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实中医很简单

二:阴阳的特点。
“甲骨文,您肯定知道,就是古人把文字写在龟甲和骨头上的那种。”
“对,我知道,怎么又牵扯到甲骨文?”
“呵呵,老爷子,古人把文字写在龟甲和骨头上,您觉得好写吗?”
“当然不好写。”
“这就对了,中国的文字为什么不好理解,就是一字多义的现象太多,而一字多义的产生就是因为字不好写,所以,就让一个字表达多个意思。”
“阴阳也一样,由于不好写,所以,就产生了多种含义。但字义的延伸不是随便胡乱延伸的,是要有规律延伸的。”
“中医里有一种思维,就是‘取象比类’,说白了就是把相似、相同的事物现象进行归类。阴阳的字义延伸就是根据这个规律来的。”
“阴阳两个字和在一起所谈的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有无转化规律,但阴阳两个字分开之后,就有了更多的延伸含义。比如中国两个字,和在一起的含义为我们国家的名字,但分开后‘中’和‘国’却有更多的含义,是吧。”
“哦,我听明白了,阴阳两个字和在一起的阴和阳的含义与阴阳两个字分开后阴和阳的含义有所不同,怪不得我对阴阳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都说阴阳深奥,只要知道了这点,阴阳就算快弄明白了,是吧。”
“呵呵,是的,老爷子。我给您先说说阴阳的特点,然后再说阴阳的延伸含义,好吗?”
“当然可以。”
“根据阴阳的原本含义,阴阳是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有无变化过程,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什么是对立?对立的含义就是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抵消和抑制。而制约,为限制约束之意,实为‘对立’含义的进一步拓展。
看看阴阳的含义,我们就不难理解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有’为增加,‘无’为减少。增加能抑制和抵消减少,减少同样也能抑制和抵消增加,即增加能限制约束减少,而减少也能限制约束增加,这就是阴阳的对立制约。
比如长时间的下暴雨,水库的水位急剧上升,对于水库里的水来说,这是增加,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水位上升过高,就要开闸排水,这是减少,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阳是对立制约阴的。
公园里的小湖,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水一次,这是因为湖水的蒸发而导致水量减少的缘故。蒸发,是‘无’的过程,为阳;注水,是‘有’的过程,为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要让小湖的水位保持相对的稳定,我们就要用阴来对立制约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根,是来源之义;用,就是利用。
阴阳的互根,就是说阴是阳的来源,阳也是阴的来源;阴阳的互用,就是说阴是利用阳而产生的,阳是利用阴而产生的。所以,阴阳的互用是互根的进一步解释。
阴阳是‘有与无’的变化过程,早在《老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有无相生’,即‘无’是‘有’的来源;‘有’又是‘无’的来源。
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就是‘无’产生了‘有’,‘无’是‘有’的根。看看世间万物,机器的生产、房子的落成、人的出生等等,哪一个不是从‘无’到‘有’的?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把本来不存在的‘无’变成双方都想要的‘有’,这就是‘无中生有’。
而‘有’产生‘无’的现象更是常见:炒股之人,前几天还是百万富翁,可大跌之后,瞬间就所剩无几;白天还在房子里睡觉,晚上就下起了暴雨,形成泥石流之后,瞬间房子被冲毁;刚才碗里还有饭,饥饿的你狼吞虎咽之后,饭没了;昨天还在和你聊天谈话的一个人,晚上突然出了车祸,来不及抢救就身亡了,两天之后火化埋葬,等等,这些都是‘有’产生了‘无’的例子。
3:阴阳的长消。
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只要运动,就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只有两种情况:增多和减少。增多为‘长’,是‘有’的过程,为阴;减少为‘消’,是‘无’的过程,为阳。所以,世间万物均是在阴阳的长消中存在的。
拿人来说,从出生到壮年,形体在增大,为‘长’,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壮年之后到老年,形体在衰减,为‘消’,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想想看,哪个人的一生不是在阴阳的长消中度过的?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就是说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
前面谈了,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只要条件允许,‘有’的过程就会变成‘无’的过程,‘无’的过程也会变成‘有’的过程,这就是阴阳的转化。如我们不停的劳作,衣服上的污迹就会增多,是‘有’的过程,为阴;当我们用清水多次冲洗时,污迹慢慢消失,是‘无’的过程,为阳。这就是阴向阳的转化。
至于阳向阴的转化,那就太多了,看看前面阴阳互根互用中的‘无中生有’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条件,阴阳就会相互转化。”
