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头痛治疗中!

光一个病名就对应一个方剂是很不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思想的,你不用导出找资料了。
可以说每一个方剂都有适应证候,现代的疾病名称罗列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绝对的用药依据。
可以说每一个方剂后面都可以罗列出一大串现代病名,这个一点都不奇怪,而且随着方剂的现代研究的进展,这些病名还在不断的增加。
而我所反感的是仅仅只列了一本书出来,就作为怎样怎样的依据,是很不科学的。至少也要有大量的病例来佐证,甚至
严格一点的还要有统计学的数据来证明。呵呵

中医本来的辩证都还差着火候,就想着参考西医的和现代药理的东西,最后只能是不中不西的四不像。
要搞中西医结合,还是要学张锡纯--衷中参西,呵呵。
还有一个论点是医病不如医医病,呵呵。
说多了。

说道治疗症瘕,看到了鳖甲煎丸,现代用来治疗肝病,肿瘤之类的疾病,呵呵说实话,真没有看到完全治愈的。
用药而不明其理,就只能是乱用。

照你的逻辑,中医专病专方的探索研究应该被取消了。

这个可不是桂枝茯苓丸可以管用的。
一般都是用张锡纯的消瘰丸,不过有效有不效。

你说“一般都是用张锡纯的消瘰丸”,又是如何进行“中医辩证”的呢?

你说“这个可不是桂枝茯苓丸可以管用的”,依据何在呢?
有“大量的病例来佐证”吗?
有“统计学的数据来证明”吗?

这些话是有几分道理,但不知道你是在进行自我反思呢,还是在诘难他人?
 
照你的逻辑,中医专病专方的探索研究应该被取消了。



你说“一般都是用张锡纯的消瘰丸”,又是如何进行“中医辩证”的呢?

你说“这个可不是桂枝茯苓丸可以管用的”,依据何在呢?
有“大量的病例来佐证”吗?
有“统计学的数据来证明”吗?

这些话是有几分道理,但不知道你是在进行自我反思呢,还是在诘难他人?
你要这么认为,我是无可奈何的,呵呵。
 
做个胃肠镜看看。
甲状腺小结节可以随时观察,不必急于治疗,平常多吃些疏肝理气药食同源的东西。
比如,海藻,海带,蒲公英,扁豆,佛手,玫瑰等。
先生好,这几天服芩桂术甘汤后背痛几乎好了,但二天前额又有紧痛便改服吴茱萸汤加川芎当归,前额有缓解,后背又痛重了!由此来看,吴茱萸汤是引起后背痛原因!可如不服吴茱萸汤前额又痛?怎么办?谢谢!
 
这几天服芩桂术甘汤后背痛几乎好了,但二天前额又有紧痛便改服吴茱萸汤加川芎当归,前额有缓解,后背又痛重了!由此来看,吴茱萸汤是引起后背痛原因!可如不服吴茱萸汤前额又痛?

  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方中的当归大枣等药有些滋腻,而你脾胃弱了,运化不动,助生痰饮于心下的缘故,或许适当调整一下药味和药量就能较好的兼顾了。
 
  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方中的当归大枣等药有些滋腻,而你脾胃弱了,运化不动,助生痰饮于心下的缘故,或许适当调整一下药味和药量就能较好的兼顾了。
谢谢不过这次未加大枣的!
 
发舌图看看。
大小便,饮食情况,寒热情况?
 
大便应该正常不干不稀一天一次偶有两次,小便不黄未感异常
 

附件

  • 365.7 KB 查看: 58
大便应该正常不干不稀一天一次偶有两次,小便不黄未感异常
舌边齿痕明显,感觉脾阳虚比较重,
补血药当归用量可能宜少,另宜加桂枝,
若先减少当归的量,然后合[苓桂术甘汤],效果也许更佳,因为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湿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舌边齿痕明显,感觉脾阳虚比较重,
补血药当归用量可能宜少,另宜加桂枝,
若先减少当归的量,然后合[苓桂术甘汤],效果也许更佳,因为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湿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谢谢
 
舌淡,齿痕,苔薄根腻。
有头顶痛就用吴茱萸汤。不痛就没事了。
现在用苓桂术甘汤加白芷,川芎。
茯苓20 炒白术10 炙甘草6 桂枝15 白芷9 川芎9三剂
 
舌淡,齿痕,苔薄根腻。
有头顶痛就用吴茱萸汤。不痛就没事了。
现在用苓桂术甘汤加白芷,川芎。
茯苓20 炒白术10 炙甘草6 桂枝15 白芷9 川芎9三剂
谢谢了!头顶不痛了就印堂处紧!
 
最后编辑:
舌淡,齿痕,苔薄根腻。
有头顶痛就用吴茱萸汤。不痛就没事了。
现在用苓桂术甘汤加白芷,川芎。
茯苓20 炒白术10 炙甘草6 桂枝15 白芷9 川芎9三剂
先生该方服了一付,印堂处紧的比之前重了!是否不对症?
 
舌淡,齿痕,苔薄根腻。
有头顶痛就用吴茱萸汤。不痛就没事了。
现在用苓桂术甘汤加白芷,川芎。
茯苓20 炒白术10 炙甘草6 桂枝15 白芷9 川芎9三剂

谢谢了!头顶不痛了就印堂处紧!

先生该方服了一付,印堂处紧的比之前重了!是否不对症?

  个人分析,问题可能主要出在重用茯苓和添加川芎上面:

  川芎的药势是走全身的,能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尤其是下肢血管,你气血本来就不足,如果较多的气血被川芎调到四肢去了,内脏和头部势必会气血不足,不能很好的荣养,出现不适。
  之所以用[吴茱萸汤]加当归、川芎的时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1、当归有补血的功效;2、吴茱萸性热,属温里药,把内脏“温着”的;3、方中有大量的生姜(18克),也能暖中助阳,促进气血和肝阳向上升发,而且姜“守而不走”,把脾胃“罩着”的;4、方中还有人参大补中气、大枣也补气血益中气。
  [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利尿,药势向下,引血携水下行。但有桂枝温里助阳,甘草补中益气,此方自身尚且平衡。
  但如果重用茯苓(20克),并加川芎9克之后,此方的药势就会逆转而下,气血被向下引流,导致头部气血不足而引起印堂处紧。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有一些经方按仲景伤寒金匮原始的药量比例来使用,其效果是最好的。

  粗浅之见,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头发紧是有湿和瘀。要化湿清瘀,无头顶痛不加吴萸。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