是动”与“所生病”的涵义
(三)奇经八脉的意义
(四)用针莫忘灸
三、各家学说发微
(一)各家学说的渊源
(二)关于孙思邈的研究
(三)关于朱丹溪的研究
(四)关于张介宾的研究
(五)掌握各家学说的要领
四、“澄心、息虑、全神”的养生观
(一)养生的关键在于“全神”
(二)七情之发贵乎“中节”
(三)坚持一个“啬”字
五、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分析思考
(一)中医学是灿烂古代科学文化和丰富的医疗实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是令人嘱目的世界医学宝库
(三)倡言“中医特色,时代气息”
证治经验
一、补气摄精,祛毒利湿---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经验
(一)基本病机
(二)治疗大法
二、辛散苦泄,甘缓酸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一)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二)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三、辛温蠲饮,苦寒泄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一)外邪引动伏饮,小青龙汤变法
(二)阴虚湿痰内盛,迳用金水六君
(三)阳虚水泛,取意真武
四、虚中求实,补泻互寓-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经验
五、症积不能速除,元气亟宜扶助-治疗肿瘤经验
用药特色
为医者必须充分熟谙药性
(一)多读本草、方书,拓展视野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关于药物剂量问题
医案
案一、肾病综合征
案二、糜烂性胃炎
案三、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
案四、心律紊乱
案五、肝炎后肝硬化案
医话
一、从“医者意也”谈临床思维的意义
(一)对“医者意也”含义的误解
(二)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
(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二、对临床分型立方的反思
三、理化检查指标与用药依据
四、临证遣药,不囿常法
(一)既不离于法,又不为法拘
(二)立法处方用药,崇尚精、奇、巧、博
五、治病先治心
六、关于邪正问题的见解
七、对“古方今病不相能”的看法
(一)抓住主症,随机应用
(二)贵在“精熟”,学会化裁
八、一药之用,掌握非易
(一)多读本草、方书,拓展视野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九、关于药物剂量问题
验方
一、补泄理肾汤
二、头风宁方
三、慢性胃炎方
四、小青龙汤加减方
五、炙甘草汤加味方
养生
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
(一)对“医者意也”含义的误解
(二)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
(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一)既不离于法,又不为法拘
(二)立法处方用药,崇尚精、奇、巧、博
(一)抓住主症,随机应用
(二)贵在“精熟”,学会化裁
(一)多读本草、方书,拓展视野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老师可有中医境界补充
呵呵 据说大医无药
医的境界到不知道,但听过:
习医者制训 后 一般会说努力的目标:
挠一挠 泡一泡 不用吃药 ------→汤灸外用 呵呵 不知道能不能PK挂水
摇一摇 敲一敲 百病皆消 ----- -→针 石 呵呵 能PK 伽马刀吗

呵呵 哈哈
 
顺便说一句
带脉不正者学医,乱来就没有啥稀奇的了
 
呵呵最近在看《景岳全书》呵呵,又开始乱了,前几天就有人說我乱来,但还是取得疗效哦
 
呵呵最近在看《景岳全书》呵呵,又开始乱了,前几天就有人說我乱来,但还是取得疗效哦
阴阳并济,相互协调,最妙的方法
 
古时不见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规矩到变通与不求甚解、漫天打鸟有着天渊之别。
 
本帖最后由 老虎猫 于 2016-1-30 12:49 编辑

精华在最下面,看看老师自己在哪个位置啊?

一 中医临证的最高境界

方证相应是经方应用的最低境界,这不是一句贬义,只是说它使用简单,不需要任何中医知识的人,按条文对应也可治病,一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对照条文以麻黄汤必治,相信普通老百姓都能做到吧,故前贤云“仲景之门至简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这确实是一条用经方的捷径,有是证便用是方。


