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作者:老恕
细说《金匮要略》(一)(12.05)
在座的同学们,之前有读过《金匮》的吗?你们对《金匮》的感觉是怎么看呢?确实是有些同学比较少的人认识,一上来说就看《伤寒论》,挺少看《金匮》。但是我们今天这个版本有释义,挺好的,不是复杂,是比较杂的病,杂病论。读懂了《金匮》基本上对于中医上是一大进步来的,读懂了《伤寒论》,只是知道了辨证用药的方法,但是读懂了《金匮》就不同了,《金匮》讲求的是整体辨证,整个人的辨证。
今天我们开讲《金匮》。《金匮》是也是张仲景里面的一本书,跟《伤寒论》是姊妹书。其实在这本书的原序里面,本来张仲景写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但是在历史的流传中,以前的书是竹简串起来的,因为年代的久远,很多都散掉了,一捆一捆的书,一捆只是很短的内容,一大车的书也就一本书而已。以前一句话说读书破万卷,就是指的一卷一卷的书。在历史中散掉了,我们的后人看到的书是收集在一起,重新编辑成了《金匮》和《伤寒论》。《伤寒论》主要就是六经、霍乱、阴阳异差等进行辨证。《金匮》是以杂病论为主,脏腑、痉湿、百合病、疟病、病脉、中风、痢疾等,都是很杂的,就是把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地方所出现的病的种类都有所归类,所以感觉很杂,不是复杂的杂,是杂病的杂,就是说老人也好,妇女也好,虚弱的也好,都有讲到,也讲得比较深入。以我个人经验来学中医,我入门是靠的这本书。因为没有电脑之前,我看这本书是把每个章节仔细看过、比较过。我也比较荣幸,当时在旧货市场能够买到这本《金匮简明释义》。这个书有个好处,就是有释义,也有对深奥文字的解释,所以这本书对于刚刚学中医的朋友,还有有兴趣学的中医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我讲课也讲了很多天了,之所以放在后面才讲《金匮》,是希望有比较成熟的机会才跟同学们讲。这本书是学中医必走的阶段,《伤寒论》里学习到的是辨证用药。但是在《金匮》里面学到的是人体的阴阳、人体的体质、眼中有人。现在西医把科目分得很细,眼中没有了病人,只是说什么病怎么治,但是张仲景的《杂病论》是关系到整个人的。张仲景的原序里也讲到了,说华佗的时候治疗那么有效,他说是这个可以活人的书,“《华佗传》云”。但是以现在的后人去研究,孙思邈也好、华佗也好,其实很多证据都指向,其实当时的名家,华佗也好、孙思邈也好,用的就是张仲景的《金匮》里的治病方法。还有一本敦煌出土的,一本讲脏腑的书,它里面的内容也是《金匮》里的一个章节,因为这里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只是一个内容,敦煌的医生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出名了,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他用五脏论的方法去辨证治病,有效率提高很多倍。作为一个医生、中医,学东西也好,研究东西也好,一定要有方法、路子。张仲景这里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路子,我们现在两千年后,特别是我在讲了《伤寒论》时也提到了,我现在走的路子、我查看的资料,百家里面蒲辅周、朱良春、邓铁涛那一辈人都还是走不出《伤寒论》两千年来的路子,虽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方法路子还是一样的。《金匮》在中医的历史上那么平淡,没有《伤寒论》那么出名,也是一个历史原因,因为《金匮》不是一下子能够读得懂,《伤寒论》里面是分六经,针对风寒、瘟疫性病的那方面的常见病,《金匮》针对的是慢性病,同学们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下、分析下。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原文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张仲景也是用了内经问答的开头。张仲景的学生问他,上工治未病,为什么?张仲景说,一般的人,“夫治未病者,见肝病知肝传脾”。夫,大夫,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治疗未病有方法的,他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说肝火旺盛的话,病人的脾就容易受到伤害的,这样说的话同学们可能也不好理解,张仲景这样说,同学们也不一定相信的。举个例子同学们就很容易知道了,你们回想一下,你发脾气的那天,你的胃口是不是吃不下饭,特别是脾气大的那天是不是吃不下饭的,这个就等于张仲景说的“肝火克脾"的,就是说肝火旺盛会影响到脾的消化功能的。这个例子很好,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好像我这个年龄的,也有一点社会经验的,特别是自己读了医书之后,就会留意到发脾气的那天是吃不下饭的,特别是发脾气的时候,当时是吃不下饭的。张仲景说了,一个人治未病就知道肝和脾胃的关系,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让大家知道肝跟脾的关系。这里指的是病,刚才的例子是说发脾气,脾气下去了,吃饭还是比较可以的。如果是肝病,作为一个医生,就要了解肝和脾的关系。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讲到一个方,叫做四逆散。这个方里面四个药,柴胡、枳实、甘草、白芍,跟四逆汤是两回事的,四逆汤有附子的。柴胡和白芍都是归肝胆方面去的,但是枳实和甘草是归脾胃的。所以这个方和这里所说的见肝之病也要调理脾胃,道理是一样的。这里说到“上工治未病”,同学们要看清楚,“未病”不是说没有病。两千年前一个故事,扁鹊见到一个人,说他身体不好了,需要调理身体,那个人不听,还说医生是妖言惑众,是想挣钱。后来那个人真的发病了,那个医生就走了。因为病要分阶段的,如果病还没有发生出来的时候,在于中医,一个好的中医确实能够在还没有发病就能看出来的。同学们应该听过我的之前的课,《中医对人生的影响》,就知道“治未病”也不是很深奥的事情,只是看你有没有学习中医基础,懂不懂从基础来入手,了解最基本的辨证的道理,稍稍了解了眼睛、鼻子、舌头怎么看的,稍稍懂一些,等于我说的,一个人眼红的,那是火气很大的,你去坐他的车就要小心了。