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黄汤和大青龙

文子医生; 说:
文子医生 发表于 2014-11-30 20:57
自己给自己看病,容易看不清楚,用药不要量太大,不要太执着。否则害了自己。反正是药三分毒,你这么执

 
粑棰_lujE9; 说:
粑棰_lujE9 发表于 2014-11-30 20:41
我给自己的亲人们治病时就不知如何下手,总是心有所寄。无法做到和给别人治病时的随心和周到。

顾虑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12-2 20:42 编辑

1
 
张玉明医案:高某,男,38岁。患者素有脾虚便溏(慢性肠炎),去年1 O月曾因潮热盗汗,经拍片诊断为肺结核。今感冒十日。初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后渐有胸闷,咳嗽,痰多色黄。目下: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滑,关尺迟缓

。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便处:麻黄、桂枝、白术、茯苓各8克,知母、黄芩

、干姜、天冬、葳蕤、白芍、炙草各6克,升麻、当归各3克,生石膏20克,水煎服。1剂后,全身染染汗出,2剂后表证尽解,共服3剂后,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子汤善其后。? ? ?

? 按语:胸闷咳喘,痰黄带血,咽痛口渴,肺有热也;腹痛肠鸣,大便溏薄,脾有寒也;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有邪也。肺脾同病,上热下寒,外兼表邪,故用麻黄升麻汤外解太阳寒

邪,上清肺中之热,下温脾土之寒,表里同治,寒热并调,面面俱到,庶病可愈.(刘军:肺热重,帮石膏重。表证轻,故麻黄轻。所以经方不加减,那明显是错误的,该加则加,不该加

减则不能加减)




李寿山医案;韩某某,女,50岁。以往健康,生育一男二女健在,经水尚未断绝。近六年来,经常头昏脑胀,面部烘热汗出,口燥咽干,但不欲饮,口舌时有糜烂溃疡,胸闷烦热,心神

不安,少寐多梦。半月前外感风寒,发冷热,头痛,身痛,服羚翘解毒丸等药表不解,且增咽痛,泛恶欲吐,大便溏薄日二三行。曾就诊于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肌注青霉素,口服解热片、镇静剂等不愈,迁延三周不解。于1 98 1年1 2月1日来诊。诊脉两寸弦大,关尺细弱,舌红尖赤、根部苔白腻,咽红而不肿,体温37.8℃,血压140/90

毫米汞柱,白细胞总数1 2,800/立方毫米,余无异常。? ? 脉证合参,证系素有阴虚火旺,复感风寒外闭,表邪郁久不解,内外合邪,以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治以外宣郁阳,内调寒

热,益气养阴,清上温下兼顾之法,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炙麻黄、升麻各7.5克,干姜5克,桂枝、白芍、白术、茯苓、党参、天冬、玉竹各15克,生石膏25克,知母、甘草各1O克。水

煎服,2剂。药后诸症减轻,继进清热和胃之竹叶石膏汤调理数剂而安。? ?按语:上热下寒,挟有外感,正为本方所切。据李氏经验,凡具有清阳被郁、虚火妄动、上热下寒诸证者,随

证加减,常有奇效。(刘军:减去了黄芩知母,葳蕤,当归,加量石膏独任,清热.加了党参.)

陈逊斋医案:治李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泄,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挟血。六

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日: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

泻频仍,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症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寒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

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甚,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症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

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织,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

其行血通脉;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高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

。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不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服之而愈。
寥笙注:本案为伤寒误下致变,邪传厥阴,上热下竭,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陈氏此案,为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客渝时所治。当时陈氏曾对余述及此案治疗经过,谓伤寒病真难

辨,真难医,而《伤寒论》尤其难读。又如柯韵伯直谓麻黄升麻汤杂乱无章,疑非仲景方。徐灵胎于伤寒约编厥阴病中,亦不录此条,仅在伤寒类方麻黄升麻汤条下注曰:“此乃伤寒坏

症,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随症施治,病症之杂,药味之多,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亦无所发明。陈氏在未治此案前,亦不知麻黄升麻汤究竟是真是假,有无

此病,亦持怀疑态度,经此番治验,确信《伤寒论》为临证实践的总结,故特为余述及之。当时余于此症,亦无实践经验,听后茅塞顿开,至今记忆犹新。此种病例不多见,以前注家多

