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养生大成:中医养生有哪些特点

七、平衡协调

平衡协调的养生观其含义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周边生活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等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过程中,无论饮食起居的方式、精神情志的状态、学习工作的状况、休闲娱乐的方式、社会交往的形式、甚至自然环境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难以预知的变化,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内容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相应调整,才能随时维护好动态的平衡协调,增强人体自身的协调和适应性。
人生历程其实就是一个阴阳运动的平衡过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协调平衡的统一体。协调是指人体自身的生理状态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和谐的关系;平衡是指人体各系统之间正常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以及机体与外在世界物质和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协调平衡就是运用阴阳平衡的规律,协调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内外协调的动态平衡。
协调平衡是生命整体运动过程的核心。中医养生的根本任务就是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协调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达到内外的协调平衡。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特别是当代一些所谓的“文明病”大都是因为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平衡失调引起的。因此,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和平衡就自然成为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内经》中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理论,而“和谐”和“中和”亦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医养生学理论注重平衡和协调。人一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阴阳运动的动态平衡过程,人体内的各种代谢谢活动必须有升有降,有出有入,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要互相协调。心理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治愈,生理上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心理上的调摄来治疗。
整体而言,正确的养生就是要做好“三个和谐统一”,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统一,人体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而要做好这三个和谐统一,首先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养生的环境,在生活中尽量多接触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绿色植物与人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人体内部各个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依赖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有动必有静,大自然具有充分的自我平衡的能力,如生态环境的稳定自调,就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规律。人体自我平衡的协调能力也是惊人的。包括生理上的自我平衡和心理上的自我平衡。这种平衡主要通过脏腑功能,气机的升降出入,各个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以及经络中气血的多少来调节实现的,如以脏腑而言,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是通过十二脏之相使来实现的。正如《内经》所言:“十二脏之相使……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脏腑之间具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自我平衡的协调能力。
人体是由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所构成的,这五大生理系统的动态平衡则是通过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不同运动形式来完成的,也就是人体的气化过程。这是在养生中必须要关注到的。气化主要指人体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谢及其相互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气化的过程,实际上主要包含了人体内各种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根据元气论的观点,机体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性质属阴;气宣散则产生运动,其性质属阳。气的阴阳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就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的生理学基础。气正常的运动变化过程,就促使机体产生了生、长、化、收、藏有规律的生理变化。气的转化和合理的运行形式就为人体中精的转化、血的生成和循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及排泄、食物的运化、营养的吸收和转化、代谢谢废物的排泄、筋骨关节的濡润、肌肤的润泽以及人体抗邪防病的能力等提供了生理基础。因此,人体生理功能主要依靠于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气化活动是所有人体生理过程动力的根源。
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在生理活动中的运动方式是保持气化正常的关键因素。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有些气需要升,有些气需要降,有些气需要出,有些气需要入。古人经常用升降运动来解释天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内经》即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即以自然界云雨的现象来阐释天地之间的升降转换过程,并又以气的升降来解释人体的气化代谢谢过程。
气的升降运动主要取决于脏腑的功能特点,每一脏腑对于人体一身之气的升降皆有其特定的作用。气的升和降、出和入,都是对立统一的一组矛盾运动,它们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整个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但从局部来看,并非人体的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而是各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心火宜降,肾水宜升等。而从机体的整个生理活动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协调,生理活动才能得到正常的维持。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平衡协调整个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重要因素。
 
(一)脾胃是气机之枢

脾胃的气化运动,对于人体很多的生理代谢谢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脾胃在这些代谢谢过程中的很多方面都处于中心地位。脾胃之所以能在生理上发挥中心环节的作用,是因为脾胃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所有脏腑获取营养的重要来源;在解剖位置上,脾胃亦处于人体的中心部位,是很多生理活动和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中心环节。正常的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一身之气的升降运动方式,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
脾胃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辅相成。脾属阴,其气主升清,负责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进一步化生气血。胃属阳,其气主降浊,把饮食糜团下输于大、小肠,从而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可见,脾胃之气的升降功能对人体气血的形成和中焦之气升降的协调平衡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二)肝肺是气机之轮