这也是治未病的道理,虽然他还没有发病、出现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发病的条件,它已经开始成熟了。好像今天一个同学说的,孔子过城门的时候走得快,学生问他为什么走得快,孔子说,你看不到城门的角都废了,学生说那个角已经烂很久了,你不用着急。孔子说,他都烂成这样了,刚好自己经过的时候把自己砸到了,自己就倒霉了。治病也一样,从症状,就好像孔子看城门一样,他看到那里烂了、废了,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作为一个医生,就要预防,找人家来把有问题的地方修好、改过来,这个等于是还没有出事发病,但是中医已经做到了,“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治未病”不是说没病,是有病还没有发作,等于中医望诊,我好像说过,糖尿病在于中医来说,病人胖胖的时候,已经知道他的血脂、血压、血糖也高,已经看到了,但病人去医院却检查不出来血糖高的,只有血脂高、血压有点高,血糖一点不高。很多人说中医是忽悠人的,明明检查出来根本没有血糖高,怎么说血糖高呢?其实讲讲道理就很简单,懂得医理的、知道解剖学病理的人就知道,一个人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是要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等于是人的一个能量,如果你消化不了了,你的血液里就会出现血糖高的情况,但是正常的人就不会的,因为有胰岛素,中医叫脾胃运化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如果一个人各个身体功能都正常是可以平衡过来的。人体的胰岛素可以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的,如果用西医手法去检查,是查不到血糖高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是很容易看出来,这个人过胖了、血脂也高了,中医也能看出来的,你留意他的头发,头发偏油、偏胖了、皮肤偏油的,还有皮肤方面多点点什么的,血液方面也有问题的。所以学好了诊断、中医基础,很多问题还没有发病都能看得出来的,不是我们现在人聪明,也不是我聪明,张仲景这里写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他知道人身体里面病的变化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才会发病,什么样的体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病,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后面也是举例的,“四季脾旺不受邪”,就说这个人脾胃好、吸收好、营气卫气都是正常的,人就不容易病。我现在对于年轻父母说,小孩子最重要是留意他的脾胃,每一天吃饭的情况,小孩子有好的脾胃,做父母就很轻松了。张仲景以前也这么说。下面说,中工不懂这个,就好象我刚才说的,一般医生不去深入,不了解病因的前因后果,只是见病治病,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医院里大部分医生都是这个做法,病人肚子痛就开止痛药,就用那几样大概治一下,风湿病就治一下关节,也不全身调理,因为全身调理费用是大很多的,也需要经验,但是一般人都不会做到这点。很多情况,见病治病,作为医生有效率是很低的,往往论坛上都见到这样的中、西医,他们治病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有效率是有一些。我都说过的,一般的人治病都是百分之五十,是靠碰的,懂一点点的就比一般人多了百分之十到十五,中工的水平就是有效率最多百分之六十五,下工的话就靠碰运气,好像群里一些同学讨论问题,有什么病用这个试一下、那个试一下,完全不在中医基础、诊断学下功夫,不好好打基础。后面说到了,“夫肝之病,补用酸,佐以焦苦”,这个是两千年前五味用药的方法,是说一般肝病的人是喜欢用偏酸的味道用,是比较容易归肺经的,这是一个用药的方法,到我们现在来看,也有他的可行之处,也有局限的地方。我建议同学们有兴趣研究一下的话,可以深入一下,到底用药方面有多少种方法,这样就会学到很多东西的。其实,光是用药方法也是有几种的,起码有用五味、脏腑、归经、我说的部位用药扥,方法不同。有时候用药也要根据五运六气,别的天气变化来用药,以后同学们研究用药的时候就要留意这方面了。一个中医,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的,只不过要有两个条件,听过我讲《伤寒论》的同学就知道了,辨证用药,一个是辨证,就要在中医基础、诊断学方面下功夫,望闻问切方面去下功夫,把诊断方面的资料都看了、理解了,能力就上来了。但是有了诊断能力,还有“用药”,这个方面你要知道药怎么用才行,要知道这个药是五味方面属苦的还是甜的、还是酸的、辣的,还有药性,对药要熟悉,不熟悉的话,有时候特别麻烦的慢性病,就好像现在论坛上经常有这个情况,中阳不足、脾胃不好,推崇的是附子理中汤或者理中汤,这个是偏阳的方,也是归脾胃的,大方向对的,刚吃的时候是有点有效,但是多吃几次病人的情况还是改变不了,这个是大方向对,但是没有在用药方面好好研究,看哪个药是对哪个症状、哪个药是起什么作用,造成了辨证准确而用药不准,效果还是出不来。辨证用药是两个轮子,等于是两个基础,一定要两边都要有的。现在好了,用药有电子书,有一万多个药,也不用背,你只要想找哪方面的药,平时多查、多看,就比较容易熟悉了。我今天就看了一天的青皮、陈皮,我熟悉药是需要时间去磨出来的。同学们可能感觉我扯得比较远,其实张仲景这里用的是脏腑的说法,也用上了金木水火土,张仲景也是担心后人不好理解,就等于刚才说“肝为什么克脾”,“金为什么可木的”,所以他就定了一个规律让我们后人去学习,金木水火土这里代表的是五脏,金代表肺经,木的肝经,水的是肾经,火的是心经,土的是脾经。这个在于我的经验中,我当时看书的时候是理解过就算了,到了我们现在,我在中医基础这里也好,我不会着重讲“金木水火土”,我觉得这是一个理解的方法而已,不一定要用上去。同学们喜欢用也行,就把他背一下,五行跟各方面脏腑对应起来的,就知道哪个相生、相克。其实在我的临床中,关系一般,不是那么地大,但是有些时候确实也要留意一下。