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书,向称难读。诚然也,非唯今人有此感慨,伤寒历代注家各执其见,众说纷纭即是最好的明证。
伤寒之书,又非为难读也。如能依照医圣指引,从《黄帝内经》入手,潜心“思求经旨”, 伤寒不解,求诸内经;内经不解,求诸易经。一门心思深入下去,则无不能登堂入室,亲拜医圣门下,亲证伤寒真义。
可惜千百年来,学者不是依从于王叔和热论六经张冠李戴之谬,就是执迷于注解各家牵强附会标新立异之说,却唯独把伤寒正宗“本师张仲景”抛在了九霄云外。殊不知回归经典,深入经典,才是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中医兴亡,匹夫有责。真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若有一二贤人能从拙作得受点滴启发,则已足慰连日来键盘前敲打之劳累。
甲 伤寒杂病解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九卷》又称《针经》,就是现在的《灵枢》。
《灵枢》第六十六篇篇名叫做“百病始生”。
“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既然是百病始生,那么伤寒和杂病是否包括其中呢?好像还不大好确定,是吧。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这句话哪里来的呢,同样是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同样还是提到了这个燥温寒暑风雨。
岐伯还告诉黄帝,“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那么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里,皇帝说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鬼臾区说的应该就比黄帝更明白些: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呵呵,闹了半天,原来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就是天之阴阳,就是六气啊!
岐伯还说过,“喜怒不节则伤脏”。这个喜怒又是什么东东呢?关于这个黄帝是明确过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原来这个喜怒啊,是讲人的五志。
这里还剩下一个问题,“清湿则伤下。”既然百病始生,皆起于这些因素,那么这个清湿又是讲哪方面的呢?
我们知道,《内经》啊,是以易经为理论和哲学基础,用文字有针对性的来诠释那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内涵的。那么易经是什么呢?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天之六气,人之七情五志,这个清湿,讲的是否就是地之五行呢?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这样一来不得了啊,难怪敢于叫做“百病始生”。 一句“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竟然天地人的因素皆尽包含其中了!
在这里,我们姑且也套用一下刘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中医》里的套路:凡是天之六气致病的,起于寒暑燥湿风火的,就是伤寒;余下的地、人因素的就是杂病,这样可以吗?
貌似可以。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在《素问》里,不止一处在强调,“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沙公凭什么以伤寒来命名呢?为什么不是伤风杂病论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里,岐伯在论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况。首先是太阳之政,接下来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是这么个次序呢,经曰:天气右行,地气左行。是天地运行方向截然相反的结果。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则天道可见”。天道是什么呢,是以太阳司天为首的。太阳又是什么呢?“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又是什么呢?“所谓本也”!
现在明白了吧,能够代表天之六气的,恰恰也只能是这个寒气最合适。其余清湿喜怒,包括地人因素的,能够找出象寒气这样有足够代表性的吗?真没有,那怎么办,用杂病概括可以吗?
伤寒之书,又非为难读也。如能依照医圣指引,从《黄帝内经》入手,潜心“思求经旨”, 伤寒不解,求诸内经;内经不解,求诸易经。一门心思深入下去,则无不能登堂入室,亲拜医圣门下,亲证伤寒真义。
可惜千百年来,学者不是依从于王叔和热论六经张冠李戴之谬,就是执迷于注解各家牵强附会标新立异之说,却唯独把伤寒正宗“本师张仲景”抛在了九霄云外。殊不知回归经典,深入经典,才是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中医兴亡,匹夫有责。真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若有一二贤人能从拙作得受点滴启发,则已足慰连日来键盘前敲打之劳累。
甲 伤寒杂病解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九卷》又称《针经》,就是现在的《灵枢》。
《灵枢》第六十六篇篇名叫做“百病始生”。
“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既然是百病始生,那么伤寒和杂病是否包括其中呢?好像还不大好确定,是吧。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这句话哪里来的呢,同样是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同样还是提到了这个燥温寒暑风雨。
岐伯还告诉黄帝,“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那么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里,皇帝说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鬼臾区说的应该就比黄帝更明白些: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呵呵,闹了半天,原来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就是天之阴阳,就是六气啊!
岐伯还说过,“喜怒不节则伤脏”。这个喜怒又是什么东东呢?关于这个黄帝是明确过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原来这个喜怒啊,是讲人的五志。
这里还剩下一个问题,“清湿则伤下。”既然百病始生,皆起于这些因素,那么这个清湿又是讲哪方面的呢?
我们知道,《内经》啊,是以易经为理论和哲学基础,用文字有针对性的来诠释那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内涵的。那么易经是什么呢?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天之六气,人之七情五志,这个清湿,讲的是否就是地之五行呢?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这样一来不得了啊,难怪敢于叫做“百病始生”。 一句“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竟然天地人的因素皆尽包含其中了!
在这里,我们姑且也套用一下刘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中医》里的套路:凡是天之六气致病的,起于寒暑燥湿风火的,就是伤寒;余下的地、人因素的就是杂病,这样可以吗?
貌似可以。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在《素问》里,不止一处在强调,“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沙公凭什么以伤寒来命名呢?为什么不是伤风杂病论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里,岐伯在论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况。首先是太阳之政,接下来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是这么个次序呢,经曰:天气右行,地气左行。是天地运行方向截然相反的结果。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则天道可见”。天道是什么呢,是以太阳司天为首的。太阳又是什么呢?“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又是什么呢?“所谓本也”!
现在明白了吧,能够代表天之六气的,恰恰也只能是这个寒气最合适。其余清湿喜怒,包括地人因素的,能够找出象寒气这样有足够代表性的吗?真没有,那怎么办,用杂病概括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