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2/11
- 帖子
- 65
- 获得点赞
- 2
- 声望
- 8
- 年龄
- 52
其实这个话题恐怕会得罪不少中医界的人物,所以犹豫过,不过最后还是觉得有发表公开的必要。
(一)
中医学者分医师和医工两个级别。医师是真正明白中医医理、病理、药理和方理者。医工是中医里的技工。属于遵照医方教导书和验证病案去治疗者。
依敝人见闻,被称谓经方大师者,都是新中国的。未见新中国之前的名医号称经方大师。
这些经方大师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仪器手段,去讲解医理、药理、病理和治病病案。曾经令敝人以为当今经方大师,乃历史上中医水平最高者。
(二)
不过,随着对中医研习和参悟的深入,渐渐发觉,中医论坛上最推崇的几位高疗效经方大师,只属于医工,中工级别的医工。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不过是培训医工的方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药方被他们误称为经方,他们由此算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大师。
实际上,经方一直是指汉唐之前,药性认识上遵循《神农本草经》的药方。汉唐以后中医因严重战乱而传承破坏,药性认识开始不遵本经,其所制的药方遵从其它药书,或称时方。时方之疗效不高。这是经方之名的来由。
伤寒杂病论从来不是经,只有内经、本经才有经的地位。
经方大师们的本经水平还不够,如此也号称中医大师,实在有名不副实之嫌。当然,这些称号是后人强加的,与他们无关。
胡老前辈是其中疗效最高者之一,参阅胡老晚年的讲课资料,对于人参、生地、附子、甘草等药药性的解释都是模糊而过,没有中药气味性水平的认识。对于病理病机的解释也是模糊而过,五脏六腑、气血卫营等基本生理的区别,也是模模糊糊。
虽然,中医学院培养医生的目标是医工级的,毋须讲到医师级的深度,但是不是真懂,内行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例如,胡老诊断,把握的是“证”,“证”是笼统模糊而易发生混淆的。病机才是真相;
胡老把药方的来源归于经验验证。明显不知本经的药学学术高度。本经药性,哪里是经验阶段之产物?
胡老在讲课中否定了五行理论,五行是最基本的中医概念,上工和中医师入门的概念。所以,完全可以确定胡老只是中工或者熟练粗工。只不过经方大师们的伤寒杂病论背得非常熟,用起来能比较准确。所以在治伤寒病例能一剂知,两剂愈。
(三)
实际上,中医本身就是一剂知、两剂愈的医学。不然一个病,分别出几、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药方来治疗做什么?
比如,同一个感冒,作中风、伤寒、少阳病、温病之分。
而同一个太阳受风寒,作中风、伤寒、中风伤寒混杂之分,有只宜桂枝汤、有只宜麻黄汤、有只宜葛根汤、有只宜小柴胡汤、有只宜桂枝加葛根汤、有只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有只宜桂枝加桂汤,有只宜桂枝加附子汤……
之所以分别出这么多药方,就是要达到药与病刚好对应,如此对应,所以就必然地一剂知,两剂愈。
所以,医工疗效高,没有什么出奇的,中医本身就是疗效这么快。见到中医生疗效高就称为大师,属于不了解中医。
但,医工的疗效高是局限在可参考方书和医案范围内。医师的诊断准确率和用药精确率更高,并且可以治疗从来未见过的疾病。
(四)
做以上文字,无它,只为给中医正正视听。
指出经方大师的水平局限是有必要的。毕竟他们发表了一些误判中医能力水平的言论,导致世人误解中医。比如,清末至今,太多中医人面对治不好几个病的西医,竟然自以为中医落后愚昧不及西医。凡中医理论,须寻求西医确认。须知,医工,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中医。严格讲来,医工只能算是中医的门外汉。所以,在维护和解释中医上也缺乏学识支撑,无力代表中医。医师,才是知其所以然之中医。
二是因为他们的一些医学学识对后学存在误导。当然,想成为医工,学从他们是还是可以的。毕竟医工的疗效也是很高的。而成为医师的学习量和悟性要求要高很多。还有,你学医师级别的东西,只怕考不过学院派出的试卷!
