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0/14
- 帖子
- 3757
- 获得点赞
- 22
- 声望
- 38
- 年龄
- 45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7-10 20:08 编辑
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中医日衰,民国发起废止中医案,中医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那么摆在中医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求生,在国家合法性方面求生。
那么迎合当朝主旨辩证法就成了中医在国家层面求生的好机会了,于是乎一切都不提了,中医就提一个辨证论治,又有谐音相通,不懂中医的执政者忽听之下也觉得中医正确,这样就合庙堂的口味了,就无比科学正确了,各项拨款经费就下来了。
但这对中医的传承可以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有的教科书都说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那么我们可以看下仲景原著,每篇题目皆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也就是说要辨病,辨脉,辨证,并治 就是说仲景的完整治病之法是“病 脉 证 治 ’
且被后人看做全书精神的名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也清晰的点出了审逆之要全在“脉,证之搭配变化” 。
学术的传承最忌失真,古人校勘查古书,一字尚且不敢轻移,恐失作者本意。 今由政治因素竟断文取意,曲意迎逢,割裂学术体系,只提其一,误导学子。可惜可惜。
胡言乱语一篇,待高明指正。
完整的提法当为∶中医的最大治疗特色是由张仲景创立的 "病 脉 证 治" 治疗体系. 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如一张白纸的学习中医之初,接受这个完整的表述,和接受一个只说辨证论治,日后对中医的传承和认识会有多大的区别
=================================================================
观仲景书,起手先识六病(三阴三阳〕,或血痹虚劳等等杂病,再辨脉证,其后用方,其后增减药味,有条不紊,次序井然,今既言辨证论治乃仲景创立,并认为是中医最大特点而加以推广,何以起手病既不辨,脉亦不识,独谈辨证,其传承仲景学术,有如此乎,是人是鬼谈中医,一个辨证论治了事,何以如此,失传承也
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中医日衰,民国发起废止中医案,中医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那么摆在中医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求生,在国家合法性方面求生。
那么迎合当朝主旨辩证法就成了中医在国家层面求生的好机会了,于是乎一切都不提了,中医就提一个辨证论治,又有谐音相通,不懂中医的执政者忽听之下也觉得中医正确,这样就合庙堂的口味了,就无比科学正确了,各项拨款经费就下来了。
但这对中医的传承可以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有的教科书都说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那么我们可以看下仲景原著,每篇题目皆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也就是说要辨病,辨脉,辨证,并治 就是说仲景的完整治病之法是“病 脉 证 治 ’
且被后人看做全书精神的名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也清晰的点出了审逆之要全在“脉,证之搭配变化” 。
学术的传承最忌失真,古人校勘查古书,一字尚且不敢轻移,恐失作者本意。 今由政治因素竟断文取意,曲意迎逢,割裂学术体系,只提其一,误导学子。可惜可惜。
胡言乱语一篇,待高明指正。
完整的提法当为∶中医的最大治疗特色是由张仲景创立的 "病 脉 证 治" 治疗体系. 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如一张白纸的学习中医之初,接受这个完整的表述,和接受一个只说辨证论治,日后对中医的传承和认识会有多大的区别
=================================================================
观仲景书,起手先识六病(三阴三阳〕,或血痹虚劳等等杂病,再辨脉证,其后用方,其后增减药味,有条不紊,次序井然,今既言辨证论治乃仲景创立,并认为是中医最大特点而加以推广,何以起手病既不辨,脉亦不识,独谈辨证,其传承仲景学术,有如此乎,是人是鬼谈中医,一个辨证论治了事,何以如此,失传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