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土:一节
中土是脾胃,所有的病症无非就是虚实两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疏通道路,恢复一气的流通。
这个舌苔就是明显的中土虚。
像这个舌头看起来还是比较亮的,神气还是不错的。舌苔相对来说比较少,中土的地方又是凹陷的,中土是很虚的。整个舌质呢,也是偏薄一些,明显的是一个中虚,肾气弱这么一个患者。
以1-1-1为例,首先神气还可以,这个人不至于有太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偏虚。那么他的主要问题是中土,他中土那个地方凹陷下去了,表示这个整个中土非常薄弱。不光是气虚,整个精气都是亏的,空洞了。
另外还有很多比较清透的粘液,这就是中土生湿了,没有力量运化,水液到了这个地方散不开了,所以有水湿的停留。
另外舌尖部分有很多小点点,这就是心火郁结不能通降,就是通常讲的相火不降。
黄元御讲:“方见上热,必知下寒”。这个上热就是他中土虚,升降的力量都不足,郁在上面了,这个肾气一定是亏的,这个人是偏瘦的,肾气亏,升达的力量不足,中气弱,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收纳能力,火气飘在上面,郁而生火,这个小点也不是很大,说明气比较虚。颜色又比较深,说明时间比较久了。
总的来说就是:中土虚,肾气弱,然后又有上面火气的郁结。但是他整个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透的,不算太浊。
这个情况的治疗:固运中土,加上补肾和开达上焦郁结,疏散肝气的瘀滞,因为他那一圈,满满的,这个气要散一散。就是开通道路要让他转开。所以你看这个方子:
党参、茯苓、白术、槟榔、白蔻、竹茹、干姜、甘草,上来全都是运中焦的;
用了很少量的柴胡、陈皮,破破气,因为他本质是虚的,量不大;
微量的丹皮、桃仁活活血;
后面用益智仁、枸杞子补肾;
薄荷、生麦芽稍微鼓动一下子;
黄精、山楂,都是偏于补中土的,以填补固守中土为主,加上补肾,气血流通的药。
这个方子和他的这个舌头基本上是吻合的,是一个虚象。
这个跟上一个类似,也是中间凹陷,前面有一些小点,他这个气比较足,亮度稍好一些,小点子长得比较大,舌头上没有那么多水液了,舌根看到比较清楚。
这个格局和1-1-1是一样的,主要是虚,不过这个正气比较足一些。这个就好调一些。的方子也类似,不过用了一些熟地、黄连来补肾,力量相对强一些,因为他本身的正气强一些,脉稍微有力,所以用药的力量也可以大一些。
总体的思路是运中、疏肝、补肾。所以你就知道,这种前面有郁结,要记得去疏通;中间虚弱,要记得去补。那么这是比较简单的虚证。
这个就明显发暗,神气弱,阳气虚。一个舌头的明暗,就知道他神气的强弱,或者说是阳气布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