有一样东西是很重点的,就是脾胃和血气,这个在临床中,特别来找我的病人,都是慢性病,周围看了没有效果才会找到我的,我们接的都是很麻烦的问题的。我就发现一个规律,往往这一类的人脾胃不好,长期脾胃不好就变成血气也不好,血气不好就是腰酸就是腿痛、头痛,这里痛那里痛,整个一条链子一样的。作为一个医生,把他的脾胃拉上来了,过个一个月的,他的不是这里那里痛的情况就慢慢少了。今天一个深圳同学就是这样,刚来找我的时候,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用了一个月针对脾胃的药,也没有痛的那么惨了,人也好看多了。这个也等于是五行五脏论的道理,你要了解各个脏腑症状的根在那里,所以我们中医说“治病要治根”,如果不懂的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人来了医生说“头痛”,跟以前医生一样,用膏药把太阳穴贴上去,现在已经很少这样的治疗方法了,在民国清朝好像挺多这个情况。有同学说得对,“治病必求本”,就是要知道治病的病根在那里,要找到原因。就像我刚刚说的,“周身痛的”表达的问题就是血气方面不好,这也是有几个原因的,不一定是脾胃的,但是看到这个病人脾胃也不好,做医生的怎么样也是先把他的脾胃转过来再说。大部分的情况,白血病就没话说了,如果天生造血功能方面出问题的,但是基本上,人的造血功能一个是肾的造血因子,还有骨髓的造血因子,脾胃方面也有造血因子。作为一个中医,我要求同学们各方面书都要看,中医基础要打好,西医的解剖学也要看下,免得西医的医生把中医忽悠了,我们了解下也没有害处的。但是我们结合到中医上来也是很好用的。昨天,有个在医院的肿瘤科做医生的同学打电话问我,说现在肿瘤治疗都是用的西医方法,中医好像除了养生就没有其他的用处了。我跟他说不是的,中医用起来很好,特别是肿瘤科的。我反问他,其实医院现在进步很多了,没有以前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医院里面有打氨基酸白蛋白的营养针,这个也是中医中的营养平衡的方法,八纲中的补法,也是一样的。还有西医的化疗,现在医院也知道病人做了手术后,一定要伤口好了再做化疗的,还有化疗的次数、力度也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没有以前那么武断的,以前开出来的治疗方案是不理病人是否承受的,所以以前很多病人在化疗中就已经是死亡。但是我们这几年就没有听到在化疗中间死掉的病人,因为医院也是用上了中医的方法,要辨证,要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所以很多肿瘤癌症的病人开口就问,“医生你能够治好我这个病吗?”,我就反问一下,“你来治病的还是来救命的”,你说是来治病的,那只要把肿瘤去掉就可以了,那就去找医院,手术刀一挥,肿瘤马上没有了,如果想癌细胞没有,一化疗癌细胞白细胞都归零,你的命也会为零的。中医做的不同,我先想办法调好你的血气方面,不要让你的肿瘤恶化,把你的脾胃、血气、卫气(免疫能力)提上来,能吃能睡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医这样做就能做到,身体上来了,各方面都正常了,到了那个时候想去做手术割掉也可以,但是我都提出,做手术前后都要找中医调理好身体。病人说不想做手术,那也很好,现在在生活中带肿瘤生长的人很多的,同学们看电视新闻也会看到,一个人肿瘤十多斤了还没事,一般来说,一个鸡蛋那么大的肿瘤或者不影响旁边器官、血脉,这个都是没事的,对生命没有影响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生活中是没有病人因为肿瘤、癌症死的,都是因为癌症的身体很虚弱,产生并发症而死掉的,不是肿瘤恶化死的。所以我都说,是要治病还是救命,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张仲景在这章里面最主要的思路了,“治病要求本”,要知道病理之间的因果,就好像肿瘤跟人的因果。治肿瘤、癌症的病人,一定要记着,癌症病人一入手,一定调血脉,现在医院医生都知道,癌症病人的血液是很稠的,流动性很慢的,所以他的肿瘤才会大得很快,我从中医角度入手,先化瘀通血,病人的情况很快就能稳定下来的,很简单的方法。在于西医的话,这个方法也可以,但是西医的肝素、化瘀的药控制得很严格,就算医生自己也是不太好用的,肝素打多了会内出血的,是很危险的一个药,打少了也不够力,多了人就受不了。中药有个好处,中药要经过胃的吸收,等于是多了一层过滤,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不存在过量治疗的问题,虻虫也好,赤芍也好,化瘀的也好,这些药我们已经用了几千年了,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多大的剂量都是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们中医不是落后,如果在用药、临床经验上掌握好的话,确实比医院里面的医生都很好。我这边有一个医院的中医生,我只是在他的药店里聊了几次,我说到了,现在的中医要在病理、身体解剖学也要注重的,在医院有条件,也可以结合下,用中医的理论治病,效果是很好的,现在他的小弟也是用上了这个思路,在医院里面光是中医也是很多人去看他。所以我都说的,只要有用的东西稍稍用一下,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一章节的话,同学们要了解、知道脏腑之间的关系,什么脏腑有什么作用,光是听我按原文来说,同学们也只是一个粗糙的看法,我主要是说这段的意思、作用,里面的内容同学们有时间重新查一下,心在中医基础指的什么症状、作用、情况,有什么情志的表达,五脏都查一下,你就会学到更多东西的。原文第一篇一下子就说了四十五分钟了。
