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0/29
- 帖子
- 112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18
本帖最后由 杏徒 于 2015-3-22 21:48 编辑
(一)固执经方
在给自己、家人用药和初行医诊治过的近百例患者的处方中,每一张都是严格的经方,原方原比例或原剂量,增减药物也是严格遵守《伤寒杂病论》原文,收效却较少。是自己对《伤》理解太浅薄,没选对方药,还是治病不能死守一方一药,三百多首方剂,不能通治所有疾病?近一年得到的点滴经验说明,上述二者原因皆有之。
最初诊病,让病人先叙述症状,然后在头脑里搜索、罗列、比较与患者描述相类的条文,以条文来套问未谈及的病情,比如言口苦,而未说及饮食,就以小柴胡汤相应条文询问是否食欲不佳、胸胁苦满……若多数符合,便如获至宝,毫不犹豫,不增不减,行云流水般在处方签上写上烂熟于心的小柴胡汤方药;若不符合,则选择相似度大些的方子,择其‘合’者而从之,其不‘合’者而忽略之,生搬硬套,如此使用经方,治疗效果可想而知,如
例一:
刘某,男,57岁
初诊 2013.11.18
两胁下疼痛,按之可缓,食则呕吐,一年;晨吐清涎,每日不定时头痛,半年;晨口苦、口干,多年。西诊:乙肝小三阳。
舌质暗红。
右寸沉微,关小弱,尺沉小弱;
左寸尺沉细,关弦紧。
根据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使用原方,每两5克计,1剂,无效。现在反思,患者虽有食则呕吐、晨多清涎、每日头痛,但还伴口苦、口干,舌质暗红,这些信息提示病机不属于寒,明显不符合吴茱萸汤证,我却不综合考虑,当然效果全无。
刚行医时,所备药材仅60味左右,全是《伤寒杂病论》中出现过的,直到近三月临证时发现自己思路太狭窄,所备之药远不够应付复杂的病情,才开始少少增添一些《伤》中不曾出现的药物。所用之方也很少原方原比例模式,处方前胸中没有固定成方、底方,处方完毕,才想起这方跟某方有些相似,或者完全找不到跟它相近的底方。
(一)固执经方
在给自己、家人用药和初行医诊治过的近百例患者的处方中,每一张都是严格的经方,原方原比例或原剂量,增减药物也是严格遵守《伤寒杂病论》原文,收效却较少。是自己对《伤》理解太浅薄,没选对方药,还是治病不能死守一方一药,三百多首方剂,不能通治所有疾病?近一年得到的点滴经验说明,上述二者原因皆有之。
最初诊病,让病人先叙述症状,然后在头脑里搜索、罗列、比较与患者描述相类的条文,以条文来套问未谈及的病情,比如言口苦,而未说及饮食,就以小柴胡汤相应条文询问是否食欲不佳、胸胁苦满……若多数符合,便如获至宝,毫不犹豫,不增不减,行云流水般在处方签上写上烂熟于心的小柴胡汤方药;若不符合,则选择相似度大些的方子,择其‘合’者而从之,其不‘合’者而忽略之,生搬硬套,如此使用经方,治疗效果可想而知,如
例一:
刘某,男,57岁
初诊 2013.11.18
两胁下疼痛,按之可缓,食则呕吐,一年;晨吐清涎,每日不定时头痛,半年;晨口苦、口干,多年。西诊:乙肝小三阳。
舌质暗红。
右寸沉微,关小弱,尺沉小弱;
左寸尺沉细,关弦紧。
根据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使用原方,每两5克计,1剂,无效。现在反思,患者虽有食则呕吐、晨多清涎、每日头痛,但还伴口苦、口干,舌质暗红,这些信息提示病机不属于寒,明显不符合吴茱萸汤证,我却不综合考虑,当然效果全无。
刚行医时,所备药材仅60味左右,全是《伤寒杂病论》中出现过的,直到近三月临证时发现自己思路太狭窄,所备之药远不够应付复杂的病情,才开始少少增添一些《伤》中不曾出现的药物。所用之方也很少原方原比例模式,处方前胸中没有固定成方、底方,处方完毕,才想起这方跟某方有些相似,或者完全找不到跟它相近的底方。
附件
-
902 KB 查看: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