中医学认为“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这里的“左”和“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解剖学上的方位概念,而是五行学说中的归类方式,即木(肝)应于左,金(肺)应于右。肝居下焦,其气升发向上;肺居上焦,其气肃降下行。肝肺配合,维持了人体上焦和下焦、脏和腑之间气机平衡协调的正常运动形式。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就曾指出,人与天地自然相应,肝升于左,其气上升;肺降于右,其气下降。升降相宜,气行则从容舒畅……肝升气于头和上窍,肺降气于内脏和筋骨。肝肺相合,气血从和畅达,脏腑趋于平和。
 
(三)心肾是气机之根

心位于上焦,主藏神,其五行属火;肾位于下焦,主藏精,其五行属水。在生理情况下,心火应下降于肾,与肾阳相合温养肾水,维持肾水不寒;肾水则要上济于心,与心阴相应制约心火,保证心火不亢。心火下降和肾水上升保证了水和火、阴和阳、上和下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医学将其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就心肾的这种平衡关系而言,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呢?心属火,与八卦中的离卦相应,火中有水;肾属水,与八卦中的坎卦相应,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故而心气方可下行;水中有火,故而肾水才能上行。若肾阳虚不能使水上行,则会导致水不上济于火;如果心阴虚不能使水下降,则会导致火不下行于水。其结果,则会导致“心肾不交”或“水火不济”。心肾相交是气机升降的根基,因为心肾直接影响着其他脏腑的气机运行。如肝肾同源,肾水不足,则可导致肝阳过度上亢,影响肝肺的气机运行;而脾胃的收纳和运化功能也需要依靠心肾之气的升降协调。
 
八、方药养生
方药养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一种养生方法,是传统中医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方药养生要遵循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合理的使用药物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起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问寒热、不辨虚实、不知表里、不论上下,盲目滥用则适得其反。运用方药养生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谨慎用药,切忌滥用

可以用于养生的方药很多,且其中有很多属于补益药物,因此生活中有一些人就误以为多用补药就可以起到养生的作用,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通常,补益药物主要适用于年老体虚之人,这些人一般都有生理机能减弱的特点,抗病能力低下,身体虚弱,适当使用补益药物确实可以获一定疗效。但是可以用于养生的方药不仅仅只限于补药,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如果只是一味蛮补,反而会导致病邪稽留于内,养痈成患。反之,若不顾老人体质虚弱的生理特点,滥用攻下、通导之药,则会诛伐太过,导致更加虚弱,甚至促其早亡。所以,临床中在针对年老体虚的患者运用方药进行养生时,切忌随便滥用补药或攻药,一定谨慎选择。
 
