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金匮要略》讲课文稿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作者:老恕

细说《金匮要略》(一)(12.05)
在座的同学们,之前有读过《金匮》的吗?你们对《金匮》的感觉是怎么看呢?确实是有些同学比较少的人认识,一上来说就看《伤寒论》,挺少看《金匮》。但是我们今天这个版本有释义,挺好的,不是复杂,是比较杂的病,杂病论。读懂了《金匮》基本上对于中医上是一大进步来的,读懂了《伤寒论》,只是知道了辨证用药的方法,但是读懂了《金匮》就不同了,《金匮》讲求的是整体辨证,整个人的辨证。
今天我们开讲《金匮》。《金匮》是也是张仲景里面的一本书,跟《伤寒论》是姊妹书。其实在这本书的原序里面,本来张仲景写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但是在历史的流传中,以前的书是竹简串起来的,因为年代的久远,很多都散掉了,一捆一捆的书,一捆只是很短的内容,一大车的书也就一本书而已。以前一句话说读书破万卷,就是指的一卷一卷的书。在历史中散掉了,我们的后人看到的书是收集在一起,重新编辑成了《金匮》和《伤寒论》。《伤寒论》主要就是六经、霍乱、阴阳异差等进行辨证。《金匮》是以杂病论为主,脏腑、痉湿、百合病、疟病、病脉、中风、痢疾等,都是很杂的,就是把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地方所出现的病的种类都有所归类,所以感觉很杂,不是复杂的杂,是杂病的杂,就是说老人也好,妇女也好,虚弱的也好,都有讲到,也讲得比较深入。以我个人经验来学中医,我入门是靠的这本书。因为没有电脑之前,我看这本书是把每个章节仔细看过、比较过。我也比较荣幸,当时在旧货市场能够买到这本《金匮简明释义》。这个书有个好处,就是有释义,也有对深奥文字的解释,所以这本书对于刚刚学中医的朋友,还有有兴趣学的中医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我讲课也讲了很多天了,之所以放在后面才讲《金匮》,是希望有比较成熟的机会才跟同学们讲。这本书是学中医必走的阶段,《伤寒论》里学习到的是辨证用药。但是在《金匮》里面学到的是人体的阴阳、人体的体质、眼中有人。现在西医把科目分得很细,眼中没有了病人,只是说什么病怎么治,但是张仲景的《杂病论》是关系到整个人的。张仲景的原序里也讲到了,说华佗的时候治疗那么有效,他说是这个可以活人的书,“《华佗传》云”。但是以现在的后人去研究,孙思邈也好、华佗也好,其实很多证据都指向,其实当时的名家,华佗也好、孙思邈也好,用的就是张仲景的《金匮》里的治病方法。还有一本敦煌出土的,一本讲脏腑的书,它里面的内容也是《金匮》里的一个章节,因为这里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只是一个内容,敦煌的医生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出名了,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他用五脏论的方法去辨证治病,有效率提高很多倍。作为一个医生、中医,学东西也好,研究东西也好,一定要有方法、路子。张仲景这里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路子,我们现在两千年后,特别是我在讲了《伤寒论》时也提到了,我现在走的路子、我查看的资料,百家里面蒲辅周、朱良春、邓铁涛那一辈人都还是走不出《伤寒论》两千年来的路子,虽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方法路子还是一样的。《金匮》在中医的历史上那么平淡,没有《伤寒论》那么出名,也是一个历史原因,因为《金匮》不是一下子能够读得懂,《伤寒论》里面是分六经,针对风寒、瘟疫性病的那方面的常见病,《金匮》针对的是慢性病,同学们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下、分析下。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原文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张仲景也是用了内经问答的开头。张仲景的学生问他,上工治未病,为什么?张仲景说,一般的人,“夫治未病者,见肝病知肝传脾”。夫,大夫,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治疗未病有方法的,他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说肝火旺盛的话,病人的脾就容易受到伤害的,这样说的话同学们可能也不好理解,张仲景这样说,同学们也不一定相信的。举个例子同学们就很容易知道了,你们回想一下,你发脾气的那天,你的胃口是不是吃不下饭,特别是脾气大的那天是不是吃不下饭的,这个就等于张仲景说的“肝火克脾"的,就是说肝火旺盛会影响到脾的消化功能的。这个例子很好,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好像我这个年龄的,也有一点社会经验的,特别是自己读了医书之后,就会留意到发脾气的那天是吃不下饭的,特别是发脾气的时候,当时是吃不下饭的。张仲景说了,一个人治未病就知道肝和脾胃的关系,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让大家知道肝跟脾的关系。这里指的是病,刚才的例子是说发脾气,脾气下去了,吃饭还是比较可以的。如果是肝病,作为一个医生,就要了解肝和脾的关系。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讲到一个方,叫做四逆散。这个方里面四个药,柴胡、枳实、甘草、白芍,跟四逆汤是两回事的,四逆汤有附子的。柴胡和白芍都是归肝胆方面去的,但是枳实和甘草是归脾胃的。所以这个方和这里所说的见肝之病也要调理脾胃,道理是一样的。这里说到“上工治未病”,同学们要看清楚,“未病”不是说没有病。两千年前一个故事,扁鹊见到一个人,说他身体不好了,需要调理身体,那个人不听,还说医生是妖言惑众,是想挣钱。后来那个人真的发病了,那个医生就走了。因为病要分阶段的,如果病还没有发生出来的时候,在于中医,一个好的中医确实能够在还没有发病就能看出来的。同学们应该听过我的之前的课,《中医对人生的影响》,就知道“治未病”也不是很深奥的事情,只是看你有没有学习中医基础,懂不懂从基础来入手,了解最基本的辨证的道理,稍稍了解了眼睛、鼻子、舌头怎么看的,稍稍懂一些,等于我说的,一个人眼红的,那是火气很大的,你去坐他的车就要小心了。这也是治未病的道理,虽然他还没有发病、出现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发病的条件,它已经开始成熟了。好像今天一个同学说的,孔子过城门的时候走得快,学生问他为什么走得快,孔子说,你看不到城门的角都废了,学生说那个角已经烂很久了,你不用着急。孔子说,他都烂成这样了,刚好自己经过的时候把自己砸到了,自己就倒霉了。治病也一样,从症状,就好像孔子看城门一样,他看到那里烂了、废了,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作为一个医生,就要预防,找人家来把有问题的地方修好、改过来,这个等于是还没有出事发病,但是中医已经做到了,“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治未病”不是说没病,是有病还没有发作,等于中医望诊,我好像说过,糖尿病在于中医来说,病人胖胖的时候,已经知道他的血脂、血压、血糖也高,已经看到了,但病人去医院却检查不出来血糖高的,只有血脂高、血压有点高,血糖一点不高。很多人说中医是忽悠人的,明明检查出来根本没有血糖高,怎么说血糖高呢?其实讲讲道理就很简单,懂得医理的、知道解剖学病理的人就知道,一个人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是要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等于是人的一个能量,如果你消化不了了,你的血液里就会出现血糖高的情况,但是正常的人就不会的,因为有胰岛素,中医叫脾胃运化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如果一个人各个身体功能都正常是可以平衡过来的。人体的胰岛素可以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的,如果用西医手法去检查,是查不到血糖高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是很容易看出来,这个人过胖了、血脂也高了,中医也能看出来的,你留意他的头发,头发偏油、偏胖了、皮肤偏油的,还有皮肤方面多点点什么的,血液方面也有问题的。所以学好了诊断、中医基础,很多问题还没有发病都能看得出来的,不是我们现在人聪明,也不是我聪明,张仲景这里写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他知道人身体里面病的变化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才会发病,什么样的体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病,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后面也是举例的,“四季脾旺不受邪”,就说这个人脾胃好、吸收好、营气卫气都是正常的,人就不容易病。我现在对于年轻父母说,小孩子最重要是留意他的脾胃,每一天吃饭的情况,小孩子有好的脾胃,做父母就很轻松了。张仲景以前也这么说。下面说,中工不懂这个,就好象我刚才说的,一般医生不去深入,不了解病因的前因后果,只是见病治病,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医院里大部分医生都是这个做法,病人肚子痛就开止痛药,就用那几样大概治一下,风湿病就治一下关节,也不全身调理,因为全身调理费用是大很多的,也需要经验,但是一般人都不会做到这点。很多情况,见病治病,作为医生有效率是很低的,往往论坛上都见到这样的中、西医,他们治病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有效率是有一些。我都说过的,一般的人治病都是百分之五十,是靠碰的,懂一点点的就比一般人多了百分之十到十五,中工的水平就是有效率最多百分之六十五,下工的话就靠碰运气,好像群里一些同学讨论问题,有什么病用这个试一下、那个试一下,完全不在中医基础、诊断学下功夫,不好好打基础。后面说到了,“夫肝之病,补用酸,佐以焦苦”,这个是两千年前五味用药的方法,是说一般肝病的人是喜欢用偏酸的味道用,是比较容易归肺经的,这是一个用药的方法,到我们现在来看,也有他的可行之处,也有局限的地方。我建议同学们有兴趣研究一下的话,可以深入一下,到底用药方面有多少种方法,这样就会学到很多东西的。其实,光是用药方法也是有几种的,起码有用五味、脏腑、归经、我说的部位用药扥,方法不同。有时候用药也要根据五运六气,别的天气变化来用药,以后同学们研究用药的时候就要留意这方面了。一个中医,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的,只不过要有两个条件,听过我讲《伤寒论》的同学就知道了,辨证用药,一个是辨证,就要在中医基础、诊断学方面下功夫,望闻问切方面去下功夫,把诊断方面的资料都看了、理解了,能力就上来了。但是有了诊断能力,还有“用药”,这个方面你要知道药怎么用才行,要知道这个药是五味方面属苦的还是甜的、还是酸的、辣的,还有药性,对药要熟悉,不熟悉的话,有时候特别麻烦的慢性病,就好像现在论坛上经常有这个情况,中阳不足、脾胃不好,推崇的是附子理中汤或者理中汤,这个是偏阳的方,也是归脾胃的,大方向对的,刚吃的时候是有点有效,但是多吃几次病人的情况还是改变不了,这个是大方向对,但是没有在用药方面好好研究,看哪个药是对哪个症状、哪个药是起什么作用,造成了辨证准确而用药不准,效果还是出不来。辨证用药是两个轮子,等于是两个基础,一定要两边都要有的。现在好了,用药有电子书,有一万多个药,也不用背,你只要想找哪方面的药,平时多查、多看,就比较容易熟悉了。我今天就看了一天的青皮、陈皮,我熟悉药是需要时间去磨出来的。同学们可能感觉我扯得比较远,其实张仲景这里用的是脏腑的说法,也用上了金木水火土,张仲景也是担心后人不好理解,就等于刚才说“肝为什么克脾”,“金为什么可木的”,所以他就定了一个规律让我们后人去学习,金木水火土这里代表的是五脏,金代表肺经,木的肝经,水的是肾经,火的是心经,土的是脾经。这个在于我的经验中,我当时看书的时候是理解过就算了,到了我们现在,我在中医基础这里也好,我不会着重讲“金木水火土”,我觉得这是一个理解的方法而已,不一定要用上去。同学们喜欢用也行,就把他背一下,五行跟各方面脏腑对应起来的,就知道哪个相生、相克。其实在我的临床中,关系一般,不是那么地大,但是有些时候确实也要留意一下。有一样东西是很重点的,就是脾胃和血气,这个在临床中,特别来找我的病人,都是慢性病,周围看了没有效果才会找到我的,我们接的都是很麻烦的问题的。我就发现一个规律,往往这一类的人脾胃不好,长期脾胃不好就变成血气也不好,血气不好就是腰酸就是腿痛、头痛,这里痛那里痛,整个一条链子一样的。作为一个医生,把他的脾胃拉上来了,过个一个月的,他的不是这里那里痛的情况就慢慢少了。今天一个深圳同学就是这样,刚来找我的时候,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用了一个月针对脾胃的药,也没有痛的那么惨了,人也好看多了。这个也等于是五行五脏论的道理,你要了解各个脏腑症状的根在那里,所以我们中医说“治病要治根”,如果不懂的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人来了医生说“头痛”,跟以前医生一样,用膏药把太阳穴贴上去,现在已经很少这样的治疗方法了,在民国清朝好像挺多这个情况。有同学说得对,“治病必求本”,就是要知道治病的病根在那里,要找到原因。就像我刚刚说的,“周身痛的”表达的问题就是血气方面不好,这也是有几个原因的,不一定是脾胃的,但是看到这个病人脾胃也不好,做医生的怎么样也是先把他的脾胃转过来再说。大部分的情况,白血病就没话说了,如果天生造血功能方面出问题的,但是基本上,人的造血功能一个是肾的造血因子,还有骨髓的造血因子,脾胃方面也有造血因子。作为一个中医,我要求同学们各方面书都要看,中医基础要打好,西医的解剖学也要看下,免得西医的医生把中医忽悠了,我们了解下也没有害处的。但是我们结合到中医上来也是很好用的。昨天,有个在医院的肿瘤科做医生的同学打电话问我,说现在肿瘤治疗都是用的西医方法,中医好像除了养生就没有其他的用处了。我跟他说不是的,中医用起来很好,特别是肿瘤科的。我反问他,其实医院现在进步很多了,没有以前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医院里面有打氨基酸白蛋白的营养针,这个也是中医中的营养平衡的方法,八纲中的补法,也是一样的。还有西医的化疗,现在医院也知道病人做了手术后,一定要伤口好了再做化疗的,还有化疗的次数、力度也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没有以前那么武断的,以前开出来的治疗方案是不理病人是否承受的,所以以前很多病人在化疗中就已经是死亡。但是我们这几年就没有听到在化疗中间死掉的病人,因为医院也是用上了中医的方法,要辨证,要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所以很多肿瘤癌症的病人开口就问,“医生你能够治好我这个病吗?”,我就反问一下,“你来治病的还是来救命的”,你说是来治病的,那只要把肿瘤去掉就可以了,那就去找医院,手术刀一挥,肿瘤马上没有了,如果想癌细胞没有,一化疗癌细胞白细胞都归零,你的命也会为零的。中医做的不同,我先想办法调好你的血气方面,不要让你的肿瘤恶化,把你的脾胃、血气、卫气(免疫能力)提上来,能吃能睡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医这样做就能做到,身体上来了,各方面都正常了,到了那个时候想去做手术割掉也可以,但是我都提出,做手术前后都要找中医调理好身体。病人说不想做手术,那也很好,现在在生活中带肿瘤生长的人很多的,同学们看电视新闻也会看到,一个人肿瘤十多斤了还没事,一般来说,一个鸡蛋那么大的肿瘤或者不影响旁边器官、血脉,这个都是没事的,对生命没有影响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生活中是没有病人因为肿瘤、癌症死的,都是因为癌症的身体很虚弱,产生并发症而死掉的,不是肿瘤恶化死的。所以我都说,是要治病还是救命,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张仲景在这章里面最主要的思路了,“治病要求本”,要知道病理之间的因果,就好像肿瘤跟人的因果。治肿瘤、癌症的病人,一定要记着,癌症病人一入手,一定调血脉,现在医院医生都知道,癌症病人的血液是很稠的,流动性很慢的,所以他的肿瘤才会大得很快,我从中医角度入手,先化瘀通血,病人的情况很快就能稳定下来的,很简单的方法。在于西医的话,这个方法也可以,但是西医的肝素、化瘀的药控制得很严格,就算医生自己也是不太好用的,肝素打多了会内出血的,是很危险的一个药,打少了也不够力,多了人就受不了。中药有个好处,中药要经过胃的吸收,等于是多了一层过滤,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不存在过量治疗的问题,虻虫也好,赤芍也好,化瘀的也好,这些药我们已经用了几千年了,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多大的剂量都是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们中医不是落后,如果在用药、临床经验上掌握好的话,确实比医院里面的医生都很好。我这边有一个医院的中医生,我只是在他的药店里聊了几次,我说到了,现在的中医要在病理、身体解剖学也要注重的,在医院有条件,也可以结合下,用中医的理论治病,效果是很好的,现在他的小弟也是用上了这个思路,在医院里面光是中医也是很多人去看他。所以我都说的,只要有用的东西稍稍用一下,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一章节的话,同学们要了解、知道脏腑之间的关系,什么脏腑有什么作用,光是听我按原文来说,同学们也只是一个粗糙的看法,我主要是说这段的意思、作用,里面的内容同学们有时间重新查一下,心在中医基础指的什么症状、作用、情况,有什么情志的表达,五脏都查一下,你就会学到更多东西的。原文第一篇一下子就说了四十五分钟了。
【原文2】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原文2,这里也说到了中医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思路。他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也能害万物”,这一段指的就是后面延伸出来的五运六气,到我们后来就知道,就是天气预报,特别是年龄大的有风湿病的就知道了,天气还没有变,他的脚就痛了,比天气预报还厉害。所以这段的意思就是这样的。确实也是的,作为人,在地球人生长,地球是有自传公转的,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病邪的发展都有所偏重的,好像冬天容易出现风寒性感冒,天热容易发生风热性感冒,只能说多一点,不是绝对的,但是有这个规律是偏这样,好像瘟疫性SARS病毒也是风气的问题,也是五运六气的当中温病类的病来的。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病有时候跟天气有关系。还有以前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有这个情况的,有看电视留意到一个节目,叫《长寿之乡》,采访中国各地那些过百岁的老人哪里比较多的,采访下来是哪些地方多过百岁的老人呢?是偏于四面环山的山村里面的小村庄,有固定的环境,四季变化风气不明显,里面的病邪都是比较稳定,身体在那个地方适应了病邪,对那个病邪有了免疫能力(中医叫卫气),一百多岁的人,还是卫气很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病,一百多岁了,早上还吃5个鸡蛋一大碗的稀饭,我都没有他的胃口好。这里也是跟风气的、天气、所住的环境的影响,所以张仲景这里说,“风气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了,外在环境,有时候以个人能力是很难改变的,好像广顺同学在杭州,那里地方的环境跟广东不同,如果他不适应了,但是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各方面问题,没办法走动,还是留在杭州,或者是广顺喜欢杭州生活,张仲景就说了,你们要养好你们的脏腑,注意五脏六腑的正常、通畅,卫气是完好的,这样的话,你虽在一个恶劣的环境,比如现在汽车废气各方面的因素不是很理想,你还是能够防范于未然,增强免疫能力,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他这里说的,“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个等于说是瘟疫性的感冒的,好像浮生若梦说的,拉到《内经》里说,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大道理一套套,但是这个没关系,我们今天讲的是《金匮》,不要拉别的说,要不然我怕一百年讲不完的。因为我的水平不高,我只能讲浅白的例子、实际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听的懂我讲的课。如果我跟同学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估计大部分刚接触中医的同学肯定也不明白这个意思。昨天有一个同学,他的儿子也是做医生,两母子也是听我的课,说,老师虽然你说的很普通,但是我喜欢,我也听得明白。张仲景这里说了,千般灾难离不开三条,人生病基本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经络受邪,如果只是看原文,首先经络到我们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概念,有人说经络是真的,有些人说是假的,今天我们讲《金匮》,真假不重要,重要的看后面的话,“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就是说身体里面,如果脏腑方面有问题、卫气不强的,也是容易生病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就等于我说的肿瘤、癌症、慢性病的,那一类都是脾胃不好引起血气方面不足,血气方面因为工作、生活、年龄方面也出现了瘀血重、流通不好的。这就是一个脏腑、一个血脉方面。第三很简单,“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是外因了,就是说比如房屋倒塌或者跟人吵架打架或者打仗用刀子或者碰到老虎了咬伤或者毛毛虫过敏的,就是外面影响人受伤,车祸跌伤等都是外在引起的。在张仲景这里已经分得清楚了,人大部分都是三个方面有问题,第一脏腑里面有问题,第二是血脉的问题,第三是意外受伤或者是房屋倒塌受伤。同学们可以想一下,确实是离不开这三个大方向的,既然我们知道这三个方面会受到伤害,我们作为中医应该怎么去防备呢?脏腑有问题就调,心阴不足就补心阴的,肝阴不足就补肝阴,肺气虚的就补肺气的,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怎么知道他是肝阴不足呢?其实也简单,如果从中基和诊断学学了,就知道,一听他的那么大声,一开口就骂人的,同学们就说了,老师的肝火过旺了,要平衡了,要不然就没人听你课了。所以你懂了就能够知道到底哪个脏腑出问题,到底从哪里入手来平衡。血脉方面也是很容易看的,一个人瘀血重的或者血液稠了或者是血脂高、血糖高、三高的,其实都能够看出来,只要在诊断学、中基里面能够花几天时间来看一下,也是能够看出来的,不是那么神秘的。中医是中国人几千年留下来的民间的一个自我保护的一个学问来的,不是那么复杂的,同学们不要被人家忽悠得厉害了,动不动就是《难经》等,把理论说得太高、太专业了,就不好解释、不好理解,其实张仲景说了,就是病的这几个因素,血脉好了、脏腑正常了。好像以前说的,“行船跑马三分险”,现在也是,有路坐车也好,好比我去散步,也要小心的,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的,确实要注意,很多意外的事情。张仲景这里也是要我们注意,有老虎的地方就不要去了,因为你不是武松,如果你是武松也可以喝酒过景阳冈了。所以,中医学好了,就等于是武松的道理了,喝酒了有能力了,老虎来了也不怕,中医就是这个道理。
课间休息。
张仲景这里也分析得非常好,两千年前的人大概会出现问题的都是那些方面,这里说得比较简单一点,一个人知道病的因由,刚开始有问题就要调理了,等于前面说的“治未病”,但前提是要有基础才行的,没有基础的话,怎么知道开始病呢?读书群的读书计划就好了,要求同学们读一下中基和诊断学,花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就算不懂得治病,也会知道自己的身体可能有问题,就能趁早去解决了。张仲景这里就说的很好,四肢才觉重滞,就可以吐纳引导,增加血液循环,身体就没事了。如果刚开始有小问题,可以针灸一下、抹下药膏,血脉方面也不会出问题的。但是要注意这个度,张仲景这里是一个提示。后面说的外来的受伤什么的,我的看法跟素素学好太极,也是能健身护体、打老虎。张仲景的原文第二是这个意思。
 
【原文3】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下面说原文第三,学生问张仲景,“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这个学生确实是新同学,肯定是刚开始找张仲景学医,他觉得看一个人的气色很困难,问老师要怎么看怎么学,我估计张仲景也是拉开话题来说的。我们早在中医基础里面说了,怎么看气色、辨证、怎么望闻问切,我们之前讲课有讲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深入下。我们这里简单说易下,“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颜色青的,是什么样的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出现腹冷、鼻头青的,就是说鼻头的血瘀得很厉害,读过中医基础的同学就知道,脾是开窍于鼻尖的,这样的话,就知道鼻头和腹部腹冷的情况是怎样的关系。张仲景说了,鼻头的血气都不流动了,“腹中痛”,血气没有流通或者血气不足就会痛的,这里是血气没有流动,腹中痛了。“腹冷”,不通还要冷,连津液方面都没了,阳气都完全没了,所以张仲景说这里是死症,短短几个字,张仲景说得很明白。所以现在开始天冷了,同学们摸摸自己的鼻头,如果鼻尖[冷]的话,也可以告诉自己脾胃可不太好。鼻头颜色微微黑的,是有水气的表现,如果鼻头偏黄的是胸上有寒,颜色是白的是血气不足、亡血的情况。前面的几个颜色同学们可能不好理解,但是鼻头方面白白的,肯定是血气不足了。五色张仲景举的是例子,中医看五色方方面有乾隆时期的《医宗金鉴》那里的望诊,五色说的比较好,比较详尽。但是以我个人临床来说,更加地不要呆板,等于我说的,一定要按照书本、一定按照这五个颜色去分看病,我在讲课里面讲到,如果来个美国白皮肤,就说是血气不足,要输血才行;来个非洲人的黑人,那你怎么看,只有牙齿白的,所以我都说的,中医的五色辨证,你们要理解。从张仲景这里也是说,五色看病要分部位的,这里张仲景举的是鼻头,其实看病要分开,各个部位的气色其实都有分别的,耳朵前面是归肾的开窍,耳朵附近耳垂下面、耳朵前一点点或者是地格,如果那里有不正常气色出现,这个也是代表这个人肾脏方面有问题的,如果肾严重了,影响血气了,整个脸部都有气色出来的。看气色要用理解的态度去看,如果不是的话,用五色辨证来看病是没办法走下去的。有同学说了,这里五色指东方人,我这里就反问这个同学,东方人也有南北的,也有做搬运工天天晒太阳,皮肤是偏黑的,也有白领也天天在冷气房白白净净,这样的五色你也看不了。所以学医方面一定要理解,不要呆板地学,如果现在有听课的、年龄大的同学就知道了、有感受了。一个人的气色有常色,我们中医有个话角“常色”,这个人干体力活晒太阳,他的常色是偏深的,但是他在鼻头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气色,也是代表了脾胃方面开始出问题,还有耳朵附近有问题出现的,眼睛附近有不好的气色出现,都是代表他的脏腑里面出问题了。张仲景这里的颜色方面,只是一个提点。有同学说,气色不是颜色,我们中国人说了“气”和“色”是分开的,色是指颜色,但每个人对颜色的感官度是不同的,看同一个人,看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所以不要绝对化说这个人是偏黑的、偏红的怎样,感觉上的东西这样是不好说的,但是这个判断能力是需要从生活中、临床中去积累、学习,好像把脉、脉诊不好说的。张仲景这里指的是一个方法、一个思路,告诉我们后人应该从这个方面去学,好像一个气,看一个人的气色怎么看,我前面讲课也有讲过,其实是分开来看的。如果我重新把东西拉进来讲,就太多了。后面说,“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这也是一个思路。“色黄者便难”,但是现在看一个人大便难不难的话,可能我的方法比较笨,看鼻头方面难一些,如果鼻头方面能看出来大便难的话,确实是问题很大才能看出来,更快看出来是从舌头、从两个颧骨的位置,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的,这些东西就需要同学们在临床中总结、学习。
【原文4】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下面讲原文四,张仲景说病人声音很小的,突然之间又比较大声的,这个是骨节里面的病痛;如果声音是黯然的不彻的,是心膈的病;如果是啾啾然细而长的,这个是头中风,从这里看症状,同学们也不好明白,但若是有生活经验的可以想一下,为什么那个人本来没有声音突然“啊”一声?肯定是一下子痛到了骨节之间,他就一下子惊呼。声音黯然不彻的,就是说,中阳不足、中气不足的,说话的声音都会大不起来的,这个就是中气的问题,“心隔间病”;还有“啾啾然”,这个是形容词,不要揪着是什么字,知道病人大概是这一类的,在生活中留意就知道了。“啾啾然细而长”是病人的头不舒服,大声讲话的时候,头是会晃动的,好比我现在讲课,头也是晃来晃去的,也是配合自己的语气来说话,如果不舒服的话,一动就会痛或者不舒服,说话都不敢那么大声了,这个是一个关系。我个人理解是这样,应该也离不了多少了。同学们可以想一下、看一下。
【原文5】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下面原文五,张仲景说了,“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这里指的也是跟刚才有点类似。肺瘘的解释是:肺叶干枯萎缩,肺气方面不足了,所以病人张口短气,肺功能差,肯定是说话时气都不足的。肺瘘最好的例子就是方舟子,同学们留意一下他走路的视频,佝着背,说话轻言轻语,他就是有肺瘘的情况,他还在批中医,他不早点找中医,命都不会太长的,我不是说气愤他,他说的有些还是有道理,只不过他目的不纯,我感觉他是为了出名而说人家不好。张仲景这里说了,胸中的气冲上来的叫“咳”。“息摇肩”的是“心中坚”,病人的中阳方面是不太好的,所以要经常松一下肩臂、背部,这些都是不自然地表露出来的动作,所以我都是说了,中医可以治未病,好像方舟子这样的体质、这样佝进去的身体,说话都这样,他的肺功能不足,所以电视上跟人吵架是吵不过的,声音也大不了,说不过就说人家是骗子。他这个就是因为肺气不足,所以吵架不行。
【原文6】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下面原文六,张仲景也说了,这个也是教我们怎么看病的方法的。张仲景在《金匮》这里也是着重让我们留意病人的动作、语气、声音,我之前也讲过,中医的“望闻问切”也可以通过声音辩病的,病人的不同语言、声音也可以分析他的阴阳平衡方面的问题,好比方舟子,也是可以从他的声音、动作、走路都知道他大概的病根在那里。这里张仲景说,“吸而微数”,就是呼吸很微弱,吸进去的氧气不足,肯定要多呼吸几次了,所以就数了,张仲景看说了,看到病人这样的呼吸情况,他的病在中焦、肺那里,等于方舟子一样,佝进去的是中脏不好的一个表现。张仲景说了,这个病在中焦是属于实证,“下之既愈”,如果是实证的就可以清一下、通一下、泻一下,就能改善了,如果虚的,“不治”,这是很麻烦的。方舟子那么气愤是因为他的那种病是很难治的,肺瘘是很麻烦的一个病。张仲景这里说了,“虚者不治”。下面的条文,在上焦的,呼吸促的,在下焦的,呼吸是比较远,看病人是上呼吸还是下呼吸就能知道病是在上焦还是下焦的,所以张仲景就是要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医,辨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注意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好像方舟子,我也只是在某个视频里看到过,他每次做节目都是坐着,看不到肺的情况,只听到声音是比较轻的。有一次节目开头的时候,看他走进去,我就几方面一结合才看到他的这些情况。张仲景这里也是的,看到这个人用肺呼吸比较促的,这是上焦的问题,如果用下焦呼吸的,远一点的,应该有所不同的。张仲景说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比较难治的。因为肺出现问题,特别是两千年前,就算是在于我们现代,民国解放前,对于肺炎、肺结核也是谈病色变,一听到肺炎都跳开的,传染上肺炎的也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就比较好一些了,但是现在还是有肺结核。张仲景两千年前也说了,肺有问题的确实是大问题的,这里说了“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就是说已经呼吸到用力到人都震动了才能吸进去一点气,这个病人已经走到最后,基本上肺只剩下十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功能了,很快就不行了,张仲景是经过这样的观察来判断病人的身体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原文7】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下面原文七,也是师曰,“寸口脉动的,因为其旺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可能听我说文言文,同学们一下子晕了,很难理解。这里“旺时而动”,就是配合,后面也说了,“肝旺色青”或者四时各随其色,就是说,看过《金匮》或者中医基础,其实每个脏腑在不同的季节里面,是有比较旺盛的季节,有一些季节是没有那么好的。好像肝,在春天是比较旺的、比较好的,在我们岭南也好、偏湿润一点,春天气候对肝脏是比较好的,但是到了秋天,秋燥对肝脏来说是不理想的季节,所以肝病就容易在这个季节里面出现,我不知道我是否记错,重要是同学们要记着,脏腑方面是分季节的。所以看相的人是“春看三阳”,夏看眼睛,就是分季节来看人的,他这个人过不了什么时候,就是用的这个方法。春天是对肝脏最好的季节,病人的肝功能居然一点都不旺,这么差的肝功能到了秋天,他就很难过了,就会发病的,如果身体虚弱的很容易就过不了秋天的。如果是懂得中医的,他就不是骗你的,是说的没错的,听到他这样说就要注意了。有同学说了,这个是理论了。这个大部分是这样。这个是拉上金木水火土的方法,其实他也是用的脏腑的季节,就是人体各个脏腑在不同的季节里都有对某个脏腑有利和不利的情况出现。以前也是说的很巧妙的,肝病的人多在秋天死,注意一个“多”字,多数都这样,这个是我们中国文字的巧妙,是以后可以有回旋余地的一个坑。后面说,“非其时色脉”,肝脏在春天比较旺盛的,但是在春天的时候,作为医生把脉、看病时,看到这个病人就知道他的肝气很差了,在春天已然是这样了,在秋天就更麻烦了,作为医生就要想办法了。这个要学习,张仲景告诉我们,从这些方面也能看到病人的五脏情况。
【原文8】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原文八,也是张仲景的学生问,“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这个怎么解释?张仲景说,用到了天气、五运六气的解释,张仲景举了几个例,冬至、甲子、少阳、阳始,其实这些用天干地支的语言来跟同学们说,可能也不好理解,包括我自己也是不好理解,因为我不喜欢背书,所以我都没有背下来。但是有一个例子,就是近段这个时间,我在南方这边才穿了几天冬衣,按照往年的季节,我们这边岭南佛山的话,到了十月一号国庆节的那几天都会冷的,都会转变天气的,到了九月初九、八月十五,都会转冷的,今年却是这几天才开始冷,都快过年了,就是说这个季节应该到冬天的但是还没有到,就产生了这段时间小孩子很容易感冒,身体本身免疫能力、卫气不足的,胃肠不好的,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都会犯病,都容易出问题,这一条等于是张仲景的“至与不至”或者到了还不去,他说的比较复杂,这段时间同学们应该也理解,这里的同学们都是天南地北的,但是好像近段时间还是有影响的。
【原文9】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原文九,张仲景说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着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这一条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慢慢仔细看一下。病人脉浮的,就是脉浮靠前一点的,他的病是在表,靠后一点的病是在里的。还告诉我们,如果把脉不清楚的,腰痛背强的、不能走路的,这个必然会短气而极。“短气而极”就是比方舟子还厉害的,脏腑方面都很差可,才会走也不行的、腰痛背强的,不是这里痛那里痛的,也有脉浮的情况也有表证,前面说过很多次了,所以我这里也不用太过多说。张仲景辨证也是把脉、症状几方面来用,他也不是神仙,也是跟我们一样从中医基础,从基本的观察、理解去分析那个病,好像刚才那个天气的问题,是五运六气至而不至的,就产生了身体本来是不理想的容易有病的情况出来的,身体不平衡的也是容易产生别的病。张仲景这里说了,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不及,这是中阳中气不足的表现。
【原文10】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原文十,学生问,他说经云,“经”应该是指的《内经》《难经》,这里的解释指的是古代的医经,《内经》比张仲景那个时代也早一点点,考古的人考证过,但是好像是有一本失传的,张仲景的书好像大部分的内容都是那本书里参考过来的,很多药方也是。内经是什么时候没有关系,张仲景也一样,我们学习,对于有没有张仲景这个人、这个人是怎样的、张仲景写的书是三千还是两千年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习他的方法和思路,他有用的东西我们去学习。有同学说,考证过是《伊尹汤液经》,现在也是有争执的,这个对我们没有关系,我们的前人写书是哪个有名的就冒用哪个人的名字来出书,不同我们现在的人出书,担心人家不认识他,都写明是谁写的。这里说了,“经云厥阳独行”,这里的解释说,“厥”,《伤寒论》说的是阴阳气不相接便为厥。厥就是说,一个人病人的体内,比如说有上焦热下焦寒的,在张仲景里面也是一个厥阴病,好像有些人天气还没有冷的时候,他的手脚也很冷的,身体里面也是感觉冷出来得厉害的,有些严重的人在夏天的时候也有冷的感觉,这是很典型的厥阴病,“厥阳独行”,张仲景说了,已经是厥病还要“阳独行”,这里是举的例子,就是说偏了、一样的独行,学生问张仲景“这个怎么说”,张仲景就说了,这个是有阳无阴,故称之为“厥阳”,就是说病人的身体里面只有冷,没有热的情况或者热的情况很少,这个是偏的太厉害了,真的是阴阳离决的,就比较难搞、问题大了。如果出现厥阳厥阴,在于大部分的医生也是很难治的病,如果再出现有阳没阴或者有阴没阳的话,就更加麻烦。
【原文11】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
原文十一,学生问“寸脉沉大而滑的,沉则为实”,我们都说过的,沉是里面的证,“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个是“卒厥”,就是说突然之间的厥。张仲景说了,病人的嘴唇、口是青的,身是冷的,这个就是“入脏即死”,有中医基础的就知道了,嘴唇是脾胃的开窍,嘴唇都青了,血气都不流动了,还有,病人的身体是冷的,可以说是由里面冷出来的,病已经影响了内脏的,所以说这个是“死证”。如果“身和、汗自出”的,听过我伤寒的知道,这个是说明病人的身体里是有热的,还有汗,有热才能出汗的,这个叫“入腑即愈”,同学们就知道了,脏腑里面是还有阳气的,这个冷只是在肌表冷一下,就是突然感冒了稍稍影响一下。但是张仲景说的那么简单,同学们可能觉得太简单了,但要想到一点,张仲景说的是作为医生辨证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就是这么简单,要留意的病人四肢、动作、、语言、痛在那里、声音怎么样,还有温度、把脉,张仲景都是这样用的,也没有很巧妙,只不过他比我们更留意,更懂得观察。做医生也是需要观察力的,所以我叫同学们学习中医也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尽量做到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到重点了。
【原文12】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原文十二,学生问,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个又怎么说?张仲景说了,这个并非是一个病,百病都是一样,脉都脱了,那个人不死吗?不单纯是一个例子的。有些时候,作为一个中医要懂得举一反三。张仲景说了,比如疮,“浸淫疮”,这里的解释:这是蔓延性的皮肤病,流黄水的,等于是现在的溃疡,这一类的病都是虚弱性的病。张仲景说了,如果从口向四肢的是可以治,从四肢流向口的就不可以治,同学们可能一下子不好理解,怎么说入口出口,其实如果从中医诊断学方面也是很简单,你看到溃疡情况越来越厉害了,肯定是身体往下坡走了,越来越麻烦,如果情况是慢慢改善的,肯定是好了。这里说了,病在外的可以治,入里的很难了。如果病在脏腑里面已经出现溃疡,属于比较麻烦的慢性病的,等于身体里的阳气、卫气都出现问题。口腔溃疡这个病,在论坛里吵来吵去,其实是很简单的,这个就是卫气不足,在于西医就是免疫能力不足。能够治疗口腔溃疡的都是什么中药呢?比如白术、羊蹄草、白花蛇舌草、女贞子,这些都是能够把人体白细胞提起来的,多喝几天白细胞上升的。白细胞在于西医医理方面就是免疫能力,免疫能力没有了,白细胞是很低的。所以我就知道了白细胞在西医上是叫免疫能力,在于我们中医就叫做卫气不足,还有癌症病人到了后期,比较严重、发作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的。有些同学也不用担心,现在年轻的人也会出现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就是卫气稍稍差了一点,网上有人说用这个那个都可以,有时候不用可以,过两天饮食正常了、天气转变了,卫气上来后,口腔溃疡就好了,但是有些卫气太差的、血气太差的,口腔溃疡就很难好了,所以用这个药那个药都不行,这个就要整体调理了,把它拉上来了。这样的例子、说法,希望同学们明白。
【原文13】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原文十三,张仲景的学生问题也很多,他说“阳病有十八,怎么解释一下”,张仲景说了,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这些都是属于阳病,就是阴虚火旺、阴不足了、阳多了、阳方面的病,如果在中医基础里面看过的,了解阴虚、阳虚有什么症状,大概归纳下就都知道了。血气不足的,就容易出现头痛、项背强酸痛的,脚掣痛、脚跟痛,都是血气方面不足的表现。张仲景的同学真的很努力,再问张仲景说,“阴病十八,是哪一类”,张仲景说了,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各有十八,和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十八病”。张仲景这样分,后面分得比较细,前面那里就是回答了“阴病十八”,但是我们从咳、上气、喘、哕、咽这些大部分归类一下,应该是指的是阳不足、阴多的那一类的体质,好像中阳不足就容易肠鸣、胀满的,阳气不足的就容易出现这些。所以阴阳是一个代表,同学们不要抠字眼,如果说“阳病”肯定是阳不足的病,张仲景这里的头痛、项背强痛肯定是阳虚的病,你要这样抠字眼,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总体来分析,张仲景的归类还是这样分析的。张仲景认为他的学生很好,后面增加了解释,好像我一样经常跑题,也说到了其实病是很多种的,细分的话是有很多的,合起来又加上六微,一共一百零八了。人的病有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所以病都可以一步步、一样样分开的。这里说,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这个也是病的一个分类。我们中医看病时要分清楚病人的病在那里,这个人那么多问题,还是要分清楚病根在那里。张仲景这里说了,“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饮食的邪从口而入,吃消化不好的、宿食了,“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就是说风大时候,天气、五运六气方面,就是说这段时间起风、天气准备变了容易出现哪一类的闷热的病,“寒中于暮”就是说一个人本来卫气、体质不好的话,太阳下山的时候更容易受冷了,有些父母都会说了“小狗子孙子,你快穿衣服,冷着就不好了,太阳快下山”,也是这个道理。张仲景说了这些也是“各有法度”,要看清楚。风病一类的容易出现脉浮,等于风寒、风温感冒的容易出现表证、脉浮,“寒令脉急”就是说寒的话,病人受寒容易脉急,“雾伤皮腠”,是说雾湿天气肌表容易出问题。“湿流关节”,睡觉哦说湿热的话也容易造成关节上的问题。好像现在喝啤酒,痛风的也是容易关节上出问题,所以张仲景两千年说了“食伤脾胃”,饮食不注意、偏食了,现在有些同学年龄不小了还偏食,为了减肥或者什么,这些都是偏食了,偏食使脾胃伤了,就容易伤经伤络,这些都是因果了,作为一个医生要判断这个病人的身体,病的因果,如果知道病因的话,就可以吩咐一下他以后怎样饮食怎样,最重点的话,还是要改变过来。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细读金匮要略(二)(12.06)
【原文14】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着,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原文14,张仲景的学生问:病有急的情况,是先救表还是救里?张仲景说,“病,医下之”。《伤寒论》里讲过,一个病人有病,两千年前的很多医生因为没有系统的治疗方法,不懂得辨证来出来,用了下法、泻肚子的方法,病人就会“续得下利清谷不止”,病人本来中虚的,再用下法就会“身体疼痛”,这个情况应该是先救里面。因为病人本来中阳不足,再用下法就会更差了,所以应该先救中阳。如果中阳都没有了,人就麻烦了。如果只是身体疼痛、“清便自调”的,证明内腑的情况不大,这个情况就该“急当救表”。张仲景也是叫我们,要分清楚病人的身体是里面虚还是表虚,如果是里面虚的,就先救里面,里面没问题了,就再救表。同学们治病要先先分清楚。昨晚讲到,脾胃跟血气的关系,一个人的脾胃也虚、血气也虚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医生,如果不先补他的脾胃,气血是很难补进去的。因为气血的转变需要食物、能量、饮食的补充,才能跟的上来。所以,作为一个医生,要分清楚病人的身体哪方面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缓缓的。张仲景说,如果中阳不足、泻下不止的,中阳都已经收不住了,肯定要先救里,否则就守不住了。这也是很简单的一条。
【原文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原文15,“夫病痼疾”,痼疾就是病人长期有病。看下释义,痼疾就是慢性病时间比较长了,比较固定的病,张仲景那个时候称为“痼疾”。本身这个病人有慢性病已经是比较长时间了,如果再加上“卒病”(急病),张仲景就说了,应当先治急病,后治痼疾,也是分前后。因为慢性病时间长了,也不会一下子影响病人的生命,但急性病,好像瘟疫一类的急性病,比如一下子出血,这就是急性病,肯定要先止血,先治影响生命的急病。这样应该比较好理解,病分缓急的,如果病是比较缓的,肯定是先救急的,先止住了,再救慢性的。这条应该还是原文13的延续。
【原文16】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原文16,张仲景这里可能一下子不好理解,其实,这个就是说,各个脏腑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如果在中医基础里看了就知道,心、肝各有所好,好比肝喜欢酸的、脾喜欢甘的,这个是各脏“各有所有”,各脏都有喜欢的味道。“五藏病各有所恶”是说五脏也有不喜欢的味道,好比脾胃就不喜欢苦的味道。现在怎么来理解呢?很多病人看病时会问医生:“我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平时注意药什么?”其实,按照中医来理解,我的思想也是百家里得出来的,以前的名家也研究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医学也研究过,好比有句广东话说,“吃龙肉都没味道”,就是说感冒了、病了,给病人再好吃的东西也没味道的。因为感冒了,味蕾的敏感度下来了,所以给病人平时觉得好吃的东西,他也吃不出好味道来的,引申到中医里也是一样。有人问我,喝药期间该注意什么?我一般会说,你现在最想吃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你现在最适合的,前提是不要吃很多,吃多了就消化不好了,就像喜欢吃苹果的,对缺铁性贫血有好处,但是也不能一天吃十个二十个,好人都要吃坏了。人是有很自我、很直观的表露,不要听别人说,哪个不好吃就不吃,时间长了,饮食就不均衡了。张仲景这里说,“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就是说,病人脾胃本来不太好的,一下子想吃很多东西,这个必然发热的。因为脾胃消化需要热量的,以现在来理解的话就知道了,如果中阳、中气没有了,消化能力是低下的,如果中阳、中气还有的,一下子吃很多东西,消化力上来了,所以张仲景说“必发热”。
【原文17】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原文17,病人很多病是在脏腑里面的,如果“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好比口渴的就给猪苓汤,其余的方法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有同学会问:为什么口渴还要给猪苓汤来去水?之前听过伤寒论的同学就知,渴是分两样,一是脏腑里面阳虚,二是阴虚。口渴一般阳虚的多,阴虚应该是燥、大渴。看过辨证方面的,也容易分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的渴。张仲景这里说,渴的给猪苓汤,等到水气去了,阳气恢复了,气化后,水气也能上来了,“渴”也就改善了。这个道理,其实就是阴阳平衡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肝火旺盛、肝阴不足,用对肝阴有帮助的药,病人就会舒服的。比如一个人中暑了,给冷水喝一下也觉得舒服一点,给淡盐水就更理想了,如果没有水,找个小孩子来,用童子尿就更好。这就是“随其所得而攻之”,“随其所得而补之”也是一样的道理。攻补是一样,重要的还是辨证能力,要看到是哪个脏腑是需要攻、补,这个关系到同学们临床的辨证能力了,要在诊断学和中医基础方面下功夫,电子书要随时查看,比如“渴”是什么样的情况,在药典里有哪些药对“渴”有帮助,多查多看就能学到很多好东西。
 