呵呵,我把平时看书所想的一下子都说了出来。
“你说的是阴阳两个字在一起的含义特点。”老爷子说道。
“老爷子,您真应该学中医。”看老爷子掌握的这么快,我就说道。
“哈哈哈,老了,不过,我真是喜欢中医啊。”
三:阴阳的延伸含义。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再给您说说阴阳两个字分开后的延伸归属含义。”
“好的。”
“老爷子,您想想,雾气的团聚是不是在日落之后的晚上形成的?雾气的发散是不是在太阳出来之后发生的?”
“是啊。”
“所以,人们就把阳光的有无作为区分阴和阳的一个标准。如晚上为阴,白天为阳;背日为阴,向日为阳;我们国家的山之南有阳光,所以为阳,山之北没有阳光,所以为阴。进一步延伸:有阳光则温热,无阳光则寒凉,故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有阳光则明亮,无阳光则晦暗,所以,明亮属阳,晦暗属阴;四季当中,春夏温热,秋冬凉寒,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对水火而言,水为寒,火为热,所以水属阴,火属阳;对地理位置而言,东南方温热,所以,东南属阳;西北方寒凉,所以,西北属阴。”
“雾气是从下由内而团聚的,从上向外而发散的,所以,下面的、内生的就属阴;上面的、向外的就属阳。”
“由于‘雾气的形成’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为静静的形成;而‘雾气的发散’则是人们能看得见的一种运动,故而,‘应象’之后,人们就把相对‘静’的状态看作是属阴的,把相对‘动’的状态看作是属阳的。比如对男女而言,男性多动,女性多静,所以男性就属阳,女性就属阴。”
“‘团聚的雾气’是一个形体,‘雾气的发散’是一种动态功能,所以,形体为阴,功能为阳。如人的身体就是阴,身体发挥的功能就是阳。”
“总之,把阴阳二字分开之后,古代的思想家就将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用阴阳来归属:凡是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都归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凉寒的、晦暗的、下面的、里面的都归属阴。”
“为什么人体的胸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老爷子问道。
“呵呵,老爷子,您想想,原始人类是爬行的,而爬行,背部能见到太阳就为阳,胸腹部不能见到太阳就为阴。”
“哦,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你继续。”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阴阳,更多的是阴阳两个字分开后的延伸含义。比如阳间和阴间,这里的阴阳就是以阳光的有无来区分的:人活着,能见到阳光,所以,说是阳间;去世之后,埋于黄土之下,见不着阳光,所以就说是阴间。”
“故而,阴阳两个字分开后,还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阴和阳具有相对性。阴阳本义的‘团聚’和‘发散’,‘有’和‘无’的变化过程是相互对立、相互对应的,阴阳两个字义延伸之后的属性所归也是相互对立、相互对应的,一方是另一方的参照,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如热是相对于寒而言的,寒也是相对于热而言的,没有寒的参照,你怎么能知道热?同样,没有热的参照,你也不能判断寒。
另一个是阴和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从阴阳的本义来看,世间万物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从阴阳的属性来说,万事万物,只要是相互关联的,都可以归属于阴或阳,且所有事物内部也有阴阳之分,所以,阴阳具有无限性。
阴阳延伸之后,归属很多,这些归属的东西又具有可分性,如用铅笔的上下而言,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对上半部而言,又有上下之分,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对下半部而言,也有上下之分,在上者还是为阳,在下者还是为阴。不管我们取多少次,总有上下之分,按照上为阳,下为阴的原则,总有阴阳之分,这就是阴和阳的无限可分性。
故而,《黄帝内经》中说道:‘阴阳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正是由于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所以,就有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中华第一图’——太极图的出现,在阴阳鱼之中,鱼眼所代表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时,我在纸上画了一个阴阳图。
“比如,以时间来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白天属阳,晚上属阴。由于一年四季都是白天和晚上的交替,所以,春夏两季的晚上就是阳中之阴了;秋冬两季里的白天就是阴中之阳了。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前面所谈铅笔的上下部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更是明了。”
“明白了,听君一席话,胜我苦读书啊。”老爷子说道。
“呵呵,老爷子,您可真会改词啊。”
“人们对阴阳的不好理解,一个是没有从阴阳的本义来理解,一个是把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与分开之后延伸归属的含义混在一起的缘故,对吧。”
“老爷子,您说的很对。”
 