(二)顺应天时,因时择药

一年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气化规律,与之相应的就出现了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而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受天地之间气化规律的支配,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所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宣泄,气血趋向于人体肌表,表现为腠理松弛、毛孔开泄、多汗;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人体内在,表现为腠理致密、毛孔闭合、少汗多尿。这种正常应时而变的生理现象反映了人体是受时间和气候变化规律影响的。如果外在自然界环境发生反常变化,而人体的调节能力又不能与之相适应,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而导致疾病产生。如夏季酷热就多发中暑,冬季严寒则多发伤寒。因此要与自然相适应,谨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在选择方药之时,要注意春夏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导致开泄太过,耗损气阴;秋冬要慎用寒凉药物,以防耗伤阳气。同时,选择方药养生时,还要注意顺应主时之脏的生理特点,即:肝应春,主生;心应夏,主长;脾应长夏,主化;肺应秋,主收;肾应冬,主藏。
春季气候逐渐温和,万物生机复苏,是四季里多病的时期,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而且肝病也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另外,肝气过于旺盛会导致脾胃功能受到抑制,故选择方药时应以清润、柔和、平缓为原则,可参考“省酸增甘”以顺肝生发之气的用药法则。同时,也要注意调和脾胃,使五脏六腑之气趋于平稳,从而能有效防止各种春季常见病的发生。
夏季阳气升腾,万物生长最为繁茂,选择方药则应以甘平、甘凉之品为主,不宜过用燥热温补之药,以防止燥热助火伤津;长夏湿热交蒸,特别是南方湿气较重,长夏在五行中与土相应,与中医五脏中的脾相应,而脾性喜燥恶湿,所以长夏多患湿困脾胃之病,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此时的方药养生应以清补之品为佳,辅以芳香化湿、助脾运脾之药,以防止湿热困脾。
秋季由热转凉,万物亦由“长”转“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同时又气候干燥,易伤人体阴液,肺气旺而肝气衰,脾胃易受其影响,故秋季方药养生要以养阴润燥为主,以助人体阳气内收,同时再辅以补养气血之药,忌服温散伤津之品。
冬季阳气内伏,万物生机闭藏,与之相应,人体阳气内藏于肾。选择方药养生时要遵循冬令进补的原则以顺应养藏之势,宜用温润益精之品,以补益肾气。但同时还要注意冬季人体阳盛于内,而阴气则不足于内,不可过服温热之品以免伤阴太过,可适当选择凉润、滋补阴精之品,以使阴阳互生互化。
总之,应时选药必须以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为准则,维持人体五脏生理活动正常,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平衡。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三)根据体质,因人择药

因人择药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生理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方药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人的禀赋强弱不等、年龄长幼有别、生活环境又有优劣之分、再加上地区间的差异等,决定了不同个体的生理、病理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因人择药就显得尤为必要。
 
1.体质
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体质的差异其实是个体脏腑阴阳气血盛衰不同的一种具体反映,并会对病理表现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方药养生方面就应该根据以下不同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用药。
(1)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体力和精力普遍不足,不能耐受劳作,抵御外邪的能力低下,常有少气懒言、疲劳乏力、自汗多汗、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软弱等表现。在方药养生方面,可适当选用甘温益气之品,如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黄精等。
(2)血虚体质:血虚体质的人由于阴血不足,常见面色无华,视物不清,口唇、爪甲苍白,头晕眼花,睡眠异常,四肢麻木,女性则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白,脉细无力等表现。在选择方药养生时宜适当选用甘温补血之品,如熟地、阿胶、何首乌、当归、参三七、红枣等。
(3)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常有阴虚不足、阳热偏亢的病机变化。常见形体消瘦、面热潮红、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在选择方药养生时宜适当选用养阴润燥之品,如麦冬、天冬、南北沙参、玄参、生地、玉竹、石斛、百合等。
(4)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常有脏腑虚寒、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低下的病机变化,且阳气不足,主要以心脾肾阳气不足为主,常见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冷痛,或胃脘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在选择方药养生时宜适当选用温阳散寒之品,如鹿茸、肉苁蓉、杜仲、附子、肉桂、干姜、生姜、吴茱萸等。
(5)痰湿体质:痰湿是由于人体内水液代谢谢异常而产生的。痰湿体质的人多有咳嗽痰多、头昏嗜睡、肠胃不适、身体困重乏力、体型偏胖等表现,且易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肥胖症等疾患。典型患者常伴有舌胖苔腻、脉滑。在选择方药养生时可适当选用燥湿化痰、健脾利湿、芳香化湿等药物来进行调养,如半夏、陈皮、白扁豆、茯苓、车前子、冬瓜皮、藿香、佩兰、薏苡仁等。
(6)瘀血体质:瘀血主要是由于血脉不畅所致,气血不通易产生疼痛的症状,且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疼痛加重为主要特点,常伴随性格抑郁,容易急躁,失眠健忘,面色黧黑,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并易导致出血、肿块、中风、冠心病等,其舌质多有瘀点、瘀斑,脉象多细涩。在选择方药养生时可适当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调养,如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当归、益母草、延胡索、鸡血藤、三棱、莪术等,并根据气和血之间的关系酌情配伍补气或理气药,以达到补气活血或理气活血的治疗目的。
 
