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脉心得

希望先生继续分享自己的学习、临诊经验!多谢了
 
很好的心得体会,谢谢分享
 
楼主高论,学习了,有机会再请教
 
写得很精彩,希望先生继续分享自己的学习、临诊经验!多谢了
 
老师讲的真不错,和我的学医想法路径差不多吧,我目前呢,也处于刚贯通六经的阶段。对于脉诊,老师文章中说的沉细数,定少阴,清上温下,等等吧,真是发自内心的经验,有待临床考证。
在这里,很想和您多加的交流,我本人其实是学院出来的,的确脉诊很差,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知道帮助,我的联系方式是,QQ:1836592393.诚心学习脉诊知识!
 
老师您好,我看了您的学医经历和思维构成,觉得和我的想法很像。所以希望和您多交流,把中医的精髓——平脉辨证进行到底。再次希望您可以加我的QQ:1836592393.谢谢~~
 
脉和证同样重要,初接触临床者,还是先问清证为妙,虽说有舍证从脉的,但大部分情况下,脉证还是相符的。
很多伤寒家和经方家,往往见证就出方,效果还很好。
今天看刘绍武医案,一病人发热恶寒,经治疗寒去热退,三四天后又反复,发热恶寒,自汗出,两小腿抽筋疼痛,脉浮而弱。刘绍武徒弟判为桂枝证,开处方与病人。回去和老师汇报,老师说,你错了。
请问楼主,这徒弟错了吗?根据症状和脉象,判断什么证才对呢?
 
本帖最后由 白骨道人 于 2015-7-22 12:21 编辑

还是相符的。

按二十九条的内容来看是:“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但,可能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桂枝汤证吧,脉证都比较符合该证。还请解说下,这个病案有启发性!
 
脉和证同样重要,初接触临床者,还是先问清证为妙,虽说有舍证从脉的,但大部分情况下,脉证还是相符的。

回复金凤蝶先生:赞成“脉和证同样重要”,赞成“先问清证为妙”。窃以为不仅是初接触临床,即是临床高手,更当以脉印证,以证印脉,然后处方施治。
关于脉证不相应,舍证从脉的情况我遇到的很多,舍脉从证却是未曾遇到。譬如多汗证,气虚多汗脉浮虚,阳明多汗脉浮而大,阳明府实证脉实不浮,少阴亡阳即可瞥瞥如羹上肥,亦可细紧不浮,这些情况到底是不是脉证相符?如只据多汗如何从治,所以我认为脉最真!
我很羡慕也很赞成某些伤寒和经方大家,见证出方,效果很好,这就是经方的魅力所在,方证相应,效如桴鼓。这也应该是老人们长期使用经方历练的结果。但是,我还是觉得,原版使用经方的情况基本遇不到。因而,见某方必见其脉更少之又少,脉证少殊,方必进退。
关于你谈到的刘绍武医案,病人发热恶寒,经治疗寒去热退,三四天后又反复,发热恶寒,自汗出,两小腿抽筋疼痛,脉浮而弱。徒弟判为桂枝证,开处方与病人。回去和老师汇报,老师说,你错了。徒弟当然错了!原文叙述:发热恶寒,自汗出,两小腿抽筋疼痛,脉浮而弱。此处自汗出应区别原来的自汗出,又增加“两小腿抽筋疼痛”之证,当然应与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原来的治法也有问题。
由于诊务匆忙,较少上网,迟复为歉!
 
我以前什么都不懂,听人说,先号脉,再问,再开出方,这方法用了一段时间,感觉进步也还行。但是,后来我觉得还是先望,闻,问,也挺好的,特别是初学者,对于脉象认识不清的,往往可以进步快。这三诊,其实收获的资料也很多,但是最后还是要落到脉上。脉证合参才能确保无误嘛。不是说的,临床上,例如滑脉,教课上形容的“如盘走珠”指下有珠子在转动的感觉,有!但是很少。大多数,算流利的,不一定就有这感觉的。紧脉也是,弹动,的确有,很明显的,少。多半是微微的。要仔细查认。看过一例,终身难忘。不夸张。可见,脉诊之难学,除非有老师(真高手)带。所以,望诊,闻诊,问诊,都需要开发挖掘出宝贝,强大自己,为自己的诊疗服务,也为患者带来福音吧。一点看法,望斧正。
 
