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自学中医点滴记实(连载)

建议楼主斟酌归纳、校对整理成册,日后心得再升级补充!
是,我现在就是先把能想到的东西先写出来,有些东西到以后可能会做自我修正,毕竟认识也会有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摸索中前进,开始的东西更重要的就是能开拓一下大家的思路。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5-11-22 10:31 编辑

人体内的阴物质主要是在睡眠中转化
回想当年上学的时候,每当上晚自习或“用功”造成熬夜睡眠不足,到第二天就会发现尿的颜色明显变黄,同时感觉排尿量小及困难。现在看来那一定是阴虚了,即体内阴物质不足。可见,体内的阴物质主要是通过在睡眠中转化而来的。阴物质存储量的多少决定了第二天“阳力”的大小。所以睡眠很充足的人第二天精力旺盛,而睡眠不足的人第二天会萎靡不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阴足——阳旺;阴亏——阳衰。拿到生命燃烧理论中去解释就是“燃料”足——火势大(温度高),“燃料”缺——火势小(温度低)。
验证:“熬夜睡眠不足,到第二天就会发现尿的颜色明显变黄”,非常正确!!!!!!
 
验证:“熬夜睡眠不足,到第二天就会发现尿的颜色明显变黄”,非常正确!!!!!!
所以说在用药上,对症与否首先应该看睡眠,吃完药第二天感觉,睡眠好就对症,睡眠不好就不对症,或者说在药物配伍上是阴阳不兼顾的,是不可以多服、久服的。
 
值得学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分享出来
我想,研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用药实践相结合,这应该算是一种学习中医的好方法吧。
 
谈“脉”
应网友的要求,今天谈谈对“脉”的学习理解。我目前对脉掌握的并不是很多,能感知出来的也就十来种:沉、浮、迟、数、长、短、虚、实、涩、滑、弦、芤、结、代等。
一、脉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就不妨做个实验:找一根4、5米长的软管,厚度越薄越好,直径视水笼头的大小而定。然后将其套插到水笼头上,出口处用一个夹子夹封,只留1/3小孔。隔几秒钟迅速开关一次水笼头,你观察水管有什么变化?你会发现随着一次又一次地开关水笼头,水管管壁会一次又一次地挺起,尤其是在水管的末端最为明显。如果把水换成血液,水笼头换成心脏,水管换成血管,我们所看到的“管动”就是脉搏。脉搏就是动脉血管内高速流动的血液,在掌指端受到“截流”后,在腕部产生的回流(浪涌)。
二、浮、沉脉
将水笼头定在半开状态和全开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做迅速的开关动作,观察水管在这两种状态下的不同反应。你会发现在全开状态下水管挺起的程度高,在半开状态下水管挺起的程度低。在这两种状态下体现的实际上是水管内水的流速,流速越高,水管挺起来的程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在脉搏上就是浮脉和沉脉。浮脉说明血液的流速快,而沉脉说明血液的流速慢。
三、迟、数脉
就象开关水笼头这一动作的间隔时间一样,间隔时间越短就越快,反应在脉象上即为“数”,相反即为“迟”。书上说是以一息4、5至作为分界点的。迟和数是反映心脏跳动快慢的。
四、长、短脉
就象前面的实验一样,水笼头在全开状态下的开关动作,在水管末端所产生的回流(浪涌)一定是长的;而在半开状态下的开关动作,在水管末端所产生的回流(浪涌)则一定是短的。所以,长脉一般出现在浮脉上,而短脉一般出现在沉脉上。在水管内水量不足的情况理也会出现短的浪涌,同样,在血液(血容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短脉”。长脉可以达到或超过尺部,而短脉却不及尺部。
五、虚、实脉
这两种脉主要是反映血管内血容量的。血管内的血液在很充盈的情况下,映指很明显,为“实”;而在管内血液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心脏压力不足的情况下,会感觉映指无力,即为“虚”。
六、涩、滑脉
这两种脉一方面是反映血液流速,另一方面也反映血液的粘绸度。我感觉应该更侧重于血液的粘绸度。因为在血液稀的情况下,在血管内的流速很快,再加上血管壁又不厚,手指很容易感觉到血液在管内的流动(来回涌动),这就是“滑”脉。相反,血液粘绸的同时血管壁往往也厚,所以我们用手指很难感觉得到流动,这就是“涩”脉。
七、弦、芤脉
这两种脉跟“实、虚”二脉很相似,不同的是“虚实”二脉侧重的是脉的常态,而“弦、芤”脉侧重的是,血液的回流(浪涌)对管壁产生的最大压力。弦脉就象拉弓一样,对弓弦产生的拉力很大,弓弦感觉很紧;感觉血管壁那一瞬间对外的张力很大。而芤脉则恰恰相反。所以,弦脉跟心脏压力有关,也跟血容量大小有关,还跟血液的粘绸度有关。芤脉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大小。
八、结、代脉
结脉很好说明,跳N次停顿一次,再跳X次再停顿一次,这种只停顿一次的脉叫“结脉”;跳动N次停顿X次再来的脉叫“代脉”。代脉是很少见到的,结脉却很常见。这主要跟身体内阳力的状况有关,即跟人体内“燃烧”的火势有关。
迷雾中的北极星
 
