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天,按一般规律,病程应该进入到厥阴阶段,如果出现上焦邪热壅盛的症状,医生忽略了正气已虚的因素,用了下法,并且是大下,去泻其实热,(前面心下有邪用瓜蒂散;水气凌心用茯苓甘草汤,并且提醒为避免引起难治的下利,要先治水后治厥),就会导致大量的阴液耗损和阳气的损伤,出现‘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的情况,虽然虚证显露了,但上焦的邪气并没有完全清楚,还有‘喉咽不利,唾脓血’的症状存在,上面邪气壅滞,下焦泄利不止,清上就会更加伤正,补下就会助邪,所以说难治。方用麻黄升麻汤,宣散上焦壅滞为主,佐以补阴,壮脾。麻黄、升麻、当归量重升宣为主,石膏、知母、黄芩清肺热;芍药、天门冬、玉竹滋补阴津;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强脾。
这条历代争议很大,有的干脆删除掉。一方面条文看,理论上很难圆通;另一方面,此方,药味比较多,用量以及有些药物都不太符合《伤寒论》的整体风格。以上是参考诸家之说,记录些自己的一点看法,是否正确,还需以后临证中得机会去体验,更希望有应用经验的同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