细说金匮要略(三)(12.07)
第二篇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今天有同学问,金匮所说的内容、病理好像跟内经是有相同的。这个确实,张仲景这里是先大范围地把三类造成身体不适的病,学生问“是先救里还是救表”,张仲景也是很有耐心地告诉学生要分清楚情况,如果慢性病的话,已经几年下来了,一下子也不危急,就还是要先救急的病,如果中阳虚也要先救里,要不然表证就会入里了,也会影响身体的。第一条告诉我们,中医望诊治未病也是要分五脏,同学们以后也要在《脏腑论》方面下下功夫。张仲景是把“金木水火土”放在五脏论里配合来用的,等于是现在“八纲”,是一个作用和方法,五脏是一个基本思路、方法,就好比我说的,在诊断学里面,望诊方面也要留意,中基里说的头发为血之余,眼睛是肝的开窍,耳是肾的开窍所主,舌头是心的开窍,这些五脏论的基本东西,同学们要下一下功夫,功夫到了,一看病人就知道是身体里面哪个部位会在表现出现什么症状。中医就是从表面的症状能够判断病人身体里面病的变化、体质情况,不同于医院的用B超、CT、X光来拍。同学们放下心态想一下,现在的CT出来的图像也是漫画一样的,还是需要很专业地看过许多的片子才能分辨出是哪些地方出问题了,也是需要专业的经验、基础的,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看得清楚的。中医也是一样,从“望闻问切”,如果了解诊断学了,能够从表面看到病人身体里面病的情况。
【原文1】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原文1,听过《伤寒论》的就知道,太阳病指的是风寒风热感冒一类。发热没汗说明病人阴已经是不足了,是阴缺乏的一种表现。恶寒怕冷是表虚、阳虚的表现,所以说这个是“刚痉”。看释义,痉是强直的意思,项背强急、手足拘紧那一类的。有新同学可能比较模糊,听过伤寒的同学就知道,表阳虚、发热无汗也是阴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抽筋、痉挛、手脚拘急的现象,这些都是阴不足的情况,这样就明白了,刚痉就是阴不足、肌肉绷紧的症状。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原文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原文2,汗出是身体里面有津液,又不怕冷的,这个是津液比较充足的表现,但是发热汗出了,津液也有所减少,所以,张仲景说这个是“柔痉”,也是“痉”的一种,但伤害不是那么大。“柔痉”也是项背强直、有汗为主的。学院派的教授解释和我的理解有点类似。“刚痉”和“柔痉”,一个是很严重,一个是不太严重的。
【原文3】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原文3,《伤寒论》里有过很多条,“脉沉”就是阴虚的脉,阴虚、阴虚不足的脉都是会“沉”的,这里说“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阴虚不足在张仲景里面也是“痉”的一种,这是病的一个名字,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阴不足”。这里说“为难治”了,因为血气少得厉害,确实是难治了。
【原文4】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原文4,这里就很浅白了,就好像张仲景在考试,把答案都写出来了。发汗太多,人的津液损耗得太多了,就会变成“痉”病,容易出现阴不足的情况。这个很好理解。
【原文5】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原文5,可能同学们不太理解什么是“风病”,但《伤寒论》里提到“中风”,也没有很详细,学院派的教授解释说“风属阳”,所以,“疯病”可能是风热性感冒,如果医生用了下法,把阴气都受伤了。泻肚子会伤阴,留意一下身边的人或者以后临床的时候留意一下,很多人感冒、泻肚子之后,大便都变成硬硬的、鞭的,长期便秘、大便硬的那种就是因为风热感冒用了下法或者某次吃错东西后一下子泻得厉害了。张仲景说了,“风病下之则痉”,就会津液少了,称为“痉病”。“复发汗必拘急”,肯定是的,本来阴不足了,还给他发汗伤阴,病人肯定会拘急的。我在讲《伤寒论》的时候说过,四五岁的小女孩本来已经伤阴了,产生多动症出来了,江湖医生还大量用附子40克以上,现在手脚都伸不直了、拘急了,就是这个道理。两千年前张仲景已经教我们,看病要分清病人的身体、阴阳、津液的情况,不要眼中没有病人,看都不看,动不动就用泻、吐、发汗,这样做医生是很不负责任的。张仲景这里很简单,但道理很好,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中医达不到张仲景的基本要求。
【原文6】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原文6,疮家是指以前生大头疮一类或者是毒疮,在中医上,现在来说,“疮疡"是分两类的,疡是“溃疡”,在皮肤方面的溃疡,有看过的同学就知道,溃疡是在皮肤上平的,是一路烂的那种。疮是凸出来的,会红、会痛的,好像大头疮、灌脓的那种,这是偏火的。张仲景两千年前就知道,生疮的病人本身是阴不足的身体,“疡”、“溃疡”那一类是阳不足的病症。所以,张仲景说,“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如果发汗了,阴就伤得更厉害,这也是一种“痉病”。
【原文7】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原文7,痉病是阴不足的一种病名,背反弓的也是阴不足严重不足的。一两岁的小孩子都是胖胖的、圆圆的、肉嘟嘟的,很可爱的,老人家很多都是干瘦、感觉快死的那种人,年龄大了津液就减少了,就会出现紧绷绷的情况,这个都是津液少的情况。我看过一本解剖学的书,是苏联的,他们做过一个实验,动物也好、人也好死了都会硬,这是因为阳气没有了,津液没办法运转了,跟腱会收紧的。这里的“背反弓”就是阴严重不足的表现。还有,“口噤”就是嘴已经是缩起来,有那种阴不足的抖。“独头动摇”,就是头自己会摇动。我读初中的时候,看到过有一个同学,他的眼睛总是眨呀眨的,头也是会不自觉地动,这个我在《伤寒论》里讲的过,是风寒感冒发汗过多了,津液少了,“痉病”的一种,这个要补回来,否则会存在很长时间的。还有面赤、目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这些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现。听过《伤寒论》的同学就知道,这些在《伤寒论》也都提到过,好像“项背几几”和“颈项强急”类似,都是阴虚的表现,虽然前者是感冒的症状,后者是阴不足的症状,但有点类似。张仲景说了,这样的阴不足的体质,还要再发汗的话,“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怕冷的情况就更厉害了。所以,“发其汗已,其脉如蛇”,看一下释义,“脉如蛇”是形容脉来弯曲,好像蛇行一样。其实我的看法是,像不像蛇的脉不重要,重要的是,本来阴不足还发汗,病人的脉一把下去,肯定是“沉”“紧”“细”的那种虚或者阴也不足的脉。这一条重点是告诉我们,看病的时候、辨证的时候,一定要留意病人的阴是多了还是少了,是阴虚的还是阳虚的,如果阴虚得很厉害的,就要注意了。
【原文8】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原文8,可能有同学一下子不理解,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情况腹部会一下子胀大?慢性病、肝腹水那类是不会一下子胀大的,可能是一下子吃多了、喝水多了、气胀了。人是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一下子胀大起来,说明人还是有卫气的,阳气还没受伤,所以,张仲景说,还是会好,“为欲解”,是转好的表现。但如果脉浮弦的,等于我前面说的,发汗过多、阴不足的,脉就会出现“沉”“弦”,这个也是“痉病”一类。张仲景也不是神仙,他是从“脉弦”“脉沉”“反浮弦”判断出病人也是阴不足。我说过,如果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痉病”,其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的。这里的释义里,前辈们提到,患痉病的人突然腹部胀大,这个是病已入腑,邪有出路的机会,病有好转的现象。如果脉象仍旧紧如弦,说明痉病还在,还不能改善。我跟他虽然有所不同,但意思差不多。
【原文9】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原文9,上面那条说了,“痉”的脉是紧、弦、细等阴不足的脉,张仲景这里形容是“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的那种,两千年前他也想告诉我们是怎么去感觉,到了现在,“紧”、“弦”的感觉也是不好理解,把脉的感觉是很难传的,同学们可以听一下之前的张仲景把脉的录音,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原文10】
痉病有灸疮,难治。
原文10,痉病就是阴血、阴气、血液都不足,这个“灸疮”就好象现在有的人用艾灸条把皮肤灸烂、灸黑了,等疮化脓,张仲景说这个是难治了。同学们要留意,不要有人说泡脚好就都泡脚,艾灸好的就去艾灸,还用火灸。张仲景不是说那个方法不好,是要分清楚病人身体是阳虚还是阴虚还是正常的才用,不要把几个月的小孩子也去化脓灸。
【原文11】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原文11,太阳病本来就是感冒方面的病,“身体强”,这个不是身体强健的“强”,而是跟腱方面绷得很紧的“强”。“几几然”就是“颈背几几”的,也是阴不足的形容词。“脉反沉迟”,前面也说过,阴不足的就会出现“脉沉迟”、“脉沉紧”、“脉沉细”,张仲景说了,这个就是“痉病”,应该用栝蒌桂枝汤。为什么阴不足还用桂枝呢?因为这里是太阳病,有肌表方面、感冒的症状,这里用桂枝去表证,瓜蒌根(天花粉)是偏滋阴的药。这里的桂枝汤是针对病人有表证的情况,如果病人也是痉病但没有表症的,就不要用桂枝。讲到这里,我在《方剂学》《伤寒论》都讲过,白芍对抽筋、津液不足是很好用的,两千面前,张仲景也是在痉病方面注重用芍药,肺阴不足也用上了瓜蒌根。
【原文1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原文12,太阳病发热应该是有汗,这里“没汗”,也是津液不足的表现。“小便反少”,因为津液少了,小便就少了。如果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小便多的,是因为津液跟着小便走了,所以发汗是比较少的。张仲景这里是交代得很清楚的,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口噤”就更容易理解了,阴不足才会出现“口噤”,这也是痉的一种。张仲景说到这里,前面很多条都说“痉病”,是很唠叨,像“口噤”“无汗”都提了两三回了,这里是“欲作刚痉”,用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是大起阴气的方。有个同学感冒,用麻黄汤、葱白汤来发汗,两次出汗后都没好,我用上了葛根汤的道理,半副药就见效了。我也不是神仙,你想想,发汗后阴已经少了,病人的病还没好,这个就肯定是因为阴不足而发的一个病了,用滋阴解表就可以解决了。有些医生会问“在哪里看过病”“吃过什么药”,这个也是辨证的一个途径,知道你之前用过伤阴的药了还不好,后面就不要用这个药了,聪明一点的医生懂得辨证的,就不需要知道这些,重新辨证,从望闻问切来判断病人的津液、血气足不足,该怎么去处理,这也是一个正途。如果病人交待更多的信息,效果就好了。葛根汤在《伤寒论》里也有,这里是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里有麻黄,麻黄在葛根汤里一直有争吵,到底该不该放,本来就津液不足为什么还用麻黄来伤肺阴。其实讲完《伤寒论》以后,同学们就知道了,这里葛根汤有没有麻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临床中看病人需不需要。有肺寒的就可以用麻黄,肺热、阴不足的一定不能用麻黄。这个是辨证用药,病人没有这个证就不要用这个药,看到阴气不足就用葛根,没有表证就不用桂枝,只是阴不足就加个芍药、甘草,生姜也可以放少一点或者不放,放个大枣来健脾,辨证用药是重点。张仲景在前面说了那么多症状,第一篇、第二篇都是要我们分清楚,慢慢地说什么症状也是属于“痉病”、津液不足的体质,所有阴不足的症状都要留意。张仲景用那些方、哪些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辨证。
【原文13】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原文13,“卧不着席”,不是说连席都不沾,是痉病的人背反张的情况,所以“卧不着席”。“齘齿”是指磨牙,张仲景说了,这些可给大承气汤。为什么痉病用大承气汤?因为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是痉病。磨牙的情况,牙龈和牙齿是胃的反应点,磨牙是胃热、胃火方面、肠胃有内热的表现,张仲景用的是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来把病人清了、通了,里面的热去了,病人的阴就不会因为内热过重继续消耗了。之前讲过,好像黄柏,这个药是清热利湿的,我们前辈有些人认为是保肾阴的,有些人不理解,本来是利水祛湿的,为什么会保肾阴呢?因为黄柏把肾、膀胱的热经过利尿排了,肾热的情况改善了,肾阴就不会继续消耗了,这个是亡羊补牢的做法。这里的大承气汤也是一样,病人阴不足、有内热的,所以用大承气汤把内热去了,阴就能够留住了。作为医生,临床上要注意,病人若本是阴虚的,用了大承气汤后,是不是需要补一下阴或者加减一下。
【原文14】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原文14,为什么小便多了,大便反而快了?同学们都该知道的,之前也讲过的,便秘、大便硬的人,可以多嘴问下他,“小便多不多”?他肯定回答“是的”。因为他的津液、阴都从小便跑了,所以大便就硬、便秘的。这里就相反了,小便不利而大便过来利了,津液、水分只能经过大便来排,就变成“中湿”,所以“关节疼痛而烦”。太阳病本来就是伤风感冒那一类影响表证的病,所以会“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听过《伤寒论》的同学就知道,这是阴不足、津液不足的体质,张仲景这里说这是“中湿”、“湿痹”。下面的解释写着,“湿痹之候”主要是指关节疼痛的那一类。我从脉证方面理解的话,脉沉是里面虚的一种,细也是虚的,“脉沉而细”就是指的阳虚方面,阳虚了,中焦的湿就重了。听过《伤寒论》的同学就知道了,张仲景是分了阳虚和阴虚的。刚才也说过的,阳虚的渴是用猪苓汤,因为中阳不足,不能气化。这里的“脉沉细”也是中阳不足的阳虚证,出现了关节疼痛、烦这些症状,小便的气化也没力,“大便反快”。原文14需要整条来理解,这样比较清楚。
【原文15】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原文15,湿重的病人、阳不足的那类会身痛。我在临床上发现,很多症状都是分阴阳的,好比“口渴”,也是分阴阳的。这里“关节疼痛”跟“湿家”也是分阴阳。原文14应该是阳虚的一种证候,这里的“发热,身色如熏黄”,我们现在就了解了,一个人会发生黄疸、皮肤一下黄的或者面目黄色,都是胆汁分泌过分的表现,在张仲景里面就是半表里的、肝胆的、少阴的情况。这里的“发热”应该是肝胆方面的热。我们可以看到,“发热面黄”,本来身体里面是有热的,虽然“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但身体里面也是有热的,我们后人称为“湿热”。我们从症状上理解张仲景就好理解,如果停留在王雪华的理论上就更难理解了。
【原文16】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原文16,这个篇章是“痉湿”,病人都是阴虚或者阳虚的。阳虚的就会阴多了,阴少了就会火旺,读过中基的同学就是知道什么是“阴虚火旺”,反过来,阳虚就会湿重,这是辨证的基本常识,都是中医的基础。张仲景告诉我们,第二篇阴虚的人会出现哪类症状,阳虚会有什么症状,他一条一条地解释。这里,“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这个就有点类似厥阴病脉,就是说病人的身体里面有寒也有热了。“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渴,想喝水又不能喝,这个是“口燥烦”。张仲景说了,“湿家”,这个人是有湿的,“但头汗出”、“背强”,这个是半表里的,额头有汗的是肝胆热、柴胡证的反应,“背强”是葛根证、津液不足的表现。这里的“欲得被覆向火”,就是说想盖棉被,还要向着火的,就是《伤寒论》里说过的,一个人发热,但是想穿衣,是表热里寒,这条也是的。这里的“但头汗出”,看到病人有汗出,以为是有热,其实里面是寒的,所以病人表现为又要盖被子又要向着火。张仲景就说了,如果再“下之”,破坏病人的阳气,就会胸满,胸部阳不足的话,津液不能够气化,不能够上调,肺湿重就会胸满,小便的气化能力也没了,小便不利了,“舌上如胎”是丹田有热,这个胸部、上焦有寒而已,下焦还是有热的,这样分得很准确,也是告诉我们,看见他穿了那么的厚衣服还怕冷的,病人就算不开口,作为医生也知道这个病人是里面有寒的,要用药把体内的阳气提上来。如果这样的病人,不去提他的阳气,还要用下、泻的方法,病人就会更严重了,会出现胸满、小便不利等情况。一个人的舌苔也是有很多种的,张仲景这里说“有胎者”,就是说有胃气的,只是胸部上面偏寒而已,还好一些。病人口渴想喝又不能喝,就会口干躁、烦。如果同学们在辨证方面能够一条一条地仔细分析,其实这些症状也不复杂,也能够看出来。这里很明显,如果病人穿了那么多衣服还冷的,就是从里面冷出来的,如果是穿得比较少也不想再穿的,这是里面阳气比较充足的,也可以从“头汗出”“背强”看出来,病人的津液是多了还是少了。只要同学们仔细一点、留意一点,几个症状综合分析,也很容易分析出这个病人是阴虚的还是阳虚的。
【原文17】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原文17,张仲景这里说得很严重,这些症状是死证。“湿家”,本来就阳不足,还要用泻的方法,病人就会“额上汗出”,虚汗都冒出来了,微喘,小便利。这个“利”,不是气化的利,而是收不住的利,所以说,“下利不止”的,是死证,就是说,收不住了,中阳就比较麻烦了,也是病人的体质走到到后期的情况,作为医生也是无可奈何的,只能说,为什么不早点治疗,为什么没有碰到一个好的医生。张仲景在这里说,这是死证,也是一个麻烦的事情。
【原文18】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原文18,张仲景说,“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应该是“法当汗出而解”的,可用桂枝汤来发汗,汗出了就可以解了。这里的风是风热,有了风热后,湿就困在肌表,就像有的同学说的,肌表比较容易或者是常年没有汗的,这个是肌表的卫气不足。张仲景说了,这个本来是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去解决的,但如果天气阴雨不止,就像南方二三月的天气,整个月都是阴雨淅沥的、潮湿的、有大雾的,病人的湿也很闷热的,这里说了,这个就可以发汗,但“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两千年前的形容词很模糊的,又是“风”又是“湿”又是“气”,同学们可能比较晕了,但是可以从症状来理解。“一身尽痛”,是肌表方面不够通畅,因为潮湿天气,温度也不高,表不能够疏通,但硬要发汗,这个情况,如果阴阳辨证的方法,就可以很容易解决了。用阴阳辨证的方法,看病人的湿重还在不在,出汗一次后,他的湿气、湿重能不能解决的,阴有没有受伤的,如果阴还是过多的,就像张仲景的桂枝汤,还可以加重桂枝或者附子来增强肌表的阳气,使病人的循环系统、卫气能够正常。如果从湿气、风湿这样转来转去抠字眼的话,连我也会晕过去,还是要从阴阳角度来辨证,该发汗的发汗,该滋阴的滋阴。按道理,一般潮湿的天气是不容易出现“项背几几”的情况,不是说在潮湿的地方就不会有“痉病”的病人,如果里面阴血严重不足,就算泡在水里,水经过皮肤进到身体里面的度也不是很厉害的,中医是用滋阴的。不然的话,病人阴虚了,就把他泡到水里好了,阳虚的就放在火上烤一烤好了,中医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是要辨证施治、用药。
【原文19】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原文19,“湿家”指的是肌表方面的阳气不足的人,脏腑方面在张仲景里面是分开来辨证用的,我们现在抓一个“阴阳”来用,是一个总体和方法。这里说,病在头部,头部有寒、湿,这个是会鼻塞,可以用药在鼻子上,不用脏腑用药也可以。张仲景当时说,是头部的阳不足令到头部湿重。其实,到了现在理解,鼻塞、长期鼻炎,好像昨晚上有同学说到的慢性鼻炎,在临床中这是中阳不足的、消化能力差的表现,只要中阳方面补一下,调理好,有一个药在我的临床上是比较好用的,我试过好几个慢性鼻炎的,加了枳实下去,用一段时间后都好了。这个是中阳、消化能力上来了,鼻子的情况就改善了。这里是头部寒湿,在临床上,头部湿的用半夏,这个药对着饭后想吐的、胃湿重也好用,胃过分湿重的人,还会眩晕的,同学们查“半夏”的时候会看到“止呕、眩晕”,这些症状半夏都是有效的。把湿去了,头部眩晕就改善了,血气运转就上来了,张仲景这里是直接在鼻子上给药。要分清楚,这里的“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指的是肝胆方面有热的,饮食正常的是说腹中没问题,病只是在头部。张仲景点得很明白。饮食不好、中阳虚、里面虚的也会出现头眩晕、慢性鼻炎,这里指的是头部寒、鼻塞,用鹅不食草之类辛辣性、偏热的药在鼻子上,就可以改善了。张仲景对病在哪个部位该用哪个方法,是分得很清楚,所以两千年后我们还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方法、路子。
 
【原文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原文20,火攻是酒精点火的治疗方法,还有美容院的火攻方法,还有一个明星在北京被火烧了。拔罐不算火攻的一类,用火烧过后,真正对人的热力是不多的。两千年前已有火攻的方法,这个是用外面的热力来逼病人的身体,就等于我说的,阳虚、水重的人就放在火上烤一下,不要这样做应该“发其汗”,用麻黄加术汤来增强病人里面的阳气、血气的运作,加大人的循环能力来发热、发汗,是从里面发出来的,用火攻的话,是从外面逼进去的,在《伤寒论》里也很少看到用火攻来治病的。同学们不要阳虚、水重了,就去烤一下,这样就变成烤鱼了。我们看一下这里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就是麻黄汤加上白术,用什么药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临床当中要好好运用诊断学、辨证能力,把证辨清楚了,就知道是用什么药、方了,不然,下面的路子就没法走好了。
【原文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寒,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原文21,我在《伤寒论》里提到过,太阳下山的时候比较容易“日晡所剧”的,是阴虚的情况。张仲景这里一个是“风”一个是“湿”,这里的“风湿”是偏重于风,风是偏阳的,在张仲景里面“风”是偏温热性的那一类,“湿”是偏寒的,但,这只是一个名字,同学们不要抠字眼,要用理解性的角度去看病名,好比“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越解释越麻烦,年代不同,字的意思可能也有分别,只要知道“痉病”指的是阴血不足、津液缺少的病就可以了,只要看到有阴不足的症状,就知道这个是属于哪一类的,在张仲景的时代是属于“痉病”的,是“痉病”或者其他病名也好,名字不同而已,最重要的要理解症状和把握病人的阴阳体质,一定要做到这点,不要太过抠字眼,中国几千年下来,文字是不断变化的。这里说“日晡所剧”的、“一身尽疼,发热”的,我的看法还是阴有所不足,张仲景这里是认为“风湿。这类病也是分阴阳的,张仲景说,“此病伤于寒,汗出当风”,病人出汗的时候,汗出就表虚了,又当风,这里是什么“风”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虚”了才会受“风”的伤害,如果一个人的免疫能力、卫气是好的,什么风也不怕,小孩子就什么风也不怕,因为小孩子的阳气充足。年纪大的人免疫能力、卫气比较差了,才会吹风后就感觉头晕、怕风等,这些都是阳不足的症状。这里的“日晡所剧者”,也指的是这一类。我们可以在临床当中去考证,我都说了,学中医、对药也是一样,要从自己的经验中去领会,症状也是,张仲景或者我说的或者别的大家说的,如果你自己在临床上亲自感受、亲自了解,那你的感受、理解能力就会更高的。以前我读这本书时,我在《伤寒论》里讲过,“日晡所剧”的一般指的是阴虚,因为我当时学习的时候也研究过,“日晡所剧”的在太阳下山的时候,症状是改变厉害的,一般是阴有所不足的,我接触的病人多数是这样的,或者也有阳虚的,但我的临床中比较少,可能张仲景看到了,好像“渴”也分阴阳一样,也说不定,同学找机会去更深入探讨研究一下,这样你的收益就会更大、更强了,所以说,有问题是好事,最好是自己能按照思路去研究一下,那你得到的就会比我讲的更多。
【原文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原文22,防己的作用是发汗的,在张仲景后面也提到的,腰重的也可以用防己发汗。我试过这个方子,它发汗的力度也是很强的。这里也用上了黄芪,因为汗出多了伤阴之余也伤阳,用黄芪对肌表气虚的一个补充。甘草、白术是对脾胃方面来健脾祛湿,也辅助防己的去湿力度。在临床上,如果要用到这个药,就可以想象到用防己、黄芪所针对的症状,第一,肌表方面是阳虚的,人看起来是白白胖胖的、软软的、气不足的、津液多的那一类。这里说“汗出恶风者”,怕风的都是阳气虚、不足的,表虚是怕冷的,身重就是湿重了,《金匮》后面说到的,好像腰缠几千贯钱,就很重,这个是腰湿重的表现,肌表湿重的,张仲景也是用到防己,对于湿方面的,他就很喜欢用防己。朱丹溪被别人称为“滋阴派”,张景岳也是。这两个人,我研究过,看过他们的书,他们治病也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辨证的,但为什么用药偏阴多一点,偏阳少一点呢?不是我偏心,也不是我喜欢滋阴派的路子,同学们想象一下,阳虚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体质?阳虚的人都是在家的那些或者是年纪大的,能找到我看病的人开交流单的一般都是阴虚些,所以我用药就偏阴多一点点或者是偏平。可能以后时间长了,就会被别人说我是滋阴派的,被定性了。其实定一个人是滋阴派还是火神派还是阴阳派,要看他的思路、走的路子、辨证的方法,不要光看他用的是什么药,用药是根据不同的人来用的,可能刚刚好接触的是阴虚的病,就用阴的药多一点,同学们看书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多想想,不要人家怎么说就相信,这个读书方法是不理想的。
【原文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原文23,张仲景也是根据症状的不同、病人身体的阴阳来变化用药的。我们看下桂枝附子汤所指的是什么症状,“脉浮虚”、“不呕不渴”,“呕”的话是胃的反应,“渴”的是有胃热。“不能自转侧”,是病人连转身的气都不足了。“身体疼烦”是身体阳气比较虚,所以用上了桂枝附子汤。桂枝已经是偏阳了,张仲景说这个病人阳虚得太厉害了,所以还要加上附子。后面用为什么去桂枝加白术汤?“大便坚”是中焦有热、消化力偏阳的、津液不足的。“小便自利”,这里的“利”不是收不住的意思,是有阳气、膀胱有气化能力、中焦有阳气的意思,所以可以不放桂枝,用的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有新同学可能奇怪了,为什么连桂枝都不放了却放附子?之前听过课的同学就知道了,附子是补肌表的阳,不是补里面,是归表的。这个药如果试药,特别是夏天,喝几次,就会觉得背门的肌表热烘烘的,内腑里面不是那么热的,现在药理来说,附子也是强心、稳定心率的,不是补心阳的。前辈用肉桂补心阳,桂枝是偏里的,是对着血管的,增加血流量,对着心脏、心气的,是对中焦、对里面阳气的一个补充。用桂枝来发汗,需要扩张血管,需要增加心脏的跳动,血液的循环力度更强才能够发汗。这里“大便坚”“小便自利”的是中阳够,就不用桂枝。这样理解就明白了。前面的方是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没有白术。
【原文24】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24,我们看一下甘草附子汤用的是什么药,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张仲景这里说“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这些都是肝肾阴不足的情况。关节的阴跟肌表的阴是有分别的,在我的临床中,骨节方面的痛是制首乌,我更喜欢用的是生首乌,因为现在的制首乌是泡制的,以前的制首乌是用黑豆煮的,首乌制得不好是会泻肚子的,现在的都是不按正统的方法来制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制的,可能是烤的或者什么方法,搞得黑黑的,但滋肝肾的力度不行了。药厂泡生首乌十天八天、一个月的,也不会很多成本的,就在池子里泡着,生首乌的制作还是到位的,在我的临床中,用生首乌也不泻,也能够起到制首乌的滋补肝阴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中,对“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的情况,我用首乌经常很有效。这里有一个前提是“风湿相搏”,这里也有“汗出短气,小便不利”的,这个是阳不足的一个表现,恶风、怕风的人都是阳不足的表现,不愿意去衣服、想多穿衣还要火炉的是里面寒出来的,这个也是的,怕风是阳不足,还想多穿衣服的也是体内阳不足的表现,张仲景这里用甘草附子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这个在张仲景来水,就是风湿了。“风湿”从两千年下来用到现在,特别是广东,对于一般不入流的医生,就说他有事没事总说是“风湿病”,全部拉在一起。因为“风湿病”的范围太广了,“风湿”、“湿热”、“阴虚”、“阳虚”,这样的范围太大了,就跟看相的道理一样,竖起一个手指就收了三个秀才的钱。同学们要理解,因为对病人讲的太细,病人没有中医基础的话,就不明白。就像有同学说“耳鸣怎么治?”,跟病人说这个是阴不足,病人会问“什么是阴不足”,跟他说是“肾阴不足”,病人就会问“为什么是肾阴不足”,但如果医生跟病人说,“这是风湿”,病人就知道了。不是“风”就是“湿”,这个范围就太大了,这样回答了,病人也无话好问了。这个是中医的术语,我提倡,跟张仲景一样,要辨证用药,不要停留在抠字眼方面,要从症状上来理解。这里就说得很好了,“汗出短气”,明显是阳气不足的情况,阳气不足也会出现小便不利,阳气不足了就会怕风、想多穿衣服的,这些都是告诉你这是阳不足的病人,作为医生,就不要给他伤阳气的药,泻火的、清火的药就尽量不要用,要用桂枝、附子、白术这些偏阳性的药才好。一定要从症状上来入手,张仲景也是一样的辨证用药,如果没有在中基、诊断学方面下工夫,等于是将军手上没有一个兵,怎么去打战?好像手头上没钱,怎么去购物呢?辨证的基础、条件就需要诊断方面的功夫,有了诊断的基础,在辨证的时候才能辨得清楚。张仲景也是一样,我也是一样。如果我没有看过中基、诊断学,没有下过功夫的,为什么“汗出短气”?我也是要问老师的,如果你下过功夫了就知道,“汗出短气”是阳不足的表现。同学们如果想到张仲景的辨证用药的水平,一定要在中基、诊断学上下功夫。我说过的,作为老师,给同学们的是学习的方向、学习的路子,不能把每个症状、每个字都解释清楚,这样就变成是奶妈了,没有给小孩子自己独立,这样是不好的,要授人以渔,希望同学们明白。
今天讲课到这里。
___
【原文25】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原文25,“太阳中暍”,可能是同学们不太好理解这个“太阳中暍”,这篇是三样的,“痉病”、“湿病”、还有这个“暍”。这里的症状比较多,在释义里面,学院派的前辈写得很清楚,“中暍也叫中暑,暑是六淫之一,所以外感暑邪”,是夏天的时候中暑的热病。我们看下症状,一个人中暑后发热、恶寒,这是表虚的情况,脉弦沉细、身热,如果加温针的话,发热就更厉害了,中暑的病人一般都是表里都热,张仲景说了,如果给他发汗,表就更加地怕冷,加温针就会怕热、热得更厉害。这里说得比较凌乱,但是临床当中,夏天中暑的人大部分都是阴不足、胃表热,阴不足容易中暑,所以中暑的人,给个开水也会舒服点。广东有句古话,老人家会叫年轻人夏天干活的时候要多喝点水,多喝点水也是预防中暑的一个办法。同学们从中就知道,中暑主要还是阴不足,病人循环出问题了,就会出现手足逆冷这样的情况。张仲景把脉,脉弦细又迟的,可以想象到,是病人的阴偏少了。
【原文26】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26,这里解释得比较详尽了,这里没有很多症状,只说“太阳中热,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我们可以从张仲景用的什么药就可以看出他的药是针对哪个部位、哪个症状。这里他用的是,知母、人参、石膏、粳米、甘草。之前在《伤寒论》里讲过白虎汤,知母这个药本身是解热的,有试过药的同学就知道,这个药喝下去后就不会发热的,发热的情况一下子就会改善的。我和阿龙都试过,我在临床上用到有发热的病人身上,的确是很有效果的。张仲景的原文25条说了,人稍稍劳动一下,就发热、口开的、牙龈都干燥的,这个也是发热的一个现象,还有用温针的,温针就是在针灸用的银针上面加个小棉花烧一下来加热,这样的话,病人会更加热,这是不对的方法。张仲景这里用了知母来解热,石膏是用来解胃热、表热的。胃热的症状表现,夏天的时候,有些病人会牙龈痛。一般牙痛的就分两样,要么是胃热而牙龈红肿,胃热的牙痛,要么是胃虚的牙痛,热的那种用石膏也是很有效的。我临床的时候经常用李东垣的清胃散再加上石膏,力度和效果都相当好。甘草在这里是和胃,还有粳米,这里多了个人参补气,为什么呢,“太阳中暍”就是说已经是汗出得比较多,汗出比较多的人伤阴也伤气。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了知母解热又滋阴,石膏是解热,甘草也有滋阴作用,梗米是和胃,人参是补气。读张仲景的伤寒也好,金匮也好,有些文言文比较难理解,但同学们如果从查药的角度来入手,反过来也能求证到张仲景的古文指的是什么意思,病人的体质症状到底是怎么样的,都可以反过来看得清清楚楚,这个也是一个方法。所以,学习中医、用中医的方法,有点中庸之道也可以,或者临摹的方法也可以,有时候学习的方法,不要一定是上面读下来,有时候左右地考证也可以很好的来学习中医,不是说学中医就一定要从四大经典学下来,有时候可以变通一下,就可以更明白更清楚的学习中医。在群里面,同学们已经读完了中医基础的就会发现,中基里有很多内容跟内经的大部分是相同的,就会马上明白这个思路,是先用白话文、现代的语言来理解了,再看《内经》的时候就能如鱼得水,很轻松就能明白《黄帝内经》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不理解那个文字,一下子从《黄帝内经》入手的话,相当多的同学是很难咬进去的。这个也是方法的一种,所以有些时候看《伤寒》也好《金匮》也好,我也讲过,时不时地,我都是反求证的。这个方法我是从方剂学的书那里学来的,那本书里每个方剂、每个药都有方解,把方解开来解释,比如这个方为什么这样配,里面有什么药,药有什么作用的,针对是什么症状。我们读《伤寒论》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有些时候,方法多一个比少一个好。
【原文27】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原文27,也是中暍。太阳中暑也是中暑的一种,“身热疼痛,脉微热”,我们看清楚,“脉微弱”的是阳气方面有问题的一个脉,是比较虚弱的一个脉。这个是夏天用冷水来冲凉,本身病人里面的阳气不足,用冷水冲凉的时候,里面的冷再加上冷水,湿气、水气就会停留在肌表,其实这个是一个形容词,“水”是不是真的停留在肌表呢?就算停留应该也不多。张仲景这里说的意思是,病人本身中气不足、阳气不足,一下子冲凉水,夏天的时候也能够变成风寒感冒那一类的,就算不感冒,肌表方面也会更寒、更不舒服。所以张仲景这里说了,“水行皮中所致”,就是说水气在肌表得不到很好的运转,因为病人阳气不足,再加上冲凉水,是很不理想的。“身热疼重”、“脉微弱”也是一个阳气不足的情况,张仲景这里用的是瓜蒂皮汤。在瓜蒂汤这里,我在药店里坐堂的时候,能看到那个瓜蒂,但是瓜蒂是催吐的,我的理解是催吐的一个药,就是说借助吐来提升阳气,因为一个人胃湿的情况改善了,胃阳上来了,“脾主四肢”、“肺主皮毛”,经过吐,肺阴、胃阴都起到按摩的道理,都会有所提升。张仲景当时认为用这个方法可以达到对于阳气、肌肉有点麻的、冲凉后不太顺畅的,来刺激一下,他认为是可以的。到了我们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光听病人这样说,就用这样的吐的方法,我觉得也不需要。你说这样用也可以,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辨证方面下手,可以问他一下有什么不舒服,或者不问也可以把脉,第一,脉是微弱的;第二,按的时候,手离开病人寸关尺的时候会发现三个白色的手指印,留在皮肤的时候比较长的,就知道这是肌表方面比较寒、表阳虚的一个症状,其实也是跟冲凉水的道理差不多的。以前讲课也讲到的,慢性荨麻症的一类皮肤病,那类的皮肤最容易手按下去后会留下一个白的印,挺长时间都消不下去,这个就是表阳虚的一个情况。所以,一个中医,擅于运用辨证的方法,就可以清楚的来辨证的。把脉的时候,可以把那个脉的强弱、快慢,或者偷停,还有结带脉都可以把得到。还有,病人的肌肉,如果病人有肌肉的,就可以稍微用力点按下去,如果病人肌肉也没有了、比较虚的,按下去除了皮肤就是骨头、骨头上面就是血管,所以,把脉的时候要善于变通。我们的前辈不是不懂这个方法,就是他们不一定会公开地教导我们,好像把脉之后要捏一下病人的手指,看看血流、血脉的情况,也是判断的一个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正规的不一定告诉我们的,这个就是民间中医的好处。为什么说看一个人肌肉要从把脉里面去留意呢?不管是以前也好现在也好,就算是来一个男性的病人,作为一个医生,也不可能在全身上下,这里捏一把那里捏一把,这个会引起人家的误会。中医的擅于变通,其实从把脉那里已经得到了超过把脉的一个信息,辨证的一个信息。
这一篇就是张仲景金匮的第二篇,就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病。第一个是“痉病”,就是阴虚的病,容易造成痉挛、抽筋一类的病。第二个是“湿病”,就是湿重,人阳气不足、运转能力不够,人体的湿就会停留在体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基里面讲了,“阴虚火旺”容易产生痉病的一个说法,阳虚的没有说湿重,但是阳虚后面的意思就会湿重,这就是阳虚的湿。到这里里就是“暍”,“中暍”的症状就是中暑的。中暑的话就是病人阴不足还要受热受厉害了,人里面过分得受热了,时间一长,这个跟痉病有所靠近,但是这个是根据天气、工作环境有关系的一类病。同学们要留意。如果问人家是怎么样的,人家回答是办公室里打字的,他这个是中暑吗?我估计可能是中寒的多一点,不是中暑的。如果是搬运工,刚卸下了两车货,他可能是中暑的比中寒的多。要多问一下,辨证的时候要多去观察,平时如果有生活经验的话也可以看得出来的。整天坐在办公楼打字的病人,白白净净的,看起来血气也不够的,肯定是写字楼的多。皮肤黑黑实实的、比较干瘦的、有太阳晒黑的情况,大多是室外工作的多。这个是一个大概,没有绝对,也有可能打字的在天热的时候出去送文件,在半路中暑了。没有绝对的,但是懂得辨证了就容易了,不容易被人家误导。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下面讲《金匮》的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这个百合病,这么多年下来,有些同学可能连什么叫“百合病”也不理解,就像“痉病”也不理解,我们几个晚上下来,大家应该能知道什么叫“痉病”、“湿病”、中暑。我们先看看“百合病”有哪些症状,就可以知道指的是什么症状,是什么问题而出现的症状。
【原文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原文1,这里一开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还有很多症状:想吃又吃不下,人经常比较郁闷地呆在那里,想卧又不能卧,好像人不知道怎么好,想走一下也不走,有些时候吃感觉有味道,有时连味道也没有感觉。所以,“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张仲景说诸药不能治,不是说真正的没药可以治,只是说这个症状比较复杂,好像这《伤寒论》里提到的常用药不容易有效果,是要找到有根据性的才好一些。“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就是说得药还吐得厉害的,病人已经有点麻烦。其实这个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口苦、小便黄就可以知道,这都是肝胆里面有热的才会造成的。口苦是胆汁分泌过多了,小便黄也是里面有热的一个表现,第一,这个就是有里热。张仲景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百脉一宗”,我个人理解下来,这个指的是血脉,不是指的经络。你们想一下,只有血脉才是全身走的,只要稍稍刮伤点皮肤,就马上见到红色的血流出来。这个就是血脉全身都走的,所以这个是血脉方面的湿热病,是血脉方面出问题了,就好像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肿瘤、癌症病人。为什么到现在,医院也好,很多的同行也好,对着癌症好像就无药可治,因为他是血脉病、血液里的病,好像白血病也是世界难题,也是比较难搞的一个病。到现在为止,关于血脉方面的病还是比较难治的。我们的中医历史上,读过中医历史的同学应该想一下,到什么年代才有人去针对血脉方面研究,只有清末的时候,才出了一本比较全面的《血症论》,比较全面的来论证血脉方面的病的。不是张仲景那个年代的人不聪明,张仲景两千年前就说了这个血脉方面的病比较难搞的,症状都很混乱,单纯从这些症状上面来分析病人的话,是很难分析的。到现在就比较好,我们有《血症论》,有《诊断学》,中基里也有写血液里的病的哪一类情况。血瘀的病人有些会出现皮肤杂错,这些也是血瘀的一个病证。还有舌头的有血管的情况,看血症,看一个人的血液方面有没有问题,我是留意嘴唇,因为嘴唇的皮肤是最薄的,血的颜色变的最快的。如果里面的瘀血的人,嘴唇颜色是会偏红、深红色的。还有舌头,舌头的血液变化也是很快、很明显的。如果一个人有瘀血、血热的,舌头里面也可以看得出来。还有牙龈,还有看眼睛的内眦,这些地方都能看到身体里面血液的情况。还有刚才说过的,把脉时用手指按一下,有些人是看手指甲的,按下去,看白的地方回的快不快,看指甲有没有瘀红色来辨证有没有瘀的情况。但是我从临床当中,有一样东西也很容易看这个人有没有肿瘤的可能,或者瘀血严重不严重,从“痣”上看。很多人身上特别是面部是有痣的,如果这个人产生了癌症,快发作的时候,这个痣在一两年之间一下子会大很多,颜色会深红色的、颜色很深。正常人的痣是没有这么深、这么红的。这个是一个开容词,说这个不是深红色,是黑色的,我说的是颜色偏深,还有几个月时间突然大起来的,就要留意了,百分之八九十是有癌症的可能性。还有,头发方面也是可以辨证的,但是现在有染发,所以很难辨别。我们把话题拉回来,这个就是百合病,就是指的血脉方面的不妥。病人身上的痣,我们做医生的也不能叫病人脱光什么的,这是不好的,但是可以从脸上看或者什么部位有痣看得出来的。这里的症状虽然比较乱,我们也可以从血脉方面看得出来的。好像说过的少阴病,“血虚”可以从望闻问切,可以从眼睛、嘴唇各方面看得出来。张仲景这里后面就说了,病人的身体形状,不太胖也不太瘦的,比较正常的,“脉微数”,就是说脉比较微、比较快一点点的,还有小便的时候有头痛的,这个是六十天可以调理好的。如果小便的时候头不痛的,四十天就可以。如果是头眩晕的,二十天也可以了。张仲景说的很对,也说得很保守,等于我说的,给病人调理身体,给病人开的药,有人会问:方什么时候加减一次、改一次,要不要更改?我说要的。一般来说,如果很简单的病,七天再看一下。如果问题比较大的,一般十五天来看一下。我觉得,在临床上面,确定是很多病人在喝药十五天之后,比较稳定、比较明显的,该改变的都可以改变,该有效的都可以有效,都容易看到结果。所以张仲景用的是二十天,其实可以三七二十一、三周的时间或者两周的时间来定。这里的二十天、四十天、六十天,指的是病人血脉的情况重与不重的一个分别。其实我们作为医生,以前张仲景这样说就是告诉病人,叫他放心,这个病多少天会好的,这样给他一个信心。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原因,病人不会按照治疗方案或者是吃你的药,药本来是解热清火的,他还天天吃辣椒,这样的话,不要说二十天,两百天也解决不了的。有时候要配合各方面的原因,定时间也不太好定。但是看这个药有效没效,一般两个星期都可以看得出来的。如果想更快地知道,一般来说一个星期就会有所改善的。张仲景后面说,“其证或未病而预见”,就是说这个病可能四五天就好了,或者一个月才可以好,张仲景说了,作为一个医生,按照病人的情况、体质,辨证用药来治疗就可以了,“各随症治之”。
【原文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原文2,百合病发汗之后,张仲景用的是百合知母汤,两个药,很简单的。 百合补肺阴的,归肺经,跟知母是有点类似的。知母是滋肺阴、解热的,但同样是滋阴,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药所含的微量元素、物质都是不同的,要不然的话,一个知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加上百合。百合有百合的长处,知母有知母的优点。我自己出的治阴虚火旺的青春痘的方,我也是根据药的药性来配在一起的,我是用夏枯草、海藻、百合、知母、龟甲、熟地,这几个配在一起,对阴虚火旺出现的青春痘,效果是不错的,吃个十来天,人会胖起来的,热也解下去的。现在的配伍、对药性的理解比较好,配出来的方的有效性很强。同学们只要看他用的药就可以明白张仲景针对的是什么情况了。因为他所解的热是血液里面的、人体根本里面的热,虽然他的药是归肺经。其实不管是归肾经还是肺经,都只是我们人类希望更好地运用中药而进行归纳的一个方法,好像五味一样,什么味道的药归哪一类。这是一个方法,这里的归经也是,脏腑用药的也是,部位用药也是,只是用药的一个方法。但是我临床当中用知母,它的解热是把整个人的热解下来的,不是单一针对肺的。这里说的,百合病发汗后伤阴了,张仲景也没有说是针对的肺,百合也好,知母也好,虽然张仲景没说,但一个人的肺是最容易伤阴的,伤阴后第一个受伤的脏腑就是肺,所以两个药都是针对这里来用。
【原文3】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原文3,下了之后,我们看看张仲景用的是什么。 发汗是伤肺、肌表的阴,用了泻肚子的方法,伤的是胃肠、偏于中下焦的里面,受伤了,这里用的是滑石代赭汤主之,也用上百合。研究过药的同学就知道,滑石这个药是归膀胱经的,是利尿解热的一个药,归下焦的。代赭石是归中焦多一点的,是有降的作用的。百合是上面的,整个滑石代赭石汤是从里下去的,针对的还是百合病下了之后阴不足变成了阴虚火热的一种里面。张仲景用的是这种方法,对于里面的血脉方面的作用,把热去了,希望病人的阴回来了,是这样的针对性。
【原文4】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原文4,这里的后方是指百合鸡子汤。张仲景说得很清楚, 百合病,发汗了之后,伤阴的;下了之后,伤阴的;吐了之后也是伤阴的。可能有同学认为这样是说得太严重了,我们来看下张仲景用的是什么药,百合、鸡子黄(一枚),对药熟悉的同学就知道了,百合是解热滋阴的,鸡子黄也是滋阴的、偏阴的。有一个汤叫“鸡子黄连阿胶汤”,对着阴虚的、有内热的、睡不着的有作用。书本上是这么说,但是临床上我发现没效,或者说没这么大的效果,所以有些时候我不喜欢用经方。你想想,鸡子黄放下去,黄连那么苦的,是伤胃的,阿胶那么腻的,又放下去,病人身体里面是不是真的需要这几样,或者只是阴不足,说不定之用鸡子黄就有效了。所以,辨证用药才是重点,我个人不喜欢用经方,我喜欢在经方的基础上去加减用药,跟张仲景一样,去辨证用药,不要套死方,不要硬是用什么方、什么药套上去,不然在临床上的效果是不容易走的高的。现在网络上有点名气的某个人,他是经方派,杭州的人也证实了,他的效果最高就是百分之八十五,为什么呢?他上不去,加减方面的功夫不够,对经方的方解理解,拆方的能力、对药的理解力还不足,可能因为他是教授,平时研究的时间不够。听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不明白鸡子黄是什么,到药店去买,人家也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其实,鸡子黄就是鸡蛋黄。鸡蛋白是偏阳的,鸡子黄是偏阴的。所以有时候懂得那个阴阳,在平时生活当中也可以灵活运用的。
【原文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原文5,百合病,没有经过吐、没有经过下、没有经过发汗的,“病行如初”,虽然没有经过损害身体的治疗方法,但是确实也是百合病,也是血管方面的问题,这里用上了百合地黄汤。张仲景是很看中百合的,我用起来也觉得很好的。这里,张仲景用的是生地黄汁一升。用生地黄榨汁一升来用的, 生地黄本来是凉血作用很大的,同学们可以试一下,如果嘴唇不白的,喝两天后马上就白刷刷的,还有白刷刷之后也没胃口了吃饭。所以,生地这个药,第一解脾热,第二凉血力度大,第三滋阴力度也是很大。既然有这样大力的药,所以临床中要注意了,不然病都还没有救,病人的脾胃都败了,饭都吃不下就麻烦了。最近有个同学也问到:“熟地、生地可以一起用吗?”熟地生地当然可以一起用。应该要查百家、查药典,还要看我们以前的前人的医案。
【原文6】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原文6,百合病,一个月还没好的,变成渴了、口干了。他用的是百合洗方汤解之。这里用的是,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来泡一个晚上,来洗身。洗完后,食煮饼,不要放盐、不要淡豆豉的一类。这些都是有所发散的。好像尿毒症、肾方面也是禁盐的,盐也是容易影响阴的。为什么呢?可以想像,口干的时候给盐水喝,更容易口干。张仲景用的是这样的一个方法。要看清楚,这个汤用来洗身的,不是喝的。这个饼是吃的,没有给盐、调味料,但是没有说不给糖,可能会给糖,甜的味道也可以,这个不一定。我觉得,给甜的还是给酸的,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来定。但是可能不能给辣的,辣跟盐一样的。做人学东西,临床上一定要灵活,不要问“熟地”“生地”能否放一起这样的问题,这就好比问,男孩和女孩能不能结婚一样。虽然这里的症状只是一个口渴,但是到了我们现代,有这个症状的一个病人,相信同学们也能够看出来,也可以从望、闻、问、切看出来,可以从诊断学的症状,问问大便、饮食、喝水、把脉、望诊方面都能找出根据,辨证出病人是血液方面出问题了还是脏腑出问题了。同学们打打基础还是可以的。
【原文7】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原文7,血脉里面有病的人,口渴的情况改善不了的,比前面的情况:“用百合水来洗澡、擦身,再吃个饼就可以了”,这里说“不差”,是更不好了、更严重了,这里要用药了。这里用栝蒌根、牡蛎来熬,两个都是一样的分量就可以了,多少分量那里没有说,这里说要做成粉末、散剂,“饮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的一个度量衡的标准。药量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临床中,要根据百合病人的体质来加减运用,男女老少要分清楚。不是张仲景说方寸匕的,就一定要找个方寸匕的量具来用,要自己灵活运用。
【原文8】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原文8,百合病,又发热了,血脉方面有问题的人一定发热,张仲景就怎么解决呢?张仲景是用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滑石,一个是滋阴解热,一个是利水解热,两样来起作用的。因为滑石这个药,有研究过药的同学就知道,滑石在夏天的时候用得多一点,夏天容易出现心惊火旺、小便赤、膀胱热的情况,或者以前夏天踩自行车,以前的中医喜欢用滑石来解这个热。
【原文9】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原文9,可能同学们也觉得不太好理解,这里又阴又阳的,,但是其实也很简单,我们仔细的看一下就知道了。百合病是血脉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阴虚的,阴虚就火旺,就要用滋阴的、泻火的方法来治,总不能看到阴虚火旺的,还用桂枝附子来补阳、袪湿。如果这样做的话,张仲景就说了,这个为“逆”,就是说用了相反的方法,是不好的。“见阴攻阳,乃复下之”,也是一样,本来是阳虚的、湿重的,还要给他清热滋阴,这样是相反的做法。张仲景就说了,百合病也好,也是一样的,虽然是血脉方面的问题,还是要依据辨证用药,分清楚阴阳,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如果没有分清楚而用了相反的方法,是不好的,错误的。这里说了百合病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最后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分清楚阴阳、病人的体质,再去用相对的治疗方法。
【原文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原文10,狐惑之为病,形状就好像伤寒,“默默欲眠”,眼睛想闭起来,想睡又睡不下,卧起不安。这个属于喉之为惑。我们看看“惑”的解释,我之所以推荐这本《金匮》,是因为下面有解释,就是这个原因了。这里的“惑”是有点糜烂的意思,类似于现在说的咽喉炎那一类。在中医上不说炎症,是说清热解毒或者是热毒的一个情况,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就称为“狐惑”。咽喉方面有热毒的情况,咽喉都不舒服哪里会吃得下,里面有内热、热毒的病人,是“恶闻食臭”的。张仲景这里说了,“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张仲景用的是甘草泻心汤主之。这都是有内热的症状,脸就会容易偏赤或者偏深一点颜色 。可能有些同学对于“内热”不能理解,我们还有一个绝招,看他用的药是指向哪个部位是怎样起什么作用的,大概地就知道张仲景所说的“狐惑”、“内热”到底是在哪个部位、对人体的是怎样的影响。用药是: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莲、大枣、半夏,这里的甘草、人参、干姜、大枣,相信同学们都很熟悉了,这个是归胃寒、气不足、和胃的一个作用。甘草也有润的作用,对心气、心阴都是补的。重点在黄芩跟黄莲,这两个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因为清热解毒,胃里有湿所以用了半夏。这个病不在胃,而是在肝胆的位置,是在心方面去的。黄莲是苦味归心,是归心经的,黄芩是归肝胆的。这个方主要是指的是这个位置。甘草用了四两,也是针对心去的,整个方都是针对病人的心肝胆,就是说中上焦的内热。这样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张仲景的这个“狐惑病”就是里面的一个内热、热毒,里面有热毒就会出现咽喉方面的问题。还有,讲方剂学开头就说过的,黄芩是很好的,只要在病人在两颧的位置看到红的、深的颜色或者是热的,就可以用黄芩,这个药可以改善症状。我曾经在临床中也治疗过这类病人,她的两个脸好像出了麻疹一样的,麻疹不像麻疹,青春痘不像青春痘,虽然也像痤疮那样化脓的,但全部集中在额头、两颊。对于一个女人,长在这样的地方是非常不舒服的。她在当地治了几年了,自血针也打过。自血针就是指把自己的血液抽出来再打进去来刺激的一个方法,也没有效果。后来我用了部位用药的方法,主药是黄芩,调理了几个月,脸上的症状都没有了、好转了。所以,部位用药是很重要的。
【原文11】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原文11,从这些部位就可以知道的,下部咽干用苦参汤,我估计是小便、下阴部的位置,“蚀于肛者”,就是肛门,用“雄黄熏之”,张仲景是这样的用法。这些用法等于是中医上湿毒那一类的病了,现在的病理方面,用上苦参的应该是阴部有滴虫之类的病了,用苦参汤那一类有些是有效的。临床当中也经常碰到,我的第一个病人也成功了,就是牛皮癣。我没有用洗的方法,但是我从辨证用药的角度来的。第一,老人家偏瘦、偏黑,有内热的一个表现,我用的赤勺和丹皮。因为他是老人家了,也用上白蒺藜去提一下元气;还用了一个白芍来滋阴一下。为什么我要用这几个药来治牛皮癣呢?牛皮癣本身就是一个真菌性感染,是在皮肤表面的,却去调血液、里面有用吗?但是还真是有用,调理了一两个月就好了,第二、第三年也没有复发,真的是根治了。我的思路是这样的,为什么小孩子或者好端端的人不长真菌,而他却长了呢?因为他的血液方面出问题了,他的卫气在那个部位是最弱的。牛皮癣在脚背、皮肤有皱褶的地方的最容易长癣症一类的。这个本来就是血液通畅地不好,造成了真菌有机会在那里生长,所以只要把他的卫气、免疫能力调过来了、把血液调过来的,血气上去了,真菌就长不了了。这个就叫做“围魏求赵”。张仲景这里用了直接的方法,我用了迂回的方法。
【原文12】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原文12,这一条是内热很厉害的。为什么说内热很厉害?我说过,内热看的是内眦,那个部位指的是心,那个部位如果是黑的、红的,就是内热、内火、内毒的一个表现了。张仲景这里说,如果能够吃的,是脓已成了,用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脉数”是里面有热,如果发高烧是脉洪的,不只是脉数了。这里的“无热”,是指发热的热,是指没有表证发热的热,不是“内热”的热,因为这里是狐惑证,不是内热证。“目赤”,就是里面热毒很厉害的。狐惑病也有点类似百合病,“默默但欲卧”,比较多的杂的病症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说的,如果可以吃的,证明里面的阳气还是充足的,消化力是还行的,里面阳气有才会化脓的。《方剂学》、《伤寒论》讲到,一个人得“疮疡”,“疮”是偏阳的一类病。“疡”是溃疡、阳虚的一种病。长疮的到了后期厉害的都会化脓的,同学们要理解。我们看一看张仲景用的是什么药,就可以更清楚,张仲景指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赤小豆是健脾利湿、利尿作用很强的一个药。这里说用水泡,令芽出,再晒干,有点类似麦芽的那种。麦芽会帮助消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里面有消化酶。以前不知道,只是知道这个东西对这个症状是好的。这里张仲景还加上一个很特别的药,当归。当归是活血化瘀的一个药,跟赤小豆一样,赤小豆利尿,也带有一个去热的效果。虽然当归有点温,但也不是很热。这两个药合起来就刚刚好,活血化瘀,再加上赤小豆的利湿,把内热、内火、狐惑症的热毒,从小便,能让血气的运动加速小便的排泻,病就会转好了。小便一多,病人的过阳的情况就会少了,化脓的情况也会跟津液的消耗、阳气的减少、阴阳的平衡,得到一个控制、得到转好的时机。这样的话,同学们应该比较容易了解。但是到我们现在两千年后,上排痈肿,就是说里面有脓的或者怎么的,我们的民间用药效果也是很好的,肿节风、败酱那一类。在张仲景这里应该也有考虑当归是偏温的,这里的病人是狐惑症,出现了那么多的症状,只是有热、微微烦,血气方面有点虚的,这里我的看法是,利用了赤小豆利尿的作用,也用上了当归补、活血化瘀的能力来针对化脓的症状。我们临床中可以用赤小豆当归的理念,针对病人的不同体质,辨证用药应该可以更好。
【原文13】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原文13,我们看升麻鳖甲汤: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鳖甲用的是指甲大一片,炙。这个方是用取汗,是用类似桂枝汤取汗的方法来治的。雄黄是大热的一个药,再加上蜀椒,再加上当归的活血化瘀的力度,这个是救急的,就是内毒很厉害的一个病,但是到现在就可以知道,雄黄是针对哪一类炎症、热症的情况。因为两千年前,还不太懂得对着炎症方面的抗生素方面,还不太熟悉、还不太懂得怎么用药去处理这个。到了我们后期,才找到很多这种药,哦别文化大革命年代、献秘方的年代,在民间已经有很多的中医、很多的方法对那些病都也有效,用的方也不多。张仲景最厉害的一点,不是他用的什么药,最大的特点是他的辨证用药。,就是他怎么根据病人的情况来用药的。听过我之前讲课的同学就知道,张仲景的书、方跟症状不是纯粹他个人写的,但是他能够综合起来、能够辨证用药,两千年下来,大家也是公认的是很大的功劳,给我们中医竖立了一个辨证用药的一个思路。对于这个方所针对的症状,“唾脓血,咽喉痛,面赤斑斑如锦文的”,这些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张仲景说了,五天可以治,七天不可以治,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够控制就好,控制不了的话,他也是就没办法。“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这里的“杖”,有古文知识的同学就知道了,就是见官之前先打三百杖的“杖”。这里张仲景也说了,五天可以治,七天也是不能治,这个问题如果太严重了也是不能治的。张仲景用的什么方、什么药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要理解、分析,这个在现代来说,就属于急性肺炎、肺结核的那一类病了。虽然是狐惑病有阳毒,但是张仲景也分阴阳的。病人面目会青的,肯定是血寒、身体阳虚、血液流动很差,脸都青了、血气都走不开。脸赤斑斑的是阳气过了,好像一个人人发脾气,脸会红,血气流动的厉害,从这里看,张仲景的阳毒跟阴毒为什么要分两个,因为指的是病人的体质,病人的不同体质出现的阳毒跟阴毒都不一样的。用药也有分别的,如果是阴毒的那一类,用上雄黄、蜀椒一类大热的来把病人激灵起来。阳毒的,就用升麻鳖甲汤,按道理的话,应该是减掉了雄黄跟蜀椒。张仲景用的鳖甲是手指大一片,炙的,就是起一个带的作用。我们现在用鳖甲,动不动就是二三十克的。升麻这个药,查过药典的、看过李东垣的就知道,清胃散是对牙痛有作用的。药理方面看过的同学就知道了,牙痛在医院说的是厌氧菌多了,升麻是对这个菌有作用。两千面前虽然没有抗生素,张仲景也是用升麻来起到抗菌素的作用。这是我个人理解的,不一定对。我们的中医有两千年的临床,一路下来,确实是对药怎么用、怎么起什么作用都了解得比较清楚。对于医院里什么方法来治病,在中药方面也能找到这个药,也能用这个思路来治病,效果、作用还更强大。我曾经试过一个舌癌的病人,刚找到我的时候,他整边头都是痛的,我第一天是不知道怎么给他止痛,因为中医的止痛不同于西医,就变了几次方,最后想到了牙痛,就用了清胃散,一用就马上止痛了。所以中药,如果辨证辨的准,用起来的效果也很显著的。开始病人还以为是止痛药,但用了两天后就知道了,因为吃止痛药是感觉木木的,中药不是这样的,是以通为准的,通了就不痛了。所以,感觉是不同的,西药跟中药的止痛感觉是不一样的,很容易分得开的。辨证用药用得准,也能起到这个作用。清胃散里面也有当归,也有升麻。
 
