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卿希泰又说:“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乃是先秦时候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则是以东汉时候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也并不是毫无联系的,道家哲学乃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做出不同的解说。……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某些历史的渊源关系,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
 
所以《汉典》又有所谓“道家”即是“道教”的解释。
 
,《四库全书•卷一四六•子部•道家类》:“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原文】道家和道教并非完全一脉相承⑴。近来有关专家甚至说道教与儒家⑵、阴阳家关系更密切,在追溯道教源于原始的巫教⑶。然而,道教既不尊孔丘为天师,也不说邹衍是道尊,一定要把老子抬出来奉为教主,其余墨、法、名家⑷的创始人更不考虑。这一点,说明老庄思想总是使道教更感兴趣。哲学史界最聚讼纷纭⑸的古代哲学问题是《道德经》及其作者⑹。本节把道家、道教和《内经》一起说,有难处。所以先说明两点。
1.本节不是专门研究道家和道教,而是看它们与《内经》有何关系,分析问题主要从《内经》出发,与《内经》基本无关的内容不谈。
2.专家们对老子其书、其人看法分歧很大⑺,但是,对汉初尚黄老⑻这一点,看法却是一致的。这是《内经》时代的重要思想背景之一,本节先从这个较公认的出发点说起。
 
【补注】

⑴道家和道教并非完全一脉相承:道家,《汉典》云:“1.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3.指道教。”

道教,《汉典》云:“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一脉相承,《汉典》云:“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金栋按: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道教哲学》说:“道教,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渊源于古代巫术、秦汉时神仙方术和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

若以“老子的产生看作是道家产生的开始”,则与巫术无关,故赵先生说二者“并非完全一脉相承”。道教不是道家。
 
⑵道教与儒家: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所直接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候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记述修仙方法的,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络绎不绝。(《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
 
⑶追溯道教源于原始的巫教:巫教,巫术之教,即依赖巫术的原始宗教。

卿希泰说:“道教在产生过程中,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使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

傅勤家说:“道教,其义理固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辗转而为秦、汉之方士,又演变而成今之道士。……巫为广泛于世界文野之民间,实一切宗教之起源,而道教亦不能外是也。”(《中国道教史•第五章道教以前之信仰》)

金栋按:巫术,《汉典》云:“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信仰,也和后世天文、历算、宗教的起源有关。”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盖建民说:“巫术医学正是原始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巫术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曾经起到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作用,这从殷墟卜辞中也得到充分的佐证。正如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所言:‘官方的医学把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编成条目,有关这些的知识,曾由各原始文化期的巫医们和女巫们传授下来。’”(《道教医学•第一章以医传道-道教医学流派的肇始和初步形成》)

巫医(巫咸、巫彭、巫即等)→方士医(方仙道)→道教医(如葛洪、王冰、孙思邈等)。
 
⑷墨、法、名家:墨家,《汉典》云:“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墨子为创始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天志)。”

法家,《汉典》云:“先秦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制,反对礼治。”

名家,《汉典》云:“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
 
⑸聚讼纷纭:《汉典》云:“聚讼:众中争辩;纷纭:多而杂乱。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⑹《道德经》及其作者:《汉典》云:“道德经,书名,即《老子》,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说:“《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作。……老子为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序》:“老子即老聃,《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至晚于战国初。”

金栋按:据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辞海》,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及《汉典》等记载,老子即老聃,李耳也。然亦有不同意此说者。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冯友兰说:“《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关于此说之证据,前人已详举(参看崔东壁《洙泗考信录》,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兹不赘述。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后世所以有此种错误,盖由于司马迁作《史记》,误以李耳及传说中之老聃为一人。其实《老》学(即现在《老子》书中所讲之学)之首领,战国时之李耳也。传说中‘古之博大真人’,乃老聃也。老聃之果为历史的人物与否不可知,但李耳之籍贯家世,则司马迁知之甚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
……
据此则李耳实有其人,不过司马迁误以为与传说中之老聃为一人,故与此李耳传中,夹杂许多飘渺恍惚之谈……于是所谓《老子传》,乃首尾是历史,中间是神话。于是所谓老聃乃如一神而戴人帽,着人鞋,亦一喜剧矣(此段大意采刘汝霖先生《周秦诸子考》)。

然司马迁之致此误,亦非无故。盖李耳既为‘隐君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则其讲究必不愿标自己之名。其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吾人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中国哲学史•上•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范文澜说:“《道德经》五千言,确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道德经》的著者是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崇尚黄老,《史记》在《老子列传》记李耳世系,在《乐毅列传》后记道家传授,体例略同《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叙述李耳乡里世系及师弟传授,如此明确,必有根据,决非虚构。