对于阴阳的特点,老姬把中医基础课本看了好多遍,并且看了好多人的关于阴阳特点方面的书,总觉得说的还是很模糊,比如阴阳转化,课本上只说是“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等,不知道同道朋友有什么感觉,反正老姬觉得很是模糊不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伤寒感冒失治之后,转化为热,这个时候,从阴阳的角度来谈,由于寒属阴,热属阳,阴向阳的转化难道是“极”和“重”所致的吗?
我们常说的形体属阴,功能属阳,难道形体向功能的转化为“极”、“重”吗?
所以,我就从阴阳的本意来推理。
古时候,实行的是君主制度,上面说一,下面不敢说二。看看方剂的构成,都是按照君臣佐使来用的,故而,中医的固有模式就是只有教条,只有口号,只有”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靠的是经验,而不是推理;靠的是教条,而不是理解。
现在,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必须让中医变成推理医学,这样,即使普通老百姓,只要搞懂了中医理论,就可以防治疾病。因为经验一旦失去当时验证时的条件,则不会再”验“。民间验方确实不错,偏方都能气死名医,但为什么发展不起来?难道不值得我们更多深思?
 
古时候,实行的是君主制度,上面说一,下面不敢说二。看看方剂的构成,都是按照君臣佐使来用的,故而,中医的固有模式就是只有教条,只有口号,只有”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靠的是经验,而不是推理;靠的是教条,而不是理解。
现在,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必须让中医变成推理医学,这样,即使普通老百姓,只要搞懂了中医理论,就可以防治疾病。因为经验一旦失去当时验证时的条件,则不会再”验“。民间验方确实不错,偏方都能气死名医,但为什么发展不起来?难道不值得我们更多深思?
前辈的想法很不错,但实行起来太难了,现在科技一统天下,再让人们以朴素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实在太难,不过我支持前辈,祝前辈成功。
 