第四篇瘧病脉证并治
【原文1】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原文1,“瘧脉自弦,弦数者多热”,之前讲过,“脉弦数”的是偏有热的一个症状。“脉迟的多寒”,是阳虚、里面比较虚的一种。张仲景没有“弦迟者寒”,也是说得很稳定,是大部分的意思。“脉紧”是阴不足的一个脉。“弦小紧者”,本来这个病人里面虚、阴也虚,可以说是阴血两虚。所以张仲景说了“下之差”,本来阴不足还用下法,这个能不能好,保留意见。“弦迟者可温之”,病人阳虚、阳不足,可以用温的方法。张仲景辨证用药也是这样的,阴虚的滋阴,火大的泻火,也是根据人的阴阳体质,阴阳哪方面不平衡了就调哪方面。这里,多寒的就用温的,脉弦紧的就用发汗、针灸的。弦紧的人可以发汗、针灸,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脉弦紧”的都是阴不足,还用发汗、针灸,我个人不认同。认不认同不重要,大家有时间多查百家,看看资料,看医案或者临床上,看看脉弦紧的人是阴虚还是阳虚,用发汗针灸是对还是不对了。如果大家肯多花时间去看这些东西,相信会学到更多东西。下面“脉浮大可以吐之”,说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比较理解了,这个是疟病的一个情况,疟病的“脉浮大”跟太阳病的脉浮,虽然有所相同,但是针对的病有所不同。这里说脉弦数的是“风发”,这个是风温方面的、偏阳的疟病。这个可以用饮食来调理。这一条疟病的脉证,都没有提到用药,只是叫我们寒的温之。张仲景认为,弦紧的用的是发汗、针灸的方法,从《伤寒论》到现在,张仲景用的路子一直都是“寒者温之”、“温者泻之”,都是用相对的方法来治疗的。这里也是一样,“脉浮大”的用吐的方法,“弦数”的就用饮食来调理,这个是张仲景从把脉的角度来辨证。可能同学们觉得,自己的把脉功夫很差,也没有临床经验,这样该怎么办?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在诊断方面、望闻问切,留意病人的阴阳虚实,就可以根据他的情况而用饮食调理、治疗,都可以解决的。
【原文2】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原文2,“癥瘕”,这个应该是类似现在肿瘤方面的问题的。张仲景说了,适宜用鳖甲煎丸来治。看下这个方,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疬、石苇、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䗪虫、阿胶、蜂巢、赤硝、蜣螂、桃仁,鳖甲是主药,鳖甲在药理上是有个特点的,能够帮助人吸收蛋白质的。比如肝腹水的或者尿蛋白的,这类人都是很虚的,西医来说是蛋白严重不足了,在中医上来说是阴不足的。鳖甲能够在这个方面能起作用的。虚弱的人容易长囊肿,像子宫囊肿一类的人在临床上都是偏阳气虚的,是偏寒的体质。从张仲景的用药、从他说的症状,我们应该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是哪一类的。张仲景说,如果已经形成了癥瘕,如果是刚刚开始的,还不大的,用的是鳖甲煎丸。分析下这个方,乌扇是扇贝、海产那一类的。黄芩是解的肝胆。囊肿的人多是上热下寒的,有点类似厥阴病脉的体质的。柴胡也是对着上焦的。鼠妇是化瘀的,化瘀力度也是很强的,后面也有一个方用到鼠妇的。还有干姜,为什么这里放了黄芩还用干姜,胃寒、中寒才用干姜。还用了大黄,是希望把癥瘕散开的,大黄里面虽然是泻的一个药,但是它归血的。大黄熬长一点时间是不泻的,但是可以对血液方面的浓稠度、血瘀起到作用的。芍药是滋阴化血散瘀。桂枝加速血流量。葶苈是针对肺部的情况,是去湿力度很强的一个药。石苇,在百家里面,在我们前辈里面是用在尿蛋白的。查一下百家,或者有经验的老中医,你一说尿蛋白,他就用石苇。厚朴是对中阳方面的气跟湿起作用的。一个一个药讲下来,同学们应该了解张仲景所指的病人是怎样的体质了。这里还有好多药。牡丹、瞿麦这些都是利水很厉害的。紫葳对内热的。半夏去胃湿的。人参补气的。土鳖虫跟鼠妇一样是化瘀的。阿胶是滋阴补血的。蜂巢是润的一个方法。赤硝也是通泻的一个方法。蜣螂就是屎壳郎,我很喜欢用的一个药。桃仁,对大便硬也起作用的。这个方比较大,如果对药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这个方挺凌乱的,不了解不懂得去看,但是其实很简单。我再说一下,其实可以把里面的药归类一下,黄芩跟柴胡是归肝胆经的;大黄、桂枝、鼠妇、土鳖虫、紫葳、阿胶、丹皮都是对血脉方面起作用的药;干姜、半夏、人参都是对胃气;屎壳郎、桃仁都是对胃肠方面起作用的药。张仲景在这里用这个方,是对胃肠方面的通畅,再加上调理血脉的,所以到现在治癌症肿瘤也用这个方,对相当一类的肿瘤也是有效的。但是要辨证用药,不辨证的话可倒霉了。因为这里有几个药很猛的。第一芒硝;第二大黄。还有一个猛药,瞿麦对肝腹水都能够泻得很厉害的。看张仲景的方,好像看故事一样,看小说一样,能够把整个病人的体质都还原在面前,说得很充分,很精辟的。虽然这个方很大,但方方面面用的药、他的搭配、起的作用都很好的。为什么这里用屎壳郎还用上了桃仁,因为这个病人会腹胀、吃不下、大便硬,还担心不够力,就用上了芒硝。虽然这个病人得了这个病,但还是应该没有经过化疗,没有经过严重破坏身体,体质还是刚开始比较好一点的体质,才用上了芒硝、瞿麦来通泻调理身体。但是如果已经去过医院,已经化疗几次的话,还用这个方,病人马上要趴下。要小心。
今天的讲课到这里。

细说金匮要略(四)(12.08)
(继续昨晚的原文2)
看下二十八页的鳖甲煎丸方剂,里面的药非常多,我也是总体上一个一个说了,每个药起的是什么作用,张仲景是怎样的配伍,在张仲景方里很少有这样大的方。同学们听完后肯定会说,老师对用药是相当熟悉的。如果对药不熟悉,临床中就不好用了,特别是看百家里的方就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这么开、这个方的治疗目的是什么,这样对中医的学习不利的。同学们一定要在平时的临床、生活中多查药,想到什么药了就去查一遍,多看、多用、多试,这样随着时间长了,用药就越来越有雄厚的基础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方剂学》放在前面讲,如果不讲《方剂学》,一开始就讲《金匮》、《伤寒》,同学们就更加地看不懂这些经典了,不是说同学们不厉害,是因为有了中药的底子和大概的了解,对中药、张仲景的经方,就更容易听到心里去了。之前先讲《方剂学》就是这个目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地下功夫。
【原文3】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爍肌肉。
原文3,“瘅疟”,这里有解释,病名,是疟疾的一种,主要症状是但热不寒,属于热性的疟疾。“阴气勿绝,阳气独发”,这里的“瘅疟”解释得很对,“阳气独发”就变成偏热了,病人是阴气少了、阳气过了、偏热的一类病。我们看下后面是怎么说的,如果“但热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爍肌肉”,同学们看到这里,可能也比较模糊,有临床经验的同学应该知道,阳明病脉的一类病人会出现这一类的情况。胃肠内热很厉害的、胃癌一类的病人里热很严重,时间长了,出现大便鞭的情况,十天八天都不出的,硬硬的,顶着的,这一类病人吃饭也吃不下的。内脏出现这样的情况,人的肌肉肯定会很快地消瘦下去。因为不吃饭,营养就上不去,肌肉就会慢慢地消耗。同学们可以想象得出来,张仲景这里说的“瘅疟”应该指是内热、消瘦的疟疾,是两千年前说的“疟疾”的一种情况。我们现在就知道了是内热严重,影响了脾胃、消化系统,整个人就慢慢得消瘦了,如果严重的话,消瘦得也是很快的。一个正常人如果大便不通,吃不下饭也挺不了几天,更何况是一个病人。一个人活着肯定是要消耗热量和营养,所以肌肉就会首先消耗掉了。这样的一类体质就是张仲景这里说的“阴气勿绝,阳气独发”,相信这样比较好理解一些。
【原文4】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原文4,“温疟”,应该是跟上面的一条是一类的,上面那条是说疟疾偏热的一种。这里是说,“其脉如平”,是说脉比较平和,“身无寒,但热”就会出现“骨节疼烦,时呕”,张仲景用的是“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这个是里面热而表寒的,所以张仲景也用上了桂枝。白虎汤本来就是对着里热的一个方药。这里是说“呕”,在中医上,“呕”和“吐”是分开的。“呕”一般是指干呕,胃阴不足的那一类。“吐”是有水、有津液出来的。现在是“呕”“吐”放在一起的,其实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症状想象病人的体质,是里热的还是表热的。这里出现了“骨节疼烦”“但热”,证明病人身体里有热、阴不足。之前在《伤寒论》讲过,骨节痛烦的病人大部分是肝肾阴不足的体质。张仲景这里用的白虎汤也是针对这一类的体质。张仲景的症状也好,用药方剂也好,每一个都是能够对得上的。
【原文5】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原文5,张仲景的两千年多前,把疟疾分成几样:寒热、温热等,你们不要误会,不要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疟疾”和现在的蚊子叮的那种“疟疾”是不一定相同的,我的看法是不同。两千年前的疟疾确实是很深刻的病,蚊子叮的那种“疟疾”是发作得快,在那个时候是很麻烦的。这里用的是蜀漆散。《外台秘要》里的牡蛎汤,用以治牡疟:牡蛎、麻黄、甘草、蜀漆。蜀漆这个药,我也试过,对于很多人怕冷的情况,蜀漆确实能够暂时改善的,对寒疟确定是能够起作用的。去年天冷的时候,我专门试过蜀漆,好像感觉不那么怕冷,但是过后还是不行。不是说那个药不行,而是因为如果本身有寒疟的情况,这个药是可以改变过来的。同学们可以查一下蜀漆是怎么起的作用,针对的是哪一类的病,这样查一下,对这个药就会更熟悉,所以查药、用药,要多查多看。很多同学说,老师开的方子我查过了,但是一个方里的用药范围比较广,怎么去看每个药是怎么用的。其实很简单,就像昨天说的,先看这个方针对的是脾胃还是血气。对一个药虽然不熟悉,但可以查一下这个药有没有另外的作用是针对脾胃或者血气的。一个药是含有多个成分的,对很多病的种类都有所作用,当时张仲景身边只有《神农本草经》,比较单一。但现在就不同了,第一有药理,药理说对哪种病、哪种炎症、菌是比较有效的,也可以查一下前人是把这个药多用在哪一类的病上,比如李东垣、朱丹溪,查药典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的前辈如果对这个药有过评论的,药典里面都有写着,这样的话,药理和前人的用药经验一对比起来,就很容易会找到这个药主要是用到哪里去,效果达到多少,我估计看多几遍、查多点资料,心中就有数了,用起药来就得心应手了,所以,对药熟悉了,就能看到中药的威力了。这里有个同学,我跟开始跟他交流的时候,他的语气比较沉闷的,现在就有笑声了、阳光了。我给他喝的就是一个小麦麸。一个药有用的,时间长了,药性、特点就出来了。也不单纯是小麦麸,还有香附。香附能令一个人爽朗得笑的。现在来说,牡蛎是补钙的道理差不多,牡蛎本身是钙化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麻黄配蜀漆是去寒、去肺湿的,这个方对这里的“寒疟”也是对得比较好的。这里还有几个方,张仲景在这里用的是蜀漆散,牡蛎汤是一个附方,是不是张仲景那个时候就有的方还是《外台秘要》的方?这个是历史的原因,但我们如果从用药方面来理解就比较好了,也不用在乎这个方是不是张仲景用的,只要在临床上、辨证的过程中,看到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去加减运用,这样就很容易出疗效,而不必执着于牡蛎汤是不是经方。下面还有一个方,柴胡去半夏栝楼汤,治热瘧发渴,亦治劳疟。栝楼根是天花粉,有生津的作用。“热瘧发渴”,有口渴的就加上了蛞蝼根,张仲景也是根据症状的变化而加减用药。为什么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呢?之前说过的,半夏是针对胃湿、胃阳虚、胃阴过多的,有吐的、胃湿重的、头眩晕的,半夏也能起作用的。“若病发渴”,本身是津液不够了、胃阴不够了,所以去掉了半夏,加上了蛞蝼根。张仲景根据病人的症状变化、需要进行加减。作为中医,明白了“阴阳平衡”的道理,明白了张仲景的辨证用药,就是这么简单。好像一个人饿了,给他金子也没用,还不给个稀饭。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很口干,没理由给六十多的酒,宁愿给个矿泉水,就是说病人需要的才是好的。作为一个医者,要判断清楚病人身体里要什么。这就是张仲景的辨证用药。这里的黄芩也有点祛湿的作用,但是蛞蝼根、甘草也平衡过来了。生姜也可以不用的,要看症状来用。下面的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服一剂如神)看下用药:柴胡、桂枝、干姜、黄芩、蛞蝼根、牡蛎、甘草。这个方子是综合了前面的三个方,麻黄变成了桂枝,很全面的方。柴胡、黄芩对的肝胆,桂枝针对的是表。牡蛎也是对汗出多、伤阴也能起到补的作用。张仲景是经常用到牡蛎和龙骨的。我临床中,总是试不出牡蛎和龙骨的根本作用。栝楼根我试过,喝了后,嘴里的津液很快就能上升,虽然味道不好喝。黄芩是对肝胆的热。这里的疟疾讲了几条,可能有些凌乱。同学们不要抠字眼,不要以为有“疟”字就等于是现在的“疟疾”,就是字能对得上,寒热也不一定能对得上,这样就很难处理。如果我们跳开字眼,从张仲景的用药特点来理解,还是离不开辨证用药,所以,在诊断学方面、阴阳分清楚了,该怎么用药就怎么用药。同学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第五篇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到我们今天来说,特别是看过《金匮》的同学,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原文1】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原文1,“夫”,指的是医家、医生。他认为是“风之为病”,以前因为对于解剖学不够认识,对于不了解的病就认为是“风”、“湿”、“风湿病”、“中风”等,在语言表达上是比较凌乱的。时代不同,也有人用了不同的说法,这里指的是“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说到“半身不遂”,同学们就知道了,就是现在的“中风”。下面还有,“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是病人虚的一种脉。“数”是虽虚但脉还是偏快的。在我们临床中,我也说过的,同学们把脉时一定要留意,只要把到病人一边大一边小的脉,比较明显的,就是有血瘀的情况,要么是有血瘀而比较容易中风,要么就是中风后血瘀的情况还没改善,同学们有机会试一下,留意一下中风病人或者有中风前兆的脉。前面一句,“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这个是“痹”,不是中风,中风的话是一个手一个脚的,如果只是手臂的话,只是手臂的血液一下子流通不好,不一定是中风。现在就容易多了,中风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得出来的,中风病人的一边脸的表情、手腿的动作两边都会出现不同动作的。我看医案的时候看到过,中风的病人是一边寒一边热的,一边出汗一边补出汗,都是有可能的,姑且听之。张仲景说,从把脉和病人的症状可以判断这个病人是中风了。我们现在就明白“中风”是怎么回事了,其实在民国之前都是不了解中风的,治疗方案还是不太明白的。以前我们的前辈都认为是风痰,是病人的痰饮太厉害了,要祛风化痰,病人就不会中风了。因为病人吐出来的痰是浓稠的,影响了人的循环,医生就想象一个人的血液里面也可能是有痰的情况,这个是一个理解性。其实这个方向也没错,只不过是把“痰”扩大了,现在就理解了,痰只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其实在人体里面、血液里面是另外一个说法,比如血瘀、血稠等,现在就知道了,“中风”要么是血栓塞要么是内出血、爆血管两种。“中风”,在临床上不要掉以轻心,血栓塞和内出血是两个极端的情况,血栓塞是要化瘀,用化瘀的药马上化瘀来争取时间。但若是辨证不准确,病人是内出血的情况还进行化瘀,内出血的情况就更厉害了,就是杀人了、害人了。所以,辨证一定要正确,有内出血的,正常处理是用止血的中药,有热的就清热止血,有火的就降火止血。但如果辨证不正确,那么血栓塞的血块就会更加大了、化不开了。中风的阴阳一定要分清楚,否则会出大问题,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理解。曾国藩都说过,他看到家附近的医生,在自己的家书里就反对家里人找中医看,因为他认识的那些医生的水平不高,宁愿自己来养病自己来恢复,也比庸医来医治要好,人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他在家信里也提到,他小弟曾经去找过一个人开药看病,很有效,他就跟他小弟说,跟一个人做朋友,要假以时日,要时不时去探望别人。曾国藩也不是真正地不相信医生,只不过是还没找到好的医生。我们要分清楚,辨证也一样,寒的、热的、内出血、血栓塞都可以从表面很多症状都看出来的,内出血的中风病人是会脸红,就像吃过饭、喝过酒一样的,是上焦血气顶上头、偏红偏热的。血栓塞就不同了,就不会这样,从舌头等各方面也能看出来。
【原文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原文2,“寸口脉浮而紧”,紧是里面有寒,“浮则为虚”,这个是“虚寒相搏,邪在皮肤”。这里的症状“脉浮”“血虚”是说这是血栓塞的那一类。现在的血栓塞跟两千年前不同,现在的都是“三高”,症状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张仲景在后面也讲到,病也分是劳动人民的病还是地主阶层的病。这里说,如果出现血瘀的情况,就会影响大脑,出现半身不遂,这个是“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就是是血气不足的情况,容易出现手麻、脚麻、脉紧的情况,张仲景是从这些症状来辨证,我们现在可以从把脉、望诊,“脾主四肢”,可以从脾胃、吸收、肌肉好不好来看,也可以从牙龈看血气怎样。现在辩证的途径很丰富,已经是很规范的,不是方舟子所说的那样,其实中医是分得很细很细的。张仲景当时用的文言文,表达得不清楚,因为当时不了解中风到底是什么问题,比较模糊一点。为什么中风总是出现大脑中风,而不会在手脚中风、淤血?因为手脚的血管比大脑里的要粗很多,所以一有瘀的情况,就很容易影响到大脑。有些血瘀重的病人,平时就会有手麻脚麻,张仲景就说了,这个是“邪在于络”。“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舌就难言了,口吐白沫了,有些中风的病人也会有癫痫症那一类的情况,这个白沫不是痰,而是大脑指挥肺部的吞咽功能,空气在肺部里一收缩就产生的泡沫。张仲景是分开来的,是入腑还是入脏。现在是分大小脑的问题,大脑的各个部位分成语言的、运动的、记忆的、音乐的,这都有分别的。中医在两千年前没分的那么细,可能也有,不过用于不同。这样同学们应该能明白吧。
【原文3】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窮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也,冷食自能助药力。
原文3,看看侯氏黑散用的是什么药,就会知道张仲景的这个方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病人。第一个是菊花,这个药确实是脑部的主要用药,特别是在我的临床中。我讲过一个病人,30多岁的女性,她的头不舒服,不舒服的部位还跑来跑去的、不定的。后来找到我,我也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但是我按照部位用药,主要用了菊花、葛根,这两个药是针对她头部的情况,也用上了猫爪草和其他的药。我印象中,她的眼睛是比较红的,是有肝火的,所以也用上了夏枯草等,我也是辨证用药的。喝了三天就好了。我研究药的时候发现,菊花、葛根都是扩张冠状动脉的,改善脑底供血不足的情况,张仲景在两千年前也懂得大脑方面的问题用上菊花。这个方里,菊花用了四十分,很重的份量。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其余的药都是带动的,主药是菊花,可以看出,两千年前对“中风”也是有办法的,用药也是很准确的。白术、茯苓、人参、干姜是归脾胃、归里的,细辛、当归、桂枝、川芎都是温热的药,起带动作用;牡蛎、桔梗、防风、黄芩都是清热祛湿的一类。我们可以从细辛、桂枝、干姜就可以想象,这个是血栓塞的中风,不是爆血管的中风。如果是爆血管的那类中风,就不要用这个方了。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有些同学可能对菊花四十分没有底,不知道到底是多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很难定。我们来打个比喻就知道菊花用的是多少量。很简单,桂枝三分,药典里面,桂枝一般是十克左右的用量,这里的三分差不多是九克,可以算一下,菊花是四十分,比桂枝多了十三倍,就等于是一百三十克的菊花,味道是很浓很浓了。我临床中,也曾用到冠心病人。有个同学的妈妈住院了,有冠心病还有肺炎。我当时用了五个药,主要是葛根、菊花、银杏叶、赤芍、白蒺藜、鱼腥草,第二天就说稳定了,第三天就出院了。所以,辩证准确真能救人的,中药是很灵的。葛根用了一百五十克,菊花是二十克,有点少了,赤芍也是二三十克,力度马上就出来了,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冠心病的症状马上就缓解了。只用了一个鱼腥草针对肺炎,是因为心功能下去了,血液循环不好,就在肺里出现炎症了,就是中医说的肺热。所以,只要改变她的血流量,再加个鱼腥草,几天就稳定了。所以,在用药方面,同学们一定要好好下功夫,随时都能救人的。
课间休息。
(课间讨论)为什么我有把握治冠心病人呢?这个方法也是在百家里学到的。在百家里查一下“葛根”,有一个前辈用过,一用就过百克,对冠心病是有效的,是几十年临床经验证明的。葛根一定要量大些,量小不行,这个量大一点也没问题的。菊花在张仲景这里用上了四十分,同学们要留意,这个方用的是散剂,全都打成药粉,再分次服,不是说一次用那么多。虽说这个是散剂,我们也可以从用量上看出来,张仲景也是大量地用菊花,我自己也比较喜欢用散剂,用起来比较方便,特别是菊花,要后放,不能久煎,否则药效就跑了。在救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病人,菊花要后放,或者泡就可以了,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桂枝如果用散剂一克的,这里的菊花就等于是十三克了,相对来说,份量是很大的。菊花打粉之后,还是很轻,我一般都是一克左右。
【原文4】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原文4,“瘾疹”就有点类似荨麻疹一类。同学们要看清楚了,这里说的症状不是单纯指的心包,心包就是现在说的大脑。“脉迟而缓”,这里的释义说,“脉迟而缓”主寒,脉行慢而无力的叫做“缓”,主虚。“脉迟”“脉缓”都是虚寒、阴血不足的表现,这里说是“亡血”的情况。卫缓则为中风,是表虚的情况,可以想象,肌表方面血不足的、卫气不好的就会出现痒的情况。入秋入冬时,有人的皮肤容易干燥、痒,平时还不觉得,走路走得快一些,就会有点麻痒,血气恢复后才好一些,静电也厉害,这个跟肌表血不足有关系。出疹也是肌表的血气出问题的。我也治过一次危急的荨麻疹,也是用部位用药,出疹的地方是一按一个印的,感觉皮肤也是比较凉的,我就知道是他的卫气、肌表是偏寒的,就用上了对肌表有作用的药,连翘、猪蹄甲、菊花等能够扩张血脉的药,连肌表的微细血管都能扩张。有些时候,不好把握的时候,我也是用多几个药,也是有效的。后面说“心气不足,胸满短气”,这个确实是指的心气了,张仲景刚才说的“入脏入腑”不一定是真正指脏腑,这里的“胸闷短气”,就有点类似冠心病的那一类的中风了。
【原文5】
风引汤,除热瘫癎。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三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原文5,“瘫癎”就是虚风内动的中风,有痉挛、抽搐那一类惊痫,是偏阴虚的那种,用药方面全是重镇、重金属那一类的。大黄是清热的,有泻的作用,张仲景是想通过排泄去热。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都是矿物质、重镇的微量元素那一类的,这些药对于人的大脑神经确实是能够起到安神的作用,所以,张仲景这里都用上去了。虽然这里没有指名是“癫痫病”,在百家里面也是比较麻烦的病。在我的临床中,有一个药对癫痫很好用的,就是石菖蒲,同学们在百家里查“石菖蒲”“癫痫”,就会查到,很多我们的前辈、大家在几十年的临床中也发现石菖蒲对癫痫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加上辨证后阳虚、阴虚的,但石菖蒲是一个主药。同学们可能会说,这样的话,中医不科学,虽然石菖蒲有个“石”字,但也是草药,其实,同学们看看药理就理解了:能抑制大脑神经放电的作用。同学们会说,我睡觉睡不着,也是很兴奋的,是什么情况啊?可以用石菖蒲稳定一下吗?确实也能够帮助睡眠,不会那么兴奋了。作为一个医者,一定要懂得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查药的时候,比如查“石菖蒲”,也可以同时看一下是不是有其他的药对癫痫或者睡眠不好起作用的,马上就能知道了。张仲景在两千年前虽然没现在那么理解深刻,但大体上也符合现在的药理、药性。紫石英、寒水石都能抑制神经,但现在的有根据性的药更好。好像方舟子,虽然反对中医,也不敢说中药没用。有个笑话,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十多年前问我,你知道不知道有个药什么人都会说有效的?我答不出,后来他说是砒霜!没有哪个同学有胆量说砒霜没效吧。这个纯粹是笑话。
【原文6】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原文6,同学们要留意,这里写的是“无寒热”。“独语不休”,之前《伤寒论》里讲到“谵语”“乱语”,为什么这里也有呢?这里跟病人身体的寒热没关系,这是大脑出问题了,肯定是跟肠胃没关系的。这个方是对中风一类的问题,用的是防己、桂枝、防风、甘草。大黄也是能够起到泻、止血的作用,刚才的风引汤对爆血管那一类的也是有效的。这里有桂枝,要留意。防己是发汗的,增加肌表的循环;防风是祛风的,桂枝是扩大血管,加大血流量,帮助这两个药起作用的。这几个药针对的是整个人体的循环,希望把大脑方面的问题疏通下来,通过身体的排、出汗而改善的一个途径。这里的主药是生地黄两斤,还要(㕮)咀,搞碎些来做出汁,和分再服。生地黄是很凉的药,我自己也试过,喝了两次,嘴唇都会明显地白下来,脾胃明显受影响。防己的发汗力度是很强的,这里用的是一分。同学们要看清楚,桂枝是三分。如果桂枝是十克的话,防己就是两三克,要的不是防己的出汗效果,是用到桂枝的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希望把整个人的循环系统、卫气、营气、荣血改善。
【原文7】
头风摩散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原文7,这个是做为散剂来“沐了”,是冲凉的意思,在这里的是“洗头”的意思,就是说用附子和盐来做为散剂起到驱寒作用。附子是阳药,肯定是针对寒。“以方寸匕,已摩疾上已摩疢上”,这里的释义说,用药粉放在不舒服的部位“令药力行”,按摩、炙一下,增加那个部位的血液循环。现在在论坛上、江湖上,都喜欢用针灸、刮痧、火攻,确实是能够一下子就把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上来,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体质,就像银行卡一样,天天提钱而没有进账的话,总有一天会提完的。人的身体一样,针灸、刮痧、火攻,还有发汗的方法,这样的治疗方法,对病人是没有补充的作用,只有一个排放、提升的作用,就是一下子把病人的卫气提上来,也没有补充。发汗多了,人受伤了,也应该要补补气、补补津液,我估计,针灸后也没有补充这些。这样就没有互补,这样的力度就等于银行卡的道理,时间长了,身体就不耐用了。我的看法是这样,不一定正确,可以作为同学们的参考。
【原文8】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原文8,脉沉是虚得厉害,“沉即主骨”,就是说已经在很里面了,“虚则主根。同学们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实,“脉沉而弱”,说明病人是里虚的。“汗出入水中”,前面说过的,夏天本身是表虚的,还要冲凉水,“湿病”那篇说过的。汗出本来就津液少了,又入水中,本来毛细血管是扩张的,一下子又封闭了,这里说“如水伤心”,我们看一下下面的释义:汗为心液,汗水相搏,就能影响心脏。这个说法就等于我说过的一个症状,比如有些生活习惯不好的病人,手淫多了,影响心脏跳动,时间长了后就会心阴不足、心气不足,让他多走几层楼梯,心脏酒好像要跳出来一样,不容易控制,这是心虚的表现,就跟张仲景这里说的一样“如水伤心”,就是心阴气不足的情况。这里的“历节黄汗出”有释义:历节,病名。有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和出黄汗的见证。“黄汗”,我不太多见,可能不厉害也看不见。但是有一个明显症状就是手淫多了或者房事多了。这样的病人,第一是心虚、容易心慌、容易心跳过速,第二,关节容易累、痛。张仲景这里说的“历节黄汗出”应该和我说的差不多,都是阴气受伤的一类身体,容易出现历节、关节方面痛的情况。如果光从原文看,可能比较模糊了。看到“黄汗”、黄色的汗确实比较严重了,但可以从别的情况,比如把脉等都能知道。张仲景这里说的是“脉沉而弱”,应该是年纪大、肝肾阴虚的体质,不是指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人的那种,是分年龄大小的。
【原文9】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原文9,新同学可能会有点晕了,我们看一下“趺阳脉”的释义:为胃脉,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冲阳穴。两千年前,在足背上把脉叫“趺阳脉”,是指部位。脚上的脉和手上的脉有没有分别呢?其实大体上是相同,我在临床上也把过几次,一般脚上不把脉,只有把到中风脉,就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时候,最好把脚背上的趺阳脉也把一下,如果趺阳脉的两边都差不多的,就证明不是中风,只是手上的脉有点差别,血瘀情况也不严重。我在个人临床上是这样用的。这里的“浮而滑”,跟手上的把脉差不多,只是部位不同而已,想更仔细地了解病人的血脉情况,也可以再把一下趺阳脉。这是中医比较稳当的做法。
【原文10】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原文10,同学们应该知道了,“疼痛如掣”是有点紧的、津液不足的那种,“风血相搏”,血虚才会产生这些,血气好的抢矿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小孩子胖嘟嘟的、血气很好,会有风血相博的情况吗?年轻人身体好的时候很少会出现抽筋情况。这个是一个概率,不要抠字眼,如果一两岁的小孩子先天不好的话,也会出现这个情况,但大部分的小孩子不会这样。“弱则血不足”,是告诉我们血不足才会出现这些情况。血足不足,通过望诊也可以看出来,把脉也看得出来。看下“少阴脉”的释义,少阴脉属肾,在足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即太豁穴。这个位置也能把到脉的,同学们可以试一下。
【原文11】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11,盛人指的是体丰肥胖的,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一类;“脉涩小”,本来胖的人只是样子看起来结实的,但把他的脉是涩的,就是说明他是阴血不足的。“短气自汗出”,一个人短气是心气不足,还有内热的,所以有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这些都是“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张仲景这里应该说“饮酒汗出”是真的,“当风”就不一定了。因为汗出后津液少了,阴虚的人才易出现不可屈伸、出现历节疼的。“短气自汗出”可以说是阴气、血气都偏虚的病人。“盛人”为什么说血不足?不是说血不足,而是津液不足,是血液偏稠了、浓了,因为经常喝酒吃肉,血脂就高了。这个跟张仲景这里是一样的。
【原文12】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原文12,“尫羸”的释义:指瘦弱不堪的形态。“肢节疼痛”,是阴气有问题的身体,是虚的,虚胖或者瘦的。我们看后面的症状,“脚肿如脱”的释义:形容脚肿很大,木钝不灵,沉重犹如脱落的感觉。前几天有个患丹毒的女病人,两个脚都是烂的比较深,有点类似脉管炎,但她自己并不觉得痛苦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脚的部位已经麻木了,血气都通不下去了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都是整个人的中气、中阳不理想的身体。张仲景用的是桂芍芍药知母汤。我们看下用药: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补阳活血补阴。麻黄是对肺的,张仲景针对的是整个人体质改变,他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里是没有药针对“脚肿如脱”的,这些药是把整个人的阳气、阴气、脾胃都提上来。桂枝、附子、麻黄、生姜补的是阳气。生姜也归肺。芍药、甘草、知母是偏阴的药。白术、生姜、甘草是对脾胃的。防风是增加人的循环,在玉屏风散里有用到。防风、黄芪、生姜所组成的玉屏风散是针对肌表虚的。“脚肿如脱”,张仲景这里用的是这个方法,没有特别针对脚的,张仲景知道把整个人的阳气提上来,血液循环正常了,自然脚肿就会好。好像我昨晚上提到的牛皮藓,医院还要给牛皮癣扎针来杀菌,病人去看的时候暂时好一些,但也好不了。我是从血气入手,把他整个人的血气改变了,自然真菌就长不了,好像种菜一样,水太多就会烂掉了。
【原文13】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苦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气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屬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原文13,这些都是历节的情况。看过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的同学就知道,这是五味来辩证用药,平时的饮食方面,五味也是有所归,有所影响的。所以饮食不能偏,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脏腑。张仲景这里也说了,味酸多了就伤筋,筋伤了就容易出现手脚无力的情况。咸就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咸多了也会伤津,好比天热时口干,喝浓盐水就更干了。“断泄”的释义:肝不能收敛,肾不能生髓,生气日衰,逐渐来源断绝的意思。就是身体里的津液循环、气化出问题了,之前讲到的内热、人一下子瘦下去的等。一个人的脾胃不好,血气也上不来,肾有问题也会影响造血功能,人体很多地方都是有造血功能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也会贫血、津液方面的问题。张仲景这里说了,人的津液方面失去平衡了,三焦没有了血气、津液,肺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各方面的脏腑该有的功能都不起作用了,病人就会严重瘦下去。“独足肿大”,为什么只是脚肿大呢?这是说了,是肾有问题,我在临床上,只要脚肿起来,都是跟肾有问题,有炎症或者不好了,不是指扭伤的那种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的,也是历节病的一种。这样,同学们就理解了病人的体质,第一,阴血不足;第二,脏腑已经有所不起作用了,很严重的问题,“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也是个问题。
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细说金匮要略(五)(12.09)
【原文14】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原文14,这里还是讲病历节,昨天晚上讲了也相当多了。我们看看这里的症状,“不可屈伸”、“疼痛”,之前的《伤寒论》、《金匮》的前面也说到过了,不可屈伸、关节绷紧、拘急的,都是阴不足的那种体质。“疼痛”,阴不足也会疼痛,阳不足也有疼痛的情况.这里用的是乌头汤,我们再看一看原文15,乌头汤的组成。
【原文15】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原文15,这样的一个方,可能有些同学还是比较模糊的,说来说去,“不可屈伸,病历节”,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从方药里面再看一下。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各三两,川乌五枚,用㕮咀的方法。还有,用蜜两升,煮取一升,再把乌头拿出来了,拿出来之后再用水三升,煮取一升。我们现在煮药的习惯是两千年前一直沿留到现在,农村里面的老人都是叫我们熬药三碗水煮成一碗,都是这样延续下来,张仲景这里也是,水三升煮取一升。从张仲景用药、用方那里,我们就知道,“不可屈伸”,我说的是阴不足,但是这个方里面也告诉我们,张仲景也用上了补阴的方法,相信有经验的同学们就知道了,这里有个芍药,有甘草、有蜜,这些都是偏阴的,特别是芍药,是对着“脉紧 ”、手脚绷紧、拘急、抽筋那一类的都是非常好的。阴不足、津液不足的症状,不可屈伸,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上的也是芍药。这里也出现了麻黄、黄芪、川乌,同学们一看就知道,这个“病历节”、阴不足,有黄芪,是气也虚,用上川乌、麻黄,是阳也虚了,可以说这个病人是阴阳两虚,才会产生“病历节”的情况。一个病人走到“病历节”这个情况的话,相信同学们就可以想象了,这个人阴不足,应该是偏瘦一点的,气不足的人都是没什么力的,还有他的阳也虚,所以张仲景用了麻黄、川乌大热的药。学院里面的教授们就在释义里面写着:寒湿痹着在筋脉关节之间。这个是想象的一种病,想像这个寒湿都是困在关节,所以病人就出现不可屈伸、疼通的情况。其实人的血脉是全身流动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百合病那里,其实就是全身血脉的病,作为一个医者,中医治病不能脚痛医脚、头痛医头,一个部位出现问题,要留意到病人的血气、阴、阳气方面、各方面脏腑的虚或者是实、阴虚还是阳虚,都要分清楚,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清楚了。 如果是停留在理论派,说这个是“寒湿痹着在筋脉关节之间”,这个就是想病。学中医千万不要想病,一想病就脱离了张仲景的治疗思路的。张仲景治疗思路的话,到现在的老同学都知道的,《伤寒论》听完了,《方剂学》听完了,听到这里的《金匮》,其实张仲景用的一直是辨证用药,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想。现在就知道了,人体里面、血管里面有痰吗?到现在来说,作为一个中医,告诉一个病人说,你的血液里面有痰,我估计的话,那个病人稍微懂点的话,就笑话了,血液里面是没有痰的。“风痰”只不过是两千年前想象出来的事情的,好像这里“寒湿”,其实一个人的温度基本都是根据血气的流动全身走的,基本上没有哪个地方停留寒湿的,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不要想象一定要用辩证的手法,要踏踏实实的辨证用药,不要过于想象。张仲景这里是两个症状 :“不可屈伸”是阴不足,“疼痛”是阳气方面出问题,出现这个情况。张仲景也是看的很好,同学们不要看这里说得那么简单,其实他前面已经说了一些症状,“病历节,不可屈伸”跟前面的“肢节疼痛、脚肿如脱”都是同一类的病,《金匮杂病论》教我们,学习中医就是要懂得归类,到底这个“病历节”是归于哪一类的体质,“百合病”是哪一类的体质,“痉病”是归哪一类的,一类一类地讲下来,应该比较清楚。
【原文16】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原文16, 矾石汤治的是脚气,这个矾石用的是一味药,就是矾石一味。同学们要看清楚,我之前说过的,这个药是很难喝的一个药,张仲景这里不是拿来喝的,是拿来泡脚的。矾石就是明矾,用来过滤水的,好像有净水作用的。我记得养金鱼、观赏鱼的时候,以前也用一些白矾进去净一下,水就比较清的。现在确实是也有相当多人有脚气病的,有些人用醋精来泡脚,很痛的,但是两千年前张仲景用的是矾石,同学们在临床的时候可以试一下,看下这个矾石能不能有用。为什么这个“脚气冲心”也放在这个病历节的篇章里面呢?等于我昨天晚上说的,牛皮藓,网络上也好,现实当中也好,临床上也好,医院也好,大部分的医生都是用外治的方法来治疗,所以很多情况下,问题不大的话也是可以一下子好的,但是大部分的情况还是血脉方面入手、来调身体,才能够断根。下面我们来看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就是偏瘫的那一类。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这些都是中风之后的症状,我相信,同学们在临床上或者见过中风病人的就知道了,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看看张仲景用的是什么药。这里的附方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很难说。因为在历史的传承当中,《金匮》跟《伤寒》是时分时合的,特别是这个金匮,在中国的历史上,沉在海底时间太长了。这里的药有: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穹、杏仁。因为中风的病人,前面都说过的,有些是吐泡沫出来的,泡沫还是白色的,所以我们的前辈就用上了麻黄、杏仁,他觉得这个是肺部的问题,也知道是血脉的问题,所以这里用上了桂枝、当归、还有川穹,这些都是血脉的用药,干姜、甘草是对着胃的方面的作用,石膏,也等于是降热的一个药,就是当时应该有人也有类似高血压那一类的,就是脸红的,张仲景那个时代的医生感觉病人是偏热的,所以也用上了石膏、干姜、甘草。如果这个方里寒热都有,当时因为不了解中风其实就是大脑里面的微细血管出现了爆血管或者是血栓塞,对部位没有那么了解,只看到了表面的症状,就只能进行比较全身性的处理。现在同学们就知道了,看过解剖学的同学就知道,大脑的血管真的很细的,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很细很细的,我们两千年前的中医对于大脑方面,觉得脑髓的情况跟血气的情况好像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当时的人是这样的一个看法,现在就比较清楚一点了。
下面,我们看另外的附方,千金三黄汤,治的是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这样也是比较凌乱的症状,这个就是因为大脑出问题,等于全身性都失去了总指挥,那些症状都不是那么合拍的,动作什么的都乱了,但是我们从症状上看得到。看用药:麻黄、独活、 细辛、 黄芪、 黄芩。黄芩指的是肝胆方面的问题,这个医生认为病人里面是有热的。独活、细辛,特别是细辛跟川乌也是有热的、偏阳得很厉害的热药,和独活相配也是去风的意思。独活,在我们中医上的说法就是一个去风湿的药,这个药在我的印象当中是比较深刻的。多年前,独活、羌活这两个药都是去风去湿的,至于去风到底行不行,我就不大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两个药是比较相阴的,去湿的力度是很强的,你用多几次,如果阴本身不足的,就容易出现阴虚的症状的,如果是本来已经比较心急、本来比较急躁的人,用上了去湿的药,会更加的急躁、会更加的不安定的,其实这个都跟阴受伤了、不足了有关系的,所以我都说了,同学们如果在诊断学方面有下功夫的就知道,一个人阴不足了,就定不下来的,阴够的、阴充足的人才能定下来。我在电视里看到孤岛症,天才型的人,他们那一类人的记忆能力都很强,但是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我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一类的人,他的脑袋比较大,肌肉都是圆圆的胖胖的,中国话有句不好听,就好像猪头一样的。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大脑的阴充足了,记忆能力都强一些的,所以做父母的同学们,想让自己小孩子比较安心读书,记忆能力能比较强一点,在平时的饮食当中,要留意多一点滋阴性的食物,小孩子就会在学习的时候稳定一点,记忆能力也会强一点点的。还有现在小孩近视,其实同学们想象一下,眼睛跟肝是有关系的,很多出现近视跟小的时候肝阴不足是有关系的,还有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写字的距离、写字的习惯也有关系的,一个身体上、一个习惯上都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讲千金三黄汤。手脚拘急,但是还用上了独活跟麻黄、细辛,黄芩也有一点点利湿的作用,黄芪是补气的,补气的、偏阳的药也会来对阴有所影响的。药分阴阳就是这个道理了,偏阳的药,他的弱点是容易伤阴,偏阴的药,它的弱点是容易影响人的阳气,都会这样的,所以用药的时候要留意这个情况,包括用针灸的方法也好,泡脚方法也好,推拿的方法也好,只要这个方法是偏阳的、偏热的,都会影响病人阴的方面。如果去澡堂去泡,那个时候也是容易偏阴多的情况,也是会影响阳的,好像夏天在家冲凉水,张仲景在前面也说过,还有汗出后冲凉,都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阳气,就是这个道理了。这个方,这个症状对着这些药,我觉得是有点相克性,不是那么正面,所以我怀疑这些方是不是真的张仲景那个时代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能够学习,能够增强自己的分辨能力。
下面讲《近效方》术附汤,这里写的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津气,这个汤有这个作用。我们看看用药,白术、附子、甘草。白术跟甘草是健脾去湿,甘草也有补中的作用,这个等于是补中、益津气。附子补的是阳气,对着“暖肌”。我前面说了很多次了,附子这个药是一个热的药,但是它的热不是在脏腑的,是热在肌表的,它的药理是强心、稳定心率的。天热的时候,多喝几次附子,就觉得背门、后背热烘烘的,而不觉得脏腑里面热的,不觉得胃肠热的,但是吃辣椒吃多一点的话,胃大肠就觉得热的,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对药的反应点、有效的对人体的部位一定要留意,如果书本里说这个药是补阳的,不管是什么阳虚就用上去,这个是自误也误人。两千年前,张仲景这里说得很清楚的,附子暖肌、温暖肌肤,这里三个药对着的就是暖肌、补中、补津、益津气,这样说希望同学们清楚,听得明白,也学到东西。
下面讲崔氏八味丸方,这里治的是脚气相入、少腹不仁,腹部有点有点麻木不仁。张仲景说的“脚气相入”,学院里面的教授认为指的是脚气的湿气上冲到腹部。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话也是想病的一种,他只是凭想象说“湿气会上冲”,要有根据才好,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医生跟侦探有点类似,个侦探去破案,要找线索,作为一个法官判案,要讲的是证据,作为医生,其实也是一样的,辩症的时候,辩的是症,不要想,不要凭着自己想象来下定论。我觉得,“湿气上冲”好像有点搞笑,可能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是很正常,但是我觉得这个好像跟辩症有点脱离了,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医,这样不好,一定要看见什么辩什么,不要想象。我们看“少腹不仁”用的是什么方、药,这样的话对我们的学习,才能真的学到真正有用的,好像前面的方、前面的书也一样。这个方用的是熟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其实这个方,有些同学们应该也知道了,这个是肾气丸或者是六味地黄丸多了个味,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在我们的后人,我也不知道记得是哪个大家了,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在我们的后人,我也不记得是哪一个大家了,好像是历史上专医小儿的那个(老师讲的应该是北宋的钱乙),在张仲景里面把肾气丸变化一下出现的六味汤。我之前学医的时候,也曾经考证了一下,张仲景有些时候用的是生地黄,但是这里的是干地黄,还有一个熟地黄。地黄本身就是一个生地黄、一个熟地黄,为什么出现一个干地黄?当时我也是比较乱。但是我讲了《伤寒论》和《金匮》到今天,我就自己有个看法。我的看法应该是这样的:生地黄,前面你们都看到的,都是用来绞汁的,生地黄就是刚刚挖下来的新鲜的地黄;干地黄就是生地黄晾干了的那种。熟地黄是九蒸九晒的,同学们都知道的,制过的是熟地黄。我这样的理解说法,同学们应该明白吧。下面有一个药,山茱萸。山茱萸这个药是非常好的一个药,我们以前有个别名叫枣皮。为什么叫枣皮,我也不了解,岭南好像没有这个植物,或者是我不熟悉。其实我对采药方面真的不熟悉。因为我觉得,上山那么辛苦去采药,我还不如去药店里面直接花二十块钱去买。我的二十块钱代价比我那么辛苦上山去采、去晾晒来的舒服。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要发挥作医生的能力,要多看书,多读书,多研究医案。有空余的时间就多研究中医,把多的时间用在查药典、查资料方面,采药的工作还是交给药农,交给专门做药的、长期采药的人。你想想,作一个医生也把采药人的饭碗抢了,这个医生也做得太宽了,我觉得。这是我个人看法,每个人的感觉不同。还有,现在我们这边已经是城市化了,有些时候采药也不容易,所以要分开来,我觉得一个人要懂得变化。说回来,再说一下山萸肉、(山茱萸、枣皮),这个药还有一个用处,有些年轻人有的会遗精,一个星期有三四天都有遗精的情况。其实枣皮(山茱萸)这个药,第一有补的作用,第二能够对抗遗精的情况。其实想不遗精也是不难的,只要山萸肉,如果要再稳当一点,我就喜欢再加上黄柏。这两个药,只要用量稍稍大一点点,遗精的情况基本上马上就控制住,这个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碰到的临床的大部分的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在网络上,有一个叫“中医五脏”的最喜欢用六味地黄丸,买中成药回来,把标签撕掉了,就用六味地黄丸卖给那些网上去找他求医的人。本来你们也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多少钱一瓶,过一过他的手就多了几倍,就被人家说他不好了。所以我都说的,一个人要懂药理,其实很多情况下,很简单的,费的金钱也不多,也能够改善自己的身体。这里还有个薯蓣,有些同学已经知道的,其实这个药就是山药,就是淮山。好像现在民间中医网变成山药网了,有些同学说变成卖山药的了。我们在广东,在岭南中医历史当中,对一般不入流的医生就会说他是卖山药的。现在山药比较贵,以前山药是很便宜的一个药。一般的药他不太会放或不太会治病,他就大量的用山药和蜜做成药丸,山药丸给病人吃也是吃不坏的,吃得时间长也有好没坏的,他的钱也赚了,但是你的病还是没好的,所以我们以前就说,你这个医生是卖山药的,有点贬义的意思。下面这里有一个泽泻。我自己讲《方剂学》时也说过的,我试药的时候喜欢把里面的药拆开来一个个试的。泽泻这个药是去肾浊的,就是说有点利湿的作用,能够泻肾的作用。以前是说这个药有清肾的作用,这个是想象。但是最重要一点,如果肾气不好的,泽泻喝多两天后,腰就会酸,就会不舒服的。之前讲过的,有一个六十多岁的病人,我在药店里面闲坐,他进来买药,拿了一个民间草药方,治胆结石、肾结石的一个方,里面有金钱草,海金沙,其中还有泽泻。他是要慢慢坐下去,起来的时候要扶着腰才能够起来,所以我就跟他说,这个方要变化一下,不然你的腰会很辛苦的。还好,他虽然年龄大一点,但是还是比较谦虚的,他也听我说的,加减了一下,加了几幅药。第三天他就专门来找我,说腰很爽了,没有站起来都要扶着腰的姿态了,腰舒服了。从我试药和临床当中,我也确实是感受到泽泻这个药在刚刚用的时候是有效的,但是用的时间一长了就会伤害肾气了,同学们要注意。茯苓是健脾去湿,同学们知道了,如果口干了就不要用茯苓了。丹皮是凉血化瘀,在张仲景里面也是比较喜欢用。我都说过的,牛皮癣,我就其中用到一个主药就是丹皮。这个肾气丸,我在《方剂学》里面讲过一次,在这里再唠叨一下,这个配伍很重要。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同学可能说一两也很大啊,但是干地黄是八两,山萸肉(山茱萸)跟山药是四两,比例是四比一。整个方偏阴的、偏凉的方是偏大的,桂枝、附子是少少的一点量带一下。这里我说的比较唠叨,比较长时间,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是很经典的一个方。在临床当中很多情况之下,以前有些名医一个方就可以走天下了,一个方就用了一辈子,他也成名医了。他只是拿着一个基本方,就从那个基本方加减。很多人要不就用肾气汤、肾气丸,要不就用小柴胡,有些人是用逍遥散。我们的民间中医网上也有一个版主,就用两个方来加减,我都看了几年了,很多人一看都知道是他的方了,就是拿着方来变化,这样做医生就省事,不用头疼、不用想、不用辩证,就是反正大概的能用。
下面讲一下《千金方》越婢加术汤,这里治的是: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这样的情况,同学们如果对古文、文言文方面有着基础的,一下子就很明白了。肉极的人就是很干瘦的一个病人,就是慢性病人已经是后期了,大肉已脱了。这里说“热则身体津脱”,一热,身体津液就少了,“腠理开,汗大泄”,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本来“肉极”、这个人就很瘦了,所以就“历风气”,就是很怕风,虚弱的人就是可以说阴阳两虚,瘦瘦干干的,已经是比较后期的一个病人了。这些病人都是“下焦脚弱”,就会出现脚没力了。肯定这这样的,大肉脱了,还要怕风,如果有一点热了,汗收都收不住,阳气也不足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我之前也讲过了,人气虚就会出现汗容易出,容易出大汗。吃完饭、少少动一动,汗就汗如雨下,下雨一样的出汗,那些都是气虚、表虚的一类症状。晚上出汗是盗汗,是内热。白天吃饭、动一动就出很多汗的是气虚的表现,用用一下黄芪,汗马上就收得住的。很简单就告诉你,这个是气虚,这个瘦人动不动汗就大泄也是气虚的表现。“肉脱”就是血气、阴气方面严重不足,阴不足,所以大肉、肌肉都小了。我们来看下用药。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炙)、白术、大枣。用麻黄去寒,对肺气方面的作用。石膏,他是认为病人的胃跟肌表都有热了,但是张仲景那个时代的医生也担心那个石膏过凉了,所以也用生姜护着。甘草是一个补中作用的药,跟白术、大枣、甘草,都是脾胃方面的药。张仲景这里就是这样,一个顾病人的脾胃,一个去他的内热,第三用上麻黄。其实这里的麻黄不是去肺寒,这样的病人是容易出现现在医院说的肺炎、肺热的情况的,其实麻黄在这里用的是去热毒的作用。但是他也担心麻黄过热了,也用上了石膏的作用。因为在两千年前,对于肺炎、肺结核那方面的病确实是很头疼的,一听说是肺炎、肺热病的马上就跳开了,比现在的SARS病毒还担心的,我们的中医到了民国清末的时候还是这个情况。到了现在,有了药理、病理才比较了解,这些是炎症,可以用抗生素、消炎的方法去处理。去找药的时候,用中药的时候,用有清热解毒的中药是比较有效的。但是两千年前,张仲景那个时候最先进的药典的书是《神农本草》,里面只有三百多个药。民间应该也有很多药,但是一个名字的不同,一个用的方法,还是慢慢成熟的,中医都是在历史当中前进和进步,到我们现在来说,就比较幸运了,药理也好,用药的品种也好,都是比前人丰富了很多倍。所以我说学东西,要学前人的方法,他们的用药能够借鉴的、能够好用的,我们一样地用,如果我们有更好的代替的,还是用更好的方法。有些同学就会说了,古代的就是好的,中国的就是好的,西方的就不好的。我就问他了,你的近视眼镜你是不是把它丢了?你戴个眼镜就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你说西方的不好,眼镜都把它丢了,这样不好。我觉得学的是方法,不要有偏见,做人不要有偏见。
 