大为阳明,中焦无病则提示其胃气极好,饭量好。弦为肝胆之脉,易克脾土。脾无病则不易克,则易发将军之怒。我邻居一小儿,不足周岁则喂其虾、肉等,自然不易消化,体偏消瘦,当为脾实之证,不论白天黑夜哭闹起来,无法哄好,必哭闹到自己无力了才睡去,此也是肝家怒气难平。肺金气足则不易郁,金克木之理。弦为阴中之阳,血中郁气,此理甚微妙,流行脉诊之术,少见有人讲到。故见资料讲到,讲弦脉民间中医的高人,让徒弟春天去观察大自然,实为脉理难以用语言讲明。
 
弦为血郁其气,实难用语言讲,大师非要徒弟观察春天景象,有其深意。试想严冬将去,严寒之中,柳芽萌动,外虽寒而内无温升之气,何以萌芽?故初春外仍寒为阴,生气内温欲出而不得速出为阳。阳欲出而被阴郁之不得速出,正阴中郁阳之象。血为阴,气为阳。春为肝木当令之时,四季脉春弦,五脏脉肝弦,可喻血郁其气弦脉之理。至夏南方火当令,四季脉夏洪,五脏脉心洪,则纯阳五阴矣。
 
我以前什么都不懂,听人说,先号脉,再问,再开出方,这方法用了一段时间,感觉进步也还行。但是,后来我觉

号脉好难啊。不会。所以我给人开药,都是交替相反的方子。小量试用,再行确定
 
号脉好难啊。不会。所以我给人开药,都是交替相反的方子。小量试用,再行确定

谢谢,难是难,但是还是有一丝能学到的机会的。所以,要坚持。小量递增这个赞同,但是我提倡尽量避免误诊。有的误诊可能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所以目前无法避免,但是过几年,再遇到,我不容许自己再犯同样的错,你觉得呢?
 
谢谢,难是难,但是还是有一丝能学到的机会的。所以,要坚持。小量递增这个赞同,但是我提倡尽量避免误诊

您是前辈,说的当然有利
 
说洪脉
四季常脉夏洪,五脏常脉心洪。辨脉法言南方心脉,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其意心为生血之藏(心生血),主血脉以溉全体。心在五行属火,火之性升浮,故其脉洪大而长。洪脉当为气血俱充实不虚,气不虚则势大,血不虚则形充,加之不急不徐,始为夏(心)不病之平脉。《内经》又言夏脉如钩,意为夏脉升浮之力强于沉降之力,故而来之势急,去之势弛。来之势急幅长如钩之直部,去之势弛幅短如钩之弯端。来为脉之出,去为脉之入。来去出入之间,便微如钩形。故后人又言,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此非心细手和,不能体会得。
洪为气血俱充实,来急去弛为常,反此者病。来去出入,不及者病,太过者亦病。此理在当下少有人知矣。又:洪脉病在血分,大脉病偏在气。脉体虽皆大,总须在脉之动有力无力,脉形之充实不充实别之。如不晓此理,不辨在气在血,妄加施治,总难免虚虚实实之咎,为医可不慎乎!
 
说秋(肺)脉
四季脉春弦夏洪,万物春生夏长。夏季气候炎热燔灼,至秋气候转凉,则夏季炎热之气得凉而始刹,夏季洪大之脉得凉而始敛。春夏属阳,其气升发;秋冬属阴,其气沉降。夏脉洪大之势,得秋之凉,遂仅余浮,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浮者,轻取于皮肤之部即得。亦与冬沉之脉对举而论之也。
辩脉法又言,肺者,金也,其脉毛浮也。此正谓气交至秋,气候由热转凉,气血得秋凉之气而乍敛,虽敛而夏季余热未消而不能全敛(全敛则为弦),脉之浮部遂见如羽毛中实旁虚之象。盖弦为初春时节阳气被血敛之欲出不得速出。毛浮则为秋凉之气来敛夏之余热,初敛而未至全敛。此理当深思自得。
秋季为肺金当令之时。肺之生理位置居胸中最高之处,肺叶包复簇拥心脏,为心君之华盖。故经言肺为相傅之官。心主血以溉全体,肺司气以运行营卫。辩脉法言,按之三菽之重候肺气,三菽之重正皮毛之部,以肺和皮毛也。尝见练气之士气运至身体某处,则坚硬无比,此正肺气在五行属金之故。农人于夏、秋收获时节,镰刀在夏时必反复磨砺,秋则不必磨而自锋利,此正秋金自旺之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