前辈的想法很不错,但实行起来太难了,现在科技一统天下,再让人

看了你在中医初涉里发的关于枸杞子的帖子,这里,我把正在写的中药功效来源中的内容发一下:
枸杞子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
枸杞子药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2、气味
枸杞子气微,味甜而色红。
3、药性来源
从枸杞子的采摘时间为夏、秋二季来看,夏枸杞性热,秋枸杞性凉;甜味属阳为温,综合之后,夏枸杞子药性味热,秋枸杞子药性为平。
4、归纳出功效
枸杞子药材为果实,果实补益,味甘补脾;色红入心;夏季采摘的能入心,秋季采摘的能入肺。
二:临床应用
1、补脾
枸杞子补脾,增强运化之力,能很好的补血。血得热则行,夏枸杞子性热,所以,对于血虚之人,常食枸杞子效果不错。
脾主肉,枸杞子补脾,能治疗肌肉萎缩之证,如《延年方》中谈到“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枸杞子二升。清酒二升,搦碎,更添酒浸七日,漉去滓,任情饮之”。
口干之证,直接原因就是津液不足所致,脾能运化津液,枸杞子补脾,能增强脾功能,故而,枸杞子就能治疗口干症,如1989年《新中医》上段龙光介绍治疗老年夜间口干证:用枸杞子30克,洗净,每晚临睡前徐徐嚼服。共治疗30例,痊愈24例,好转6例,多数患者在服药10天后获效。
2、入心
心主血脉,枸杞子能入心补血固脉,对于心血不足导致的心烦、心慌、怔忡等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脉不固血而导致的出血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本草述》上谈的治“诸见血证,咳嗽血”等。
3、入肺
秋季采摘的枸杞子能入肺,肺主排浊,所以,枸杞子有很好的外排浊气、浊物的作用,上面可治疗咳嗽、气喘、胸闷,下面可治疗肠燥便秘。
肺在体为皮,枸杞子能运化水湿,入心补血活血而固脉,所以,对于皮肤疖肿、疮疡、冻疮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1985年《中医杂志》上蒋立基介绍治疗疖肿:以枸杞子15克,烘脆研细末,加入50克凡士林为膏。外敷患处,每日1换。治疗1例疖肿,3日而愈。
三:名医经验
1、降转氨酶
1986年《江苏中医药》中张经生介绍张海峰经验:对于慢肝、迁肝转氨酶长期不正常者,张老按中医辨证选方外,常重用枸杞子而收良效。
2、慢性萎缩性胃炎
1987年《中医杂志》上介绍:取宁夏枸杞子,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日20克,分2次于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服其他中西药物。共治疗20例,经2—4个月观察,显效15例,有效5例。
四: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般剂量为10—15克,单味可用至30克。
2、临床注意
在《黄河医话》中张文阁介绍枸杞子致盗汗:
余曾遇一“消渴病”患者,诊之,一派阴虚之象,拟投六味地黄丸加麦冬、沙参、石斛、枸杞子等一试。当写到枸杞子时,患者果断地说:“不能服枸杞。”问其故,乃知她2年前在某医院治疗此病时,方中有枸杞子,服之则盗汗,连服10余剂,盗汗如洗,病情益甚。罢医停药后,盗汗自止。病人自述当时虽心中疑惑,但并未了然。后时逢冬季,其爱人常给她炖鸡食之,出于求愈心切,开始2次放入枸杞子同炖,服后均盗汗。若炖时不加杞果,食之即不出现盗汗。从而晓知,盗汗乃枸杞子所致。余听此将信将疑,拟再行实验观察,经她同意后,试用2次,皆验,停服枸杞子则不出现盗汗症状,吾乃笃信。盗汗乃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患者虽系阴虚,然平时并无盗汗,何以服食枸杞子即盗汗?当是食枸杞子之后出现阳盛热扰,阴虚益甚之故。
3、使用禁忌
痰黄粘稠者忌用。
 