第六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原文1】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原文1,张仲景的学生问张仲景说:“血痹病从何得之?”。血痹这个病症,到我们现在临床当中,确实是经常碰到的一类病。我们看看张仲景说的症状是哪一类人?他说:“夫尊荣人”,在以前来说就是地主,比较有钱的王侯之类,有一定权利、有金钱的人。那些人养尊处优,容易“骨弱肌肤盛”,这些就是白白胖胖的、最好的人了。“重因疲劳汗出”,我在临床当中看到这一类人,血痹的人其实就是血不足的那一类人,跟阴没关系,是血的关系。最简单说一句,现在更精确的说,就是血小板、红细胞不足的情况。血小板不足的贫血病人容易手痹脚痹,不是这里痹就是那里痹。还有如果严重一点的,很多同学在临床当中都知道的,刷牙的时候容易出血。刷牙如果有出血的,就是身体已经警告你了,这个是血不足的一个表现,在医院叫贫血,在中医叫血虚。这样的一个情况要留意。还有小便潜血,小便方面有红色的、见血的,还有那个大便黑的,这个都是微细血管、内出血的一个症状。其实出现这样的症,后面的原因就是血虚,要留意。但是那一类人津液方面是够的,所以那些人看起来都是白白胖胖的。我们以前研究相学的人就说,找老婆不要喜欢林黛玉那样纤纤弱弱的、白白净净的女孩子,因为血虚的女孩子容易白白净净的,不化妆都白白净净的,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手冷、脚冷、嘴唇白白、经痛,如果严重的还会出现刷牙有血。还有一个情况,她那些都是下焦属寒的,也有宫寒症的那一类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有这样症状的情况,一定要调理过来才好的,要不然以后成家了,后面的问题就跟着来了。出现宫寒的病人,如果严重的话就会影响生育能力。宫寒、命门都是在下焦的,如果那个部位过寒的话,生育能力都会受影响的。所以现在,特别是我们广州那边,因为现在夏天吃冷饮的机会太多了,所以很多年轻人出现结婚多年都没有小孩子,这个就是这一类的体质比较多的病人。这一类的病人,因为寒、阳方面不足,容易产生怕风的情况,很容易风吹一下就腰冷的情况出现,风吹一下头,头就不舒服的情况。 “加被微风,遂得之”。“脉自微涩”,因为血气方面虚了。张仲景治疗方法是“针引阳气”,张仲景当时候用的是“针引阳气”,希望把阳气带出来,就是说不重要的话可以用针,不过这个现在比较难了。“令脉和,紧去则愈”,就是脉和过来了,脉紧的情况去了,就是说血虚的情况改善了,自然病就会好了。这一类的病人,要把他的脾阳拉上来,把他的血脉调过来,把宫寒的情况调过来,脾胃上来、脾胃好了,血气就会上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调理方法,只是针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血气不足就补血,这哪个不懂啊?阿胶、驴皮,什么补的东西,现在补的东西多的是,但还是那么多这一类的病人,还是先要把他们的胃寒改变,如果不是的话,还是不行的。
【原文2】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原文2,也是血痹。这里说“阴阳俱微”, 指的应该是把脉的,下面的解释是阴血阳气都不足,等于我刚才上面说的如果再严重的话,连气也不足了,风吹一下就头晕腰冷的,好像林黛玉一样的娇小姐了。同学们不要笑,女孩子不要说怎么我们女性这么不公平。不是的,上天很公平的,我在临床当中碰到过很多男病人,也是出现这一类的情况。夏天的时候都怕冷的,都有这个情况的。这里指的就是比前面的“阴阳俱微”更厉害一点了:“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张仲景用的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临床上,在论坛上、医院里很多医生都用这个方,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这里有一个药,芍药是滋阴的,对血的影响力也有一些,但是不是重点。反过来我现在临床当中,我用的是鸡血藤,鸡血藤对于血气的改变比较有力,但是味道很涩。黄芪这个药跟附子一样也是走背的部位。天热的时候喝多两天黄芪、北芪,就知道了,是热在肌表的,是热不到里面去的,要注意。桂枝是推动血气的作用,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这个方,刚用时感觉是有效的,喝多一段时间还是感觉不行的,我的临床中是这样的,不相信的同学可以在临床中尝试。“血痹”,在现在中医来说,还是一个很大问题的,有基础的、诊断学方面下了功夫的中医,哪个不懂看人血气虚的,一打眼就看出这个人是血气不足的病人,但是为什么治疗效果不明显呢?同学们看书多的就知道了,贫血,在百家药典里面查一下,我们前辈对于贫血也是相当头疼的,因为贫血不是单方面原因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说过的,脾胃不好会贫血,肾方面有问题也会贫血,骨髓方面有问题更加会贫血,是多方面的,我指的是三个,其余还有别的地方,人体里面还有造血因子的,所以是比较麻烦的。作为一个医生,没有别的,只要辩证正确,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脾胃虚的先解决脾胃虚,如果血气上不来,其实都可以分的,诊断、临床多了,就可以看到有脾胃不好的症状,有贫血的症状,有血虚的症状,肾不好的有血虚的症状,也有肾气不足的症状,都是很好辩证的。如果骨髓方面出问题了,很容易就白血病了,就更加问题大了。
课间休息。
【原文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原文3,这个是已经变成是虚劳方面的,不是血痹方面,我们看看是指虚劳的哪一类。“男子”,这里的解释是指男性方面疾病。“平人”是指无病的人。这里说的“男子平人”,是说男性病人看起来跟平常人差不多,但张仲景说了,这是“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虚劳的一个病。这样同学也比较难理解,看起来一个挺正常的人为什么是“劳”呢?张仲景这里指出了是男子容易一点。在临床中我把的脉当中确实是,我以前说过的,有一个同学过来交流,我一把脉就说他有手淫的。第一他的脉偏“大”了、“虚”了,再看舌头,他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再看脸的气色,几个方面的配合,我就说他有这个不良习惯。这里男子应该是指的那一类的情况。但是还有一类,张仲景说了“极虚亦为劳”,一个人很虚的,血气不足、偏瘦,把脉都微弱、缓的、迟的,这个也是“劳”、“虚劳”。虚劳症的病人也是慢慢虚的,不是一下子就很虚弱的那种。有些一下子大出血,人都死掉的,他的肌肉还是好好的,大出血,血液流出来,那个是血气一下子走了,阳气也没地方藏了。虚劳的人不是这样一下子走的,他的肌肉会一路一路少、会虚弱,张仲景说这是“虚劳证”,是慢慢影响的,年轻人有不良习惯,也是书与慢慢虚劳的,不会一下就很虚的。
【原文4】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原文4,这个张仲景说的很清楚,男子脸色薄的,等于我刚才说的,我够胆在他面前说他有这个习惯,从他脸色方面也看到了,血气也有些不足,容易渴,所以同学每一次过来我这里都大量喝水的,我用药茶给他喝,他都是冲几次的,每次都是。张仲景两千年前已经说的很正确了,容易喘的、容易心悸的,这一类身体的人,走楼梯走五层以上的,心要跳出来的感觉,平时跟人相处有心虚表现的,容易出现害羞的感觉的。有些女孩子,不要看到男孩子害羞的,以为对你有感觉,是他偏虚的表现也说不定的。有些女孩子,跟男的、女的都容易心虚的,也是这个情况,一见人脸马上红了,心跳、心慌,这些都是虚劳方面症状。张仲景在两千年前说的很清楚,这一类的体质、症状有什么表现的。
【原文5】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原文5,“沉弦”,也是虚、血气不足的一种脉。“没有寒热”,“短气里急”,等于我说的,叫他跑两步,就像林黛玉一样没气了,心都要跳出来的。“小便不利”,因为阳气不足、宫寒方面、膀胱气化能力不足,阳气、里阳不足的表现,这样男的出现这个情况就比较虚了,张仲景这里说的很清楚,“虚劳”。还有“面色白,时目瞑”,就是经常闭着眼睛、想自己休息。“兼衄”,我都说的,这一类血虚、虚劳的那一类,血气不足也容易血收不住。我以前说过的,鼻衄的,一般是血热的多。其实出血,有血热的出血,也有血虚的出血。要留意。这里是说脸色发白的。我前几年看见过一个男同学,一米七多,白白净净的,女孩子的皮肤都没他好,但是他坐摩的都说肛门差点掉出来。这个气虚的情况多麻烦。有些时候,如果身体出现这个情况,不要说这个就是漂亮、就是好,我觉得还是身体健康重要,要不然生活中会出现很多不方便的事情。这里说,“少腹满,厨卫痨,劳使之然”,就是说虚劳了、痨病了,等于以前说”肺痨病“,指的是肺结核,时间长了,人虚了、痨了,成痨症了。“痨”是虚弱病人的一个病名总称。
【原文6】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原文6,我们从张仲景的症状看一下这个虚劳的病人到底是怎样的虚法,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其脉浮大”,脉浮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是一个表虚。“手足烦”,因为是气虚,阳气虚,所以会烦的。“手足烦”,不是心烦,“心烦”是胃里有热的、有内热的。这里是阳气不足,是手足烦,不是心烦、烦躁。“烦”跟“渴”,有些症状在辩证的时候,其实两者都会有的,阴虚会有,阳虚也会有的。阴虚会出现口渴,阳虚也会出现口渴。这里的“烦”也有这种情况。学中医不要抠字眼就是这个道理,抠字眼是自找麻烦的,一定要理解,字不要单独来看,把它整句话,整个医案连在一起来去看,去分析。就能够明白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了。“手足烦”,春夏比较厉害,因为夏天的时候热得很厉害,夏天容易出汗,本身虚劳的人阳气不足还要出汗,他很辛苦的,手足就更烦了。春天的时候,岭南会出现二三月天气、潮湿天气。春天天气比较容易肝气旺盛。一个是春天肝旺,一个是夏天的火热,春天时,冷暖空气的交接天气变化,由于那一类的身体,卫气免疫能力差,就对这类天气比较反应得厉害,好像风湿病的道理一样。病人本身身体不好,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有剧烈、比较厉害的反应。秋天,秋风起,心情开朗,比较爽,身体比较愉悦,可以约上朋友去秋游。冬天比较恒温,可能太冷的地方也不好。张仲景这里说了,秋冬比较好一点,那一类的病人感觉会比较好一点。但是有一样症状,同学们要注意了。我刚才说到的山萸肉跟黄柏对遗精方面有作用,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阴寒精自出”,就是说遗精也分阴阳。同学们要了解了,从我刚才所说的,同学们肯定知道,山萸肉跟黄柏,一个是利湿去火的,那肯定是肾火厉害,精失不守,遗精的情况。山萸肉也是偏阴偏补的,肯定也是对应那一类的。但是这里写的“阴寒精自出”。“虚劳”,“精关不劳”,女病人容易出现宫寒,男病人就容易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大问题的。“酸削不能行”,我都说了,肝肾虚的病人首先出问题的是膝盖、脚关节。所以,“阴寒精”属于肝肾精方面的。有不良习惯的病人,有遗精、手淫那一类的,时间久了,两个脚很容易累的、膝盖酸痛的、关节啪啪响的。还有一样,喝酒多的、伤阴的,也会出现,所以,不一定是不良习惯或者是有病,只要肝肾阴精方面不足了,就会出现这些症状。辨症状,虽然同一个病症,也要分清楚这个症状是什么情况引起的,等于我说的,同样是血虚,要留意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血虚,是内出血或者是刚刚输血,抽了多少血出来,肯定血虚了。作为医生,要了解一下,不是什么病都是风湿病。我们广东话说,一大把把起来都是风湿病,这样是不好的。辩证辩证,一定要辨别清楚。
【原文7】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原文7,“脉浮”是表虚。“弱”的是里面虚,“涩”的是血气虚。“为无子,精气清冷”,也是跟刚才所说的一样,容易出现阴寒精自出,虚劳的病人,张仲景把条文分开了,其实意思跟上面那一类体质的病人是一样的,更加给我们说明了,这些虚劳的病人都有这些症状表现出来,给你去辩证用的。
【原文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原文8,“夫失精家”,失精就是不良的习惯,包括手淫、房事过多。现在伟哥太多了,做人没有生活目标、没有追求,生活上就容易出现这些情况。如果这样来伤害自己的身体,时间长了就会失精了,精气方面受损了,就会出现“少腹眩急”,就是阴不足的表现。“阴头”,这个就是阴部方面冷的、凉的情况。在论坛上经常看到,那些同学求助说阴囊湿的,阴囊好像有水气一样的,都不干的,就是这个部位的失精的情况。那些人一开口发誓,“我要改过这个坏习惯,求奶奶、求爹爹,你们一定要帮帮我,要不然我就完了”。我觉得,一个人,男子膝下有黄金,既然知道这个习惯不好,既然知道出现这个问题了,你就算不说肯定也会尽量改,这是第一。第二,你为什么要这样求人家,你看看人家的治疗率有多高,人家是不是有这个能力。乱求人都没有哪个好结果了。所以在论坛上,这么多年来有哪个给人家治疗好了,有哪个会给人家一个好的回报的,我看不见。所以,前人说的对,感恩之心应该放在心里,你想回报人,你不用一定回报给医生的。你可以多做善事,多帮人家。既然人家帮了你,你也可以帮人家,这样才是良性循环,自己的运气、命道都会转好的。但是,跪爹爹、跪奶奶的那些,等他医好了,我们广东话说,“反转诸土就是死”,就这样的一个说法。所以,我们看人,不要听他说话,要看他行动,“日久见人心”,这个人是不是好人,不要听他说,不要听他吹,要看他做。还要时间长一点,你就能够看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下面再讲下去,这里还有症状,“脉极虚,芤迟的,清谷。”清谷就是大便的时候消化不好,这个是中阳虚,这一类的人都是连在一起的,整个人都是这样的,消化能力都是差的。“亡血失精,血气不足。脉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张仲景这里用的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为什么张仲景用上龙骨牡蛎汤加桂枝?两千年来,中医历史也在发展,跟现在有所出入,但是他当时辨证是正确的,用的是桂枝,桂枝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芍药是补阴的,当时认为“阴血”是连在一起的,其实到了我们现在就了解了,人体里面的阴等于是汽车的润滑油,血等于是燃油。人体里面是分津液和血气的,血管里有血气,腹部有津液,人体里面有津液,膝盖之类有软骨还有津液。张仲景用上芍药、桂枝,就是希望从阳气和血气方面去改变这个病人的体质,也用上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是来镇的作用的,是重镇的方法,这样说比较玄,比较模糊,我之前讲过,龙骨牡蛎我查了一下应该对大脑方面,我们以前说“心包”,对心有一个定神的作用,所以张仲景说,不要太激动了,他觉得那一类人的阴精守都守不住,看的黄片太多或者是思想不好,引起这样的阴精自出,那时候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处理手法。其实他针对的方位是对的,药理方面方向也是对的,只不过用药方面,我觉得,现在可以更好的药,可能更有效点,同学们要留意。历史在前进,我们的技术、经验也需要再开拓。有些新的同学可能不服。现在论坛上问病最多的人,第一,年轻人上网的多,第二,问遗精的多,还有就是手淫的那一类的多,为什么总是看不好?大家都知道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但是不能够整体上来分析,没有那么深入地分析用药,所以效果就止不住。原文这里的症状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清谷”是中阳虚,脾胃不好,血气就更加差了,还有他心气也不足,肝肾的气也不足,这个人伤的是精气,不是阳气,现在很多人用的要不是肾气丸,要不是这个汤,都是偏补阳气方面的。从阴阳上来分,这个是偏阳虚,但没有补到精气方面,同学们要留意。其实对于阴囊潮湿的,我有一个药很好用的,很简单,用白蒺藜,多喝一头半个月的,马上就感到阴囊湿的情况改变了,但是生活习惯要改,不改是不行的,要注意,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有个目标去奋斗,不要思想那么悠闲、乱想,有个目标来去做就比较好了,看见好的东西就作为好的目标来作为前进,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悠闲的时间来想这些不好的东西。
后面这里还有一个方的,叫天雄散。天雄(炮)、白术、桂枝、龙骨。天雄,我好像没有研究过,是不是雄黄那一类的,同学们可以查一下,如果是雄黄的话,那个也是温热性很强的一个药。我记得我们的前辈当中,对老年人的膀胱、命门火热,有用到雄黄这个药的,但是作用大不大,我相信,用的时候作用有一些,但对病根还是要找一个更好的药好一些。时代不同,对药理的认识、发展都在改变的。(这里雄黄生热大毒,归肾经,我印象当中记得是去寒、偏大热的一个药来的。)
【原文9】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原文9,“喜盗汗”,虚劳病人,我前面说过的,其实里面阴虚也会有热的,有些人是会有热的。这里张仲景说“盗汗”,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病人有内热了,有内热的人才会出现有盗汗的情况,盗汗用的是冬桑叶。同学们不要认为一个药就可以了,我没有这样说,我说的是“盗汗用冬桑叶”,但是想总体调理男子虚劳的,还是从脾胃、血气、精气来总体辨证、用药,再加上冬桑叶,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医,辨证用药、整体调理,要注意。
【原文10】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原文10,“人年五六十”,我刚才所说的,不一定这里的“虚劳”指的就是年轻人,张仲景这里说了,人年龄大了,以我们现在五六十还咣咣响的,现在社会安定,人的寿命就比较长一点,历史上稳定的那一段时间,经济环境比较好的,好像乾隆盛世、康熙的那一百多年,那个时候,乾隆也有举办千叟宴的。我们古代的“人过七十古来稀”,我们现在不要说七十岁,九十岁的也多得是。我们就不要抠字眼,这里的“人年五六十”指的是人年龄大了老了,身体虚弱了,也会出现脉大、“痹侠背行”,就是说后背都“痹”了,不是这里麻就是那里木,还有“肠鸣”、“马刀、侠瘿者”,这些都是虚劳的一类,所以虚劳不一定指的是年轻的,我之前说过,只要那个人的身体出现虚劳的症状,都是“虚劳”,年龄大了也会啊。“马刀侠瘿”的解释:“马刀是蛤蜊之类,结核生于腋下”,这个等于是类似结核的那一类,有点类似扁桃腺肿那一类,这里肿一块出来那里肿一块出来的那一类的情况。其实“瘿肿”也是虚劳的一个反映,看一个人的气色,望闻问切方面早就知道这个人是虚劳了,一打眼就知道了。我们要注意,看人看事一定要阴阳分好来,作为一个中医不善于领会、举一反三、灵活来学习,那个是不好的。
【原文11】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原文11,这些肯定也是虚劳的症状了,刚才我都说了,“心气虚”的,我是住七楼的,他还没走到,他比我年轻,他的心跳得很厉害的,心气虚就会喘。出现手足逆寒,是因为他心气不足,血气也虚,一下子血气不够用了,一上楼梯后,坐下来的时候,他的嘴唇、手脚都是偏冷的。张仲景这里说了,“疾行则喘喝”,想看看病人有没有这个情况的话,叫他跑,可能马上看得出来(这里是说笑了)。出现腹满、溏泄、食不消化,是因为中阳不足、精气不足、阳气不足,那肯定消化能力也会下去了,现在有个西医名字叫甲减,也会出现这一类的。这个虚劳的情况真的很多症状。
【原文12】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夫精。
原文12,我在临床当中,有一次,我去购物的时候,有个三个月的孕妇叫我把脉,我一把脉,凉的,我就说了,你应该吃一下安胎药,保一保好一些,但是她的家婆说怀孕期间不要乱吃药。过了几天,看见她时人更差了,很不高兴地告诉我说漏胎了。张仲景这里说的情况很对,我在读书计划里说了,虽然我说的话不是很标准,也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叫同学们听一下“中医对人生的影响”。做母亲的有这样的身体,就算孩子可以生下来了,也是先天体弱的,后天体质也是比较偏虚的那一类,做父母就会更辛苦了。中医确实是可以改变整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有个同学说了,他是做翻译的,英文很好。他说昨天跟外国人去看样品,跑了一天,很辛苦,吃饭的时候,外国人问他,你今天气色很不好,他都不敢给人家说他身子比较虚劳。你想想,如果你谈生意的时候你精力不够,人家会跟你谈吗?人家看到你的精神不够,就会认为你没有兴趣跟我做生意,没有精力跟我交往,这就误会了,你的生意就很难做下去了。不要想着中医只会影响你的家族身体,还会影响你的生意、影响你的工作,做会计的、做财务的,精力不够、处理得不好,老板可不开心了,要留意。这里说了,“男子则出现亡血失精”,前面也说过“亡血失精”的那些症状。虽然名字上不好理解,但是知道“脉弦大”的是什么,“芤”的是什么,有这样的脉理也代表了病人有虚劳的体质。
 
【原文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原文13,“虚劳里急”,精气不足,里面肯定急了。“悸”,前面都说了,心气不足。“衄”,血气虚,出现鼻孔出血,有血的情况,刷牙的都有出血的情况。“腹中痛”,我说过的,腹部寒,女的容易出现经痛,男的也会出现腹痛。有的时候不是月事,但是很厉害的,天气特别冷一下也会出现腹痛。“梦失精”,是阴精自出的那一类,但是总体来说,有梦比没有梦的好。我在临床当中,会问一下有梦没梦,有些人说很多梦,其实我的临床当中、经验当中,有梦的是偏实一点点的,没梦的人是偏虚的,这里有“梦失精”还好一些,有梦、有里面热,这里后面写“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个就是阴虚内热的一个证了,血气虚、阴也虚,但是里面是有热的,肝肾有内火的。“梦失精”跟“阴寒阴自出”应该是相反的,这个“梦失精”应该用山茱萸跟黄柏是比较理想,但是还要留意,用药要辨证准确一点好,不要一棍子打了,不要按照老师说的,就一定要这样听的,这样可不好,那个是举例子、打比方。我们看看张仲景开的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这个胶饴,我都说过几次了,是麦芽糖。张仲景这里也用上了我刚才所说的桂枝跟芍药,对着虚劳的那一类,血气方面跟阴方面、阴血方面,也知道中阳方面不理想。这里本身就是“咽干口燥”,但是不敢放凉的药,他觉得这个是“虚劳”,经不起那个寒药,所以这里用的是麦芽糖来润。但是这个方对“梦失精”是否有效,我相有这些症状的病人心中有底了,其实这个症状不好治的,如果好治的话早就好了。中国历史上的光绪皇帝就是有这个病的,虚劳、遗精的病,他动用全国的人力,到他死的时候都治不好,这个也不单纯是医生的错,但是也跟他贵为皇上,作为医生没有胆量乱用药,第二因为他跟慈禧太后的政治斗争,慈禧太后也不会给他好过,各方面原因造成他一直以来都好不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小建中汤那么有效的话,光绪皇帝早就好了,同学们自己想,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张仲景,因为毕竟是两千年前,但是可以从他用药、用量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原文14】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原文14,“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于我前面说的,精气、中气各方面都不足,为什么这样的虚劳出现这么多方面的不足呢?一个人的房事跟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体的消耗是比较大的,年轻的可能不觉得,但是看看动物界,最明显就是看看鱼,它那么辛苦游到它产卵的地方,产了卵就会死了,就知道,人的性、手淫、房事对人的阳气,整个人的阴阳、整个人精气都是影响的,所以我们的前辈在《黄帝内经》也好,在历代的也好,都教我们,在哪个年龄段生活方式要有多少的规律性,都有很好的教育的。张仲景这里用的是黄芪建中汤,我们看看用的是什么方,这个就是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他觉得小建中汤的补气力度还不够,还要加上黄芪,黄芪补气的力度确实够了,补的肌表、表虚的那个气,其实黄芪补不到他里面那个精气,包括人参,人参是补里气的,但是也补不到精气。现在在论坛上求爷爷求奶奶的,转来转去的,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等,都用了还是没效,因为他补的是阳气,不是精气,反过来,我提出的白蒺藜,在我们中医药典里面写的是去风热的,这个药是能补精气。我在论坛里面回帖子,对于那一类的人我就一句话,精气少了。很多人当时就云里雾里的,都不明白什么叫精气,其实两千年前张仲景《金匮》早就说得清清楚楚,但是因为年代的问题、用药的问题,确实方向是对的,但是有些时候那个药选得对不对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课到这里。