【原文2】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原文2,这里也说到了中医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思路。他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也能害万物”,这一段指的就是后面延伸出来的五运六气,到我们后来就知道,就是天气预报,特别是年龄大的有风湿病的就知道了,天气还没有变,他的脚就痛了,比天气预报还厉害。所以这段的意思就是这样的。确实也是的,作为人,在地球人生长,地球是有自传公转的,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病邪的发展都有所偏重的,好像冬天容易出现风寒性感冒,天热容易发生风热性感冒,只能说多一点,不是绝对的,但是有这个规律是偏这样,好像瘟疫性SARS病毒也是风气的问题,也是五运六气的当中温病类的病来的。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病有时候跟天气有关系。还有以前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有这个情况的,有看电视留意到一个节目,叫《长寿之乡》,采访中国各地那些过百岁的老人哪里比较多的,采访下来是哪些地方多过百岁的老人呢?是偏于四面环山的山村里面的小村庄,有固定的环境,四季变化风气不明显,里面的病邪都是比较稳定,身体在那个地方适应了病邪,对那个病邪有了免疫能力(中医叫卫气),一百多岁的人,还是卫气很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病,一百多岁了,早上还吃5个鸡蛋一大碗的稀饭,我都没有他的胃口好。这里也是跟风气的、天气、所住的环境的影响,所以张仲景这里说,“风气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了,外在环境,有时候以个人能力是很难改变的,好像广顺同学在杭州,那里地方的环境跟广东不同,如果他不适应了,但是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各方面问题,没办法走动,还是留在杭州,或者是广顺喜欢杭州生活,张仲景就说了,你们要养好你们的脏腑,注意五脏六腑的正常、通畅,卫气是完好的,这样的话,你虽在一个恶劣的环境,比如现在汽车废气各方面的因素不是很理想,你还是能够防范于未然,增强免疫能力,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他这里说的,“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个等于说是瘟疫性的感冒的,好像浮生若梦说的,拉到《内经》里说,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大道理一套套,但是这个没关系,我们今天讲的是《金匮》,不要拉别的说,要不然我怕一百年讲不完的。因为我的水平不高,我只能讲浅白的例子、实际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听的懂我讲的课。如果我跟同学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估计大部分刚接触中医的同学肯定也不明白这个意思。昨天有一个同学,他的儿子也是做医生,两母子也是听我的课,说,老师虽然你说的很普通,但是我喜欢,我也听得明白。张仲景这里说了,千般灾难离不开三条,人生病基本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经络受邪,如果只是看原文,首先经络到我们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概念,有人说经络是真的,有些人说是假的,今天我们讲《金匮》,真假不重要,重要的看后面的话,“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就是说身体里面,如果脏腑方面有问题、卫气不强的,也是容易生病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就等于我说的肿瘤、癌症、慢性病的,那一类都是脾胃不好引起血气方面不足,血气方面因为工作、生活、年龄方面也出现了瘀血重、流通不好的。这就是一个脏腑、一个血脉方面。第三很简单,“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是外因了,就是说比如房屋倒塌或者跟人吵架打架或者打仗用刀子或者碰到老虎了咬伤或者毛毛虫过敏的,就是外面影响人受伤,车祸跌伤等都是外在引起的。在张仲景这里已经分得清楚了,人大部分都是三个方面有问题,第一脏腑里面有问题,第二是血脉的问题,第三是意外受伤或者是房屋倒塌受伤。同学们可以想一下,确实是离不开这三个大方向的,既然我们知道这三个方面会受到伤害,我们作为中医应该怎么去防备呢?脏腑有问题就调,心阴不足就补心阴的,肝阴不足就补肝阴,肺气虚的就补肺气的,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怎么知道他是肝阴不足呢?其实也简单,如果从中基和诊断学学了,就知道,一听他的那么大声,一开口就骂人的,同学们就说了,老师的肝火过旺了,要平衡了,要不然就没人听你课了。所以你懂了就能够知道到底哪个脏腑出问题,到底从哪里入手来平衡。血脉方面也是很容易看的,一个人瘀血重的或者血液稠了或者是血脂高、血糖高、三高的,其实都能够看出来,只要在诊断学、中基里面能够花几天时间来看一下,也是能够看出来的,不是那么神秘的。中医是中国人几千年留下来的民间的一个自我保护的一个学问来的,不是那么复杂的,同学们不要被人家忽悠得厉害了,动不动就是《难经》等,把理论说得太高、太专业了,就不好解释、不好理解,其实张仲景说了,就是病的这几个因素,血脉好了、脏腑正常了。好像以前说的,“行船跑马三分险”,现在也是,有路坐车也好,好比我去散步,也要小心的,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的,确实要注意,很多意外的事情。张仲景这里也是要我们注意,有老虎的地方就不要去了,因为你不是武松,如果你是武松也可以喝酒过景阳冈了。所以,中医学好了,就等于是武松的道理了,喝酒了有能力了,老虎来了也不怕,中医就是这个道理。
课间休息。
张仲景这里也分析得非常好,两千年前的人大概会出现问题的都是那些方面,这里说得比较简单一点,一个人知道病的因由,刚开始有问题就要调理了,等于前面说的“治未病”,但前提是要有基础才行的,没有基础的话,怎么知道开始病呢?读书群的读书计划就好了,要求同学们读一下中基和诊断学,花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就算不懂得治病,也会知道自己的身体可能有问题,就能趁早去解决了。张仲景这里就说的很好,四肢才觉重滞,就可以吐纳引导,增加血液循环,身体就没事了。如果刚开始有小问题,可以针灸一下、抹下药膏,血脉方面也不会出问题的。但是要注意这个度,张仲景这里是一个提示。后面说的外来的受伤什么的,我的看法跟素素学好太极,也是能健身护体、打老虎。张仲景的原文第二是这个意思。