据《礼记•曾子问篇》,孔子师事老聃,是老聃确有其人。战国诸子创学说,多依托古人,道家书依托尤多。……李耳所依托孔子师老聃,是不足为奇的。《黄帝四经》非黄帝作而世称为黄帝,《老子》上下篇非老聃作而世称为老聃,事同一例。……《史记•老子列传》列举若干荒诞不可通的说法以后,用‘谁也不知道对不对’一句话把那些不可通的说法都否定了。司马迁最后断定说老子(李耳)是个隐君子,不是东周史官;他的儿子名宗,是魏国的将军;李耳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不是教孔子笃守古礼的那个老聃。著《老子》上下篇的人,应根据《史记•老子列传》与班固《汉书•艺文志》肯定是李耳。”(《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第六节老子与庄周》)

又,见第二节补注(老聃)。
 
⑺专家们对老子其书、其人看法分歧很大:老子其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二、关于老子其书》说:“《老子》其书,历来也是纷争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此书是否老子自著以及成书时间。在对《老子》作者及成书时间的争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几种看法:

1.认为《老子》就是本人所作,这是传统的观点;
2.认为《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但他仅是口述,《老子》一书则是由他的弟子们记录整理下来的;
3.《老子》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
4.《老子》一书成于秦汉之间,甚至晚至西汉文景之间才出现。

持以上各种观点的学者也均提出各自的依据而长期争执不下。”

老子其人,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一、关于老子其人》说:“今之学者有关老子的争论,集中在《史记•老子列传》中所写到的三个人,即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究竟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谁才是《老子》一书的真正作者呢?

……老子和老莱子为两人,一般是不会混淆的。老子为春秋时期人,长期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而老莱子是位隐者,终身不仕;老子所著书为上下篇的《道德经》,老莱子则著书十五篇。而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可见他并未将二者混同起来,只是两人同为春秋时期人,且都为道家学说传播者,又都是孔子的老师,所以在此附上一笔,不能说司马迁搞不清楚。

至于老子和太史儋的关系,倒需要认真讨论一下。由于两人都为周朝史官,且名字之‘聃’、‘儋’,古音相同而字义相通,皆谓其耳朵长大,兼之传说中老子长寿,有的甚至说他就是古代能活到八百岁的彭祖,所以司马迁显然在记载这两人时有所保留,而有了‘或曰’、‘盖’这样的存疑之词,供后人判断,这反映了司马迁所持的谨慎态度。

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战国时期的周太史儋见秦献公的时间为周烈王二年(前374),此时上距孔子卒年(前479)105年,老子长于孔子,倘若此时仍在世的话应有两百余岁,虽说清静无为的老子长寿,但人的寿命并不可能活得这么长,因此看来老子与太史儋应为两个人。倒是高亨在《老子传笺证》中提出太史儋可能是‘老聃之后’的说法值得参考。因为先秦时教育不普及,某一方面的知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形成家族式的‘世守其职’的状况,因此春秋时的老子之苗裔复为周太史,乃可能之事。”
 
⑻汉初尚黄老:汉初采用黄老之政,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采用黄老的无为之治反拨秦政的苛刑峻法,另外一方面也是借助黄老的刑名之学延续秦政的政治体制格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央政权此时尚没有能力铲平内忧外患,因此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无为”的姿态。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减轻中央财政对于地方财政的过度干预。真正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影响的,是这种取消对民间经济束缚的休养生息政策。(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一章汉初儒学的复兴》)

刑名,《汉典》云:“1. 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

金栋按:黄老学大致盛行于战国中期,既与老子学说相关,又杂用法术思想。《史记》曾提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学之术,而其归本于老子。”韩非本人又师从荀子,其思想的源头不能脱却儒家干系。因此在先秦,黄老、刑名和儒家,其间未必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一章汉初儒学的复兴》)
 