细讲金匮要略(六)(12.12)
【原文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原文15,这里以前讲课也是讲到的,少腹拘急,这个词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指的是阴虚的体质,这类体质会出现少腹拘急的情况。但是张仲景在这里后面又加了一句话:小便不利。为什么?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小便不利就是说下焦阳气不足了,所以有小便不利。这里的虚劳腰痛,虚劳腰痛有可能是阴虚也有可能是阳虚。但是阴虚腰痛,再加上少腹拘急,后面加一句小便不利,就是说阳气也不足。所以张仲景用上了很经典很出名的一个方:八味肾气丸。其实八味肾气丸和前几个晚上讲到的崔氏八味丸是一样的方。两千年前方的名字到现在,有些人在某个年代改的名字或者最早时候哪个人用的?我还是相信是张仲景用的。到了后来有个钱乙,他写的关于小儿的书,把肾气丸减掉两个变成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对于小儿先天不足,脑门那里长的不好,先天有点弱的,那一类都能用。确实八味肾气丸在临床中对很多人的身体有阴虚阳虚方面的,可以作为基础方来加减运用。同学们在临床当中如果刚刚开始不好把握的话,其实我们的前辈,我看过百家里很多在刚刚临床时喜欢用八味汤加减变换出很多临床上的方。因为人不是阴虚就是阳虚,像张仲景这里虚劳腰痛,少腹拘急,有阴虚的情况也有阳虚的情况,这是虚劳比较厉害的,所以张仲景用八味肾气丸,这里同学们要理解清楚。
【原文16】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原文16,这个也是虚劳。前面讲课讲了很多虚劳的症状,虚劳体质是什么样的。张仲景这里说了,虚劳体质的病人,因为虚劳,各方面像营气卫气,现在来讲就是免疫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就像张仲景说的风气百疾,就是说天气变一下他就感冒了,下雨了他就容易风湿之类的。底子差,有事没事都病一下。所以张仲景对着这种比较复杂的虚劳病人,他用到了薯蓣丸。这个是比较大的方。我们看看张仲景这里是怎样组方的。薯蓣就是山药,当归,桂枝,曲就是神曲,我这段时间所说的很多人秋冬干燥皮肤痒,这些都是血液偏干燥。你从皮肤方面入手,用润肤的药,用的时候舒服点,过后还是不行。为什么呢?这是血液方面的问题,血燥。所以用热一点的水冲凉当时很舒服,为什么冲热水凉之后痒的更厉害呢?因为冲热水凉的时候血气加速运转,当时感觉好一点,但本身他是血燥,血液里阴不足,所以冲凉后血液更燥了,感觉更痒了。我用的是什么药呢?我用的是啤酒酵母。啤酒酵母里面含非常丰富的维生素,有些同学会说我这是西医的做法理念。其实不是的,所以我就兜回来了,用曲。其实中医两千年前已经用上了发酵菌,就是曲,曲就是用的发酵菌。中国两千年前已经这样用了。下面还有一个干地黄。另外还有生地黄熟地黄,金匮里这三种地黄是分着用的。有时候用生地黄,生地黄刚挖出来时还有水分,就搅地黄汁来用。这里用干地黄,就是生地黄晒干后,没有用九蒸九晒得方法。熟地黄是蒸过晒过的。下面还有豆黄卷,同学们不知道的可以查一下药典。我印象中应该是豆芽,不知有没有错。下面甘草人参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阿胶干姜白蔹还有防风。药比较多,我们把它归纳一下。薯蓣丸里,山药的用量是偏大的,用了三十分,其他都是十分,甘草量比较大用了二十八分,我们看看他这里薯蓣、曲、豆黄、甘草、白术、茯苓、大枣,这几个药都是脾胃药,所以虚劳的病人张仲景先固脾胃,脾胃转过来了后面的路子才好走。脾胃固了后面再用当归、桂枝、阿胶、人参,这些都是血气方面的,桂枝、麦冬这些都是通心气,这些都是心阳方面的。还有川芎,和桂枝是同一类。芍药是偏阴的,杏仁柴胡桔梗白蔹防风桂枝,在这里是对于有表证,里面有咳的。整体上看这个方就是一个脾胃,一个血气,还有一个在于中医上来说的清热去湿清热解毒。都是这样的做法,固脾胃,调血气,再加强卫气。虽然方比较大,药比较多,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用药。
【原文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原文17,确实现在碰到失眠大,大部分来说分两类人。一类是虚劳的,阴血不足,把他的脉是偏快的。还有一类是阴虚的,偏火大的。因为火气大了阴不足,定不下来,也会失眠。张仲景在这里指的是虚劳虚烦,说的很明白。我们看他用的药。中医基础有一句话,叫阴虚火亢。张仲景这里没有说,但看他的用药可以看到这里虚劳虚烦不得眠就是指阴虚火亢那一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他的用药。酸枣仁是稳定心包的,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川芎是行血的,茯苓健脾祛湿,知母是清热滋阴的,配起来病人的虚火降下来了,阴得到补充,川芎能把血气供上大脑,现在就知道现在很多病人是脑底供血不足,以前的人不知道,只知道用川芎血气运行改善了病人就容易睡的着了。到了现在酸枣汤其实对于虚劳病人问题不大的,是有效的。如果是比较严重的,这个方没有那么快见效。为什么呢?因为中药是需要时间发挥的,如果是虚劳比较厉害的,第一应该加强健脾的作用。这里用的茯苓甘草,应该不是那么够力的。还有酸枣仁,我单独试过,大概七八年前了,那时候试这个方,单独的药也试过,感觉针对性不是那么强。但没办法,两千年前张仲景的时代,这个方的配伍和理念,健脾滋阴解热行血,还有安神,只是五个药,针对的是几个方向,这个方的组合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从它的理念,组合的方法来组方去调理病人,就比较理想了。为什么呢?像素素现在才学了几个月,都懂得变化用药了。所以要灵活处理,学习张仲景的辩证用药。每个药你懂得了它的药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症状的变化来加减用药。你觉得自己年轻,血液情况挺好的,川芎偏热一点,如果年轻的阴虚火旺的,也可以不用川芎,可以用别的药来带动血气。不一定要按照他的用药,可以在方里面去改变药来用,但方理不改变。方理两千年来在引导我们在中医上的学习和用法,引导的很好,现在有几个方都是很经典的方。像小建中汤,八味肾气丸,酸枣汤,薯蓣丸。薯蓣丸这个方,以后同学们有机会临床,看别人开方,或者在百家里查一下,时不时都会看到这个方的影子。不是看到这个方,是看到它的影子。百家里很多人都是根据这个方加减运用的。因为这个方比较全面,很多人根据它的理念加减变化,同学们要留意。
【原文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原文18,五劳虚极羸瘦,你们就可以想象了。什么是五劳,有些同学一下子就蒙了。所以我说这个版本非常好,下面有解释。五劳指的是心劳肝劳肺劳肾劳脾劳,五脏方面都有问题了,可以想象这个病人要不就是年龄不小了,要不就是虚劳的很厉害。这里写着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就是中阳也没了。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这里的房室伤,应该是夫妻生活太过了。一个人产生虚劳可以是很多原因的,张仲景这里告诉人们你吃的太好了,或者减肥节食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受伤。有些人肝郁闷,总是忧愁,忧愁多了就会影响脾胃。饮食不够,过分干活的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就是说整个人身体各方面都出问题了。所以张仲景这里说这些人怎么看得出来呢?内有干血,肌肤甲错,有些年老一点的或者身体虚劳一点的,可以看到皮肤甲错,他的皮肤像一片一片鳞片一样,虽然不是完全一样,我的感觉像是鱼鳞一样的,不是那么均匀,但是有片状的,还有他的皮肤是偏亮的,比较干,没有皮表的一些东西。干血,就是皮肤血瘀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我这样说同学们可能不好理解。为什么皮肤甲错我了解的那么深呢?第一,前几年我曾经在血气方面深入了一下,还有血证论,中医两千年下来到了清末才出了本血证论,针对血液方面讲的比较透。里面提到皮肤甲错就是血瘀比较厉害,老血已经影响新血了。没有新的血液供应,血都变成了很复杂的情况。望诊方面,张仲景也看得出来,两个眼睛是暗黑的。民间也说两眼发黑就有大问题了。确实是的,真的没错。我现在有个肿瘤病人,刚来的时候两个眼睛发黑,发死人梦,发梦时和已经死了的人交往,应该说叫阴人梦。蒲辅舟也说过,他差不多百年的时候,那时候开始发梦,梦回故里,和小时候的玩童一起,那些人已经不在了,所以他和学生说他的时间也不长了,印证了内经里也提过的这个事情。这个跟黑眼圈不是一个问题,其实也有关系。黑眼圈在我的临床中,其实就是肝阴不足的那类病人,熬夜多伤阴得不到好好休息,阴过分受伤,出现黑眼圈。临床上有个药对黑眼圈非常有效,就是夏枯草。我第一个部位用药的经验就是从夏枯草那里来的。有一次有个病人甲状腺肿大,医院说要做手术,我跟他说不用做手术,这在中医上属于结节那一类的,只要把血液通好了,散结就可以了,我就用上了夏枯草,海藻,都是散结那一类的。那时候我没有开方给他,只是告诉他这段时间大量用下夏枯草,一两也没关系,过了一个星期,黑眼圈没了,所以我知道夏枯草对黑眼圈比较有效。跑的比较远了。张仲景这里都说了,出现五劳虚极的这样情况的病人应该怎么做呢,你看张仲景也是用了很保守经常用到的方法,百家里面的人和刚才薯蓣丸用的方法是一样的,缓中补虚。什么叫缓中补虚呢?看看他的用药就知道什么叫缓中补虚法了。用的是大黄䗪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䗪虫,有些同学不知道䗪虫是什么,其实䗪虫就是土鳖虫。现在药店里基本上都有,很常见的一个药。这个药其实就是对着皮肤甲错的。我在临床当中专门试过,那一个月就给他用䗪虫,其余的都是调脾胃的。一个月下来,就看出他的皮肤甲错改善了。所以我们的中医在两千年前已经把这个经验写的清清楚楚来告诉我们后人了。出现这些症状,虚劳的两眼发黑的,就要通他的气血,两眼发黑的状况就会改善过来的。我现在那个肿瘤病人,几个月后他那个眼圈发黑的状况确实改善了,虽然还没完全去掉,但已经淡了很多。阴人梦也基本上没有了。所以这些中药就是要辩证正确,辩证用药就是按张仲景说的,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效果是很明显的。这里有几个虫药。哪几个呢?虻虫,就是牛虻。牛虻就是叮牛的那种大苍蝇。牛皮那么厚它都可以叮进去吸血液。在农村如果你不小心被它叮一下,马上起个大包,很痛很痒。还有水蛭,也是吸血的。旱蚂蟥也是水蛭,有没有药用我就不知道,同类的应该差不多用吧。这里还有蛴螬土鳖虫,都不是吸血的。土鳖虫藏在阴暗地方,蛴螬和土鳖虫的作用是类似的。所以张仲景用上这四个药都是化血的。特别是虻虫,我很喜欢用,对肿瘤病人我必然会放虻虫。虻虫有一个特性,能够令血稠的情况改变过来。土鳖虫化瘀能力也很强,有一个在舌头上长了一个肉脚,疼痛,那一个是舌癌,我用了土鳖虫,三天它就下去了,所以它的化瘀能力也很强。这里四个动物药都是化瘀的。干漆就是生漆,做家具的人,生漆油不完,剩下的干了就没用了,但在中医上是可以用的,它有活血作用。干地黄滋阴凉血,芍药也是滋阴,杏仁桃仁也是偏滋阴的,滋肺胃大肠的阴,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其实也有消炎的作用,消炎就是清热解毒,这样同学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黄芩也是清热解毒的,大黄也是清热解毒的,大黄还有通的作用。整个方药都是滋阴化血通腑,通腑是大黄的作用。这里是这样的做法,对脾胃方面的针对性不太强。这里的药比症状还多,其实皮肤甲错,有干血情况,两眼黯黑,还有这个人是不是虚劳,同学们都很容易看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读书计划里一开头就让同学们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方面下功夫,就是这个道理来着。
下面还有一个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你们看看,说的很危急。为什么行动如常呢,我们来看看。这里是虚劳不足,汗出而闷。为什么汗出而闷呢?汗出就是表气虚,汗收不住了,所以出现一个气虚。汗出多了闷,阴气两虚。再把他的脉,脉结悸。表面上看这个病人行动如常,其实已经有大问题了。所以中医界以前有个故事。有一个名医看到几个人在吃饭,叫其中一个人快点回家,不然就见不到家里人了,那个人不相信,等一下就死了,那些人就说这个人真的是名医,很厉害。行动如常就已经看出问题了,为什么呢?其实他已经看到他虚劳不足很厉害,汗收不住,气闷的人呼吸情况很不好,虽然他还在吃饭,但他已经有这样的感觉。这个事情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医学到一定的水平确实也能大概看出这类情况。我们看看这个附方里有哪些药。这里的炙甘草汤,罗大伦曾经说自己以前有过心率不齐,应该说也是有虚劳那一类的病了,他说自己喝炙甘草汤好了。所以在他的临床中很喜欢用炙甘草汤。我们来看看,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人参阿胶大枣生地黄,这里就出现生地黄了。同学们如果有听过罗达伦讲话的,或者在电视上,我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个人的。你看他的气色,这个人偏瘦,表情都是收着的,站着的动作,胸部是有点凹进去的,他以前年轻时确实是有虚劳那一类病的,所以他用到这个方确实是见效,就是这个原因。所以症状对人对药是完全能够对的上的。有些新的同学不好理解,我再说下这个方吧,解释一下它为什么见效。甘草是补中的,对心脏也比较好,对心脏比较对的有哪几个呢?甘草,麦门冬,还有人参。这三个要是对着心气的。桂枝是扩张血管加速血流量。生姜麻仁大枣都是归胃肠方面的作用。这里用上了生地黄。罗达伦那里我不相信他用的生地黄,我猜他用的干地黄,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如果用上生地黄,病人阴虚内热虚劳不足的情况,他这里是汗出而闷,就是说阴伤的比较厉害,用干地黄补阴的力都不够,张仲景用的是生地黄,所以你可以想象这个病人的体质比罗大伦那时候阴虚的厉害多了。罗大伦只是心率不齐,把脉跳的快,好像很激动地样子。还有一个麦门冬,其实麦门冬这个药是滋阴强心,用时间长了心气容易虚容易心空,所以张仲景这里用到了人参去提气补气。所以对药物熟悉,对症状了解清楚,每个药针对的是什么,都安排的很好,好像下象棋做计划等,都是完好的计划来的,所以同学们多留意,老师指的是方向。在诊断学方面下功夫,在用药方面去熟悉,这个路子还是要走的。后面还有一个方,《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这是很危险的病,有点类似肺痈等虚劳很厉害,传染性比较厉害的那些问题。老实说,这个方我没试过,不知道去哪里买獭肝。冷劳,属寒性的虚劳证,我们辩证的时候,可以看清楚他是五劳虚极的,还是肾虚,还是胃阳不足表阳不足,如果是冷劳的话,我相信是指下焦命门那个部位,女的就容易痛经,偏虚寒的那一类体质,再加上虚劳的话,真的不好办。为什么呢?现在天冷了,很多人都很怕冷,手脚冰冷,睡觉都不暖和。脾主四肢,手脚冷的,都是脾胃阳虚的表征,同学们可以用一下四逆散,这几天我这边的病人来找我,我就用上了四逆散,喝了后半个小时手脚一般都会暖和起来的。
 
第七篇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原文1】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原文1,消渴这里是口渴消水的病,等于现在的糖尿病,现在医院里一说糖尿病都是消渴病,我曾讲过在于中医出现糖尿病之前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血脂高血压高,去检查还没有血糖高,但要作为合格的中医,就应该看得出来,他已经有糖尿病的症状了。你们看一下,现在年轻一点的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没有高血糖,都是偏胖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说过的,血糖高了,胰岛素分泌还正常,把血糖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了,如果他血液里不是血糖高,哪里有有那么胖啊。还有最好的证明就是血脂高血压高,两样已经有了,只不过还没发病,到后面,胰岛素对血糖的转化抑制不了了,那个人就马上瘦下去了,完完全全的一个糖尿病人。“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同学们要注意,在伤寒论那里我提了很多,在临床上一定要把病人的阴阳分清楚,阴虚就阴虚,阳虚就阳虚。这里肺痿的情况,汗出呕吐后都伤阴了,消渴是阴虚的才会有,小便多,津液损耗的多了收不住,便难是大便鞭,胃肠津液不足,又被快药下利,张仲景说过很多次,看了两本医书乱用药的,有事没事给病人通通脏腑,等于现在去医院灌肠,这样是很伤阴的,上面这么多种伤阴的情况,随便一样都会得到这个问题。所以方舟子肯定是小时候泻肚子给泻怕了,所以现在有肺痿的情况,还有罗大伦也有一点。你们可以看他说话和站的动作,但方舟子就厉害了,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因为他肺痿的厉害了,跟人家吵架也不够气,无赖的说法说人家是骗子,其实他说不过别人才说人家是骗子。下面又问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张仲景的学生很好学,张仲景说: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为什么会这样呢,阴不足嘛,肺痿得人,最大的一样就是肺阴受伤的厉害。脉反过来滑的,他说是肺痈,为什么呢?因为肺痈和肺痿是不同的。肺痈,你们可以想象,是里面有脓的,好像疮疡,我前面讲过的。溃疡片阳虚,痈疮偏阴虚。所以张仲景说,脉滑数的,里面有痈疮的情况。咳唾脓血,等于我们现在说的肺炎比较厉害了。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所以把脉的时候比较容易把了,脉数的偏阴不足,脉虚的,我讲过两天把脉的,说的很清楚,其实脉虚是怎样一类的体质,虚劳的病人,不把脉一看就看出来了,脉是很虚的。稍偏快一点的,稍偏实一点的,到底是怎么样,还有他的症状,咳出来有脓血,那肯定是肺痈啊,口中干燥隐隐痛的,肺痿的,好像方舟子,他应该拼命地吃消炎药,估计没有肺痈,但肺痿是跑不掉的。
【原文2】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原文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意思应该是脉应该怎么分,怎么知道是肺痈,他说应该是有脓血来分吧。张仲景说了,寸口脉微而数,所以中医两千年前的张仲景把脉确实是比较着重一点,还有当时把脉不是单纯一个地方,比较留意一点。为什么呢?脉跟人的血气跟人的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很多病用药的时候也要留意。我之前讲课也讲过了,把脉很重要。如果脉偏数的,你还用药来提高他的心率,说不定他就冠心病发了。如果他的脉本身已经是缓的,你还要给他降心率,他就会出现心闷的情况了,也是有问题的,所以用药和把脉一定要配合起来,所以我都说的,把脉用药辩证,都需要同学们好好打基础,就是这个道理。张仲景这里说,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为什么微则为风呢,我们先不理。为什么微则汗出呢?他的阳气方面不足,数则恶寒,风啊卫啊,说到底就是肺痈的人营卫比较差了。玉屏风散,用的药都是针对肺和表。还有麻黄桂枝等,张仲景对于表证得用药大部分都是针对肺的。这里也是的,肺有问题就出现一些虚的情况。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这些都表示阳气很差。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当时张仲景这样说,比较危险,有人说了现在我们先进了,炎症打消炎针就可以了。北京有个王正龙在这件事情上倒霉了。所以肺痈不好好处理也是要倒霉的。怎么治疗,要有方向,不能见病治病,这个人肺痈了,就用大量清热解毒的药。要辩证论治。你想想他为什么会肺痈呢?本身那个人的阴已经严重不足了。所以你要治疗这类病人,首先要看他的脾胃怎么样,再调他的血气,平衡他的阴不足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加上针对肺痈的药,这样的效果就会慢慢看出来了。如果一下手就是鱼腥草大量清热解毒的药,病人就受不了了。今天把炎症解了,明天还是会起来的。蒲辅舟在百家里也说过,叫甘温除大热。本来这个人是大热的,为什么用甘温?因为那是阴虚火热,严重的虚热,所以蒲辅舟用了甘温的药,把元气提上来,大热的情况就降下来了。
张仲景那个时代也是一样,很严重的话确实会死的。病从浅中医,所以治病一定要及早来调理。希望同学们能懂得提早保护自己。我最近出汗很厉害,所以就要补补阴气,现在不调,往后就会出现别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肺功能充足,他不会长肺痈的,所以中医就有这个方法,懂中医基础,从呕吐多了,大便硬了等,就要想办法改变,不然时间长了就是问题。还有医生有事没事先泻几天再说,这样可划不来。
【原文3】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下利尤甚。
原文3,怎么面浮肿这么大问题?你看看,什么叫上气?气呼出来的比吸进去的少。面浮肿,同学们临床可能见得不多。再看肩息,常人呼吸两个肩是不懂得,但他的肩跟着呼吸在动,很用力的呼吸。还有脉浮大,是表证,肺方面有问题。脸浮肿,肩息,肺方面收不住了,再加上下利尤甚,受伤的是阳气。不治,说明病人的阳气差的很严重,医生看到这个情况很头疼。
【原文4 】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原文4,风水指的病人有骨节疼痛,面部肿大,时不时咳嗽,等于是现在的水肿。你按他的皮肤,他慢慢的才能够起来,那是水气,很严重。上面肺胀,容易出现水肿的情况。水肿本来是偏于肾脏的,中医不要见病治病,要想到时肺气不足,不能通条水气,所以临床经验够得中医是调他的肺,不能调他的肾,这是理论上。我觉得你可以辩证用药,肺是什么情况,阴不足还是阳不足,肾方面怎么样,肾气足不足,有没有湿热,几方面辩证下来就能看到是什么问题。张仲景这里说欲作风水,发汗则愈。肺阴多了,肺气不足,所以要补气发汗,津液少了,肺气通调了,不会肺胀就没有水肿的情况了。临床上辩证正确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不需要想象,按理论来说容易想病,其实五脏六腑出问题都会出现水肿情况。
【原文5】
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原文5,“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是阳虚,也是肺衄的情况,下面阳气也有问题。“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这个人阳虚,气上不了头,也会出现眩的问题。多口水吐出来的情况,说明肺寒,津液过多,只能用吐得方法来排。这里用的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归里归中,还用上干姜,炮来增加干姜的热。这样以中阳起来了,全身阳气都能得到恢复。好像四逆散,白芍枳实柴胡甘草,都是偏平凉的药,为什么能改变手冷呢?枳实有个特别作用,能够提气,能增加肠胃的蠕动能力,把消化能力一下子提上来,但这是补阳伤气的药,暂时是可以的。前辈有个很好的方法,枳实和黄芪配合,这是可以急救的。柴胡有类似激素的作用,能一下子把内分泌提一下。所以四逆散一喝了消化能力和精气就提上来了,手脚就暖和了。有些人觉得手脚冷是里面阳虚,就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还不够力就加细辛等,还是不行,为什么?热是热了,但针对部位不同,脾胃不上来他还是冷。这样同学就比较理解前辈用药的思路了吧。张仲景这里看起来简单的两个药,其实也是把中寒的情况改善一下。干姜还是用炮的,就更厉害了。
【原文6】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文6,我们看他的用药,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半夏是对着水鸡声有胃湿的情况。五味子是归心的,对大脑的蛋白质合成有作用,古代用法和现在药理是对的上的。两千年前的用法和现代的药理都是对的上的,就好像眼睛不好用,带上眼睛可以看得更清楚,道理是一样的。射干这个药对咽喉方面的感染有很好作用,对胃肠方面的热也有很好的作用。有个病人两个手疱疹,之前看了很久没有效,当时我用贯众和射干,一个星期好了,为什么这么简单?疱疹几种类型,我稳当一点,一个针对真菌性的,一个针对疱疹病毒。麻黄是肺部的,生姜表胃都用,今天一个同学问我坐车呕吐怎么办?晕车在中医上是脾胃的问题,我叫他用鸡屎藤,鸡屎藤针对脾胃,喝几天脾胃上来了就不会呕吐了。有些坐车呕吐后,几天没胃口,下车后给他一碗鸡屎藤,很快就能开胃。紫菀款冬花都是清热解毒止咳那一类的药。很多医生很怕治咳嗽,因为很多地方不舒服都会有咳嗽。咳嗽有很多种,感冒方面的咳嗽,阴不足的干咳,阳不足的咳,很多人觉得比较难治,其实如果能够辩证正确的话,针对性的还是可以治疗的。有同学想考我,说他的儿子咳了两三个月,早晚咳,也不是咳的很厉害,这是肺部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后热的情况没有完全改善,支气管的卫气比较弱,我说用芦根,喝了几天马上就好了。辩证准确其实很好用的。如果有黄色的痰,是肺热方面的咳,用瓜蒌,效果很好的。如果痰是白色的泡沫状的,是肺寒,要用别的药才行,要有针对性。还有小儿百日咳,用上鸡屎藤,效果很好。为什么呢?健脾啊,脾胃上来了免疫力上来可,咳嗽就好了。
【原文7 】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原文7,皂荚这个药我没用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肯定是黄色的痰,不能做不能躺,咳嗽气喘的更厉害,皂荚在这里应该是化痰的作用,应该是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作用,我没查过,可以这样判断它。现在可以用连翘金银花等。
【原文8 】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原文8,咳嗽脉浮,是肌表方面的,麻黄汤是针对脉浮的,脉浮是表征,肺阳不足,反过来说就是肺湿偏重,所以用厚朴。石膏对表热和胃热有作用,厚朴麻黄汤药味很多,但原文只有咳和脉浮,所以我们只能从后面的用药来求证病人的体质,这样看更充分。这里还用了小麦,我现在就用小麦麸。五味子细辛麻黄干姜半夏,这样阴阳两用,但针对部位不同,小麦和五味子是针对心的,像甘麦大枣汤。
【原文9】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原文9,这个方里有什么药呢?半夏紫参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这个咳嗽脉沉的,现在来判断厚朴麻黄汤,泽漆汤,知道是针对肺痈肺寒肺咳嗽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到这里张仲景用药有点凌乱,因为民国之前,对于肺痨肺结核方面的问题,在中医上真的把不住。因为以前药的资料不多,单纯一个药对肺热见效,如果不调他的身体,今天肺热清了,明天又上来了,单纯的清热解毒不行,一定要总体调理。我们的前辈对肺痈的情况很头疼,所以用药都比较杂乱。这里的紫参泽漆白前,是针对肺部清热解毒的,下面的人参桂枝半夏生姜,大家都知道针对什么部位。张仲景这样用,有没有效,同学们临床中有机会可以去求证。现在对症状比较了解的话,也不会那么辛苦了,有针对的去清肺热,把气血调上来,病人如果还不是那么虚的话,还是有希望的。好像刚才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在民国之前,对这类病是没办法的,我看资料,在六七十年代后才发现枳实有那么好的作用,要配上黄芪才行。枳实配上黄芪,对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一用就见效。蒲辅舟那时候对于阴挺,用的是甲鱼头,甲鱼头伸缩能力很强,就是这个意思,有点想象,但补一下也是好的。很多病随着年代发展,确实在中医的心目中看的更清楚,用的更有效,好像芦根,为什么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我以用芦根就好,我也不是神仙,只不过是在查药的时候看到了芦根对于百日咳有效,芦根有点甜的味道,也是比较平和的药。临床经验都是一步步学出来的。
【原文10 】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原文10,麦门冬有强心滋心阴的作用,半夏健胃去湿气,人参补气,甘草补中,粳米大枣都是对胃的。这里主要是麦冬,一边补心阳,一边滋润肺阴,这样的一个药,同学们要了解清楚,这里一个是滋阴,一个去湿,半夏去胃湿,麦门冬补肺阴,人参补里气,黄芪是补表气的,用药分表里,一定要分清楚,不然凭自己想像来用药可不好。大逆上气,就是有反得作用,这里用上半夏,咽喉不利,用的是麦门冬来滋润,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试一下。有同学和我交流说,学药是不是要一个个试,我说如果要学好用药的话,建议把方拆开一个个的药去试,这样虽然对身体恢复慢一点,但可以学到东西。为什么?你喝麦门冬汤,效果改善了,你知道是麦门冬的滋润,还是甘草的滋润,还是粳米的和胃还是大枣的健脾呢,你不太了解,这样试出来你也不知道麦门冬喝了后有什么感觉,病人喝了哪个地方比较舒服,你也不知道,半夏也是,你学不到它的作用,所以我提出来你不要背方,按经方给病人用药,好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只不过是一个机器人,张仲景说用这个方,我就这样用,像罗大伦,心不舒服就用炙甘草汤,一点都不变,为什么,他不懂得变也不敢变。你一个个药来试就不同了,麦门冬喝完后感觉哪个部位比较润,把脉心跳也比较有力了,你就知道药典里说的对,麦冬强心滋阴,这样你就学到东西了。以后你给病人把脉,脉弱口干,你就可以用麦门冬,半夏也是,你喝多两次胃的津液就不够了,口干了。吃完饭后想吐,平时看到人想吐,这些都是胃湿的情况,头部也会有眩晕的情况,一用半夏,这些情况都会改善。你找到这个药的感觉,平时一个看到谁有想呕的感觉,你就知道是胃湿了。学习用药应该是这样的。
今天的课到这里。
 
细读金匮要略(七)(12.13)
【原文11】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原文11,其实这个很简单,只是“肺痈喘不得卧”,这样的话同学们可能也对这个症状两边猜想了。肺痈本身就是偏火的那种,但是这里说“喘不得卧”,证明病人的肺是有水气,所以不能卧,一卧下来后水气上冲,人就会喘。张仲景用的是葶苈子,熬,就是制一下、熬一下,用大枣做成药丸,做成葶苈大枣泻肺汤。这样我简单说一下,同学们可能感觉上模糊一些,其实葶苈子是泄肺很厉害的一味药,对于肺湿重的,可以说这个药是利水的,是利肺水的、肺部津液方面,如果肺部津液不足,用葶苈子马上就会觉得不舒服了。特别现在是秋燥,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试一下葶苈子,可以买一点来试一下,用量要控制的好,用量要求很严格的,否则的话真的很辛苦的,所以说对药熟悉了,对于临床方面的效果就能够把握得住了,因为对于药熟悉、这个药是起什么作用的、是哪一类病人的体质才能够用这个药,这样的话就心中有底了。这个葶苈大枣泻肺汤,我曾经试过,确实是多喝一两次,肺就干渴了,是去肺湿的能力很强的一味药,所以张仲景对于“肺痈喘不得卧”,用的主药是葶苈子,以后对于肺湿重的病人,可以用葶苈子。
【原文12】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12,我们看看张仲景的桔梗汤用的是什么药,就能够更明确地知道病人的情况,张仲景用的也是很简单的两味药,桔梗和甘草。因为桔梗这个药跟杏仁不同,杏仁对喘的情况,葶苈子对肺湿方面的,桔梗现在来说是对肺热的,为什么说是肺热,这里的“脉数,咽干不渴,腥臭,吐脓如米粥”,这个病人是很严重的问题。有些时候,用药有一个特点,有些新的同学没有研究过中医就不了解一个情况,就是用药的时间,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桔梗这个药,有经验同学们知道,桔梗是止渴的,对于肺有炎症的也有作用,对渴、咳嗽方面有用的一味药,张仲景用在这里很明显,是对肺炎的情况用的,但是大家想一想,这一个药也不是说很明显、特别力度的一味药,所以张仲景也好,在百家里蒲辅周也说过一句话,只要你需要的,其实什么时候喝药都没关系,那个时候有病就那个时候喝药,喝药的时间不要呆板,不要说非要等到八点到九点左右的那个时辰才喝药,下午一定要等到四点到五点那个时间才喝药,别的时间就不喝药,好像某些信佛的同学说“过午不食”,过了中午就不吃东西了,其实大部分来说,一般慢性病调理的情况,我的习惯一般是上午八点到九点、下午四点到五点的时间来喝药比较理想,还有同学问了,饭前喝药还是饭后喝药?其实饭前喝跟饭后喝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觉得饭后喝舒服还是饭前喝舒服,这个才是重点,蒲辅周也说到这个问题,如果是急性病,例如感冒、急性风热病、瘟疫性的病,如果说用药的时候还要等八点到四点,那要多少个小时啊,已经是八个多小时了,病人如果是急性的,早就晕了,所以张仲景辨证用药,其实提出叫我们灵活用药,我基本上没有过多地提张仲景是怎么时候用药的,但是张仲景没有告诉我们,规定一定在什么时间喝他的经方,好像桂枝汤里面,有规定你们什么时辰喝的吗?没有的,是规定饭前饭后喝的吗,也没有,但是他是怎么说的呢,熬出三碗汤,先喝一碗,看看有没有发热想出汗、微微发汗的情况出现,如果没有的话,证明病人的身体里的阳气、肌表的阳气还不足,那就再喝第二碗,这个时间不是相隔四个小时或者八个小时的,我们做医生的习惯,救人的时间我以前提过的,一般都是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左右,病人喝了你的药,四十五分钟左右或者一个小时,就知道这个药是有效还是没效,如果你觉得药的量、力度还不足的时候,就喝第二次了,不要等四个小时八个小时的,要不然病人都晕了,你还说一定要等够时辰才喝药,这个就是呆板了,做事情不要呆板,如果呆板的话,是自己误自己,一定要灵活,蒲辅周也是一样说的,其实按情况来用药,好像晚上六点钟小孩子喝了,那个情况还不能控制、明显没效果的,过了半个小时,看小孩子病的情况,咳嗽厉害了发热厉害了,这个药肯定是没效了,所以还是要改变方法,另外买一个别的药来喝了,争取时间了,不要等到第二天了,这个是一个主要问题。为什么我跑题跑得那么远,这个桔梗汤,知道的同学、懂药理的同学肯定就知道,说它厉害,也不算,说它没力,也有力的一个药,所以张仲景肯定在当时是把这个桔梗甘草汤当作喝茶喝水一样,一个小时也好、半个小时也好,病人喜欢喝就喝,不要按时辰、不要分开来了,就好像那一次我救人一样的,脑膜炎的、小便失禁、病人疱疹发高热,人都迷糊了,你还等时间时辰来用药吗?不要等了,我就叫他家里人把药一汤匙一汤匙地不停地给他喝,尿袋里有多少小便出来,就给多少水喝,这样才能争取到时间,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医的做法,所以不要呆板。
【原文13】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13,“咳而上气”,张仲景说这个是肺胀,“目如脱状”,我们看一看学院里的教授们是怎么解释的,是指两眼的外骨,有如脱出的样子,就是有突眼的情况。其实现在我们临床经常看到有病人两眼比常人突出一点,但是这个不一定就是咳肺胀的情况,临床上还有哪一类有突眼的这个情况呢,就是甲亢的,西医称之为“甲状腺亢进”的一类症状,其实在中医来说,就是很简单的阴虚火亢,那一类的人都是偏亢、火比较旺盛的,所以平时可以留意得到情况,但是有时这类人不一定阴虚,他虽然是亢,不一定阴虚,可以说是命门火旺也行,在西医上是一种过亢的表现,甲状腺也是激素的一类,也归于中医上的命门方面,现在叫内分泌系统方面的,其实也有很多方面是分泌激素的,整个人的身体里甲状腺、肾上腺、脾、淋巴等方面的都是内分泌的,总管整个人内分泌的是小脑脑垂体,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战和苦的问题,中风篇里也讲到了这个情况。有些时候看书、学中医,要广泛的看书、广泛的了解,因为现在的病人去医院去得多,还有好多病人都读过书,基本上人的生理、听医生说话也不少,跟他说免疫能力都听得懂,跟他说卫气他就听不懂,有些时候两边参考,学习就更容易了。张仲景这里说了,病人肺胀、喘、目脱、脉浮大,这些都是表证,用的是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这里用的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我曾说过半夏这味药是去胃湿的,其实对大脑方面的湿重也是起作用,其实大家可以想象,胃里有多少湿给半夏去排,应该不太多,但是半夏祛湿健胃,脾胃上来了,整个人的水气,该排的排、该循环的循环,很多中医光是抓脾胃,很多疑难杂症很多古怪的病都能治好,就是这个原因。前面说到目脱,有一个主药,在我临床当中其实只有一个药能做到这一点,对于甲亢那一类的,就是穿山龙。穿山龙对于甲亢目脱能起作用的,大概喝一个月或一个月多,两个眼睛确实就会明显的收回去了,我在临床上用过、也证实过,也看到过这样的改变,穿山龙的药性是有点类似半夏的利湿、加速人血气流动的,其实穿山龙是一个很好用的药,产地是山东,不是岭南的药。穿山龙对于肾病综合症的病人一定要用,那类病人激素已经用得很厉害了。我的临床中,有一个肾病综合症的病人,我就主药用了穿山龙,加大了分量,慢慢激素的情况就能够停下来了,真的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很好的。其实也不是我聪明、厉害,我也是从百家里面偷学回来的,所以我说百家是一个宝库,同学们要下载下来,时不时经常去查、经常去看,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张仲景说目突出脉浮大,用的是越婢加半夏汤。麻黄是针对肺的,石膏是针对胃跟表的,半夏也是针对胃跟全身情况,水湿去了,肺脏的情况也有麻黄起作用了,所以目脱的情况也会改善了,张仲景用药是这样一个思路,其实也很简单,但是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家有一定的诊断能力才行。
【原文14】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14,这里点明了,脉浮是表虚,“心下有水”很明显是阳虚,心气不足才会出现有水,心气不足了,整个人水气、肺胀、咳、气上冲、烦躁,都是心阳不足,人收不住、定不住。这里用药,小青龙用的是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这里补心的,张仲景用的是五味子和甘草,主要这两个是补心的,对血液方面是桂枝,阴方面的药是芍药,也是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一个方,加大了补阳的力度,细辛的驱寒能力是很强的,有一个说法是,“细辛不过钱”,但是现在的医生不看药性,自以为是神仙,对小孩子也够胆,用上了十克八克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情况。我今天晚上这样讲,可能同学们感觉有点乱,但是我觉得这样讲大家更能够听得清楚,不要停留在抠字眼上。
下面还有个附方,外台灸甘草汤。这个汤在本书的虚劳里说过的,在这里治的是肺痿、口水多、心中温温液液的。温温液液可能也是难理解,我们看看下面的解释,其实是泛泛欲呕的情况。其实一个病人想呕不想呕,想呕是胃湿重的情况,饭后想吐、刷牙的时候有想吐的感觉,都是胃湿的表现,是半夏的症状,同学们要记住。这些都是生活能经常用得到的,平时要多留意,才能及早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平衡了,不只是饭后想吐是胃湿,刷牙或者吃些刺激性的东西就想吐的也是胃湿。刷牙的时候牙龈出血,这个其实都是血气不足的表现,要留意了,在医院来说就是贫血了,身体已经提出警告了,若再不重视,更严重的情况是小便有可能见血,大便也可能出血。中医是点点滴滴都存在于你生活中,刷牙的时候什么情况、吃饭的时候什么情况、胃口怎么样、中午时候什么情况、下午时候什么情况、晚上睡前什么情况,其实一个人的身体的方方面面都在生活中找到的。“肺痿,唾液多,心中温温液液,用的是外台灸甘草汤”。现在的痰跟两千年前的痰是有所不同的,现在的痰从病理上了解的比较清楚了,痰就是很多细菌、炎症的身体反映,一般有痰是指肺部和胃肠道才有痰的情况出现,血液里面是没有的,但是前人对于身体里面解剖和血液的情况,因为看不见,死了的人血液是不流动的,活人的血液才流动,这也是一个说法,中风也是说风痰,好像风湿,湿代表的不一定代表的真的是湿气,好像现在说这个人是寒,量一下温度,腹部的温度和手部的温度是有不同,但也差不了很多。所以,不要想病,两千年下来,病的名字和症状一直在争吵当中,历代不同,也有人在那里说,这样是很不好的,反过来我们在症状上停留,好比两千年前病人说头痛,现在的病人找到医生还是说“我的头痛“”,这个症状没变,但是所谓偏头痛、所谓风痰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加进去就很多了。
下面这里说了一个方,千金甘草汤,用的就是甘草一味药。甘草这个药,也是能治肺肿,这个药能止渴,对胃肠方面很好的一个药,我以前也讲过,对慢性胃肠溃疡,一味甘草汤就能好了,就这么神奇的一个药,还有现在这个天气,有些同学或者年轻人,容易出现疱疹,就是嘴唇长疱疹的,其实一味甘草就行,用水泡一下,用甘草擦一下,擦穿了,很快就好了,甘草是很有用的一味药。
下面一个方,千金生姜甘草汤,也是治肺痿、咳嗽、痰不止、咽燥而渴。为什么咽燥而渴还要用生姜呢,“咽燥而渴”应该是下焦中阳力度不够,所以用了生姜做主药,这里生姜用到五两、人参是三两,加上甘草,把中阳中气提上来,再加上大枣是对脾胃的,中阳、脾胃一转上来,人的免疫能力、卫气就上来了。这个就是上病下治典型用法,看看用药就知道是上病下治的一个方法。所以说,不能见病治病,一定要从症状上入手,分析一下病根在哪里,是什么情况引起的。有同学说甘草治疱疹,其实疱疹是分两型的,中医叫湿疹,医院里分为I型跟II型,一般在临床上,腰部以上的疱疹都是I型的,腰部以下、下阴部的疱疹是II型的。II型疱疹也是一个很难治的一个病,I型疱疹是很简单的,在中医上叫湿疹,湿疹在中医上是没有I型II型之分的,腰部以上的叫湿疹,腰部以下、阴部的湿疹叫“疣”等其它名字。记住甘草是一味很好用的药,对着很多方面,同学们要想深刻了解,可以查一下药典,还有百家里面前辈们是怎么把甘草用得出神入化的。两千年下来,千金甘草汤,写着“千金”,只是一个药。
下面,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这里治得是肺痿吐涎沫。说到这里,肺痿的情况张仲景这里说了很多条,后面还有几条。前面也说过了,这些都是肺炎、肺热、肺结核那方面的病,在以前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麻烦的病。这里用的是桂枝、生姜、甘草、皂荚、大枣,主要的就是皂荚,去脓的、清湿热、清热解毒一类的;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是对病人的正气、血气也好、脾胃也好,起补充作用的药。张仲景用方也是一样的,就是一边是健脾的,一边是清热解毒的。今天还有一个同学问,老师,我家里人有胃癌,喝鹅血行不行?刚宰杀的鹅的鲜血,生喝,为什么我们以前旧的经验讲到这个说是有用的?其实在药理病理方面了解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是比较残忍的一个事情。因为胃癌的人,胃阴已经严重受伤了,顶着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水能喝下也不太多,咽喉还有咽不下去、喝不下东西的感觉,一只鹅的血应该只有半碗左右,但鹅血的蛋白质是肉类的五六倍还是七倍,癌症病人喝一碗鹅血等于喝了十碗的猪肉汤还多,在蛋白质的吸收方面,因为他什么都吃不下了,只能用这个来吊命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同学们了解了药理,了解了病人的体质,就知道以前的人为什么喝鹅血能把病人留得住,就是因为他什么都吃不下,鹅血的蛋白质丰富,不用吃很多饭,等吸收了营养,慢慢就转变过来了。所以,我跟他说,鹅血可以吃,但是药一定要用,若不把病人的胃肠里的阴、通道通畅过来,还是很危险的,鹅血的作用是补的,如果说病人虚不受补的话,也没办法了,所以不要偏听某一类的做法能够救人,一定要整个人来分清楚。
下面一个方,外台桔梗白散。这里说吐脓如米粥,肺痈,同样一个肺痈,同样差不多的症状,咽干不渴,外台用的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巴豆这个药泻得很厉害,所以这里用的量是很少的,只是一个通的作用。用这个方的话,人还没救得过来,这样巴豆泻一下,我估计也是凶多吉少的一个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是不是张仲景写的也不一定。
下面,千金苇茎汤,苇茎很多同学知道,其实就是芦根。这个汤在有些年轻的母亲,小孩感冒之后咳嗽几个月的,在论坛上也求助,我只说一个药,芦根,喝了两三天就好了,很平常的一个药,但是很有效果的,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痈、肺炎等是很有用的药,但是估计这样一个用法,张仲景一定是当茶一样地喝了,叫病人一天不停地喝了,喝水就喝这个芦根汤,这样是有机会的。我们看下组方,薏苡仁、桃仁、瓜瓣,主药是芦根。薏仁这个药我查过,我曾经也研究过一下,这个药在于我们前辈用,其实很多名家李东垣那一代人都写着的,这个药是有用的,但是用量一定要大,时间要用得长,才感受到这个药的作用。这个药也有祛湿的作用,对着有肺积水的、肾积水的、腹部有积水的病人。也许大家也不理解积水为什么要用这个,其实我们中医上没有积水这回事,有水气的说法但是没有“积水”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看下医院怎么治疗积水的就知道病人是什么样的病了。医院治积水是大量用消炎药,就是说病人身体有积水是炎症的一个表现,我们中医两千年前已经用对药了。薏仁对着胸中甲错、肺痈的、烦满的、咳有微热,也就是说有肺炎的情况的。芦根对肺热起到清热的作用;桃仁对着胃肠,阳明病、大便硬的,我就首选桃仁。在座的有些同学,女性、有小孩了、年龄大一些了,有黄褐斑了,两个颧有斑了,其实用桃仁,多喝几次,慢慢就下去了,大便情况也会改变的。在中医的眼中,一看就知道你大概的情况,小便黄不黄、大便怎么样、脾胃怎么样、身体阴阳怎么样、脾气怎么样、性格是怎么样的,一个好的中医,基本上能看得七七八八的,差不了多少的。张仲景以前用药和我们现在是很吻合的。还有瓜瓣,可能有些同学也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是冬瓜仁的别名,冬瓜仁在我们现在的药理中,也是有美容作用的药,冬瓜仁喝多了就会滑一点白一点,有这样一个说法,到底是真的假的,我也没试过。但是这里几个药加起来,确实是对于肺痈方面阴不足的、肺热的,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用量和用的时间要控制得好一点,要紧密一点,因为肺热的情况可是比较严重的。为什么中医对肺炎、肺热比较害怕,因为中药有个习惯,就是一天要不就喝两次药,要不就喝三次药,中医很少喝药是分四五次的,医院里用药一般是四个小时用一次药,对着炎症的,一般都建议最简单也要三天,要不就是七天,若是肺结核还要讲究多少个疗程,一定要按时按刻按疗程吃完肺结核的药。中医上叫肺热、肺痨的病,都是炎症和菌方面的,如果用药不够的话,就比较容易出问题。其实中药也要留意这个情况,虽然用中药的话,病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到现在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已经几千年了,中药还是扮演一个英雄超人的角色,很有效果的角色。我也看到报道,比如鱼腥草,提炼成针剂就没效,还出问题了,病人还死了,这个跟针水没关系,但提炼出来的针剂,打多了后,病菌也产生耐药性了,但是医生反过来让病人去买一两鱼腥草熬水喝,病就好了,比打针的还好、还有效,就是说几千年下来,细菌不断在变化,那些中药、植物、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生生相克,历代历朝中药和中医越来越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以我这里的这个镇为例子,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喜欢中医、中药了,特别是比较有条件的人都开始选择这个了,很多人开始知道了自己身体的重要,还有,现在西药里的针水的质量,去年很多人经常说是去打针吊针了,很年轻的人一下子就死了。我的看法是针水的质量做得不好,太过工厂化了,病人过敏的情况也没处理好,很容易出问题,反过来你自己的身体,拿去给医院做这样白老鼠吗,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不会。从张仲景那个年代一直到民国,肺痈、肺炎和肺热,一直在威胁我们的生命,到了我们现在,网络上知道王正龙也是因为肺结核,为了自救而走上了自学中医的路子,但是他在阴阳方面理解得不好,用药方面自己把自己误导了。昨天说到的方舟子那一类的肺,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一类病人,所以现在生活当中,我听到的还有肺结核的病,西医的药也是不容易控制的。
【原文15】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我们下面讲原文15,肺主水气,一般面部浮肿的跟肺的关系是很大的。“肺痈胸满胀”,肯定是肺湿比较重了,“面目浮肿”用的葶苈大枣泻肺汤。这个汤是葶苈子、大枣,只有两味药,这个药辨证正确,这个药能否扭转乾坤,我个人认为暂时性是可以的,能够把肺湿去一下、压制一下,但多喝几次葶苈子,病人的阳气也是受伤的,因为它是利尿力度很强的一个药。有试过西医利尿的药的同学就知道,若多吃几片多吃两天,腰就会酸、不舒服,利尿就会伤阳气的。所以,很多经验都是来源于在生活中留意观察,还有试药时的体会感受,等于我说的,泽泻也是利尿的,利尿的药都是伤气的,不要以为利尿排水没问题,要留意不要用多了,不然水气的情况改善了,病人的肾脏却被泻垮了,就不理想了。
第七篇讲到这里就讲完了,这一篇主要针对肺痿、肺痈的病。肺痿的是肺阴严重不足,肺痈的因为里面有痈疡,很容易出现肺湿啊、肺水唾多这些情况,张仲景用的方药表面上比较凌乱,但是离不开清热、利湿、去水、解毒,在我们现在理解就是消炎那一方面的,再加上健脾来巩固元气。所以慢性病一定要先固脾胃,脾胃固了就等于亡羊补牢,窟窿先堵住了,不要叫羊继续跑了,再慢慢养,病人的身体才能慢慢上来的,虽然乱一些,同学们能学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以后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如果开了大量的清热消炎药,就知道这个医生用的是西医的手法,光是清热解毒,也没顾忌脾胃也没顾忌血气、心气,你就知道,要喝也只是喝一次两次,再多的话身体就很受伤了。
 