谢谢前辈抬爱关注,小子惶恐,多谢前辈为小子答疑解惑而不嫌烦倦,小子深深拜谢谢。
 
第二节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有一天,一个病人来到门诊,说自己胃胀的厉害,已经好几个月了,刚开始为了方便,就到一家西医院去看,该做的检查都做了,结果是一切正常,门诊的大夫就说我没病,把我气的够呛,难道我装病?最后找到住院部的一个熟人大夫,他说既然检查不出来是什么病,我先给你开一些药,吃着试试看。唉,一直试到现在,不但胃胀没减,反而现在是一碰胃这个地方就会打嗝。奇怪的很,吃饭啥都挺好的,这个病,怎么就治不好那?昨天晚上听人说了你这个地方,我一大早就赶路过来,希望你能用中医来给我治疗一下。
由于病人没有其他的不适,看舌、诊脉、处方,然后,我给病人说:“你知道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吗?”
“不知道。”
“呵呵,西医看病,把人看作是死板的物体,只看形体上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果用现有的设备没有检查出来问题,西医就认为你很健康,这就是西医的思想。而中医看的是则人的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中医看的病,不只是看你的形体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更要看你的功能感觉、生长变化是否异常,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中医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将阴阳引入的结果,让阴阳成为中医的思想,成为说理的工具。阴阳不但能说明人体结构,说明人的生理,更把阴阳的正常与否作为一个人有没有疾病的唯一判断标准,并作为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的唯一标准。”
一、说明人体结构
1、了解人体阴阳。
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人也不例外。
从阴阳的本义来说,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出生是“有”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强大;中年之后,是“无”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弱小,直至死亡。这个“有和无”的变化过程要正常。如果这个过程不正常,象“发育迟缓”、“未老先衰”等就是阴阳的不正常,就是病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谈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就是古人对形体的“有与无”的正常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
《黄帝内经》中还谈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的形体与功能、上与下、内与外、表与里、前与后、脏与腑、气与血和津液之间,等等,都有阴阳属性。
(1)、正常的人是由形体和功能两部分构成的,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2)、上属阳,下属阴,当人在站立的时候,腰腹以上属阳,腰腹以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前面的胸腹属阴,后面的背部属阳。
(3)、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泻”,犹如“雾气的团聚”,故而五脏属阴;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犹如“雾气的发散”,故而六腑属阳。
(4)、由于血和津液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运行的,所以,气属动为阳,血和津液属静为阴。”
2、实用意义。
由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属性,对于人体来说,外来病邪也有阴阳之分。
比如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之邪,风、暑、燥、火属阳,寒、湿属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根据“同气相求”的道理,阳邪容易导致人体属阳的部位如人体的功能、上部、表部、后背、六腑等首先发病;阴邪容易导致人体属阴的部位首先发病,如人的形体、下部、内部、胸腹、五脏等首先发病。比如受风了,人体首先感觉到头和脖子的不舒服;寒湿侵袭,首先会出现腿脚沉重等。反过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人体的发病部位来诊断病邪的性质。如一个人感冒了,时值冬季,首先有头和脖子的不适,继而出现全身的困乏无力,这时,我们的诊断思路就是:人体上部首先发病,就是阳邪所致,结合发病季节,只有“风”一种病邪;继而下部也发病,就说明有阴邪存在,也结合发病季节,只有“寒”一种病邪,综合起来,这个人的感冒就是由于“风寒”引起的,下来,经过舌和脉的诊断,看看严重程度,然后选用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进行散风驱寒,疾病很快就会治好。
所以,单就外感病邪而言:在临床上常见到的腰腿疼病人,我们就要从“寒湿”来考虑;在临床上见到的头晕、脖子疼、口疮的病人,我们更多的要考虑“风与火”(因暑、燥之邪的季节性很强,只有夏秋两季才考虑)。
 
二、阐明人的生理
阴阳所谈的是变化规律、变化现象。而中医研究的就是人的生命规律、生命现象,所以,阴阳的正常平衡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阴阳的正常。
人体健康,要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的正常是前提。
首先,形体属阴,功能属阳,形体和功能的正常是人之阴阳正常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谈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由于甲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所以,人的形体是由精和骨脉筋肉皮毛组成的。要让形体正常,这些人体的组成部分一定要正常。而形体的充养靠的是饮食和呼吸,所以,饮食和呼吸的正常是形体正常的保证条件。
人的功能包括运动和神志活动两种。运动就是我们从外面能看到的各种动,如走路跑步、弯腰转脖子、手拿东西等;神志活动就是人的思维意识记忆等,只要这些“动”正常了,人体的功能就正常了。
其次,脏腑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脏属阴,腑属阳,阴阳正常,自然也包括脏腑活动的正常。
2、阴阳的和谐平衡
人的生命活动正常,不只是要求有阴阳的正常,还要求有阴阳的平衡。
(1)、形体属阴,功能属阳。有什么样的形体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就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形体,它们必须配套。如小孩能提5斤重的东西,大人能扛100斤重的面粉;电视上播出一个人能咬绳而拖火车头,这就须要这个人具有坚硬的牙齿和相关的肌肉;要在赛场上用相同的规则打赢日本相扑运动员,就必须要有相扑运动员的形体;要抓举400斤重的杠铃,就必须具备抓举400斤杠铃的形体。这些都是阴阳的和谐平衡。
(2)、脏属阴,腑属阳,脏腑之间也要和谐平衡,如果失常,就会出现病态,我们常说的“胃强脾弱”,即吃的多但运化却不好,这就是脏腑失去和谐平衡后出现的病症。
(3)、气属阳,血和津液属阴,人体中不但需要气血津液正常,更要求气血津液之间保持和谐平衡。如气血之间失衡:气多血少了之后,“气有余便是火”,则会出现火热之证;血多气少了,“气对血有推动作用”,推力不足,血流不畅,则会出现血瘀之证。
(4)、人体的新陈代谢谢也要和谐平衡,对人体而言,空气和饮食物的进入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体内浊气和浊物的外排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此阴阳要保持和谐平衡,一旦进入的多而排出的少或进入的少而排出的多,则会导致病态的出现。比如好多人饮食正常,但一个礼拜甚至十几天才大便一次,且量还不多,这就是病态。
阴阳正常平衡,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阴平阳秘”,也是中医察舌诊脉时的“淡红舌、薄白苔、平和脉”。
 
