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自学中医点滴记实(连载)

就是你的治痹证办法左臂感觉冷能吃吗
 
就是你的治痹证办法左臂感觉冷能吃吗

各人的体质状况可能有别,试了才知道,那几味药都是无毒之品,并且是阴阳兼顾的,我想3剂之内没有任何问题。
 
《伤寒论》的另一大误区:“解表”及“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论》里,仲景对于外感(伤寒)有个病位说,那就是“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而在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遭受外感(伤寒),那也是全身性的遭受侵袭,而不仅仅在于体表。因为血液循环已经将全身各处互通有无,病炕无所不在,即便是表现为某一经络,那也是全身性的。所谓的“病位在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表像”,就像历史上“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说法一样的不科学。至于“半表半里”之说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小柴胡汤”的实际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半表半里”的范围。
对于外感(伤寒),在治疗上中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调动全身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的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战争”。而西医采用的方法是“重用抗生素”,发动的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患者再遇到同样的外感还会复发,而且会“变本加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外感的治疗都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体表”上。所以,这个“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在实践当中就站不住脚。
正因为有了《伤寒论》的“表里说”,所以后人就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方剂刬分为“解表剂”和“温里剂”; 把中药也相应地分类为“解表药”和“温里药”。试问:像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就只能在遇到外感需要“解表”的时候使用吗?显然不是。而有的中医或者说是多数中医却把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归根结底还是受《伤寒论》误导所致。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12-19 12:20 编辑

谈“理法”和“方论”
在我看来,“理法”是医生对一个人患病的成因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病是怎样形成的?该如何进行治疗?“方论”是对你所开之方的立方思想、用药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理法比方论更重要,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理法,再好的“方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
举个例子:土枪老师有两则医案,一个是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泻泄,一个是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泻泄的。为什么这两个方都能治疗泻泄?让我分析那就是这两个案例所述的泻泄,都属于“功能性泻泄”,所谓“功能性泻泄”就是指“非细菌、病毒引发的泻泄”,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肠胃“罢工”而停止工作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每一条经脉就像是一台发动机,负责肠胃功能这台发动机一旦失去“燃料”也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止运作,这里所说的“燃料”就是胃阴(胃液)。我们常说的“五更泻”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治疗上一方面要补充胃阴,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温度,用来使已经“熄火”的“发动机”再重新“点火”“燃烧”起来,这就是我们对“功能性泻泄”所采用的“理法”。所以中医土枪老师所采用的用桂枝汤和真武汤治疗泻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只要“理法”找对了,我们在用药组方上的选择性就很大了,不难想象,我们用四逆汤和四逆散加味是不是也可以治疗?
《伤寒论》中仲景在治疗外感(伤寒)时,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传变”?那是因为在高热和用药(太过温燥)的双重作用下,体内的“燃料”相继出现短缺,致使负责各种经脉的“发动机”出现“停机”现象。先是第一台发动机出现了“停机”,紧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最后不得不进行“回阳救逆”(加热升温)。
《伤寒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方论而没有理法”。条文中所列出的“脉和症”并不能代表理法,脉和症只是一种“表象”,用表象去代替理法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推荐《伤寒论》里的一个好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基本信息
【来源】《伤寒论》。
张仲景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 干地黄一斤(30克)阿胶二两(6克) 麦门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枣三十枚掰(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这个方在《伤寒论》里是一个“生命之方”,所谓“生命之方”就是阴阳兼顾有生命力的方子,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方子就是正常人喝两三剂也只有好处,喝不坏的。原因就是它兼顾了阴阳,是阴阳同补的好方。但就上述的主治来看,它的应用范围并不大,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回阳复脉的方子来用,所以又被人称为“复脉汤”。原因就是尽管是个好方,但没有理法,也就是说这方所治的病是怎么得的?病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知道这些,它的治疗范围就广了。因为仅凭“脉和症”所列举的会远远不够。一种病源会引发多种疾病,也会表现出多种脉象。在治疗上只要以它为基本方,做适当调整和加减就可以了。
先从它的主治上看,第一条: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这一条明明说的是“阴阳两虚”的患者,或者由于阴虚日久而导致阳力下降。脉不一定就是“结代和心动悸”,脉弱或沉弱都在治疗范围。总之是精亏血虚所致。第二条: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这一条主要是说由于阴虚、气虚表不固,而造成身体自身消耗太大,日久而造成“劳咳”。可见,一方面是精亏,一方面是气虚。不管是阴虚还阳虚,凡是表现为精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在我看来,正常人,经过适当调整,如果是运动员服用还可以增强体能,绝不会被当作“兴奋剂”而检出。在使用上,对于阴虚者应该适当增加滋阴的量,对于阳虚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辛温的量。美中不足的是方中缺乏“清瘀”的力量。因为用我的“生命燃烧理论”来衡量,在燃烧三要素中,方中只解决了“燃料”和“温度”的问题,在对“氧气”的利用效率上还没有提高。
 