【原文】道家在西汉前半期⑴,明显受统治者提倡的事实,只需听司马迁父子怎样说就够了。太史公自序述六家指要⑵,道家殿后。若审其意,则唯有对道家有褒无贬,完全是集众家之长,无美不备。原话如下:
“道家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看来,所谓汉初尚黄老的实质,竟是在道家的旗帜下,来了一番诸子百家大融合。道家在春秋战国原不如其他五家显贵,那时最为统治者重视的依次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真正促成大一统的乃是法家⑷。法家讲人定胜天,和道家正相反。岂知“法家严而少恩”,严刑苛法使秦王朝迅速崩溃。反者道之动⑸。道家由隐而显是汉初政治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规律。不过,其余诸家并不甘于寂寞,儒家尤其跃跃欲试,多次与道家争锋。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⑹儒学,儒学亦黜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⑺》)这场斗争持续到文帝时,仍以道家占绝对优势。学术上的原因就是儒家学说的学术内容这时还太朴素、太单薄。到武帝时,董仲舒全面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彻底改造了儒家思想。这种新儒学不仅能直接地为汉家受命于天服务,而且学术气息——用阴阳五行论证的严密程度也超过了道家。此后,儒家独尊⑻,直至近代前都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至于法家(刑名)之学,则汉初也实际上在采用⑼,不过口号喊得不响罢了。
以上是汉初道家的地位及其与儒、墨、名、法、阴阳各家的关系简介。道家盛行了一百年左右,此后的地位也仅次于儒。在这种社会思想背景下出现的,各种学术著作,必然有明显的道家痕迹。
 
【补注】

⑴道家在西汉前半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时期。武帝崩于公元前87年。独尊儒术始于公元前134年(武帝元光1年)。故先生说,西汉前半期尚黄老。
 
⑵六家指要: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思想要点。

《史记•太史公自序》:“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洪钧按:上文说到:“道家在春秋战国原不如其他五家显贵,那时最为统治者重视的,依次是儒、墨、道、法、名、阴阳。”金栋没有给这句话出注。但这句话却非常识可解。太史公论六家指要,很简短,常人不知道具体所指和为什么。文中所说的各家显贵顺序,也有待说明。
为便于理解,先说道家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不可能是显学,而这时法家必然最显贵。
战国250年,几乎天天打仗。诸侯王想的都是如何攻城略地,或者如何用武力、策略保护自己以免灭亡。那时,如何富国强兵,是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有就是外交上的阴谋奇计。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统治者怎么可能崇尚恬淡虚无、清静无为、不用心机呢!于是,这时的道家不可能是显学,军国主义的法家必然很受重视。法家不是只重视法律或所谓依法治国,而是极力主张君主集权,打破旧等级制度和土地贵族占有制(即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崇尚军功。这样才能迅速地富国强兵。他们的天人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实用主义。《荀子•天论》和道家的天论完全唱反调。当然,和儒家的天人观也基本上唱反调。只不过鉴于秦王朝迅速覆灭,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是大缺点。
儒家在战国时期,也不可能很受重视,因为它首先强调维护旧秩序。上文所以把儒家排在最前面,一是它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政治思想流派,而且在刚出现时,一度受重视。二是孔夫子有那么多弟子,显然是拥护者一度较多。三是他还做过一年的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直辖市长),还做过三个月的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在齐国和卫国也一度很受欢迎。故在那时,他的思想可以算是显学。
孔夫子常说德治、仁义。其实,他更重视正名、礼教或礼治。目的是维护旧秩序。后世儒家总结出三纲五常,很符合孔子的本意。不过,如果说春秋时代,孔子的思想还有些市场的话,到了战国市场就很小了。战国们都想统一天下自己做帝王,谁还能虔诚地维护旧秩序尊奉周天子呢!至于早在春秋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就更加变本加厉。这时已经没有人,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连走走形式也常常做不到。只不过由于儒家传承了很多文化和技艺,在社会上还有些用处。书本上的文化主要是《礼》、《乐》、《诗》、《书》和《春秋》,儒家还开设算数(数)、赶车(御)和射箭(射)课。这些知识和才艺,是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加之,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和家族管理中,还需要讲秩序,儒家思想还是有点市场。春秋后,社会上的儒家已经很没落,儒士的主要工作,大概是两样。一是和后世得不到功名的读书人一样,做家庭教师。二是帮助别人办丧事。
然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之后,开始了儒家独尊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很强调维护秩序或等级制度。这是任何政权建立后所追求的。刘邦当年造反时,极其蔑视儒生。他不但把儒冠当作溺器,还对晋见他的儒生说:老子要在马上得天下,怎么会用到你儒生!然而,一旦他坐了皇帝,很快改变了看法。因为按儒家礼乐制度搞的那一套朝廷礼仪,让他觉得很舒服。这说明统治者都喜欢秩序,而且是稳定的秩序。这样才能稳定他们的统治地位。不过,在司马迁之前,西汉统治者还是觉得儒家的繁文缛节太麻烦(博而寡要),不很切实用,能明君臣父子之礼,长幼夫妇之别就够了。
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天命转移提供了理论根据,故邹衍和他的思想风行一时。国王门给他很高的礼遇,就是因为有了他的学说,取代周天子不再是逆天行为,而是符合天意。不过,此说只限于革命理论意义。它不能用来富国强兵,也不能用来搞外交、军事、教育和经济。只是在出现天命转移的时候用得着。而战国时期,正值天命转移——即要改朝换代了。
邹衍和之后的阴阳家,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推演出一大套行事规矩,故司马迁说阴阳家太繁琐,忌讳很多,使人拘而多畏。
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刺激很多人想办法救世济民。为此出现了两个民间学派。这就是墨家和道家。
墨家思想是积极地救世济民主义。墨子主张兼爱(平等互爱)显然是认为当时太不平等,老百姓的地位太低下了。至于非攻(反对侵略)主张,显然是针对当时的混战状态,给老白姓带来太多的苦难。非攻和兼爱都是为制止战争提供理论根据,大家互相爱护就不会打仗了。墨家还主张尚俭(提倡节约)也是老百姓不满统治者的奢侈。至于墨子的天志(上天有意志,会赏善罚恶)和明鬼(人死有鬼)主张,不过是警告统治者,做得过分会遭报应而已。这都是代表了下层人的利益。
墨家帮助过宋国防御楚国的进攻,但没有人做过大官而治理国家。古代中国统治者,也从来没有全面采用墨家思想的。因为如司马迁所说,墨家太节俭,统治者做不到。汉文帝比较节俭,但主要受道家影响。即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墨家独尊的政治局面。所以,墨家只在战国初期一度受到重视,而且主要在民间。儒墨并称时,一方面指他们曾经同时是显学,另一方面是指它们思想对立。墨家主张节俭薄葬,儒家则主张厚葬。特别是墨家主张平等兼爱,是儒家完全不能接受的。
墨家还主张“尚贤”。似乎没有人不主张“尚贤”而尚“不肖”,但各家对“贤”的标准不同。儒家的贤,重在道德修养;法家的贤,重在才能和智慧;墨家的贤,指贤能,道德和才能并重。曹操把法家的尚贤做到极致,公然发出《举贤勿拘品行令》,故他的贤完全不包括道德和品行而专指才能。可见法家思想必然得逞于乱世。道家无为,故不尚儒墨说的贤,也不尚法家尊崇的才能和智慧。
道家思想属于消极的救世济民主义。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无论讲政治还是讲修身养性,都主张恬淡虚无,不用心机。老庄的理想政治是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老子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和儒家唱反调。当然更反对君主集权、富国强兵、战争和法制等,故和法家针锋相对。在哲学方面,老子的贡献是提出了抽象的道的概念,反映了他的高度思维水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却主张虚无主义,于是又持出世主义。他不做官,追求绝对自由。他不想救世,只想救自己。故虽然他的文笔很好,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却不属于救国理论。
 