第八篇 奔豚气病脉证治
奔豚(tun)是病的名字,我们看看它的症状就比较好了解,如果光是抠字眼的,也是容易被误导,两千年下来,字的意思和读音都不一定和现在一样,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有什么症状。
【原文1】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原文1,张仲景说,这个是这四种病,都是可以从惊吓、惊慌得的,小的惊吓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是这里是大的惊吓。一般小孩子容易受到惊吓,几个月的小孩比较容易受惊,一下子声音太大了,他就会哭闹,开始就不好好睡觉了,中医就说这孩子受惊了,要用钩藤、蝉蜕那一类的安神定惊,我们这边以前用珍珠末安神定惊。现在有些人说有一点声音就睡不着,他就说家里人很吵或者是外面的声音太大。但是他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因为外部环境声音睡不着,其实是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刚出生的婴儿即使在吵闹的市场里,照样睡得甜甜的,为什么大人在家里那么一点声音就睡不着呢,这个分别在哪里呢,婴儿没有过多的思想负担,大人想的太多,心神不定了,这个跟惊有关系。张仲景说这四部病“皆从惊发”,虽然说受惊是引发的可要因,但是重点的还是病人的体质。“吐脓”是卫气方面不好,大脑方面神经方面阴不足,张仲景后面说到脏躁或者是火邪,火邪就是内热太严重的或者是用火的方法治疗后津液血气严重受伤的,病人的神经方面都绷紧了,小小的声音就受惊了。这些情况说到底,张仲景说的“惊发”,因惊而引发的病,但是病人的身体还是一个重点,同学们要留意。
课间休息。
【原文2】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原文2,我们看看“发作欲死”的解释:痛苦异常,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奔豚”这个病我在临床上没有见过,我也不好说这是什么样的病,我们可以从症状上出发,看看能否理解一下它。第一,“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从惊恐得之”。“惊恐得之”,应该说还是从人的神经系统下手,可以从最基本的望闻问切,看看他的舌头、看看他里面是阴虚还是阳虚、胃肠方面的、脾胃方面阴的问题、嘴唇、牙龈,都可以看到病人血气方面是什么情况,如果看到惊恐所得的话,还可以看他的头发,如果阴虚厉害的,他的头发好像吃亏一样的,硬硬的、撑起来的,比较干燥的,可以说这一类的病人都属于阴严重不足的,所以这样的话,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是胃肠痉挛、绞痛的一类病,个人理解是这样的。这本书上学院里的释义也没说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样一个病,说这个病是从情志上刺激得的,但是为什么有这样的刺激就会得病呢,应该跟病人的体质有关系,如果人的血气正常的话,不容易产生奔豚,小孩受惊也不一定出现奔豚,只是容易睡不着、哭闹、发热等。
【原文3】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原文3,我们来看下张仲景的奔豚汤针对的是什么样的部位,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川芎、当归、芍药、甘草都是对着血气方面的、阴的方面,半夏、黄芩是对着中焦、肝胆半表里方面的,还用了生葛,这个应该是葛根了,葛根在现在来说是大起阴气的,是救急用的,就是病人身体里阴严重不足,把阴一下子提上来的一个药。生葛应该就是没有晒干的葛根。我们从重用芍药、葛根,对阴那么注重,就可以知道张仲景是要解内热的,补里面的阴,阴虚火热的体质容易情志方面受到惊吓。我们现在有一个药很容易预防,就是小麦麸,要常喝,就不会那么容易受惊了。小孩子因为太小,才几个月,还在发育、对外界的承受力不强,所以经常受惊,用蝉蜕跟钩藤,广东这边用七星茶,这几个药对小孩子很有用。甘李根白皮,降逆,燥湿,清热解毒。治疗:气逆奔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疮痈。在这里还是用的清热解毒,燥湿的药这里有半夏,如果主要是用甘李根白皮的燥湿作用的话,张仲景加大半夏就可以了,但这里加上了甘李根白皮一定有他的道理。其实是用到了“降逆”的作用,我们看看甘李根白皮的主治,“湿热痢疾”,就是急性肠胃炎,也是炎症方面的,西医说的消炎,中医说的清热解毒,“湿热痢疾”,这个都是细菌性的。“赤白带下”,女性有白带、黄带、赤带、黑带,作为医生都要了解这其中的关系,研究过就很简单,带下是白的属于偏寒,随着颜色加深,身体就会偏热,黄的有些湿热,黑的内热很严重,了解了就知道了,女性的带下也是一个判断寒热的指标,“赤白带下”都是炎症的表现。“消渴”,有内热才会消渴。“脚气”,也是湿毒的表现。最明显是后面的“丹毒疮痈”。所以张仲景用的甘李根白皮主要是清热解毒。这样同学们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所以查药要这样来查。张仲景这里用了甘李根白皮还要用半夏呢?他是觉得甘李根白皮燥湿的力度应该不是很强,要加上半夏更有力,剩下的主要作用没有别的了,只剩下清热解毒了。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疮痈,这些都是需要中医“清热解毒”。一个人最怕不下功夫,在诊断学方面、药理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多查看一下,也很容易做到张仲景一样的,一条一条的,清清楚楚,就是这么简单。现在有电子书更好,一查就能知道甘李根白皮怎么用,再查一下百家就知道哪个专家用这个药最有心得,对着的有什么症状、有什么医案全查出来了。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我们的前辈只能找书来查,很浪费时间,一年也学不到几个药。我们现在条件很好,就应该好好利用,好好学习。我今天晚上就跟同学们学了一个药,甘李根白皮,以后对着脚肿的、丹毒的、疮痈、脚气的、湿热的,也可以试一下。
【原文4】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原文4,烧针就是针灸时把针在火里烧一下,用温针也是发汗,这样的结果是病人会变成阴虚;“针处被寒”,这是一个叫法,是真的寒了还是热了是另一回事;我们看看下面,“核起而赤者”,在针过的地方肿起来红的,这个是受寒还是温针热令皮肤受伤的情况,张仲景说了这个就“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也是阴虚。阴虚的人受惊了,一下子反应起来、跳起来,跳不起来就变成了抽筋了,好像老虎颈(落枕)。其实在临床上面,同学们也应当碰到过很多老虎颈的情况,老虎颈就是睡觉的时候脖子歪了,第二天颈部紧紧的,像老虎颈一样不会转动。其实在中医上,了解了这个情况就可以用葛根,张仲景说葛根对着“颈背几几”,但是我临床上用葛根确实很见效果,只要部位用药,往往都会得到意外收获的,其实也不意外,是阴阳方面用得准而已。落枕是颈部津液不足、阴不足的表现,用葛根大起阴气,血脉一通,情况就改善了。张仲景这里也是说,发汗后阴严重不足了,容易出现奔豚病。“灸其核上各一壮”,为什么灸一下会有用呢?为什么针后会突起来红呢?因为肝阴不足,血气不能散开,所以肿起来了,用灸的方法把血气温暖一下,循环了,肿起来的就会下去。张仲景这里用上了桂枝加桂汤,张仲景认为表气差得很厉害,要加大桂枝量来加大病人的血气运转,来治疗这个病,虽然他跟我的理念有点相仿,我认为是阴受伤而造成的病,张仲景认为是血气循环出现问题的一个病,所以他用的是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两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有的同学说了这个就是桂枝汤,为什么加桂汤呢,我印象里桂枝汤里桂枝和芍药都是三两的,这里用到五两,加大了桂枝量。说到这里,又是经方了,在这里张仲景用的是桂枝加桂汤,也是根据病人的体质来加减用药的,他没说一定要用经方,一定要根据我的用量。用量到现在我们还是在吵来吵去,到底张仲景那时的一两到我们现在是多少,一直在争吵。你可以在临床上试一下,你觉得多少克可以跟张仲景那个时候的量相当,要不然的话你很辛苦的,秦朝到清朝多少个年代了,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度量衡的,你辩来辩去头都晕了也辩不准确的,所以要踏踏实实的从辨证上下手。张仲景说这个发汗后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症状,都是一条一条来说。
【原文5】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原文5,脐下悸,就是肚脐下面有跳动的感觉。如果是按照这样的说法,“奔豚”到现在都还是有的,但我在临床上只见过肠胃痉挛、顶上来的那种症状,别的症状都不太容易见到,我个人理解为这是跟病人的“阴”很有关系的病。这里用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茯苓、甘草、大枣都是健脾除湿的,跟脾胃相关的。茯苓是利尿的药,针对的是膀胱,脐下的部位是膀胱。用桂枝来带动其他的药,来加速病人血气方面的运作,也是有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个人试过茯苓,确实它的利尿能力是很强的,在我的临床当中,我这个人比较保守,喜欢先用一些平和的药,白术、茯苓虽然是常用药,我很少用,因为这些药都是容易伤阴的,如果长期调理身体,时间、分量掌握不好的话,十天八天叫他喝茯苓,天天利水,病人的身体很受伤的。同学们可以查一下百家,能在里面站住脚的,那些都是什么人、用药方法是什么样的,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来讲一下百家,你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前辈是怎么学的中医、是怎么用药治病的、治病有什么特色、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我们后人可以从他们一辈子的经验学到很多珍贵的临床经验的,等于说我们年纪不大,一下子学了人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百家里面有一百多位九十岁以上的、全国闻名的大家,就是蒲辅周、朱良春那一代,每个人都是九十岁以上的,如果每个人算五十年的临床经验,一百位就是五千年的中医临床经验,这个数量很大的,即使说不是学中医的、也不聪明、领悟能力也不高,只要在百家里面能领悟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了了,百分十就已经是五百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可以傲视中医界了,所以我们学习计划里的百家,同学们要好好珍惜,确实这本书很厉害,前所未有的资料很丰富的一本书,今天有新的同学说“三阴三阳”,一下子在百家里查得到,同学们提到的百分之九十九问题,基本上在百家上能找到答案的,所以我说,只要学到百分之一就都有五十年的临床经验了。
 
第九篇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原文1】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原文1,如果说阳虚在上焦的话,就会容易“胸痹而痛”。一个人为什么会麻痹,比如说手痹、脚痹、胸痹都是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血气、阴血方面出问题的病,所以张仲景这里说胸痹心痛。病人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这些都是血气问题,只要把他的血气提上去,把瘀血情况改善了,痛的情况就会改善的。大概两个月前,深圳有同学刚刚找我调理身体的时候也是,人很瘦,风都能吹跑的样子,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真的很麻烦,我也是用了很笨的方法:一,调脾胃,两,补血气。经过两个多月,他现在不痛了,基本正常了。所以说,只要总体来了解一个人的体质,他的病的因果关系就很容易明白。“短气”就是气不足,可以说是阴气不足,可以说第九篇说的就是阴气不足的情况。我们看看张仲景对这一类病是怎么治疗的。
【原文2】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原文2,为什么说“短气不足”是“实”,有胸痹的病人,“短气不足以息者”,可以说是有点类似肺痈的那一类的,肺跟心、中焦上一点那里短气。为什么我会提到肺呢?因为这里提到“短气不足以息”,好像呼吸方面不够供应的那种。常人短气不足,其实把脉也好、望诊也好,都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其实同学们只要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方面,好好的花几天时间,也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特别是中医基础和诊断学,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变成txt版了,以后同学们查起来会很方便,百家也是,本来是pdf的,我把它变成了txt的,一搜索内容就出来了,这对我们学中医来说、对于我们临床中查资料来说,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资料库了。
【原文3】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实,关上小紧数,括蒌薤(xie)白白酒汤主之。
【原文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实薤白半夏汤主之。
原文3,我说过的,阴气不足就会这里痛那里痛的,再严重一点就会连胸背都痛了,连到后面去了。脉沉而实,讲《伤寒论》时也说过,脉沉的都是属于里面虚的,讲少阴病时经常提到脉沉,脉沉就是里虚,再加上脉迟,就更加气不足了。“关上小紧数”,因为脉沉得比较厉害,把脉时要按得比较深才微微感觉到脉有点“数”,张仲景这里用的是括蒌薤白白酒汤。其实临床当中的寸关尺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生理的人有所变化的,这个要留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位置的。薤白,这个药我用过,是用来通心阳的,也是一种菜。这里重点的是括蒌实,这个药大家可以查一下,看看它的药性,就会更容易理解张仲景这个方的结构了。这个方大概是在十年前我也试过,去药店里买来括蒌实、薤白、半夏,那个时候我不明白,真的加入的是白酒,但是我真的觉得是不行的,因为加白酒后气味很呛,如果胸痹、阴不足的病人用了白酒就很不舒服。郝万山说的是对的,其实这个白酒应该是白醋。前几年我看过郝万山说的《伤寒论》,说到黄酒和白酒,郝万山考证过应该是醋,对于这个说法,我在临床当中试过,我认为郝万山说的是对的。下面我们看看括蒌实的作用,润肺、化痰、散结、滑肠,用于肺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到底这个药怎么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第一,润肺,是偏滋阴的,我们先抓住这个,这个药是归阴的;化痰、散结,润肺跟滑肠,因为是偏阴的药物,所以有这个作用;后面的肺热咳嗽,因为病人肺阴不足才咳嗽,用上这个来润肺化痰,病人的肺热咳嗽就能够改善了,用括蒌实就是用它润的作用,胸痹也是用到润的作用。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都是用的括蒌实润的作用,所以说到底,同学们要抓住这个药是润的。在临床当中看到病人阴不足的、需要润的,都可以用括蒌实,不要非得呆呆的,看到张仲景说的胸痹的情况才用这个药。只要看到肺阴不足的、胸部有点不舒服的、人是偏阴虚的、肠胃里面偏热的,括蒌实也可以用一下。所以说用药可以用阴阳,把药的阴阳分清楚,怎么用都是厉害的。例如中暑,给他水喝就舒服,给淡盐水他更舒服,没有条件的话给他童子尿他也舒服的,只要掌握了中暑了是缺乏津液,找津液的东西给他喝,他都会感到舒服的,就算是从汁液丰富的树上弄点津液给他喝也行。这个就是阴阳用药,要了解这个药的特性,在临床当中不一定百分百地符合这个药的作用才用,只要看到这个病人有这个需要。这个药有润的作用,这个病人需要润就可以用。如果润的过程中,发现另一个药也能润,也能够清热的,病人除了津液不够还有热的情况,括蒌实是润的,但它的清热力度不够,这时可以选择这个药,如果说那个药只是清热,那就两个药和在一起用。张仲景的方药也是这样的,括蒌实、薤白、白酒,就是这样,润、通阳、加白酒(白醋)就达到作用了。这样讲这个括蒌实,同学们对于用药查药方面应该能学到东西。
【原文5】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肋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原文5,“留气结在胸”,这是一个形容症状的语言。“胸满肋下逆抢心”,就是说病人的胸部很不舒服。张仲景用的是润通的手法,我们看看这里用药,“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的主治是理气,把气一下子提起来的药。很奇,一条原文里有两个方。我们看一下为什么这两个方都可以,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他用的药。枳实薤白桂枝汤,用的是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括蒌实,也是用的括蒌实,也是用的薤白和桂枝的通,但是这里多了厚朴,前面有枳实后面有厚朴就正常了,张仲景看到这个病人有胸痹的情况,但胃肠也是虚的、中阳不足,所以他用了枳实。中阳不足的话,胃肠方面的湿肯定也是偏重一点,所以这里又用了厚朴,这样就容易理解了。下面看看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其实道理也差不多,上面通阳的是薤白桂枝,肯定是不同的,但也是补气跟通的有点类似这样的作用,这里的干姜、白术对应上面的枳实和厚朴,有点类似对脾胃的阳不足有作用,只是上面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力度强猛,人参汤就温和很多,甘草是补中的,就不用说了。这样讲同学们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张仲景这里两个方对应一条原文。
【原文6】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原文6,这里又是两个方。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对着中,这里用到一两,这里用的是一个缓冲的作用、和药的作用,方剂学里面经常有放甘草,我们的前辈也讲到,甘草在这里是和药的作用,是一个可有可无、搭配的药。这个病人是胸痹,里面的阴有问题,甘草是辅中的作用,确实需要的。茯苓是针对的胃肠、膀胱、下边的利水的。杏仁是对着肺、上焦的,这里是润肺、去下焦水气。为什么张仲景不单纯茯苓甘草呢,因为茯苓是针对下面,下焦利水力度大了,本身胸痹的、上焦阴不足的病人就辛苦了,干咳连咳都咳不出来,还要给他利水,这和要他的命差不多,所以这里用上了杏仁和甘草来扶病人的上焦,用茯苓去下焦的水气。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橘皮应该等于现在的陈皮或者是青皮,这里的橘皮,我的看法应该是青皮,在我们现在的药理,青皮对于晕厥的急救力度比枳实要强。现在有人做过研究,它里面含的成分比枳实对休克方面更有利。我也曾试过,四逆汤里面有柴胡、枳实、白芍、甘草,我就把青皮代替了枳实。前几天我喝了一下,那一天比较冷,我的手有些凉,喝了这药以后我的手更凉了,我说奇怪了,再用枳实换回去,再喝,我的手就不冷了,就这么奇怪了,所以我们中医两千年前,也是一样道理,张仲景也感受到了,虽然有些物质是相同的,枳实和橘皮里面有些东西是相同的,但是有些药性是不同的,所以张仲景在这里用上两个药,也用上了生姜,对于病人中气塞、短气,等于有点类似冠心病那一类的。但是这里没有护阴,直接把那个人提上来,张仲景是这样用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细说金匮要略(八)(12.14)
【原文7】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原文7,这里讲的是胸痹。昨天晚上说过薏苡,这里还加上了大附子,这样的配伍,一个是补阳,一个清热祛湿。我们最主要是要留意,薏苡仁的量要特别大,张仲景这里用上了十五两,如果以十六两为一斤的话,我估计这里差不多是一斤了,我的看法是量比较大。“胸痹”是胸部的循环方面出现了问题,出现“痹证”都是血气有问题,才会容易出现麻木、麻痹的情况。胸部出现“痹”就是心阴不足,所以这里用了大附子。我在方剂学里讲过的,附子在现在药理上有个很特殊的特点,现在的“火神派”也是用了这个特点,就是强心、稳定心率。病人的脉搏跳得很快、好像心要跳出来的感觉,一用附子,心率就能稳定下来,也起到强心的作用,所以“胸痹”、心气不足用附子,张仲景确定是有这样的道理的。
【原文8】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原文8,“诸逆”就是说很多厥逆的情况,“心悬痛”就是扯着痛的那种,有点类似现在的那些心脏有问题。这个情况,张仲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可能讲症状可以不太好理解,但从用药来入手,就看得很明白了。桂枝在现在的药理是扩张血管,增强血流量。“心中痞”,就是心血不足的情况,本来胸痹、心痛就是心气、心阴方面有问题的情况,所以这里用桂枝做主药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昨晚也讲过了,枳实和青皮是对休克的。枳实是增强胃肠的蠕动力、增强消化能力。昨晚讲到的四逆散,里面有枳实、白芍、柴胡、甘草。手脚凉张仲景用四逆散就有效,我也试过,同学们有觉得四肢末冷的也可以喝一下,确实是能够回暖的。四逆散里到底是哪一味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是枳实的作用,配上这三个药就更好,能够带动整个人对厥逆情况的改变。这里“诸逆”也用上了枳实,也是针对逆的。在我们临床中,辨证的时候,中医在把脉之余要留意把脉部位的皮肤温度,病人的手指也要摸一下。切诊也包括腹诊的,只不过中国是礼仪之邦,慢慢把脉的部分减少了,腹诊也少了很多了,好像书中没有太多腹诊的内容、诊断。在日本那边,腹诊就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个和西医也有很大关系。西医是很讲究腹诊的,看按下去的感觉是热的、冷的、硬的、软的、绷紧的等等,都有专门腹诊的一套判断。“逆”的情况在临床中也是很容易知道的,把脉的时候,手比常人冷的,就再按多几下。有的人只是手指尖有点冷,这样用四逆散很快就改善过来。有些人只是手掌有些冷,有的人是过了手掌一路上去的。切诊是包括足诊、腹诊的,同学们不要单纯把脉,要动用有利于辨证的那些情况,不要墨守成规。
【原文9】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原文9,这个就有点类似现在的冠心病了。前面的心中痞、诸逆、心悬痛都有类似。张仲景在这里也用上了附子的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看下乌头赤石脂丸的组方: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都是很猛的药,张仲景认为“心痛彻背”是偏寒、血气运转不通。血气不通、血气不足、血气不好才会出现周身通的问题。张仲景这里用药也是偏温,以通阳散痹。这里还有个附方,九痛丸:附子、生野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吴茱萸是大热的药,也很难喝。附子也是补阳温热的药。生狼牙这个药,我也没研究过。巴豆是猛药,这里还加上了人参和干姜。这里用巴豆也是一个通法。附子是强心,稳心率。巴豆是通的方法,人参是预防巴豆过猛的药性,干姜、吴茱萸是温中的。张仲景觉得“心痛”是中阳不足或心阳不足,两千前也是用了很多方法来针对冠心病。“冠心病”到了民国、近代,也是一个很麻烦的病,经过二三十年的资料的丰富,就好象现在的献秘方,还有百家里面的经验,可以进行整体的搜索,还有药典也出来了。药典其实是八几年才完成的,我们现在用的《中药大典》,是用了二十年,集中了全国药物研究所、中医、秘方等等才编成的一万二千左右的药,不算西藏用药是差不多一万。我研究下来,冠心病主要是通血脉。桂枝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但是不能扩张冠状动脉。所以,如果面对的是冠心病的病人,用扩张冠状动脉的中药是能够起作用的,比如葛根、菊花、银杏叶等,我常用的是这三种,赤芍也行。生狼牙就是狼牙草,性味:甘、凉。功用主治: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治疗黄疸型肝炎,泻痢,水肿,淋浊,月经不调,喉蛾,汤火伤等证。同学们查药的时候留意一个现象,很多药有治疗痔疮的作用。痔疮很难治的,有这个病的都是血脉出问题了,所以,这个狼牙草既然对痔疮有作用,那对血脉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了,这几个药都是以通补阳的作用。张仲景是觉得一个人的心阳没有了,心就不能跳动了,所以用这个方。这个方虽然我没有试过,但我曾经也查过资料,到了现在来说,效果没有那么好,不是说九种心痛都能治,不一定的。这是时代的问题。
第九篇,很简短。我们归纳起来,“胸痹”就是血气不足、心阴出问题,“心痛”是冠心病那一类的问题。同学们对有心病一类的病人,可以用葛根、菊花、银杏叶、赤芍这一类的药,如果喜欢经方的,也可以用桂枝配伍一下。临床中也不一定要用经方,一定要背经方,不一定说“桂枝生姜枳实汤”就对着原文8的症状,可以辨证,看看病人的脾胃如何,脾胃好的就不用放枳实,脾胃不凉的也不用放生姜,如果体质偏热的人就不用桂枝,改用葛根比较理想。张仲景在太阳篇也是一样的,也是辨证用药,对于表阴虚的也用上葛根汤,道理是一样的。
 
第十篇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这里是分了三个病,腹满、寒疝、宿食。
【原文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原文1,趺阳脉指的就是脚背上的把脉。“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要说趺阳脉,就是把手的脉是“微弦”的,像沉、细、微这一类脉都是虚证,再加上弦的,这里等于是中阳方面出问题了,才容易出现腹满的情况,要么是腹部或者中焦或者脾胃,脾胃大肠方面的问题。“不满者必便难”,如果没有腹满的必然是“便难”。便秘的病人在临床中分两类,一类是几天不大便的,很硬的;还有一类是比较溏的、比较正常的,但也是腹部胀满、多天不便的,这些就是阳虚的便秘。同学们要注意,不要听到“便秘”就用芒硝、大黄来通,病人就更严重了,多通几次也没效果了。“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这个都是里面的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这里说“当以温药服之”。张仲景这里是从把脉、望诊、看腹部来辨证,我们现在对于腹满、便秘的,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跟大便硬的一类是不同的。大便硬的一类病人是偏黑、偏瘦、容易口干,舌苔可能是焦黄的。阳虚的便秘,牙龈、嘴唇、舌头是偏白,很容易看出来的,感觉上是血气不足的,因为病人长期中阳不足、便秘,消化吸收能力跟不上来,病人也有血虚的情况出现。这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如果是偏阴虚的大便硬的病人,牙龈、嘴唇、舌头都是偏深颜色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那一种的腹满不是胀满、按下去硬硬的,表面是不突出的。阳虚的病人小腹是有突出的感觉。我也碰到过几个,年轻的、小腹突出的,大便也不理想,用了健脾、温脾的药,很容易就转过来了。
胠(qu):腋下的意思。其实也可以不用抠字眼。我在学中医的过程之中,我也没有在意去了解字是什么意思,我是跳跃式的,整句话、整段内容来理解,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如果一个一个地咬文嚼字,有的时候可能印刷打印错误或者搜索编辑的时候弄错了,我们学习就会跟着错了,如果是整句话、整段话就不容易出错的。我这个看书跳字的习惯是我小时候看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外国人的名字很长,我没有耐心看,就大概认得这一串字是哪一个人,所以变成现在,看到自己不熟悉的字就跳过去了。这个习惯也有点不好。
【原文2】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原文2,阳气虚的腹胀是按下去软的。“痛者为实”,本身是有大便而十天八天不大便的,按下去肯定是痛的,大便干的病人舌头也会黄的。学中医,很多同学就留意到,有社会经验的人学中医特别容易上手、特别容易学得好,年龄小的、没有社会经验的就比较难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我们以前看《读者》、《福尔摩斯》,我就很羡慕福尔摩斯的观察能力,我玩古董的时候也用上这种观察能力,做中医也是一样,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比如看眼睛,眼黑、眼白、内眦、外眦是怎样的,眨眼次数的多少,眼睛有没有搭下来等,还有说话、说话的语气,都是需要大家的观察能力的。其实,艺术是共通的,很多事情在走到一定程度后,共同点是很多的。很多某一个行业的大家、名家,往往在音乐、绘画等其他的专业上也是很出色的。我文言文水平也不高,为什么我能讲《伤寒》,好像这里说“痛者为实”,如果你有生活经验,就会知道腹胀、大便硬的情况,往往都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医,要多多发挥你的感受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能力的话,可是会失去很多机会的,好像谈恋爱,这个都是两个人的感受,没有感受力就不来电了。原文中,“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很简单,用泻法把大便通了、把热去了,舌黄的情况就没有了。同学们要理解,这里的“舌黄”和前面的“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这是两个症状,一阴一阳的。
【原文3】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原文3,张仲景说这是寒了,“当与温药”。我在刚刚临床时也试过一个便秘的女病人。我当时懂得用药的阴阳,但不懂得药的阴阳,也不懂得找别的药去通。中药上的通的药就是芒硝、大黄、麻子仁、桃仁等这些润通或者泻下的通。阳虚的腹满就不能用这些润和泻了,如果用了话,就像张仲景这里说的“腹满时减,复如故”,用芒硝、大黄的时候是通了,但是后面又满了,这个就是寒了,病人也受伤了。同学们如果在诊断方面多观察、多留意、多学习的,也能够避免了。用药前也可以先试一下,就能够分辨寒热了。如果用辨证的话,相信同学们也能分得清了,看看舌头黄不黄、牙龈嘴唇的颜色深不深,也按按病人的腹部,知道虚实。
【原文4】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原文4,出现痿黄都是一个人营养不足了,在中医上来说,就是阴精不足了,阴髓方面。我在临床中也遇到过,特别是肿瘤病人,调理了几个月后,病人的各方面都很好,但就是痿黄、比较虚。草药中滋阴的有熟地、生地、生首乌等,但怎么滋阴、怎么补都没有动物性的补得快,植物方面最好的核桃仁,蛋白质也是很高的。蛋白质为什么和中医的“阴”有关系呢?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同学们在查药的时候可以留意下,猪肉中的精瘦肉,在于我们的前辈都说这个药是“大补阴气的,能够令痿黄、虚弱的病人迅速改善”的,所以我在临床上用了肉松。有同学看到自己的方子里,有一个猪肚、半斤瘦肉,植物性和动物性放在一起熬药,觉得很奇怪,其实,我在交流单中看到病人牙龈、嘴唇等,血气不足、有点萎黄的情况。用了半个月之后,病人马上痿黄的状态就改善了。查药的时候要互相来参考,可以看到更多。这就跟福尔摩斯查案一样,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细心,充分发挥观察能力。说到“萎黄”,以后同学们在临床中看到萎黄的并热,就可以叫他多煲几次瘦肉汤,情况就会很快改善。“躁而不渴”,等于我说的,萎黄的病人阴不足,所以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寒实”并不是说“寒”“实”两个症状,而是说病人中寒的时间已经比较久了,积累得比较实了,“利不止”了,这是中阳很虚、都收不住了,小便失禁那类都收不住了,这种病人确实是很差了。肿瘤、癌症在现在来说很难治,病人本事是萎黄、虚,也有实证、虚证,光是通血、清热解毒,病人是受不了,光是补,虚火又上来了,所以辨证方面一定要比较清楚。为什么阴不足还不渴,这个是阴髓、阴精,是真阴方面的那一种。渴的阴不足和营养方面的阴不足还不一样。渴有阳虚的渴,也有阴虚的渴,“躁而不渴”是病人循环方面比较差了,寒得比较厉害。有些时候,可以去理解,不要过多抠字眼,就好象“阴血不足”,张仲景这里也分开了,把津液、血气分开了,血和气其实也是分开的。同学们重点在理解,看书的时候,有问题就记着,机会成熟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了,这样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很多同学是这样的做法,把中基里所有的问题,包括五运六气也好、五行也好,他都要弄得明明白白的才读后面,这样就不好了。《中医基础》只是告诉你,中医里面有这么多的东西,要能完全掌握一门就很厉害了,但如果把每个字都弄明白的话,十年八年都转不出来。我在前面的课里也说过,在火神派、滋阴派、五运六气、脾胃论等等各学几年,二十年之后,能不能在各门派间转出来还是个问题。在学习计划中提到,《中医基础》和《各家学说》当作看小说一样,找到感觉就可以了,不用完完全全地理解,现在的医书有几万本,看完都已经老了,没有时间去思考了。看书,看完要思考、要理解,《中医基础》是基础,《各家学说》是历史,学习计划中后面的那些书,是教同学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一个范围一个范围深入,等学到后面阶段,就知道为什么不让大家读《中基》那么认真了。
【原文5】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原文5,拘急的情况一般都是阴不足的问题。阴不足有这个症状,“痛”,血气方面不足才会出现这里痛、那里痛。“啬啬恶寒”的是阳也不足,这里的病人是阴血、气都出现问题了。“脉弦”指的是虚的脉。把脉要先分阴阳,再像福尔摩斯查案一样,把症状一一排开,你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就比病人还了解。有同学疑惑,我在看诊时为什么能看到比他多的情况,只不过是我掌握了规律。还有,走路的时候,看到比较典型的气色,我就问他“看到了什么情况”,他就看不到,我就跟他说了,他觉得我的观察能力很好。其实是我懂得先抓重点。一搭眼,先看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整个人的气色,还看看哪个开窍的部位有没有特殊的,眼睛有无黑眼圈、耳朵颜色、鼻子有无特别红、地格有无痘痘等等,这个都是望诊的基础,只要大家在诊断基础上下一下工夫,没有百分百,也有七八十能够知道病人大概是怎样的身体。一次和同学去佛山看病,吃饭的时候,看到旁边的一个妇女,一搭眼就知道她有肝炎。中医懂得望诊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的。从这些症状也可以一二三四来分清楚的,中医也不是那么神奇、神秘的,只要你懂得诊断、基础,也是很简单的。病人腹部是没有声音的,也能告诉你是什么症状的,就好象刚才的,“按之不痛”的是虚,痛的是实,不用病人开口。
【原文6】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原文6,欠的解释:打哈欠。“寒家”是平素脾胃里面有寒。在望诊方面,这个人寒不寒是很容易看出来,从牙龈、舌头、嘴唇、眼睛,把脉时手脚冷不冷,都能够知道病人是不是“寒家”,是真寒还是假寒。前面张仲景也说了,病人里面热外面冷的是不喜欢穿衣服的,这个是从病人的习惯来看出来的。病人里面寒的,舌头是白白的、软软的,里面热的,舌头是偏深颜色、硬硬的、比较热、实的,看舌头比较容易看出虚实。“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一般卫气可以的,打个喷嚏没关系;卫气不好、免疫能力差的,旁边人打个喷嚏他就感冒了。张仲景也告诉我们,“寒家”喜欢打哈欠、清涕容易出,都是有寒的情况。有同学问到慢性鼻炎的问题,其实慢性鼻炎是好治的。这一类都是中阳虚的、脾胃阳虚,只要把中阳一提,鼻炎就好了。但是现在医院也好,很多医生本科毕业了,却在中医基础没有下过功夫。一个人要跳得高,要先蹲下才能跳得高,直着腿是跳不高的。学习也一样的,要把心态放下来,用一两天的时间把《中基》《各家》看一下。打一打基础,后面的路子才好走。
【原文7】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原文7,中阳不足、里面虚、收不住,这个是中寒。想打喷嚏打不出来的,这个是腹寒。同学们留意下,临床中可以问问痛经的病人能不能打出喷嚏来就能知道是不是有张仲景的这个症状了。我的临床中没有留意到。腹寒,欲打喷嚏而不能,这个应该也有关系。腹冷的就没有阳气,就会少打喷嚏,这个也是对的。
【原文8】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原文8,现在很多女性痛经,甚至有的人不是经期也肚子痛。这个等于就是张仲景这里说的“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腹冷、宫冷、命门冷、下焦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中阳有风冷、寒,消化能力就低,谷气就不行,这个是很简单的辨证方法。中阳不足的还有一个症状,一天大便几次的病人都是中阳不足、脾胃阳虚很严重的情况,都是谷气不行,消化能力低下。这时再用下法,就更加冷、更加不行。“心下痞”,也是腹部、中焦、中焦之上阳不足的症状。我们在临床当中能否用望诊的方法看出来呢?也是很简单的,嘴唇、牙龈、舌头白白的。这个白的具体表现就要同学们在临床中自己把握了,就好像把脉,重点是自己慢慢去感受。
【原文9】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原文9,脉浮是有表证,“数”是有热。如果中阳不足,消化力是低的,“饮食如故”说明这个人是有消化能力。看下这里的用药: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有同学说这里的用量很大,我之前讲过的,这个量在两千年下来都是有变动的,当时的半斤应该是不同于现在的半斤。张仲景同样的一个方,量都是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变化的。腹满是气胀,这里主药用厚朴来下气消胀,这里是气的问题,不是中阳的问题。桂枝、大黄、枳实、生姜都是对肠胃的蠕动力起作用的。枳实才用了五枚,要注意。
厚朴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已经懂得“下气除满”了。这个腹胀不是湿的那种胀,如果是中阳不足的腹满,饮食是吃得很少的那种。作为一个医生,问病时要多问一句,有的时候病人认为自己正常,但是实际上医生看来是不正常的。
【原文10】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原文10,张仲景这条开头就点明了,“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腹中寒痛就好比现在的痛经,有的女性痛经痛得冷汗都出来了,痛得很厉害的。附子粳米汤里的药,附子能强心、稳心率,但附子的热并没有热到病人的腹部、里面,只是在肌表。半夏稍稍能够健脾祛湿,有点提的作用。张仲景在当时寒气、腹痛的情况,用附子是能够改善,但是用多次了效果也不好。有临床经验的同学就知道了,痛经的病人看了很长时间也不好,去医院也只能给个止痛药,没有好好地疏通。如果痛得不厉害的,用当归、芍药也能缓解的。若是痛得非常严重的,我的临床中用的是续断。同学们可以在药典中查一下“宫寒”,就能查到用什么药是对痛经有效的。我的临床中,有一个女病人,痛经痛得冷汗都出来的,我的主药就是用了续断,再加上一些调理脾胃的,喝了一个月左右,第二个月就减轻了,第三个月就更好了,慢慢就回转了。所以,不是说张仲景时代的医生不厉害,这个是时代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可以用更好的药来代替的,我的用药是用经方的路子,用民间用药,很多民间用药的力度比经方里的药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张仲景的理念是可以的,这里的附子是热到背后,背后凉的用附子可以,半夏、甘草、大枣、粳米就是对着都是脾胃。我在临床上也喜欢用四逆汤加上续断。续断用时间长了,月经时的血块都没了,腰酸痛的也都会好转。大家也可以查百家,我们的很多前辈都是在用这个药的,能够在百家里面站住脚的都是大家,对特别有效的药,他们都是应用得很好的。
【原文11】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原文11,痛是血气的问题。闭是肠胃闭塞问题。看下厚朴三物汤的用药就知道病人是有什么症状了。厚朴,是有气胀的情况。大黄,说明病人是偏实证,病人的大便偏硬一点或者舌头偏黄。枳实是增加胃肠的蠕动力。厚朴的下气、大黄的通,都能改善情况。有同学说,小承气汤是否可以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用什么汤不重要,重点是怎么辨证。张仲景这里的条文,痛而闭的,确实是大黄的通、厚朴的下气再加上枳实的蠕动力,针对胃肠痛是好用的。
【原文12】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原文12,为什么张仲景这里的“下之”,不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用大柴胡汤呢?我们看看大柴胡汤里的药,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这里针对“心下满痛”而“下之”的,最主要的药是枳实、大黄、芍药。芍药可以舒缓痉挛、补阴;枳实是增强蠕动力;大黄是泻通的作用。柴胡、黄芩是对肝胆里的热,把上焦、中焦、下焦的热都通了,也加上了滋阴润通,这是很实在的一个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好,在张仲景眼里都是猛药。症状不严重的、可以选择的,就用小承气汤;厉害的,才用大承气汤。张仲景这样用,是因为泻下的都是会使病人身体受伤的,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来选择用什么药,先稳妥后慢慢深入,一步一步来,这样就比较理想了。
【原文1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13,前一条的“满痛”情况用了大柴胡汤,不减或者减得不多,这是力度不够,所以这里才用比较猛的药,这样比较稳一点。如果同学们在诊断方面有底子的话,病人该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还是小承气汤,从病人的阴、血气、是内热表热、是肝胆热还是脾胃热等,就会知道病人身体里是哪里出问题,都会清清楚楚的,看到症状了,用药才会准确的。
【原文14】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原文14,这个病人心中大寒、里面寒得非常厉害,寒得厉害的人连消化力都没有,所以不想吃东西;“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是指腹中的气上冲,皮肤突起,出现如有头足状的硬块。这个情况用腹诊比较好了解。张仲景这里用的是大建中汤,我们看看用的是什么药,蜀椒、干姜、人参,补阳补气补火。蜀椒或者辣椒,都是用它的药性,配上了干姜、人参。辣椒吃多了,肛门、大肠会发热的。这里腹中寒、不能饮食是胃肠寒了,张仲景这里用这些药。干姜也是温里的药,但张仲景觉得腹冷得很厉害,用干姜还不够,还加上蜀椒。在我的临床上,对于“呕不能饮食”“腹中寒”的,喜欢用一个药,丁香。这个药是大热的。(花椒是用来防虫的。)丁香是能够刺激胃酸分泌,热力是很强的。我之前讲到过,腹水的病人从医院里面出来,胃肠消化力没有了,药在肚子里几个小时,吐出来的胶囊还是完整的。我给了丁香,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第二天就有饿的感觉了,消化力上来了。有的人口气比较大的,丁香也能够去口气,也是很有用的药。但湿热的人丁香可以去口气,但是脾胃就更热了。对消化没力的口气,丁香是很好用。用药是用方理,具体用药要看你在临床中觉得哪个药更能把握。蜀椒是“温中止痛”,丁香是“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有些类似性,这两个药都是归中的,我觉得丁香的力度更强一些。到底张仲景的年代是否用丁香,就不一定了。(有同学提问)是公丁香还是母丁香?药典上是母丁香多。临床、药店也没分的。重点是要自己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原文15】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原文15,胁下是肝胆的问题。脉紧的话一般是阴血不足。弦也是阴血的情况。为什么这里说“此寒也”呢?这里就有点巧妙了,用的还是大寒大热的药。附子、细辛是大热,大黄是偏寒的。张仲景这里脉、症状都是阴虚的情况,这个条文可能有点凌乱也说不定,同学们姑且听之,也可能是前人编排的时候出现错误。这里后面用的是温药,应该不相对的。同学们要辨好症状来用,附子是大热,阴虚还用大热的药就不太好了。讲《伤寒论》《金匮》,讲到这里出现了这一个我不认同的。我们存疑,今后读书可以发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给我们一个启发,看到不理解的地方,往后的时候多对比、求证。
【原文16】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原文16,张仲景点明是“寒气厥逆”,就是很厉害的那种。我们看下赤丸的组成:茯苓、半夏、乌头、细辛。乌头、细辛都是大热的药。茯苓、半夏是对脾胃祛湿的作用。乌头、细辛是去寒,细辛才用了一两,茯苓是四两,半夏是四两,乌头是二两。以现在的用量,一般茯苓是十克、十五克,半夏用到十五克就偏多一点了。有的同学说,我开给他的方子中半夏是二十克,其实是一副药熬后分两次的喝的,等于一次是十克。这里的茯苓是细辛的四倍,“细辛不过钱”,那茯苓就是十二克,也是不过量的。阳虚火旺,阳虚的话阴就多了,这里指的是寒、阳虚,所以这里用了半夏。
【原文17】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原文17,脉弦而紧是偏虚一类的,这里指的是阳虚。“紧则不欲食”,大便硬的,确实也是吃不下饭的。前几天有个病人,我让他填交流单,他发脾气,不给照片,交流单也填得不三不四的。我都没有开方,因为没办法辨证。他也是这样吃不下饭,跟这里的症状一样。“寒疝”是中阳不足了,寒气很严重,所以辨证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同学们可以想象出,这个病人比中阳不足还严重,寒结在胃肠方面,已经出现败相、败证了,所以张仲景这里用的大热的药。
草乌头
【性味】辛;苦;热;大毒
【归经】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麻醉止痛
可能有的同学不理解,经常看到中药里有写“大毒”“小毒”,一看到就不敢用了。其实,中药里的“大毒”“小毒”“有毒”是指的这个药的偏性,不是砒霜之类的“毒”。这里的“大毒”是说乌头的偏性偏得很厉害,是大热的药,是用在寒结的时候。中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是用干姜、附子。这里的乌头还要“熬去皮”,为什么在《伤寒》、《金匮》里面都要熬或者处理,因为两千年前用的都是生药,比如生地、生葛、生半夏等,都需要医生把要制过、处理过,去掉毒性、副作用、过敏等等,才给病人用的。现在药店的药,都是制作过的,有些还制过头了。有同学试药用了一克黑附子,我曾经试过十多克黑附子,力度很低的。现在的制首乌,要不制得不好,会泻肚子,要不都制过了,把药性都改变了。所以我喜欢用生首乌。偏性太大的药,我建议大家尽量少用,《伤寒论》里张仲景用药也是很小心的,发汗、针灸、火攻、下法都是很稳当的。今天晚上我们讲过,腹部痛的情况,不是很严重的先用大柴胡汤,严重的才用大承气汤,都是按照病人的体质来处理的。这里是寒结了,没办法了才用乌头。用法:“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我不知道“七合”到现在来说是什么意思,但张仲景这里也分了强人、弱人,还有“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这个偏性很大的药,张仲景用得是很小心的。附子,试用附子,想怎么好用、热力是热到哪里去,我觉得夏天来喝就更容易知道药的作用。我试药的时候,都是夏天试阳性的药,冬天试凉性的药,马上见效的。天很热的时候吃清热解毒的药,肯定不是很有力的。下雪的时候,只有一点点阳气,试寒的药马上就见效。这是个人的一个感受,我不是叫同学们这样做,我以前是这样用过。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大家辛苦了。

细说《金匮要略》(九)(12.15)
【原文18】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今晚继续讲《金匮》,原文18。我记得有同学问过我,冬天时吃羊肉还是吃狗肉好。羊肉是温里的作用,我们看看张仲景的配伍,生姜第一是温里,第二是有小小解表的作用,主要的是用上了当归的活血化瘀、生血的功能,所以这是个温里、生血的方。张仲景用在这里,是针对部位性很强的,“寒疝腹中痛”,就是说腹部里面寒;“胁痛里急者”,我都说过的,里面拘急、绷紧的都是血气不太足的一类,所以张仲景这里也用上了当归。他用药也是分阴阳的,这里是腹中寒痛的那一种,所以用上了羊肉的补、温里,再加上生姜,还有当归的生血、补气血的作用。
【原文19】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原文19,我讲课之前讲过过,逆冷的、手脚冷的情况都是中阳、中气、中寒,是腹部、胃肠的阳不够的表现,或者是消化力不好、脾胃阳虚、脾胃寒,都是一个意思。张仲景这里说的“寒疝”。这里要留意到,前面手足冷的,张仲景用的是四逆散。这里是“手足不仁”,“寒疝”比中阳不足更加严重,“寒疝”是寒结在中焦和腹部。现在很多人痛经,也是用了很多方法,灸、刺、用了很多药,这个也是一个比较难治的病,很多都是痛得时间很比较长的。张仲景这里用的是“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我们看看这个汤是怎样的,“乌头五枚,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就是说乌头要制过才行,到现在来说乌头是很猛的药,是大热的药。“以桂枝汤一起”,桂枝汤也是能行气活血、增强表的循环能力,对于“手足不仁”的,桂枝汤也能起到作用。现在有些荨麻疹的用上桂枝汤的原理,也是这个道理和作用。桂枝汤的组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根据病人寒的情况,中阳不足或者中气不足或者寒结,张仲景也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的情况来针对性用药。
【原文20】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原文20,这篇主要是讲脉理,用把脉来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之前都讲过的,“脉数而紧”的是里面阴不足的情况;“弦”也是气不足的情况。“当下其寒”,张仲景认为是里面有寒的情况。但是,在临床中,是否把脉就能断定呢?我觉得,作为一个医者,还是要全面一点,病人“数弦”“沉弦”都是里面阴不足、气有所虚,在别的地方加以辨证会更好。“脉紧”是阴不足,迟、缓是虚弱的体质,“心下坚”也是中阳不足、寒重。这里说“阳中有阴,可下之”。张仲景这里也没有说怎样的“下之”,就是让我们从把脉方面来大概得判断下,同学们要注意了,一定不要单一辨证。今天有同学问,脑瘤的怎么治,有同学回答说“要填交流单”,这样就比较好了,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单一地凭一个症状就简单地开方下药给病人,这个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对自己的不尊重,一定要充分了解才好。
【原文21】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原文21,张仲景的同学问,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张仲景也是用把脉的方法来回答,“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这个是从把脉单一就能看清楚呢?这个也不一定。“脉浮而大”,用力按反而涩的,“脉涩”是血气不足、阴不足的情况,“尺中微而涩”,也是证明病人胃肠阴不足了,这个应该是阳明证,所以张仲景用的是大承气汤。之前讲课也说过的,看一个人有无宿食,可以从舌头、鼻根两边、鼻颊两边,这些都是胃肠的反射点,都能看得到的,再笨一点的也可以问病人吃饭、大便情况,都能够知道的。
【原文22】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22,宿食就是一个人过了一个晚上,食物都消化不了,都没有大便的或没有胃口的。但是消化不好有两样东西,有些病人是完谷不化,一天几次大便,拉出来东西都是没有经过消化的,吃进去什么样,排出来还是什么样,这个也是消化虚弱的情况。张仲景这里说是“宿食”,就是说消化了,但在胃肠里面排不出来,消化力也不好,不过跟前面的一天几次大便的情况,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虚。这里的“宿食”是阴虚,一天几次大便是脾胃阳虚的一类。把脉也是一样的,“脉数”是偏阳、阴不足的表现。如果单纯从把脉来判断病人有宿食,就比较武断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张仲景也是分得比较清楚才用的,要注意。
【原文23】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23,这里的条文很多用到了大承气汤,但症状都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是说,下利不想吃东西的,认为也是宿食。我刚才也说过了,一天大便几次、消化不良的,这个也是有“宿食”。张仲景在这里是以通为治,用的是通法、下法。
【原文24】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原文24,脘,胃脘就是上脘,“宿食在上脘”就是在胃脘、腹部硬硬的那类,张仲景用的是吐法,就是说食物在胃里,在消化能力比较差,这里用的是瓜蒂散。说了这么多张仲景的条文,到这里才看到这个瓜蒂散,吐、下、发汗、针灸等方法在张仲景手里运用一直都是很小心的,这里是确实没办法,病人吃食物到胃里还是不能消化的,所以只能用吐法来吐掉了。我们看下瓜蒂散就是瓜蒂和赤小豆。赤小豆是利湿的。为什么吐的还用了赤小豆的利湿呢?张仲景认为“宿食在上脘”是偏阳虚了,阳不足了津液就会过多了,所以这里用上了吐和利水,都是把可以过多的阴、津液排掉。
【原文25】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原文25,张仲景这里也是用上了把脉,“脉紧”是阴不足的体质。“如转索无常”,这个是一个形容词,是比较难解释的,如果在问病、辨证的时候,看到有宿食的病人有这个“如转索无常”的症状的,就会更容易感受了,我不能讲得很白了,因为感觉上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这里的释义也是说,“像转动的绳索一样,忽而紧,忽而不紧。”这个也是一个感觉,但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我相信,同学们去自己感受了就知道了。
【原文26】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原文26,“头痛风寒”是中阳不足才容易出现这个情况。如果中阳充足、消化力好、卫气好的话,是不会有宿食的。原文的“脉紧,头痛风寒”,这是一个连带的关系,这一条原文的意思在中医基础里面有白话文,同学们应该看得更容易明白。
第十篇指的是三个病,一个腹满、一个寒疝、一个宿食。“宿食”是中阳不足,“寒疝”也是中阳不足,“腹满”也是中阳不足的情况,但“腹满”也有阴不足、阴虚的,需要按一下的,软的是虚的,硬的是实的,张仲景也是这样来辨证的。
 