但是如果只是懂得简单的按症寻方,那就只能是最低境界了,只能偶尔取效,不可融汇贯通,若要达到经方治病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明辨阴阳。“阴阳者,大道之气”。“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灵宝经》对阴阳运动的描述,揭示了宇宙运动的本质和人体运动的核心机密。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诚良言也!可惜东瀛日本人只认《伤寒》《金匮》,舍本求木而贬《内径》,蔑视阴阳,终究沦为中医二流,朝韩《东医宝鉴》也徒有虚名。现在爱中医,学中医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爱经方,学经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实在令人痛心。而大多数学经方的朋友们好像对阴阳好像不太重视,有的人因为琢磨不通而弃之,有的人干脆就认为那是邪说,孰不知阴阳是中医的核心,不通阴阳者难成大医。仲圣之法条条皆在阴阳上理论,仲圣之法更是法法皆为救阴护阳,可惜后人却罕有察之。后仲圣者,千古能识此理者,仅黄坤载一人!可笑后人不明仲圣法之精妙,竟然立温疫,立火热,立滋阴各派,欲与仲圣平坐,岂不知仲圣六经辨证大法早已通天彻地,盖治万病之准绳也。无怪乎黄元御对钱刘朱等是如此的愤恨。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滋阴降火理论和温病学说的发展确实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疗效从这个时候起大大折扣了,过去所谓的覆杯而愈,效如桴鼓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医治本嘛,当然就要慢慢治”,大批的温病家们只知料病识变,而不知劫病救变,大批的普通病被治为死症,有的治了很长时间好了,却不知是阳气振奋愈病之故,而后的身体必然是不如以前。大批批的老百姓们恶温热而喜寒凉,好好的身体被糟蹋成一派虚寒阳虚之状,四逆尤恐不及,却依然还在清热滋阴。如今的很多疑难杂症大都是由最初的一个个像感冒这样的小病勿用寒凉而一步步致成。朱的补阴剂及一些治法是对中医有贡献的,但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是大大的错了,这个后世如黄坤载等多有人明,就连一代宗师蒲辅周老都指出了这一理论的错误,黄煌老师在《经方一百首》中四逆汤单元中也说过,现在人由于环境污染,多用抗生素,少锻炼等,阳虚人是越来越多,而现在的药店却是满堂的六味地黄丸,诚可叹也!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经方立方皆以六经六气相乎应,六经纵向辨证,余者诸如脏腑,三焦,卫气营血者皆是横向,圣凡显而易见。真正精通阴阳以后,就会发现六经辨证是多么的完美,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之法是多么的粗俗了。


学习中医,学习经方,尤可贵也,但是要多在阴阳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中医。读中医书当推荐郑钦安的书和黄元御的书,尤其是黄的书,相信大家读完之后,自己的水平将会上一个很大的层次。

二 广络原野,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最高境界

少林寺有疯魔棍法,全不讲理打法,横扫武林;
烧菜有乱炖法,比如佛跳墙,就是把什么乱七八槽的材料往一个锅里猛炖,就会出天下第一等美味。
天下道理相通,中药也有乱来法,就是不讲辨证的道理,乱七八槽的药往一处堆,效果奇好无比。

这个不是我个人的杜撰。
我们翻开祖国医学两千年的名方验方效方史就会发现,有很多神奇的方药,其组方,完全不是我们可以用传统医学理论可以牵强附会所解释的
有时看一些西学中的老医师开方,其风格就是乱炖,这个放一点那个放一点,效果出奇,让人百思不得奇解。

比如防风通圣散,万应茶饼,藿香正气水,味数很多,性味全乱。还有如金水六君煎等被陈修园批为乱来的方子,在临床上效果神奇。
在专科领域就更多了,比如奚九一老先生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用茵陈、泽兰、金银花、垂盆草。(我学而用之,治疗局部血管阻塞水肿,效果比溶栓还要好)不胜其举。地黄饮子、续命汤、阳和汤。
日本汉方更是有许多乱炖验方,甚至方与证似乎相差甚远。
特别是唐及金元时期的一些方子,当时医生似乎中医理论体系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完备,用药都很乱,但在这乱中取胜,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无法用理论层次来指导研发的千古效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流传千年的神奇验方,大多数是乱来的。


有效就是硬道理,乱来其实是方证医学,验方医学的根本。
中药复方在人体产生作用时,很多时候其实不是按我们口头上说的那样起作用的,其微观实际完全不是我们所想的。
甚至于复方中药的不同组合在煎时产生的化学化应也是增一味则截然相反。
中药实践,已经超出我们的理法方药的一条龙范畴。中医理论有缺陷,是一种发育不完备的体系。