小子强烈期待老姬前辈继续讲解。
 
书出版了吗?我想买一本
 
书出版了吗?我想买一本

呵呵,老牙,这是我的QQ76199451,告诉我地址,老姬会送您三本。
一本是《其实中医很简单》,两外两本是6月和7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和《跟我读医案》。
 
小子强烈期待老姬前辈继续讲解。

呵呵 ,老姬最近有点忙,不好意思,现在,把后面的发上来:
三、阴阳的正常平衡与否是诊断疾病有无的唯一标准
一旦阴阳不正常了,不平衡了,人体就出现了病态。所以,阴阳的正常平衡与否是诊断疾病有无的唯一标准。
《黄帝内经》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意思。
1、人体的阴阳是否正常。
形体为阴,功能为阳,所以,我们就要看人的形体和功能是否都正常,如果有一方面不正常,就说明这个人已经出现了病态。如皮肤的损伤是病态;不能弯腰、转脖子是病态;健忘、头昏沉等也是病态。
脏为阴,腑为阳,脏腑中的任何一方失常,都是病态。如脾虚运化不足就会导致血虚证;胃体受损受盛功能下降则会导致进食减少,等等,这些都是病态。
气为阳,血和津液为阴,气血津液中的任何一方不正常也会出现病态,如气虚会导致困乏无力、血虚会导致面色无华、津液不足会导致口干、皮肤干燥等病态出现。
饮食物和空气的进入为阴,浊物和浊气的外排为阳,如果人体的这种“入和出”出现异常,这更是一种病态。如呼多吸少、呼少吸多,饮食很多但二便量少、饮食很少但出现尿崩证和泄泻证等都是病态,等等。
2、人体的阴阳是否平衡。
人体阴阳正常但不平衡也是病态,故而,临床上一定还要看阴阳的平衡性。
比如形体属阴,功能属阳,虽然人的形体和功能都正常,但不平衡,不配套,象成年男子只能提5斤中的东西,10斤重的根本就提不起来,这就是病态。
再如饮食物的进入为阴,浊物的外排为阳,虽然人体能正常的饮食和外排浊物,但它们失去了正常的平衡,不管是进多排少还是进少排多,这些都是病态。
所以,我们只要见到阴阳不正常和/或不平衡,就可以直接说这个人生病了。
3、疾病的阴阳诊断。
(1)、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首先,形体属阴,功能属阳,所以,临床上一定要先辨别病人是形体病或是功能病。
辨别清楚了形体和功能之阴阳所病,对治疗和预后都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是单纯性的功能出现了病变,这时不用治疗或稍加调理即好;如果是形体出现了病变,则非治疗不可,且治疗时间也会比较长。比如某病人因思念亲人太久而出现失眠、心慌、不想吃饭等,高明的医生采用心理疗法或让其所思之人归来之后,则诸证自除。此例病人的病证属于功能性的,就是阳病。比如某病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出现心慌、胸闷、失眠等,此病证就属于形体病变,就是阴病,治疗起来就相对麻烦点。
其次,从阴阳归属上来辨别阴阳。由于人体之疾病,部位要么在表,要么在里;病性要么为寒,要么为热;病态要么为虚,要么为实。而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最后,从阴阳属性上来鉴别。
以色泽辨别阴阳属性:色泽鲜明的属阳,如脸红目赤之人就是阳病;色泽晦暗的属阴,如脸色青紫之人就是阴病。
以声息辨别阴阳属性:声音高亢者属阳,声音低微者属阴;呼吸微弱者属阴,呼吸气粗者属阳。
以脉象辨别阴阳:脉跳动的快者属阳,脉跳动的慢者属阴;脉洪大者属阳,脉细小者属阴。
(2)、辨别阴阳的胜衰
临床上,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阴阳失常,我们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偏胜和偏衰两种情况。
胜,就是多,偏胜,即偏多,就是比正常多的意思。
衰,就是少,偏衰,即偏少,就是比正常少的意思。
