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关于开、合、枢的问题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胡天雄《素问补识》:“此‘太阳为开’,关,误作开。”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太素》均作“关”。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闗)”字省文。
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
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杨注:“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六条经脉(三阳经、三阴经)的关、阖、枢,是经脉生理作用各自特点的概括,这种特点与其经脉循行的部位是有关的。

太阳经,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三阴经的关阖枢,基本上亦同此理。

人体的经脉,合言之是统一整体,分言之有阴经、阳经之别,阴经阳经又各有离合。从阳经来说,有太阳、阳明、少阳之分,它们各有其位。太阳根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行于身之背;阳明根于足大趾次指端的历兑穴,行于身之前;少阳根于足小趾次指端的窍阴穴,行于身之侧,各有其经。从生理功能上来讲,有“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的不同,这是“离”,然而作为阳经,它们又共同居身体的表面(相对于阴经而言),行使卫外的功能,又合而为一整体。所以说“三经者,不能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这就是“合”。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

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

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

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
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阴阳离合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在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

如基于三阳相离的观点,仲景指出:发热恶寒者属太阳,治宜汗解,以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吐下则禁忌;
但热不恶寒者,治疗宜清下,以白虎汤、承气汤等主之,汗则禁忌;
寒热往来者属少阳,治宜和解,汗吐下均为禁忌。
三阳界畔分明,违背它就会诛伐无过。

这种理论对于温病亦然。如叶天士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在《伤寒论》中,三阳相合则见于二阳或三阳合病的例子。这就是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所致,宜从阳之相合而治。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等。
 
至若急性热病后期,正气日弱,病即离阳入阴,其发展一般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太阴、少阴、厥阴。

由于三阴封藏失职,故皆可见吐利之证。

其中属太阴者,用理中汤类;
属少阴者,四逆汤主之;
病在厥阴者,乌梅丸、吴茱萸汤主之,皆宗三阴相离立法。

内脏病久,往往一损俱损,精血虚衰,常需考虑三阴并治。如肾气丸以地黄补少阴肾、山药补太阴脾、茱萸补厥阴肝,即三阴并补的例子。
 
太阳、阳明、少阳均为阳。阳则主外。相对于阳气来说,体表要想得到温煦,则阳气要开而出,温煦肌表,筋脉柔和;少阳得到阳气,就相当于阳气的枢纽功能,各脏腑协同,运转得利;阳明,就是胃肠道,胃肠道必须得到温煦才能运化正常,此时阳气必须被关在里面。相对于人体来说,阳气总是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到外面,里面就不足;在里面,外面就不足。所以,夏天,阳气宣发于外,里面就不足,稍微吃点寒凉的东西,容易拉肚子。理解这些,需要宏观理解《伤寒论》的六经。不知大家是否愿意听?
 
这些观点出自《灵枢·根结》篇

开,表面意思是打开,引申为太阳、太阴经脉的宣发、输布功能

这就是典型的随文顺解。王冰对《内经》的注解多是如此。对中医发展毫无帮助。
 
这就是典型的随文顺解。王冰对《内经》的注解多是如此。对中医发展毫无帮助。

是的,中医理论探讨大多数是随文解意,好像是在回答问题,其实没有回答,这样的思维中医很多很多。
 
先生高见如何?

思考经典原则背后的具体机制原理,才能真正明白过来,如果只是随文解意永远说不清道不明,这是本人年轻时经历过的事情。

1:首先搞明白三阳经为何为阳,三阴经为何为阴,阴阳在生理上到底指的何种现象
2:其次搞清开合的本质到底指的何种人体现象,才能继续细化思考每一项中医原则
3:在以上述为基础,展开六经辩证的每一项原则的本质探讨。
4:最后讨论到方药的设定,根据具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去理解六经理论

最后完成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千万不能药-方-法-药的这样的思路,随文解意最容易犯颠倒理法方药的思维误区。
 
太阳、阳明、少阳均为阳。阳则主外。相对于阳气来说,体表要想得到温煦,则阳气要开而出,温煦肌表,筋脉柔



三阴经的开、合、枢又当如何理解?
 
太阳为开, 阳明为闔,少阳为枢.
开,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阖, 形声。从门,盍声。本义:门扇.
枢, 形声。从木,区声。本义:户枢。
从本意看:开是去开门,阖是门扇,枢是户枢. 这样来看,不是表,里和半表半里的关系,而是动作,门和机关的关系.指的是功能而非位置.

思考: 太阳为开,太阳是开门的,象人的体表毛孔自动开合,膀胱开合泄水,都是动态生理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水热平衡;阳明为阖,既然是门扇,那一定是实在的固定的,所以有胃家实之说;少阳为枢,门的枢纽,决定着门开关是否滑利,而且还起固定门的作用.但是既然太阳是开门, 阳明解释是门扇, 少阳是户枢.那我们比方太阳从外向里推开门,进去里面会是什么呢?应该还是太阳,因为要向外推开门还是太阳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毛孔在体表出汗,在内有水道到膀胱也是泄水.在病理上有太阳经证和腑证之分,还有膀胱蓄水和牵扯到神志的膀胱蓄血证. 所以要讲位置的话:太阳,阳明,旁边少阳,里面还是太阳.
 
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
是不是与表里位置有关?
 
“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是相对于“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种功能。在阴的下一步路径中,或者使阴越来越多,即为开;或者使阴在体内无处不在,称为枢;或者使阴向阳转化,称为合。太阴,指运化,将外在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自身营养物质,这种物质,或为血液,或为其他,据称为阴;少阴,大体指将血液运送至目标器官,称为枢;厥阴,指不再增加阴,而将体内营养物质转化为阳气,即自身的功能。
 
我不太清楚内经时代的门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比较结实的门应该是做个门框,两面钉上木板,中间是空的.这样的门比较符合阳明的特点.
 
关(闗)、阖、枢解读

关(闗),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皮部论》及《灵枢•根结篇》等。

一说“太阳为开”,“关”误作“开”,闗、開形似易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