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关于脏腑数目的其他说法,也无不是天人相应的。限于篇幅,只举“九藏”说。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14]

金栋按:“形藏四,神藏五”,见第三节补注。
 
经脉也有过四经脉、十二从脉等说,却也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15]

金栋按: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十二从,是指十二辰。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①四经十二从:‘四经’是指肝心肺肾(脾不独主一时,故不在内。)‘十二从’是指十二辰。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②四经应四时:是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③十二从应十二月:王冰说:‘从谓天气顺从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④十二月应十二脉:是手太阴应正月,手阳明应二月,足阳明应三月,足太阴应四月,手少阴应五月,手太阳应六月,足太阳应七月,足少阴应八月,手厥阴应九月,手少阳应十月,足少阳应十一月,足厥阴应十二月。”
 
总之,尽管《内经》的理论硬核有明显的矛盾和不统一,却都是由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于是,更应该说:《内经》的体系就是天人相应体系。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还要问:

《内经》还有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等学说,莫非它们也都是天人相应的推演吗?

答案是:基本上如此。
 
限于篇幅,不一一举经文详细说明,只略说一下脉诊和运气。

《内经》论脉象,主要讲四时五脏脉。其中这样讲平人。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16]

金栋按: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春夏人迎微大寸口,秋冬寸口微大人迎,即应四时也。”

显然,脉不应四时就是病人了。

至于五脏脉怎样应四时,经文很多,也很容易查到,不再举。
 
运气学说更是完全在天人相应观念下推演出来的。

我们且看两段经文。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17]

金栋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志,“喜怒思忧恐”与“喜怒悲忧恐”,二论不同,而林亿等《新校正》采取折衷之法以解说之。

《阴阳应象大论》《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又本篇下文‘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玉机真脏论》作‘悲’,诸论不同。皇甫士安《甲乙经•精神五脏篇》具有其说。盖言悲者,以悲能胜怒,取五志迭相胜而为言也。举思者,以思为脾之志也。各举一,则义俱不足,两见之,则互相成义也。”

七篇运气大论,乃晚出作品,其五行理论相当成熟,五脏之志(喜怒思忧恐)亦成熟之理论,而《阴阳应象大论》下文亦云“脾在志为思”,故作“思”为是。

论言五运相袭,王冰注:“论,谓《六节藏象论》也。运,谓五行,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者也。”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18]

金栋按:王冰注:“夫道者,大无不包,细无不入,故天文地理人事咸通。三阴三阳,司天司地,以表定阴阳生化之纪,是谓位天位地也。五运居中,司人气之变化,故曰通于人气也。‘先天后天’,谓生化之变化所主时也,太过岁化先时至,不及岁化后时至。”

《素问•著至教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我想,初学者也能看出,这两段都是在讲人如何与天地相应。
 
四、天人相应的思想背景

为什么《内经》如此钟情于天人相应呢?

这是由于,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他说: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为人者天》)

金栋按:人的身体,是禀受天数变化而成的。

董仲舒,见第四节及第五节补注。
 
又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按:似有脱文)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谋,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人副天数》)

金栋按:以上为《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之大部节选,《灵枢•邪客》篇“天人相应”之内容,或受此启发而类比推演。

本篇认为天与人是同类的,人副天数,天人一致;天与人同类相感、同类相动。天地生人和万物,人比万物更尊贵,其原因在于其他生物得天地之气少,而人得天地之气多。所以人无论是从类的角度(副类),还是从数的角度(副数),都和天是一致的。如从类的角度看,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头发像星辰,耳目像日月,鼻口呼吸像风和气。从数的角度看,人有小关节三百六十节,和一年的日数相当;大关节十二节,和一年的月数相当;人身体内有五脏,和五行数相当;外有四肢,和四季数相当。眼睛一开一闭,和昼夜相当;性情有时刚强,有时柔和,和冬季、夏季相当;有时悲哀、有时欢乐,和阴阳之气相当。这些都说明天与人是合一的、同类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互相触动。(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年版)
 
又说:“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爱,而岁数终矣。”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官制象天》)

金栋按:探求天数的奥秘,没有比在人身上探求能更好说明的。人的身体有四肢,每段肢体有三节,三乘以四为十二,十二节相互支持,人的形体就树立起来了。上天有四季,每一季有三个月,三乘以四为十二,十二个月相互承接,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
 
当代人不大会基本上同意董氏的上述见解。《内经》时代及以后的多数古人则认为是真理。由上述《内经》引文可知,董氏的思想在《内经》中无不具备。这是当时的思想背景使然,不值得奇怪。

关于人如何具体与天地相应,《内经》的说法和《春秋繁露》不完全相同,《内经》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但毫无疑问,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五、比类取象、人副天数和推理

《内经》类似演绎体系,即它是从上面提到的逻辑起点推演出来的。为什么不能把它看作标准的演绎体系呢?

