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94
获得点赞
904
声望
113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厥阴的含义是什么?根据气的多少阴阳各分为三,而厥阴就是太阴、少阴之后的一类。用歧伯的话说就是:两阴交尽也。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幽’,是阴病至极的一种状态。

消渴:饮水不解谓之消渴。在三阴病中,太阴不渴;少阴渴;厥阴消渴。喝水却不能解除口渴症状,说明真阴消耗的更厉害,更严重。

气上撞心,较之气上冲胸,更剧烈的症状。

心中烦热:阴病中出现的热象。如单纯的热,当消谷善饥,此条中饥饿感是有的说明热的存在,但不想吃东西,而前面说过不食为中寒,里面还有寒。有寒则不能运化,勉强吃下去也消化不掉,会吐出来,有蛔虫的就会吐蛔。如果没注意‘寒’的因素用了下法,就会更伤正气,而下利不止。

综合来看,病至厥阴,在三阴病虚寒的基础上,更加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兼见的一类病证。
 
难哦!厥阴篇,千古疑案,白术大哥加油!
 
难哦!厥阴篇,千古疑案,白术大哥加油!

只是我这个人脸皮比较厚,不怕别人说我浅陋而已

全篇下来未必能解‘千古悬疑’,只要能表达清楚我个人现阶段对厥阴篇的认识程度就可以了.

发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希望更多喜欢经典的同道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三阴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得生一份阳气则多一份生机。
阳气有升发布散的特点。脉浮是其象,见则欲愈,不见则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1点到7点这个时间段,厥阴病更容易病愈。
 
厥阴病,我在整理的时候吧拆完了,基本都划进各种杂病中去了。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厥阴病,饮水不解的为消渴,少少饮之愈者,是有阳气来复,津液可以正常输布的见证。
反过来考虑,少少与之不愈者,阳气未复,病情比较危重。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各种四肢厥冷的疾病都不能用下法,虚象严重都不能用下法。如果误下则利不止。
出现四肢逆冷的有阳虚,有阳气郁闭,都非下法所宜,又有热深厥深者,却有用下法的机会,故、此条虚家亦然也值得把玩。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
先出现四肢逆冷伴发下利的症状如果后见发热,说明阳气来复,阳气恢复到一定程度下利当止。如四肢冷,又开始下利,说明阳气衰弱不能抗争阴邪。
此辨正邪胜负。
 
厥阴病,我在整理的时候吧拆完了,基本都划进各种杂病中去了。



俺得赶紧了,读还没读完.

还没建起来,更不要说拆了


宗源兄拆完还剩点啥没?不妨说来听听,让大家伙学习学习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病伤寒,出现发热症状六天,续之出现四肢厥冷、下利症状九天。厥冷的天数比发热天数多,阳气虚弱,阴寒较重。厥、利为阴寒的病证,应该是不能吃东西,如提纲条里的虽觉得饿也吃不下的,勉强吃下去也要吐出来。现在出现能吃东西,就有反常规了,要注意,可能是中焦机能衰退殆尽,已经不知饥饱的危重情况。病入厥阴,病位比较幽深,病机也更加隐晦,盲目用药是不可取的,条文中列举了一个方法,就是给患者吃点面条这样的素食,如果没出现严重发热的,说明脾胃的运化能力还可以,再进行有效调养,病还可以慢慢好起来。这种时候最害怕的是刚吃一点点东西,热一下子上来,又突然的降下去了,就像残灯将灭时的那种爆火,那就危险了。如果没出现那种险象,过三天再看看他的脉,脉中见到‘热’象,这是阳气来复之象,是好的征兆,可以预期病会在夜半(丑至卯)的时候好转。为什么可以预期他的病会好转呢?可以这么算笔帐,前面发热六天,吃了点东西阳气来复又是三天,加起来就是九天,跟前面出现厥、利症状的九天对等,寒热相抵,气机复常,所以可以预计他的病会在欲解时好转。如果病没好,再过三天,脉还是数的,还是有热象,这就是‘阳有余’了,热多了,就有可能壅滞于肌肤见发生痈疡。
 
厥阴者,两阴交尽也,把这一句话弄明白了,厥阴病就明白一半了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病伤寒,出现脉迟已经有六七天,说明病入三阴,是个阴病,虽然在三阴病中也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病证,如果把三阴病中的下利,当成太少合病的下利去用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治疗,是违法了最基本的先辨阴阳的治病准则,寒其寒,虚其虚,中焦机能败坏,必死无疑。
上条的除中是病所致,此则为医所致,生命至重有贵千金,为医者可不谨乎?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334)

厥冷症状出现发热本来是好事情,是阳气来复,四肢逆冷,下利的症状可以逐渐好转,然而好事也不可太过,如果来复的阳气太过,前面提到的可能发生痈疡,此条说来复阳气过剩,就会出现汗出(有汗壅滞肌肤的机会少了,可能不发痈疡)咽喉肿痛的情况。痹,壅滞不通。跟壅滞肌肤的道理一样,只是部位不同。先厥后热,如果过剩的阳气没有向外发散,下利的症状也应该因阳气的来复而止,若下利没止,过剩的阳气就会虽利入里,损伤血络出现便脓血,便脓血是个坏事情,但另个角度看,他也给邪热找到了出路,不上壅咽喉,就不会发生喉痹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柴桂兄可否讲解一二?

不是我不讲,讲出来也都不认同,就拿经脉与络脉来说就是一个问题,怎么来来说厥阴病,很难,所以还是不说为好,自悟吧,切入点不一样,理解的思路也不一样,不想再争论了,等我写完了,再一块发表吧
 
不是我不讲,讲出来也都不认同,就拿经脉与络脉来说就是一个问题,怎么来来说厥阴病,很难,所以还是不说



还是那话,读《伤寒》有不同观点正常

无观点或只固执一个观点才是有问题

也就是说,按正常当无所谓争论,却可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期待仁兄大作
 
探讨十分必要,应该提倡。
即便观点不同,发生辩论,也是好事。
支持楼主。
 

附件

  • 85.5 KB 查看: 36
白术; 说:
白术 发表于 2015-6-16 08:26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三阴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得生一份阳气则多一份生

这一条蛮有嚼头的,太阳中风的病脉是脉浮,到厥阴中风了微浮反为欲愈,此属眼目。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5-6-17 02:03 编辑

生一份阳气则多一份生

寸口是候阴的.脉沉微小是阴气少.今现浮象.阴气复也.
三阳病是阳多.三阴病是阴少.
三阴为病本阴少而致阳内满.就算有用到附子细辛桂枝之类也是減轻阳内盛之法.因为外面路不道.阳气到不了.这些药是打通外之脉络.阳气外出.内盛自减轻.但这只是治标之策.阴气衰少的根本不解决.阳始终会有余.而在外由于阴气占位.阳气又出不去.
阳明是起始.厥阴是终点.三阳之气最后汇聚于厥阴.厥阴一卡.必致逆满.故尔气上撞心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极生热,阳极生寒。阴阳交替,周而复始。
 
这一条蛮有嚼头的,太阳中风的病脉是脉浮,到厥阴中风了微浮反为欲愈,此属眼目。



虽有有力无力,以及见证不同为辨,同为脉浮,意义却是不同

可见人身阳气,过多不行,过少不行,不守其位也不行

太阳脉浮阳过 厥阴脉浮阳复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极生热,阳极生寒。阴阳交替,周而复始。

如果真能周而复始,则人可不生不灭了

到厥阴病阶段,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生

一种转归是刘老师所说的,阳气来复,一阳渐生,阴寒渐退,病可向愈

另一种阳气一去不复,病入死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