第十一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这一篇是关系到五脏论里的用法。五脏论是比较实用的。
【原文1】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原文1,这里的“风”是风热的那一类,张仲景说了,如果肺偏风热厉害的就容易口燥而喘,这个在秋天的时候,有肺阴不足的同学就容易出现口燥、喘、身运重等情况。“身运”,这里的解释说,是类似坐车晕车的感觉。“冒”是浊气反上,头部发昏,应该是跟“身运”配合起来,有点是眩晕的感觉。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肺在上焦,“口燥而喘”都是肺阴不足的情况,肺阴不足,肺调动没力就容易出现肿胀,这个属于气胀而不是水肿。
【原文2】
肺中寒,吐浊涕。
原文2,“浊涕”是指粘痰,应该是白色的那一种痰,或者是有泡泡的那一种痰。张仲景这里说的是“浊涕”,指的是粘痰。“粘”而没有说是白色的,但肺中寒应该是白痰。如果是黄痰,就是里面有热了,用连翘、瓜蒌那一类祛痰的药。肺中寒,用麻黄,这个也是比较大路的。清鼻涕的可以用葱白汤,但要看寒的程度,看浊涕是在哪个地方咳出来的,在咽喉或是肺上部或者肺中,这些都要留意,这样对临床中的治疗比较好。清涕是像水一样滴出来的鼻涕,其实是鼻水,浊的那种用葱白效果不大。
【原文3】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原文3,“肺死脏”指的是肺气将绝。张仲景说了,按病人的脉是“浮之虚”,好像葱叶那样中空的,“下无根者,死”。在临床中,如果肺脏死的话,病人是会“肩息”的,连肩膀都动起来了,再加上把脉的配合,就容易知道,这样的病人是比较危险了。
【原文4】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原文4,肝风热重了,就是偏阳、肝阴不足。“瞤”是指肌肉牵动,等于我说的,阴不足就是出现绷紧、抽动等情况,有的人眼皮跳也是风热的情况。“两胁”是肝胆的反应,肝热、肝火重都容易胁痛,胸胁方面不舒服都是肝的反应点。“行常伛”就是人有点弯下来的那种,这里的释义是说“背部弯曲”,就是说人伸直了就会扯动肝胆位置,就会胁痛。“嗜甘”,肝阴不足,甜味是有点润的那一种,所以会喜欢吃甜味。
【原文5】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原文5,肝是在里面的、中上焦的,其实这个跟刚才的那个“寒疝”、中阳不足,部位也是有关系的。一个人的病没有独立说肝是寒的或者胆是热的,反过来肝胆偏热而胃肠寒的厥阴情况是有的。这里的“肝中寒,食则吐”,应该说胃中也是有寒了。其实,在中医上是没有过多地讲到肝和脾胃的问题,在西医的解剖学里,肝脏是消化系统的一个脏腑,食物经过咽喉进到胃,经过小肠、大肠吸收后,精微是不能直接进血管的,都是输送到要肝脏,经过转化为葡萄糖后输送到血液里,人才会产生有能量的,所以肝脏是消化系统的一个脏腑。在中医上,心肝脾肺肾是分开来的,跟解剖学是有点差别的,但从情志上、医理上,和解剖学是一致的。张仲景这里说了,肝中寒,转化方面出问题了。有人很能吃的,为什么不胖?这个就等于“酒肉穿肠过”,中医叫“大食症”,说到底,还是肝脏有问题。“不得转侧”,肝寒的话,血气、津液的循环有问题。
【原文6】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原文6,“肝死脏”的这种情况我没有碰到过,不敢说“肺死脏”“肝死脏”的病人有什么特点,也不好说。张仲景这里也没有说症状,只有把脉,如果同学们在临床中遇到了,可以细细地感受一下。
【原文7】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原文7,肝着,着是附着,此处指肝脏气血瘀滞,病邪附着于肝脏,应该是说肝癌、肝硬化比较严重的血液问题。肝着的病人为什么说“常欲蹈其胸上”呢?这样做能够震动病人,就和按摩的意思一样,按摩一个人是使气血更容易地走动,人就没有那么难受了。“但欲饮热”,就是想喝热的东西,热的饮料、热汤、热的稀饭等都是跟按摩、推拿、桑拿一样的,是能够增强一个人血液活动的方法。用药也能达到这个作用。这里用的是旋复花汤,旋复花、葱、新绛。主药是旋复花,这个药是下气的作用,葱是通的做法,跟这里的病人喜欢热饮、推拿的道理一样。新绛究竟是什么药我也不清楚,我们可以存疑在这里。不要抠字眼,知道病人需要热的、需要按摩来活动肝着的情况,在用药上,这里的葱也是通的手法,所以用通、热性的手法或者药,病人都会舒服一些的。用药也是分阴阳,辨证用药,如果手头上正好没有这个药,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相应的药。新绛,又名茜草。这个药是凉血、活血、化瘀的。我对这个药有很深的印象,它是有个特点。有病人来找我,说,心是不是隐隐作痛的,是几年前被人打了一下,有内伤了,我用的是茜草,用了三次后就没事了。茜草的化瘀、通血能力是很强的。张仲景这里用到肝着上面就是这样的意思,化瘀同学的作用,还要药是偏凉的一点,所以可以想象肝着这个病是偏热的。用药、辨证都要分阴阳,《金匮》《伤寒》两千年下来能成为经典,症状和用药都是符合这个阴阳理论的。小小一个茜草,很多同学可能都不在乎,也不贵,但是它的活血化瘀的作用是很强,以后碰到长期隐痛的,血是偏热的,就可以用这个。
【原文8】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原文8,“心中饥”是心中偏热了,心火比较厉害,病人想吃但是呕吐,这是胃反的作用。“翕翕发热,不能起”,这个是心阴有问题,心很不舒服。这个人的病是很大问题的。心风热和冠心病又不同,冠心病是舌头偏大的,是心气不足、心阳不足。这里是本身心阴不足,用小麦麸一类的更好或者有针对性的用药,比如香附,稳定心率、偏阴的药的作用会更好。药分阴阳,病也分阴阳,有些时候,可以自己分析下。
【原文9】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原文9,“心中寒”,应该是有点类似冠心病的那类,我在临床中把冠心病人的脉,是跳得“数”的,他的舌头偏大,表面的味蕾也比较大,整个舌头比常人白、大的,这一类就是类似心中寒一类的。“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如果病人有自吐的情况,有点类似催吐、刺激的作用,把胃湿的那些吐出来。但是能不能“自吐乃愈”呢?这个就不一定。张仲景也没有说用什么药。因为两千年的冠心病对于现在的医院来说,第一时间就是让病人去做心脏搭桥。这里的释义里说,“心如啖蒜状”是指好像吃了蒜头后心里有辛辣的感觉,很难受的。冠心病痛起来是很难受的,张仲景这里也没有说用什么药,其实可以用强心、通血的药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强心脏的供血能力,应该会能有所好转的,等于我说的,周身痛的都是血气的问题,心脏也需要血液才能动的,它本身也需要消耗葡萄糖的。
【原文10】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原文10,“脉弦”“脉紧”都是阴不足的情况。小麦麸、香附对心伤也有作用。“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这些都是心阴不足的表现,阴不足才会发热,所以会“自烦”“发热”“脐跳”,这些症状很明显就是心阴不足的情况。可以在药典里面搜索“心阴”,就能看到那些药是针对心阴的,在百家里也可以看到“心阴不足”的情况在我们前辈是怎么治疗的。张仲景这里没有告诉我们用的是什么药,因为这些病在当时也是不好把握的一类病。
【原文11】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原文11,这个情况是血气方面都已经不动了,脉象是很实的那种。如果病人“心死脏”的话,就算不把脉,看到他的嘴唇瘀红的,瘀血很厉害的那种,肯定不是血液就是心脏出问题了,这些都能在气色上看出来的。不同的脏腑出问题,病人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感觉。
【原文12】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原文12,张仲景后面也说了,脏躁的人也是容易哭的,好像是最后一篇的时候会说到,这里说的是“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的在张仲景当时认为也是属于心的。“心气虚者,其人则畏”,有的人很容易害羞的,动不动就哭的,脏躁的、血气不足的、津液不够的,都容易出现动不动就哭的情况。如果有女朋友经常哭的,这个是血气不足了。“合目欲眠”,心气虚的人很容易想睡觉的,是想通过睡觉休息来把血气、心气补回来。如果再严重的话,就会“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我之前讲过的,临床上有个癌症病人发阴人梦,刚开始的时候很怕,半夜大叫“有鬼”,这个和这里说的就类似了,也是心气、血气都虚的,这类人就比较容易出现精神上不安稳的情况。“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在张仲景这里,“癫”和“狂”是分开的,到了现在来说的确是这样的,癫症的病人都是阴不足、力偏大的那一类,如果有留意到平时的那些癫狂病人,大多是阴不足的那一类。“阳气衰者为狂”,这个就不太好理解了。
课间休息。
同学们可以到百家里面查一下,“阳气衰者为狂”到底是怎样理解。
【原文13】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原文13,这一条讲到的是“脾”,刚才说的是“心”,心脏和血气很有关系,前面讲到的“心伤”“心中寒”等情况,在治疗的时候,用药时要把心脏的问题和血气联系起来。张仲景在原文12中提到了心气和血气的关系。这一条中,脾,在我个人理解中,是作为人身体中的一个电池,是储血、藏血的作用,人在睡觉的时候,身体如果有多余的血液都会到脾脏里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远古时,在动物世界里,有老虎来了,人要逃跑,这就需要有血液迅速补充上来来保证跑步,如果没有脾的储蓄,只是人体内循环的血液的话,是没办法一下子提上来的,这就是脾的作用。很多时候,脾热和血热是往往拉在一起。临床中,鼻尖长了一个青春痘,这是脾热的问题,用凉血的方法,用凌霄花,喝两次后,青春痘就下去了,所以,脾和血是有很大关系的。“皮目膶膶”,这个眼皮跳,血如果偏热、阴不足的话,眼部都有容易有发热、短气的情况。(张仲景墓前也有凌霄树的。)
【原文14】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原文14,张仲景没有说“脾寒”的。如果脾脏死的话,血气方面也是出现很大问题了。释义说,“这是脏气已绝的表示,所以主死”。
【原文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原文15,脉涩是阴不足的情况。小便数,病人的津液就少了,大便就硬了,“大便则坚”,张仲景这里用的是麻子仁丸。我们看下组方: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这里用了两个润的药、一个滋阴的药。这里的症状说,涩、大便坚,病人的脏腑运作能力也不强了,所以用上了枳实,和肾气汤里面的道理差不多,大量的滋阴的药,用少量的附子、桂枝来带动那些滋阴的药,这里的枳实也是起到这个作用的,带动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的作用。厚朴是下气去湿的,针对气胀、大便坚的情况。张仲景用药用得很充分,我个人的话还想不到用枳实来带动,张仲景想到了,真的厉害,不愧是中医的一代宗师。
【原文16】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原文16,肾着,应该说有点类似现在肾炎、尿毒症的情况。现在的肾炎和尿毒症的情况比以前多了很多,我认为这个和医院里面过度挂水打消炎药有关系,现在小孩的大头疮都不见了,以前是有很多的,这些都是打消炎针打多了,这个也会出现腰中冷的情况。现在读书群和论坛里,很多年轻的母亲,那么辛苦还要学中医,就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孩子去医院吊针水,精神都下去了,做父母的都很心疼。肾病的问题,我觉得和现在的治疗方法很有关系。腹冷的、宫冷的、痛经的,再严重点会腰酸、腰冷的,都是有关系的,“腰中冷”是肾阳有问题了。张仲景说这个病是因为工作时汗出了也没有换衣服,湿气进入身体了。现在的话,应该是跟喝冷饮、冰啤酒有关系。张仲景用的是甘姜苓术汤,肾着病用的是脾胃药,没有温肾的药,用的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这四个药都是归脾胃的。有一个得肾炎的病人告诉我,去北京开的药方,用的就是桂枝附子,我分析了他的症状,我认为他是阴虚,建议他不要用,他没有听。后来他的感冒、腰痛没停过,因为他阴不足,人出了问题,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一个人的阴阳平衡很重要。辨证一定要分阴阳,张仲景这里也是一样,肾着病用脾胃药,脾胃上来了,该排的水气排出了,该循环的循环了。现在来说,肾脏病也是很麻烦的。人体里,心、胃、大肠、小肠都是只有一份,只有肾有两个,因为肾是很重要的,肾的功能是很强的,有做过研究,肾脏的功能如果只剩下百分之三十,人也是能健康生活的。但现在的人动不动就用泽泻、泻肾、打消炎针,把肾阳、肾气都打掉了。尿毒症怎么来的?有个同学说,自己的亲戚大量地吃减肥药,很多都是带有激素作用的,破坏了人的精气的。肾是很重要的,大家要爱惜、珍惜。
【原文17】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原文17,尿毒症到了后期的人,好比周恩来,也是肾病,皮肤上的黑斑点是很多的,这些都是尿毒症很典型的症状。有瘀点的人,血液、肾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
【原文18】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原文18,“三焦竭部”,竭就是津液少了的意思。噫,就是嗳气,很多人也是长期不好的,就是有气,有点像打嗝那种,这些都是中焦的消化能力不足,不能够消化才会有嗳气。我的临床中,有一个病人说吃完饭后感觉有气会反上来,就是像喝完汽水会打嗝出来的那种,如果平时有这样情况,是脾胃不好。张仲景说,如果是下焦方面就会出现遗尿的情况,“其气不和”,也不需要治疗,“久则愈”。下焦如果出现遗尿的情况,应该是和膀胱气化有关系的。在我的临床中,对尿失禁也觉得很难治、很头疼。病人说忍不住的,如果是女孩子就很尴尬了。后来我找到一个好方法,用的就是猪脬,就是猪膀胱(又称猪小肚),想不到病人就好了。中医上的“以脏补脏”,确实是很有效的。同学们有事没事吃点猪肚,我们这里说的,脾胃好了,血气脾胃,对生育有好处,也并不是说,吃了猪肚补子宫,这个是两回事。
【原文19】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原文19,张仲景说了,热在上焦的、咳嗽的是肺萎;热在中焦的,是阳明病。热在下焦者,就会尿血。尿血也是分两种情况的。肾炎的病人也是会尿血的,有些血虚地厉害、血气收不住的病人,也会尿血,这个需要分阴阳的,不是一看到尿血就是有热的。“淋秘不通”,是小便总是不顺畅的情况。“大肠有寒者,多鹜溏”,就是说,大肠有寒、中阳不足的,一天大便几次的,大便是稀溏的或者是前面硬后面溏的。“肠垢”是指大便粘稠,应该指的是大便后冲不掉的,这个用佩兰是很有效的。“小肠寒,下重便血”,下重指的是后中下坠的感觉,就是大便后重的那种。现在来说便血是大肠方面的问题。“有热者,必痔”,就是大肠热的,容易有痔疮。其实也不一定,我在临床中,看到太多的人有痔疮的。有一个女病人得外痔,很辛苦的,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嘴唇、舌头、牙龈是白白,脸也是白白的、丰润的。一般的人看了后会觉得,这个人是比较丰润的,但在中医上看,这个是血气严重不足,长痔疮的地方太寒了,血气循环很差。我个人认为,痔疮是血气流通不好的情况。同学们查一下,续断是调血脉的,是我们的前辈用来治痔疮的很有用的一个药,大家联系起来想一下就知道,痔疮跟血脉不通、血气不足是很大关系的,如果那些说有家传秘方,一下子能断根的,肯定是忽悠的,还是要喝喝苦药,把身体整体调理好了,痔疮的情况就能改善了。大家可以想想,小孩子都没有痔疮的,身体好的也没有。痔疮也分寒热的。要整体来辨证,有时候用单味药不见得有效,比如说续断是调血脉的,但病人血虚、血气不足,那怎么调也还是血气不足,所以想用续断来调血脉,就要要看看病人的脾胃好不好、吸收好不好,等脾胃好了,血气上来了,再加上续断来调血脉,这样比单一用一味药更全面更好。这样的手法,就是中医的“治病要治根”,做中医都是讲究整体辨证。单一地治疗,看似中医用的还是西医的标靶疗法。
【原文20】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
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原文20,我们以前的人就说是“生积”了。“疳积”就是小孩子生积了。张仲景这里说,这是脏腑方面的问题。其实这个积聚的这一类病,我刚才说是小孩子消化不良的那种“积”,但整个条文看下来,应该是类似于现在血稠的那一类病,血液一类的病,肿瘤等血液偏稠的那一类。这里的释义说,“多由血气痰湿引起的”。现在这么多癌症病人也是跟食物、油、空气、工厂污染等等有关系,还有现在的人的欲望、做事情的心态都比较浮,再加上饮食问题,就容易出现这个情况。有一个女性的癌症病人,得这个病之前,基本上天天去麦当劳的,都是煎炸、油腻性的食物,时间长了,脾胃、血气就容易出问题的。这些都应该是属于“积聚”,大病都不是一天两天的,都是生活中时间长了慢慢积聚起来的,刚出现的时候也不是大病,只是这里那里不舒服的。这个条文不好说,大家用理解来看,“脉来细而附骨者”,肿瘤病人刚来时都是脉很细、沉、弱的。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原文5】
水在脾,少气身重。
原文5,有水就肯定是脾阳不足了,病人的消化力、血气方面肯定阳气不够,就“身重”了。“脾主四肢”,如果是“水袋脾”的话,肯定是整个人的水气都重得比较厉害了,就出现“少气身重”。
【原文6】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原文6,打喷嚏就会触动肺、肝、中焦、上焦,“胁下支满”,动一下就痛一下。治疗的话,把肝阳方面提上去,要看是单纯肝阳不足,还是别的部位也不足,根据辨证来处理。
【原文7】
水在肾,心下悸。
原文7,如果肾阳不足,就等于是肾炎、尿毒症,那些人都是闷闷不乐的。这些病人的血液里面的尿毒、该排的东西,在血液里面都出不去,心脏方面容易出现心下悸的情况。这个是我的看法。这里的释义说,下焦有水饮,水气凌心的缘故,所以出现脐下跳动和心下悸。其实,肾有问题,肾阳不足,胃肠寒的,一般来说都是容易心悸的,因为血气不足。有同学说会不会比较武断,其实病人中下焦寒、宫寒的,都会出现嘴唇牙龈白的,血气不足的,这样是不是会出现心悸呢?
【原文8】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原文8,心下有留饮,就是心阳不足,心和背的位置靠得很近,所以背也会寒。背冷的用黄芪、附子都能解决的,这些偏温阳的药,使心气上来了,背寒就改善了。
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细读金匮要略(十)(12.16)
昨天晚上讲到了八十一页,讲到了原文八。
【原文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原文9,这里张仲景说的是留饮的、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比较反过来更厉害的,条文“一作”说法不同,一个是咳嗽就会停止的,有些说法说咳嗽就会厉害的,但是我们从症状上来理解,留饮、胁下痛引起缺盆,缺盆是指的一个穴位,就是说连缺盆穴位都痛起来的,而咳嗽反过来不痛的可能可能性不大,这里“一作转甚”,我的看法应该是咳嗽更厉害了,因为留饮在肝胆的位置,所以胁下痛、咳嗽就会更痛的。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原文10,脉沉者为什么有留饮?脉沉的是虚的脉,这个脉有留饮的肯定是阳虚的脉,所以他这里说了,“阳虚短气咳”,之前将《伤寒论》时讲过,阳虚的会渴,阴虚火亢的也会口渴。这里说“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就是说关节各方面都痛,阳虚、脉沉、有水气重了,所以说“胸中有留饮”,就是说胸部中间、中阳都不足的的表现。有些同学昨天晚上就问了, 为什么有原文而没有方? 昨天我都说过的,张仲景这样其实跟我在这里讲课一样,有时候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授人以鱼”,不是给一条鱼,老师应该是指引一个方向,给一个提示,让同学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到底这个病人的体质、病情是怎么样的。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胸中有留饮”,可能有新的同学会说了“有留饮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张仲景说了这个人短气渴的,如果前面有看书就会知道,气不足、口渴应该是中阳不足了,中阳不足后运作力就差了、水气就会重了,就等于说阴虚就会火亢,但是阳虚水就会重了,反过来阴就会多了,就会“四肢历节”、有留饮了,所以张仲景这样说,同学们应该理解吧。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下面讲原文11,“膈”应该指的是中焦, “膈上病”在这里的解释:指上焦的病患而言,在本节就是指肺。既然有不同看法,我们再看下面的症状,同学们就会理解到底指的是肺还是上焦。“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就是说发作起来有寒有热的,背痛腰痛得很厉害,连眼水都出了。“其人振振身膶剧的,必有伏饮”,伏饮在这里也有解释:伏饮是发作性的痰饮病。“饮”,相信在座的同学听到这里都会理解了,一个人在怎么情况才会出现痰饮、水饮、悬饮等?这里指的是伏饮。饮在阳不足的体质的病人才会出现饮,好像火亢,阴虚的人才会产生火亢的情况,基本上阴虚才会火亢,阳虚的病人才会出现有饮的情况。我们看条文里有背痛、腰痛、目泣自出、痰、满、吐,有痰是在肺脏,满的就是肺、中上焦的位置,喘的也是肺、中上焦的位置,渴的一般也是肺多,吐是胃,所以,“膈上病”应该是指中焦、胃的位置跟肺上一点的地方,这里的解释是指肺,应该是单一了一点,可能没有看到吐,吐一般是胃的症状。痰、满、喘咳、吐,应该是包括胃的,所以这是中上焦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说这个人是有痛的,腰痛发作起来,就是阳虚的问题,昨天晚上讲到的心痛、心病的也会心痛彻背,跟这里背痛、膈上病位置有点相同。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下面讲这里原文12,这里张仲景也是没有说症状,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事情,辩证的时候要分病在哪个位置、哪个个部位,等于我之前讲课讲过的,一个病人渴、咳嗽,就要问问他,咳嗽、痰是在哪个地方、是哪个地方不舒服,或者是听一听咳嗽的声音是从肺里面咳出来的还是从咽喉咳出来的,是浅的咳嗽还是深的咳嗽,作为一个医生,辩证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这个病是在哪个地方,根据那个地方的特点来相对的用药,等于我说的部位用药,道理也是一样的,张仲景这里没有方,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症状用什么药,但是告诉我们,有这个症状代表的是伏饮,伏饮里面有多少饮,多少津液多少水,多出来的阴多了多少阳少了多少,不好说,但是,起码阴阳两边分的话,起码这个病人是膈上、中上焦阳不足的,如果是中下焦阳不足的话,那就是少阴病了。下面原文12,“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就是说必然会产生喘气、胸满感觉,因为饮水多。“夫病人”,这一章节的应该都是阳虚的病人,阳虚的病人饮水多了,他没有足够阳气把水气排出来,就容易发生喘、满,这个是必然的。“凡食少饮”,吃的少、饮水多的,“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就是说心阳不足厉害的病人,他的水才会多,这样的人才会出现心悸的情况,就是心担心发生问题、心慌,有的时候,我们做医生的要问病人,你的心悸不悸。以前,我问病人有没有心慌,他说没有的,问他有没有心悸的情况,有些病人就不了解这个名字,他不知道心不舒服的样子就是心悸,要反过来问他心慌不慌。这个也是代表心气不足,要调理一下。如果的轻微就会短气,不会出现心慌、心悸的情况但是会短气,这里说,“脉双弦者寒也”,就是把脉的时候,张仲景都告诉我们了,脉弦的是寒的、偏寒的、虚寒的那一类,这个应该说不一定绝对,但是值得参考,有的同学说这个“弦“的是什么感觉,这是一个脉的感觉,还是要靠同学们在临床当中,既然有这个提示,就好好的感受一下,脉象弦的应该指的是左右两边把脉,这里没有提“关脉”提的只是脉。下面,“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的,脉偏弦的是寒,阳不足的就会寒。有些人在论坛上把“阴阳”吵了几千年,张仲景这里都说了,脉象弦的是寒,脉偏弦的饮,如果抠字眼的话就比较麻烦了,要理解来看,阳不足的才会产生饮的症状,阳不足是属于寒的那一类了。有些归类张仲景也是用上了这种方法,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归类。这里说“皆大下后善虚”,前面的“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这些情况都是怎样造成的呢?很多因素、很多情况之下很多时候都是用了下法,就是泻肚子的方法,大下之后病人就会虚了、阳虚,阳虚就会造成有寒的、饮的情况,同学们要注意、了解。张仲景在前面也讲的很多、提了很多次的,大下之后、大发汗之后、大吐之后都是很容易造成别的病出来的症状出来的。早上有同学问,这段时间他的小孩子这时间眼睛总是眨呀眨的,其实这是小孩子风热病之后、感冒之后的阴少了,受伤了,要补一补了。作为一个医者,一定在临床当中要留意病人阴阳状况的改变,偏饮多了还是偏阴虚了,偏寒了还是偏热了,偏虚还是偏实了,都一定要留意的,从舌头、嘴唇、牙龈、把脉、气色等“望闻问切”的各个方法,都能判断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的、偏寒的还是偏热的体质,都能够辨别的。这里张仲景说了到底是什么情况引起的,都告诉你们了,这个是辩证因果的问题。
【原文13】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原文13,这个指明了是肺饮,等于我说了,饮是阳不足的一类体质,这个肺饮就是肺阳不足,肺阳不足只是一个喘而气的一个表现,因为喘和短气一般都是肺的症状的。“不弦”,为什么不弦呢?前面那里说“脉象弦的寒也”,是大下之后的虚寒,是偏于中下焦的部位,这里的“肺饮”只是肺上部的饮,病人中焦、下焦还没有出现“饮”的症状,这里表现的病的症状只是苦喘、短气的情况,这里张仲景说的很直白了。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原文14,为什么支饮喘而不能卧呢?应该前面都说过的,这里没有指“支饮”是在哪个位置,但是“喘”的话,应该是跟肺部有关系,“不能卧”应该跟刚才所说的“胁痛”那一类的,就是上焦的、肺、肝胆部、整个上焦的饮很厉害的,所以这里的“支饮”应该是上焦、中上焦的阳不足,不仅是肺了,是连肺的上焦,比刚才的“肺饮”范围更大。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文15,张仲景这里的痰饮不一定指的是吐出来的那种痰,看不见的痰饮,我的看法应该是指的血虚的那种情况,有点类似刚才的“历节”的风湿、风痰的一类,两千年前的中医语言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混乱的。“痰饮”,“饮”是阳虚的一种症,“痰”是比较黏、比较深部的情况,应该指的是血稠的一类情况,张仲景这里说“用温药”,但是我说的血稠,可能我也说的不对,但是“痰饮”的话,起码是整个人的湿气比较重了、阳不足了,所以“用温药和之”。这个也是告诉我们,辩证的时候要辨阴阳了,病人的身体阳虚的还是阴虚的都不了解,用药是用温药还是用寒药就更加没办法选择了。“病痰饮”的是什么意思,这里没有过多的解释。下面的释义说,痰饮的形成,主要由于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饮。这样都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学院里的教授们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这个痰饮指的是什么,但是我的看法指的是整个人差不多比较全身性的,是比较里面的情况。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原文16,“心下”,在于我们中医的古代,“心下”指的应该就是胃脘的位置了,如果说指的胃脘的话,这里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用的是“苓桂术甘汤主之”。我们看下组方,用的是茯苓、白术、甘草,这三个药都是健脾利湿,加上桂枝来推动血气的作用,所以这个药针对的是中焦、心下的、中阳的方面的药。“胸胁支满”、“目眩”,按道理来说,都是肝胆的位置,听了那么多天的《伤寒论》和《金匮》的课,同学们应该知道,一讲到胸胁都是跟肝胆有关系的。目眩,目是肝的开窍,更加明白地指明这是肝胆的问题了,但张仲景用药为什么没有针对肝胆的药呢?同学们可以自己考虑一下。有的同学说,这个心下指的就是心脏的那里,那就当做是“心脏”来理解也行,“心下有痰饮”,心和肝胆是比较靠近的,“心下”部位阳不足,确实肝和胆的部位也会出现支满、目眩,这样也说的通,但用药方面只有桂枝有一点通心阳的作用、对心有作用,对阳虚应该也有一点作用,但其余三个药针对的都是脾胃,都是针对胃脘、腹部中焦方面的药,是针对胃脘消化系统的药,所以这里不是太配得上,我的个人看法,同学们可能理解得更好,也欢迎同学别的思想理解更好。
【原文17】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原文17,“短气”应该是肺阳有点不足,张仲景说“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张仲景这里用了两个方。上一条用到的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甘草、桂枝,也是针对的胃,心也有针对一点点。肾气丸,里面有好像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等,主要用的是桂枝、附子,少少的桂枝、附子来带动的,同学们也要留意,这里用的是肾气丸,不是八味汤,八味汤的力度是更大的,这个也是用少少的阳气的药带动病人阳气的运转,有微饮的情况、有少少短气的情况,阳气上来了就会改变这个局面了,这个也是很典型的中医的“寒病热治,热病寒调”,就是都是这样做法的。有时候特殊情况才会用上“甘温除大热”,所以辩证一定要清楚,不清楚的话,道理说的一套套,还是不理想的。今天有个同学提到《内经》,我就说笑了一笑,其实内经不好讲,同学们用作学习来说是不好讲的,但是如果徐文兵、倪海厦、张悟本从宣传营销的角度来讲,《内经》是很好讲的,同学们读过《内经》的回想一下,《内经》的条文都是理论性的条文,都是道理,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说得通的,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来说,肯定都是没错的。民间中医网的三七生,查一下以前三七生的帖子,他开口闭口引用的都是《内经》《难经》的语言的,都是文绉绉的,那些都是理论上的。现在的张悟本、倪海厦、徐文兵那么喜欢讲《内经》,同学们想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其实在临床上有用的东西是不能学到很多的,反过来,只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在听到时候是很开心的,但听到有用的东西是很难的。今天有同学发了张悟本的讲课,我听了一下,怪不得张悟本当时那么火热了,因为他引用的都是《内经》、《难经》的语言,都是引经据典的东西,肯定不会错的。有政治头脑的同学就知道了,一代领导人故了,就把他的言论上升为国策定下来,这就是说定下里的条条框框是没错的。
【原文1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原文18,“欲自利”,就是有点想泻肚子那一种。脉伏,好像在《伤寒论》里面没有这个词,虽然我们没有听过,但是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应该是阳不足的一种脉,所以阳不足了,如果中阳不足就容易泻肚子了,“欲自利”,利反过来快的。虽然泻肚子有中阳不足的情况,“心下续坚满”,这个是“留饮欲去”的缘故,就是说阳不足不能把多余的津液排出来,所以张仲景用的“甘遂半夏汤主之”。这个脉伏的应该说是阳虚的比较厉害的,因为甘遂的是猛药,一般来说都不敢用,半夏是健胃去湿的,这两个药是祛湿利水的,张仲景也担心甘遂的祛湿力度过猛了,所以这里也用上了芍药、甘草来预防一下、润一下,不要泄得太厉害了。同学们在临床上要用到甘遂这个药的话,一定要辩证清楚一点的,不要把病人都泻趴下了。这里症状的话,用上甘遂,等于说是有腹水的那一类病人,那一类的病人都是上腹腹胀,那样的人时间久了,整个人都阳虚了,腹部胀而四肢瘦的,把他泻一泻、通一通就舒服一些,但是如果不能够把那个人调回来的话,他就一步一步地走向黄泉之路了。
【原文19】
脉浮而细滑,伤饮。
下面讲原文19,“脉浮比较细而滑”的,张仲景说这个也是伤饮,就是说也是饮病的一类,现在同学们就理解了,这个也是阳不足的一种表现。“脉浮”,在太阳病那里就是表阳虚,就是说也是阳不足的一个情况,是表证的一个脉。这里“细”,跳开“浮”,“脉细而滑”的肯定是虚,是病人里面虚的表现,我前面说过很多次了,脉沉、脉沉细、脉沉缓、脉沉迟、脉浮,这一类脉都是偏虚的一类脉。有些时候,如果同学们临床多了,望诊的时候大概都知道病人的脉是哪一类的脉的,一般阴不足的脉很多都是偏强、偏数的,虽然是紧但多是偏快一点的、偏有力一点点的,如果脉偏沉的、脉细缓的,那一类的都是偏阳虚的多。把脉的临床经验和平常临床的中望诊方面,只要你们在临床当中不断地归纳、不断综合分析,时间久了,同学们也能够做到张仲景一样的能力,张仲景还是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我们现在“望闻问切”的辩证手法,都是比较系统、比较全面了,同学们温故而知新,也要看新的,也要寻求根源,知道在哪里发展过来的,这样来学习是比较容易学习的,我们的读书计划要从中医基础开始、要从各家学说开始、要从现在白话文开始。我选择了《金匮简明释义》《伤寒简明释义》,就是我喜欢这里有释义、有解释,能够帮助同学们和我,刚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先粗粗地了解一下两千年前的大概的意思,同学们在临床当中、在治病过程之中,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了综合的理解了,再看原版本,看没有释义的纯古文的版本的时候,就会看得很明白、很清楚,因为已经有了前面释义的理解,有了临床经验的理解,书本和临床的经验一结合再看原文,就会知道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早就说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那一次对着病人的时候没有做到这一点呢?这样的话,你的医术、你的水平就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因为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记忆法是比较容易的,好像我们小时候背课,背了一次又一次,背多几次、读多几次了才能背出来的,可能有些同学说,读一次就能背出来的,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
【原文20】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下面讲原文20,张仲景这里用把脉来来判断饮的情况。这里为什么说“冬夏难治”,同学们想想,一个冬天一个夏天,冬天的时候,如果中阳不足的马上都手冷脚冷了,很辛苦的,夏天的时候,气虚的人就很容易动不动出大汗,出得很厉害,人也比较容易累,所以,“夏天补气补阳”,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有寒饮,“饮”本身是阳不足的病,“寒饮”就更加厉害了。“脉弦数”的,前面都说过了“脉弦”属寒,这里“数”是偏快的,这个是属阳气有点不足的,心气也好阳气也好。有些年轻的病人,我一把他的脉,再看他的气色,就有心气不足的判断,因为我把脉的时候。看到他的脉“数”了,再看他的气色、他的人,就知道他有心气不足的情况。心气不足也可以说阳气不足了,也可以单纯一点说,阳有点不足了。张仲景这里说有“寒饮”,寒饮那么厉害,在冬夏的季节出现这样的病,真的确实难治。我以前说过的,冬天试一下凉的药,夏天试一下热的药,就更容易知道了。今天有同学说,他朋友说不舒服,他就说让他吃绿豆,他的朋友就上吐下泄的,我感觉这个同学也太过残忍了,证也不辨、基础也不够,就找朋友来当白老鼠,这样同学的可不好。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吃绿豆上吐下泻呢?不是绿豆不好了、有问题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为什么她老公喝了没事而她有事?她老公是中阳足够,她喝了后上吐下泻肯定是中阳不足,中阳不足在这样的冷天喝再加上绿豆是凉的、是清热解毒的一个药,本来中阳不足加上凉的绿豆,肯定是吐、泄得趴下都说不定了。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辩证的时候把体质的阴阳分就好了,没有分才造成这个后果,如果有分就不会造成这个后果。前几天有个病人来找我,她很开心地告诉我,说她前两天喝了两大碗绿豆,人没事还很舒服。我心里说“好”,也没出声,但是过了两天,她告诉我,她的月经想来却来不了,都是一点一点的,她说上一个月不是这样的。其实从阴阳的角度是很简单的,月经该来却不来,我的处理手法很简单,叫她回去买十来二十克的、二三十克的黄芪泡水喝,马上就来了,还会来的很多的,因为她气不足、阳气不足。她前两天喝绿豆汤喝喝太开心了,阳气少了、气少了,所以这次的月经就来不起了,所以作为一个医者,病人说月经来不了,有个同学说用红糖,也行。用黄芪,也行。红糖加黄芪,更加行。加个附子也好,只要是偏阳的,对月经该来不来的都有作用的,这个是阴阳问题。一个人一定要辩阴阳,不要听我说加起来,要看病人的体质,如果阳虚的情况只是一点点,放一百多克的附子下去,我可是不负责的,我虽然说阳不足,但是放的多了是你的问题,你没有辩好证可不管我的事,辩证辩证,一定要分好了。中医上来说,如果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方面,看的多了、有归类了,有归类了会容易知道了,病人告诉说,月经收不住、拖拖拉拉的,这有两个原因,一般很大部分来说,都是虚的一个表现,有热的厉害、肺阴方面不足的也有,但是大部分是偏虚的,我在临床当中是很简单的,月经提早的是实证,月经过长的是虚证,病人是虚的体质或者是实的体质,用药的时候也要分清楚。有同学要我举例子来搞清楚,其实要搞清楚是同学们,在辩证的时候,要从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方面下下工夫,花那么十天八天看看书,把这一类的书找出来看一下,只要用十天八天,心中就有底了,要我举例子说附子黄芪说红糖也好,说不尽道不明的,要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有的同学说附子是人工种植的,力度很差,是不是要用大量一点,那要看临床辩证来用。有同学说附子是千年附子、是野生的,就要小心了,不要用得太多了,所以这个要灵活。为什么张仲景有些条例、有些原文里面没有症状或是只是大概说一下,他用的是启示,是一个启发,希望启发我们后学者,从他举的例子、从他这样说的角度去分辨。有一次有一个病人感冒发热了,他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就问了用过什么药、用过几次,他说第一次用的葱白淡豆豉汤,出了一点点汗感觉好了一点点,第二次他用的是麻黄汤,出汗更多了但是发热更厉害。阳不足的体质经过葱白、麻黄的阳的药补阳发汗,如果这个感冒是风寒感冒的话,就算是不好也会有点效果的,发热的肯定也不会更厉害或者是会好一点,但是他不好还更厉害了,我就反方向来想,他用阳的药不行,我就用阴的药,我用葛根之类滋阴性的治风热感冒,用了半幅药就好了,不是我怎么样,只不过我用了一个反方向来想东西,所以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金匮》也好、我举的例子也好、我说的话也好,同学们不要当得那么真,圣人也有错的时候,何况是我,肯定错的地方更多了,所以我讲得对的,同学们就有收益,不对的,同学们就当作坏的例子,有个反思考,这样的话同学们能学到更多东西。
【原文21】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原文21,“脉沉”,我都说过了,这是病人身体虚的一种。“弦”,前面说了,弦是寒的哪一类,可以这个人是虚寒的一类体质。虚寒的那一类体质出现悬饮、内痛是肯定正常的,连“心下饮”的情况都会痛到背后、里面去,这个“脉沉而弦”的虚寒体质不悬饮内痛才怪。这样的话同学应该比较好理解了。
【原文22】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下面原文22,“悬饮”很厉害了,十枣汤是很猛的一个药方,我也不敢用。有一次,一个腹水的病人,我曾经考虑过用的,但最终用过不了自己的关,还是不敢用,最后还是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去医院抽腹水加上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后来他对中药没信心,他问我能不能够保证治好,我马上说,你看哪个地方好的就快点去的。为什么呢?现在医院里动不动就要签字,要病人自己保证自己,哪个做医生的能担保你什么的事情的,没人担保这个事情的。这个腹水要中西医的手法来做,不是西方的手法还是中的,因为医院抽腹水时所针对的位置、抽的手法、还有针口消炎的作用,预防变更的方法比中医的泻法,我觉得,对病人来说更好,没有那么受伤得更厉害。如果用中药的话,用中药甘遂、芫花、大戟,同学们不知道这几个药的话可以查一下药典,这三个药可以说是猛药中的猛药,猛得不得了,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特别是我们民间中医,这样太偏、太猛的还是不用的为妙。时代在发展,临床上有用的那些药怎么用的、药性怎么样的,同学们一定要分清楚。昨天晚上有个同学说,用鸡蛋包那个巴豆来试一下,大有献身主义,我觉得这样真的不好。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医生都没有个好的身体,病人会相信你吗?就是没有好的身体、好的精神,其实反过来也是对病人不太负责的。有同学说,现在附子早就不如前了,这个关系不大,临床当中、讲课当中,我也讲过几次了,作为一个医生,应该试一下药,大概知道这个药的作用、病人吃了这个药会有什么感觉反应、喝了几天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作为医生应该有着个担当,知道他用了你的药该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前几天在网上订了一个药,叫酸藤果,我以前用的酸藤果是带酸味的,用了之后是带开胃作用的一个药,但是这次寄过来的药打成粉之后,自己稍稍试了一下,呛喉的、舌头有点麻的,才喝了那么一点的,这是对方寄错了。我当时估计有可能是鸦胆子,鸦胆子是很毒的一个药,但是后来觉得也不是,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药。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对那些药性不了解,书上说这样好就这样用,好像刚才的同学说绿豆好就喝,泻得都趴下去了,还认为不是绿豆的错,是病人身体的错。不能够这样的,一定要尽可能的了解,病人的体质也好、药性也好,做到自己心中有把握,就算救不了人也不要害人、杀人,所以我经常说,这样的医生如果不试药、对药不了解,就是一个杀人不用刀的医生,我真的很讨厌,真的很气愤这一类的医生,既然不用心去做这个救人治病的事情,你为什么做这个医生?你可以做生意、做别的行业,去挣钱不一定要做医生的,虽然医生也要开饭、也要收钱,但是起码要有个底线,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你应该知道寄出去的药,病人喝了之后该有什么情况、该有什么反应,就算判断错误后他喝了你的药,也要做到没害的、没副作用的才行。之前有同学说了,我开的葛根有一百克,他说,怎么这么多。肯定了,葛根是淀粉质的一个药,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都是淀粉,就跟吃饭的道理差不多。所以,用药先不要想到好的,而是先想想这个药有什么坏的地方,好像你认识一个女朋友或是认识一个朋友,不要光想这个朋友是多么好,要先想一下这个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对自己怎么样,要先看到这个情况才好的。
课间休息。
 