2.年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因此根据不同的生理阶段选择方药进行养生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血未盛,脾胃虚弱,耐受力差,容易发病,且传变迅速。在选择方药进行养生时因注意顾护脾胃,处方用药时要注意轻灵,尤其慎用大苦大寒、辛温大热、峻下有毒之品。而且小儿生机旺盛,只要喂养得当,生长发育正常,即使是体质虚弱者也不可乱用补益之品。
老年人脏腑气血等生理功能都逐渐开始衰退,在选择方药养生时要注重养护脾肾,同时兼顾他脏,所用之药药性宜趋于平和,药量不可过重。
 
3.性别
男女性别不同,生理上也有其显著差异。女性在生理上有经、孕、胎、产、乳等特点,且女性的感情又相对丰富,容易产生情不自禁的情况,所以,在选择方药进行养生的时候要结合这些特点。如妊娠期女性要慎用通经活血、行气破瘀、辛温燥热、大苦大寒、毒性较大,以及药性猛烈之药,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
根据体质,因人择药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在实际运用中要求医生一定要注重个体的体质,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分清寒热虚实,辨别脏腑阴阳,合理选用不同的方药,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益寿延年的效果。
 
(四)辨别虚实,因证选药

辨别虚实,因证选药也是方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如前所述,人的禀赋不同,体质有强弱之别,因此在选择方药进行养生时一定要注意有的放矢。
久病或长年失养的体虚之人和老年人一般会伴随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及脾肾两虚等证型的存在,但临床中通常不会出现非常典型的表现,很多临床症状也不是单独出现,而往往是混杂在一起。因此,在选择方药养生时,需要全面考虑,注意补勿过偏、补勿太过,以免因用药错误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以补益为主要目的的养生方药,其组方必须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阴阳并举,寒热调和,气血同治。正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又如吴鞠通所言:“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方药养生是年老体弱者养生重要的辅助方法,自然可以补虚为主。然而,也有很多人是体盛而本实者或体盛而邪实者。所谓体盛而本实者,如徐灵胎所言:“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盛者,当补其阴……而阳之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若偶有风寒、痰湿等因,尤当急逐其邪。”当今社会物产极其丰富,生活非常优越,人们往往过于重视进补。然而,因过食膏粱厚味而导致的形体肥胖、气血痰食壅滞已成时下社会中的重要致病隐患。因此,泻实通导之法也是养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早在《中藏经》中即有“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之论。而体盛邪实者,则需注重祛邪,祛邪的具体方法有汗、吐、下、清、消等,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切不可因体盛而过分地攻伐,因为攻伐太过又易伤正气,不但起不到养生、益寿延年的作用,反而会损伤人体正气。因此,在方药养生中运用祛邪法时,应以不伤其正为准则。
 
(五)扶正祛邪,合理攻补

年老体虚之人大多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所以容易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两种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但具体使用时又常常要相互兼顾,需仔细衡量虚实孰轻孰重。若是实多虚少,则应以攻为主,以补为辅;若是虚多实少,则应以补为主,以攻为辅。前人早有攻补兼施之法,但具体运用之时则又有攻多补少、补多攻少、寓泻于补、寓补于泻之不同。
 
(六)稳中求养,循序渐进

衰老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缓慢而渐进的过程,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平时的保养有别,即使是生理年龄相同的人,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征象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衰老又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选择方药进行养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养生方法,对推迟和延缓衰老确有一定实效,但其效果通常不会立竿见影,往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非但没有补益的作用,反而会有害处。所以,不宜骤补,宜稳中求养,循序渐进,这也是方药养生中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