就上述“炙甘草汤”主治的两方面看,前者主要针对的是阳虚或阴阳两虚症,就是在父亲生前见到过这种脉象(结脉);而后者(劳咳)的脉象(结脉),是在我的一位表哥身上发现过。其实“结脉”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小腹冷胀”,也会表现出“结脉”,这之前在一位年轻的女子身上发现过。可见,如果遇到“小腹冷胀”不消化的情况时,“炙甘草汤”也是首先要考虑的治疗方法。所以说,“炙甘草汤”是调升全身机能的一个好方。
 
兄长今年51岁,素来身体比我好,人家睡眠特好,吃饭倍儿香,以前从来不相信自己会有病。自从去年感觉自己一

感谢你的分享,楼主好人一个
 
经过改造后的“新地黄八味丸”,按照上面中药的量配齐、打粉、过筛,正好装200粒0号胶囊。经过多次装胶囊,

熟地请问楼主有何办法打成粉
 
再谈“生命燃烧理论”
之前我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燃烧”是一种看不见“火焰”的“燃烧”,它是一种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对于有机物来说,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那只能是“发酵”,“发酵”是离不开“发酵菌”的。我们知道,对于“发酵”来说,在氧气充足的前提下,温度越高它的“发酵”速度就会越快,那么它因“发酵”而产生的气体(可燃性气体)就会越多,这样“生命燃烧”的“火势”就会越大,身体就会变热。为什么感冒会发烧,那是身体自发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在全面提高全身的“战斗力”;而我们的西医却在使用“抗生素”,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有益菌、发酵菌统统杀灭,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越来来越变得“不热”了。所以说在《伤寒论》里,仲景治疗外感(伤寒)为什么要用“辛温药”就不足为奇了。
低温燃烧(发酵),除了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气体燃料)之外,同时还产生身体所需的各种前期营养物质(液体燃料),随着体温的升高,体内的一些“液体燃料”,会不断被分解“燃烧”;这时,各项生命活动都会变得非常活跃。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12-28 15:48 编辑

苦味药为什么性寒?为什么能清热甚至解毒?
现代科学研究对西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可以拿来为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服务。苦味药除了能“燥湿”,其“杀菌”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燥湿”意味着去除水分,疏通气机,意味着“发酵”的程度会降低;其“杀菌”作用,意味着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把益生菌(酵母菌)杀死,其结果是“发酵”的程度也会降低,生命“燃烧“的程度就会降低,所以苦味药“性寒”。“发酵”的程度降低了,水湿壅滞的程度降低了,那么“热毒”壅滞的根源就消除了,所以,苦味药大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古人虽然不讲这个燃烧理论,但是古人同样提出了生命三要素:吃饭、拉屎、睡觉!和你的理论实际是异曲同工。
 
苦味药为什么性寒?为什么能清热甚至解毒?
现代科学研究对西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研

悲啊啊
 
由于我也是自学中医,条条框框少,在医理的探索上和你相近,积极的用现代科技去明白中医的定理和法则。这不是背离中医,而是更准确的解释咱们的中医,还原它的科学性!不必像古人一样必须用五行理论去推测身体与疾病的变化!多联系!
 
苦味药为什么性寒?为什么能清热甚至解毒?
我有一小篇文章请你看看,是否能理解。
《养生堂》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谈到不仅多服苦寒的中药会造成阳虚体质,就是多服久服抗菌素也同样会形成阳虚体质。我们不禁有些疑惑了?西药不像中药,并没有寒热温凉之分,怎么也会造成阳虚呢?我感觉到两药的本质特征虽然不同,但能达到同一个目的的原因是抑制了我们体内的菌群。
苦寒的中药会造成体温下降,破坏了正常菌群生长的内环境。西药抗菌素更是直接灭杀了体内的正常菌群,两者间的危害是相同的。由于体内菌群的缺失,使人体的气化功能减退才形成所谓的阳虚之体。
别忘了我们人类是依靠着体内众多的菌群积极参与的活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啊!
 
是吗?我真不是抄袭,会找来看看的。我一直进行菌群与生命关系的研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