提倡方证医学,很多时候会出现反对五行脏腑辨证医学。也就是说方证是一种验方医学,有是症用是方,并非后世中医辨证流派医学。
这好象跟冯世伦提出来,经方医学与五行肮脏辨证医学为不同的流派相一致。其实质应当是经验派和理论推演派的区别,经方派为经验派的最早代表,特别具有乱来精神。看经方派用方,似乎方子与疾病风牛马不相及,往往取效神奇。如五苓散治许多杂病,跟利尿都无关。
经方、方证,其精神实质也是乱炖法门之一,都属于验方流派。

综观经方的很多组药,都具有乱来的性质,比如寒温并用,麻黄加石膏,半夏加黄连,温清并用,附子加大黄,加黄连。都是乱炖法门。
这是小者。后世的出自明初万病回春的温清饮在日本汉方界相当吃香,是四物汤加黄连解毒汤。好象黄煌老师也有一张由此延伸的方子叫荆芥连翘汤。


当世名医里对乱来法门最擅长的,要推裘沛然老先生。
裘老有句秘诀,有时候碰到疑难杂症,搞不定治不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开一堆寒温并用,乱七八槽的药上去,完全不讲辨证、理法方药。
总结为:反激逆从、大方复治。这一阵乱来下来,效果非常神奇。大家可以去看看。

民间乱来的高手,
一位叫孟城的大夫《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有一篇汗吐下法亲历记中记载的
川沙陈英俊医师,始知子和之法尚有传人在。备之数十味丸药中选定一种丸药或处以汤药,并随即煎煮使当即服下,服后或吐或不吐,过半小时后再复诊脉,然后予另一种丸药或汤剂,带回服用。“先清后调”两法以善其后。清法乃多以丸药清未尽之内热。调则开处方两张,一为寒热并用之剂,每以桂附与硝黄同投;一为消补兼清之方。
就是又补又泻,不止一方之内乱炖 ,而是补泻同用了。先让你吃一顿吐药、泄药,把你治得全身虚脱,然后给你上人参黄芪补起来,第二天再让你又吐又泄,第三天又给你服补药。整个治法上就是一阵乱来,然后你就好起来了。


乱来为什么这么神奇?
以个人一点小脑袋思考之。乱来的鼻祖应当是大柴胡汤,乱来能起效的机理全在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爱用的方子,说他是经方家,看他常用方子,频数高的就是这一张,合方而用,有时加桂枝茯苓丸,有时加当归芍药散。前有张锡纯是张石膏,祝味菊是祝附子,胡老就是大柴胡了,乱来派的高手。

说大柴胡乱来,是芩夏并用,调和通利之柴胡、大黄并用。
后世乱来方药,能起效的机理跟大柴胡汤一样。衡法也,此衡,非颜德馨教授所提的衡法。
仍是用寒温并进之乱药,搔动人体已经失常的气机,双相调节,会自动回复平衡。

以乱治乱。
我们知道中药起效有个特点,药愈对症,起效愈快,不足者当之。不对症时药效自己会打折扣。
所以有时药中其的,只一钱即效。衡法,在单味中药上即有所体现,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叫双相调节,让药与人体相互作用,自行调节。

我们开一堆什么性味都有的乱炖大药方,失常的人体会自己挑选那个他最缺的,将其效果放大,回复到正常状态,不对其症的药性会被压制下去。
所以这是裘沛然老先生热衷于乱来法门,开一张大复方,什么药都放,然后坐见病人好起来的原因所在。
汤一笑
大复方好像不是汉方传统,似乎是外部传来的,如西域方(藏药方有此特点)、古印度方、回回药方也有这种特点。


乱来,真仍中医界不可一得的最高法门。
象小子我在临床上也经常性乱来,取效比我不乱来时要好上数倍。
当然也要归功于我不乱来的正规的辨证学识浅薄有关。
有此乱来法门,足可投机取巧,以一当十之用。

胡言乱语,与诸君共勉吧
Re: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特高境界
复方群药,张大网捕鱼,总有碰上的。亲见同学的父亲开药,一剂五六十味之多,重一二斤。每病皆如是,效亦佳。
古人的方子今人不理解,所以看起来似乎是“乱来”。
你面对急重症时乱来一下试试。
嗯,对急危重症时,乱来效果更好。