金栋按:演绎,《汉典》云:“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
 
首先因为它的推演结论,常常超出它的大前提(即逻辑起点)。

其次是《内经》在重大问题上,几乎完全依靠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理。

我们承认,天人相应在很多个方面是正确的。比如,人确实以天地之气生-构成人体的物质来自自然。人类作息最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这个周期当中,人的养生最好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

金栋按:如人体生物钟现象。所谓生物钟,《汉典》云:“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节律。这种节律经过长时期的适应,与自然界的节律(如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相一致。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花,候鸟在每年的一定季节迁徙,就是生物钟的表现。”

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 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百度百科)
 
但是,“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经”,“内有五藏,以应五音……外有六府,以应六律”等推演则超出了天人相应的大前提。

即便承认天人相应包括天人同构,也不能说四时和十二月这种时间概念和四经、十二经脉这种空间概念应该同构。因为二者根本不是同类事物,不能据以进行类比推理。同理,也不能由一年有365日,推演出人体有365个穴位。况且,汉代之前的历法就规定,每19年约有7年是13个月。12个月的一年约354天。13个月的一年约384天。即一年不是恰好12个月,更不是恰好365天。于是,上述推演就更加不能成立。

金栋按:十二经脉亦是由一年十二个月推演而来,所谓“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等,至今解剖未能证实,然仍在穷尽人力、物力而欲证明之,实则枉然也。所以赵先生说:“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五讲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同理,由一年365日,推演出人体有365节、365络、365溪谷等,与实际解剖亦不相符。

另外,《内经》还有人体二十八脉以应天周二十八宿之说,“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灵枢•五十营》),其“一万三千五百息”等内容,至今仍是争议的未解之谜。愚见天人相应,未必皆然!
 
那么,为什么古人毫不犹豫地这样推演呢?

主要是古人相信比类取象的推理方法是有效的。特别是董仲舒进一步把比类取象发展为人副天数,上述推演就有了根据。他说:

“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其无形者;拘其可数,以著其不可数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也,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人副天数》)

金栋按:人副天数,即人与天同类、相应、符合。

对于可以用数目来计算的,可以在数目上相符合。对于不可以用数目来计算的,可以在类别上相符合。不论是数目相符合,还是类别相符合,都应该和天相符合,天人一致、天人同类。所以陈列出可以看见的人的有形的身体,来显示出不可以看见的人的无形的精神情感;捕捉可以用来计算的,来显示不可以计算的。这就是说天人感应之道也是依照类别来相互感应的,就好比从形体而言,天与人在数目上是相合的。(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
 
总之,勉强地“副数”和“副类”-提别是前者-是《内经》体系违背形式逻辑的根源。

比类取象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至此,需要联系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形式逻辑有三种推理方法,即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属于必然性推理。即只要前提真,推出的结果必然真。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是或然性推理。即前提真,推论不一定真。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更是或然性推理。总之,对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要时常保持警惕。

金栋按:或然性,即不确定性、不准确,或是或非。
 
从字面上看,比类取象-特别是比类,就是类比。实则不完全如此。

浅见以为,比类取象是联想思维,应该看作类比推理的初级形态。联想推理很不严密,却非常活跃,至今还很有用。网上搜索和电脑中文输入软件,就充分运用联想。很多人都体验过,联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

再详细一点,应该说:比类和取象不完全是一种思维方法。比类接近于类比。取象就是观察表象。联想众多的表象,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即看看能否归类或比类。
 
《内经》论治,也首推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说: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金栋按:比类9见于《内经》,而《示从容论》则6见,其中或有指古经篇名者。如《素问注证发微》云:“观前后篇内,俱有比类,系古经篇名,然实以比方相类为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亦云:“但本篇名《示从容》,又下文多次‘比类’、‘从容’并提,甚至有‘明引比类、从容’,可知‘从容’与‘比类’皆为古医经篇名,而且是最重要的悟道治学方法。比列同类,分别异类,依从模式,求其所属,乃是中华医道独特的诊治方法。”

化之冥冥,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化,演绎变化。冥冥,喻病机无形而深玄莫测。张介宾:‘把握化于莫测之间而神无方也。’”

这句话是说:高明医生治病,则是遵循法度,引物比类,通过思考分析,随机应变的,察上可以及下,何必拘守经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比类取象”连写,不见于《内经》。“比类”在《内经》中约9见。“取象”也不见于《内经》。但是,《内经》中无疑有很多取象推理。说见下文。

追溯比类和取象的出处,最好先看看董仲舒怎么说。

《春秋繁露》中,也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但是,其中2见比类,3见取象。审其意,就是《内经》中比类和取象的意思。不再引用原文。

金栋按:《春秋繁露•玉杯》:“繙援比类,以发其端。”

《观德》:“况生天地之间,法太祖先人之容貌,则其至德,取象众名尊贵,是以圣人为贵也。”

《天地之行》:“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为人臣者,其法取象于地。”
 
不过,比类和取象思维起源很早。古人亦很重视比类取象。

《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金栋按:孔《疏》:“‘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变通莫大乎四时’者,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谓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若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圣人象之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者,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为四象也。”

又,四象,谓金木水火,或太少阴阳,亦或四时春夏秋冬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