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民间中医师承脉法

脉诊颇为玄妙,本文便是师承秘法的再现。民间中医秘而不宣,但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脉法真谛,冒着被师父骂的

感谢先生的教授!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09:59 编辑

现在来说说虚脉。
虚脉从字面意义上看,似乎就是脉搏力度不够,这在王叔和的《脉经》中可以找到佐证:——“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王叔和将虚脉的形态概定为迟脉、大脉与软脉三种形态的结合,并描述了这种脉象的指下感觉——隐指豁豁然空。而李时珍则进一步指出:“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意思是说虚脉是属于浮取迟大,按之无力,没有边际。而李延昰则是将他们的观点进行了一个综合,即:“虚合四形,浮大迟软;乃乎寻按,几不可见。”意思是说虚脉兼有四种脉象的特征,属于复合脉。事实上,虚脉并不止兼有四种形态,而是兼有虚弱之象的全部特征,表面上看,虚脉的体状有中空不足之象,专以软而无力而得名,其来浮大迟软,稍重按,便全然无力,在手指下有一种隐隐蠕动,豁然空虚的感觉,这只是虚脉的躯壳。而其灵魂尚在体状中仍然显着一种不足的形态。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09:59 编辑

现在来说说实脉的脉象特征。
实脉与虚脉有着一些对应关系,虚脉的脉象所体现的是一种虚弱之象,而实脉则与之相对,所表现的是一种脉体强壮之象。王叔和认为实脉的体状为:“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应指愊愊然。”意思是说,实脉的体状无论是浮取还是沉取,脉象都是力度较大,阔度很大,指下搏坚感较强。这一点基本上后世医家都不出叔和规矩。如李时珍所说的“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李中梓与李延昰所说的“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事实上,实脉的体状中尚且缺乏一个很重要却隐藏的很深的元素——那就是脉来太过。这一点恰好与虚脉相对,虚脉是脉来不及。
对于实脉蕴含着脉来太过的这一观点并非笔者所创,其实早在《脉经》中就有相似的论述,如“血实脉实,气来实强,是谓太过”。这一点对于理解实脉十分重要,但后世医家皆忽略了这个环节。包括脉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李氏三医家(李时珍、李中梓、李延昰)都只是蜻蜓点水般论述,并非深入研究实脉的这一体象特征。
总而言之,实脉的体象真谛在于:脉象有力、脉体阔大,浮沉上下内外力度均较强,且有搏指之感,在细心体察实脉时,会有一种脉来太过的感觉。归纳一下便有十六字真言:脉象有力、脉体阔大、浮沉搏指,脉来太过。
 
我们现在来看看涩脉的体状。我们打开历代脉学大师留下来的典籍,我们不难发现,涩脉,的确不一般呐!《黄帝

个人感觉临床涩脉还是三五不调为主,请老师指教
 
我们现在来看看涩脉的体状。我们打开历代脉学大师留下来的典籍,我们不难发现,涩脉,的确不一般呐!《黄帝

“病蚕食叶”的懒散体现了似止非止的意象;“轻刀刮竹”的涩滞体现了脉流艰涩、往来困难的体状;“杨花散漫”的飘蓬体现了涩脉的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既可疾数、又可迟缓;“如雨沾沙”体现了涩脉的指感既不圆润,又不通畅。但综合而言,在上述四种之外,尚有“似止非止,三五不调”的体象。所以,要体会涩脉的深意,必须搞明白上述五种形象。
 
谢谢老师的指点!以前只体会到了轻刀刮竹和杨花散漫的感觉还有三五不调,以后要注意细细体会了。
 
谢谢老师的指点!以前只体会到了轻刀刮竹和杨花散漫的感觉还有三五不调,以后要注意细细体会了。

总之,涩脉比滑脉更难体会。而且道具也不是那么好找。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并结合一些诊断案例进行摸索与反思,才能求得脉学真谛。
 
现在来说说虚脉。
虚脉从字面意义上看,似乎就是脉搏力度不够,这在王叔和的《脉经》中可以找到佐证:——

这个虚脉也不容易掌握啊。难怪古人认为脉学玄而难解的。所幸的是楼主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逐一讲解。希望楼主继续为大家答疑解惑。
 
前些日子看脉学一头雾水.今见老师谆谆教导.谢谢老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