(五)
补充说明下中医的一剂知,两剂愈。
病有复杂有简单。病机复杂的,很难要求两剂愈的。这种情况下,需要化繁为简,把复杂病机分为数个简单病机,对病机逐个解决。这时对各个病机能做到两剂愈。
伤寒论里面也有这样的示例:阴虚阳亢症误汗后,导致阳阴两虚。这是一个复杂紊乱微妙的体况,故先予干姜甘草汤救其阳,再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后以调胃承气汤解身与炮姜之过热,完满收宫。
(一)
中医学者分医师和医工两个级别。医师是真正明白中医医理、病理、药理和方理者。医工是中医里的技工。属于遵照医方教导书和验证病案去治疗者。
依敝人见闻,被称谓经方大师者,都是新中国的。未见新中国之前的名医号称经方大师。
这些经方大师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仪器手段,去讲解医理、药理、病理和治病病案。曾经令敝人以为当今经方大师,乃历史上中医水平最高者。
(二)
不过,随着对中医研习和参悟的深入,渐渐发觉,中医论坛上最推崇的几位高疗效经方大师,只属于医工,中工级别的医工。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不过是培训医工的方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药方被他们误称为经方,他们由此算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大师。
实际上,经方一直是指汉唐之前,药性认识上遵循《神农本草经》的药方。汉唐以后中医因严重战乱而传承破坏,药性认识开始不遵本经,其所制的药方遵从其它药书,或称时方。时方之疗效不高。这是经方之名的来由。
伤寒杂病论从来不是经,只有内经、本经才有经的地位。
经方大师们的本经水平还不够,如此也号称中医大师,实在有名不副实之嫌。当然,这些称号是后人强加的,与他们无关。
胡老前辈是其中疗效最高者之一,参阅胡老晚年的讲课资料,对于人参、生地、附子、甘草等药药性的解释都是模糊而过,没有中药气味性水平的认识。对于病理病机的解释也是模糊而过,五脏六腑、气血卫营等基本生理的区别,也是模模糊糊。
虽然,中医学院培养医生的目标是医工级的,毋须讲到医师级的深度,但是不是真懂,内行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例如,胡老诊断,把握的是“证”,“证”是笼统模糊而易发生混淆的。病机才是真相;
胡老把药方的来源归于经验验证。明显不知本经的药学学术高度。本经药性,哪里是经验阶段之产物?
胡老在讲课中否定了五行理论,五行是最基本的中医概念,上工和中医师入门的概念。所以,完全可以确定胡老只是中工或者熟练粗工。只不过经方大师们的伤寒杂病论背得非常熟,用起来能比较准确。所以在治伤寒病例能一剂知,两剂愈。
(三)
实际上,中医本身就是一剂知、两剂愈的医学。不然一个病,分别出几、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药方来治疗做什么?
比如,同一个感冒,作中风、伤寒、少阳病、温病之分。
而同一个太阳受风寒,作中风、伤寒、中风伤寒混杂之分,有只宜桂枝汤、有只宜麻黄汤、有只宜葛根汤、有只宜小柴胡汤、有只宜桂枝加葛根汤、有只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有只宜桂枝加桂汤,有只宜桂枝加附子汤……
之所以分别出这么多药方,就是要达到药与病刚好对应,如此对应,所以就必然地一剂知,两剂愈。
所以,医工疗效高,没有什么出奇的,中医本身就是疗效这么快。见到中医生疗效高就称为大师,属于不了解中医。
但,医工的疗效高是局限在可参考方书和医案范围内。医师的诊断准确率和用药精确率更高,并且可以治疗从来未见过的疾病。
(四)
做以上文字,无它,只为给中医正正视听。
指出经方大师的水平局限是有必要的。毕竟他们发表了一些误判中医能力水平的言论,导致世人误解中医。比如,清末至今,太多中医人面对治不好几个病的西医,竟然自以为中医落后愚昧不及西医。凡中医理论,须寻求西医确认。须知,医工,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中医。严格讲来,医工只能算是中医的门外汉。所以,在维护和解释中医上也缺乏学识支撑,无力代表中医。医师,才是知其所以然之中医。
二是因为他们的一些医学学识对后学存在误导。当然,想成为医工,学从他们是还是可以的。毕竟医工的疗效也是很高的。而成为医师的学习量和悟性要求要高很多。还有,你学医师级别的东西,只怕考不过学院派出的试卷!
(五)
补充说明下中医的一剂知,两剂愈。
病有复杂有简单。病机复杂的,很难要求两剂愈的。这种情况下,需要化繁为简,把复杂病机分为数个简单病机,对病机逐个解决。这时对各个病机能做到两剂愈。
伤寒论里面也有这样的示例:阴虚阳亢症误汗后,导致阳阴两虚。这是一个复杂紊乱微妙的体况,故先予干姜甘草汤救其阳,再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后以调胃承气汤解身与炮姜之过热,完满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