细说《金匮要略》(一)(12.05)
在座的同学们,之前有读过《金匮》的吗?你们对《金匮》的感觉是怎么看呢?确实是有些同学比较少的人认识,一上来说就看《伤寒论》,挺少看《金匮》。但是我们今天这个版本有释义,挺好的,不是复杂,是比较杂的病,杂病论。读懂了《金匮》基本上对于中医上是一大进步来的,读懂了《伤寒论》,只是知道了辨证用药的方法,但是读懂了《金匮》就不同了,《金匮》讲求的是整体辨证,整个人的辨证。
今天我们开讲《金匮》。《金匮》是也是张仲景里面的一本书,跟《伤寒论》是姊妹书。其实在这本书的原序里面,本来张仲景写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但是在历史的流传中,以前的书是竹简串起来的,因为年代的久远,很多都散掉了,一捆一捆的书,一捆只是很短的内容,一大车的书也就一本书而已。以前一句话说读书破万卷,就是指的一卷一卷的书。在历史中散掉了,我们的后人看到的书是收集在一起,重新编辑成了《金匮》和《伤寒论》。《伤寒论》主要就是六经、霍乱、阴阳异差等进行辨证。《金匮》是以杂病论为主,脏腑、痉湿、百合病、疟病、病脉、中风、痢疾等,都是很杂的,就是把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地方所出现的病的种类都有所归类,所以感觉很杂,不是复杂的杂,是杂病的杂,就是说老人也好,妇女也好,虚弱的也好,都有讲到,也讲得比较深入。以我个人经验来学中医,我入门是靠的这本书。因为没有电脑之前,我看这本书是把每个章节仔细看过、比较过。我也比较荣幸,当时在旧货市场能够买到这本《金匮简明释义》。这个书有个好处,就是有释义,也有对深奥文字的解释,所以这本书对于刚刚学中医的朋友,还有有兴趣学的中医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我讲课也讲了很多天了,之所以放在后面才讲《金匮》,是希望有比较成熟的机会才跟同学们讲。这本书是学中医必走的阶段,《伤寒论》里学习到的是辨证用药。但是在《金匮》里面学到的是人体的阴阳、人体的体质、眼中有人。现在西医把科目分得很细,眼中没有了病人,只是说什么病怎么治,但是张仲景的《杂病论》是关系到整个人的。张仲景的原序里也讲到了,说华佗的时候治疗那么有效,他说是这个可以活人的书,“《华佗传》云”。但是以现在的后人去研究,孙思邈也好、华佗也好,其实很多证据都指向,其实当时的名家,华佗也好、孙思邈也好,用的就是张仲景的《金匮》里的治病方法。还有一本敦煌出土的,一本讲脏腑的书,它里面的内容也是《金匮》里的一个章节,因为这里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只是一个内容,敦煌的医生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出名了,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他用五脏论的方法去辨证治病,有效率提高很多倍。作为一个医生、中医,学东西也好,研究东西也好,一定要有方法、路子。张仲景这里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路子,我们现在两千年后,特别是我在讲了《伤寒论》时也提到了,我现在走的路子、我查看的资料,百家里面蒲辅周、朱良春、邓铁涛那一辈人都还是走不出《伤寒论》两千年来的路子,虽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方法路子还是一样的。《金匮》在中医的历史上那么平淡,没有《伤寒论》那么出名,也是一个历史原因,因为《金匮》不是一下子能够读得懂,《伤寒论》里面是分六经,针对风寒、瘟疫性病的那方面的常见病,《金匮》针对的是慢性病,同学们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下、分析下。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原文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张仲景也是用了内经问答的开头。张仲景的学生问他,上工治未病,为什么?张仲景说,一般的人,“夫治未病者,见肝病知肝传脾”。夫,大夫,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治疗未病有方法的,他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说肝火旺盛的话,病人的脾就容易受到伤害的,这样说的话同学们可能也不好理解,张仲景这样说,同学们也不一定相信的。举个例子同学们就很容易知道了,你们回想一下,你发脾气的那天,你的胃口是不是吃不下饭,特别是脾气大的那天是不是吃不下饭的,这个就等于张仲景说的“肝火克脾"的,就是说肝火旺盛会影响到脾的消化功能的。这个例子很好,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好像我这个年龄的,也有一点社会经验的,特别是自己读了医书之后,就会留意到发脾气的那天是吃不下饭的,特别是发脾气的时候,当时是吃不下饭的。张仲景说了,一个人治未病就知道肝和脾胃的关系,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让大家知道肝跟脾的关系。这里指的是病,刚才的例子是说发脾气,脾气下去了,吃饭还是比较可以的。如果是肝病,作为一个医生,就要了解肝和脾的关系。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讲到一个方,叫做四逆散。这个方里面四个药,柴胡、枳实、甘草、白芍,跟四逆汤是两回事的,四逆汤有附子的。柴胡和白芍都是归肝胆方面去的,但是枳实和甘草是归脾胃的。所以这个方和这里所说的见肝之病也要调理脾胃,道理是一样的。这里说到“上工治未病”,同学们要看清楚,“未病”不是说没有病。两千年前一个故事,扁鹊见到一个人,说他身体不好了,需要调理身体,那个人不听,还说医生是妖言惑众,是想挣钱。后来那个人真的发病了,那个医生就走了。因为病要分阶段的,如果病还没有发生出来的时候,在于中医,一个好的中医确实能够在还没有发病就能看出来的。同学们应该听过我的之前的课,《中医对人生的影响》,就知道“治未病”也不是很深奥的事情,只是看你有没有学习中医基础,懂不懂从基础来入手,了解最基本的辨证的道理,稍稍了解了眼睛、鼻子、舌头怎么看的,稍稍懂一些,等于我说的,一个人眼红的,那是火气很大的,你去坐他的车就要小心了。