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

但经典永远就经典!成败都是!呵呵!其实愚于经典还没有入门
 
但经典永远就经典!成败都是!呵呵!其实愚于经典还没有入门

嘻嘻,咱再唱回反调:经典只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是经典。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在中国、在亚洲,也或在世界更多的范围内是经典,出此范围,未必就有人认为它是经典。再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在中国的2000年前,或许再往后的2000年内可能一直是经典,但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未出世之前呢,有人会认为它是经典吗?再在若干年后,科技高度发达,人类已经没有了疾病,哪还需要这样的经典吗?不需要它了,人们还会把它当做经典吗?
呵呵,只是抬高。
 
学中医的人以为得了个方子跟得了个宝似的,不懂阴阳他就是一张废纸!!
 
谈“理法”和“方论”
在我看来,“理法”是医生对一个人患病的成因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病是怎样形成的?该如何进行治疗?“方论”是对你所开之方的立方思想、用药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理法比方论更重要,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理法,再好的“方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
举个例子:土枪老师有两则医案,一个是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泻泄,一个是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泻泄的。为什么这两个方都能治疗泻泄?让我分析那就是这两个案例所述的泻泄,都属于“功能性泻泄”,所谓“功能性泻泄”就是指“非细菌、病毒引发的泻泄”,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肠胃“罢工”而停止工作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每一条经脉就像是一台发动机,负责肠胃功能这台发动机一旦失去“燃料”也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止运作,这里所说的“燃料”就是胃阴(胃液)。我们常说的“五更泻”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治疗上一方面要补充胃阴,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温度,用来使已经“熄火”的“发动机”再重新“点火”“燃烧”起来,这就是我们对“功能性泻泄”所采用的“理法”。所以中医土枪老师所采用的用桂枝汤和真武汤治疗泻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只要“理法”找对了,我们在用药组方上的选择性就很大了,不难想象,我们用四逆汤和四逆散加味是不是也可以治疗?

《伤寒论》中仲景在治疗外感(伤寒)时,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传变”?那是因为在高热和用药(太过温燥)的双重作用下,体内的“燃料”相继出现短缺,致使负责各种经脉的“发动机”出现“停机”现象。先是第一台发动机出现了“停机”,紧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最后不得不进行“回阳救逆”(加热升温)。
《伤寒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方论而没有理法”。条文中所列出的“脉和症”并不能代表理法,脉和症只是一种“表象”,用表象去代替理法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谈“理法”和“方论”
在我看来,“理法”是医生对一个人患病的成因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的治疗方法,也

学习理法必须从内经着手。不错再好的方,若不眀理亦是无用。伤寒对现在的我来讲甚至排在本经之后,前两部不读懂,伤寒不会有大进步
 
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除非谁住在月球,不是肉长的,经典就不再是经典。

问题是,说经典败的,经典读、用的怎么样了?
 
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除非谁住在月球,不是肉长的,经典就不再是经典。

问题是,说经典败的,经典

我在评说经典,并不是否定它不是经典,而是不去迷信经典。就象你心目中的恋人,你说她身上没有缺点,那是因为你爱她,因为她对你有一种“神秘感”,为什么时间一久你又不爱她了?那是因为你太了解她了,因为了解,先前的那种“神秘感”自然就消失了。多数人爱《伤寒论》,在吹捧《伤寒论》,那是因为《伤寒论》的那种“神秘感”依然存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她。不了解的东西人们往往会把她视为“神”,因为只有神才是完美并且毫无缺点的。
 
学伤寒,是为了活用伤寒,随症加减。伤寒给人以绳矩,就像象棋,但用时应灵活多变。象棋走法简单,与人下棋,高手能出奇制胜,伤寒高手也一样。有人下棋一辈子也不过输赢各半,QQ象棋高手很少输,慧根高低决定人的造艺高低。
 
活用伤寒论这事,怎么算是活用呢?哪位举个病例,证明一下是活用,这不就结了吗?
 
活用伤寒论这事,怎么算是活用呢?哪位举个病例,证明一下是活用,这不就结了吗?

嘻嘻,说句笑话:活用,当然是活着的时候用了,死了还怎么用。呵呵。
 
用小青龙汤治疗闭经
中秋节前,远在大兴的侄女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两个多月不来月经了,问我是不是吃点中药调理一下?我说可以试试.后来就让她传了张舌照过来,结果跟我想象的一样:舌体胖大.因为自从她生完小孩之后,身体发胖一直就没下来,一米六多点的身高,体重竟然高达140多斤.那时我就曾经告诫过她要控制体重,不然会出问题的.果然还是出了问题.然后我把药方用QQ给她发过去,用的是小青龙汤加味.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心想,对于阳虚症,即便治不了也没有什么坏处.麻黄8、桂枝10、干姜6、细辛6(后下)、水半夏25、五味子8、白芍25、大枣6枚、生赭石15、山药15、生地15、甘草6.(单位:克)。细辛到最后放,煎5分钟就可以了。买3剂,3天1剂.结果她到药店买药时给我打来电话说,细辛只卖给3克,不卖给6克,我说3克就3克吧,人家不卖你那没办法.就这样调整为"细辛3克".中秋节过后我给她打电话,问她"药吃完了没有?"她说"没有",我问"为什么?"她说"吃了一副,过了两三天月经就来了,正好赶上中秋节,就没有再煎".结果的确超乎想象.因为在这个方里几乎没用什么"调经药".
至于为什么要选用"小青龙"?我在本贴"活学活用小青龙"一文中对小青龙做了详细的刨析.所以说,小青龙虽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但不要被<伤寒论>所困住手脚.我说过,小青龙汤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解表",用"生命燃烧"理论来分析,它的作用我只认两点:一是加热温通,二是祛痰湿.赭石的加入可以起到间接补血的作用.
 
楼主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学医心得,论坛需要百花齐放,各舒其见。说话不要太苛刻。干的不如看的。干活的总是招赖地。有本事写一篇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
 
嘻嘻,说句笑话:活用,当然是活着的时候用了,死了还怎么用。呵呵。

正反都是道。老师一定能写出反《伤寒论》的著作
 
伤寒论如何败了?

嘻嘻,咱认为群医迷信于《伤寒论》,不能理智地看待社会上发生的所有问题,使《伤寒论》成了影响中医发展的桎梏。但《伤寒论》的确在它出世以后的任何时期都促进了中医的发展,成就了许多历史名家,的确是患者的福音。故,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
 
楼主高见,正道殊途,取效是道。
 
嘻嘻,高抬了。咱就是到下一辈子也不可能有哪本事。

老师何必谦虚?我就在您的指导下(冬天烂叶子堆浇水发热),发明了塑料敷贴法治疗风湿痹症。效果超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