以寒热表阴阳,热属阳,寒属阴。阳的偏多就是热,阴的偏多就是寒,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阴阳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阴的偏少则会导致阳的偏多,阳的增多就是热;阳的偏少则会导致阴的偏多,而阴的增多就是寒,由于外为阳、内为阴,所以,《素问•调经论》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故而,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我们都可以用阴阳的偏胜偏衰来概括,这样,“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也就成了中医学的病机总纲。
四:临床应用。
掌握知识就是为了应用,阴阳,不但可以确定治疗原则,更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正常平衡受到破坏,所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正常平衡,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1)、对于偏衰之病症,我们就要“补其不足”: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
当然,在直接补阴阳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特点,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就是说在用补阳药治疗阳虚证的同时,少佐一点补阴药,则阳更得补;在用补阴药治疗阴虚证的时候少佐一点补阳药,则阴更得充。
前一段时间有个失眠的病人来找我,说在别人那里喝了一段时间的汤药,里面的酸枣仁用到50克才稍微能睡着,但不用酸枣仁的时候就又不行了。看舌、诊脉,知道是阴虚之后,我说“你的病很简单,简单到一味药就可以治好,不过,中药更多时候讲究的是配伍,我给你开两味药,你拿回家,晚上熬好,临睡前一次性把它喝了,今晚也许就能睡个好觉”。处方为:生地180克,肉桂(后煎)10克。第二天病人告知,昨晚睡的很熟,很是舒服。
这里的生地就是滋阴泻火之药,大剂量以增强味之厚,使得滋阴更甚,效果更好;肉桂为补阳药,少佐之后,则“阴更得生”。
(2)、对于阴阳偏盛之病症,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治疗:阳盛则热的病症,我们可以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阴盛则寒的病症,我们可以应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
道理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就很有可能将其抛于脑后了,比如冬春季的感冒,好多人用“大青叶”之类的药物治疗,这就是明显的错误。
(3)、我们还须注意的是要看偏胜病症中有无偏衰的情况出现,或是偏衰病症中有无偏胜的情况出现,如果有,我们就要同时应用补泻两法。
2、指导临床用药。
(1)、根据前面谈的阴阳对应原则,对于部位病症和虚弱不足导致的病症我们就可以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治疗人体的阴阳病症。
①、根据部位:植物类药物,也是药用部位在上者属阳,在下者属阴。如花、叶、果实、种子等在植物的上面,这些药物都属阳,而人的上部也属阳,“同气相求”,我们就可用这些药物来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如菊花就可以治疗眼部疾病;大青叶就可以治疗面肿之病症;辛夷花、苍耳子就可以治疗鼻部的病症;决明子就可以治疗头部的疾病等等;根类药物在植物的下部而属阴,人的下部也属阴,所以,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疗人体下部之病症,如独活、续断、牛膝、苦参等就可以治疗腿脚、腰腹部的疾病。