这也是治未病的道理,虽然他还没有发病、出现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发病的条件,它已经开始成熟了。好像今天一个同学说的,孔子过城门的时候走得快,学生问他为什么走得快,孔子说,你看不到城门的角都废了,学生说那个角已经烂很久了,你不用着急。孔子说,他都烂成这样了,刚好自己经过的时候把自己砸到了,自己就倒霉了。治病也一样,从症状,就好像孔子看城门一样,他看到那里烂了、废了,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作为一个医生,就要预防,找人家来把有问题的地方修好、改过来,这个等于是还没有出事发病,但是中医已经做到了,“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治未病”不是说没病,是有病还没有发作,等于中医望诊,我好像说过,糖尿病在于中医来说,病人胖胖的时候,已经知道他的血脂、血压、血糖也高,已经看到了,但病人去医院却检查不出来血糖高的,只有血脂高、血压有点高,血糖一点不高。很多人说中医是忽悠人的,明明检查出来根本没有血糖高,怎么说血糖高呢?其实讲讲道理就很简单,懂得医理的、知道解剖学病理的人就知道,一个人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是要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等于是人的一个能量,如果你消化不了了,你的血液里就会出现血糖高的情况,但是正常的人就不会的,因为有胰岛素,中医叫脾胃运化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如果一个人各个身体功能都正常是可以平衡过来的。人体的胰岛素可以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的,如果用西医手法去检查,是查不到血糖高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是很容易看出来,这个人过胖了、血脂也高了,中医也能看出来的,你留意他的头发,头发偏油、偏胖了、皮肤偏油的,还有皮肤方面多点点什么的,血液方面也有问题的。所以学好了诊断、中医基础,很多问题还没有发病都能看得出来的,不是我们现在人聪明,也不是我聪明,张仲景这里写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他知道人身体里面病的变化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才会发病,什么样的体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病,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后面也是举例的,“四季脾旺不受邪”,就说这个人脾胃好、吸收好、营气卫气都是正常的,人就不容易病。我现在对于年轻父母说,小孩子最重要是留意他的脾胃,每一天吃饭的情况,小孩子有好的脾胃,做父母就很轻松了。张仲景以前也这么说。下面说,中工不懂这个,就好象我刚才说的,一般医生不去深入,不了解病因的前因后果,只是见病治病,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医院里大部分医生都是这个做法,病人肚子痛就开止痛药,就用那几样大概治一下,风湿病就治一下关节,也不全身调理,因为全身调理费用是大很多的,也需要经验,但是一般人都不会做到这点。很多情况,见病治病,作为医生有效率是很低的,往往论坛上都见到这样的中、西医,他们治病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有效率是有一些。我都说过的,一般的人治病都是百分之五十,是靠碰的,懂一点点的就比一般人多了百分之十到十五,中工的水平就是有效率最多百分之六十五,下工的话就靠碰运气,好像群里一些同学讨论问题,有什么病用这个试一下、那个试一下,完全不在中医基础、诊断学下功夫,不好好打基础。后面说到了,“夫肝之病,补用酸,佐以焦苦”,这个是两千年前五味用药的方法,是说一般肝病的人是喜欢用偏酸的味道用,是比较容易归肺经的,这是一个用药的方法,到我们现在来看,也有他的可行之处,也有局限的地方。我建议同学们有兴趣研究一下的话,可以深入一下,到底用药方面有多少种方法,这样就会学到很多东西的。其实,光是用药方法也是有几种的,起码有用五味、脏腑、归经、我说的部位用药扥,方法不同。有时候用药也要根据五运六气,别的天气变化来用药,以后同学们研究用药的时候就要留意这方面了。一个中医,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的,只不过要有两个条件,听过我讲《伤寒论》的同学就知道了,辨证用药,一个是辨证,就要在中医基础、诊断学方面下功夫,望闻问切方面去下功夫,把诊断方面的资料都看了、理解了,能力就上来了。但是有了诊断能力,还有“用药”,这个方面你要知道药怎么用才行,要知道这个药是五味方面属苦的还是甜的、还是酸的、辣的,还有药性,对药要熟悉,不熟悉的话,有时候特别麻烦的慢性病,就好像现在论坛上经常有这个情况,中阳不足、脾胃不好,推崇的是附子理中汤或者理中汤,这个是偏阳的方,也是归脾胃的,大方向对的,刚吃的时候是有点有效,但是多吃几次病人的情况还是改变不了,这个是大方向对,但是没有在用药方面好好研究,看哪个药是对哪个症状、哪个药是起什么作用,造成了辨证准确而用药不准,效果还是出不来。辨证用药是两个轮子,等于是两个基础,一定要两边都要有的。现在好了,用药有电子书,有一万多个药,也不用背,你只要想找哪方面的药,平时多查、多看,就比较容易熟悉了。我今天就看了一天的青皮、陈皮,我熟悉药是需要时间去磨出来的。同学们可能感觉我扯得比较远,其实张仲景这里用的是脏腑的说法,也用上了金木水火土,张仲景也是担心后人不好理解,就等于刚才说“肝为什么克脾”,“金为什么可木的”,所以他就定了一个规律让我们后人去学习,金木水火土这里代表的是五脏,金代表肺经,木的肝经,水的是肾经,火的是心经,土的是脾经。这个在于我的经验中,我当时看书的时候是理解过就算了,到了我们现在,我在中医基础这里也好,我不会着重讲“金木水火土”,我觉得这是一个理解的方法而已,不一定要用上去。同学们喜欢用也行,就把他背一下,五行跟各方面脏腑对应起来的,就知道哪个相生、相克。其实在我的临床中,关系一般,不是那么地大,但是有些时候确实也要留意一下。有一样东西是很重点的,就是脾胃和血气,这个在临床中,特别来找我的病人,都是慢性病,周围看了没有效果才会找到我的,我们接的都是很麻烦的问题的。