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内经>时代》补注(第九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
 
金栋按:哲学史界认为,道家的产生源于春秋时期(或不至晚于战国初)老子所作的《道德经》,后发展为老庄与(稷下道家的)黄老两大学派。道教则始创于东汉,与道家思想有渊源关系。
 
“《内经》之学,出于道家”。其道家虚静无为的养生派及“成而登天”的神仙派思想可散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多篇,尚有《内经》的精气说源于《管子》书,虽有先秦战国之余韵,但赵先生说“《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而道家思想并不能统帅讲医理的《内经》全书,所以不能就此说《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道藏》虽亦载录有《内经》一书,也不能就此说《内经》是道家书或道教书。《内经》是医家典籍。
 
赵先生说:“本节把道家、道教和《内经》一起说,有难处”,为此特摘引几位近现代学者对道家和道教的认识,以期补解其“难处”,但未知妥否。
 
游建西说:“道家产生之年代,其实可以追溯很久远。《山海经》中的巫咸、巫即等可以看作是道家产生的前身,传说中黄帝时代的方士,亦可以是道家。不过,多数学者更愿意将老子的产生看作是道家产生的开始。什么人读得懂老子?应该是先有了道家思想的人和道家思想之存在,才可以读得懂老子。《老子》一书之深奥,乃是道家集大成之作。由此,可以说老子之前道家就产生了,只是之前尚未有,或者说尚未发现比老子更早更权威者罢了。《老子》一书出来,道家便都愿意以《老子》的思想作为其追求道家思想之主旨。因此,且不说搞不清道家产生之年代,只大致搞清《老子》一书的完成年代也是可以的。就以老子为道家之始,学术界也是认同的。郭店出土竹简中有《老子》,专家认定这是春秋末期的作品。这可以大致认定老子出现在春秋时代,否则春秋末期不会有他的书。”(《道家道教史论略稿•第一章道家的起源》)
 
孔德立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毫无疑问,‘道’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老子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皆源于对“道”的认识。……老子的“道”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整个宇宙都从这个本原性的道中绵绵不断地产生出来;第二,道是实体性的存在,所谓实体性存在,就是‘道’实有其物,是一种具体的东西,老子称为‘物’;第三,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先秦诸子•第五章老子与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家思想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本质上还是“有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有为;要求统治者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不与民争利,以不争和柔弱的原则来行事。(《先秦诸子•第五章老子与自然之道》)
 
老子的“无为”,是按照道的法则行事,即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有为”,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不考虑道的法则。
 
“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的道家思想,对人体养生亦至关重要。经医家或得道者之改造,而成《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篇中的养生内容,传承至今。而《上古天真论》篇王冰则数引《老子》之语以注之。
 
孔德立说:“在老子以后,道家发展为几派,有注重保养身体的养生派,有追求长生不死、转而炼丹的神仙派,有注重政治阴谋的黄老派,也有效法自然、寻求新的生存之路的隐者。这些派别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思想渊源都来自于老子的自然之道,但最能‘一以贯之’老子自然之道的还是庄子。
庄子的自然之道继承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但和老子的道论又有所差别。……庄子之道和老子之道的显著区别在于:庄子认为道不是万物之外或万物之先的独立实体。道普遍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或者说,道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本真状态,是没有人为强制规划和安排的新世界。
……
道家对自然之道的钟情,主要来自于他们对自然的无限神秘感。他们感觉到自然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万物在自然之道的支配下是那么完美和谐。庄子把自然之道寓于万物之中,道无处不在,而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原因就是人们站在自身立场上,以自我为中心,以有用和功利的眼光寻找大道,就不可能感悟到道的存在和功用。……所以庄子则主张彻底忘掉知识,以通达大道,即达到‘忘我’境界。忘掉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智慧,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无我’之境,这正是庄子所向往的人生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先秦诸子•第六章庄子的新世界》)
 
此外,庄子的道家思想还具有神仙性质,可以修练得道而成仙。如《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篇所记载的神人、至人、真人等,可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仙可以“举霞飞升,与天同寿”,与《上古天真论》篇末中的真人、至人等是何等的相似!《大宗师》云“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与王冰嫁接的黄帝“成而登天”又是何等的一致!
 
范文澜说:“庄子思想源出老子,流派却不同,所以两汉时黄老并称,不称老庄。魏晋时期以庄配老,并称老庄,与佛经同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所宗尚。”(《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一编第五章•第六节老子与庄周》)
 
以上所述道家,乃《汉典》所谓“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者也。
 
秦汉时期的燕、齐等地,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以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这些神仙方士讲究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以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曾迷惑过秦始皇,亦迷惑过汉武帝。以后神仙家和信仰的方士,又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演化为道士。这就是《汉典》所谓的“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有方士对人体脏腑的认识,但其认识显然是臆测的,与儒家对脏腑的认识源于古礼之动物解剖不同。
 
卿希泰说:“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汉初的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又吸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
 
陈鼓应说:“‘黄老’是黄帝、老子的合称,它以老子哲学为基础,而寓托于黄帝以进行现实政治的改革。这股政治哲学的思潮兴起于战国中期,它之渊源于齐或楚越固有争议,但它昌盛于齐,为稷下道家所倡导并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中取得主导地位,当无疑义。黄老思想经稷下道家的发扬而流传于全国各地,儒家的孟、荀和法家的申、韩,都受到黄老道家的重大影响。
黄老学说为稷下道家所畅言,它的中心思想为‘道法’。……这派学说以老子道论为其哲学理论而融入齐法家的刑名法度思想。……而主张黄老之学的,也可能有不同的倾向,有的偏重于治身,有的偏重于治国”。
 
又说“道家黄老派与老庄一系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援法入道。黄老思想的起源或可能早于稷下道家,但它的盛行于全国各地而成为战国的显学是因着稷下道家的倡导。倡导黄老学说的各家彼此间虽仍有歧异,但多推崇老子的道论或自然无为说,同时强调刑名法度的重要性。从这共同主张看来,现存《尹文子》、《鹖冠子》、《文子》,固然是典型的黄老著作,而现存《申子》、《慎子》的辑本,仍可视为黄老学派之作。……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主要是指黄老派道家”。(《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傅勤家说:“道教实源于道家,及古代以来方士神仙之说,其先皆托于老子。”又说:“道教始于元始,而老子不过元始所度之徒。”(《中国道教史•第三章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据《云笈七签》记载,元始,即元始天尊,为道教之开始;老子被称为混元皇帝太上老君。
 
卿希泰说:“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中后期逐渐形成,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作了宗教性的阐释。创始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接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着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起义斗争中,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旗帜与纽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简明中国道教史•引言》)
 
《道藏•医家类》有“《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王冰次注 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史崧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等医学典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