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脉学入门

用《伤寒论》后世的脉法来解释‘伤寒’脉学。

个人认为是有错误的,很容易越解释越乱

支持 三先生 观点。两者脉理的确不能通用的。
 
本帖最后由 醫道宗源 于 2013-10-3 20:25 编辑



不知道楼主能否听进不同意见呢?呵呵,随便说两句:


楼主文中见【 关上(指关部)小(指细)紧(有力、实硬)。】楼主啊,这个可能有误哦。呵呵,

1、“关上”,未必就是(指关部)的。这个“关上”,是指关部的远心端。如果不明白“脉的来去”的表现,这个就不必谈了。只要知道秦汉时的语言习惯中,“关上”的语言格式,是说“关的上部”,而不是我们今天语言习惯泛指“关部”就行了。呵呵,内经中的“上竟上”,意义不简单哩。

2、“小”,也不是您所说的——指脉(细)。细脉,是细脉;小脉,是小脉。虽然近似,其实有别的。

【“小紧”上条文的“弦”脉同义】,

这个也是未必正确啊。

导致脉“小、紧”的原因,与导致脉“弦”的原因,是不同的。

不能见到“小、紧”貌似“弦”,就以为是相同的哦。

************************************************
另外,个人建议:

要研究 内经、伤寒 脉学,

首先要练到自己每个指头下面,至少要能同时准确分辨出 4 种以上的脉象。

否则,是很难去理解和体会的经文中的阐述的。

当然,如果是自娱自乐地玩玩儿,也就罢了。

********************************************************

呵呵,貌似我“做恶人”了?
 
请教诊脉寸关尺下到底是多大力度??
 
书上讲三颗黄豆力量是肺脉,六颗就是心脉,怎么理解?
 
那么这几个要素又是怎么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的呢?
一、指导辨证。一般我们中医不是说八纲辨证吗?哪八纲啊?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纲。那么这个表里说的是病位问题了,浮沉是不是就说的病位问题啊?虚实、寒热说的是病的情况,也说的是人体里正邪交争中的战况,力量、粗细、快慢这几条不正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吗?阴阳,一般是贯切于表里、虚实、寒热这几项之中的,前面这几项哪项不是一阴一阳啊,所以这个阴阳问题是不知不觉就搞定了。还有,我们要是把阴阳看成气血,那粗细不正好说的是气分、血分偏盛偏衰的问题吗?所以这几个要素把八纲都包含进去了。
 
二、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我们用浮沉定出病位,就可以确定治疗的目标位置了,好象治胃,你要考虑用治胃的药,治肝你得找治肝的药。然后我们用力量确定这个病是要直接攻泻病邪还是要先扶补正气,确定药方的总体治疗方向,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用粗细看看这个方子里是多用点气分药好呢还是得多用点血分药,要是这个方子是攻补并行的,我们还要用快慢看看是袪邪药用多点好呢还是这个扶正药用多点好,这么一综合,治疗方案不也有了吗?
当然,这个治疗方案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实际临床中还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另外,还得辨证,既要辨方证,还要辨药证,不能片面地只用某个方法。你分析越细、越全面、辨证越精,所制定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就越高。
 
呵呵,我看题目叫“脉学入门”即可,不必冠于 “《伤寒论》”吧?呵呵。
 
看楼主中医功底甚是了得呀,望更多的发表有意义的文章,供坛友们互相学习。谢谢了。
 
二、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我们用浮沉定出病位,就可以确定治疗的目标位置了,好象治胃,你要考虑用治胃的药,



脉诊是为诊断、治疗服务的
 
三、指导药物的运用。上一条我们也讲了些用药的原则了,这里主要讲药物的用量和取舍。当然了,这个跟上条一样,也得综合分析,不能光靠脉,尤其是要辨证,有这个方证你才可以用这个方,有这个药证你才可以用这个药,有证而不用或无证而乱用,都不好。至于这个辨证问题,《伤寒杂病论》里头说得很精细,大家应该去好好看看。
譬如我们辨证得用小柴胡汤。但这个病人没有作呕,我们可以把生姜、半夏去掉;要是这个病人没有胸口憋闷、不想吃东西,我们也可以考虑不用人参;这是从证上说了。从脉上呢?要是这个病人脉比较有力,那么我们用柴胡、黄芩的量就可以大点,偏于攻邪;要是这个脉比较软弱,我们用人参、红枣就可以量大一些,侧重扶正;要是脉偏粗,人参可以减点量,红枣的量就可以加多一点;脉偏细,人参可以多些,红枣应该少些;脉偏快,生姜、人参可以用少点;脉偏慢,生姜、人参可以放多些;等等。这就是根据这个脉用药的一些方法了。
 