②、根据质地:质地轻者上浮而属阳,质地重者沉降而属阴,所以,质地轻者也可以治疗人体上部之疾病,如升麻、葛根、柴胡等,它们虽为根类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下部之病症,但它的质地很轻,所以,它们也可以治疗人体上部的病症,如脖子、口腔、头面部的疾病等。拿葛根来说,既能治疗腹泻脱肛的下部病症,也能治疗颈部僵硬的上部病症,就是这个道理;决明子为种子类植物药,其药用部位位于植物的上部,所以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如头晕等,但因其质重而属阴,故而,决明子也可以治疗人体下部之病,如润肠通便而治疗便秘等。
(2)、根据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和长消关系,利用药物之性以阴制阳或以阳制阴来治疗亢胜性的疾病。
药物之性,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选用不同属性的药物而治疗相反属性的病证,如附子、干姜温热属阳,就可以治疗病性属阴的寒证;黄连、大青叶寒凉属阴,就可以治疗病性属阳的热证。
(3)、根据药物之味的阴阳属性,不但可以治疗部位之阴阳病,也可以治疗虚弱、亢胜的阴阳病。
药物的味,指的是气味和味道,根据动属阳,静属阴的原则,对于中药来说,气味属阳,味道属阴。味有厚薄之分,对气味而言,厚是强的意思,薄是弱的意思,由于气味强,容易走窜,所以,厚者为阳,薄者为阴;对于味道而言,厚是重的意思,薄是轻的意思,味道重的容易滞留而不动,味道轻的相对可以走散,所以,厚者为阴,薄者为阳。《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对此谈的很是明确:“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
我在前面提到治疗阴虚所致失眠的病人,大量的应用生地,就是取其阴中之阴的厚味而达到滋润的目的;少量的肉桂,则是取其阴中之阳的薄味而达到疏通血脉的目的。
虽然,失眠是头部的疾病,但因为生地滋阴,剂量大了以后从味道来说则是阴中之阴,故而滋阴效果更好,因头部的失眠是由阴虚导致的,治病求本,所以,阴虚治好了,失眠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奥秘。
味道,一般有辛、甘、淡、酸、苦、咸等,《黄帝内经》中谈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所以,味道之中又分阴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故而,对于阳虚之证,就要选用适当的辛、甘、淡味类药物来“以阳补阳”;对于阴虚之证,就要选用适当的酸、苦、咸味类药物来“以阴补阴”;相反,对于阴胜之寒证,我们就要用辛、甘、淡味的属阳药物来“热之”;对于阳胜之热证,我们就要用酸、苦、咸味的属阴药物来“寒之”。如辛味的肉桂,就可以治疗阴寒之证;而苦味的大黄就可以泻火而治疗阳胜之热证,等等。
(4)、根据药物升降浮沉之阴阳归属来治疗部位之阴阳病。
升、浮属阳,降、沉属阴,由于人体之上属阳,下属阴,表属阳,里属阴,所以,具有升、浮功能的药物就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和表证,具有降、沉作用的药物就可以治疗下部疾病和里证。如菊花、蔓荆子、麻黄具有升、浮之性,就可以治疗头部疾病和表证;决明子、大黄具有降、沉之性,就可以治疗下部疾病和里证,等。
总之,我们临床治疗的目标就是《黄帝内经》中谈所到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治,以平为期”。
 
在线可以聊天的,我把地址发给老师啦~
 
书出版了吗?我想买一本

老师的书里要是再有那么一点点脉象知识就好了。坐等老师的书出版,马上买回来,仔细研读,现在就在线关注了~
 
呵呵,又有前辈的帖子看了,呵呵。
 
大师就是能简单的解释深奥的问题!
 
楼主是否要出书啊,你的书对爱好者和初学者通俗易懂。是入门宝典啊。强烈顶帖。
 
后退
顶部