我就发现一个规律,往往这一类的人脾胃不好,长期脾胃不好就变成血气也不好,血气不好就是腰酸就是腿痛、头痛,这里痛那里痛,整个一条链子一样的。作为一个医生,把他的脾胃拉上来了,过个一个月的,他的不是这里那里痛的情况就慢慢少了。今天一个深圳同学就是这样,刚来找我的时候,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用了一个月针对脾胃的药,也没有痛的那么惨了,人也好看多了。这个也等于是五行五脏论的道理,你要了解各个脏腑症状的根在那里,所以我们中医说“治病要治根”,如果不懂的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人来了医生说“头痛”,跟以前医生一样,用膏药把太阳穴贴上去,现在已经很少这样的治疗方法了,在民国清朝好像挺多这个情况。有同学说得对,“治病必求本”,就是要知道治病的病根在那里,要找到原因。就像我刚刚说的,“周身痛的”表达的问题就是血气方面不好,这也是有几个原因的,不一定是脾胃的,但是看到这个病人脾胃也不好,做医生的怎么样也是先把他的脾胃转过来再说。大部分的情况,白血病就没话说了,如果天生造血功能方面出问题的,但是基本上,人的造血功能一个是肾的造血因子,还有骨髓的造血因子,脾胃方面也有造血因子。作为一个中医,我要求同学们各方面书都要看,中医基础要打好,西医的解剖学也要看下,免得西医的医生把中医忽悠了,我们了解下也没有害处的。但是我们结合到中医上来也是很好用的。昨天,有个在医院的肿瘤科做医生的同学打电话问我,说现在肿瘤治疗都是用的西医方法,中医好像除了养生就没有其他的用处了。我跟他说不是的,中医用起来很好,特别是肿瘤科的。我反问他,其实医院现在进步很多了,没有以前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医院里面有打氨基酸白蛋白的营养针,这个也是中医中的营养平衡的方法,八纲中的补法,也是一样的。还有西医的化疗,现在医院也知道病人做了手术后,一定要伤口好了再做化疗的,还有化疗的次数、力度也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没有以前那么武断的,以前开出来的治疗方案是不理病人是否承受的,所以以前很多病人在化疗中就已经是死亡。但是我们这几年就没有听到在化疗中间死掉的病人,因为医院也是用上了中医的方法,要辨证,要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所以很多肿瘤癌症的病人开口就问,“医生你能够治好我这个病吗?”,我就反问一下,“你来治病的还是来救命的”,你说是来治病的,那只要把肿瘤去掉就可以了,那就去找医院,手术刀一挥,肿瘤马上没有了,如果想癌细胞没有,一化疗癌细胞白细胞都归零,你的命也会为零的。中医做的不同,我先想办法调好你的血气方面,不要让你的肿瘤恶化,把你的脾胃、血气、卫气(免疫能力)提上来,能吃能睡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医这样做就能做到,身体上来了,各方面都正常了,到了那个时候想去做手术割掉也可以,但是我都提出,做手术前后都要找中医调理好身体。病人说不想做手术,那也很好,现在在生活中带肿瘤生长的人很多的,同学们看电视新闻也会看到,一个人肿瘤十多斤了还没事,一般来说,一个鸡蛋那么大的肿瘤或者不影响旁边器官、血脉,这个都是没事的,对生命没有影响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生活中是没有病人因为肿瘤、癌症死的,都是因为癌症的身体很虚弱,产生并发症而死掉的,不是肿瘤恶化死的。所以我都说,是要治病还是救命,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张仲景在这章里面最主要的思路了,“治病要求本”,要知道病理之间的因果,就好像肿瘤跟人的因果。治肿瘤、癌症的病人,一定要记着,癌症病人一入手,一定调血脉,现在医院医生都知道,癌症病人的血液是很稠的,流动性很慢的,所以他的肿瘤才会大得很快,我从中医角度入手,先化瘀通血,病人的情况很快就能稳定下来的,很简单的方法。在于西医的话,这个方法也可以,但是西医的肝素、化瘀的药控制得很严格,就算医生自己也是不太好用的,肝素打多了会内出血的,是很危险的一个药,打少了也不够力,多了人就受不了。中药有个好处,中药要经过胃的吸收,等于是多了一层过滤,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不存在过量治疗的问题,虻虫也好,赤芍也好,化瘀的也好,这些药我们已经用了几千年了,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多大的剂量都是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们中医不是落后,如果在用药、临床经验上掌握好的话,确实比医院里面的医生都很好。我这边有一个医院的中医生,我只是在他的药店里聊了几次,我说到了,现在的中医要在病理、身体解剖学也要注重的,在医院有条件,也可以结合下,用中医的理论治病,效果是很好的,现在他的小弟也是用上了这个思路,在医院里面光是中医也是很多人去看他。所以我都说的,只要有用的东西稍稍用一下,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一章节的话,同学们要了解、知道脏腑之间的关系,什么脏腑有什么作用,光是听我按原文来说,同学们也只是一个粗糙的看法,我主要是说这段的意思、作用,里面的内容同学们有时间重新查一下,心在中医基础指的什么症状、作用、情况,有什么情志的表达,五脏都查一下,你就会学到更多东西的。原文第一篇一下子就说了四十五分钟了。