那么这几个基本要素除了指导我们实践,也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一、让我们更易看懂脉书和发现其错误。脉书上有很多脉了,现在一般固定下来的就有二十多种或三十多种,里面的记述很不好用于实践,通常是让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这个记述和对其形象的比喻不够清楚、实在,比较脱离现实而偏向于想象。
好象我们一开始说的这个滑脉,怎么个“如珠走盘”法?不好懂吧?再加上历代一些注解的人他没把它从实用性出发去讲,只是天马行空地想象,人云亦云地按着别人说的路子去瞎掰,于是啊,不注还好,越注越糊涂!那它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脉呢?我试着给大家分析分析,为大家提供多一种思路。首先看字:滑,滑溜的滑,滑动的滑。一看这字的意思,第一感觉,这脉不会太慢,应该偏快,否则也不能算滑了,对不?滑,那它运动的空间应该不会太小,否则哪滑得动啊?所以这个脉应该不细,偏粗。再看,《脉经》上说这个滑“替替然如珠之应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下一下地打到手指上,象按到了一颗一颗的珠子,那么这个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有力,这脉有力,否则软弱无力,那还象按到珠子吗?那这个脉的形象就出来了:有力、偏粗、偏快。按我们上头说的,这个病是个实证,得用攻法、偏袪邪、偏于血的问题比较多。来看一下滑的主证:痰饮、宿食、实热(都偏于实证、不是虚证了)、蓄血(血分),看,不都对上了吗?我们哪怕不知道这个脉叫滑,对我们临床上的这个治疗也不会有影响吧?
 
本帖最后由 阿孟 于 2013-10-6 16:32 编辑

易看懂脉书和发现其错

滑脉跟快慢粗细无关,它只是形容脉管之形状,脉管横截面程圆形是谓滑,其病主风。
 
通俗易懂,很适合初学者细学通俗易懂,很适合初学者细学
 
还有一个也是开始提到过的,散脉。散,分散、散开,能散开的话空间应该不会太小吧?所以偏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飞啊,都到天上了,地上不叫飞,所以偏浮。另外,散开、散漫,这不都说明力量不会大吗?都说团结是力量,散了,这力量一定弱。“去来无定至难齐(脉动次数乱,前后不一样)”,这个更重要,是不是跟我们说的停一个样啊?那么总结这个脉:浮、无力、大、时快时慢、停。按我们的要素一分析:虚,得补,危重病人,得抢救了!看书上:“久病逢之不必医”,是不是又对上了?
另外,有的脉书上说的这个结、代跟我说的是有点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书上说法也有很大的出入。其实我就觉得它那里说的也不太对,可能是有错误的,当然我也不敢说我说的这个就一定对,那不成自大狂了吗,只是对这个书上的说法有所怀疑而已。但无论这个名字叫什么,一到临床,一上手,一点都不影响我们的诊断和治疗。
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思路,就是说大家想问题不要光从书上说的去想,还要多从实践中总结,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这样才不会绕死胡同里困死!
上面举了这些例子,只是想来个“抛砖引玉”,大家要有兴趣、又有时间的话,可以试着去复原一下这个脉书上的脉,看能不能还原它们在临床上的真实面貌,我这里就不再啰嗦了,等你们的好消息哟!
 
非常靠谱,顶!谢谢无私分享!
 
楼书讲得很明白,尤其是三指切脉的动作和要领,画个图配在一起更好些
 
学习了,受益匪浅,对于我这初学者很受用,以前根本理解不了为啥大夫号脉能看出病情来,现在理解了。
 
这能脈的波动情况能用动画对比着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