【原文2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下面讲原文23,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方,但是这里的“病溢饮”的,应该说指的是肌表阳不足的问题,所以这里用上的是“当发其汗”,这样讲相信很多同学很容易理解。我们看看张仲景为什么用的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小青龙汤也是麻黄,但是有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桂枝、细辛、半夏。本来大青龙汤里有石膏,小青龙汤里面没有,但是张仲景针对这里的问题却用上了这两个方,我就不太明白了,是不是后人在编辑的时候编进去的或者原文就是这样的,我相信是后人把这两个方加进去的可能多。“溢饮病,当发其汗”,如果用大青龙汤的话,石膏是对病人的肌热、胃热,是有解热的作用的,如果要“发其汗”的话,石膏可不太理想的。有些同学说麻黄也可以发汗的,其实麻黄的发汗力度不是很强的,要用桂枝或别的药带起来,发汗的力度才会大的,一般来说只是麻黄的话,量要用大一点,发汗的力度才会明显的。所以这里的话,可以说小青龙汤可能会更符合一点,其实,方的对错,对于我们现在的后学同学来说不重要,我觉得同学们还是要辩证用药,如果觉得这个病人胃、表方面都有热的,去发汗或者去通他的肺的话,就用大青龙汤,如果说这个病人确实是溢饮,确实表、里都是寒的、阳不足的、饮证的,小青龙汤比较吻合。这个不重要,同学们一定要辩证来用。
【原文24】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24,张仲景说“膈间支饮”,前面是“膈上病”,这里的“膈间”应该只是中焦了。他说,“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的,这个病已经得了几十天了,别的医生用了吐的方法、下的方法都不好,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了“木防己汤主之”。“膈间支饮”、“喘满”,这个都是偏中上焦的,“心下痞坚”是中下焦的,所以“膈间”指的是中焦、中焦上下两边的都有一点症状。“脉沉”是里虚的一个情况,“紧”是阴不足一类的情况,这里用的是木防己汤。木防己,我知道有发汗作用,我印象当中好像木防己有发汗作用,但是这里用上石膏,要留意张仲景为什么在这里用上石膏。“脉沉紧”,紧是里面阴不足,病人里面是有热的,虽然是有“支饮”,就是上下有点不舒服,重点还是里面有热的情况。这里说,石膏十二枚,鸡蛋大十二枚,这个石膏如果鸡蛋那么大十二枚的话,是很厉害了,那就不是石膏汤了,是石膏饭了,量很大很大,就算煮取两升、分温再服,分三次的话也是四枚鸡蛋那么大的石膏,也是偏大的。这里的木防己是发汗,用上石膏、桂枝、人参,桂枝在这里是配合防己祛湿发汗的作用,用上人参也预防石膏的重镇、凉,还有发汗过程中病人的气是会受伤的,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上了人参,四两也不少。前面都听课多天的同学就知道了,发汗多的就会伤阴伤气,需要补阴补气,一定要注意。这里,医生用了吐、下之不愈,吐了、下了后病人的气、阴都受伤了,但是肌表的支饮还是去不了的,所以用上木防己。木防己对肌表的湿是很有力的,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试一下,确实是能够发汗的,但是如果是表虚一点的、表阴多一点的才好用,如果不是的话,如果本来肌表阴不足的话,再用木防己加上桂枝的话,一发汗,人就会抽筋的、会绷得很紧的,容易眼皮跳那一类的情况,一定要留意。下面张仲景说,“虚者即愈”,为什么就好呢?我刚才说了,这里有人参桂枝,虽然有石膏,但是木防己一发汗,支饮的情况就马上转过来了,就会平衡过来了,阴阳平衡的道理,但是如果是实证,里面的热或者是病人比较厉害的偏实证的病,因为“偏支饮”是表面的支饮,里面是偏实的,这样的话,张仲景说,“三日复发”,“复与不愈”的就要加大量,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这里的石膏是对着胃里面的热,重用这个石膏的,如果这样用石膏都不好的话,就要用茯苓芒硝,芒硝也是对着胃肠的,芒硝这个药也能提高胃肠的蠕动力的,有排水、利湿作用的,再加上茯苓,力度更大了,就是胃肠的湿比较重了,所以张仲景加重了茯苓、芒硝不用石膏了。有些同学说,基础打得不够,听课也听得迷迷糊糊的。好像我我讲得那么多、那么快,如果同学们把我讲过的、提过的药都查一下,自己对比一下,马上也知道了张仲景的意思、是怎么样用的,如果同学们在《方剂学》里都有听过、看过的话, 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对药的应用。
【原文25】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原文25,“冒眩”,这里有解释:眩指的是目花,冒是头晕。中阳不足的病人的头部会有冒眩的、眩晕的情况出现。这里“心下有支饮”,“心下”就是说胃脘附近。我之前讲课说到一个药,半夏,这个药是健脾祛湿的、去胃湿的。胃湿重了,有想呕吐的情况,用半夏可以的。查药也看到了,半夏可以去眩晕,眩晕指的是头部眩晕的。这里的“心下有支饮”“冒眩”,就和半夏的药理有点类似了,就是胃脘、心下的支饮,就是说有水气重了就容易出现冒眩的情况,所以以后在临床中,有病人说头晕晕的、蒙蒙的,就可以想到是他胃下、个中阳方面有问题了,眩冒、头部不舒服的情况应该和病人的中阳有关系。我们看看张仲景用的什么方什么药,他用的是“泽泻汤主之”,就是泽泻和白术两个药。白术针对是胃肠,中医上说的健脾祛湿。泽泻是用药针对的是膀胱、小肠、肾的方面,是泄肾的一个药,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在这里用的是泽泻汤,也是健脾祛湿、清火祛湿的作用,泽泻也有清热的作用。中医以前有个治法,“上病下治”,这个方也是一样了,就是头部不舒服了,用治下焦的药来治这个病。虽然说不一定很吻合,但是那个方理是对的,至于用药对不对,同学们在自己的临床当中自己去用一下或者自己有机会去尝试一下,容易清楚到底这个药的有效性到底是多少,这样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东西了。
【原文26】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26,为什么到了这里张仲景都有开方出来,前面的没有?读到这里,心里比较清楚的同学就会知道了,前面张仲景是为了提高我们辩证的能力,没有过多地说用的是什么药,后面才跟我们慢慢说用方的事情。这里,厚朴大黄汤里有厚朴、大黄、枳实,枳实是一个帮助中阳运转的药,大黄是一个清血热、通下的药,厚朴是降气的药,对气胀方面有作用。同学们有留意的话就知道了,在张仲景里面,有“满”字的,胀满也好、什么满也好,很多时候都看到厚朴在后面跟着。这三个药对病人的体质、症状都有针对性的,这这里的“支饮胸满”指的有点类似肌表方面的湿重了,但是中阳还是有点偏热、偏实的一类,所以用上了厚朴、大黄、枳实来开导他,把中阳、中焦消化系统、里面运转起来,病人的支饮情况就会改变了。一定要看清楚,我都说过了,偏的厉害的药都要注意,这里的三个药都是比较偏的,枳实用多了伤气,大黄用多了伤气、伤阳,厚朴用多了伤阴的,虽然是下气,但用多了就会伤阴,厚朴是下气祛湿的药,祛湿也是它的一个长处。
【原文27】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下面原文27,这个“支饮”,如果同学们抠字眼的话就麻烦了,前面也是“支饮胸满”,有的同学说“是不是支饮指的是肺部”,张仲景这里也没有说一定是肺部的,因为如果前面“支饮胸满”是指肺部的话,他用的药是没有归肺部的,厚朴是下气和归胃的多一点,大黄也是归血气方面的,枳实是归肠胃的,三个药都没有归肺经的,只有厚朴勉勉强强才搭一点点边。这里就不同了,葶苈子的药性就是泄肺的,这个药我也试过,去肺湿的能力很重的,喝多几天后,肺部、胸部就会感觉口燥咽干,津液不足的口干情况很明显的。这里用上了大枣,因为葶苈子祛湿的力度很大的,同学们可以试一下,一喝的话,小便就哗啦啦的,但是湿去多了,胃就容易有问题的,张仲景在这里用大枣十二枚来护一下胃,有这样的一个作用,所以同学们要注意临床中的用药,对药的药性要熟悉。
【原文28】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下面原文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就是说病人呕吐了,呕吐了之后阴少了,所以会有口渴的情况,这个口渴是正常的,是想好了。前面我都说过了的,一个人会产生呕吐的反应,是因为胃里面湿多了、偏湿重了,就会产生呕的条件反射,好比吃了有毒的、不好的东西,胃也会产生自然的条件反射,也会产生吐的情况的,同学们也知道,在饭店吃错了东西,饭菜搞得不好,病人都吐得稀里哗啦的,这是条件放射,把面该排的湿都去了,张仲景说这个是病人身体里面、胃里面想好的一个反应。如果说反过来不口渴的,证明里面的湿还在、还重,所以张仲景说这个是”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的是“小半夏汤主之”。前面我都说了,半夏就是针对胃湿的,这里的解释也说了,呕家就是是不是经常想呕的,呕一点点的。其实胃湿的那个“呕”,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些老人家在早上刷牙时,有想呕也呕不出的声音,这些都是人的胃湿了,虽然是胃湿,但是很难呕出来的,等于我说的,吃饭之后想呕的情况也是胃湿的一个情况,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不会呕出来的,因为食物没问题,是你本身胃湿重了、胃阳不足。张仲景用的是半夏、生姜,同学们就知道,半夏和生姜是归胃的,很明显很简单,我们的临床中也很好用,所以如果同学们家里有老人家,早上刷牙的时候、吃完饭,有呕的情况,平时也不愿意喝水的情况,也容易眩晕的,这个都是胃湿的表现,是中阳有点不足,就要调理调理了。
【原文29】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下面讲原文29,己椒苈黄丸,从名字我们就知道有些什么药了,一个防己,一个椒目,应该是昨天提到的蜀椒的一类了,还有葶苈、大黄。这里三个药针对是几个部位,葶苈子是肺湿,椒目是胃阳方面不足的情况,防己是对肌表的湿重,用了大黄的去里湿的作用的,其实大黄这个药是偏寒的,去不了里湿的,这个是现在的理解,当时张仲景能够用大黄来配这几个药,肯定有他相配的症状和目的,这样同学们应该理解。可能有些新的同学也不理解了,“口舌干燥”的是为什么肠间有水气,我前面讲课讲过的,下焦里面阳虚的或者病人里面阴虚的,也会产生渴的情况,这个是很明白的事情,听课听了多天的同学就知道了。
【原文30】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30,“眩悸”、“膈间有水”,这个都是半夏的情况,“心下痞”是中阳不足、里面有湿的的情况,“卒呕吐”突然之间呕吐的,病人里面的湿也是过重了,所以这个不是单一的小半夏汤了,还加上了茯苓,增强了祛湿的力度。同学们看到张仲景的症状,就感觉整个病人都站在你面前了,这个病人比前面病人胃湿的情况更重了。
【原文31】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原文31,有些同学就奇怪了,瘦人不是阴虚吗?这个就等于我说的大概、大部分,看人分阴阳,大部分瘦的是偏阴虚的,胖的大部分是偏阳虚的,这个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大概,所以张仲景说了“假令”,就是假如、举个例子,瘦人有这个症状也是里面有寒有饮的一个情况。“脐下悸”,“脐下”是指肚脐下面、膀胱位置、小腹,“吐涎沫而癫眩”,涎沫不是说呕吐,是吐涎沫,头有点眩的,刚才说过了,头部有眩晕的都是中下焦阳不足的一个表现,所以这里也是告诉我们另一个例子,脐下浮、有癫眩,这个也是“水证”,用的是五苓散。五苓散用的是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其实五苓散这个方,用上的是桂枝来带的,桂枝用的是二分,猪苓、茯苓、白术,猪苓是归膀胱经的,茯苓是归中下焦的一个药的,健脾祛湿的,泽泻这个药,我前面都说过的,在我的临床当中,这些是偏泻肾的、偏下焦的,所以张仲景用在也是这样用,用桂枝带动这几个药,就加大了祛湿的力度,能够达到这个作用。但在临床当中要留意。如果病人本身已经是痩的,祛湿就要见好就收了。这里还有个附方,治心胸有停痰宿水的。病人自己吐出水之后,心胸间虚的、气满不能够吃的,可以消痰气,就能吃了,这个可以说是中气虚的一类。我们看看用药: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人参、枳实是运作中阳、补中气,茯苓、白术、橘皮是健脾祛湿,加上生姜的健胃,很明显是对着中焦、中阳的方药。说道这里,有些同学中阳消化力度不好的,如果上焦眼睛不红、上焦没火的,手脚冷的上焦没有火的可以用这个方,不一定用四逆散。四逆散里有枳实、柴胡、白芍、甘草,枳实和甘草是归中,柴胡是归肝胆方面的,对于上焦有热下焦寒的,四逆散是有用的药。如果说上焦也没热,只是中下焦偏阳气不足的、消化力不足的,用这个方也挺好。所以,辨证用药一定要辩证。有同学问,气满怎么不能吃呢?我前面讲课说过的,发脾气的是不是感觉有气在中间顶着,就吃不下饭,这里中焦气满气虚,这里用上的是橘皮,就等现在青皮或陈皮,那一类都是顺气、调气的药。
【原文32】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下面原文32,“咳家其脉弦”,咳为寒,肯定是寒咳。“为有水”,寒是阳不足的表现,“为有水”也是正常,但是这里用上十枣汤,那就不是一般的寒热问题了,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张仲景这里这么用,留意一个字,“咳”本来是偏寒、偏阳虚的,但这里是“咳家”,就是说咳的病人咳的时间很长了,这个寒已经很长了,病人里面的寒、阳虚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为有水”,不是“饮”了,而是“水”了,严重来说就是腹水那一类了。从病症、张仲景的语言、说法分析这个病人是跟鬼门关又进了一步了。前面那个已经是十枣汤了,这里再来一个十枣汤,也是厉害的病,如果一个病人走到这一步真的可悲。
【原文33】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下面原文33,“夫有支饮家”,就是说这个支饮已经是比较长时间了,已经成“支饮”的家了、病家。咳嗽的时候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或一岁,宜十枣汤”,就是说病人不会马上死,以后的时间就会麻烦了,几个月之后或是一年半载,病人也是会麻烦了。好像我现在提到的腹水情况,在医院里只要检查到腹水,定的寿命是一年的,所以跟张仲景这里的一百日、一岁是对的上的,其实我们中医两千年就定了,这样的病可是问题。
【原文34】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原文34,久咳数岁,虽然脉弱,但张仲景说还可以治,可能张仲景认为慢性病、咳的时间长,“实大数者死”,应该说久咳了已经几年时间,脉弱应该还可以治,如果是脉实的、大的、数的,跳得很厉害的,应该是死症。你们可以想想,久咳几年了,本来这个病人应该是虚的,虚的人的脉应该是虚的,但是反过来是实的大的数的,就是说这个病人的内热、咳嗽等于说现在说是炎症,炎症的情况已经发作了,越来越厉害了,所以张仲景说这个死症。咳嗽几年,在以前来说,是肺炎、肺结核、肺痨一类的病了,好像有个北京的病人吃附子,也是肺有问题而走的,也是这个情况。要留意,不是说脉虚反过来可以治,用附子强心、稳心率,把脉自己提上来,反过来变成这里“实大数者死”,可以说是他吃附子把自己吃死的,他没有好好的看金匮,没有用心地分析,分析得不好,阴阳也没有把握,如果阴阳有把握了,他也不会出这个问题,他知道吃附子过了会变成实症,肺热的情况更严重了,他可以自己停下来,可以自己调理的。所以我说,作为学中医的人,一定把阴阳要分清楚,病人的阴阳体质要分清楚,不要把宇宙的阴阳也拿到中医上来,这样抠字眼说阴阳没用的,这个是中医上的阴阳体质,偏寒、偏热、偏虚、偏实的,我这样讲,同学们应该可以理解,“实大数者死”的道理了。本来脉实大一点好,脉虚肯定不好,反过来死的,是因为这个症状本来是虚的,但是用了热的药或者肺热的情况已经是严重了,才会出现虚热、虚火,其实这个是虚实、虚大、虚数,不是真的实的,同学们从辩证上来理解这个就很简单了,就是这么回事。张仲景说了,“其脉虚者必苦冒”,脉虚、里面虚、中阳虚,咳嗽几年了,慢性病、肺痨肯定是虚了,有眩冒的情况,就等于刚才说的中阳不足,水气不能很好地转动,该下来水气下不来,该上去的水气上不去,人肯定容易出现眩冒的情况,这样的话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了。“其人本有支饮子在胸中故也”,我说过了,中阳不足就会支饮在胸中。“治属饮家”,张仲景说治这个久咳数年、肺痨的、肺虚、肺热的问题、咳嗽很长时间的,既然咳嗽几年了也不在乎三两个月,去那么急地治病人咳的情况,不要见病治病,要分析这个人是中阳虚的厉害那种咳嗽还是阴虚火旺的那种咳嗽,如果是阳虚的、眩冒的那种情况,就还是治他的饮,就是补中阳,把中阳里面、胃阳、消化系统各方面上来了,眩冒的情况、咳嗽的情况就会好了。有些新的同学可能不理解,其实是因为人体的卫气上来了,免疫能力上来了,肺炎的严重的情况都慢慢地减少了,肺痨、肺热的情况就会慢慢的好了,等到体质上来差不多了,再加一点针对肺热的药物,那他就会好得很快了。其实中医上的鱼腥草虽然是偏凉的,其实不是很凉的,鱼腥草对着肺热的情况是也是很好的一个药。一物治一物,有这个病就有这个药,咳的时间长的、本身那个身体比较虚的,喝鱼腥草,如果太凉的话,喝了马上就晕倒了,鱼腥草能治肺热、能够治肺炎的情况,本身也不是太寒凉的药,是偏凉一点点、偏平一点点的药。好像蒲公英,也是比较偏平一点的药,按照药理来说、按治疗来说,是偏寒的药那一类药。很多人说怕凉,对我开的方子里的鱼腥草、蒲公英这些寒的药有担心,怕受不了,我说,我是看你的身体开出来的,我是看到有什么症状开出什么药,那些病人都是喝得很舒服、很开心的,没有人说因为喝了药后出现过凉的情况。这个把握要就靠同学们在平时中对药性的理解,我都说的,要跟中药做朋友才行的,要把他做朋友一样的去了解、去运用,在临床当中的有效性才会高的。
【原文35】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下面讲原文35,张仲景说了,咳嗽还有逆的情况出现,“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嗽本来就是肺方面、上焦方面的情况,“逆”也是中上焦方面的情况。“倚息不得卧”,前面讲过,很多胁下间隙之类的病人都不喜欢躺下的,因为中阳不足、肺阳不足、肺湿重,一躺下,水气就压着呼吸道、胸部,很不舒服的,要斜躺着,肺气聚到下一点,病人的呼吸才会舒服的,这个也是肺阳不足、肺阴过多的一个情况。小青龙汤,刚才讲过了,小青龙汤里面没石膏,有细辛,也是麻黄桂枝,用的是细辛,是偏阳偏温的药。
今晚的课到这里。

细读金匮要略(十一)(12.17)
【原文36】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原文36,是上接原文35的。这条是用了青龙汤之后出现的症状。口燥,前面讲课说到的,是下焦阴虚或下焦阳虚。“寸脉沉”,就是虚的。“手足厥逆”,在厥阴病脉篇中讲过“厥逆”的情况,一般都是手脚冷、中阳不足、偏虚寒的。“脾主四肢”,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张仲景也是从手脚厥逆就知道病人的下焦、中阳足不足的情况。“手足痹”,这个是病人血气不足的表现,就等于是“脉沉”的那种虚的体质。“其面翕热如醉状”,病人的脸有热的情况,像喝酒之后有醉意的感觉,这都是很典型的中阳不足、下焦不足的,容易出现眩晕、脸红的症状。“小便难”是膀胱、中下焦阳不足。“时复冒者”,时不时有眩晕感,病人的头是不舒服的。张仲景也是用了“上病下治”的方法。我们看下他用的方,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五味子归阴、滋阴的,在现在药理方面,这个药是可以帮助人体吸收蛋白质的,对于大脑方面的血气、营养、蛋白质的合成有作用的。这里的病人有“冒”、脸红热、如醉状,这些都是头部血气不足、脑底供血不足的情况。茯苓针对的是膀胱、小便不利的,是下治的一个方。桂枝、甘草就是通阳、补中的作用,对于中焦的作用。五味子是滋阴的,在我的临床当中,是用到头部阴不足的方面的,五味子确实相当有用的药。
【原文37】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原文37,为什么去桂?因为桂枝是扩张血管的,在太阳病脉里是用的比较多的,这个药和附子有点类似,都是偏肌表方面的药用有力一点。张仲景这里不用桂枝,加重干姜、细辛,治的是“咳满”。干姜归里的、偏阳的药,细辛是大热的药,这个方是针对中阳不足的方。“胸满”,病人的症状是偏身体里面,没有太多的表证。张仲景这样用,也是针对部位性很强的。
【原文38】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原文38,这一篇中很多条都是讲“咳嗽”。病人的咳嗽有阳虚的,也有阴虚的咳嗽。阴虚的咳嗽一般都是阴不足的,是干咳的那一类。前面两条是阳不足的咳嗽。咳嗽在以前、现在都是医生很头痛的问题,不同情况的咳嗽,在治疗的时候要辨证准备才行。如果是肺部咳嗽就要用归肺经的药。咳嗽不一定是一个原因引起的,但大多数跟肺的关系比较大。小孩子的咳嗽,很多年轻父母加入读书群都是因为孩子咳嗽几个月了还不好。一般来水,小孩子咳嗽的话要问一问是怎么咳的。上焦咳的,不算厉害的,不舒服时咳一两声的,早晚、睡觉前咳得多一点的,这个很多是慢性支气管炎。这一种用芦根是很好的,也很见效。有的年轻父母用了几次后,几个月的咳嗽都好了。有的小孩的咳嗽,是脾胃不好、身体偏差的咳嗽,就等于是“百日咳”。刚刚睡觉时会咳得比较厉害的,白天也咳,一咳起来就没完的。这个是偏脾胃虚的咳,用鸡矢藤很有效的,在我的临床中也治好了很多个。张仲景这里也说了,治咳时辨证部位要准确。今年发现有一个药对咳嗽挺好的,是对大人的咳,就是穿山龙。回到原文,前面也讲了,一个人有“冒”、“眩晕”的,都是胃湿重了、胃阳不足的情况,这种用的是半夏来,胃湿去了后,这些症状就会改善的。“渴”,这里就是下焦阳不足,用的是细辛、干姜,热药用下去了,渴的情况就改善了。这个也是“上病下治”。《金匮》、《伤寒》都是告诉我们病、症状的规律。在临床中,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方法医院用得很纯熟,叫标靶疗法,但慢性病用这种方法效果不好。一定要考虑清楚,病人是怎样的体质,这样用起药来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这里的方子,其实就是前面的桂苓五味甘草做了加减,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一定要辨证用药。
【原文39】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原文39,“其人形肿者”,病人的外形、肌表方面有肿的,如果用标靶疗法的话,肯定针对肌表用药,但张仲景是针对肺来用药的,因为杏仁是归肺经的。“肺主皮毛”,张仲景也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辨证用药,知道证的病根在哪里,这样的话,有效率就比较高了。看到“形肿”,就用桂枝之类的来利水,这样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你没有好好地看书,这些书里都是教我们很多治疗的方法、辨证的规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用杏仁而不用麻黄,用麻黄的话,就会容易出现麻痹的情况。杏仁和麻黄都是归肺经的,杏仁是偏润的,麻黄是升肺阳、祛肺湿的,人津液少了就会出现“痹症”,所以这里就不用麻黄。如果不分阴阳,不看病人的体质,用了麻黄,病人就会出现麻痹、厥逆的情况,就像我说的,病人已经阴虚了,还发汗、祛湿,病人肯定会癫狂、多动症之类的了。张仲景说,“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这个也是阴阳运用得很好的例子,同学们一定要记得这一条。我们的群里面不厌其烦地告诉新同学,不要发建议方给同学们。就好比这里,麻黄本来是一个药,也没有不好,不好的是用药的人,有没有辨证来用药。绿豆本来是好的,但是到了不同的人身体里是不同的,有内热的人吃绿豆是好的,有内寒的人肯定是不好的。所以,用药要听听张仲景,看下古人的用药的方法。来这里同学的同学看了几天药后,说,用药好像拧螺丝的工具一样,不同螺钉要用不同的工具来对应,这样的比喻也对。现在的中药已经不止一万多个,但我们用了阴阳寒热虚实归经的角度,是一个大概的方法来用药,也不能说是完全正确,只能是一个大方向来用,只是一个更好的用药的路子、方法而已。如果没有都不分,一万个药给你,你也不知道东南西北,不知道用哪个药对、哪个药错。这就是没有在中医基础、诊断学上下功夫的结果,没有分阴阳。原文39确实是告诉我们要在阴阳上好好地用。
【原文40】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原文40,同学们临床时看到这种情况的话,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了,这个病因、病根是在胃,“面热如醉”是胃热的一个表现。有的人喝酒喝多了,容易出现有酒糟鼻或者脸红的,都是胃热的表现。张仲景这里用的是“加大黄以利之”,用的主方是苓甘五味汤,这里是加减的,根据病人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
【原文41】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原文41,渴,如果是阳不足的渴,肯定是有“水”的。呕,本来是下焦寒的,连胃也湿了,这里指的是心下、胃脘那里,也是阳也不足了。本来是下焦的寒,现在连中焦的阳也影响了,张仲景说,这是“水停心下”,没有说阳虚,如果病人的中阳够的话,是不会“水停心下”的。我们从字面也可以知道,这个是阳不足的表现。用药方面,胃湿用半夏,下焦湿用茯苓。
 
第十三篇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这是三类病人的体质。消渴,现在我们前辈研究下来说,现在的糖尿病指的就是消渴。但是在百家中,也有人说,消渴的范围比糖尿病的范围大。为什么十三篇把这三类放在一起呢?其实, 消渴、小便利、淋病是有所关联的。《金匮》里都是这样的,把有关系的都放在一起,希望大家从原文更容易学到怎样临床、如何应用。
【原文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原文1,“厥阴”在这里的释义:厥阴是伤寒六经之一。我之前讲过,厥阴是里面阳不足,容易出现蛔虫之类的,都是中阳虚、下焦寒、命门寒、宫寒、腰酸那一类的。“下之不肯止”,本来就阳不足,再用泻法、下法,病人的阳气就更虚了,收都收不住了。“饥而不欲食”,肚子饿了不想吃,是因为中阳不足、消化力低下的表现。病人会觉得“饥饿”,在临床中,是偏虚的病人容易觉得饿,但如果中阳不行、消化能力低下的,还是吃不下的。“气上冲心,心中疼热”,前面都讲,这些都是中阳不足的表现。“厥阴之为病”,就是身体里面上热下寒的表现,一个热的一个寒的。张仲景都说过,上热下寒,难治之病。但,作为一个医者,还是要治的。
【原文2】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原文2,虚的就会卫气不足,听过《伤寒》的同学就知道了,“脉浮”是表虚的情况。张仲景的字都前后呼应的。“劳则荣气竭”,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太过劳累或者欲望太强,各方面的付出超过身体的能力,在中医上就叫做“劳”,就是人的元气就会虚弱,容易卫气不足、免疫能力降低,就会出现感冒等。这两段原文都是教我们辨证的,都是很有规律性的。
【原文3】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脉数,中阳多了。
原文3,“数”是有内热的情况,中阳过了就会胃阴不足,变成中焦阴虚火旺了,就会出现“消谷”。“消谷”就是吃得多又不胖。如果胃阴不足,就等于是阳明病一类了,就会出现胃肠“大坚”,就是大便坚硬,出现阴不足的情况。“气盛则溲数”,就是说病人的阳气过盛的话,小便就多了,所以大便就会“坚”了。我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便秘的病人就问他的小便是否多了。这种在中医上也可以称之为“消渴”。大家理解,“消渴”就是小便多了、津液减少了,出现的消渴。不要抠字眼,病人的阴不足了就要想办法把病人的阴保留住了,这样就能把改善厥阴病的情况了。
【原文4】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原文4,“饮一斗,小便一斗”,就是说,喝多少水,就小便多少出来,反过来排得比喝得还多的,用肾气丸。张仲景这里点明了是男子消渴。肾气丸前面好像讲了三次了,这里是第四次了。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个组方了,一大堆偏阴的药再加桂枝、附子这两个阳药,阳药比阴药的量要小几倍的,是用阳气来带动全身的阴的循环。这里“小便反多”,病人本身阴不足了,如果大量的桂枝、附子用下去,病人更辛苦了。熟地,现在有人是用生地,有人用干地黄,这个药看病人的体质来决定用哪个。如果病人是里面有热的,用干地黄;热得不算厉害的,用熟地黄;如果热得很厉害的,就用生地黄,根据情况来加减。这里用的是药丸,说明病人的调整时间要比较长,药丸就方便病人来用。今天有人在博客上说,我把药打成散剂,就为了不给人家知道是什么药,就是为了挣钱。我在群里也好,在网络上也好,都是先开方给病人,喜欢用我的散剂或者自己抓药都没关系的。从来不会要求一定要用我的散剂,这个用过我的药的同学都知道的。
【原文5】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原文5,“脉浮”,前面都说了,是卫气不足。“小便不利”是下焦方面出问题了。“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针对的是两个部位。五苓散,也是用散剂。我记得有桂枝,桂枝是对胃阳的用法;茯苓是对下焦的小便不利的情况。
【原文6】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原文6,“渴”,要不就阳虚,要不就阴虚。这里水喝了后就吐的,应该是中阳不足了,下焦的阳也不足,里面有水的,再喝水进去就过多了,胃过湿了,就会吐了,张仲景说叫“水逆”,病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是这样的体质,以后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知道,可以用五苓散来解决,或者也可以用半夏来改善吐的情况,但是半夏不能改善小便的情况。这里是中下焦阳不足,病人的肌表方面也是偏虚的一类。散剂在历史上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我个人比较用,因为用起来方便,特别是没有时间去慢慢熬药的,还有,一大包熬药有的也很难熬出来药味,用散剂的话,水一开就可以了。两千年前,要把药材打成粉的,需要先晒干,再慢慢磨成粉,很麻烦的。以前去采药也比较方便,所以如果不是特别珍贵的药,尽可能地都是用饮片,比较有名、聪明的医生才会用散剂,因为散剂可以比较多人用的,如果没有人去找这个医生看病,时间长了药都变质了。
【原文7】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原文7,“文蛤”是一个海产。这个是对于“渴欲饮水不止”的。讲《方剂学》的时候说过,天热的时候很容易有这种情况,饮料喝了几瓶,肚子涨涨的,但越喝越渴,这是中、下焦阳不足的表现,偏虚的体质才会出现口渴的情况。夏天用凉茶的话,就用佩兰,病人的小便一去,“渴”和肚子胀的情况都会改善。这段时间我用的是淡菜,淡菜和文蛤是有类似。我在药典里查了一下,文蛤和淡菜的蛋白质含量是瘦肉的两倍。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就知道,“饮水不止”是中下焦偏虚了,用文蛤是可以改变过来的。
【原文8】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原文8,“如粟状”,这里的释义说,是小便中夹有粟状异物,有别的东西在小便中。“小腹弦急”的,前面说过,“弦”是阴气不足的情况,“急”是更加阴虚了。这一条中的病人,跟刚才的“饮水不止”是相反的,那个是中下焦阳虚,这里是中下焦阴虚。中下焦阴虚有火的才容易出现“淋病”。这里的“淋”指的是小便淋漓不通的意思,“小便不利”,鞋子都湿了,指的是老人家肾气虚弱的,广东话叫“小便滴湿鞋”。张仲景说得很清楚,是阴虚有热的情况,没有说用什么药,就是教我们怎么去辨证。
【原文9】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原文9,“趺阳”是脚背的脉,“脉数”是里面有热了。张仲景的把脉那里,“脉沉”“脉细”“脉数”“脉微”,其实一条条说下来,也是很清楚的。我本来也不理解“如粟状”,但从后面的症状一分析,就知道这个病人是阴虚有火的。治的时候就容易了,只要病人说小便不利、少的,在我临床中很简单,现在中医界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来治这个,虽然都知道是肾阳不足的问题。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有的,特别是有不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下面阴不足、气也不足,往往用桂枝、附子等补肾阳的药,都没效的,“淋”的情况还更厉害了。但是用利水的方法,本身阴不足,病人就更不舒服了。我用的是白蒺藜,在药典里查一下,这个药是去风热的。“淋之为病”是阴虚火热的。白蒺藜对于小便不利的,喝多几次后,小便就会哗啦啦的,还有对阴囊潮湿的,白蒺藜都是很好的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人不能说有这样的药就继续不良生活习惯,这个是不行的。不然的话,就变成用珍珠去打小鸟一样了,鸟打下来也不如珍珠值钱。(以随候之珠射千仞之雀。)知道药怎么用是好事,但不能当作令箭,以为有了药就什么都不怕了。原文这里,“消谷引食”,就是中阳阴虚火旺的,消化能力是比较强,但大便就坚、小便多的。胃大肠的阴都从小便跑了,所以大便坚。
【原文10】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原文10,胃肠有热、阴不足才会便血。发汗多了,病人阴就不足了,发汗多和小便数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更容易出现便血的情况。“淋家”都是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淋家指的是一类病人的体质。两千年前“淋病”和现在的性病淋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从症状来辨别才比较准确的。
【原文11】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原文11,下焦阳不足、阴不足都会渴。中医上,阳不足的用口渴,阴不足的用口燥,抠字眼的话是可以这样来分,但很多时候是很难分开的,但是分辨一个病人是阴虚是阳虚的,我相信,同学们都是可以分辨的。“小便不利”的,很多都是气化不利的,但小便不利也有风热和气不足的两种。这里用的栝蒌瞿麦丸方。栝蒌根就是天花粉,是对肺、胃阴不足的。这里有滋阴的药,也有利水的药,因为病人小便不利。张仲景这里用的是附子、茯苓来补阳、利水,但病人本身阴不足,所以加上了栝蒌根。瞿麦是去湿的,有去腹水的作用,祛湿力度很猛的。好像十枣汤,都是去水、利湿中加上了润的药,担心用药过了,张仲景开方也是很忐忑的,要小心翼翼来用,要辨证清楚。我们看下瞿麦,【功能主治】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月经闭止。如果病人阳气不足的话,就要像张仲景这样来加个附子,稳定一点,加个山药来健脾胃,不要一下子把病人泻趴了,用一泻一补的治疗方案。
【原文12】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原文12,这里是用了几个方。蒲灰散:蒲灰、滑石。我的临床中没有用过蒲灰,但滑石确实是对小腹、膀胱热的、热淋、小便不利的,滑石是能祛热利水的。蒲灰的【功能主治】治小便不利,乳痈。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滑石白鱼散方:乱发是“鳕鱼”,再加上白鱼。主要也是用了滑石的去热利水。茯苓戎盐汤方:茯苓、白术、戎盐(弹丸大一枚),戎盐也叫青盐,可治结石。这里的“小便不利”,张仲景用的药都是对膀胱有热的。
【原文13】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篇中。)
原文13,白虎汤,本身里面有石膏,对肌表、胃热、中阳里面热的,用白虎汤。但是用了白虎汤后,石膏容易太过影响病人的气,利尿、凉的力度比较大,所以加上人参来补气,病人气化、口渴的情况容易改善。不明白的同学或者刚刚听的同学,可以用金匮的txt版本的电子书搜索,就可以看到白虎汤加人参汤里面用的什么药,还不明白的就把前面讲课都听一遍,这样能比较了解张仲景的脉、症状、用药关系。
【原文14】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原文14,我们看猪苓汤: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猪苓就是一个菌,对于肾炎、水湿、小便不利的力度、有效性比茯苓更强,针对性也是有所不同的。张仲景对于“小便不利”的,很喜欢用滑石的祛热利湿。我在热天比较喜欢用,平时也不是不能用,要辩证用药来,如果病人膀胱有热的
、小便不利的,导赤散一类的症状就可以用,如果是下焦、命门阳不足的,还用滑石的话,小便就更不利了。
 
第十四篇 水气病脉证并治
【原文1】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原文1,张仲景说,“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我们不用抠字眼,先记着有大概是分五种水气的情况。“风水其脉自浮”,“脉浮”就是表虚,风水就是表阳虚的一类,外证就会出现“骨节疼痛”、“恶风”。在我的临床中,“恶风”的情况很多都是用桂枝汤一类的方,但有些情况用桂枝一类的药,怕风的情况也不容易改善的,我刚才说的白蒺藜,对病人怕风的是很有效的。引申到这里,骨节疼痛的,也能用桂枝、白蒺藜这一类,通水、增强人的精力。这样就知道了,“风水”指的是病人表虚、卫气不足。怕风、骨节疼痛、脉浮的就是“风水”。“皮水”也会脉浮的,所以辨证的时候要分清楚,但是外证不同,是“浮肿”,不怕风的,“腹如鼓”,“不渴”,治法是“当发其汗”。但发汗的治疗方法,我临床当中感觉不太行,应该也有些汗,但是不足。这里有一个外证,“浮肿”,指的是脚眼(脚踝下面一点)肿的,一般浮肿的都是先出现在那里。以前我看过一个病人,在别的地方看了几个月,浮肿的情况都改善不了,用了桂枝、附子都没有效,我后来用了猪苓,确实见效。同学们可以参考,做个尝试。“正水”,“脉沉迟”,就是说病人虚弱得比较厉害的那类。喘气的、脉沉迟,都是中阳不足的体质了,整个人的水气比较重,人阳气不足的。“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正水”和“石水”都有“脉沉,但一个有喘一个是不喘。“喘”的一般是中上焦、肺部,腹满是腹部、下焦。一个是上焦阳虚,一个是下焦阳虚。“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出现疮痈都是湿热偏重的一类。如果是阳虚的溃疡,皮肤是不会突出来,在里面烂;“痈脓”是反过来的,是有热的,是大头疮的那种,整个人是湿热很厉害。汗是黄颜色的,也是跟胆汁分泌过旺有关。其实就是肝胆、胸部都偏热,内热很重的叫黄汗。这样根据症状一步一步分析下来,也是很清楚。
【原文2】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原文2,“痂癞”,就是牛皮癣那一类的问题。“脉浮而洪”,浮是表虚,“洪”是卫气不足,有发热的表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表虚厉害的就会出现隐疹,我前面也讲过,肌表虚的容易出现荨麻疹的那一类。时间长了,虽然是表虚,病人身体里的阴就会不足,表也差。“痂癞”和“隐疹”是相反的,一个是肌表阳不足一个是肌表阴不足的。阴不足的就会出现牛皮藓一类的感染,我的理解是这样。之前说过,我治牛皮癣是很简单的,白蒺藜去风热,赤芍、丹皮来凉血化瘀,把病人的血热、血瘀的情况改善了,血气通顺了,把卫气改善了,牛皮藓的真菌就无法停留了。白蒺藜、赤芍、丹皮,还有白芍,就更稳定了。白蒺藜是去风热的,也能提起整个人的卫气,赤芍是化瘀、行血力度很强的,是偏阴,丹皮是凉血化瘀,跟“痂癞”的症状正好是吻合的。“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这里的气应该是指病人里面的热气,这个不太好理解,看完再说。“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洪肿”跟前面的“疹”是相反的,是水气的症状。所以,“汗出乃愈”,发汗了,把多余的水分、津液泻了,平很过来了,病人就会好了。“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刚才讲过,黄汗是里面有热的情况,不怕风。“恶风”的是“风水”,是虚的,精气不足的用白蒺藜效果很好。虽然我这里说得不太通顺,但整句话来理解还是比较明白简单的,张仲景说到这里,还是要我们留意病人有什么症状,就是叫我们怎么去辨证。刚刚学中医的同学按照原文2来辨证的话,可能比较模糊,因为在中医基础、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没有好好地下功夫,靠别人给的简单的症状就去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情况,也是不太清楚的。我说过很多次了,一定要从基础开始,不用很多时间的,花个十天八天,在诊断学方面看一两千本书,就会有飞跃的进步。这个路子是非常好的。有同学说十天八天看一两千本书是不是太多了,其实你只是看其中的诊断的、有望闻问切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一天看一两百本书都不能问题的。
【原文3】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原文3,“面目肿大”,中阳不足,肯定有水气,所以面目肿。“风水”指的是表虚,但“有热”就有点不明白了,同学们可以理解下。“脉沉滑”,是有小小的表弱的情况,应该不是里面有热,如果有热,中焦是不可能有水气的。张仲景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应该是上眼皮有点微微肿,好像睡觉前喝水多了,早上容易眼皮肿的那种。不用抠字眼,整段原文来理解的话,出错的机率就会少很多。《金匮》《伤寒》流传这么多年,散散合合的、编辑或者印刷出问题了,硬是抠字眼就会误导自己。“如蚕新卧起状”,就是说水气重了,有眼袋、眼皮肿的情况。“颈脉”,两千年前的把脉是不像现在这么单一的,全身很多地方都可以把脉的。“陷而不起者”,就是现在的水肿病了,病人的身体也是比较麻烦。“脉沉”、里面虚,才会出现“风水”,浮肿。还有肾炎、尿毒症的那一类,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也可以归到这一类去。我临床中有肾综合征的病人,刚来的时候也是面目肿大,上眼皮都耷拉下来的,后来吃了半年的中药来调理,现在就基本恢复了,去医院检查都没有问题了,营养、胃口都恢复上来了。张仲景两千年前所形容的症状,跟两千年后说的所谓的“肾综合征”,也是吻合的。一定要学张仲景的辨证,两千年来,症状都还是没变的,但名字一直在改变。
【原文4】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原文4,"太阳病脉浮",“脉浮”是表虚,“紧”是阴虚。“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这个是里气不足,只要发汗了,把表虚的情况改善了,病人就会好了。骨节疼痛,也有阴虚有阳虚。如果感冒的话就比较好处理,吃点药或者过几天都会改善了。但是癌症肿瘤病人,身体比较差的,出现骨骼疼痛的,用药是比较头痛的。这样的病人身体里厥逆的情况很严重,病人看起来不像阳虚也不像阴虚,辨证用药也有点像考试一样,我在临床中是尽量用稳手的方法来处理,不会一下子用上桂枝、附子这样大热的药,肿瘤病人很虚弱,用大热大寒的药就受不了。一般来说,病人痛得受不了的吃点止疼片,中药多喝几天后,元气上来的就可以不用吃止疼片了,当然是病人向好方面发展的时候,可以这样。如果病人真的太虚了,我也没办法。医者父母心,遇到病人都还是要尽力的,人应该都是有恻隐之心的。“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所以,处理危重的病人时要小心。“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前面简单地分了几种水,这里是更进一步说是什么水,有什么症状。其实,说到底,还是分阴阳,张仲景这里虽然说得有点唠叨,还是告诉我们从症状上是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的。作为一个医生,应该看到病人身体里面去,如果中医基础、诊断方面的工夫下得够的话,像黄帝一样聪明的话,中医有两千年的辨证经验,有时比CT、B超判断得还好。同学们应该看过CT、B超的图片,其实都是朦胧的,医生也是靠经验来估的,他们也么有百分百正确的。有的时候,B超出来的囊肿,这次多少厘米,下次又变了,这是因为医生没有准确量出的。同学们在辨证上下功夫就是这个道理了。恶寒、很虚的是发汗得的,是阴严重受伤了。渴不恶寒的是“皮水”。太阳下山不得眠,有点类似冬桑叶的症状。冬桑叶有解燥热的作用。特别是这段时间,燥热、身痒的情况。所以要辨证,对药性、对症状的阴阳要了解,在临床中就能治好很多病。黄汗是痛在骨节的,太阳病也有骨节疼痛的,你们看病人的情况也能分得很清楚。“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这里是叫我们注意病人的阴阳了。我要求同学们在这里学中医,阴阳一定要过关,对病人的阴阳体质一定要懂得,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连病人的阴阳体质都看不出来,药到手中就不敢用,该发汗还是不发汗,该怎样不该怎样,前提就是分清病人的阴阳体质。今天有同学给了我交流单,只有一张模糊的舌相,也不愿给面相照片,但作为一个医者,开建议方给病人,是要经过判断病人是阴虚或者阳虚的体质,是根据体质来用药的。分清病人的体质,很简单的,比如阴虚的病人,用很少阴的药,病人也是舒服的,虽然不能一下子就好,但是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学们,懂了阴阳体质、阴阳用药,在临床中的有效率就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了。百分之五十有效率的是没有学过医的,是靠碰的,给热药或者寒药或者就是经方。懂得阴阳下手的话,阴虚的感冒就用葛根汤,补阴的,就比蒙的百分之五十多百分之二十不过分吧?在中医基础、在阴阳方面弄清楚了,达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有效率是比较容易的。我的要求在我手下出来的,用药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才算及格,这样,希夷堂出来的医生都是及格的医生,这是一个梦想。
【原文5】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原文5,“里水者”,身体里面有水气的;“一身面目黄肿”,应该是有点类似黄汗的一类了。“虚”,是有很多种的,阴虚还是阳虚或者血气虚。“脉沉”,起码就是虚,再看下面的,“小便不利”,肯定是阳气虚,张仲景说这个是“病水”,阳气不足,里面有水的,“里水”。“假如小便自利”,就是说,膀胱方面的气足的。“此亡津液”,就是阴虚的那种。这一条的"里水"和"假如"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要看清楚。“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前面讲过这个方。
【原文6】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原文6,“趺阳脉当伏”,趺阳脉本来应该不像上面的脉那么明显。“疝、瘕”。我们先不用急着想这是什么病,来看症状。“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不要说虚的病人,正常的人,用芒硝泻一天也是会虚的,阳虚就会出现阳虚、胸满短气。“医反下之”,是过了,出现阳不足的情况了。本来里面都有寒了,阳不足了,再用泻法,阳就更加不足了。张仲景也是教我们要分好病人的阴阳体质,里面有寒的,气不足的、腹中痛的,就不要再泻了。要注意辨证用药。
【原文7】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原文7,脉数的,是里面有热的表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就是说本来中阳好的,消化能力够的,下焦阳气也够的。“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就是说,本来是小便多的,现在小便少了,这个是病人的体质变了,变成阳不足了。在临床里辨证,一定要看清楚。交流单半个月、一个月之后都需要重新填,重新拍照片,看病人的阴阳体质是否有变化,有变化的话,药就要加减变化了,一张方走天下是不行的。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细读金匮要略(十二)(12.20)
【原文7】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原文7,“脉浮”是表虚,“迟”是气虚、里虚。“浮脉则热”,是有发热、阳虚的情况。“脉浮而数”,“脉数”也是热的意思。看原文的话,可能会有点不明白,其实意思是很明白。这一条,张仲景用的是把脉的手法,指的就是病人的阳气不足,表也虚,所以出现了水症。
【原文8】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原文8,“脉紧”是阴不足的表现,“弦”是卫气虚的那一种。我们不要抠字眼,“弦”是什么感觉呢?弹乐器的每个弦都不一样,要从病人体质来理解,就可以相对理解到这个病人是卫气不行,卫阳虚,所以“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因为“脉弦紧”,肌表的阴不足,水气是走到肠里面了。“恶寒”、怕冷都是精气不足,里面阳气不足、里虚的人才会怕冷。
【原文9】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原文9,有水气的人都是阳虚的为多,气化能力不够,所以“小便即难”。“脉沉”是里虚的情况,病人的身体里虚了,就会有水气、肿、重。张仲景说,“水病脉出者,死”。这个可以从一个人的精气神看得出来,病人是相当危急了。“脉沉”是虚,“脉紧”是阴不足,病人阴阳两虚。肌表方面水重,病人身体里面比较虚,小便难,相当严重的病了。同学们在把脉当中,要留意脉沉、脉迟、脉缓,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反过来脉浮、脉数、脉紧是比较轻一点的。把脉分阴阳,有两个晚上我们大概地说了一下张仲景的把脉,脉分阴阳很重要,否则在临床中是要吃亏的。
【原文10】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原文10,“夫水病患”,是说这个病人的时间有点长了,有点病家的意思了。“目下有卧蚕”,是说有点眼袋。“面目鲜泽”,就是说在望气色时看到病人的气比较足。有的病人的皮肤是干巴巴的,有的人是很油的,这里的“鲜泽”是指比较润。同学们在以后的临床中,对着这个条文中的病人,可以参考下张仲景的用药方法。我留意到现在社会上有眼袋的体质还是挺多的,包括我本人也微微有一些,这些和腹部、中下腹的阳不足有关。张仲景说这里可以用下法的,没有说哪些药,但“下法”有哪些方、药,相信同学们应该也知道。这些一定要辨证比较准确,在临床中光是用“下法”的话,不是很见效。“小便不利”是气化不足,还用下法,病人的阳气就更少了,还是要把病人的消渴问题、脉沉的问题提上来之后,等元气充足了,再用下法可能更好。治病不能单纯地来治,凭一两个秘方治病是不行的。
【原文11】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原文11,这一条的问答好像不太搭边。“渴饮水”是里面阴不足。“小便不利”,是用下法后里面的气更虚了。“腹满阴肿”是阳虚、里阳不足,用了下法后病人的中阳肯定是差了。学生这样问,就是说用了泻法利害了或者是没有提一提,使病人出现这些情况。“渴饮水”是用了下法之后津液少了,胃肠的津液少了,但是喝得并不多,喝多了之后“腹满阴肿”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张仲景说,“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我们在临床中,应该把“小便不利”的情况改变过来,或者用发汗来减少因为阳虚而水气重的情况,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张仲景说了,用了下法后不行的,就不要再用下法了,应该调病人的小便和出汗的情况,确实是能够改善的。有些人眼袋比较大的,确实是经过调小便之后,调动肌表的卫气是可以减少眼袋。现在年轻女病人都会出现有小小眼袋,都是精气不足的情况,只要把精气提上去就可以改善了。还有黑眼圈的,很多熬夜后会出现的,还有更厉害的是眼下黑的,眼下黑的就比较麻烦了。黑眼圈和眼下黑的都是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足的表现,如果还有痿黄的,中医上来说,营养不足的是阴虚。所以,辨证一定要把病人的体质是哪一类的,要分好。有眼袋的是阴气不足,有黑眼圈的、眼下黑的、萎黄的是阴津不足。如果是黑眼圈的,有同学可能说阴不足的多喝点水就可以了,喝水也是补阴的,但其实喝水是补不回来的,反过来喝瘦肉汤、吃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好好休息是可以改变过来的。很多年轻人或者年龄大的人都会出现黑眼圈或者眼袋。
【原文12】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原文12,“心水”是心阳和心气都不足了,肯定是“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一卧下来了,水气压着心脏就更不舒服。“烦而躁”,因为心阳不足,病人身体里的津液循环分布就不够力,人就会烦躁。我们之前讲课讲过,一个人口渴,阳虚也会口渴,阴虚也会口渴。为什么阳虚也口渴呢?下焦阳虚,津液上不来,病人容易出现咽喉方面的情况。学中医一定要留意症状的连贯性,上焦和下焦的、五脏和开窍部位的相关性,中医就是靠望闻问切,从表面看到的、问到的症状来判断病人身体里的变化、想到其关联性。这里也提到一个关联性,“其人阴肿”,就是阴部的位置偏水气重,为什么心水、心气不足的反过来阴部肿呢?读过中基的同学就知道了,心、小肠、膀胱是联系在一起的。小便黄、赤、发热的,在中医上是心阳过了、心火、小肠有热的表现。张仲景这条也是告诉了我们这个关系,辨证、治疗的时候要注意,只要病人说小便刺痛的,就要想到心火比较大,要清一下心,小便不舒服的情况就会改善了。
【原文13】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原文1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临床不够的同学就不能了解。有研究过的同学就知道了,有肝病的病人会出现肝腹水、肝肿瘤腹水,都是后期比较严重的情况,人是偏瘦,腹部肿大,中焦的腹肿是在肚脐脐上一点。我都说过的,肝脏是将食物转化为葡萄糖的脏腑。“肝水”就是肝阳不足了,肝脏是人体化工厂,如果失去了功能,病人能吃,但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小肠、大肠再输送到肝部的时候,肝不能起作用,所以病人能吃但不胖还会慢慢瘦下去,到了严重营养不足的情况,阳气也差了,后期就会出现腹水,这是的阴阳都差了,特别是阳气。现在医院里的处理是抽腹水,再加一点消炎利尿的药,还有球蛋白、氨基酸的针水,医院也知道出现腹水的病人是严重缺乏营养了,在中医上说是阴津严重不足,西医来说是蛋白质不够了。肝有问题,就容易蛋白质有问题。
【原文14】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原文14,“肺水”,是肺阳不足了,张仲景说病人会“其身肿,小便难”。肺和小便也是很直接的关系的,最明显的一个药,葶疬子,归的是肺经,泻肺的,但是这个药的泻肺是利小便,通过利水来泻肺的。辨证的时候要留意清楚,“小便难”是膀胱、下焦方面的问题,张仲景前面用的是茯苓、猪苓、泽泻的药,这些都是针对中、下焦的,出现肺水的话应该用葶苈子,再加上麻黄、杏仁等药,重要的是一定要辨证。“时时鸭溏”是大便的问题,大便像鸭子的便那样不成形的,这些都是肺水、肺阳不足。但是大便出现不单是肺,可以说肺、中下焦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中焦。释义里面说,肺主皮毛,所以病人会出现身肿,肌表出现浮肿。
【原文15】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原文15,“小便难”是阳不足。在读书群里不提倡同学们凭单一的症状来辨证,好比这里,“脾水”会出现小便难,“肺水”的也会出现小便难,下焦阳虚的也会出现小便难。辨证的时候一定要多问一下,多点症状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判断病根、病因,这样治疗就更容易见效。“津液不生”,里面阳虚了,津液上不来。张仲景给了我们判断,“脾水”是“腹大”,“肺水”是“身肿”,“肝水”也是“腹大”,“心水”的是“身重少气”,张仲景说的症状也有类似性,所以在辨证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就会更准确了。
【原文16】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原文16,“脐肿”,肚脐、下焦一点比较肿的。肝腹水很多是肚脐和胃脘之间的上腹部位,有些腹水也可能是下腹肿的。这里说,腰痛,但是不能小便,很麻烦了。“阴下湿如牛鼻上汗”,有手淫情况的病人的阴囊潮湿,这里应该指的就是这类情况了,前面也说过了,阴囊潮湿就是精气不足。张仲景这里指的是“肾水”。“其足逆冷”,这个是很好的提示,前面的脾水、肺水、心水都没有提到“其足逆冷”的情况。“面反瘦”,这里还提到了脸的情况。这些病的情况,腰痛、下焦肿、不能小便、阴下湿、脚冷,这些都是“肾水”的问题。张仲景说到这里,“心肝脾肺肾”,说的是辨证方法,还没有讲治疗方法,我们往下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