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龙三中医课堂,随我学中医

龙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2
帖子
1446
获得点赞
11
声望
38
年龄
52
所在地
广东广州
或许论起资格,还不到我开班授徒。只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已的健康了,也开始重视中医养生,只是社会上也太多养生的教导,到底该听谁的?想正式学习点正统中医知识吧,苦于没有时间和门路。当然也有很多人另辟门路,用各种方法来接近中医。我还是坚持一句话,要学就学最基础的,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基础一切白谈。还多一句,要学就学最正宗的。如果你 国学基础好,那就肯定是《内经》。如果你是现代人,又不是非主流人,还是老老实实随我学习目前国内所有中医学院都要学习的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我的学习更多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所以特别适合自学来做为保健用的。平时生活中也太多人向我了解中医,也借此机会回应他们的疑问,让其真正认识中医。我的水平正好适合学入门的朋友。
需备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孙广仁主编。
地点:就在此贴
费用:无
说明:由于本人时间有一定限制,所以要速成的请另行择师。所有疑问请跟贴提出,邮件,私Q开小灶一律不回应。对于诚心提意见的可跟贴提出,攻击的就请另开一班招生,以显高明,否则就请收声
学习前请看本人另一贴:中医学习之我得
https://www.tcmbe.com/threads/232570。以便做出正确选择
 
支持龙老师的善行。有时间一定去学习!
 
老师我先报名!可以吗?
 
开学了,大家根据我的简编,我的标注,对照书本,并自行体会,提出疑问,我解答后就再继续往下学
第一讲 绪论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好好体会划线部分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而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二)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三)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已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四)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六淫病因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 医药知识的积累
《左传》记载,秦国名医缓曾说: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说明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已是医生常用的方法。《左传》记载秦国名医医和给晋侯诊病时提出“六气病源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诊病已能“切肪,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说明“四诊”方法已基本形成。还产生了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吕氏春秋》就记载了文赞用激怒的方法治愈了齐闵王的忧思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已记载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斯的医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采用了两种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就是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内经》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的一种方法。
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经》。而观察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征象,则可推知体内的脏腑的变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内经》
(4)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 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秦汉时期的医学巨著,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
(2) 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针灸技术的发展《内经》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推动寸口诊法的普遍应用
晋.皇甫?《针灸甲?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专著
唐-孙思?《千金要方》《千金冀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 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据张仲景“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论点,进一步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与《内经》有关论述,者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
刘完素,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百病皆因火热,在治疗中以寒凉清热为主,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张从正,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
李杲(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法”代表作为《脾胃论》《内外伤辩感论》等
朱震?(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炎的常变规律,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刘,张,李,朱被后人尊为“金元四大家”
3、 明清时期
明代命门学说产生,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养生防病以及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张介宾(景岳),赵献可《医贯》,反对以寒凉药物攻伐人体阳气,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创“戾气”说,温疫病多因为戾气从口鼻而入,而非一般的六淫邪病邪。
叶桂(字天士)《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温热条例》
吴瑭(字?通)《温热条辩》,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辩论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理论
4、 近代与现代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三)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在70年代已经提出了。
*简编暂到此,下期再续
由于这里没有什么太深和难理解的,又不是要应试,大家自已看书了解一下就是了,就不开展深入探讨。今天讲课到此结束,下回再续
 
楼主为宣传中医,发扬国学而沤心沥血,精神可嘉,其志可敬!!!!!!!!!!!
 
学习了,专门做了笔记。基础性的东西真好,对中医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谢谢老师!
 
一直希望看到接地气的,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仙论,今天看到了,致敬。
 
龙三老师,我没有基础,先报个名。
 
老师,我报名。广大中医爱好者的,老师的班恰似久旱逢甘露。
 
龙老师,你说的两本书我都准备好了,太需要基础的东西了,谢谢你,向你致敬。你发给我的电子杂志,我下载了,但只有首页,不自动翻页啊。不知道是哪里没弄对。望指教
 
从明天起,三天都有事.所以继续开讲.
书接上一回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 整体观念 (注:重点理解,不能理解的会在以后进一步展开时提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 生理上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稳中有降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表1: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五窍 经络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及二阴 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膀胱经

这五个生理系统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并不解剖中的那五个具体器官,而是一个系统,换句话说,说你肾虚,并不是单指真正的肾脏虚了,而是整个系统的相应功能出了问题.)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根据五脏一体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正常发挥自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腑脏间,即五个生理系统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平衡。
人体的脏腑虽各有不同的机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素问》“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由于人体的形体官窍,分别属于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而这五个系统间又存在协调统一的关系,因而这些外在形体官窍的机能,不仅与其内在相应脏腑密切相关,与其它脏腑也有联系。如目是主视觉的,主要依靠肝血的濡养,肝血亏虚而不能养目时,就会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现象。但《灵枢》又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之论,故目之视觉功能 ,不但与肝血盈亏有关,与其他脏腑精气是否充足有关。这都充分体现了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体参见五脏一体观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神能驭气”。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书本摘抄暂告一段落
以上内容比较重要,中医就是要紧抓整体,而不只是局部,并不是说局部不重要,什么造成局部的病变,局部的病变又会造成整体的什么变化。说白了,只要在中医整体理论指导下,无论用什么法,吃什么药,哪怕是西药,也还是中医治疗。至于大家在西医科室开到的中成药,其实已经不算是中药了,没经过辩证开出的药,没效果还不重要,只怕会产生副作用。
 
支持楼主老师!祝老师桃李满天下!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会有更好的打东指西的治疗方法,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如皮肤不好,治肺。曾有一病例问:每逢秋冬,小腿皮肤紧绷,干,易掉皮。肺与秋气相通,燥又是季节特点,而肺喜润。治法很简单:夏未赶在入秋前一周两次冰糖雪耳,或者单独雪耳。症状大为改善。慢性皮肤病难愈的病人,不妨也换个角度来治疗。如大肠热盛之人,会在大肠经循行之处长红点,痘疮,疹等;又如便秘,除了因热秘,气虚造成,还有种是因肺气不降造成的大肠不通,这时病人还会有浊气上升,热堵上,中焦的表现,此时可加用降肺气的药味,杏仁,半夏,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清楚了解五脏系统,随着以后的五行,阴阳运用,就能更好掌握中医皮毛。
 
龙老师,你说的两本书我都准备好了,太需要基础的东西了,谢谢你,向你致敬。你发给我的电子杂志,我下载了

不是自动翻的呀,右下角会有按钮,需要手动翻阅的呀
 
老师,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怎么逆传心包
 
龙三老师,你好。最近很忙吧,我是向您求助的皮肤病患者家属,在您的帮助下,我老婆湿疹好了许多,谢谢您。我把服药后情况发到您的邮箱,请您抽空看一下。总是麻烦您,真不好意思。谢谢你发给我电子杂志。明天我去书店买《中医基础理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