不解此条临床实际意义,遑论治疗。治此病者,前有张石顽,后有陈逊斋,两案可先后媲美,故并辑之,于以见《伤寒论》为临床实践的实录,非一般空谈医理之书可比,凡究心中医学

者,应深入钻研之,则获益非浅。
 
参西录:茯苓:盖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然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且以其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也。其抱根而生者为茯神,养心之力,较胜于茯苓。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12-24 22:33 编辑

天冬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

盖以热则生风,暴则属火,其言湿者乃湿热之谓。这多么令人难以信服

为什么要打胡乱说腻
 
天冬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石斛、天冬皆能滋肾阴,但石斛兼能养胃生津,天冬兼能清肺润燥。用量与注意事项同麦冬。 天冬、麦冬皆能滋阴,但天冬甘苦大寒,偏於清热降火,兼能滋肾阴、降肾火。麦冬甘而微寒,偏於润肺宁心,兼能养胃阴、止烦渴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12-27 15:52 编辑

黄芩:偏于动,偏于清热。黄连:偏于静,偏于燥湿。(樵翁)枯泄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古方就是好东西,以后好东西都会分享到我的小站rongway.com
 
又开始混论坛了 继续努力
 
知母:《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
 
玉竹(葳蕤):玉竹微寒,养阴生津,燥热咳嗽,烦渴皆平。
用量:二钱至四钱。
译注:玉竹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凡是肺热的燥咳或胃(此为热的烦渴,服之都有功效。
《神农本草经》:萎蕤味甘,平。主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jmq123
收藏 2014-1-3 15:43:59
今年冬天雨水特别少,很多人皮肤明显干燥,这样的情况,我叫她们每天用玉竹10克,或加几粒枸杞泡水当茶喝,味道甜甜,反应效果好,腿上皮稍明显少,皮肤也感觉光滑些。(此所谓结肉)
 
什么是跌筋腻?中医就是这个陋习,说话不明不白,靠悟,悟不出,就永远失传。也许有一天,有个人身旁摆了本本经,却至死也没有明白,原来我这是跌筋。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5-1-9 21:43 编辑

药性琐谈:葛根起阴气,抽水机,水有时尽。花粉才是补水的,又叫瑞雪,补水的,水的来源。有湿再用就成涝了,所以忌用。可以合用。
 
129】项背拘急1
刘,男,41岁。
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刘老辨为脉浮、汗出恶风为桂枝证;项背拘急而强几几为太阳经输气血不利所致;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大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仲景示人,有汗的用桂枝,无汗的用麻黄,故本证当用桂枝汤。项背强急,应加葛根;又大便不利,为“太阳阳明合病”,而葛根能走上彻下,疏解“二阳”,切为病之所宜。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口+双+双]粥。连服七剂,诸症皆爽然而愈。
[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有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此外,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颔关节炎等,亦有较好疗效。

太阳与阳明必自下利,怎么说补原方之略呢。这不对。
 
(下利,既然表解里自和,就不一定是葛根汤了。表解即行,如太阴病,脉浮者,桂枝汤主之)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5-1-23 19:25 编辑

且将渴字特置于而字之下,以彰其首要。惟其内津已伤,不能注输背脊,故非但头痛项强,且进而为背部亦强几几矣。故仲圣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是故渴与项背强几几同是伤津之外证,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这个不对,虽然都是伤津,阴阳却不同。葛根汤总体来说还是温的。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卢自昌医案:莫某15,34岁,l 986年8日21日入院。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治疗,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苦,执杖行走,步履艰难。诉右腰臀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踩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伴有麻木重困感。检查见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未见红肿,右臀部环跳和承山穴有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坐骨神经痛,此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脉所致,用葛根汤加昧:葛根15克,白芍l 8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生姜5克,大枣12克,甘草12克,丹参12克,附子10克,牛膝12克。服6剂,弃杖行走。守方稍作加减,服18剂痊愈出院。3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脉“从额入络肋,还出别下项,循肩骸内,抉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腥中”,是主所病,则“项背腰脚皆痛。”本案腰腿痛同项背强几几一样,均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拘急而发,故均可用葛根汤治疗。加丹参、附子、牛膝,以加强温经活血作用,井可引药力直达下肢。
 
这个案好
 
石宜明医案: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2克,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l0克,大枣3个,生姜2片,炙甘草3克。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泻止而痊。? ?按语:外感所致之小儿腹泻,其治但须解表,表解则里自和,葛根汤对此有较好疗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