什么附子、石膏、鱼腥草、麻黄、桂枝、蒲黄、垂盆草、茯苓、柴胡、生地全上,
闭着眼睛上的话就更好。
如此,倒是捷径,学完中药课程就可以直接上临床了省了多年功夫,记得以前还有个全息汤之类的估计也是这个意思,值得研究。
一味之入,顺逆俄倾,这是谁说的来着
在你看来是乱来,但在方的创始人看来是有理有据。只是你不懂吧了。不能因为你不懂就说别人乱来。会误导后人的。
此是无招胜有招,高手的境界。
就思维而言,这篇文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方中
没那么简单---
乱来也是一种经验积累,有效的乱来接着用,无效的乱来自然淘汰,成者王侯败者贼,一切看疗效。

三 绍奇谈医:学方的四个境界(你练到第几重了?)
每日心语】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选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是病则歧多而用眩。(清·喻嘉言《寓意草》)

编者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曾有著名的关于“学问三境界”的比喻: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第二,是说你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要能忍受孤独和寂寞。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真正的大学问在寂寞的地方,不在一般人注意的地方。何绍奇先生本文谈了学方的四境界,经验之谈,闻者足戒。

初学医时,听老师讲,邻县有一老医,一辈子用一张荆防败毒散,几十年盛名不衰。中年来北京后,又见老前辈中,有毕生用一方加减者;也有专攻某一病,只要是那个病,便用一张固定方者。读书读得多了些,见古人也有这样的,薛立斋、高鼓峰便是。《薛氏医案按》全部的方加起来不过20来首,用得最多的是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地黄丸。高鼓峰《四明心法》以25方统率万病。曹颖甫、陈逊斋两先生都是治《伤寒论》的大家,曹先生非仲景方不用,对清代温病学家之用桑叶、菊花深恶痛绝;陈先生则宣称“用仲景方以不加减为可贵”。对于这些,我一向是不以为然的。前人的好见解、好经验,我要学,但不学他们的狭隘与偏执。

在湖南、河北讲学时,大学生们问我:方剂重要不重要?临床究竟要掌握多少方才好、我说:方是理法方药的一个部分,岂有不重要之理!就大学教材而言,200多个处方,初入门墙,也就够了,当医生以后,恐怕还得增加一倍吧。

学生听了,纷纷咋舌。又有人问我:你会多少方?我不能答,没有算过,不能在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面前吹牛。但我告诉他们:南京有位樊天徒先生,知道一万首处方。

学生再问:临床都用得着吗?记那么多有什么用呢?问得也有道理。于是我向他们谈了我学习方剂的一些体会,我称之为“学方四境界”。

一、必须记住一些名方及常用药。大学教材的选方还是比较精的,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方子差不多都选了。二三百方不算多,对于年轻人,要记住这二三百方,是不难做到的,只要下死功夫背就行了。歌诀朗朗上口,好记;也可以自己编顺口溜来记。我的朋友绍兴董汉良医师曾经编写过一本《方剂趣味记忆法》,可以参考。年轻时记得的东西,到老来还忘不了,这叫“童子功”。背得了,不久又忘了,怎么办?再背。重复是记忆之母。

二、学习、记诵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进一步须深入理解其立方之义。
君臣佐使,药物用量,都要搞清楚,此外,还要学会作同类方的比较分析,例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与麻杏薏甘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比较分析的结果,是能明白处方用药的要点,同时也会加深对方子的记忆。理解是记忆之父。
需要指出:有些方子,是撰方的医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如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节庵的回阳急救汤,吴澄的补脾阴正方等等。有的医生简直是“名以方传”,如三子养亲汤的撰方人韩飞霞,一贯煎的撰方人魏柳州,牵正散的撰方者杨倓等等。如能由其方而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方记得牢,收获也更大。

三、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际中学会加减变换,此外,还要不断补充没有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以丰富自己。“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这是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的话。叶氏之心思灵巧,确实很少人能及。若能细读叶案,从中揣摩,受益无穷。

四、已经作医生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宋代名医许叔微说:“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为得仲景之心。”说得好。元代罗天益也主张“临病制方”。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东西,时有春秋冬夏,人体有不同禀赋、体质以及不同的生活、精神环境,就要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我理解“一人一方”的意思,是用方而不执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的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

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有些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正如东垣的老师张洁古说: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用,完全不适用就只好自己想法子。

