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民间中医师承脉法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10:03 编辑

现在来谈谈微脉的形态。顾名思义,微脉,当是微弱之脉。但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微弱呢?这便是学习微脉时所需要搞明白的地方。先看看圣贤大医们如何诠释。王叔和认为:“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点出了微脉的形态是极细而软,就是很细很细又有点软弱,那究竟软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若有若无。王叔和的论述基本上对微脉的描述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概定。元代医家戴同父认为微脉兼有“细而稍长”的形态,这一点的确补充了王叔和对微脉的论述。然而仍有一点没有点名。清代医家李延昰综合前贤的说法,创造性地他提出“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张仲景以“瞥瞥如羹上肥”形容微脉的软而无力,又以“萦萦如蚕丝”形容微脉的细而难见,王叔和认为微脉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戴氏认为微脉隐约可见不曾断绝,李时珍用“潎潎”形容微脉的轻软无力,稍加重按则似有似无,极其细弱,这就是微脉的真言。特别是李延昰用“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八个字来形容微脉,如此描述,最为传神,妙不可言。脉象似有似无,欲绝非绝,纤细柔弱,不绝如缕,便是微脉的核心体状。
 
现在来谈谈微脉的形态。顾名思义,微脉,当是微弱之脉。但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微弱呢?这便是学习微脉时所需

要想弄懂微脉的形态,必先弄懂细脉的形态,正如李时珍所说“细比于微略较粗”。
 
要想弄懂微脉的形态,必先弄懂细脉的形态,正如李时珍所说“细比于微略较粗”。

微脉的真谛就是“似有似无,极细而软,欲绝非绝,不绝如缕”,这十六个字足以概括了。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10:03 编辑

现在来说说弦脉。在众多脉象中,弦脉属于不好掌握的脉象之一。古代人常常称弦脉为玄脉。为什么玄呢?是因为弦脉所需要的抽象思维更为强烈。先还是来看看古人对弦脉的认识吧。古代元典《素问》对弦脉的形态以“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八字作为赅括,而我国第一本脉学专著《脉经》则更为形象,指出“如张弓弦”为弦脉的真谛。而《诸病源候论》在王叔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这也算得上是一大进步。《脉诀》认为弦脉“状若筝弦”,我想弹过古筝和古琴的人们可能更容易感知手指在琴弦上的感觉。《脉诀刊误》说则认为弦脉具有“从中直过,挺然指下”的形态,点明了弦脉的长而硬,具有一定的守位范畴。无论是弓弦还是琴弦,弦脉的形态都兼有紧张感,也兼有一定的张弛度。也就是说,弦脉就像琴弦一样挺直而且略带长象,且有两个特点:一是挺直而长,具有极稳重的搏动,而不会轻易的变换(即“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二是张力较大,具有两端绷紧,而紧张度大大增加(即“如张弓弦”、“状如筝弦”、“绰绰如按琴瑟弦”)。结合这两大特点,细细推求,那么弦脉的形象真谛也就呼之欲出了。
 
现在来说说弦脉。在众多脉象中,弦脉属于不好掌握的脉象之一。古代人常常称弦脉为玄脉。为什么玄呢?是因为

弦脉的确是一种不容易掌握的脉象。在老家,曾有一些大医院的医生们,凡是把不准的脉都说是弦脉。嘻嘻!
 
弦脉的确是一种不容易掌握的脉象。在老家,曾有一些大医院的医生们,凡是把不准的脉都说是弦脉。嘻嘻!

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个奇闻了,的确有一些脉学水准不高的医生都这么干。可见,真正懂脉学的人已经不多了。
 
先生所言极是,无私奉献、杏林之福也!请继续,不要理会括噪鸦声。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10:04 编辑

要说难以掌握的脉象中,要数缓脉最让人难以直窥真谛,也许有人会说,缓脉不就是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四次吗?非也!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缓脉就是脉搏一息四至呢?那是因为王叔和与戴同父的言论让他们深信不疑的缘故。王叔和认为缓脉“去来小驶于迟”,比迟脉稍微快一点的就是缓脉,似乎一息四至或者五至比较妥帖,这在戴同父的言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戴同父直截了当的说缓脉“一息四至”。但事实上,历代医家都以为缓脉为胃气的脉象,岂能以一息四至来赅括胃气的有无?对于这一点,蔡西山一语捅破蒙在缓脉玄机上的那层窗户纸,即:“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笔者仿佛研究,发现这一句话竟无一字可以删减,简直是一字千金啊!然而,缓脉的形态描述后世医家仍在继续探索,如滑伯仁说:“如微风轻飐柳梢。”杨玄操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滑伯仁与杨玄操皆以微风摆柳来形容缓脉,笔者曾经常到河岸边观察和感受微风拂柳的体象,发现缓脉作为胃气脉的时候,还真有哪种犹如微风吹动柳枝哪种飘然之感,那是一种“意思欣欣,悠悠扬扬”的感觉。而一向以太素脉见长的张太素却独辟蹊径,认为缓脉的真谛应该包含“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在内,那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被勾勒地惟妙惟肖。
纵观历代医家对缓脉的描述,可谓是语语自肺腑出,字字从实践中来,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如王叔和与戴同父意在说明缓脉的至数;张太素把它比作排列在织机上还没有把机轴转紧时的经线,说明缓脉的从客不迫;而“初春杨柳”和“柳梢”说明缓脉搏动的柔和,“舞风”和“微风轻飐”说明缓脉的和缓以及应指浮沉;然而蔡西山则综合他们的宗旨,把缓脉形容的惟妙惟肖,它一息四至,恰似春风里摇曳不停、翩翩起舞的柳梢,有一种轻盈柔软,宽舒和缓,悠悠扬扬的形象。这也是胃气充盈的反映,也是中医学中的“神”的真实见证。倘若将古人对缓脉的认识能够融为一炉,那么掌握胃气脉就如同吹糠见谷了。
 
要说难以掌握的脉象中,要数缓脉最让人难以直窥真谛,也许有人会说,缓脉不就是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四次吗?非

这才是对脉学的精深解读。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10:05 编辑

现在来说说长脉的形态。对于长脉而言,需要了解正常的长脉与异常的长脉。《黄帝内经》所说的“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基本上对长脉的平脉和病脉作了简要的概括。也就是说,正常的长脉的脉象是:不大不小,过于本位,柔和、安定、条达、应指柔软,有如手持长竿的末梢的感觉。异常的长脉的脉象是:不大不小,过于本位,应指硬直不柔和,虽然首尾相称,但是没有柔软感,犹如拉直的绳索一般,往来硬而端直。对于长脉的形态,李延昰所言极为传神,即:“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要分辨正常与异常的长脉,唯在应指柔和与不柔和上作文章了。
 
现在来说说长脉的形态。对于长脉而言,需要了解正常的长脉与异常的长脉。《黄帝内经》所说的“如揭长竿末梢

谢谢老师的无私精神 看了您的帖子也爱上中医 收藏了 慢慢跟您学 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悟性 感谢
 
谢谢老师的无私精神 看了您的帖子也爱上中医 收藏了 慢慢跟您学 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悟性 感谢

谢谢支持。
 
谢谢老师的无私精神 看了您的帖子也爱上中医 收藏了 慢慢跟您学 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悟性 感谢

同意游云的说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