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风,风中哪里?

民国·张山雷《中风斠诠》是论述中风病病因病机和证候治法的专著。该书引古酌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颇多创新,对后世治疗中风病有重要的影响。

从该书内容来看,张氏不承认中风病有外风学说。
 
而现代中医学者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所记载的有关中风病的各家论述,特别是现当代某些中医大家还是认同中风病外风学说的。

赵锡武有云:

仲景从外邪,即“外风”所中立论。后世则从内因发挥,或谓其因虚,或以之为痰,或从乎火论,而其辨证论治仍以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并未脱仲景之窠臼。古虽分真中、类中,但证候雷同,实无须巧立名目,只要确系脑血管疾病,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但见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肢麻不仁,或昏不识人,舌謇语涩者,皆可谓其为中风病也。

邪既滞着经脉,非通之散之,焉能自愈?故余临证治疗本病,不避风药,即本此理。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祛风诸药有调节血管收缩,改善和促进神经传导等作用,岂非佐证?


又如王鸿士主任医师有云:治疗中风必须宣通开郁-说道:

气机郁闭经络,风痰壅遏于络外,内外之气不得通达,阳气闭塞,机窍不宣,最易中风。古谓:“郁则痹,宣乃通。”治疗本病宣通法在所必用,散风祛邪,行气通络为治本病之大法。
宣通能开郁气,宣风壅,散结滞,通风痹,使怫郁之热无由再生,气血宣通则风自熄。
如中风入脏,闭证用辛开宣窍,或脱证予以扶正固脱以补为通,也在于宣通气机。
如中风有大便秘结者,宜予三化汤下之。因腑气通使内热得泄,也有助于宣通气机。
如中风病在经络,以四物、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等养血活血通络,随证选加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细辛、葛根、秦艽等疏解宣散之品,既能疏风透邪,又能通利血脉。
……
小续命汤、大秦艽汤是疏风宣痹,养血和营的代表方剂,病在经络或中风早期已过者用之较宜,兼有外邪者亦可用之。

再如张琪主任医师有云:中风七法,勿忘外风。说道:

至金元以降,外风说渐被忽视,证之临床亦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而获效,故在七法中拟有祛风二法,以示对外风学说正确对待,祛风活络的治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此是目前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病因学说最客观、合理的解释。

所谓的“气候变化”,即由于“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僻不遂。”

所以,有时“临床有少数中经络患者,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并见恶寒发热,骨节酸疼,肢体拘急,舌苔薄白等症,属脉络空虚,风邪侵袭所致;或原系阴虚阳亢,痰湿内盛之体,复加外感风邪而发病。”

其中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早在《金匮要略》即认为中风乃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所致,收载了‘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唐宋以前一直沿用‘内虚邪中’之说,多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应用疏风祛邪药物。金元以后,由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改变,疏风祛邪的应用已日趋减少,但临床应用扶正祛邪法,亦可获较好疗效。……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诸多祛风药如羌活、桂枝等等,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史大卓,高思华等编著《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

那么,中风病真的与“风”邪有关吗?

实际上风当理解为“气候的异常变化”-主要还是与(风)寒邪气和(或)暑湿之邪有关。
 
民国·张山雷《中风斠诠》是论述中风病病因病机和证候治法的专著。该书引古酌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颇多

我也怀疑外风说,但张山雷否定续命类方的疗效是错的
 
而现代中医学者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所记载的有关中风病的各家论述,特别是现当

可取

至少就我个人经验来说,临床应用此类方剂是有佳效的.

不过‘风’字还是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误入歧途---总让人以为,这些风药是去除‘风’邪的,而去除风邪的原因就是人为,‘风’是一种可以侵入人体,或人体自生的邪气,是一种致病因素。

愚见以为,风,不是一种邪气,是对人体一种特定病理状态的一种概括
 
更深入的来说

六气,是外界不同气候变化的六种类型

六淫,是在六气影响下人体出现的六种病理状态,不同于淤血、痰饮..
 
是否也可以这样说

包括外感,也不是六邪入体,而是六气影响人体出现的六种不同病态。

而治疗上,中医的目的是解除其病态,让人体恢复常态。

病变在表的,目的是解表,而不是去邪
 
西医的治疗目的倒真是主要为了去邪
 
《举痛论》: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客于,我个人觉得应该理解为客加于某处,客是外界因素,加于某处,是人体出现相应的反应,而同一外界因素影响,不同的人会因不同的素体因素出现不同的或轻或重或深或浅的不同反应

果真如此吗?高人多指正
 
个人见解:主要是太后养尊处优,湿痰过剩(其脉沉)痰湿盛阻塞脉道,引起中风。或外感风寒侵袭,毛窍血管收

赞成
 
本案该是小续命汤证,但不能服药,自然用固本疏风法,脉沉,可见正虚。
 
中医,我觉得还是要按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给患者解释时可以用西医的语言解释。
 
沉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脾虚壅滞,统血无力,血不养筋,又外感风邪,口禁不开,柯琴语谓:“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熏蒸之法 ,由鼻而入,鼻气通天,呼吸传遍,无处不在,重在补气,气行则血行,筋脉得养。个人愚见
 
中风,风为肝之气,正所谓厥阴风木。


各位老师好,本人有一个“中医神农谷”群,诚邀各位老师一起研究中医技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学习,相互研究,壮大中国国粹,期待您的来临,群号:139282031。
 
沉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脾虚壅滞,统血无力,血不养筋,又外感风邪,口禁不开,柯琴语谓:“

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熏蒸之法 ,由鼻而入,鼻气通天,呼吸传遍,无处不在,重在补气,气行则血行,筋脉得养

这样的语言论述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啊,鼻气通天是这样理解吗?
 
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熏蒸之法 ,由鼻而入,鼻气通天,呼吸传遍,无处不在,重在补气,气行则血行,筋脉得

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妄加评论嘛




《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