今天谈谈《四圣心源》的“升降”论和“圆圈论”
作为一个中医,凭经验,在用药上往往要用到在功能或性味上相对或相反的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对药”中的大多数。古代的中医(以黄元御为代表)就把这一现象理解为“升降”,并把“升降”用在了人体的肮脏上,比如“升脾”或“降肺”等等。我就是想不明白,这个“升降”是怎么来的?所谓“升降”是相对于有“高低”之分而来的,是建立在以地球作参照物的前提下人们自行定义的一种物理现象。人是站立行走的,动物是爬行的、水里游的或是天上飞的,各种资式都有,在它们身体里哪个方向是“升”?哪个方向又是“降”呢?而人的本质也是动物。而黄老的理论中又提到的“左升”、“右降”,我觉得更是自己的一种臆想,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无处不在,哪还分什么“左右”,就象处在宇宙中的地球没有左右一样。
再说那个“圆圈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有很多个循环,就象地球的大气层一样,有大循环还有小循环。只有这样,地球各处的温度、气压、水分等等,才能达到相对平衡,地球本身也才能保持相对“健康”;人体也一样,人体内的气血是以心脏为动力,在血液这个大循环糸统下,依靠经络带动和调节,又形成很多小循环。可见,《四圣心源》里的“圆圈论”好看、好听,但如果用于实践,用它去指导临床用药,简直就象“花拳绣腿”。
所谓左升右降大概就是脾和胆了
 
再次中毒
秋后在野外挖药材,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因为一旦植物的叶子脱落,就认不出找不到药材了。在采挖过程中,也习惯性地尝尝其它植物的根或茎叶;前几天,发现一种植物的根的气味与黄芪有些相似,经过口嚼感觉甜味也很浓,心想这东西是不是也能“补气”?第一天尝试没感觉到有什么不适,第二天又到野外挖了些,又多尝试了些(嚼完后将液汁吞咽),没想到吃晚饭后感觉口腔内起了个“疙瘩”,用镜子一照看似个“血泡”,后用针刺破发现的确流出是血。等到第三天早晨大便发现粪便呈黑绿色,再照镜子看舌下静脉呈黑色状。看来是真的中毒了。当时能想到的也没有什么解毒药,只是考虑到用“小柴胡”加味,想到绿豆但身边没有,只好重用蒲公英加连翘,再合四逆散和增液汤。感觉好几天身体无力。
神农因时常误尝百草而浑身发青,楼主还应珍爱生命,尝草有风险,试药需谨慎
 
神农因时常误尝百草而浑身发青,楼主还应珍爱生命,尝草有风险,试药需谨慎
谢谢朋友忠告,我认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尝试药物是不可避免的,尝百草过程中中毒也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把量控制好应该是没有太大危险的。不过经过这一次教训,我以后也会小心谨慎许多。
 
我也是在自学中医啊。无奈之中被逼学的中医。因为自已病了。大医院判了死刑,用中药自治,现在活得很好
这就是奇迹,只要自身有潜能,通过中药调理,假以时日,癌症也是可以治愈的。
 
二、燃烧体
人体内的燃料主要是通过“燃烧”来达到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目的。这种“燃烧”虽然主要也是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但与在空气的的“燃烧”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空气中的燃烧是分子之间进行,而的体内的“燃烧”则主要是在电解质中的离子之间进行。前者我们把它称之为“氧化”,后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电氧化”。
(一)“电氧化”的特点
1、在体内并不是只有“氧气”参与的燃烧才可以释放能量,而在很多情况下的电化学反应,也会释放能量。
2、“电氧化”与“氧化”的区别:“氧化”燃烧的速度是跟体内“分子燃料”的多少成正比,而“电氧化”的速度是跟体内离子燃料的多少成正比。
3、生命燃烧的三要素就变成:燃料(离子燃料)、温度和氧气。
4、离子燃料的生成条件:电解质的成份、浓度和内部的电场强度。
5、中医中所说的“阴物质”其实就是能够直接参与“电氧化”的“离子燃料”。可见,吃的多、体胖的人并不一定就强壮。关键要看“燃料”(食物或脂肪)能不能更多地转化成“离子燃料”。
 