⑶道家:司马迁父子所说的道家,是指黄老术的新道家,与先秦道家已有不同。
 
⑷真正促成大一统的乃是法家: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均崇尚法家。秦终于灭六国而完成统一,是重用法家的结果。

范文澜说:“秦孝公用商鞅治秦国,此后秦政治是法家学说指导下的政治,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山东六国称秦为虎狼之国,是名符其实的。秦始皇、秦二世尤重韩非学说,商鞅加韩非,秦政治残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固然,法家政治在秦始皇时,曾起着富国强兵摧毁领主势力的作用,但到秦二世时,法家政治只剩下完全黑暗的一面,使秦强盛的学说转成为促秦灭亡的学说了。”(《中国通史•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秦怎样建立汉族的统一国家》)
 
⑸反者道之动:向对立面转化,是“道”的规律。此句见于《老子•第四十章》。
《河上公章句》:“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
王弼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
金栋按:老子的辩证思想,即宇宙万事万物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发展变化,相互转化,所谓“物极必反”是也。陈鼓应说:“阴与阳的矛盾转化关系被《系辞》表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实为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转译。”(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
洪钧按:《内经》很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思想,把它发展为阴阳之道。这个道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治病的根本原理,是科学潜能最大的中医哲理,也是中医特色的哲理根源。
 
⑹黜:废,贬退。《史记索隐》:“退而后之也。”
 
⑺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各本不一。有作《老子伯夷列传》者,有作《老庄申韩列传》者,亦有作《老子韩非列传》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