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5-8 15:57 编辑
【原文】又梓慎⑴曰:“岁在星纪⑵而淫于玄枵⑶,以有时灾,阴不堪阳⑷。”(《左传•襄公十二年⑸》)这是公元前544年占卜灾祥的记载。
再查《左传》中所有用《易》占卜之记载,均不以阴阳为说。故大致可以肯定,至公元前544年,阴阳还未与《易》糅合。《易》中早期表示对立的概念不出日月、阴暗、雌雄等。早期《易》之外的阴阳较为抽象,亦未发展至天地之道这种地步,而且多为占卜及星象家使用。
此外,《管子》一书中有“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⑹。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⑺,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⑻。”(《管子•乘马⑻》)“阴阳者,天地之大理⑼。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⑽……(《管子•四时⑽》)接着竟讲起五行归类来,与《内经》说相差无几。①
【自注】①《管子•四时》关于五行归类的论述如下: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⑾。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⑿则生祸。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
东方曰星⒀,其时曰春⒁。其气曰风⒂。风生木与骨⒃,其德喜嬴,而发出节⒄时,其事号令⒅,修除神位,谨祷獘梗⒆,宗正阳⒇,治提防(21),耕耘树艺。正津梁(22),修沟渎,甃屋行水(23),解怨赦罪,通四方(24)。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25)。星者掌发为风(26),是故春行冬政则雕(27),行秋政则霜(28),行夏政则欲(29),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30)。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31)。四政曰:端险阻(32),修封疆,正千伯(33)。五政曰:无杀麑夭(34),毋蹇华绝芋(35)。五政苟时(36),春雨乃来。
南方曰日(37),其时曰夏(38),其气曰阳(39),阳生火与气(40),其德施舍修乐(41),其事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42),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动阳气(43)。九暑乃至(44),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此谓日德(45)。
不过,专家们多认为《管子》成书下限甚晚。故不足为确定阴阳五行说发展时限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