(二)、提高电氧化速度的条件
1、电氧化其实也是一种在电解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这与“电镀”有些相似,它的电解速度一方面跟电解质的状态(其浓度及所含杂质的多少)有关外,还与电解质里形成的离子数量有关,而离子数量又直接与加在电极两端的“电压”有关。
2、电氧化的速度还与温度以及氧气与其中的电解质“燃料”的接触“面积”有关。所以“定期清理电解质中的杂质”变得非常重要。这就是人体中时刻在进行的“新陈代谢”。
(三)、“暖帖”带给我们的启示
用过“暖帖”的朋友都知道,在冬天专门有一种能自动生热的“宝宝帖”。当初我在试用这种东西的时候很是有些不解:心想,里面既没有经过“燃烧”又没有“电池”来提供能量源泉,它怎么就会产生热量呢?在网上一查才知道这其中就是利用了金属“铁”在电解质中被氧化“腐蚀”的结果。为了提高“电氧化”的速度和均匀度,还在其中添加了一定的“活性炭”用于增大燃料铁与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达到“均匀分布”的目的。电解质环境可能用的是氯化钠。
启示一:为什么说人长期不吃盐就会感到“没力气”?那是因为会失去“电解质环境”。
启示二:“活性炭”的作用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肥胖的人是很难“热”起来的。原因就是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会大大减小。
启示三、铁的作用告诉我们人体摄取矿物质的必要性。
 
(四)、人体内的“电源”

既然知道了人体内是一个复杂的电解质环境,体内的“燃烧”是在这个“电氧化”环境中进行的,那么这个电场环境是怎么形成的?

1、电场的形成和经络的实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能量(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势能、机械能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体内的“电能”也不例外,它是通过心脏的运动(动能)而转化在体内形成“电场”(电能)的。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有物质运动的地方就会有电场。心脏运动带动血液循环,从而产生多个电场,继而形成多条经络。可见,经络的实质就是体内电场的一个个环流。难怪我们用任何仪器都是无法检测到经络的存在。

2、经络的作用

一方面经络能给体内的不同的组织、器官提供不同的电场环境,另一方面经络还担负着“除旧纳新”(新陈代谢)的任务。因为不同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燃料”不同,这就决定了其“新陈代谢”所用的“工具”(电场强度)不同。所以说经络一旦出现问题,不光是其“燃烧”(电氧化)效率受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效率也会大受影响。
 
一次意外发现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7-25 17:19 编辑

父亲常年躺在床上,下身一点感觉也没有,经常插个导尿管和袋,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导尿管插头做清洗,否则尿碱尿垢就会将管口堵死,或者把插头因结垢太多而增大变厚拉不出来。有一次,不知道过去多长时间大概有一个月,想拉导尿管出来清洗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经过几次用力拉拽最后出血,估计把膀胱口拉伤了。拉出来一看尿结很厚,只好更换一根新的导尿管。经过这次教训之后,每更换或者清洗一次导尿管,就在引尿袋上用胶布贴上日期标志。
前几天一看尿袋上的日期,又快20天了(半个月左右清洗一次),等拉出来一看又觉得奇怪:跟刚换过的一样。插头上没有尿结甚至连之前的(每次不可能清洗得那么干净)也被溶解掉了。我很快地意识到:这一阶段的用药不就是在治疗了尿结石吗?随后查看近20天的用药,很多方也不知道是哪个方子起了作用。因父亲的结代脉曾用过灸甘草汤,因治疗“夜不能寐”昼夜颠倒的生物钟,经常补精补气,滋阴养血的药用得多些;因舌红少苔,清热降火的药也用过几次.可见,尿结石主要由阴虚有火而引起,治疗应以滋阴降火濶燥为主。这是其中的一个方:玄参3、生地3、知母3、山药3、山茱萸3、丹皮2、代赭石3、甘草1、党参2、黄芪2、阿胶1、白芍2。(单位:克)。这是散剂,用温水冲服。数字是大约的估量。
中药散剂在台湾那是经常使用,它的好处就是组合快捷,药散煎汤药效容易出来等等
 
流行伤寒的治疗经验分享
流行伤寒的始作俑者是病毒,任何医药在病毒面前都无能为力,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来产生抗体,以消灭病毒和对人体造成的破坏。所以,在发病前期,作为医生或患者都不应该进行过多的药物参与和干预“治疗”,而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在高烧阶段不宜使用抗生素,在尤其不宜使用杀伤力很大的头孢类广谱抗生素;如果体温过高,应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酒精拭体),最好不要使用退烧药,否则会造成高烧不退、反复发作、日久难愈的结果。因为在高烧阶段,细菌不会繁殖很快,所以咳嗽不会很严重;如果因咳嗽影响睡眠,可以适当辅以罗红霉素抗生素加复方氨酚烷胺配合治疗。等高烧逐渐退去之后(这个时间大致持续5-7天),就可以把治疗方向确定在杀灭细菌上来,可以采用抗生素加葡萄糖输液治疗,因为在高烧阶段对体液的消耗很大,高烧过后,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咳嗽症状或显得更加严重,抗生素一般使用“炎虎宁”或“盐酸左氧氟沙星”,我给患者使用的是后者,觉得效果比较好。我发现有的乡村医生一上手就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炎虎宁+葡萄糖的组合进行治疗效果并不好。剩下的咳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一般用罗红霉素药片(或胶囊)进行善后。其实,对于这种重度伤寒,用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效果比较好,副作用也相对较小,体能恢复得相对较快些,前期采用中药控制咳嗽并加强睡眠,以助人体中抗体的形成,后期服用点抗生素就可以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