【原文2】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原文2,这里也说到了中医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思路。他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也能害万物”,这一段指的就是后面延伸出来的五运六气,到我们后来就知道,就是天气预报,特别是年龄大的有风湿病的就知道了,天气还没有变,他的脚就痛了,比天气预报还厉害。所以这段的意思就是这样的。确实也是的,作为人,在地球人生长,地球是有自传公转的,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病邪的发展都有所偏重的,好像冬天容易出现风寒性感冒,天热容易发生风热性感冒,只能说多一点,不是绝对的,但是有这个规律是偏这样,好像瘟疫性SARS病毒也是风气的问题,也是五运六气的当中温病类的病来的。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病有时候跟天气有关系。还有以前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有这个情况的,有看电视留意到一个节目,叫《长寿之乡》,采访中国各地那些过百岁的老人哪里比较多的,采访下来是哪些地方多过百岁的老人呢?是偏于四面环山的山村里面的小村庄,有固定的环境,四季变化风气不明显,里面的病邪都是比较稳定,身体在那个地方适应了病邪,对那个病邪有了免疫能力(中医叫卫气),一百多岁的人,还是卫气很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病,一百多岁了,早上还吃5个鸡蛋一大碗的稀饭,我都没有他的胃口好。这里也是跟风气的、天气、所住的环境的影响,所以张仲景这里说,“风气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了,外在环境,有时候以个人能力是很难改变的,好像广顺同学在杭州,那里地方的环境跟广东不同,如果他不适应了,但是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各方面问题,没办法走动,还是留在杭州,或者是广顺喜欢杭州生活,张仲景就说了,你们要养好你们的脏腑,注意五脏六腑的正常、通畅,卫气是完好的,这样的话,你虽在一个恶劣的环境,比如现在汽车废气各方面的因素不是很理想,你还是能够防范于未然,增强免疫能力,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他这里说的,“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个等于说是瘟疫性的感冒的,好像浮生若梦说的,拉到《内经》里说,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大道理一套套,但是这个没关系,我们今天讲的是《金匮》,不要拉别的说,要不然我怕一百年讲不完的。因为我的水平不高,我只能讲浅白的例子、实际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听的懂我讲的课。如果我跟同学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估计大部分刚接触中医的同学肯定也不明白这个意思。昨天有一个同学,他的儿子也是做医生,两母子也是听我的课,说,老师虽然你说的很普通,但是我喜欢,我也听得明白。张仲景这里说了,千般灾难离不开三条,人生病基本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经络受邪,如果只是看原文,首先经络到我们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概念,有人说经络是真的,有些人说是假的,今天我们讲《金匮》,真假不重要,重要的看后面的话,“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就是说身体里面,如果脏腑方面有问题、卫气不强的,也是容易生病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就等于我说的肿瘤、癌症、慢性病的,那一类都是脾胃不好引起血气方面不足,血气方面因为工作、生活、年龄方面也出现了瘀血重、流通不好的。这就是一个脏腑、一个血脉方面。第三很简单,“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是外因了,就是说比如房屋倒塌或者跟人吵架打架或者打仗用刀子或者碰到老虎了咬伤或者毛毛虫过敏的,就是外面影响人受伤,车祸跌伤等都是外在引起的。在张仲景这里已经分得清楚了,人大部分都是三个方面有问题,第一脏腑里面有问题,第二是血脉的问题,第三是意外受伤或者是房屋倒塌受伤。同学们可以想一下,确实是离不开这三个大方向的,既然我们知道这三个方面会受到伤害,我们作为中医应该怎么去防备呢?脏腑有问题就调,心阴不足就补心阴的,肝阴不足就补肝阴,肺气虚的就补肺气的,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怎么知道他是肝阴不足呢?其实也简单,如果从中基和诊断学学了,就知道,一听他的那么大声,一开口就骂人的,同学们就说了,老师的肝火过旺了,要平衡了,要不然就没人听你课了。所以你懂了就能够知道到底哪个脏腑出问题,到底从哪里入手来平衡。血脉方面也是很容易看的,一个人瘀血重的或者血液稠了或者是血脂高、血糖高、三高的,其实都能够看出来,只要在诊断学、中基里面能够花几天时间来看一下,也是能够看出来的,不是那么神秘的。中医是中国人几千年留下来的民间的一个自我保护的一个学问来的,不是那么复杂的,同学们不要被人家忽悠得厉害了,动不动就是《难经》等,把理论说得太高、太专业了,就不好解释、不好理解,其实张仲景说了,就是病的这几个因素,血脉好了、脏腑正常了。好像以前说的,“行船跑马三分险”,现在也是,有路坐车也好,好比我去散步,也要小心的,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的,确实要注意,很多意外的事情。张仲景这里也是要我们注意,有老虎的地方就不要去了,因为你不是武松,如果你是武松也可以喝酒过景阳冈了。所以,中医学好了,就等于是武松的道理了,喝酒了有能力了,老虎来了也不怕,中医就是这个道理。
课间休息。
张仲景这里也分析得非常好,两千年前的人大概会出现问题的都是那些方面,这里说得比较简单一点,一个人知道病的因由,刚开始有问题就要调理了,等于前面说的“治未病”,但前提是要有基础才行的,没有基础的话,怎么知道开始病呢?读书群的读书计划就好了,要求同学们读一下中基和诊断学,花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就算不懂得治病,也会知道自己的身体可能有问题,就能趁早去解决了。张仲景这里就说的很好,四肢才觉重滞,就可以吐纳引导,增加血液循环,身体就没事了。如果刚开始有小问题,可以针灸一下、抹下药膏,血脉方面也不会出问题的。但是要注意这个度,张仲景这里是一个提示。后面说的外来的受伤什么的,我的看法跟素素学好太极,也是能健身护体、打老虎。张仲景的原文第二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