孙思邈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不在话下),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韩飞霞也说“余每以夜央跏坐,为人处方,有经旬不能下笔者”,道出了作医生的甘苦。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四 中医的境界
多年以来,有志者言中医难学;也曾经有大医拜师时轻言医为小道等等不一而足。昔日黄元御言中医无非升降二字。气机之升降,略言之为阴阳,详言之为升降,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而升降。理解黄元御的思维不仅要知道升降,还要知道为什么升降。有谁知道黄元御在眼睛得病失明之后看的什么书呢?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仅是现存的11种书,这是黄元御写的,不要忘记了,作为一个古人,还要读的四书五经,在他那个时代,有几个关键的学问,道家、儒学。易经等,曾著有道德经悬解可见一斑。
经云:人并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等的贯穿着取类比象的思维和古人的学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进一步的说天地万物都禀天地之气而生,有四时之法成;用现代的话来说,各有其偏性。黄帝内经有南北东西人之区别,木火土金水型人之分别;动植物矿物各有其特性;西方亦有多血质胆汁质等的差异;不同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各种文化重视的是一种意境,实际上也是一种表露于外的气势或者称之为象;人有形之于外的气质,动植物也是如此。家养的动物和植物与野生的有区别,人亦是如此;所谓的气质,实际上就是表露于外的气势;年轻人有的是朝气,老年人是暮露之气。然则病人则表露于外的就非如此。
桂枝具通经之势,麻黄具生发之势;春季草木生发,秋季有肃杀之气;
此类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气势;国画表现的一种意境,古诗同样是一种意境,书法亦是如此;
有此感言,医者意也已具有意境之意。
如果把所学的中医理论与道家的内景图相结合,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立体的中医生理的内容。
结合中药针灸等术,则具备了治疗的基础。脉象如果细细观之似乎同样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势;
浮脉如循鸟羽,如水漂木,如榆叶,种种形容。亦是一种势。这也就是为医者不可不知药;
最终而成为举重若轻的大医。
所以,黄元御可以领悟伤寒真谛,必然又是一中医的境界。

五中医至高境界 论文精选 发表者:陈武山
中医至高境界(“知五”——陈武山教授):
调情志、正脊椎、通经络、安脏腑、养气血阴阳津精
(所有做法都需符合“天人合一”之境)

u 据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专家在制定特定的药物及辅助治疗方案时,若能考虑到。以“调情志—正脊椎—通经络-安脏腑—养气血阴阳津精”五个方面治疗法则。 同时, 做到“五分治,五分养”的习惯,并坚信中医,遵守原则,永不放弃,则绝大多数疾病必定康复。!
第一步:调情志、心性
良好的治疗环境及心理承受能力,是疾病治疗效果好坏的前提,所有疾病的治疗心理要求:
1. 心理调整:患者心态平和,坦然面对病情,不胡思乱想,全面的配合治疗,对中医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2.情志疗法:通过中医的特色的情志疗法,进一步辅助患者的治疗,达到身心俱治的目的
第二步:正脊椎
整脊——X线、CT、核磁等检查脊椎有异常,或中医骨诊师手诊确定脊椎有异常者,均需要这一步。
正脊椎(整脊):中医认为,人是脊椎动物。每个人的孕育过程都是先有脊柱,然后再衍生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所以说脊柱是人的全身活动的总指挥。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因为外界的作用力如撞击、摔伤、用力不当、以及不经意的扭伤等引起脊柱的偏歪错位。而普通人是不知道的,脊柱的偏歪错位就是通过特定的手法(也可以用现代医学的X光、CT、核磁共振)对患者的脊柱进行检测、整复、达到治愈患者疾患的目的。脊柱偏歪常可引起诸如(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脏病、哮喘、脾胃不和、肾病,以及多种不明原因颈肩腰腿疾病等)全身症状。
第三步:通经络
通经络——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经络不通畅的情况,病人更为明显,均需疏通全身或重要经络的气血。有推拿、按摩、针灸、刮沙、点穴、电疗、运动、药浴等。
通经络:是说人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途径,气血通过经络达到濡养全身,滋润脏腑的作用,如果经络不通就会引发诸如中风、偏瘫、四肢麻木、全身疼痛及各种内科病。有一句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对人体经络很好的写照,可以通过诸如正脊柱、推拿、按摩、针灸、刮痧、拔罐、中药等方法达到疏通患者经络,祛除疾病的目的。
第四步:安脏腑
安脏腑——辨证用中药为主,其次为食疗,再次为食养。
安脏腑(调气血阴阳):脏腑是人体贮存先天和后天精华的地方,脏腑平衡,则人体健康无疾,如若失调则会引发诸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等诸多疾病。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用药、食疗养生和中药调理达到调理脏腑、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五步:养气血阴阳津精
气血阴阳津精是生命活动之本。
养气血阴阳津精:气血不足生命活动机能下降,血热可过度损伤脏腑功能,引起出血、发烧、发肿瘤、结节、脓包等症;无阴平阳秘之态,疾病丛生,生命转危;津精乃身体这架机器之润滑剂,少则不能正常运转。养之则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调理、房事有节、适量运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无病者可确保无病少病,疾病康复期可加速康复,已病者可辅助疾病转愈。

