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邪热可汗解,现汗出很多,热却没有消除,腹中拘急,四肢疼痛,重要的是又出现下利,四肢冷,身上恶寒的阳虚里寒症状,知道未去之‘热’是浮阳,非真邪热,其汗也不是邪热逼迫的汗出,而是阳虚不固的汗出,求其本,当救其里,用四逆汤为主治疗。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大汗出,假热的症状也没有,下利很重,伴有厥冷,比较上条的情况,汗、下都很厉害,会亡失津液,而阳随津脱,此时是急救其阳为主,四逆汤主之。
 
厥阴病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水生木.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散之药以通太阳而使肝外散有空间.附子细辛桂枝

谢谢先生! 先拷贝下来,慢慢研究。
 
huilanwutai:当归四逆为什么用细辛不用附子?
细辛行络、更善走表达末;附子通经,更重入里温阳
不知先生觉得如何?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病人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心下’是邪结在胸中,脉紧为邪实之象,实邪在胸,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伤寒汗出而渴用五苓散,不渴用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桂枝、生姜)。厥、心下悸当服茯苓甘草汤。四肢厥冷,寒;心下悸,水。治疗的顺序是先治水后治厥,防水气入胃成下利。厥阴病中成下利者,治疗上更困难。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天,按一般规律,病程应该进入到厥阴阶段,如果出现上焦邪热壅盛的症状,医生忽略了正气已虚的因素,用了下法,并且是大下,去泻其实热,(前面心下有邪用瓜蒂散;水气凌心用茯苓甘草汤,并且提醒为避免引起难治的下利,要先治水后治厥),就会导致大量的阴液耗损和阳气的损伤,出现‘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的情况,虽然虚证显露了,但上焦的邪气并没有完全清楚,还有‘喉咽不利,唾脓血’的症状存在,上面邪气壅滞,下焦泄利不止,清上就会更加伤正,补下就会助邪,所以说难治。方用麻黄升麻汤,宣散上焦壅滞为主,佐以补阴,壮脾。麻黄、升麻、当归量重升宣为主,石膏、知母、黄芩清肺热;芍药、天门冬、玉竹滋补阴津;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强脾。





这条历代争议很大,有的干脆删除掉。一方面条文看,理论上很难圆通;另一方面,此方,药味比较多,用量以及有些药物都不太符合《伤寒论》的整体风格。以上是参考诸家之说,记录些自己的一点看法,是否正确,还需以后临证中得机会去体验,更希望有应用经验的同道分享。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58)

外感病四五天,出现腹痛肠鸣,且向小腹部走窜,这是要出现下利的征兆。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来就有寒下旧疾,病外感虽有吐下之证,医者没有注意素体因素,照用吐下之法治疗,导致寒热格拒,吐下症状更加严重,乃至食入口即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主治疗。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0)

病下利,微热而渴,阳气渐复,脉弱者邪气亦衰,邪去正复,其病当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
再次讲邪衰正复的愈后,脉上看如果又出现紧脉,说明邪气又盛,病就还没有好。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362)
脉弱一方面说明邪气弱,一方面代表正气虚。手足逆冷,无脉是阳气虚损,灸法助阳,手足不能转温,脉无起色,反而出现微喘的,阳衰严重,病情危重。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待考。
 
本帖最后由 huilanwutai 于 2015-6-21 12:03 编辑

麻黄升麻汤最考验一个医家的伤寒水平了。
各家论述
王晋三: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张令韶: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内在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萎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中驳杂,意义深长,学者宜潜心细玩可也。(《伤寒论直解·厥阴病篇》)

方有执:邪深入而阳内陷,寸脉沉而迟也,故用麻黄、升麻升举以发之;手足厥逆而下部脉不至也,故用当归、语录、桂温润以达之。然芍药敛津液,而甘草以和之,咽喉可利也,萎蕤、门冬以润肺,而黄芩、知母以除热,脓血可止也,术能燥土,茯苓渗湿,泄利可愈也。石膏有彻热之功,所以为斡旋诸佐使而妙其用焉。(《伤寒论条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

曹颖甫:厥阴伤寒,原有表寒里热当下之证,所谓厥应下之者是也。若大下之后,热出而脉和,则其病当愈;若夫寒湿因大下而陷,阳气不达,手太阴动脉沉迟,至于手足厥冷,寒湿在下,血分之热度益低,甚至下部趺阳、太冲脉不至。寒湿甚矣。然全系寒湿而不见他证,其病尤易治也,乃按其病情,亦既水寒血改,又因肝藏阴虚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汗生燥,上冲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脓血,加以在下寒湿为病而泄利不止,是为上热下寒。此时欲清上热,则增下寒,欲温下寒,则增上热。故曰难治。麻黄升麻汤,君麻黄、升麻,以升提下陷之阳寒湿而处散之,所以止下利也;当归以补血,黄芩以清胆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热,所以止吐脓血也,萎蕤、天冬以润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湿,增营分之热度,而通利血脉也。但令水寒去而营热拉,手足之厥冷血解矣。(《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伤寒发微·厥阴篇》)
 