以上“五步”之比喻:
家中电话不能接通,原因有五类:
一类:管理电话通畅的公司出了问题,闹矛盾了,出事故了,没有人管了。相当于心主出了问题,需“调情志、心性”。
二类:电话发出装置或总机出问题了。相当于脊椎出了问题,需要“正脊椎”。
三类:线路出了问题。相当于经络出了故障,需要“通经络”。
四类:电话机出了问题。相当于脏腑出了问题,需要“安脏腑”。
五类:电话机质量有问题或某些部件出了故障。相当于气血阴阳津精异常,需要“养气血阴阳津精”。
特别说明:当然,电话机远没有人体那么复杂,智能也不可相比。机器的问题比较单纯,人体出了问题就非常复杂,甚至可同时出现“五类”问题,且“五步”之间会相互影响。比如,脏腑先出问题,日久可引起经络不通,甚至脊椎变形,且必定影响情志等。所以,做个“名医”比较容易,但要做个“明医”就难罗!

六 学习中医的几个境界 伯阳父 2012-08-22 10:48:08
这是回答一位朋友来信时想到的,觉得很多学医的朋友都会遇到,值得和大家分享。
学习中医的几个境界:
0、莫名其妙就考上中医学院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上班下班。
1、开始感兴趣了,觉得中医很好,很想学。
2、发现中医太难、书太多、观点各异,有些论点很荒谬。学不会,怀疑,焦虑徘徊。
3、一门深入、渐有心得,小试牛刀,一用就灵,信心暴增,胆子很大。偶起大证,名气暴涨。
4、临床日久、问题渐多、所有认为正确的东西又开始不那么对了,以前觉得错误的东西貌似又开始正确了 用药日趋谨慎,疗效似乎下降了
5、各个门派的东西,都安顿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了,一览众山小 用药轻描淡写,治病效如桴鼓。
6、病人继续升级,不会治的病仍然很多,每天都有新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

阶段0:很多中医人,一辈子都在这个阶段。
阶段1:这是学医的开始
阶段2:很多的中医博士和教授一辈子停留在第2个阶段。绝大部分的反中医人士也都在这个段位上。
阶段3:不到第3个阶段,始终是中医的门外汉。 到第3个阶段呢,就跨进去一条腿了(绝大部分的所谓大师,都在这个段位上。特征:各守门户,画地为牢,相互攻讦,自以为是)。因为亲证了中医的疗效,这些人对中医坚信不疑,可谓中医铁杆。
阶段4:可能很漫长,如果不跨过去,这辈子就始终只能是半个中医。因为谨慎,患得患失,疗效可能还不如阶段3。
如果不小心到达这个境界,又跨不过去,很可能成为反中医最坚决的斗士,而且每一招都能击中中医要害。
阶段5:在我见过或者听说过的人里,极少有人能达此境。要达到到这个境界,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深厚的积淀,博览群书,且勤于临床(这是我目前力图达到的)
阶段6:发展中医,要靠这种人

本人总结,先学单方,入神入化,再单方配合。进而药对,入神入化,再药对配合。再而验方,时方,入神入化,再配合。最后一锅炖,是我的最爱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的方大。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的方大。
名医 和谁比?
施今墨,施今墨一个字不写,他懂,你懂吗?
知其所要,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不是方大,是心大,对付几个小钱花,他懂,你懂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