本帖最后由 huilanwutai 于 2015-6-21 12:04 编辑

柯韵伯: 对此方的评价: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谓东垣(李东垣)用药多多益善者,是不论脉病之合否,而殆为妄谈欤!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
徐灵胎:于伤寒约编厥阴病中,亦不录此条,仅在伤寒类方麻黄升麻汤条下注曰:“此乃伤寒坏症,?
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
《张氏医通》:邪遏经脉,非兼麻黄、桂枝之制不能开发肌表以泄外热,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润肺胃以化里热,更以芍药、甘草、参、黄芩汤寒因寒用,谓之应敌。甘草、干姜合肾著汤,热因热用,调之向导。以病气庞杂,不得不以逆顺兼治也。
 
黄元御: 下伤中气,脾肝下陷,故寸脉沉迟,尺脉不至,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胃胆上逆,浊气冲塞,故咽喉不利。相火刑金,故呕吐脓血。是下寒上热,升降倒行,中气颓败,最为难治。麻黄升麻汤,姜、甘、苓、术,温中而燥土,知母,石膏、天冬,萎蕤,清金而降逆,当归、芍药、桂枝、黄芩,滋木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黄发其皮毛也。

医宗金鉴 :下寒上热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证,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始也。升麻、萎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彻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证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脓血之证,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由版主最后编辑:
再看看 孙思邈真人的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竹沥泄热汤方。
麻黄 升麻 石膏 知母 生姜 芍药 大青 栀子仁 茯苓 玄参 生葛 竹沥(一升)
 
麻黄升麻汤最考验医家伤寒水平了。柯韵伯,徐大椿,任应秋自己不懂就说方子杂乱不对;其他剩下都是胡乱解释一通,模棱两可,说了等于白说。明清时代医家多书多,水平也就这样了。

看看孙真人的方子,可知汉唐还是这样用的,宋元是大断层,很多药不会用了。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5-6-21 12:42 编辑

冲塞,故咽喉不

下部脉不至.你以为是尺脉吗.下部之脉在足.
就因为下部脉不至气不能下才有上盛之咽证.吐血.
四厥.下部重.再加内阴伤.致使气无去处.盛于上.
 
麻黄升麻汤.
金盛极克木.四厥而木不散.
故以白虎治金.青龙散木.当归茯苓者降逆.升麻去陈.干姜温中.此症关键在于多了内阴伤.以大下所致.故非不得己而用之.寸口沉者忌发汗动阳.
 
由版主最后编辑:
再看看 孙思邈真人的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竹沥泄热汤方。

这个方子没有桂枝、干姜,整体药性更加偏于寒
 
麻黄升麻汤.
金盛极克木.四厥而木不散.
故以白虎治金.青龙散木.当归茯苓者降逆.升麻去陈.干姜温中.此症关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貌似也是要见汗


此条证侯,或许也可以理解为 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麻黄在这里不是发汗解表而是破阴升阳,类似于在阳和汤中的作用
 
我认为麻黄升麻汤是非常简单的。
麻黄 萎蕤(太阳)知母 石膏(阳明)黄芩 天冬(少阳)

桂枝 芍药 当归 升麻(厥阴)干姜 甘草 白术(太阴)

用 茯苓 引三阳 入阴。尽矣。
 
条文中麻黄升麻汤证的几个主症

喉咽不利,唾脓血---

泄利不止---

手足厥逆---

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

整体阴阳俱损,呼吸系统却邪热壅盛的一类证侯,都应该有应用的机会,,,

肺炎、结核、肺癌?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三阴病中的下利多为虚寒性质,脉多沉弱,现脉反见浮数,说明邪热较盛,然尺脉涩,下焦不足之象显然,内有不足,则邪易入里,损伤血络,常可导致大便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364)
下利清谷是里面的阳气不足,攻表会阳外出使里阳更加虚弱,虽外可汗出,里证却生胀满。可与救里用理中汤,解表用桂枝汤条互参。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365)
沉弦,里阴寒重,气机阻滞,出现下重症状。
反过来,脉大,又太过,是邪热较盛之象,病未止。
虚证见微弱脉,脉证相符,数是阳气来复,故为欲自止,虽有发热,也是阳复而非邪热的病情相对轻浅可治。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三阴病中的下利多为虚寒性质,脉多沉弱,现脉反见浮

临床所见,表邪郁滞可致下利清谷,故下利清谷者若因表邪郁滞所致,攻表即可。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

脉沉迟,是虚寒下利的正脉,下利清谷是虚寒利的常见症状,面见少许的赤色,身体微微有些发热,这是戴阳证,由于下焦虚,阳其不能居其位而浮于上的一种证侯,多属危重病情,通脉四逆汤可用。
如果患者出现小的烦闷之后汗出病情好转,是阳气来复,身体自我调整并向愈的佳兆,不过终归下焦是虚的,阳气来复,外达汗出,微弱的阳气还是要再被耗损,所以会出现暂时的轻度四肢发凉症状。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367)

虚寒下利,见脉数而渴,是阳气来复,病当愈,如果没好,阳复太过,就会大便脓血,因为过则为邪,邪热入里损伤血络,出现大便脓血。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68)
得生一份阳气则得一份生机。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
脉实邪盛,并且危重。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
阳虚则寒,里阳不足故里寒,下利清谷是其症;浮阳在外则热,故外热。阳虚生厥,不固汗出,当救其里,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是阴寒凝滞,阻滞气机导致的下重;此条是邪热入里,壅滞气机导致的下重,用白头翁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热利用白头翁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实则谵语,虽热利有燥屎不去,宜小承气汤治疗。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邪热在下焦形成热利的用白头翁汤;邪热在上焦,虚烦的可用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76)
治病必求其本,因痈脓而呕吐的,不能治呕,痈脓愈而呕自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